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高速公路网建设

河南中原高速公路网建设

一、河南构筑中原快速公路网(论文文献综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王建国[1](2021)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研判与推进》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和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式。但从我国发展实际来看,东部发达地区都市圈发育较早,发展相对成熟。广大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处于前期加速成长阶段,据此要从交通网络、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城乡体系、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快构建都市圈的支撑体系,并着力发挥规划、制度、文化的引领作用,推动中西部地区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靳辉[2](2018)在《HN省三城间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无论是城市道路网络的空间布局、交通运输状况,还是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城市道路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追求相关理论方法的创新,重新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络,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本文以HN省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其复杂的城市道路网络的现状和社会经济形势和未来的趋势,对HN省城市道路网络的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可行性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多方面因素,并结合城市道路网络的相关理论基础,对HN省相关的社会经济现状、交通运输现状、城市道路网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进而分析得出HN省在规划城市道路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存在的可能原因。通过城市道路网络初步建设方案的制定,对该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并对相关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在考量该省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投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的基础上,分析该项目的可行性。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一方面能够实现有效地带动项目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给沿线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通过分析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使个别负面影响尽可能的减小。本文的研究对于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案的设计实施对于本省及引导其他省市县具有一定参考借鉴的实际应用价值。

刘立云[3](2018)在《从“玉石之路”到“茶马古道”: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演变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地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关键经往地带及区域文明中心。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及明清的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以"玉石之路(穆王道)""羌中道""吐谷浑道""青藏道"等命名,其延长线"河湟道""西蜀道""唐蕃道"等亦是各族相互通使、进贡、赦敕、经商而形成的往来通道。明清时期,"青藏道"抵达河州后,经过"康藏道"西路而与其联系在一起;"康藏道"本身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南北丝绸之路、长江与黄河经济带联为一体。鉴于青海道与丝绸之路的"特殊性和互联性",追溯考释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在"青藏道""康藏道"的经商足迹,以史为鉴,可为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部省际跨域经济发展给予现实启示。

荣丽华[4](2015)在《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桥头堡”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正在由沿海向沿边和内陆延伸。内蒙古因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备受关注。内蒙古空间广阔,地域狭长,城镇规模小,布局松散,一体化网络较难形成,均衡发展投入大见效慢。针对这一独特的地域特征,为了在区域竞争和协作中取得优势地位,论文研究认为,内蒙古应打破行政界域,以跨区域的视角,重新审视区域空间发展条件,选择具有优势条件的地区优先发展,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空间上培育战略门户节点和区域联动轴线,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发展轴线的扩散效应,融入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发展网络。锡林郭勒盟(以下简称“锡盟”)资源富集,锡盟南部地区近邻“京津冀”,具有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同时也是我国打通中蒙国际通道、内蒙古连接东西的战略节点。论文研究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锡盟自身发展诉求三个层面,以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这一论题,并围绕这一论题对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必要性、适宜性选址、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首先,论文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生长环境、空间布局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和县级以上城市综合规模的量化测度,认为亟需在锡盟南部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其次,论文研究针对内蒙古地域特征,提出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条件,对比分析锡盟南部空间发展条件,初判选址可能,选取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校核,遴选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合宜选址。再次,论文研究认为这个“将有的”的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生长型”特征,并以“生长型”规划理念和方法,从产业发展、人口与城镇化、区域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等角度,探讨传统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论文研究认为,培育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锡盟南部可以以这个“将有的”区域中心城市为门户和节点,打通区际联系通道,融入“京津冀”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网络,实现“洼地崛起”。论文研究有助于内蒙古优化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完善城镇规模结构;利于内蒙古打通国际性通道和区域联系走廊,构筑外向型空间格局;通过探讨典型草原城镇“生长”为区域中心城市的途径与策略,拓展了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的层次性和地域性。

