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勇[1](2021)在《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解说系统是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日益凸显。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外交流更加频繁,更多的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为了增加旅游景区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提升外国游客的旅游体验,我国旅游景区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建设迫在眉睫。笔者通过查阅旅游解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旅游解说系统以及国内英语解说系统研究进展,并对英语解说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分析。在四川省5A级景区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从自导式英语解说系统、它导式英语解说系统分析了四川省5A级景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运用系统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游客满意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英语解说系统构建要素进行了探讨。针对四川省5A级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笔者对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建设提出了改进策略建议:建设简洁、美观、稳重、大气且功能齐全的旅游景区英文网站,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英语导游队伍,在游客接待中心、景区标识标牌建设中融入英语语言文化元素,实现无障碍跨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智慧景区建设,丰富景区英语解说载体,让外国游客自由自主选择英语解说方式,切实增强外国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增强旅游景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陈雅文[2](2020)在《基于国外游客体验的北京故宫旅游解说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故宫博物院是闻名遐迩的文化遗产胜地,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吸引着大量的国际游客,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文化碰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基于国外游客的体验,对北京故宫的旅游解说从解说内容与解说媒介两个方面开展跨文化研究。通过对旅游网站评论语料、外国游客访谈内容、景区实地考察结果展开分析,发现在解说内容上外国游客更偏好历史文化故事及宫殿建筑的解说,对文物的关注较少;在解说媒介上外国游客更偏好导游讲解,其次是语音导览器,相比这两种媒介其他媒介的使用度较低。笔者将解说划分成自导式和向导式,依据对外国游客旅游解说体验的分析,发现在自导解说内容上,解说词内容缺乏趣味性与故事性,翻译不适当导致游客欣赏受阻,另外解说词中传统文化的注解不充足导致游客难以理解;在自导解说媒介上,缺乏多语种版本,游客媒介选择窄,并且由于人流拥挤且缺乏互动性使自导解说媒介的作用被弱化;在导游解说人员上,导游存在语言水平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不注重文物解说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建议,第一故宫导游人员要具备跨文化视野:建立跨文化的表达模式,解说符合游客的认知语境并提高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第二要优化故宫智能解说系统:建立移动终端智能解说系统,为国外游客提供游览主题个性化的解说;第三重视故宫文物及展览的对外解说:重视文物故事的讲解,讲好文物故事,另外要充分利用媒介工具开展解说;第四要提高自导解说内容的跨文化水平:文本翻译要优化,并且注重多语种内容的设计。通过对故宫解说跨文化传播提出的适用性建议,可以为我国同类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解说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打造独特的文化符号,消减外国游客的文化不适,增强国外游客的文化体验,把我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传播出去。
李翠[3](2020)在《跨区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产品的解说体系构建研究 ——以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自助旅游已成为大众化旅游的首选方式,它可以满足游客渴望新鲜和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注重旅行过程中的体验。而旅游地文化及特色成为自助旅游的重要体验需求,文化消费逐步成为目的地旅游消费的主体。在文旅加速融合和旅游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主题线路作为综合主题文化遗产景观的载体,成为线路旅游的新亮点。解说作为线路景观与游客认知的中间桥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线路旅游的体验。目前我国文化旅游解说主要是针对单一景区的解说,在线路旅游中游客在游览中借助现存的独立景区解说无法满足文化线路体验的需求。因此,如何设计出兼顾线路文化景观历史文化价值底蕴真实性表达与游客的多种体验需求的线路解说成为游客关注的重点。论文结合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与解说体系的发展实际,依据解说系统理论、期望—实际理论、“点—轴系统”理论和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梳理了旅游解说构建的相关研究,并界定了跨区域旅游、文化主题线路产品解说、解说体系等概念。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括筹划系统、核心解说系统、使用系统以及反馈系统四个子系统的文化主题线路解说体系。解说体系主要,并进一步将子系统细化为解说组织、解说线路、解说内容、解说媒介、解说受众和解说效果6个主要构建要素。然后以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为例,对解说体系的4个子系统进行构建。首先,运用ArcMap进行秦文化节点景区的定位,结合相关影响因素选择秦文化主题线路节点景区,在Matlabe编译环境下,通过PSO粒子群算法对TSP(旅行商)模型进行程序运行,得出陕西跨区域秦文化主题旅游11个景区最优解说线路的规划。