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的对策

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的对策

一、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之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宋缓缓[2](2020)在《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为了在中国获得丰厚的利润和种质资源,巨头跨国种子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利马格兰等积极寻求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跨国种子公司通过设立中国销售业务代表处、独资、合资及品种授权等方式快速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跨国种子公司借助中国本土龙头玉米种子企业的品牌形象及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渠道销售自己的优势玉米品种。跨国种子公司优势玉米品种的高销量和高毛利为其合资母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改善了母公司的经营状况。但随着跨国种子公司品种优势衰减,合资子公司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给母公司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有助于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合理利用外资,提高自身的经营绩效。本文通过2004-2018年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年度报告统计数据,基于最新改进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四个维度分析跨国公司对其参与的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跨国公司会提高其所参与的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当年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和综合经营绩效,被参与企业当年偿债能力有所减弱。在未来几年,随着合资子公司稳健经营和合资公司优势玉米品种的良好表现,被其参与的中国玉米种子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潜力和综合经营绩效均稳步提升。长周期内,跨国公司对其参与的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类似于玉米种子商品的生命周期,随着跨国公司优势玉米品种进入衰退期,跨国公司对其参与的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正向影响减弱,甚至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产生负向的影响。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也需结合企业自身经营能力、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具体分析。

苏加前[3](2020)在《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推行切实可行的农作物良种推广是推动苍南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苍南县特色农副产业的重要保障。苍南县自“十一五”以来,苍南县农业局通过农作物良种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显得对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就变得很必要,而且在新时代以及智能时代苍南县的良种推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苍南县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也能给其他与苍南县存在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有用的借鉴。本文以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结合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林产品良种推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对苍南县良种推广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苍南县推广农作物良种的背景和工作,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苍南县良种推广现阶段的表现以及问题成因,提出了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种业体系创新的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苍南县的种业体系,为苍南县的种业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一九i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良种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还有国内外的良种推广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包含苍南县水稻、番茄及蔬菜的良种推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以及苍南县以及做出的措施对策。第四部分是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大量的数据研究,当前苍南县在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产品。第五部分是经过分析,得出种业体系不健全;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等是当前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第六部分认为,为进一步推动苍南县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和提升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效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等措施建议。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够最终形成苍南县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

肖琼[4](2019)在《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研究》文中提出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种业巨头纷纷涌入中国种子市场,与国内种子企业在品种、市场、渠道等营销模式上展开激烈的竞争,未来种子行业的竞争将是品种和营销渠道的竞争。我国种子市场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营销渠道的基础上进行改制,所以时间上落后国外很多年。面对残酷的竞争,国内种子公司不得不加快发展的步伐,加快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以对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变化。总体上来说国内种子公司从规模、资金、品牌竞争等方面,与跨国公司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是国内种子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已经出现套包品种、低价倾销,不正当竞争、公司内部的营销渠道结构庞大、销售渠道不稳定、结构不合理、渠道不可有效控制,窜货现象严重、经销商对公司不信任等现象,结合云南及HH种子公司实际情况,分别从宏观的外部环境和微观的内部环境对影响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面对激烈的竞争,HH种子公司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的营销渠道模式,并对其设有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系统,这是解决种子公司营销渠道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遵循企业营销渠道的研究方法,运用营销渠道理论,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云南HH种子公司现阶段的营销渠道进行合理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种子公司营销渠道模式改进原则和改进策略,探讨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的构建与管理方法,以期为其他种子企业建立和改进现有的营销渠道提供一条思路。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课题背景,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理论基础,主要介绍营销及营销渠道基本理论。第三章是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第四章是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得出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为:种子公司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营销渠道架构臃肿;营销渠道不稳定;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窜货现象严重;渠道成员忠诚度低;厂家的销售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国内种子公司运行成本高。第五章是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改进措施主要有:一、推进农资一体化,扩大企业规模。二、建立复合渠道营销模式,优化渠道架构。三、正确选择合作伙伴,提高渠道稳定性。四、融合新零售,有效控制销售渠道。五、建立渠道成员伙伴关系,提高渠道稳定性。六、推进多样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同时分别从品种创新策略,促销策略以及建立多渠道模式的保障措施等方面来对现有的渠道进行优化改进。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农业产业链的核心是基础种业。当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之后,国内有关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和营销已经成功进入市场化阶段。针对农作物种子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状况,部分其他领域的商业营销模式被成功应用到农作物种子的销售之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种业营销。在企业进行种业营销时,需要使用一定的促销策略,获取利润,树立品牌。

