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电刀头在胸外科手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成[1](2019)在《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超声刀作为一种兼具切割和止血功能的能量型手术器械,具有切割精度高、闭合血管牢靠、热损伤小、安全性好等诸多优点,能够很好地满足传统微创手术对切割止血器械的高要求。随着微创手术机器人深入研究与推广,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已有替代传统微创手术的趋势。然而目前没有成熟的超声刀能够应用在微创手术机器人中,因此本文以现有超声刀研究理论为基础,设计了一种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另一方面,现有超声刀难以闭合3 mm以上大血管,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设计方案。围绕这两个主题,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对于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总结了影响其切割、止血及振动的主要因素,提出切合需求的性能指标。基于机电等效电路理论,构建了换能器的等效电路模型,由此计算得到换能器的必要尺寸,并通过有限元法对影响换能器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和尺寸优化。基于超声波相关理论和有限元法,对刀杆进行了设计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刀杆结构,并对刀杆的疲劳寿命进行仿真预测。然后,制作了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样机,并对其阻抗和振幅特性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所制作的超声刀样机已达到提出的技术指标要求。用超声刀样机开展了离体组织切割和血管闭合实验,验证了超声刀具有良好的切割止血性能,最后对用于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器械整体结构进行了设计。其次,针对现有超声刀闭合大血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纵扭振动的增强止血型超声刀。对增强止血型超声刀进行了参数分析与优化设计,从而得到最优的结构尺寸,并对传统纵振超声刀和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振动特性进行了仿真对比。最后,制造了传统纵振超声刀和增强止血型超声刀样机,在保证两者实验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开展止血性能对比实验。通过温度特性实验和热力学仿真,证明了本文的增强止血型超声刀能够在对组织造成更少热损伤前提下实现相同的止血效果。
康宁宁[2](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彭其凤[3](2019)在《在微创理念下针对肛瘘手术采用超声刀进行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中采用超声刀进行治疗,以期望找到一种切实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手段。方法:本试验研究纳入第一诊断为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住院患者,共计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超声刀进行肛瘘切开,内口挂橡皮筋,切口间挂济川药线引流。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刀进行肛瘘切开,内口挂橡皮筋,切口间挂济川药线引流。对两组病人一般情况如病程长短、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等进行可比性分析;对两组观察对象在术中、术后及术后2周、1月、3月肛门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所有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对比两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程长短的差异,不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术后尿潴留的差异,不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术后2周、1月、3月的肛门疼痛、伤口水肿的差异,不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术后2周、1月出血的差异,不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术后2周、1月肛门失禁的差异,具有意义。对比两组术后3月肛门失禁的差异,不具有意义。结论:超声刀技术应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减轻术后疼痛,临床上值得推广。
黄晶,刘春香,游必凯[4](2018)在《高频电刀工作原理及安全问题》文中研究指明在手术治疗中,高频电刀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更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是,其安全使用等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探讨高频电刀工作原理及安全问题。