接着,通过SPSS22.0进行游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独立方差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构建的解说体系进行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验证,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启示。本文在线路旅游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游客的实际需求,以文化主题线路旅游为例,提出了跨区域线路解说体系的构建模型。本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和完善线路产品开发和解说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为文化主题旅游线路的保护性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好地识别文化线路旅游的发展方向,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高小燕[4](2019)在《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追求更高的发展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满足更多的精神需要,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承载着人类文化意象和社会记忆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发挥其价值,提升与公众的联结,伴随人类的精神文明迈步进入新的时空。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并积极参与其中,但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考古行业、文化遗产保护者、公众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存在诸多“知沟”和认识偏差,导致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了价值传承的危机问题。文化遗产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如何使得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研究的元起点。本文以公共考古学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为研究主题,以陕西省秦始皇陵为主要考察对象,运用考古学、文化社会学、阐释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方法展开讨论,研究进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深入问题、解决问题。笔者认为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以传承价值为本质,认同为目标,互动与对话为主体,阐释与传播为途径。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如下:第一,我们要在社会转型和话语变迁的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重构、阐释、展示、解读和传播。文化遗产保护要立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分析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与制度层面的价值(社会治理体系和规则),从而以提升公众与文化遗产的联结、激发公众的文化意象和文化记忆为主要目的,让公众“透物见人”,能看得懂、听得懂,从而实现让静置物化的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公众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话”,唤醒文化记忆,实现文化认同。第二,面向未来,我们要从搭建以文化价值为导向的阐释与展示系统,联结公众主动参与保护,建构参与式叙事空间,建构文化景观和文化传播的意象空间,打造与公众交流互动型阐释模式,提升文创产品文化意象等方面,高质量阐释和展示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三,当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通过新的传播模式和渠道,使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社会秩序、政治制度、文化意象、文明观被再次呈现和建构出来,形成新的文化意象;同时,在数字传播为代表的多媒介所营造的新时空中,以新的形式、新的结构、新的表征来表达和传播文化遗产价值,使其获得新的价值延续与生长,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象和记忆。
李珊珊[5](2019)在《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湿地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满足大众休闲游憩、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其中旅游导视系统作为湿地公园的基础服务设施,担任指示、导向、说明、提醒等作用,帮助游客在相对复杂的环境空间中完成游园活动的同时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质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公园管理者建设者的重视。同时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的设计研究作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在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相关规划建设规范和规划建设标准也无处可寻,直接导致在对于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的实际应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导视系统设计缺乏系统化、人性化以及导视系统设计与地域文化特征关系不明显等问题。本文从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的概念入手,以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为例,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的湿地资源分析、安徽省环巢文化的影响、政府规划建设等方面对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的影响及现状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湿地生态敏感性的特点从而探寻导视系统的整体优化方案,重点完善导视系统的功能性,在改善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空间的同时,注重与景观环境相协调,促进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为管理和维护整个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重要依据。