马颖忆[5](2015)在《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文中提出边疆地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地缘政治敏感区,也是深度协调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还是国家对外开放与扩大合作的关键门户与基础平台,其多重属性决定了对边疆地区展开研究的必要性。传统的边疆开发、民族、舆地、治边等研究,已难于直接支撑国家透过边疆对外开放与合作的分析与决策需求,使得边疆研究成为难点,而基于人文地理学视角,从类型区和功能区入手,对边疆地区空间结构及其合作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可提供不一样的思路。因此,本文在阐述中国边疆地区5种类型区的自然与人文本底要素特征基础上,展开边疆地区空间结构点(城镇节点)、线(交通路网)和网络(空间联系)要素的分布特征、空间组织形态及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的分析,进而基于国家透过边疆地区扩大开放及合作需求和边疆本身参与合作的发展需要,从时空收敛、高铁服务水平、国际联系格局及对外合作的主要通道等方面分析跨境高铁基础设施合作建设带来的区域效应,并提出中国未来地缘博弈和跨境合作的基本策略。该项研究不仅能够清晰体现国家实施沿边开放以来中国边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变态势,还对未来国家地缘战略和对外合作策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边疆地区城镇节点空间结构演变表现出空间分布的离散特性和各向异性、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与空间控制类型差异、区域重心演化的相似性以及城镇等级结构演化的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具体为,门户边疆城镇分布较之省区边疆更为离散,东北边疆的离散程度最低。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的居中、偏离和混合的类型分异明显,其中,西藏边疆为居中型,内蒙、西北和西南3类边疆为偏离型,东北边疆为混合型。区域人口重心均少量迁移,而经济重心迁移程度各异。5类边疆区域城镇等级结构各异,东北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完整,为相对稳定的发达型边疆城镇体系;西南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基本完整,为高度稳定的较发达型边疆城镇体系;内蒙边疆城镇等级结构较不完整,二三级中心缺失,等级结构较不稳定;西北边疆城镇等级基本齐全,等级结构波动明显;西藏边疆城镇等级结构很不发育,为高度稳定的落后型边疆城镇体系。中国边疆地区交通路网结构演变表现出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及其带来的可达性不断提升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路网规模大幅提升和拓扑结构不断优化,并且东北、西南、内蒙、西北和西藏渐次降低的边疆类型分异特征。区内、区外和区域可达性均提升显着,核心-圈层分布结构鲜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组团和城镇密集带构成区内可达性优良区,而门户地区则成为区外可达性优良区。随着多层次路网的不断发育和口岸体系的日臻完整,省会城市的区外可达优势得到凸显。从综合交通便捷性看,东北和西南是区域可达性最高的两类边疆。中国边疆地区空间联系结构特征体现在联系强度的不断增强、联系格局的更加鲜明和内陆省份选择门户出口的空间分异等基本特征。具体为,区内空间联系格局的数理特征表现为各地市州盟集聚辐射能力的扩散或接受潜力不断增强,表现出与路网结构高度吻合的边疆类型分异特征;空间特征体现在主导、次主导、一般和次要的四层级联系结构特征鲜明,区内主导联系格局更加鲜明,并与区内可达性分布格局表现出较高的内在耦合性。内陆省份对门户出口的选择表现出南北分异特征,具体为,基于空间联系角度,包头和百色是内陆省份北上南下的最优门户,首位联系门户大致呈现以长江为界,南部省份首选西南,北部省份首选内蒙的边疆门户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综合评价角度,边疆门户表现出包括包头、丹东、崇左、红河、延边、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牡丹江8个优良门户,百色、博尔塔拉、锡林郭勒、德宏、防城港、文山、伊犁、巴彦淖尔、黑河、通化10个次优门户,以及其他27个一般门户和次要门户的层级结构特征。国家门户是边疆地区的基本属性,跨境高铁建设是当前国家透过边疆地区扩大开放与跨境合作的关键手段,也是边疆地区自身参与跨境合作的重要平台。跨境高铁建设将带来显着的时空收敛效应、服务水平提升、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提升和空间联系增强等基本特征。具体为,高铁建设带来显着的时空收敛效应,沿线国家或地区时空收敛最为明显,带来服务水平的提升表现在对国土面积、人口与GDP的影响且呈现国别分异的层次结构特征。高铁建设带来关键节点区位优势增强,凸显其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通联接点作用,其中,泛亚高铁凸显了昆明、曼谷和万象的枢纽节点地位;欧亚高铁凸显了乌鲁木齐、哈尔滨、莫斯科和柏林的枢纽节点地位;中亚高铁凸显了乌鲁木齐、柏林、德黑兰、巴格达、比什凯克和塔什干等关键节点的重要地位。3大高铁建设强化了中国与相应次区域和区域的空间联系,并形成形态各异的主导联系格局,泛亚高铁促成昆明(曲靖)-曼谷,昆明(曲靖)-河内围合的“^,’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欧亚高铁促成北京-莫斯科、北京-柏林围合的“>”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中亚高铁促成北京-柏林、北京-安卡拉、北京-德黑兰构成的“爪”型主导联系格局的形成。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将使中国的主要联系地区由周边邻国转向整个欧亚大陆,由东向为主转为多向均衡开放格局,并将带来中国在欧亚大陆主导地位明显抬升,使得中国将由欧亚大陆边缘国家转变为欧亚大陆核心国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中国未来地缘战略和合作策略的思考,主要包括:深化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扩大中国陆上地缘战略空间是基本策略;提升中欧之间以中德为主体的战略伙伴关系,拓展中国通往欧洲的陆地战略空间是跟进策略;先行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拓展通往印度洋的海上战略空间是必要策略;重视中国与欧亚大陆汇合区破碎地带的合作,保障能源供应,削减地缘压力是补充策略;有层次地推进欧亚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欧亚大陆经济整合是终极策略。

谭启明[6](2014)在《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归纳总结法和图表法对河南省高速公路最新的建设绿化植被情况进行调查,按照河南省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本土植被分布将河南划分为几大区域,同时将省内高速也按此区域分类整理,提出不同区域的高速绿化应采用与该区域实地条件相适应的的方式方法,绿化应注重当地的本土植被条件和当地的自然风光,不可为了绿化而绿化,不把高速绿化当做任务,或者修建高速的附属产物,而应当将其作为一项与高速本身同等重要的景观工程来实施。本文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依据河南省政府2013年1月15日下发的《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将河南省划分为平原生态涵养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四大区域,然后根据不同生态区的具体情况对区内高速公路绿化植被情况进行调查归纳,平原生态涵养区内主要高速为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大广高速、宁洛高速;伏牛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二广高速、郑卢高速、武西高速、兰南高速;太行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长济高速、晋新高速、原焦高速、南林高速;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内主要高速为沪陕高速、焦桐高速、新阳高速、淮固高速。本文是第一次将河南省全省所有高速公路按区域详细划分,根据区域来确定绿化植被的配置模式,处于不同分区区域的同一条高速可以配置多种绿化模式,针对区域内高速公路绿化公式性、模仿性、重复性、单一性等问题,提出高速公路绿化是长期的,复杂的,可改进的和有巨大提升潜力的。建议加强对高速公路绿化景观设计的专门研究,倡议高速公路建设公司,高速公路运营公司,高速公路养护公司和相关绿化设计公司以及苗圃树种单位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探讨高速公路绿化设计的最佳方案。这是一项有巨大发展前途的事业。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美化环境,恢复生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创造性的根据河南省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再配合省内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来划分高速公路绿化区域,不拘泥于以前习惯性的分区模式,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根据政府相关政策文件进行研究可以最大程度领会和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精神,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不是随机的盲目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最大化的被相关机构和部门参考甚至采纳。

