一、唇腭裂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映,王浩然,陈彬,李志萍,孟箭[1](2021)在《个性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严重错(牙合)畸形1例》文中研究指明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患者经历综合序列治疗后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颌骨发育障碍仍是影响其咀嚼、面型及心理的重要问题。其常表现为面部三维方向的发育不足、上颌后缩及下颌真性前突、因上颌牙弓狭窄致牙列拥挤、咬合关系极度紊乱;与其他牙(牙合)面畸形相比,该病治疗难度大、术后复发率高,传统单纯牙列正畸矫治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作者就收治的1例多次修复手术后伴发严重颌骨畸形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设计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应用计算机外科技术,采用了植骨-正畸-正颌-正畸的序列治疗计划,获得了良好的面型及咬合等效果,通过文献复习对该类复杂颌骨畸形的诊疗特点进行讨论。
唐璟,宋庆高[2](2021)在《影响牙槽突裂植骨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牙槽突裂是唇腭裂患者常伴有的发育畸形。在唇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中,牙槽突植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治疗主要目的是重建稳定牙弓,关闭口鼻瘘,改善面容外观,促进牙齿萌出及颌骨发育等。但目前仍有许多患者植骨术后存在移植骨吸收、感染、成骨不良等情况。因此本文就影响牙槽突裂植骨效果的有关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牙槽突裂修复术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胡越涵[3](2020)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牙槽突裂髂骨移植修复术术后移植骨组织密度及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与分析,从而评估移植骨组织的质量,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8年8月-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牙槽突裂住院患者1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CBCT资料。手术方式均采用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术,并收集患者完整的术后1周及3个月的CBCT扫描影像资料,将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图像上设定标志点,确定基准平面。Mimics软件测量分析牙槽突裂髂骨移植术后移植骨组织与对侧正常牙槽骨松质骨密度的变化,以及通过三维重建测量移植术区骨组织体积的变化,并进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骨密度的测量: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623.00±63.41HU,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密度密度为604.27±48.06 HU;术后3个月髂骨组平均骨组织密度为480.13±40.13,对侧牙槽骨松质骨平均骨组织密度为595.46±44.8HU。在术后1周时,移植髂骨松质骨的平均骨组织密度高于对侧正常的牙槽骨松质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时,移植髂骨组骨组织密度低于对侧牙槽骨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对侧牙槽骨松质骨,术后1周和3个月时的骨组织密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髂骨松质骨的骨密度在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具有差异,骨密度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移植骨体积: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体积较术后1周时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于性别变量,比较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体积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CBCT软件与Mimics软件结合运用于牙槽突裂术后骨组织质量的测量,是一种既科学可行又便于推广的方法。2.术后3个月时,移植骨组织的体积减少,骨密度低于正常牙槽骨松质骨,为临床医生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石冰,傅豫川,尹宁北,黄洪章,刘建华,陈仁吉,朱洪平,刘强,黄永清,任战平,鲁勇,肖文林,宋庆高,李万山,李盛,王洪涛,张浚睿,蒋莉萍,马利,王玲,何等旗[4](2017)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与关键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唇腭裂多学科序列治疗专家共识,对提高我国的唇腭裂治疗水平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将21家医疗单位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唇腭裂的外科前治疗,唇、腭裂的外科修复,正畸治疗,牙槽突裂的植骨修复,唇裂鼻畸形的整复,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二期整复,腭裂术后穿孔的处置,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诊断与治疗,语音治疗,腭裂分泌性中耳炎的处置,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心理评估和咨询及围手术期的护理等治疗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达成一致意见。其中对唇裂、腭裂、牙槽突裂和腭咽闭合不全的外科关键技术的应用和对语音治疗、正畸治疗和颌骨畸形牵张成骨等主要方法的应用也形成了共识。笔者希望通过这一努力,能够引导更多医护人员参与唇腭裂序列治疗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工作,最终形成中国唇腭裂治疗指南。