石岩,汪路明,王一青,吕望,胡坚[5](2018)在《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中超声刀使用的技术规范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3月我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癌手术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7例行胸腔镜下肺癌楔形切除,其中34例使用超声刀[男8例、女26例,年龄(59.68±10.91)岁],23例未使用超声刀[男13例、女10例,年龄(59.13±11.21)岁];88例行胸腔镜下肺癌肺叶切除术,其中80例使用超声刀[男36例、女44例,年龄(59.68±10.91)岁],8例未使用超声刀[男5例、女3例,年龄(61.63±5.60)岁]。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结果。结果胸腔镜下使用超声刀行肺癌楔形切除34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0.09±43.5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1.32±12.75)ml,平均清扫淋巴结(5.12±4.26)个,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3.15±1.16)d,引流量(535.00±291.69)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4.56±1.40)d,所有患者均无手术并发症;与未使用超声刀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胸腔镜下使用超声刀行肺癌肺叶切除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1.88±41.82)min,术中出血量(42.79±31.62)ml,平均清扫淋巴结(13.54±8.75)个,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4.47±2.30)d,引流量(872.09±585.24)ml,术后住院时间(5.81±2.26)d,围术期并发症20例;8例未使用超声刀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刀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刘冰,林钢,刘敬伟,刘海波,李简[6](2017)在《2cm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2cm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8月我院胸外科行2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175(58.5±10.1)岁。在腋前线第3肋间做2cm切口置入胸腔镜及手术器械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结果 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91.6±41.9)min,术中出血量(186.3±175.0)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4.5±1.7)d,术后住院时间(5.5±1.7)d。术后病理均为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结论 2cm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安全、可行,减小了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需更多研究的支持。
马晋宇[7](2017)在《高频电刀刀头仿生脱附研究与仿真》文中指出高频电刀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电外科手术中使用最广泛的的手术器械。然而,高频电刀产生的组织热效应,虽然能够实现切割止血的作用,但同时也能使组织焦痂碳化,粘附在电刀刀头上,影响手术的进行。传统电刀防粘方法依靠简单涂层技术、牙口优化技术等,很难满足微创医疗器械高效防粘要求。因此,本文从仿生学角度,借鉴典型植物叶表面优异防粘特性,研究高频电刀表面仿生防粘设计和制造。本文选取苏子叶与玉米苞叶作为生物防粘原型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玉米苞叶表面具有相间分布的单向条纹形态,条纹上面存在不规则的网状结构,在网状结构上面还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气孔。苏子叶表面具有拼图状版块拼接而成的表面形态,没有二级结构。分别利用自制装置测试了两种植物叶表面的粘附特性,发现植物叶表面粘附力由小到大排序为:新鲜玉米苞叶<热处理玉米苞叶<新鲜苏子叶<热处理苏子叶。试验表明玉米苞叶表面防粘特性优于苏子叶,因此,选择玉米苞叶作为防粘脱附的生物表面原型。此外,本文综合分析了玉米苞叶表面润湿性、表面形态与接触面积、热应力、大气压强对防粘脱附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其机理。以玉米苞叶为生物原型,根据其表面的特殊形态,设计了具有圆形凹坑和条形凹坑的高频电刀表面仿生形态。其中,在沿刀头方向(纵向)上两种形态相间排列,在垂直于刀头的方向(横向)上两种形态错位排列。同时,根据所选择的试验因素及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了试验编排。采用SM-FB20-1光纤激光打标机对所设计的仿生高频电刀表面形态进行了加工。自行设计并搭建了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性能测试系统,对高频电刀表面的防粘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电切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观察。载能条件下仿生高频电刀表面粘附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影响电刀防粘特性的主次因素为:圆形凹坑和条纹形凹坑的横向中心距(Z2)>条纹形凹坑的长度(Z3)>圆形凹坑直径(Z1)。最优组合为Z11Z22Z33,即圆形凹坑和条纹形凹坑的横向中心距取500μm,条纹形凹坑的长度取1600μm,圆形凹坑和条纹形凹坑的直径取120μm。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圆形凹坑和条纹形凹坑的直径Z1、横向中心距Z2、条纹形凹坑的长度Z3之间的回归方程为:(?)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刀头与生物组织粘附机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电刀弧形区域与侧面更容易发生粘附。根据此结果与电切试验,再次对刀头表面进行仿生设计,对其弧形刀头及侧面设计成单级微凸形态能够降低表面温度,且温度场产生不连续现象,有利于减小粘连现象的发生。