史雅娟[7](2013)在《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的功能逐步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拓展,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化态势呈现,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密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诸多大、中、小城市相互交织成的城市群,在全球城镇体系中日益占据重要的枢纽地位,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全新地域单元。各国政府和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城市群的科学研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任务,那么,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其空间格局是如何演化的?是单中心引领还是多中心发展?中原城市群最适宜的空间发展模式是什么?这些都是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应用性研究课题。本文前三章由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等构成。该部分主要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梳理理论基础,确定分析框架。第四章主要对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从产业发展与空间关联角度对中原城市群的多中心性进行了论证。第六章基于“流”视角进一步探讨了中原城市群的网络空间。在此基础上,第七章对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建构进行了辨识。第八章是总结与展望,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透过城市人口要素、经济要素、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等指标,再现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的新认识。一方面,中原城市群的碎化式空间布局特征,为城市群城市功能性的多中心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外围”结构日益显着,其空间发展的“去单核化”特征和“多中心性”比较显着,二三产业空间发展也同样呈现明显的多中心结构。再一方面,中原城市群在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循环运动方面具有非均衡发展和极化发展的特征,但在整体空间发展上处于均质发展状态。值得关注的是,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乃至中原经济区的极核地位尚未完全形成,仍处于“弱核带动”的发展状态,而一些具有发展潜能且快速集聚发展的中心城市正在形成,这为中原城市群多中心并存发展的态势和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可能性。(2)基于产业发展和空间关联视角发现,中原城市群在空间发展上具有显着的多中心性。一方面,以工业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在中原城市群的区域空间上呈现出多中心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中原城市群主导产业的圈层结构比较明显。以此为基础,在中原城市群区域,贯穿主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轴带基本形成,形成一条北至中原城市群的最北部,覆盖新乡、焦作和济源的大部分地区,南至许昌、平顶山和漯河市部分区域的南北条带状产业区域。另外,本文还发现,中原城市群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在不断提升,围绕郑州、洛阳、许昌三个中心城市正在形成三大核心发展区域,这是中原城市群多中心性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3)基于“流”的视角发现,通过道路交通网络和互联网络,中原城市群正在日益呈现网络式空间发展。一方面,在中原城市群公路里程稳步增长的背景下,中原城市群的区域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围绕郑州、洛阳和许昌等三个中心城市正构建起一个贯通其他城市的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另一方面,根据高速网络交通流量、四级公路网络交通流量和铁路流量的分析,进一步凸显了郑州、洛阳、许昌在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中的中心枢纽地位。再一方面,从货流量、客流量和城际公交客流量看,以郑州为单一中心的网络结构正在转变为以郑州、洛阳、许昌为多中心的网络结构。(4)尝试性提出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以及“多中心内聚”和“网络式外联”的深度整合途径。一方面,辨析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空间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空间发展模式的构成,认为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中主要包含郑州市、洛阳市和许昌市三个中心,并可划分出围绕三个中心城市形成的“中心-外围”发展区域,即以郑州市为中心的“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菱形核心发展区域;以洛阳市为中心的“洛阳-济源”核心发展区域;以许昌为中心的“许昌-平顶山-漯河”三角形核心发展区域。尤其是,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群深度整合理论“内聚-外联”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中原城市群可通过“多中心内聚”和“网络式外联”实现深度整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有两个新的发现:(1)通过再现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发现,以郑州为单核的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逐渐从“弱核带动”向“多中心格局”转变,这为重新辨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提供了认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原城市群城市人口的碎化式空间发展、新兴中心城市的日益凸显、城市人口与产业空间循环行为的非均衡发展和极化发展、各节点城市的均质和碎化式发展,以及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弱核牵引地位,对重新认识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2)在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模式上,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群深度整合理论,尤其是拓展了“内聚-外联”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中原城市群在空间发展模式上可通过“多中心内聚”和“网络式外联”实现深度整合。中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既需要“多中心内聚”,围绕郑州、洛阳和许昌三个中心城市进行有序内聚或分区域内聚发展,又需要“网络式外联”,把“网络式外联”作为中原城市群强化和提升内聚发展及联动发展的重要策略。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多中心内聚”和“网络式外联”相辅相成,同步发展和深度整合,中原城市群将成为一个“多中心内聚”和“网络式外联”协同互补的有机整体。

刘承良[8](2011)在《城乡路网的空间复杂性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汇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和复杂科学相关理论和方法,构建城乡路网系统的空间复杂性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关系),融入地计算思想和GIS技术,引入(或改进)系列复杂网络信息挖掘模型(映射),以武汉城市圈为主研究区,从形态、结构、功能等视角实证揭示出城乡路网系统的空间复杂性规律(反演):城乡路网系统是一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具有自相似性、小世界性、无标度性和自组织性等某一或某些复杂性特征,表现为构成的多样性和高维性,形态架构的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结构关联的非线性和自组织性,功能组织的自主性和层次性,演化作用的协同性和突变性。城乡路网系统形态的复杂性突出表现为整个城乡道路网以非整数维充填和渗渝空间,呈现局部一整体的自相似性和自仿射性特征。这种形态分形,一方面存在“尺度变换的标度不变性”,具有普遍性,分形发育性态不以时空变换而变化,标度变换具有良好环境包容性和阈值区间稳定性;另一方面,这种形态秩序不是一蹙即就,而是通过对称破缺一重建的矛盾运动逐步进化显现出来,需要通过一定的时空条件和尺度变换才可以“无中生有”地“突现”,从而表现出“标度变换的尺度约束性”,两个方面貌似对立,实为统一,不可须臾分离。