边策[6](2019)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环境解说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生态旅游区解说媒介形式较单一的问题,根据AR技术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跟踪的三个特征,将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解说媒介形式应用到环境解说中,并对设备的选择、识别技术的应用和数据的传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目前生态旅游区适合的应用形式,并展望了AR技术在环境解说中发展的道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游客和解说资源产生互动,增进他们对环境资源的了解,体现了AR技术趣味性、互动性和普及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资源、解决环境问题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环境教育也就能够产生相应的成效。
孟姗姗[7](2019)在《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研究 ——以洛阳市牡丹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助游、自由行等新兴旅游方式的推进,游客不仅对活动的参与性增强,而且期待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旅游解说作为沟通游客与景区的重要媒介,是提升旅游体验层次的必备手段;解说是一种服务,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是景区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回头率和推荐率的重要途径。花卉旅游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关注,花卉主题公园为旅游业和绿色城市建设增添了附加值,在主题公园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时间还不长,景区解说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普遍存在解说媒介相对传统,解说内容比较单调,游客中心解说功能薄弱等问题,在展现花卉科研成果、开展花卉知识科普、传播花卉文化等方面功能欠缺,亟待进一步优化完善。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研究是一个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国外关于旅游解说的研究起步较早,拥有大量的着作与文献,并结合其他各学科的理论而逐渐成熟,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博物馆、地质公园等传统类型景区的实证研究,对于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则甚少;纵观近年来我国花卉主题公园的发展,则是实践操作较多,理论研究相对匮乏,且主要侧重于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针对其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则基本空白。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构建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模型,探讨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优化方案,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理论,为提高洛阳市牡丹园的旅游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有价值的科学指导,为同类型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研究以系统学、传播学、美学、旅游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研究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尝试构建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模型,并以洛阳国花园、洛阳国际牡丹园、洛阳神州牡丹园,洛阳市三大代表性牡丹园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科学评估与横向比较,论证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特色:(1)建立了自导式解说系统框架模型。将自导式解说系统分为“解说对象”、“解说设施”、“解说内容”、“解说受众”和“解说管理”五个部分,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评估奠定了基础。(2)构建了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模型。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及SPSS19统计软件,确定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线性加权函数法及MATLAB R2013b软件,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尝试构建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模型,为相关评估研究提供了工具。(3)对洛阳市三大代表性牡丹园进行了实证分析。文本以游客评估为主体,采用游客与专家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并基于游客进行了具体研究,探寻游客特征对指标评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三大牡丹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结果为“达标”;性别是对评估指标影响最大的因素,其次是学历和年龄,月收入的影响最低。