刘伦旭,李印,胡坚,王允[8](2017)在《胸腔镜手术超声刀规范使用专家共识(2017版)》文中研究指明1超声能量外科总论能量外科是指外科医生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利用各类能量设备对组织进行切割、分离、止血以及实现其它各类功能的外科分支学科。随着外科学专业分科逐渐细化,适合各类不同外科专业的能量外科设备也越来越多。目前最常使用的能量器械包括超声刀和电能量器械,两者原理、特点不同,在实际应用中也各有优势,有时需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超声能量外科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占有重要地
周红生[9](2017)在《单孔微创超声手术刀的设计方法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声手术刀是一种通过高速振动以实现生物体切割、分离的外科手术器械,它具有精度高、刀口整齐、止血快、热损伤区域小、产生烟雾少等优点,在现代外科手术中受到广泛应用,已有取代高频电刀、机械夹钳等外科手术器械的趋势。同时,超声刀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输出效率较低,稳定性也有待提高等问题,且超声刀与生物组织作用机理尚不完善。深入研究超声外科手术技术和理论,开发新型超声手术刀系统,适应微创和单孔微创的手术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研究了超声手术刀与生物组织作用机理,用声子晶体的理论设计了单孔微创手术的超声手术刀,并进行了相关实验,主要内容有:1.以赫兹接触理论模型为基础,建立超声手术刀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模型,利用Hankel积分变换,分别对超声刀在法向静力载荷和简谐力载荷下,生物组织内的应变场进行了求解,建立了静力载荷-压痕深度的力曲线与生物组织等效杨氏模量E*之间理论关系,探讨了压头和组织弹性对超声刀工作频率的影响,为进行超声刀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超声刀的疲劳特性进行了初步探索,预估疲劳损伤发生位置及损伤程度,为进一步优化超声手术刀结构,延长其使用寿命,提供参考依据。2.根据声子晶体理论,利用集中质量法和传递矩阵法分别计算了无限周期变截面长杆的纵波和弯曲波的带隙结构,确定了超声手术刀刀杆的几何参数。利用有限元法,模拟计算了有限周期的细长杆的带隙特性,通过调节刀杆几何结构控制刀杆振动模态,使55KHz的纵波振动处于声子晶体的通带,而弯曲振动处于声子晶体的阻带,即具有“通纵振、阻弯曲”的传输特性。同时,设计并优化了纵—弯耦合结构的超声手术刀刀头。3.根据超声手术刀的工作特点和需求,研制了推挽激励超声换能器和具有实时频率跟踪和适应负载动态变化的“恒”振幅输出的超声手术刀激励电源。研制了超声手术刀测量系统,对超声手术刀的振动模态和刀头振幅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55kHz频率附件工作时,刀头振幅输出可以控制在50-100μm范围内,满足切割止血要求。并参照通用行业标准YYT0644-2008,对超声手术刀激励系统样机的技术指标和安规特性进行验证。4.研制生物组织弹性模量测量系统和超声刀切割速率和试样温度分布测试系统。开展猪肉,牛肉,猪肝和猪肾等生物组织等效杨氏模量测量,以及超声手术刀肌肉切割速率和温度分布实验,评估超声手术刀切割止血性能以及超声手术刀对生物组织损伤程度。
唐杰[10](2016)在《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新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医疗器械作为医药产业的一个子产业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朝阳产业,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的诊断和治疗,它能够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率,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是未来十分活跃的新经济增长点。肝癌是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占肿瘤致死原因的第3位,其5年的自然死亡率超过95%。每年全球有50多万人会患有肝癌疾病,中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每年有15万肝癌病人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手术,肝脏部分切除手术难度较大,出血是最大的挑战,目前还没有一款理想的手术产品提供使用。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是强生公司在中国的独资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强生公司先进的医疗器材产品,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周围血管及神经介入治疗、骨科、外科手术、妇女健康、临床诊断、糖尿病的诊断和专业灭菌等方面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其能量外科事业部所拥有的能量手术产品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外科尤其是肝外科成为主流手术产品,但是还有很多未满足临床需求的方面,限制了市场渗透率的增长。随着中国医疗行业的高速发展,独具中国特点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环境已经受到强生全球领导层的重视,我们先后在中国多个城市建立了研发中心,来针对中国的高发疾病进行产品研发。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新产品开发和营销管理领域的理论,深入探讨外部环境、公司内部环境以及SWOT分析,找出公司发展战略方向-发展新产品。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市场分析和新产品开发定位,同时结合STP分析,通过产品、价格、渠道、推广方面进行后期新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二、长电刀头在胸外科手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电刀头在胸外科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 微创手术技术与切割止血器械 |