石冰,李承浩,李精韬,杨超,尹恒,贾仲林,李杨,哈品[5](2016)在《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文中认为唇腭裂序列治疗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不同的唇腭裂序列治疗团队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治疗经验的同时,努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本土化、个体化的发展思路,发展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并在分子遗传、发病机制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偱证医学知识,不断创新探索新型整复技术,促使唇腭裂整体整复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对中国近30年唇腭裂治疗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吴忆来,杨育生,陈阳,万腾,王国民[6](2014)在《牙槽突裂的牙颌特性和修复计划制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研究牙槽突裂牙颌特性,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方法 :口腔颌面外科医师与正畸科医师共同会诊,记录129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牙位,咬合关系,有无多生牙、畸形牙、残根残冠,尖牙的萌出情况,牙弓形态,裂隙的宽窄等),分析影像学资料及牙颌模型,制定手术或手术前治疗计划。结果:可按期植骨组为45例(34.9%),延期植骨组为84例(65.1%)。在延期植骨组中,51例患者(39.5%)需要术前正畸,44例患者(34.1%)需要术前拔牙,11例患者(8.5%)需要术前修复较大的腭部穿孔。按期植骨组中: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UCLA)最多,其次为双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b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BCLP),然后是单侧唇腭裂伴牙槽突裂患者(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而需要术前正畸干预的延期植骨组中,患者数量比较BCLP>UCLP>UCLA;需要拔牙的延期植骨患者数量UCLP>BCLP>UCLA;需要修复硬腭前部瘘口的患者数量BCLP>UCLP。结论:除年龄因素外,牙槽突裂患者的牙颌特性对手术的成功率有重大影响,也应作为选择治疗时机的重要参考。
应王君子[7](2014)在《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尝试建立一种基于三维CT且适用于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上颌骨的三维测量方法,以期对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25例,并选取正颌术前2周(T0)、术后1周(T1),术后3月(T2)、术后6月(T3)时拍摄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Nemotec Studio NX头影测量分析软件对纳入患者不同时间点获取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描记与测量,记录其中反映上颌骨特征的8个指标,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各时间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评估上颌骨术后短期二维稳定性。2.选取T0、T2、T3时患者拍摄的全头颅螺旋CT资料,利用Simplant Pro软件建立上颌骨的三维测量方法并验证定点可重复性;设定13个描述上颌骨内部结构的测量指标并进行分析,以排除正畸因素对于实验的干扰;设定22个描述上颌骨空间位置的指标,并将本实验纳入患者按照裂隙侧分为左侧、右侧及双侧完全性唇腭裂三组,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T2、T3时所测得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上颌骨术后短期三维稳定性。结果:1.通过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头影测量分析发现,本组25例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较术前上颌骨∠SNA增大2.858°,A点在矢状向前移3.025mm,上颌骨顺时针旋转3.408°,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至术后3月,上颌骨主要发生矢状向上的复发,A点复发率为13.32%;术后3月至术后6月,上颌骨在矢状向无明显复发,在垂直向有一定程度复发,A点复发率为52.13%,上颌骨存在逆时针旋转,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三维CT测量分析发现,本组25例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前至术后6月上颌骨内部结构较稳定;术后3月至6月,发生向上的平移型复发和前部上抬的后仰型复发,上颌骨前部牙骨段向上总体复发率为7.46%,其中左侧、右侧、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各组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95%,8.01%,34.76%,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上颌骨在矢状向无明显复发;在左右向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均出现整体向健侧的平移型复发,且存在前部偏向健侧、而后部偏向患侧的偏转型复发。结论:1.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在正颌术后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复发;2.本实验所建立的三维测量方法能较为有效地反映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各个方向的复发趋势,较传统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头影测量更为全面,为定量研究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在三维内的术后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韶青华,陈振琦[8](2013)在《牙槽突裂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文中提出牙槽突裂植骨是唇腭裂患者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在植骨时机的选择上存在分歧,主要分为一期植骨和二期植骨,原因在于不同时期植骨对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植骨时机上阐述了其植骨来源以及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