柯祯,刘敏[8](2019)在《旅游解说研究进展与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旅游解说不仅是旅游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体验的关键环节。近十余年来旅游解说系统研究出现了注重情感化、视角微观化、方法交叉性等新的趋势,需要对其进展进行总结与归纳。文章从旅游解说概念和功能、效果与规划3个层面阐述旅游解说是什么、怎么实现和如何规划3个问题。由于我国的解说系统研究相比境外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文章通过创新性视角、热点内容和交叉性方法等进展分析,对比境内外研究差异及其产生原因以对我国未来旅游解说研究与发展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解说深层次与广泛性的理解需要多元化视角的融合,不同学科理论的支持扩展了旅游解说存在的价值与意义;(2)遗产、真实性、体验、地方、可持续旅游等逐渐成为旅游解说相关领域高频词,保护与情感依附等关于环境可持续与个人成长等功能与作用将是旅游解说未来研究热点与趋势;(3)我国在缩小与境外旅游解说研究差距的同时,要着重关注中外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同发展模式的需求与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王姣姣[9](2018)在《森林公园游客自导式解说媒体需求研究》文中认为对森林生态系统基础知识的认知、享受森林和对森林进行保护的相关旅游活动称为森林旅游。在本世纪,其不仅成为了生态旅游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旅游的首要形式。在旅游的过程中,为了让游客们更加快速地认识自然,融入自然,解说媒体自然也就扮演起了重要的角色。景区在吸引游客的时候,为游客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手段——自导式解说媒体,它为游客宣传环保意识,也帮助森林公园在和游客的沟通和教育交流过程中充当着重要媒介作用。所以,自导式解说媒体在森林公园的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研究不容忽视。自导式解说媒体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本文选取广泛使用的六种自导式解说媒体,将其分为了传统型和新兴形两大类。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收集了四川省西岭雪山森林公园游客的基本个人信息、对两类自导式解说媒体的了解程度、使用程度、满意度、游客对媒体需求度等内容,进一步研究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的需求情况及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前来四川省西岭雪山森林公园旅游的游客们,其社会经济背景和旅游特点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特性,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差异性,游客们在对传统型和新兴型这两种自导式解说媒体的了解度和使用度存在不同的看法。除此之外,游客的社会经济背景及旅游特点和游客对两类自导式解说媒体的满意度、需求度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游客对这些自导式解说媒体的了解度、使用度与满意度等方面存在显着相关的联系。笔者于全文最后提出了一些完善自导式解说媒体和森林公园的建议,希望在日后强化新兴型自导式解说媒体的推广,帮助游客更好的适应两种解说媒体。
拓倩[10](2018)在《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研究 ——以龙门石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体验经济、“互联网+”、以及智慧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二维码作为一种新型解说媒介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游客体验,也方便了景区对游客的管理,同时加快了景区的智慧化进程。从游客角度出发研究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不仅对于智慧景区改进解说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意义重大而且对于拓展旅游解说研究领域意义非凡。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对智慧景区、解说媒介、解说效果、二维码解说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进行了概念界定,同时结合游客的半结构化访谈结果,初步构建了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估体系,以龙门石窟景区为研究区域,以龙门石窟的二维码解说效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对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估初始因子集中不符合要求的变量进行删除,最终得到了以二维码解说标识牌配置、二维码解说频道交互界面设计、二维码解说内容、免费WIFI体验四个维度二十个指标构成的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估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龙门石窟的二维码解说效果进行了量化呈现,同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游客的性别、年龄以及学历对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估之间进行差异性检验,最终得出龙门石窟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总体处于较好等级的结论,其中二维码标识牌配置以及二维码解说频道交互界面设计维度评分较高,二维码解说内容及免费WIFI体验维度评分较低。同时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游客的性别、年龄以及学历与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估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最后本文在前文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龙门石窟景区中二维码解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同时一一对应的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未来二维码解说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二、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旅游解说研究现状 |
2.2 国内旅游解说研究现状 |
2.3 国内英语旅游解说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 |
3 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1.1 旅游景区 |
3.1.2 5A级旅游景区 |
3.1.3 旅游解说 |
3.1.4 旅游解说系统 |
3.2 旅游解说系统的功能 |
3.2.1 信息向导功能 |
3.2.2 认知欣赏功能 |
3.2.3 互动交流功能 |
3.2.4 环境教育功能 |
3.2.5 资源保护功能 |
3.3 旅游解说系统分类 |
3.4 旅游解说系统的理论基础 |
3.4.1 系统学理论 |
3.4.2 传播学理论 |
3.4.3 游客满意度理论 |
3.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四川省 5A 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现状调查 |
4.1 四川省5A级景区基本情况 |
4.2 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调查 |
