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66例的治疗与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66例的治疗与护理

一、66例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强[1](2021)在《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分析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型的临床疗效,为中医临床治疗中风后失眠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的住院患者,依据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标准,将其中符合条件6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皆予中风病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照海(双侧)、申脉(双侧)、太溪(双侧)。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额外予涌泉穴药物敷贴治疗,以上两组治疗方案每日治疗一次,每周五次,1周为1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两组间疗效评估,再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从一般资料比较,在性别、年龄及发病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满足P值大于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PSQI各项评分及总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的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发现治疗后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失眠疗效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非参数检验,Z=-2.223,P=0.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6%,对照组为75.0%。经非参数检验,Z=-2.209,P=0.0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单纯针刺治疗与针刺联合涌泉穴穴位贴敷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型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较单纯针刺疗法效果更为显着,有明显降低PSQI评分,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3)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贴敷疗法能降低中风后失眠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有效地改善中风后失眠患者的中医证候。

卓叶雯[2](2021)在《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以“子午流注学说”理论为依据,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采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观察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和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探究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提高耳穴贴压技术疗效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要求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耳穴包括:神门穴、皮质下穴、心穴、交感穴和枕穴。试验组进行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干预,在巳时、午时和酉时这三个时间段对患者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每次每穴按压10次,每次按压5秒,隔日更换另一侧耳廓,双耳交替,7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进行磁珠耳穴贴压干预,自行选择时间(避开试验组所选的三个时间段)进行磁珠耳穴按压。收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情况(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临床疗效、血清皮质醇浓度、疲劳状况(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以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此类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试验组完成研究例数37例,对照组37例。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和肢体瘫痪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PSQI评分、FSS评分、NIHSS评分和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PSQI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PSQI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干预后,两组临床疗效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皮质醇浓度组内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FS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后均较干预前FSS评分有所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趋势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间的组间比较显示,干预7天,两组患者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天、干预21天试验组F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NIHS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2.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3.择时磁珠耳穴贴压能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疲劳状况。

李文达[3](2021)在《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医证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诊断为痴呆症的患者共6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采集,如性别、年龄、病程、烟酒史、既往病史等,并进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测定与记录、相关量表的评分收集。应用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对调查数据进行核对与整理后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应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卡方检验、Shapiro-Wilk(S-W)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及线性分析等,探讨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Hcy水平、中医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一般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痴呆患者60例,其中年龄最小者50岁,最大者97岁;男性患者28人,平均年龄为75.57± 10.97岁;女性患者32人,平均年龄为77.62±7.13岁,男女比例约为1:1.14。60例痴呆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人,血管性痴呆患者23人,混合性痴呆患者15人,其他类型痴呆2人。相比于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妄想、淡漠及刻板运动更多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P<0.05)。60例痴呆患者中,轻度痴呆患者12人,中度痴呆患者33人,重度痴呆患者15人。重度痴呆组的NPI总分显着高于轻度痴呆组(P=0.03),且更容易出现幻觉症状(P=0.02)。患者既往史中伴高血压史42人,脑血管病史30人,高脂血症史26人,糖尿病史25人,冠心病史17人。伴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较低的Hcy水平(P=0.02)和较低的激越攻击症状发生率(P=0.03)。患者的年龄、性别、烟酒史、病程长短与患者出现精神行为症状及Hcy水平无明显相关。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分析:本研究中精神行为症状条目共12项,分别为妄想、幻觉、激越攻击、抑郁低落、焦虑、欣快、淡漠、脱抑制、易激惹、刻板运动、夜间行为、进食障碍。每项12分,总分共144分。对Hcy水平与NPI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痴呆患者的Hcy水平越高,NPI得分越高,在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患者中,这种正向影响关系更紧密。在12项症状条目中,出现淡漠症状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二者呈正相关(P=0.03)。3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医证素的关系分析:本研究纳入中医证素共11个,包括阳亢、毒盛、阴虚、脾虚、阳虚、髓减、血虚、肾虚、气虚、血瘀、痰浊。其中伴有阳亢证素的痴呆患者有更高的Hcy水平(P=0.01)。4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通过分析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发现伴有阳亢证素的患者NPI评分更高(P<0.01),且会出现更多症状条目表现(P<0.01)。在具体症状条目中,伴脾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P=0.02);伴血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1);伴阴虚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P=0.01);伴阳亢证素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P=0.01)以及易激惹症状(P=0.01);伴毒盛证素者更可能伴有夜间行为症状(P=0.03)。结论:1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可能与其Hcy水平相关。2伴有淡漠症状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且其淡漠程度可能与Hcy水平呈正相关。3伴有阳亢证素表现的痴呆患者可能有更高的Hcy水平、更多的精神行为症状类型及更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表现。4痴呆患者的中医证素与精神行为症状间存在相关性:伴脾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进食障碍症状;伴血虚、毒盛证素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夜间行为症状;伴阴虚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妄想症状;伴阳亢证素的患者更可能伴有激越攻击症状以及易激惹症状。