陈梦悦[5](2019)在《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我国种业企业急需做大做强,需要以服务换市场,而农户生产上也需要良种加良法,才能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提高安徽省大型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推进农户掌握种子针对性栽培技术,提高安徽省大型种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与风险防范的能力,本文提出构建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这对进一步满足当前农户为主体的急迫需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根据一体化经营战略理论为基础,开展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荃银高科、隆平高科、丰乐种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农户购种方式及接受服务的意愿调查,发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种子企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2)农户接受的培训较少,种子企业针对农户的用种培训不够完善。(3)农户的购种方式多元化但种子企业的销售方式过于单一。(4)农户期待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但种子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一种为集团一体化运行模式,另一种为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模式。针对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运行机制,在集团一体化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合同式,风险防范机制采用价格保护机制,在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下的利益联结主要通过合作式,风险防范机制采用风险基金机制。最后本文针对于种子企业与政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开展多项农户服务措施、健全农户培训体系、强化独立知识产权、加强种业的安全监管。

吕雪傲[6](2019)在《天津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作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种粮效益的重要因素,种子的卖者与买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需要在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管理下协调发展。随着新《种子法》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以及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种业生产经营与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的查阅,较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内容,界定了相关概念,并论述了涉及的理论基础。其次,结合文献和访谈方式,简要描述蓟州区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第三,通过对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企业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其经营服务情况。第四,通过对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用户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其种植基本情况、种植效益、种子选择影响因素、种子经营服务体系需求等问题。第五,基于以上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调查,进一步从农户对新品种、种子经营服务和种业“互联网+”等方面归纳分析供需矛盾,明确了服务体系存在的种植品种效益较低、企业售后服务欠缺、新品种推广迟缓和政府服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主要是:蓟州区种子企业应借助种业相关的“互联网+”平台,尽快建立起以种子销售为基础,统筹农机、植保、灌溉、保险、培训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服务的种子产业链体系;利用蓟州区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抓住京津冀市场需求,种植高品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其价值,真正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徐丽[7](2017)在《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文中指出昌吉州是我国西北玉米杂交种生产规模发展较稳定的基地之一,玉米制种面积最大时达到34650 hm2,2011至2015年制种玉米单产在6500 kg/hm2左右,地理优势与气候特殊性非常适合玉米种植。本文以玉米种业价值链为研究线索,分别阐述了昌吉州玉米种业的品种选育与推广、种业监管、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种子企业销售及售后服务的现状,分析了目前昌吉州玉米种业所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推广人员的缺乏与推广方式的单一、种子企业盈利能力低、种子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与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快玉米种业发展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在品种选育方面,加大对优势品种推广力度,搭建种质资源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在种子企业发展方面,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促进种子企业经营由小而散的区域自给性经营向全方位市场竞争企业转变,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树立种子企业强有力的品牌形象;在种业监管方面,抓好基层监管机构的人员建设和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以此来促进地区玉米种业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和健康发展,为昌吉州玉米种业今后的发展做出对策参考。

陈倩[8](2016)在《河南省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及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小麦作为我国主要作物之一,年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而小麦种业对于稳定小麦种植、产量以及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商丘地区小麦的产量占到河南省的10.79%。本文立足于新的经济形势下商丘市小麦生产的现状,分析其比较效益;研究商丘市小麦种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发展的对策,为商丘市小麦种业发展提供参考。农作物的比,较效,益一般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效,益进行比较时所用的一个概念,因此比,较效,益的高低是针对比较对象而言的。在比较不同作物的经济效益时,一般用比较效益来判断。在对具有竞争性的生产对象做经济选择时,比,较效,益的髙低会影响甚至主宰生产者的生产经营决策。本文主要是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调查法对商丘市农作物的比较效益进行分析,对商丘市的农业相关部门及种子市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商丘市种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对策,为以后商丘市种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商丘市共有62家注册登记的种子公司,其中注册资金在500万以上的有11家,100万元以上的有51家,其中大京九种业被评为河南种业20强。