4.2.1 向导式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现状 |
4.2.2 自导式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现状 |
4.3 四川省 5A 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问题分析 |
5 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特征及改进策略 |
5.1 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的特征 |
5.1.1 简洁性 |
5.1.2 精准性 |
5.1.3 趣味性 |
5.1.4 互动性 |
5.1.5 跨文化性 |
5.2 旅游景区英语解说系统核心要素 |
5.2.1 景区英语网站 |
5.2.2 景区英语导游 |
5.2.3 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的英语导览服务 |
5.2.4 景区英语引导标识 |
5.2.5 景区英语宣传资料 |
5.2.6 景区智慧英语解说导览 |
5.3 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的改进策略 |
5.3.1 加强景区英文网站建设 |
5.3.2 加强景区专兼职英语导游队伍建设 |
5.3.3 加强游客接待中心英语服务能力建设 |
5.3.4 加强景区英语标识标牌建设 |
5.3.5 加强景区英语宣传文献资料建设 |
5.3.6 加强景区智慧旅游英语解说平台建设 |
6 研究结论、不足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2.1 存在诸多不足 |
6.2.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四川省 5A 级景区英语旅游解说系统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四川省 5A 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调查表 |
致谢 |
(2)基于国外游客体验的北京故宫旅游解说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跨文化旅游活动的相关研究 |
1.2.2 旅游活动中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 |
1.2.3 旅游解说与跨文化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1.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
1.6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6.1 核心概念界定 |
1.6.2 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国外游客故宫解说体验分析 |
2.1 数据来源 |
2.1.1 旅游网站评论 |
2.1.2 国外游客的访谈 |
2.1.3 景区实地与官网调查 |
2.2 数据结果 |
2.2.1 网站游客评论语料数据结果 |
2.2.2 外国游客访谈结果 |
2.2.3 景区实地及官网考察结果 |
2.3 结果分析 |
2.3.1 基于游客体验的解说内容分析 |
2.3.2 基于游客体验的解说媒介分析 |
第三章 故宫解说在跨文化传播上存在的问题 |
3.1 自导解说内容 |
3.1.1 解说词内容死板,缺乏生动的文化故事 |
3.1.2 翻译不适导致游客难以解读 |
3.1.3 传统文化内容的跨文化注解不足 |
3.2 自导解说媒介 |
3.2.1 缺乏多语种版本使游客的媒介选择窄化 |
3.2.2 自导媒介在游客使用中被弱化 |
3.3 导游解说人员 |
3.3.1 语言水平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
3.3.2 导游话语表达的跨文化性不足 |
3.3.3 对故宫文物解说不足 |
第四章 对旅游解说跨文化传播的适用性建议 |
4.1 提高自导解说内容的跨文化水平 |
4.1.1 优化文本翻译,实现游客高效解码 |
4.1.2 提供多语种设计,满足多国游客游览需求 |
4.2 优化故宫智能解说系统 |
4.2.1 完善智能解说系统,增强游客跨文化体验 |
4.2.2 提供个性化解说主题,满足游客多元文化需求 |
4.3 解说导游人员要具备跨文化视野 |
4.3.1 建立跨文化表达模式,实现游客有效互动 |
4.3.2 了解游客认知语境,提高跨文化适应 |
4.3.3 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游客跨文化体验 |
4.4 重视故宫文物艺术品的跨文化解说 |
4.4.1 重视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
4.4.2 完善展示媒介,促进文物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跨区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产品的解说体系构建研究 ——以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众化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 |
1.1.2 跨区域线路产品成为游客体验的重要选择 |
1.1.3 跨区域解说成为文化主题线路产品的迫切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跨区域旅游 |
2.1.2 文化主题线路产品解说 |
2.1.3 解说体系 |
2.2 相关理论 |
2.2.1 解说系统理论 |
2.2.2 期望—实绩理论 |
2.2.3 “点—轴系统”理论 |
2.2.4 传播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关于跨区域旅游的相关研究 |
2.3.2 关于旅游线路产品的研究 |
2.3.3 关于文化旅游解说体系的研究 |
第三章 跨区域文化主题线路解说体系构建模型 |
3.1 总体构建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以人为本原则 |
3.1.3 参与性原则 |
3.2 模型构建 |
3.3 主要构建要素 |
3.3.1 跨区域解说组织 |
3.3.2 跨区域解说线路 |
3.3.3 跨区域解说内容 |
3.3.4 跨区域解说媒介 |
3.3.5 跨区域解说受众 |
3.3.6 跨区域解说效果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案例地选择-陕西秦文化 |
4.2 案例地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发放 |
4.2.3 问卷信度分析 |
4.3 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解说体系构建 |
4.3.1 成立解说组织 |
4.3.2 分析解说受众 |
4.3.3 规划解说线路 |
4.3.4 建立解说内容 |
4.3.5 选择解说媒介 |
4.3.6 反馈解说效果 |
4.4 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解说体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陕西秦文化景区解说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陕西秦文化景点地区分布表 |