李敏[4](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陈蓉[5](202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上提高卒中诊疗质量及改善卒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病区的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病程≤14d)患者,经过筛选,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有200例患者,在发病后7d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根据PSQI量表睡眠障碍评定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障碍组(PSQI≥7分)129例与无睡眠障碍组(PSQI≤6分)71例,分别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饮酒史、习惯性打鼾史、卒中部位、病情最严重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64.50%;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比较,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因子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人群:年龄>60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和(或)冠心病和(或)高脂血症病史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饮酒史、习惯性打鼾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在文化程度、吸烟史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不同缺血性卒中部位发生率不同,其中脑干卒中发生率最高(76.92%),其次为大脑皮层卒中(67.44%)、基底节区卒中(65.63%)、小脑卒中(25.93%);睡眠障碍组与无睡眠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与无睡眠障碍患者比较,NIHSS评分较高、ADL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习惯性打鼾(OR=3.642,95%CI=1.649-8.040)、大脑皮层卒中(OR=4.515,95%CI=1.093-18.644)、脑干卒中(OR=5.443,95%CI=1.128-26.624)、NIHSS评分(OR=1.092,95%CI=0.991-1.204)及ADL评分(OR=1.058,95%CI=1.017-1.100)关系密切(P<0.05),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与习惯性打鼾、大脑皮层卒中、脑干卒中及NIHSS评分呈正相关(B=1.292,P<0.05;B=1.507,P<0.05;B=1.694,P<0.05;B=0.088,P<0.05),与ADL评分呈负相关(B=﹣0.056,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以高龄、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饮酒、习惯性打鼾人群多见。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睡眠障碍越容易发生。

张霜梅[6](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范晶[7](2020)在《“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观察“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以期寻找出一种能够改善中风后失眠的新方法,并观察改善失眠是否对清晨及睡前血压有所影响。方法:将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给予脑血管病基础治疗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留针5h。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脱落2例,最终62例为有效治疗患者。两组治疗疗程为30次,每天1次,每周5~6次。于入组治疗前、30次以后评估SPIEGEL量表来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评估SF-12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并记录患者每次的清晨血压及睡前血压情况。最后得到的数据用spss21.0进行分析。若数据符合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若数据符合计数资料,则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当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失眠及高血压病程、血压、SPIEGEL量表评分、SF-12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衡可比。1.在SPIEGEL量表评分中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明显,而对照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不明显。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的睡眠情况改善较对照组明显。2.在清晨及睡前血压方面清晨及睡前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组的清晨收缩压在前20次的下降效果明显,在第20~30次的下降效果趋于稳定,总体呈下降趋势。治疗组的清晨舒张压在第1~10次下降不明显,但在第10~20次下降明显,随后20~30次下降效果趋于稳定。对照组清晨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清晨血压在治疗10次以后开始各个时点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睡前血压方面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的各个时点两组的睡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SF-12量表评分中两组治疗后SF-12量表中的PCS总分均有改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MCS总分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均有效,而且改善效果相近,但在心理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能够改善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起到降压的作用,尤其改善患者的清晨血压,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

尹鹭峰,高毅东,易泳鑫,张敏,林维志[8](2020)在《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分为睡眠障碍组(n=39)与无睡眠障碍组(n=4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服用镇静药物、MMPI指数阳性、躯体因素异常和行为因素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未服用镇静药物、MMPI指数阳性、躯体因素异常和行为因素异常是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需要转变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正确引导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等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为改善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张星星[9](2020)在《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对社区中风患者睡眠、疲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对社区中风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对睡眠质量、疲劳的干预作用,评价其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以期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总结出优质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案为日后临床干预社区中风患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次试验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社区中风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为耳穴磁珠组(20例)、开天门组(20例)以及联合组(20例)。耳穴磁珠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耳穴磁珠疗法进行干预,开天门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开天门复合疗法进行干预,联合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进行干预。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Chalder疲劳量表(CFS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疲劳程度、Kessler10量表(K10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1.干预前:干预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中风诊断类别、中风病程、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睡眠质量、疲劳、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的疗效性指标各指标之间基线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2.干预后:干预后三组患者的睡眠量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值的组间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其中联合组在睡眠质量上的疗效均优于其余两组,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疗效优于耳穴磁珠组。干预后三组患者的疲劳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组间比较未具有差异性(P>0.05)。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睡眠量表总分值的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分析发现干预前后三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这几个因子的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且联合组疗效最优。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疲劳量表总分值的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具体分析发现干预前后三组的躯体维度以及精神维度的组内比较均具有差异性(P<0.05),且以联合组疗效最优。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心理健康量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的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且均以联合组疗效最优。结论:综合分析三种干预方式均可以有效地调整社区中风患者的睡眠状况、减轻疲劳感,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且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比单纯使用耳穴磁珠疗法或单纯使用开天门复合疗法对社区中风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最佳。本次研究的干预方式经济有效、简单易行,为日后综合护理社区中风患者睡眠、疲劳等提供参考。