全市有关的种子经营门店大概有3000多家,形成了3个封闭的种子市场。面对现代种业发展的趋势,河南省小麦种业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小麦育种方法,用现代技术武装种子科研、生产以及经营单位,不断促进商丘市小麦种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了以下的几个结论:1、商丘市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小麦-花生或者是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这几种轮作模式,通过对商丘市小麦的种植品种以及经济效益的调查,再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获得其他作物的经济效益,经过分析可得出,商丘市在小麦-玉米这种轮作方式时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分析小麦的净利润率为13.9%,大于玉米净利润率8.46%,总产量和净利润都比玉米要高,因此总体来说商丘市种植小麦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商丘市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经营机制需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跟不上、科研上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技术不稳定、人员的素质低;市场管理的不善、种子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3、本文针对商丘市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种子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全面科学的种子管理体制;提升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创新;增强供种保障能力;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能力;探索商丘市“互联网+”新型种子体系经营模式的创新;加强商丘市以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种子企业的建设。

吕波[9](2014)在《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农业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育种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措施之一。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农业新技术革命正兴起,种子产业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拥有核心技术和形成知识产权能力的竞争。十七大提出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根本在于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种子企业创新能够得到有效回报,更进一步的,种子企业的持续创新将让农民获得更多选择新品种所带来的收益,进而推动农业发展。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相继实施,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蓬勃发展,种子市场商业化改革也逐步形成。本文以知识产权保护理论、农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借鉴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经营现状以及持续经营的维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高种子企业研发行为积极性和增强企业研发能力、降低种子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提供重要参考。阐述了植物新品种、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行业特征和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的内涵、企业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概念、农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理论、知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农业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概述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演进脉络,指出随着农业、育种业和种子贸易的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发达国家私人育种公司的育种工作迅速开展并超过了公立机构,育种速度和育成新品种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迅速改变了种子产业的面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后,彻底打破了国有种子公司垄断经营的局面,使我国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更好、更快,有力地刺激了种子企业育种创新和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动了“选育、生产、经营一体化”进程;分析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种子企业研发行为、我国种子企业申请与授权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变化以及两者的差距、种子企业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运用统计描述和DID模型分析了我国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国种子企业成本效益发展变化,成本效益变化,运用SFA模型法测算和分析了我国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述分析内容,得出种子企业的研发行为受遗传资源所支付的成本、科研人员的数量、销售额预期以及创新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使用遗传资源所支付的成本以及科研人员对企业的研发行为有积极作用,也就是企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影响企业的研发行为,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合伙私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不高,企业进行新品种研发的动力源于研发行为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种子企业新品种权的保护水平过程受创新成本提高的影响,所以对种子企业的研发行为有一定的有消极影响;得出1999年至2012年我国种子企业的研发经费、员工工资、员工人数、日常经营资金、申请费、审查费、年费、所支付的遗传资源成本、净利润总体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意味着种子企业品种权申请量上有一定的突破,但申请的质上与科研单位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表明其积极性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得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建立以来,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企业与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企业相比,其生产运营收益显着地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独立研发能力以及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收益,在影响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收益的变量中,科研人员与推广人员占员工的比重、独立研发品种占总研发品种的比重以及企业是否设置专门的品种保护或知识产权管理的部门对企业生产运营收益具有正向影响,而种子企业的科研经费占经营经费的比重与侵权案件数量对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收益具有负向影响;得出我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存在改进空间,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累计授权品种数量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东部地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高于中部地区的企业,且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的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又高于西部地区的企业,中西部的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累计授权品种数量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但累计审定品种数量对企业生产运营效率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提出强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保护意识、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多元化主体合作、加大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力度、保护种子企业的生产运营收益、加强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注重合作战略、重视维权部门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等政策建议。