城乡路网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源于其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耦合的非线性,这种结构的关联作用可以通过图论抽象成网,表现为一张微观杂乱纷陈、宏观井然有序的自组织网络。微观物理运动下城乡节点作用和分布遵循简单的规则(高斯与指数律分布),而宏观可观察的时空尺度下呈现某种结构和秩序(幂律分布):路网拓扑性质的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内在作用具有相关性及外在干扰具有稳定性或脆弱性,因此,整个系统整体“平均”来看具有较强随机性,局部“分割”却具有一定的无标度性或小世界性,出现在混沌的边缘,呈现随机一有序矛盾运动、自组织一他组织交互作用的动态临界相变过程。城乡路网系统功能的复杂性主要通过通达性的层次性分异和层次性的通达性效应共同载现。其中,层次性涉及系统功能组织的复杂性,而通达性则是系统功能效应的空间展现,是系统内在的等级层次性机制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往往表现出宏观时空尺度上的分异性:一方面,从时序演化来看,通达性的空间演化遵从层次性组织“路径依赖”,即初始形成的等级层次(对称性)不断被强化,表现出空间的稳定性和初值的依赖性;同时遵循能量最小化原理,表现出空间分布的趋同性——趋中性、多心化和向异性,新的等级层次(对称性重构)不断建立,整个系统处于集聚和分散、同一和异化、对称建立和对称破坏、渐变和突变的对立统一运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从空间分异来看,通达性的空间分布及效应的分异程度受制于观察尺度、计量方法和研究对象,表明系统具有认识意义上的复杂性;同时,与自然—人文地理格局保持某种同构,遵循“地质构造→自然地理→(→政治规划活动)→社会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交通地理”的作用机理,通达性格局呈现环状—星状—带状形态和整体对称性架构—局部对称性破缺的空间交织及时序交替,表明系统功能复杂性是自然—人文地理对称性秩序(层次性结构)建立和破坏的涌现。

梁思源[9](2009)在《区域公路用地集约性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区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做出判断,得出公路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从公路用地的结构、功能和与外部因素的协调性出发,考虑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寻公路集约用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驱动力,从而找出最有效的公路用地途径;帮助找出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程度及格局的发展变化规律,指导公路用地的集约化发展。为土地部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公路建设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理论指导,为合理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法规,建立全面、科学的用地管理和决策体系提供依据及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我国国情出发,综合考虑公路建设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公路用地系统置于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综合考虑。首先,将公路用地量分为绝对量(无集约潜力)、相对量(集约潜力)和扩展量(集约潜力),进而分析了公路用地集约潜力的来源,找出造成公路用地不集约的原因。接下来,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区域公路用地集约发展的驱动性因素,并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验证。随后,进行公路用地集约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对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水平做出定性的评价。研究表明,郑州市公路用地还处于粗放利用阶段,但有集约利用迹象。接着,按照系统论思想,从公路用地的结构、功能、与其他因素协调性三方面入手,构建区域公路用地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州市域范围内的公路用地进行定量的集约度评价。通过纵向比较发现,2002-2007年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横向对比发现,在不同地域范围内,2007年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水平高于全省、中部六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与四个直辖市相比,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度低于上海而高于其他三市,提升空间很大。最后,以郑石高速公路连接线为例,从集约用地角度对区域内具体选线方案进行评价,结构优、功能强、协调性好的方案三更具优势。通过对郑州地区的公路用集约水平地研究,验证了区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体系的合理性;郑石高速公路连接线的选线方案用地集约性评价,初步尝试了从集约利用角度对公路项目建设用地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集约性评价,为今后区域范围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公路建设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袁玉玲[10](2009)在《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的进一步拓宽,政府引导资金和市场融资的有效配合使用,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公路建设投融资已经初步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基础、贷款资金为主体、民间资金为重要补充的新格局。国务院为了扩大内需,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均达到10000亿元的资金需求。然而,未来公路建设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现有公路建设资金筹资能力十分有限,资金来源结构也不尽合理,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仍显狭窄和单调。因此,深化公路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公路建设筹资渠道的政策空间,寻求多渠道、更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方式的、更具创新型的筹资方式对公路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1)在深入分析投融资理论、财政融资的特征与资金架构、职能作用以及政府市场分工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基本地遵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融资”模式;(2)从资金来源、结构、稳定性、法律保障等多个维度分析比较了我国公路基础设施融资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提出了解决我国公路建设筹资渠道来源和长期稳定问题的方法和措施;(3)基于我国公路发展目标和国家公路网建设长远规划,综合考虑推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结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对未来我国公路建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及规模预测;(4)比较分析了公路建设现有各融资方式的特点、适应性、风险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以及资金利用要求、资金成本等,综合评价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在公路建设中的作用,指出了各市场融资模式的问题和难点所在;(5)从政府、金融及公路行业等不同角度,全面分析了公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采用静态债务率和动态债务率指标研究了公路交通借款主体的负债空间问题,提出了提升公路建设融资能力的政策措施;(6)分析了我国公路存量资产的规模和特征,根据收费高速公路具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的特点,结合对资产证券化、租赁及并购等融资模式的深入研究,论证了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公路存量资产的可操作性并相应提出了建议方案。(7)针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及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给出了有关政府投资和市场融资的政策建议。

二、河南构筑中原快速公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构筑中原快速公路网(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研判与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阶段和趋势研判