1.2.1 微创手术技术 |
1.2.2 切割止血器械 |
1.3 超声手术刀概述 |
1.3.1 医学超声概述 |
1.3.2 超声刀原理及应用 |
1.3.3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4 超声刀关键技术 |
1.3.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设计方法 |
2.1 引言 |
2.2 超声手术刀系统 |
2.3 超声刀技术指标 |
2.3.1 切割性能指标 |
2.3.2 止血性能指标 |
2.3.3 振动性能指标 |
2.4 换能器的设计理论 |
2.4.1 构型选择 |
2.4.2 材料选择 |
2.4.3 机电等效电路理论 |
2.4.4 换能器的等效电路与几何尺寸 |
2.5 换能器的动力学分析 |
2.5.1 有限元模型 |
2.5.2 模态分析 |
2.5.3 影响因素分析 |
2.6 刀杆的设计与分析 |
2.6.1 材料选择 |
2.6.2 结构设计 |
2.6.3 疲劳分析 |
2.7 超声刀整体模态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技术指标测量 |
3.2.1 阻抗特性测量 |
3.2.2 电学阻抗匹配 |
3.2.3 振幅特性测量 |
3.3 切割止血实验 |
3.3.1 离体切割实验 |
3.3.2 血管闭合实验 |
3.4 器械整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设计方法 |
4.1 引言 |
4.2 需求分析与研究现状 |
4.3 增强止血方案及验证 |
4.3.1 增强止血方案 |
4.3.2 方案理论验证 |
4.4 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设计与分析 |
4.4.1 纵扭振动实现方式 |
4.4.2 超声刀的设计 |
4.4.3 超声刀模态对比 |
4.4.4 螺旋槽参数分析 |
4.5 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优化设计 |
4.5.1 直接优化 |
4.5.2 响应曲面二次优化 |
4.5.3 优化后的螺旋槽参数分析 |
4.5.4 超声刀动力学分析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止血型超声刀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样机制造与性能测试 |
5.2.1 超声刀样机制造 |
5.2.2 阻抗特性测试 |
5.2.3 振幅特性测试 |
5.3 止血性能验证实验 |
5.4 热力学仿真与热损伤评估 |
5.4.1 热力学仿真模型 |
5.4.2 热损伤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在微创理念下针对肛瘘手术采用超声刀进行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肛瘘的分类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3.1 中医病名诊断 |
1.3.2 中医证候诊断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1.7 退出与终止实验标准 |
1.8 注意事项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方式 |
2.3 手术体位 |
2.4 手术方式 |
2.5 手术操作步骤 |
2.5.1 治疗组手术步骤 |
2.5.2 对照组手术步骤 |
2.6 超声刀应用注意事项 |
2.7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时间 |
3.2 术中出血 |
3.3 术后出血 |
3.4 术后疼痛 |
3.5 术后伤口水肿 |
3.6 术后尿潴留 |
3.7 术后肛门失禁 |
3.8 创面愈合时间 |
3.9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分析 |
5.1 基本病例资料分析 |
5.2 住院天数对比分析 |
5.3 手术时间对比分析 |
5.4 术中出血量对比分析 |
5.5 术后尿潴留评分对比分析 |
5.6 术后出血评分对比分析 |
5.7 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
5.8 术后2周肛门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 |
5.8.1 术后2 周肛门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
5.8.2 术后2 周出血评分对比分析 |
5.8.3 术后2 周肛门水肿评分对比 |
5.8.4 术后2 周肛门失禁评分对比分析 |
5.9 术后1月肛门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 |
5.9.1 术后1 月肛门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
5.9.2 术后1 月出血评分对比分析 |
5.9.3 术后1 月肛门水肿评分对比分析 |
5.9.4 术后1 月肛门失禁评分对比分析 |
5.10 术后3 月肛门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 |
5.10.1 术后3 月肛门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
5.10.2 术后3 月出血评分对比分析 |
5.10.3 术后3 月肛门水肿评分对比分析 |
5.10.4 术后3 月肛门失禁评分对比分析 |
5.11 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分析 |
5.12 安全性评估 |
6 讨论 |
6.1 中医学对肛漏的认识 |
6.1.1 中医病因病机 |
6.1.2 中医治法 |
6.1.2.1 中医内治法 |
6.1.2.2 中医外治法 |
6.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6.2.1 现代医学病因病理的认识 |
6.2.2 现代医学的治疗 |
6.3 济川药线介绍 |
6.4 超声刀介绍 |
6.4.1 超声刀的基本概念 |
6.4.2 超声刀的优势及在肛肠手术使用中的特点 |
6.4.2.1 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操作时间的优势 |
6.4.2.2 降低术后疼痛的优势 |