徐意龙[10](2012)在《我国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种植业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种子是种植业生产的源头,是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同时又是农业产业中最能体现科技含量的领域。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粮食问题,从育种科学的角度来看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种子产业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种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种子商品化和种子市场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由于种子市场的更加开放和规范,使得各类竞争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种子商品化程度得到空前提高,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大势所趋,这就对我国的种子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种子商品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种子研发和种业企业状况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应对竞争的要求,我国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种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文件来促进我国种业发展,我国种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通过对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种子企业的实力有待进一步壮大以及现行的发展策略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策略,提升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国内外种业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我国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11家种子上市公司2007年-2010年的经营效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评价,找出我国种子企业目前的特点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我国种子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之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之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企业经营绩效相关研究
        1.2.2 跨国公司对企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1.2.3 跨国公司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相关研究
        1.2.4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2 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特征及经营绩效分析
    2.1 样本公司选取及简介
        2.1.1 样本公司选取
        2.1.2 样本公司简介
    2.2 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特征分析
        2.2.1 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基本特点
        2.2.2 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营收状况分析
    2.3 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2.3.1 盈利能力分析
        2.3.2 偿债能力分析
        2.3.3 营运能力分析
        2.3.4 发展潜力分析
    2.4 小结
3 跨国公司影响中国上市玉米种企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3.1 跨国公司影响中国上市玉米种企经营绩效路径分析
        3.1.1 溢出效应分析
        3.1.2 挤出效应分析
    3.2 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企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3.2.1 即期影响分析
        3.2.2 短期影响分析
        3.2.3 长期影响分析
    3.3 小结
4 跨国公司影响中国上市玉米种企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选取及玉米种企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1.2 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经营绩效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4.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2.1 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4.2.2 偿债能力影响分析
        4.2.3 营运能力影响分析
        4.2.4 发展潜力影响分析
    4.3 综合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4.4 小结
5 案例分析-以敦煌种业和隆平高科为例
    5.1 案例介绍
    5.2 案例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3)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1.1.2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促进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
        1.1.3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目标团体理论
        2.2.4 双向沟通理论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良种方面的研究
        2.3.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2.3.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4 国外研究现状
        2.4.1 良种方面的研究
        2.4.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2.4.3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
    2.5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第3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括
        3.1.1 苍南县水稻良种的推广现状
        3.1.2 苍南县番茄良种推广现状
        3.1.3 苍南县蔬菜良种推广现状
    3.2 苍南县良种推广效果分析
第4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
    4.1 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4.2 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
    4.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
    4.4 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4.5 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
    4.6 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种子
第5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1 种业体系不健全
    5.2 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5.3 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5.3.1 种子科技人员比重不足
        5.3.2 种子科技队伍文化学历偏低
        5.3.3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5.3.4 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
        5.3.5 定员编制与担负的任务不协调
    5.4 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
    5.5 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
    5.6 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