    1. 中国都市圈发展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2. 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
    3. 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的发展趋势
二、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都市圈支撑体系建设
    1. 树立全通勤时间理念,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 树立分工协作理念,促进城市产业错位发展、互补发展、链式发展和特色化发展
    3. 树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有效缩小公共服务圈层落差
    4.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建山清水秀美丽宜居都市圈
    5. 树立协调共生理念,构筑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体系
    6. 树立自由流动理念,营造统一开放、标准互认、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发展规划体系
    2. 创新项目管理制度
    3.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构建多元协调机制
    5. 优化协同发展平台
    6. 发挥文化融合作用

(2)HN省三城间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研究综述
        1.2.2 国内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
    2.1 公共建设项目管理控制理论
        2.1.1 项目管理理论
        2.1.2 公共项目建设理论
    2.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理论
        2.2.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内涵
        2.2.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目的
        2.2.3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内容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特征
        2.3.2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3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3.1 总体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3.1.1 社会经济现状
        3.1.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2 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3.2.1 交通运输现状
        3.2.2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3.3 现状路网存在的问题
4 道路建设方案规划
    4.1 建设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4.1.1 建设方案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1.2 建设方案其他主要因素分析
    4.2 建设方案道路起终点的衔接及论证
        4.2.1 项目区域内交通方式的衔接作用
        4.2.2 项目区域内公路建设起终点的论证
    4.3 道路备选方案的拟定
        4.3.1 道路建设方案布局基本原则
        4.3.2 道路方案概况
        4.3.3 道路设计方案比选
        4.3.4 道路工程方案总体概述
        4.3.5 道路方案具体工程项目设计
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1 投资估算
        5.1.1 编制依据及范围
        5.1.2 人工费、材料单价及各项费率的取定
        5.1.3 指标调整情况
        5.1.4 投资金额及主材料数量
    5.2 资金筹措
        5.2.1 参数选择与确定
        5.2.2 经济费用效益和敏感性分析
6 公路项目实施方案与评价
    6.1 项目实施方案
        6.1.1 施工条件及制约因素
        6.1.2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6.1.3 施工期交通组织方案
    6.2 项目实施方案评价
        6.2.1 社会影响因素评价
        6.2.2 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6.2.3 节能评价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方位开放背景下,内蒙古构筑外向型空间发展格局
        1.1.2 桥头堡战略背景下,锡盟南部地区由边缘向桥梁转变
        1.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草原城镇构筑城乡发展新格局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国家宏观战略层面
        1.2.2 内蒙古区域空间布局
        1.2.3 锡盟自身发展诉求
    1.3 题目及相关概念释义
        1.3.1 锡盟南部地区
        1.3.2 区域中心城市
        1.3.3 城市空间发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必要性和重要性
        1.4.2 适宜性选址
        1.4.3 途径与策略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区域中心城市生成理论
        2.1.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1.4 城市空间布局方法
    2.2 既有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研究综述
        2.2.2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2.2.3 关于城市中心性研究综述
    2.3 典型案例分析
        2.3.1 深圳市跨越式发展经验
        2.3.2 榆林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3.1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与空间布局
        3.1.1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3.1.2 区域中心城市的生长环境
        3.1.3 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3.1.4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3.2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现状
        3.2.1 区位与交通
        3.2.2 自然与生态
        3.2.3 经济与社会
        3.2.4 资源与产业
    3.3 内蒙古区域中心城市中心性分析
        3.3.1 地级以上城市中心性分析
        3.3.2 县级以上城镇场强格局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宜性选址与构建条件
    4.1 区域中心城市的构建条件
        4.1.1 辐射带动能力
        4.1.2 适宜的城市规模
        4.1.3 交通通达能力
        4.1.4 综合服务功能
        4.1.5 良好的生态环境
    4.2 锡盟南部及周边区域概况
        4.2.1 锡林郭勒盟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4.2.2 锡盟南部与冀北六县比较分析
        4.2.3 锡盟南部区域概况
    4.3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评价
        4.3.1 评价因子选择及数据获取
        4.3.2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适宜性指数
        4.3.3 区域中心城市适宜性选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5.1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分析
        5.1.1 城市产业发展一般规律
        5.1.2 多伦诺尔产业发展基础
        5.1.3 锡盟产业经济发展环境
        5.1.4 首都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和北京产业外迁趋势分析
    5.2 构建多伦诺尔多元产业体系