王杰[10](2019)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介入手术不同时期的焦虑状况及焦虑程度,调查其不同时期最担心的问题,分析其不同时期焦虑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关护理对策,以期能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3月12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1天、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的焦虑状况,并记录手术前后最担心的问题。采用Epidate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影响患者焦虑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不同时期焦虑水平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影响患者焦虑程度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研究对象1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术前焦虑发生率最高(88.0%),且焦虑程度最重;术后3天焦虑发生率降低(16.7%),焦虑程度也降低;术后1个月焦虑发生率降至4%,仅6例患者存在焦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1天焦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有无吸烟饮酒、不同入院诊断及麻醉方式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饮酒、不同麻醉方式及不同入院诊断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3天焦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文化程度及麻醉方式的患者焦虑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1个月焦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焦虑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最担心的问题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手术留下后遗症、担心疾病复发、担心神经功能受损、担心负债过多影响生活;术后最担心的问题排名前五的分别为:担心疾病复发、担心术后服药、担心支架维护/寿命/再狭窄/脱落/移位、担心手术留下后遗症、担心社会功能降低。结论: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前焦虑发生率最高,焦虑程度最重。调查对象焦虑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饮酒情况、麻醉方式、入院诊断、文化程度。调查对象术前最担心的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手术留下后遗症、担心疾病复发;术后最担心的问题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担心疾病复发、担心术后服药、担心支架维护/寿命/再狭窄/脱落/移位。根据本次调查提出的护理措施:关注不同时期的焦虑状况和不同时期焦虑的影响因素,并针对介入手术不同时期最担心的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二、66例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6例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和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常规治疗
        2.2 对照组治疗
        2.3 治疗组治疗
        2.4 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相关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记录时间
        2.7 疗效评分标准
    3.统计学方法
    4.数据分析
        4.1 一般数据分析
        4.2 疗效分析
讨论
    1.选题依据
    2.中医对中风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3.中风后失眠心肾不交证理论的探讨
    4.西医对中风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5.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依据
    6.选穴依据
    7.选药依据
    8.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附表2:自拟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致谢