第6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措施建议
    6.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
    6.2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
    6.3 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6.4 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6.5 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6.6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营销渠道理论
        一、营销渠道
        二、分销渠道
        三、种子营销渠道
    第二节 营销渠道管理
    第三节 渠道结构
        一、营销渠道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二、垂直渠道系统
    第四节 渠道关系
    第五节 渠道治理理论
        一、沟通机制
        二、激励机制
        三、控制机制
    第六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种子公司(行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二、劣势(weakness)
        三、机遇(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
    第三节 云南HH种子公司概况
    第四节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现状
    第五节 云南HH种子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
        二、人口和自然环境因素
        三、技术和文化因素
        四、行业因素
    第六节 云南HH种子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一、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选择受品种特殊性的限制
        二、云南HH种子公司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云南HH种子公司面对的消费者群体较为复杂
        四、云南HH种子公司内部面临管理上的挑战
        五、云南HH种子公司面临着渠道的优化升级
第四章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调查分析及问题
    第一节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调查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访谈提纲
        二、数据采集及样本信息描述
        三、数据品质检验
    第二节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一、种子公司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差
        二、分销渠道的结构过长
        三、营销渠道成员关系不稳定
        四、难以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窜货现象严重
        五、渠道成员忠诚度低
        六、种子公司分销渠道成本高
第五章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的改进与创新
    第一节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改进的原则
    第二节 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的改进措施
        一、推进农资一体化,扩大企业规模
        二、建立复合渠道营销模式,优化渠道架构
        三、正确选择合作伙伴,提高渠道稳定性
        四、融合新零售,有效控制分销渠道的窜货行为
        五、建立渠道成员伙伴关系,提高渠道成员忠诚度
        六、推进多样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第三节 建立多渠道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种业互联网+种业营销的最佳模式:O2O
        二、建设种业品牌,树立互联网+种业营销信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访谈提纲
致谢

(5)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研究结构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子企业的一体化经营
        2.1.2 育繁推一体化
        2.1.3 育繁推培服一体化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一体化战略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种子企业一体化经营现状与模式
    3.1 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概况
        3.1.1 国内种子企业概况
        3.1.2 国外种子企业概况
    3.2 国内种子企业的典型模式
    3.3 国外种子企业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现状与农户需求
    4.1 安徽省主要的种子企业概况
        4.1.1 丰乐种业
        4.1.2 荃银高科
        4.1.3 隆平高科
    4.2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现状分析
        4.2.1 丰乐种业
        4.2.2 荃银高科
        4.2.3 隆平高科
    4.3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主要问题与农户需求分析
        4.3.1 种子企业“育繁推”主要问题
        4.3.2 农户意愿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与机制构建
    5.1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构建
        5.1.1 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5.1.2 公司集团一体化模式
    5.2 安徽省“育繁推培服”一体化运行机制
        5.2.1 基于产业化联合体模式的运行机制
        5.2.2 基于公司集团一体化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6.1 种子企业的对策
        6.1.1 重视科研育种,强化独立知识产权
        6.1.2 完善种子销售推广模式
        6.1.3 健全农户培训体系
        6.1.4 开展多种农户服务措施
    6.2 国家政策建议
        6.2.1 加大种子产业的安全监管
        6.2.2 加强对种子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6.2.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天津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种业发展
        1.2.2 关于种业企业销售渠道
        1.2.3 关于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与种子经营服务体系
        1.2.4 关于种子监督管理
        1.2.5 关于种子市场化运行历程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本研究的特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子
        2.1.2 种子经营服务体系
    2.2 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组合营销理论
        2.2.4 供给与需求理论
第三章 蓟州区农业及其粮食作物基本现状
    3.1 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1 地理环境情况
        3.1.2 粮食种植面积与品种情况
    3.2 农业结构调整
        3.2.1 调整的基本情况
        3.2.2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作物种子经营
第四章 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的供给侧调查分析
    4.1 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
        4.1.1 经营服务体系基本结构
        4.1.2 从业人员年龄分布
        4.1.3 从业人员学历分布
        4.1.4 经营模式
    4.2 种子企业经营情况
        4.2.1 品种选择依据
        4.2.2 进货渠道及销售渠道
        4.2.3 销售品种
        4.2.4 种子购买意愿影响因素
        4.2.5 经营品种影响因素
        4.2.6 网络营销情况
    4.3 种子企业关联服务情况
        4.3.1 关联服务基本情况
        4.3.2 对农户需求了解情况
        4.3.3 推广新品种途径
    4.4 种子管理站相关情况
第五章 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的需求侧调查分析
    5.1 农户种植规模
    5.2 种粮效益分析
        5.2.1 种植成本
        5.2.2 种植利润
        5.2.3 种植大户利润
    5.3 农户选择购买种子的影响因素
        5.3.1 种植选择影响因素