陈仁吉[9](2012)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牙槽突裂是唇腭裂患者常并发的上颌牙槽部骨缺损,目前的治疗仍以自体骨移植修复为主,但自体骨移植会造成取骨处术后疼痛、皮肤瘢痕、术后活动受限、供骨区意外损伤或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使患者承担较大的额外风险,更主要的是自体取骨会给患者及其亲人增加巨大的精神负担,而常不易被患者接受。随着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的逐渐普及,采用人工材料代替自体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研究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就牙槽突裂修复材料的种类、机制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人工材料最终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突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陈诚[10](2011)在《幼犬单侧牙槽突裂隙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先天性牙槽突裂是伴发于唇腭裂的一种常见颌面畸形,由胚胎期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障碍所致,常表现为:牙槽突骨缺损、牙弓完整性丧失、缺损处牙异位萌出、裂隙处牙阻萌、口鼻瘘,以及由于鼻翼基底部缺乏骨组织支持而出现的鼻翼塌陷等畸形。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通过手术等方法早期、序列治疗唇腭裂伴牙槽突裂畸形。目前早期的唇腭裂手术修复一般局限在软组织修复,包括关闭上唇裂隙及口鼻瘘等,而对牙槽嵴裂则没有行同期治疗,其原因为;一、担心术中对牙槽突及上颌骨骨膜下广泛剥离会影响上颌骨与鼻的发育;二、不认为裂隙是带来上颌骨广泛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临床研究发现,目前唇裂修复方法术后患儿依然出现较严重的鼻与上颌骨继发畸形。本文作者认为,除基因表达异常外,牙槽突裂隙是带来上颌骨短缩、面中部凹陷、鼻基底塌陷、牙列不齐等异常形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若能建立合理的大型动物模型,模拟类似临床常见牙槽突裂患者上颌骨各部位力学条件,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单侧牙槽突裂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从而为早期唇腭裂修复术中同期行牙槽突裂植骨提供有力支持。目的建立单侧牙槽突部存在不可自行愈合之裂隙的实验动物,模拟临床牙槽突裂患者上颌裂隙带来的特殊力学结构,从力学结构上研究裂隙在快速发育期内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自2009年4月至2009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CT室完成。选取7周龄同系家犬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幼犬静脉麻醉后,固定四肢,牵开口腔,骨膜下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沿左侧唇面及舌面牙龈缘,由第一乳中切牙远侧至第一乳尖牙近侧做两个纵行根向切口至粘骨膜下层。剥离子向两侧及鼻底行骨膜下剥离至上颌骨鄂突,暴露第一乳中切牙远侧至乳尖牙近侧牙槽骨面,形成唇面及舌面两个粘骨膜瓣。骨凿去除剥离范围内牙槽骨,咬骨钳去除周围细微碎骨,形成一约深10mm×宽15mm的左侧牙槽突裂隙,鼻腔粘膜保留完整。骨创面涂抹骨蜡,缺损空腔内填塞明胶海绵,丝线对位缝合唇面及舌面粘骨膜瓣,创缘涂抹0.5%金霉素眼膏。如此形成单侧牙槽突部存在不可自行愈合之裂隙的动物模型。对照组无处理。所有实验动物均单笼喂养,饮食统一。术后12周处死全部实验动物,CT三维重建测量上颌宽度、高度、长度及上下尖牙和切牙的咬合关系,数据收集完成后,导入SPSS 17.0,运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裂隙对上颌骨发育影响。结果10例实验组幼犬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存活,无感染等手术并发症;对照组1例因胃肠道感染死亡,其余存活。术后12周,实验组裂隙均未愈合,宽度为( 12.17±0.45 ) mm;尖牙均萌出,方向向健侧前方偏移,切牙向患侧后方偏移;未见反颌畸形,所有实验动物咬合关系基本正常。上颌骨术侧前部长度改变:实验组9.58mm±2.10mm ,对照组12.13mm±2.25mm,P=0.017;上颌骨术侧中部长度改变:实验组34.67mm±4.98mm,对照组40.04mm±5.19mm,P=0.03;上颌骨术侧前部宽度改变:实验组8.85mm±1.39mm,对照组10.92mm±1.70mm,P=0.008;上颌骨术侧后部宽度改变:实验组12.43mm±0.53mm,对照组13.38mm±0.57mm,P=0.236;上颌骨术侧前部高度改变:实验组9.20mm±0.74mm,对照组10.76mm±1.15mm,P=0.002;术侧后部高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健侧改变除前部高度外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数值比较可见,实验组健侧及患侧各组数值均小于对照组,即存在颌面发育不良表现。其中,实验组患侧前部长度度、中间长度、前部宽度,前部高度数值较对照组左侧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如未经早期干预,单侧牙槽突部存在的裂隙将明显影响上颌骨解剖力学结构,导致上颌骨发育畸形。
二、唇腭裂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唇腭裂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个性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严重错(牙合)畸形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结果 |
2 讨论 |
(2)影响牙槽突裂植骨术效果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菌感染 |
2 植骨手术时机 |
3 植骨手术方式及技术应用 |
4 移植供骨类型及生物材料 |
4.1 自体供骨 |
4.2 生物工程材料 |
5 手术前后正畸治疗 |
6 裂隙的宽度、类型 |
7 植入骨密度及植骨床 |
8 结 语 |
(3)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作者简介 |
临床病例 |
(4)唇腭裂序列治疗与关键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唇腭裂的外科前治疗 |
2 唇裂的外科修复 |
3 腭裂的外科修复 |
4 正畸治疗 |
5 牙槽突裂的植骨修复 |
6 唇裂鼻畸形的整复 |
7 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二期整复 |
8 腭裂术后穿孔的处置 |
9 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的诊断与治疗 |
1 0 语音治疗 |
1 1 腭裂分泌性中耳炎的处置 |
1 2 颌骨畸形的外科矫治 |
1 3 心理评估和咨询 |
1 4 围手术期的护理 |
(5)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唇腭裂的遗传学研究 |
2 唇腭裂发育机制的研究 |
3 唇腭裂的临床研究 |
3.1 序列治疗 |
3.2 术前正畸治疗(presurgical orthopedics,PSOT) |
3.3 手术治疗研究 |
3.4 牙槽突裂植骨修复的研究 |
3.5 中耳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 |
3.6 语音评估与治疗的研究 |
3.7 心理特点的研究 |
4 问题与展望 |
(6)牙槽突裂的牙颌特性和修复计划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取模 |
1.2.2 X线检查 |