6.4.2.3 促进创面愈合、减少伤口水肿时间的优势 |
6.4.3 超声刀应用的安全性探讨 |
6.4.4 超声刀目前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 |
6.4.4.1 超声刀在头颅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
6.4.4.2 超声刀在颈部外科的应用 |
6.4.4.3 超声刀在五官科中的应用 |
6.4.4.4 超声刀在胸外科应用 |
6.4.4.5 超声刀在肝胆脾胰外科中应用 |
6.4.4.6 超声刀胃肠外科应用 |
6.4.4.7 超声刀在妇科中的应用 |
6.4.4.8 超声刀在骨科的应用 |
6.4.4.9 超声刀在血管外科的应用 |
6.4.4.10 超声刀在乳腺外科的应用 |
6.4.4.11 超声刀在结直肠及肛门的手术的应用 |
6.5 本研究手术方式原因分析 |
6.6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分析 |
6.7 提高肛瘘临床疗效的认识分析 |
6.8 “带瘘生存”的观点 |
6.9 肛瘘的预防观点 |
7 结论 |
7.1 试验研究结果 |
7.2 试验结果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8.1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对策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成果 |
(4)高频电刀工作原理及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频电刀简介 |
1.1 高频电刀的组成 |
1.2 高频电刀工作原理 |
2 高频电刀的优点 |
3 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策略 |
3.1 使用前评估患者和环境 |
3.2 做好安全接地和保护接地 |
3.3 正确选择电极板型号、摆放位置、连接方法 |
3.4 选择正确的输出功率 |
3.5 术中加强巡视 |
3.6 特殊患者应用高频电刀注意事项 |
4 预防高频电刀灼伤 |
4.1 极板灼伤预防措施 |
4.2 非极板灼伤预防措施 |
5 小结 |
(6)2cm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高频电刀刀头仿生脱附研究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表面粘附 |
1.3 高频电刀表面防粘脱附研究现状 |
1.3.1 高频电刀的组成 |
1.3.2 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 |
1.3.3 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措施研究现状 |
1.3.4 存在的问题 |
1.4 仿生防粘功能表面研究现状 |
1.4.1 仿生防粘功能表面设计现状 |
1.4.2 仿生防粘功能表面制造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植物防粘叶片原型表征与防粘散热机理分析 |
2.1 植物防粘叶片原型表征试验设备与方法 |
2.1.1 植物叶片的采集与处理 |
2.1.2 植物叶片表面微观形貌观察 |
2.1.3 植物叶片表面接触角测量 |
2.1.4 植物叶片表面粘附性测试 |
2.2 植物防粘叶片原型表征结果与分析 |
2.2.1 植物叶片表面微观结构 |
2.2.2 植物叶片表面接触角 |
2.2.3 植物叶片表面粘附性 |
2.3 植物叶片表面防粘散热机理分析 |
2.3.1 植物叶片表面润湿性对粘附的影响 |
2.3.2 植物叶片表面多级复合结构对粘附的影响 |
2.3.3 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及热应力场对粘附的影响 |
2.3.4 植物叶片内外气压变化对粘附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频电刀表面仿生防粘形态设计与电切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仿生高频电刀表面防粘形态设计 |
3.3 仿生高频电刀表面形态加工 |
3.4 载能条件下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性能测试与电切过程分析 |
3.4.1 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性能测试系统 |
3.4.2 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性能测试过程 |
3.4.3 高频电刀电切试验过程分析 |
3.4.4 高频电刀表面防粘性能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电热耦合的电刀—组织粘附机理及仿生研究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方法及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4.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4.2.2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
4.3 原型电刀——组织的电热耦合仿真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热力学方程 |
4.3.3 载荷与边界约束设定 |
4.3.4 结果与分析 |
4.4 仿生电刀——组织的电热耦合仿真 |
4.4.1 模型建立 |
4.4.2 载荷与边界约束设定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致谢 |
(9)单孔微创超声手术刀的设计方法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声手术刀系统 |
1.2.1 超声手术刀工作原理 |
1.2.2 超声手术刀分类 |
1.3 超声手术刀的特点 |
1.4 超声手术刀研究发展现状 |
1.4.1 单孔微创手术的发展现状 |
1.4.2 新颖的超声手术刀 |
1.4.3 超声刀对组织损伤的评估现状 |
1.4.4 超声手术刀技术的发展趋向 |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孔微创超声刀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机理及疲劳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超声手术刀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2.2.1 静力载荷下超声刀刀头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 |