        5.3.2 品牌选择影响因素
        5.3.3 品种特性选择情况
        5.3.4 购种渠道选择情况
        5.3.5 农户粮食销售渠道
    5.4 农户更换种子品牌和新品种的影响因素
        5.4.1 种子品牌更换的影响因素
        5.4.2 新品种接受的影响因素
    5.5 经营服务体系满足情况
第六章 蓟州区粮食种子经营服务的供需矛盾、问题及其对策
    6.1 蓟州区粮食种子经营服务的供需矛盾
        6.1.1 新品种的供需矛盾
        6.1.2 服务的供需矛盾
        6.1.3 种业“互联网+”的供需矛盾
    6.2 蓟州区种子经营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6.2.1 种植品种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6.2.2 种子销售及售后服务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6.2.3 新品种推广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6.2.4 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方面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7)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外有关种业研究进展
    2.2 国内有关玉米种业研究进展
        2.2.1 玉米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2.2.2 玉米种业生产经济效益研究进展
        2.2.3 玉米种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4 相关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4.1 玉米种业相关概念界定
        2.4.2 玉米种业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1 昌吉州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现状
        3.1.1 玉米品种选育
        3.1.2 企业科研能力
        3.1.3 推广人员分布
        3.1.4 玉米推广品种结构
    3.2 昌吉州种子监管现状
        3.2.1 种子监管人员构成
        3.2.2 种子监管机构工作业务范围
        3.2.3 种子监管机构监管能力
    3.3 昌吉州玉米种子生产现状
        3.3.1 玉米种植规模扩大与产量提高
        3.3.2 昌吉州玉米制种区域分布
        3.3.3 制种玉米生产模式
        3.3.4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3.4 昌吉州玉米制种农户与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调查
        3.4.1 昌吉州制种农户基本状况
        3.4.2 昌吉州种子企业发展基本状况
    3.5 昌吉州玉米种子加工状况
    3.6 昌吉州种子企业销售现状
    3.7 昌吉州种子企业售后服务现状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玉米品种推广存在的问题
        4.1.1 推广人员与基层推广经费紧缺
        4.1.2 推广模式和方式单一
    4.2 玉米制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4.2.1 制种户“一低一高”,生产技术难掌握
        4.2.2 合作安全意识欠缺
        4.2.3 市场信息获取不对称
        4.2.4 人工成本难掌控
    4.3 玉米制种企业存在的问题
        4.3.1 种子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且过于分散
        4.3.2 科研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4.3.3 售后服务无法满足消费群体需求
    4.4 玉米种子监管存在的问题
        4.4.1 转基因品种的种植和推广,成为种子安全监管潜在风险
        4.4.2 种业市场准入门槛低,执法手段弱,难以形成有效经营监管
        4.4.3 基层种子监管机构人员建设不合理
第5章 促进昌吉州玉米种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5.1 加大农业推广力度,实施多元化农业推广途径
    5.2 完善信息平台构建,提高农户运用网络技能
    5.3 搭建种质资源交流信息平台
    5.4 改善种子安全管理机制
    5.5 加强基层种业监管部门人员建设
    5.6 做好种子企业整合,改善两极分化
    5.7 加强各层次人才培养,输入创新新血液
    5.8 种子企业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河南省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及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小麦的比较效益
        1.2.1 小麦经济理论的产生
        1.2.2 比较效益
    1.3 小麦种业
        1.3.1 国外种业概述
        1.3.2 国内种业概述
        1.3.3 国内种业发展趋势
    1.4 种业知识产权
        1.4.1 侵权的现状
        1.4.2 侵权的形式
        1.4.3 侵权的危害
        1.4.4 侵权问题难以根除的原因
    1.5 种子供应链模式
        1.5.1 国外种子供应链的模式
        1.5.2 我国种子供应链的模式
    1.6 河南省小麦种业现状
        1.6.1 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
        1.6.2 河南省小麦生产概况
        1.6.3 河南省小麦种业的现状
    1.7 河南省种业存在的问题
        1.7.1 企业的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
        1.7.2 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可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少
        1.7.3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设有待提高
        1.7.4 企业在管理上欠缺人才,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
        1.7.5 种子机构专业人员少,市场管理不到位
第二章 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商丘市小麦生产现状
    2.3 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商丘市小麦种业现状及对策
    3.1 商丘市小麦种业的现状
        3.1.1 商丘市小麦主要种植的品种
        3.1.2 商丘市小麦种业的现状
    3.2 商丘市种业存在的问题
        3.2.1 经营的机制亟需改变
        3.2.2 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自主科研上资金投入不足
        3.2.3 企业的营销策略单一,管理制度存在较多的问题
        3.2.4 技术不稳定,人员的素质低
        3.2.5 市场管理的不善,种子质量下降
    3.3 商丘市小麦种业发展的对策
        3.3.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种子质量保障体系
        3.3.2 构建全面科学的种子管理体制
        3.3.3 提升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3.3.4 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3.3.5 提高种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3.3.6 增强供种保障能力
        3.3.7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能力
        3.3.8 探索商丘市“互联网+”新型种子体系经营模式的创新
        3.3.9 加强商丘市以科研院所建设为依托的新型种子企业建设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商丘市种业的发展思路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种子产业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新品种
        2.1.2 植物新品种保护
        2.1.3 种子行业特征及企业经营内涵
    2.2 农业技术创新溢出效应理论
        2.2.1 农业技术创新
        2.2.2 农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2.3 知识产权保护理论
        2.3.1 农业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
        2.3.2 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收益理论
        2.3.3 知识产权制度的利益平衡理论
        2.3.4 知识产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第三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演进脉络
    3.1 发达国家育种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历史进程
    3.2 发展中国家育种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历史进程