        5.2.1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层次划分
        5.2.2 多伦诺尔未来产业发展选择
    5.3 多伦诺尔产业空间布局
        5.3.1 产业空间布局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5.3.2 多伦诺尔地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与城镇化途径
    6.1 中心城市适宜人.规模
        6.1.1 适宜人.规模下限
        6.1.2 适宜人.规模上限
    6.2 区域人.发展趋势与多伦诺尔人.现状
        6.2.1 区域人.发展变化趋势
        6.2.2 多伦诺尔人.发展特征
        6.2.3 多伦诺尔人.发展趋势
    6.3 多伦诺尔人.与城镇化途径
        6.3.1 产业发展带动人.聚集
        6.3.2 宜居城市吸引人.聚集
        6.3.3 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回流
        6.3.4 承接生态移民迁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
    7.1 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7.1.1 区域交通与城市形成及发展
        7.1.2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交互作用
    7.2 区域交通基础及发展趋势
        7.2.1 区域公路交通现状
        7.2.2 区域铁路交通现状
        7.2.3 区域航空交通现状
        7.2.4 锡盟南部交通通达性分析
    7.3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及主要流向分析
        7.3.1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需求分析
        7.3.2 锡盟南部区域交通主要流向分析
        7.3.3 区域综合交通发展趋势与前景
    7.4 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
        7.4.1 构建通疆达海区域性通道
        7.4.2 构建多蓝综合交通枢纽
        7.4.3 建立便捷高效的内外交通网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长型”规划理念下城市空间布局
    8.1 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8.1.1 多伦诺尔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8.1.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8.1.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8.2 “生态导向”空间拓展条件评价
        8.2.1 适宜性建设用地评价
        8.2.2 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8.2.3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
    8.3 多伦诺尔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
        8.3.1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特征
        8.3.2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8.3.3 多伦诺尔城市空间布局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1.1 主要结论
        9.1.2 创新点
    9.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在读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Ⅱ图录
附录-Ⅲ表录
附录-Ⅳ城镇综合规模指数计算附表

(5)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边疆地区已成为国家安全与地缘政治敏感区与激烈冲突区
        1.1.2 边疆地区的深度协调发展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1.1.3 边疆地区是国家对外开放与扩大合作的关键门户与基础平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查询法与综述分析法
        1.3.2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3.3 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
        1.3.4 理论研究法与实践应用法
        1.3.5 GIS空间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思路和目标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1.1 中国边疆地区区域发展研究
        2.1.2 区域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1.3 中国边疆地区跨境合作研究
        2.1.4 综合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空间相互作用
        2.2.2 区域空间结构
        2.2.3 地缘空间格局理论
第三章 中国边疆地区本底要素基本特征
    3.1 中国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3.1.1 涉及国境线的省区范围和地市范围
        3.1.2 边疆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
        3.1.3 边疆水系流域的分布特征
        3.1.4 边疆气候类型差异特征
        3.1.5 边疆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
    3.2 中国边疆地区人文地理特征
        3.2.1 边疆人口的分布特征
        3.2.2 边疆民族的分布特征
        3.2.3 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概观
        3.2.4 边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3.2.5 边疆重要小城镇发展概况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城镇节点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
    4.1 城镇节点空间分布聚散特性及各向异性对比
        4.1.1 城镇节点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4.1.2 城镇之间离散程度与集中程度的测度结果
        4.1.3 城镇相对平均中心的离散程度的测度结果
    4.2 省会/几何居中城镇耦合与空间控制类型与结构分析
        4.2.1 城镇节点几何居中性的测度方法
        4.2.2 城镇节点的几何居中性评价结果
    4.3 区域重心演化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4.3.1 城镇节点重心的计算方法
        4.3.2 区域重心迁移过程分析结果
    4.4 城镇等级结构类型与特征分析
        4.4.1 城镇等级划分方法
        4.4.2 各类型边疆城镇等级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陆路交通网的中国边疆地区空间格局及演变
    5.1 陆路交通网的特征及演变分析
        5.1.1 陆路交通网络特征的评价方法
        5.1.2 陆路交通网的规模特征分析结果
        5.1.3 陆路交通网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
    5.2 区内/跨境交通便捷性格局与特征分析
        5.2.1 可达性评价方法
        5.2.2 区内可达性评价与格局特征
        5.2.3 区外可达性评价与格局特征
    5.3 区域综合交通便捷性格局及类型分析
        5.3.1 东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2 内蒙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3 西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4 西藏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3.5 西南边疆区域可达性格局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边疆地区空间联系结构及演变
    6.1 区内空间联系结构特征与对比分析
        6.1.1 东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2 内蒙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3 西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4 西藏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1.5 西南边疆空间联系格局