2.2.2 简谐力载荷下纵向振动超声刀与试样的相互作用 |
2.3 超声手术刀疲劳特性初步探索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手术刀刀杆的振动模态设计、调控方法及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应力控制的超声刀原理结构设计 |
3.3 基于声子晶体理论的超声刀的“纯”纵振动模态设计及调控 |
3.4 超声手术刀的纵-弯耦合振动模态设计及调控 |
3.5 超声手术刀的振动模态的实验验证 |
3.5.1 测试方法 |
3.5.2 直杆形超声手术刀的振动模态测量 |
3.5.3 带声子晶体结构的超声手术振动模态测量 |
3.5.4 纵弯耦合超声手术刀的振动模态测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手术刀激励系统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激励换能器的研究 |
4.2.1 单激励换能器研究 |
4.2.2 推挽激励换能器的研究 |
4.3 激励电源的研制 |
4.3.1 激励电源设计方案 |
4.3.2 超声手术刀激励电源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手术刀切割生物组织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生物组织等效杨氏模量测量 |
5.2.1 生物组织弹性测量仪的设计 |
5.2.2 实验测量 |
5.3 超声手术刀切割速率与试样温度分布实验 |
5.3.1 实验系统 |
5.3.2 离体生物组织切割速率试验 |
5.3.3 温度分布试验 |
5.4 超声手术刀切割损伤区域表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工作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10)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新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况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营销理论 |
2.1 营销策略 |
2.2 内外部环境分析理论 |
2.3 新产品开发理论 |
2.4 STP理论 |
2.5 营销组合理论 |
2.6 竞争环境分析理论 |
第3章 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5 SWOT分析 |
3.6 战略匹配 |
第4章 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新产品开发策略 |
4.1 开发计划 |
4.1.1 需求探寻 |
4.1.2 产品概念 |
4.1.3 商业预测 |
4.2 客户需求研究及分析 |
4.2.1 定性研究结果 |
4.2.2 定量研究结果 |
4.2.3 调研结果分析 |
4.3 新产品概念研究及分析 |
4.3.1 专家委员会 |
4.3.2 CAUS产品概念定性研究 |
第5章 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新产品营销策略 |
5.1 STP分析 |
5.1.1 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 |
5.1.2 新产品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产品升级策略 |
5.2.2 产品组合策略 |
5.2.3 产品服务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3.1 卫生经济学价格模型 |
5.3.2 物价申请 |
5.4 渠道策略 |
5.4.1 代理商筛选 |
5.4.2 直销队伍建立 |
5.5 促销策略 |
5.5.1 建立手术标准 |
5.5.2 建立产品示范中心 |
5.5.3 建立讲师库 |
5.5.4 市场活动推广 |
5.5.5 销售团队推广 |
第6章 小结 |
6.1 结论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长电刀头在胸外科手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手术机器人的超声刀设计方法与实验研究[D]. 郭志成. 天津大学, 2019(01)
- [2]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3]在微创理念下针对肛瘘手术采用超声刀进行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彭其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高频电刀工作原理及安全问题[J]. 黄晶,刘春香,游必凯.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8(23)
- [5]胸腔镜肺癌手术中应用超声刀的病例对照研究[J]. 石岩,汪路明,王一青,吕望,胡坚.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8(01)
- [6]2cm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J]. 刘冰,林钢,刘敬伟,刘海波,李简.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07)
- [7]高频电刀刀头仿生脱附研究与仿真[D]. 马晋宇. 吉林大学, 2017(01)
- [8]胸腔镜手术超声刀规范使用专家共识(2017版)[J]. 刘伦旭,李印,胡坚,王允.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7(06)
- [9]单孔微创超声手术刀的设计方法及实验研究[D]. 周红生.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1)
- [10]强生肝外科能量手术新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D]. 唐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