(2)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1 祖国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
    3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理论依据
        3.1 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3.2 子午流注择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理论依据
    4 课题假说
    5 课题创新点
    6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和处理原则
        1.6 脱落标准和处理原则
        1.7 终止标准和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随机分组
        2.3 干预方法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基线资料
        3.2 疗效性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6 伦理考虑
    7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基本情况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3 临床疗效指标基线资料比较
    2 临床疗效指标干预后比较
        2.1 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比较
        2.2 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2.3 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
        2.4 疲劳状况比较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 安全性观察指标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影响分析
        2.1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睡眠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
        2.2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的影响
        2.3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疲劳状况的影响
        2.4 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影响
结论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耳穴贴压干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1.1 西医对BPSD的定义
        1.2 中医对BPSD的定义
        1.3 BPSD的流行病学
    2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临床表现
        2.1 BPSD的症状分类
        2.2 不同痴呆类型的精神行为症状分布
    3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病机制
        3.1 BPSD的西医学发病机制
        3.2 BPSD的中医病因病机
    4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西医治疗
        4.1 BPSD的治疗原则
        4.2 BPSD的非药物治疗
        4.3 BPSD的药物治疗
    5 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中医治疗
        5.1 BPSD的中医非药物治疗
        5.2 BPSD的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研究概况
    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1.1 Hcy的存在形式
        1.2 Hcy的代谢途径
        1.3 影响Hcy水平的因素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界定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痴呆症的研究现况
        2.1 Hcy水平与痴呆症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2.2 Hcy与痴呆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探讨
        2.3 B族维生素的补充与痴呆的关系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障碍的研究现况
        3.1 Hcy水平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3.2 Hcy水平与抑郁障碍的相关研究
        3.3 Hcy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研究
        3.4 Hcy与其他精神疾病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患者痴呆类型及性别、年龄构成情况
        1.2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烟酒史分布情况
        1.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程度分布情况
        1.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痴呆病程分布情况
        1.5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2 Hcy水平相关分析
        2.1 Hcy水平分布情况
        2.2 不同年龄、性别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3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2.4 不同痴呆类型患者Hcy水平与烟酒史分布情况
        2.5 既往史患病情况与Hcy水平分布情况
        2.6 不同痴呆程度患者Hcy水平分布情况
        3 NPI量表相关分布情况
        3.1 NPI总分相关分布情况
        3.2 NPI各条目相关分布情况
        4 Hcy、NPI及中医证素相关分析
        4.1 Hcy水平与NPI总分相关关系分析
        4.2 Hcy水平与NPI各条目相关分析
        4.3 中医证素分布与Hcy水平相关分析
        4.4 中医证素与NPI总分分布情况
        4.5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数分布情况
        4.6 中医证素与NPI条目分布情况
    讨论
        1 患者资料分析
        2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精神行为症状相关性分析
        3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4 精神行为症状与中医证素相关性分析
结语
    1 主要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理论阐述
    1.4 文献回顾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1.4.6 小结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2.4.1 参会对象
        2.4.2 实施过程
        2.4.3 结果
        2.4.4 讨论
        2.4.5 小结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计算
        3.1.3 研究工具
        3.1.4 研究过程
        3.1.5 质量控制
        3.1.6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3.2.4 Cronbach'sα系数
    3.3 讨论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3.4 小结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4.1 研究过程
        4.1.1 形成函询问卷
        4.1.2 专家遴选
        4.1.3 调查方法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专家基本情况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4.3.4 数据汇总分析
    4.4 讨论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附录9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案设计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3 失眠与高血压的关系
    4 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
    5 针灸选穴的确定依据及深纳久留针的意义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风与失眠的相关性及中风后失眠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伴失眠的认识及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2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9)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对社区中风患者睡眠、疲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进展
    1. 中风概述
        1.1 中风流行病学概述
        1.2 中风后睡眠障碍概述
        1.2.1 研究进展
        1.2.2 病理生理机制
        1.2.3 干预方法
        1.3 中风后疲劳概述
        1.3.1 研究进展
        1.3.2 病理生理机制
        1.3.3 干预方法
    2. 耳穴磁珠疗法
        2.1 耳穴磁珠疗法概述
        2.2 耳穴磁珠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
        2.2.1 脏腑经络学说
        2.2.2 电生理学说
        2.3 耳穴磁珠疗法治疗睡眠、疲劳等临床症状研究
    3. 开天门复合疗法
        3.1 开天门复合疗法概述
        3.2 开天门复合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
        3.2.1 腧穴理论
        3.2.2 生理学理论
        3.3 开天门复合疗法治疗睡眠、疲劳等临床症状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1.1 纳排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退出标准
        1.1.4 脱落标准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式
        2.2 盲法
        2.3 试验方法
        2.3.1 耳穴磁珠组
        2.3.2 开天门组
        2.3.3 联合组
        2.4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2.4.1 一般资料:采用一般资料状况调查表
        2.4.2 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2.4.3 疲劳:采用Chalder疲劳量表
        2.4.4 心理健康状况:采用Kessler10量表
        2.4.5 生活质量: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2.5 安全性观察
        2.6 数据收集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原则
        2.10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疗效性指标的基线比较
        1.1 干预前三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比较
        1.2 干预前三组患者疲劳状况(CFS)比较
        1.3 干预前三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K10)基线比较
        1.4 干预前三组患者生活质量基线比较
        1.4.1 干预前三组患者生活质量健康描述系统(EQ-5D-5L)基线比较
        1.4.2 干预前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视觉刻度尺(EQ-VAS)基线比较
    2.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2.1 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值比较
        2.2 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变化趋势图
    3.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疲劳状况比较
        3.1 干预前后Chalder疲劳量表(CFS)分值比较
        3.2 干预前后Chalder疲劳量表(CFS)评分变化趋势图
    4.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4.1 干预前后Kessler10量表(K10)总分比较
        4.2 干预前后Kessler10量表(K10)评分变化趋势图
    5. 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5.1 干预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评分比较
        5.1.1 干预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健康状况指数评分比较
        5.1.2 干预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视觉刻度尺(EQ-VAS)评分比较
        5.2 干预前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5L)健康状况指数评分变化趋势图
    6. 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 讨论
    1. 神门、心、交感、皮质下等主配穴的耳穴选穴探讨
    2. 按印堂、推上星、推头维、推攒竹(开天门)、梳理太阳经等开天门疗法的手法探讨
    3. 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可以改善社区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
    4. 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可以缓解社区中风患者的疲劳症状
    5. 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可以改善社区中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6. 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可以提高社区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7. 研究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66例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心肾不交型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伟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子午流注择时磁珠耳穴贴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研究[D]. 卓叶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中医证素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D]. 陈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D]. 范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 尹鹭峰,高毅东,易泳鑫,张敏,林维志.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02)
  • [9]耳穴磁珠疗法联合开天门复合疗法对社区中风患者睡眠、疲劳的影响[D]. 张星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66例的治疗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