    6.2 边疆与内陆的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6.2.1 首位联系特征
        6.2.2 空间联系格局
    6.3 内陆省份跨境合作门户的综合评价
        6.3.1 门户城镇的综合评价与结构类型
        6.3.2 内陆省份的优选门户与类型分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对中国跨境合作的影响分析
    7.1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1.1 通往东南亚的高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7.1.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及技术方法
        7.1.3 泛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1.4 泛亚高铁建设对中国边疆地区与中南半岛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2 欧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2.1 通往欧洲的高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7.2.2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及技术方法
        7.2.3 欧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2.4 欧亚高铁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3 中亚高铁建设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空间联系的影响分析
        7.3.1 中亚高铁建设前后的可达性变化
        7.3.2 中亚高铁对中国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空间联系特征的影响
    7.4 高铁建设对欧亚大陆地缘格局的影响
        7.4.1 中国区位特征的变化
        7.4.2 空间联系特征的变化
        7.4.3 对中国地缘战略与合作策略的思考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绪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高速公路概念和相关知识介绍
    1.2 高速公路最新发展状况
        1.2.1 世界高速公路排名
        1.2.2 中国各省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排名(截至 2012 年)
    1.3 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研究的基础
        1.4.1 当今国外高速公路绿化情况进展
        1.4.2 现在国内高速公路绿化情况进展
        1.4.3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及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资源分区
    2.1 河南省的自然环境
        2.1.1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形
        2.1.2 河南省的气候
        2.1.3 河南省的土壤
    2.2 河南省植被类型及植物分布特点
        2.2.1 河南省植被资源总体现状
        2.2.2 森林植被
        2.2.3 灌木草丛植被
        2.2.4 草甸植被
        2.2.5 盐生植被
        2.2.6 砂生植被
    2.3 河南省林业概况
    2.4 河南省主要高速公路
    2.5 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资源分区
        2.5.1 地质地貌综述
        2.5.2 土壤状况综述
        2.5.3 气候条件综述
        2.5.4 行政区划
        2.5.5 河南省高速绿化分区
第三章 平原生态涵养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3.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3.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3.2.1 行政分布
        3.2.2 主要高速公路
    3.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3.3.1 京港澳高速公路
        3.3.2 连霍高速公路
        3.3.3 大广高速公路
        3.3.4 宁洛高速公路
    3.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3.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3.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3.4.3 主要绿化树种简介
    3.5 小结
第四章 伏牛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4.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4.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4.2.1 行政分布
        4.2.2 主要高速公路
    4.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4.3.1 二广高速公路
        4.3.2 郑卢高速公路
        4.3.3 武西高速公路
        4.3.4 兰南高速公路
    4.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4.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4.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4.4.3 主要绿化树种介绍
    4.5 小结
第五章 太行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5.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5.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5.2.1 行政分布
        5.2.2 主要高速公路
    5.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5.3.1 长济高速公路
        5.3.2 晋新高速公路
        5.3.3 原焦高速公路
        5.3.4 南林高速公路
    5.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5.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5.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5.4.3 主要绿化树种的介绍
    5.5 小结
第六章 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高速公路绿化植被研究
    6.1 自然环境及植被特点
    6.2 行政分布及主要高速公路
        6.2.1 行政分布
        6.2.2 主要高速公路
    6.3 主要高速公路绿化调查研究
        6.3.1 沪陕高速公路
        6.3.2 焦桐高速公路
        6.3.3 新阳高速公路
        6.3.4 淮固高速公路
    6.4 主要绿化树种应用研究
        6.4.1 不同植物种类的应用研究
        6.4.2 主要绿化树种的应用
        6.4.3 主要绿化树种的介绍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1.2.1 研究对象
        1.2.2 基本概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脉络
        2.1.1 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萌芽
        2.1.2 发达国家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兴起
        2.1.3 世界各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成长
        2.1.4 世界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兴盛
        2.1.5 我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的历程
    2.2 我国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
        2.2.1 城市-区域发展关系的探讨
        2.2.2 城市群空间集中-分散格局研究
        2.2.3 城市群空间格局转型研究