附录三 TSP(旅行商)模型PSO粒子群算法运行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公共考古学研究 |
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
三、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释 |
一、相关概念 |
二、相关理论阐释 |
第五节 问题展开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作为沟通的公共考古:任重道远 |
第一节 公共考古兴起 |
一、何为公共考古 |
二、开展公共考古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公共考古现状与发展 |
一、国外公共考古发展趋势 |
二、中国公共考古发展现状 |
三、中国公共考古存在的问题 |
四、中国公共考古发展思考 |
第三章 保护与传承的起点:价值 |
第一节 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 |
一、“文物”与“文化遗产”的概念缘起和发展 |
二、国际宪章关于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理念的发展解读 |
三、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转变 |
第二节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危机 |
一、社会变迁下的价值危机 |
二、深刻原因 |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重构 |
一、文化价值是本质核心价值 |
二、价值的时代建构性 |
三、价值与人的关系再建构 |
四、时空价值与精神价值 |
第四章 重返文化遗产地:文化意象和经典的产生 |
第一节 作为“文化意象”的物质文化遗产 |
一、文化意象 |
二、文化景观与符号表征 |
三、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
第二节 帝陵的“文化意象” |
一、空间意象 |
二、景观意象 |
三、文化意象 |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文化意象的发生 |
一、秦始皇帝陵的空间意象 |
二、秦始皇帝陵的景观意象 |
三、秦始皇帝陵的文化意象 |
四、秦始皇帝陵的审美意象 |
五、秦始皇帝陵的符号意象 |
六、秦始皇帝陵的文明交流意象 |
第四节 重返帝陵经典的发生 |
一、社会治理体系和制度 |
二、思想文化 |
第五章 文化记忆的发生: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
第一节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化遗产 |
一、文化遗产激发文化记忆 |
二、如何催动文化记忆的发生 |
第二节 文化记忆、公众沟通与文化遗产价值阐释 |
一、阐释与展示理论始源 |
二、文化遗产的价值阐释和展示 |
三、公共考古视域下阐释与展示模式转向 |
第三节 秦始皇帝陵园文化价值的阐释与展示 |
一、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陈方式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三、秦始皇帝陵园的价值阐释与展示框架建构 |
第六章 公共考古遇上数字传播: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第一节 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属性 |
一、作为媒介的文化遗产 |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功能与价值 |
第二节 现代传播的变革趋势 |
一、传播变化趋势 |
二、互联网时代传播对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影响 |
三、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模式嬗变 |
第三节 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一、媒介与价值 |
二、虚拟现实与价值传播: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
三、新媒体时代的参与式文化 |
四、“微”传播与意义建构 |
五、数字传播视域下传统大众媒介与文化遗产价值“复活” |
第四节 新媒体视域下秦始皇帝陵的价值传播 |
一、秦始皇陵的媒介化与价值传播 |
二、秦始皇陵价值传播现状 |
三、数字化传播下秦始皇帝陵价值传播建议 |
第七章 结论 |
一、公共考古强调“沟通”以及文化遗产和公众的“共在关系” |
二、发掘文化价值 激发文化意象 |
三、多元立体展开价值阐释 催生文化记忆 |
四、数字传播激发文化遗产价值“复活”与“逆转”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二章 旅游导视系统综述 |
2.1 导视系统的概念 |
2.2 导视系统的起源 |
2.3 导视系统的功能分类 |
2.3.1 识别标识系统 |
2.3.2 指示标识系统 |
2.3.3 信息标识系统 |
2.3.4 监管标识系统 |
2.4 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概述 |
2.4.1 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构成要素 |
2.4.2 我国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存在问题 |
第三章 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要点 |
3.1 体现湿地特色 |
3.2 引入互动性设计 |
3.3 设置无障碍设计 |
3.4 体现地域特色 |
3.5 湿地公园中导视系统中人的需求 |
3.5.1 生理需求 |
3.5.2 安全需求 |
3.5.3 社交需求 |
3.5.4 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3.5.5 便捷需求 |
3.5.6 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 |
4.1 合肥湿地资源概况 |
4.2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概况 |
4.3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现状 |
4.4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4.4.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4.4.2 问卷调查的内容 |
4.5 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优缺点 |
4.5.1 园区中导视标识解说系统设置分布不均衡 |
4.5.2 园区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风格单调 |
4.5.3 园区中旅游导视系统缺乏安徽省地域特色 |
4.5.4 园区中旅游导视系统与周围设施、景点环境不协调 |
4.6 改进建议与总结 |
4.6.1 改进建议 |
4.6.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规划 |
5.1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延展性原则 |