1.2.3外科及正畸联合排查 |
2 结果 |
2.1 尖牙萌出情况 |
2.2 治疗计划 |
2.3 不同类型患者的治疗计划表 |
3 讨论 |
(7)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符号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稳定性的二维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设备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X线侧位片拍摄时间选择 |
1.2.2 X线侧位片拍摄要求 |
1.2.3 X线侧位片的获取 |
1.3 测量方法 |
1.3.1 骨性标志点及参考平面 |
1.3.2 测量指标 |
1.3.3 可重复性检验 |
1.4 数据获得与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
实验一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的三维测量方法的建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对象、设备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CT资料获取时间点 |
1.2.2 CT扫描基本要求 |
1.2.3 三维CT图像资料重建 |
1.2.4 Simplant结合CT资料重建患者头颅硬组织模型 |
1.3 测量方法 |
1.3.1 建立三维直角坐标系 |
1.3.2 硬组织标志点的选取及姿势平面的定义 |
1.3.3 测量项目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二 三维测量方法的可重复性实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设备 |
1.2 方法 |
1.2.1 三维CT资料获取 |
1.2.2 三维重建模型获取 |
1.2.3 测量获得及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三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自身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设备 |
1.2 方法 |
1.2.1 获取三维CT资料 |
1.2.2 三维重建模型获取 |
1.2.3 数据获得及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实验四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空间稳定性的三维评价 |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和设备 |
1.2 方法 |
1.2.1 获取三维CT资料 |
1.2.2 三维重建模型获取及测量指标 |
1.2.3 数据获得及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结果说明 |
4.讨论 |
4.1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垂直向的稳定性 |
4.2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矢状向的稳定性: |
4.3 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在左右向的稳定性 |
4.4 二维与三维稳定性的比较 |
4.5 本实验的不足 |
5.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牙槽突裂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牙槽突裂植骨治疗的进展和争议焦点 |
2 牙槽突裂一期植骨术 |
2.1 骨源的选择 |
2.2 一期植骨与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关系 |
2.2.1 矢状向关系 |
2.2.2 垂直向关系 |
2.2.3 水平向关系 |
2.2.4 赞成一期植骨的观点 |
3 牙槽突裂二期植骨术 |
3.1 骨源的选择 |
3.2 二期植骨与颌面部生长发育的关系 |
3.2.1 矢状向 |
3.2.2 垂直向 |
3.2.3 水平向 |
(9)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牙槽突裂植骨术的现状——自体骨移植 |
2 人工材料在牙槽突裂骨缺损修复中的运用 |
3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修复牙槽突裂的人工材料 |
3.1异种骨 |
3.2 生物陶瓷材料 |
3.2.1 羟基磷灰石 (HA) |
3.2.2 磷酸三钙 (TCP) |
3.2.3 生物活性玻璃 |
3.3 组织工程骨移植材料 |
3.4 异体骨 |
3.5 自固化磷酸钙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CPC) |
(10)幼犬单侧牙槽突裂隙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方向及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唇腭裂牙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性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严重错(牙合)畸形1例[J]. 王映,王浩然,陈彬,李志萍,孟箭.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4)
- [2]影响牙槽突裂植骨术效果的相关因素[J]. 唐璟,宋庆高. 中国临床研究, 2021(04)
- [3]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移植术后骨量变化的测量与分析[D]. 胡越涵.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唇腭裂序列治疗与关键技术的应用[J]. 石冰,傅豫川,尹宁北,黄洪章,刘建华,陈仁吉,朱洪平,刘强,黄永清,任战平,鲁勇,肖文林,宋庆高,李万山,李盛,王洪涛,张浚睿,蒋莉萍,马利,王玲,何等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7(01)
- [5]中国唇腭裂研究与治疗30年回顾[J]. 石冰,李承浩,李精韬,杨超,尹恒,贾仲林,李杨,哈品.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6(05)
- [6]牙槽突裂的牙颌特性和修复计划制定[J]. 吴忆来,杨育生,陈阳,万腾,王国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4(02)
- [7]唇腭裂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短期稳定性的三维评价[D]. 应王君子.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8]牙槽突裂植骨与颌骨生长发育的关系[J]. 韶青华,陈振琦.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3(01)
- [9]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陈仁吉.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2(06)
- [10]幼犬单侧牙槽突裂隙对上颌骨发育的影响[D]. 陈诚.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