    3.3 我国育种者进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历史进程
        3.3.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演进历程
        3.3.2 我国植物新品种取得的成果
        3.3.3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进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下种子企业研发行为分析
    4.1 种子企业研发过程中申请的与授权的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变化
        4.1.1 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数量的变化
        4.1.2 企 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得到授权数量的变化
        4.1.3 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量与得到授权数的差距变化
    4.2 种子企业研发行为受市场规模与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4.2.1 我国种子企业小而分散种子企业投入少
        4.2.2 我国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
    4.3 种子企业研发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统计描述
        4.3.3 研究假设与变量选取
        4.3.4 模型估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5.1 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成本分析
        5.1.1 种子企业成本构成本构成
        5.1.2 种子企业研发经费变化趋势
        5.1.3 种子企业员工工资变化趋势
        5.1.4 种子企业日常经营资金变化趋势
        5.1.5 种子企业申请费变化趋势
        5.1.6 种子企业审查费、年费以及测试费变化趋势
        5.1.7 种子企业遗传资源所支付的成本变化趋势
    5.2 种子企业效益分析
        5.2.1 种子企业效益构成
        5.2.2 种子企业效益变化趋势分析
    5.3 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5.3.1 模型选择
        5.3.2 变量选取及解释
        5.3.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
        5.3.4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种子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模型构建及变量设置
        6.1.1 模型构建
        6.1.2 变量设置
    6.2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6.2.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说明
        6.2.2 统计描述分析
    6.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分析
        6.3.2 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我国品种权申请主体呈多元化式的发展
        7.1.2 我国种子企业的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7.1.3 我国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存在改进空间
        7.1.4 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能显着提高企业收益
        7.1.5 种子企业的研发行为受创新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7.1.6 我国种子企业规模小、研发实力有待提高
    7.2 政策建议
        7.2.1 重视种质研发
        7.2.2 强化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保护意识
        7.2.3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多元化主体合作
        7.2.4 政府应加大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力度
        7.2.5 企业在加强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注重合作战略
        7.2.6 企业应重视维权部门的建设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我国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的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述评
第三章 国内外种业发展概况
    3.1 国外种业发展概况
        3.1.1 国外种业发展历程
        3.1.2 国外种业发展趋势
    3.2 国内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种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我国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测度效率的方法选择
        4.1.1 参数方法
        4.1.2 非参数方法
        4.1.3 参数方法与非参数方法的比较
    4.2 DEA模型简介
        4.2.1 C~2R模型简介
        4.2.2 DEA有效性(C~2R)
        4.2.3 DEA有效(C~2R)的经济含义
第五章 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实证研究
    5.1 样本及指标选择
        5.1.1 样本的选取
        5.1.2 指标选取的原则
        5.1.3 指标的选取
    5.2 DEA模型的选取及基础数据的收集
        5.2.1 模型的选取
        5.2.2 数据的收集
    5.3 数据的处理
        5.3.1 计算2001年—2006年六年数据的均值
        5.3.2 原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5.4 横向的分析——以均值作为基础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5.4.1 对有效DMU的确定和分析
        5.4.2 利用“被参考次数”进一步对有效DMU进行评价
        5.4.3 对DMU效率值θ的分析
        5.4.4 对DMU规模有效性的分析
        5.4.5 对“改进目标值”的分析
    5.5 纵向的分析——以2001年至2006年数据作为研究基础的分析
        5.5.1 对5.4.1得出的有效DMU的进一步分析
        5.5.2 2007年至2010年有效前沿面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以11家种子上市公司四年数据为基础的横向研究结论
        6.1.2 以四年数据为基础的纵向研究结论
        6.1.3 种子上市公司总体特点
    6.2 促进我国种子公司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转变企业发展观念,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6.2.2 加大自主科研投入,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
        6.2.3 树立品牌观念,实施品牌战略
        6.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四、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之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跨国公司对中国上市玉米种子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D]. 宋缓缓. 浙江大学, 2020(02)
  • [3]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苏加前. 西南大学, 2020(01)
  • [4]云南HH种子公司营销渠道研究[D]. 肖琼.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5]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梦悦.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天津蓟州区粮食作物种子经营服务体系研究[D]. 吕雪傲.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7]昌吉州玉米种业发展调研报告[D]. 徐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8]河南省商丘市小麦比较效益分析及小麦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D]. 陈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植物新品种保护下我国种子企业持续经营研究[D]. 吕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10]我国种子上市公司经营效率评价研究[D]. 徐意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浅谈提高种子公司经营效益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