5.1.3 地域文化性原则 |
5.1.4 人性化原则 |
5.1.5 实用性原则 |
5.2 合肥滨湖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区域规划 |
5.2.1 不同区域的划分 |
5.2.2 主景观的设置 |
5.3 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中新技术的应用 |
5.3.1 虚拟技术的应用 |
5.3.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环境解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增强现实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
2.1 增强现实技术的内涵 |
2.1.1 增强现实技术 |
2.1.2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的区别 |
(1) 适合运用两种技术的场地不同。 |
(2) 两种技术的主宰者不同。 |
2.2 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 |
2.2.1 虚实结合 |
2.2.2 实时交互 |
2.2.3 三维跟踪 |
3 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 |
3.1 环境解说及环境解说系统 |
3.2 增强现实技术在环境解说中的作用 |
3.2.1 能够增强环境解说的趣味性 |
3.2.2 有利于环境解说中的互动 |
3.2.3 有助于环境解说的普及 |
3.3 增强现实技术在环境解说系统中的应用 |
3.3.1 设备的选择 |
3.3.2 识别技术的应用 |
3.3.2.1 识别技术的选择 |
3.3.2.2 识别标志物的设置 |
3.3.3 数据的传输 |
3.3.3.1 数据的收集 |
3.3.3.2 数据的存储与下发 |
4 增强现实技术解说体系的建立 |
4.1 建立基于AR技术的环境解说基地 |
4.2 生产基于AR技术的环境解说的宣传品 |
4.3 培养掌握AR技术的环境解说人才 |
(7)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研究 ——以洛阳市牡丹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 |
1.1.2 游客越来越依赖自导式解说系统 |
1.1.3 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问题突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实地研究法 |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关于花卉主题公园的研究 |
2.1.1 概念界定 |
2.1.2 花卉主题公园发展历程 |
2.1.3 花卉主题公园研究现状 |
2.2 关于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 |
2.2.1 概念界定 |
2.2.2 功能分析 |
2.2.3 解说受众研究 |
2.2.4 评估研究 |
2.2.5 微观研究 |
2.3 研究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系统学理论 |
2.4.2 传播学理论 |
2.4.3 美学理论 |
2.4.4 旅游心理学理论 |
2.4.5 游客管理理论 |
第3章 自导式解说系统构成分析 |
3.1 解说对象(interpretation object) |
3.2 解说设施(interpretation facilities) |
3.3 解说内容(interpretation content) |
3.4 解说受众(interpretation receiver) |
3.5 解说管理(interpretation management) |
第4章 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模型构建 |
4.1 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
4.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2.1 相关概念 |
4.2.2 主要方法 |
4.2.3 构建原则 |
4.2.4 评估指标的提出 |
4.2.5 评估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2.6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评估模型构建 |
4.3.1 指标赋值与量化 |
4.3.2 评估函数的构建 |
4.3.3 评估等级的确定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研究对象概况 |
5.1.1 洛阳国花园 |
5.1.2 洛阳国际牡丹园 |
5.1.3 洛阳神州牡丹园 |
5.2 自导式解说系统概况 |
5.2.1 牌示系统 |
5.2.2 游客中心 |
5.2.3 官方网站 |
5.3 问卷设计与实施 |
5.3.1 问卷设计 |
5.3.2 问卷可行性分析 |
5.3.3 抽样技术与数据收集 |
5.3.4 数据信度分析 |
5.4 评估结果统计与分析 |
5.4.1 解说对象评估 |
5.4.2 解说设施评估 |
5.4.3 解说内容评估 |
5.4.4 解说受众评估 |
5.4.5 解说管理评估 |
5.4.6 评估结果横向比较 |
5.5 牡丹文化节认知度评估 |
5.6 解说受众分析 |
5.6.1 人口统计学特征 |
5.6.2 旅游行为特征 |
5.6.3 回归分析 |
5.7 牡丹园自导式解说系统优化建议 |
5.7.1 优化目标 |
5.7.2 优化原则 |
5.7.3 优化建议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特色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8)旅游解说研究进展与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检索 |
1.2 研究热点 2 旅游解说研究主要内容 |
2.1 解说概念与功能 |
2.1.1 解说的起源与发展 |
2.1.2 旅游解说及相关概念解析 |
2.1.3 旅游解说的功能 |
2.2 旅游解说效果 |
2.2.1 旅游解说的3个核心环节 |
(1) 解说内容 |
(2) 解说方式与媒介 |
(3) 受众 |
2.2.2 解说效果评估 |
2.3 旅游解说规划 3 旅游解说研究差异分析 |
3.1 国内外研究差异对比 |
3.2 研究差异原因分析 |
3.2.1 起源与发展对旅游解说研究的影响 |
3.2.2 文化差异对旅游解说研究的影响 4 启示与展望 |
(9)森林公园游客自导式解说媒体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概述 |
1.4.1 旅游解说 |
1.4.2 解说媒体 |
1.4.3 自导式解说 |
1.4.4 旅游需求 |
1.4.5 解说系统 |
1.4.6 森林公园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与旅游解说有关的研究状况 |
2.1.2 自导式解说系统规划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旅游解说理论及研究方法 |
2.2.2 游客解说方式探究 |
2.2.3 解说与可持续旅游研究 |
2.2.4 解说媒介与方式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3 自导式解说媒体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
3.1 自导式解说媒体的分类 |
3.2 自导式解说的应用现状 |
3.2.1 导游图和解说印刷品 |
3.2.2 音像解说媒体 |
3.2.3 牌示系统 |
3.2.4 手机导游 |
3.2.5 便携式电子导游 |
4 游客对森林公园解说需求调查及分析 |
4.1 四川省西岭雪山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
4.2 调查内容及设计 |
4.2.1 调查内容 |
4.2.2 调查方法 |
4.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3 结果分析 |
4.3.1 游客的基本特征 |
4.3.2 四川省西岭雪山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现状 |
4.3.3 游客对森林公园解说需求探究 |
5 森林公园游客与自导式解说的需求关系 |
5.1 森林公园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的需求关系 |
5.1.1 森林公园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需求的描述性研究 |
5.1.2 森林公园游客基本特征和游客对自导式媒体需求的差异研究 |
5.1.3 森林公园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操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
5.1.4 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内容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
5.2 森林公园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辅助功能的需求关系 |
5.2.1 森林公园游客对自导式解说媒体辅助功能的需求描述性研究 |
5.2.2 森林公园游客社会经济状况和解说媒体辅助功能需求关系研究 |
6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对自导式解说媒体做好开发和规划工作 |
6.2.2 加强解说信息的设计,重视智力启发 |
6.2.3 对新媒体进行大力开发并普及使用 |
6.2.4 开发自导式驾车游到和步游道等解说模式 |
6.2.5 适当地增加互动式解说和参与式解说 |
6.3 研究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
6.3.1 调查问卷设计太过笼统 |
6.3.2 样本量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研究 ——以龙门石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背景 |
1.1.2 智慧旅游背景 |
1.1.3 体验经济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3.1 创新点 |
1.3.2 难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慧景区 |
2.1.2 旅游解说 |
2.1.3 二维码解说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游客管理理论 |
2.2.2 传播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智慧景区研究进展 |
2.3.2 解说媒介研究进展 |
2.3.3 解说媒介效果评估研究进展 |
2.3.4 二维码解说研究进展 |
2.3.5 综述总结 |
3.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实证研究设计 |
3.1 研究区域 |
3.1.1 研究区域选择原因 |
3.1.2 研究区域概况 |
3.1.3 研究区域的价值 |
3.1.4 “互联网+龙门”模式 |
3.1.5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现状 |
3.2 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初始评价模型构建设计 |
3.2.1 评价指标设计 |
3.2.2 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
3.3 样本与抽样方法设计 |
3.3.1 样本抽样 |
3.3.2 样本个数 |
3.4 数据分析方法设计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同质性检验 |
3.4.3 因子分析 |
3.4.4 模糊综合评价 |
3.4.5 独立样本T检验 |
3.4.6 单因素方差分析 |
4.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价 |
4.1 问卷发放 |
4.1.1 预调查问卷 |
4.1.2 正式问卷 |
4.2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效果分析 |
4.2.1 游客基本情况分析 |
4.2.2 问卷信度分析 |
4.2.3 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最终评价模型构建 |
4.2.4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效果评价 |
4.2.5 差异性检验 |
4.3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4.3.1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中存在的问题 |
4.3.2 龙门石窟二维码解说的完善措施 |
5.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移动交互式语音解说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5A级景区英语解说系统调查研究[D]. 张光勇.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国外游客体验的北京故宫旅游解说跨文化传播研究[D]. 陈雅文. 河北大学, 2020(08)
- [3]跨区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产品的解说体系构建研究 ——以陕西秦文化主题旅游为例[D]. 李翠. 西北大学, 2020(07)
- [4]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D]. 高小燕. 西北大学, 2019(04)
- [5]湿地公园旅游导视系统设计研究 ——以合肥滨湖湿地公园为例[D]. 李珊珊.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环境解说系统研究[J]. 边策. 绿色科技, 2019(09)
- [7]花卉主题公园自导式解说系统评估研究 ——以洛阳市牡丹园为例[D]. 孟姗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旅游解说研究进展与差异分析[J]. 柯祯,刘敏. 旅游学刊, 2019
- [9]森林公园游客自导式解说媒体需求研究[D]. 王姣姣.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10]智慧景区二维码解说效果研究 ——以龙门石窟为例[D]. 拓倩.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