    2.3 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2.3.1 国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2.3.2 我国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空间研究进展
        2.3.3 小结与启示
    2.4 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述评
        2.4.1 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研究
        2.4.2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格局研究
        2.4.3 小结与启示
3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3.1 基础理论
        3.1.1 空间组织理论
        3.1.2 经济增长理论
        3.1.3 综合发展理论
        3.1.4 城市群深度整合理论
    3.2 分析框架
4 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分析
    4.1 中原城市群城镇人口演化趋势分析
        4.1.1 城市人口空间极化与相对均质并存
        4.1.2 城市体系规模位序稳定发展
        4.1.3 城市人口空间碎化式发展与城市位序演变特征
    4.2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4.2.1 经济总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4.2.2 人均 GDP 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4.2.3 二三产业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
    4.3 中原城市群社会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4.3.1 居民生活水平相对均衡
        4.3.2 城市民生设施存在差异
        4.3.3 城市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4.4 中原城市群人口与产业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4.4.1 ROXY 模型及数据选择
        4.4.2 城市人口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4.4.3 二三产业空间演化态势分析
    4.5 中原城市群整体空间发展态势分析
        4.5.1 集聚-碎化指数和经济集聚力模型
        4.5.2 中原城市群处于均质发展状态
        4.5.3 中原城市群极核功能尚未形成
    4.6 小结
5 中原城市群的多中心性:产业发展与空间关联视角
    5.1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
        5.1.1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
        5.1.2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区空间分布特征
    5.2 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的专业化基础
        5.2.1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专业化特征
        5.2.2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专业化特征
        5.2.3 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支持
    5.3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5.3.1 中原城市群人均 GDP 的空间关联
        5.3.2 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的空间关联
        5.3.3 中原城市群第三产业的空间关联
    5.4 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分析
        5.4.1 经济联系引力模型
        5.4.2 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
    5.5 小结
6 中原城市群的网络式空间:基于“流”的视角
    6.1 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辐射范围
        6.1.1 中原城市群已经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
        6.1.2 铁路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服务范围
        6.1.3 公路交通网络的空间经济服务范围
    6.2 基于交通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2.1 基于高速汽车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2.2 基于四级公路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2.3 基于铁路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3 基于客货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3.1 基于货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3.2 基于客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3.3 基于城际公交客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6.4 基于互联网络流量的中原城市群网络空间分析
        6.4.1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意义
        6.4.2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络发展概况
        6.4.3 中原城市群互联网网络结构特征
    6.5 小结
7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辨识及功能整合
    7.1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辨识
        7.1.1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构建依据
        7.1.2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空间布局
        7.1.3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7.2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发展的功能整合
        7.2.1 多中心内聚与网络式外联的深度整合
        7.2.2 中原城市群社会文化与政策整合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8.2.2 不足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8)城乡路网的空间复杂性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名目录
表名目录
公式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还原论研究思维备受学界置疑,面临复杂性挑战
        1.1.2 地理系统复杂科学研究滞后,成为“追随”学科
        1.1.3 城市系统复杂研究成为中心,乡村“被边缘化”
        1.1.4 复杂交通网络研究成为热点,空间研究较薄弱
        1.1.5 都市圈空间网络化发展迅猛,面临重构和转型
        1.1.6 城乡道路网结构性问题突出,复杂而苦无良策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框架和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框架
        1.3.4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和数据
        1.5.1 研究区选择缘由
        1.5.2 研究区地域结构
        1.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复杂系统和复杂科学
        2.1.1 复杂科学研究历程
        2.1.2 复杂系统及相关概念
    2.2 地理系统空间复杂性
        2.2.1 国外地理系统复杂性研究进展
        2.2.2 国内地理系统复杂性研究进展
    2.3 城乡系统空间复杂性
        2.3.1 城市—区域系统的空间复杂性
        2.3.2 城市—乡村关联的空间复杂性
    2.4 交通网络空间研究
        2.4.1 交通—城市系统空间研究
        2.4.2 空间通达性研究
        2.4.3 空间句法研究
    2.5 交通网络空间复杂性研究
        2.5.1 国外交通网络空间复杂性研究现状
        2.5.2 国内交通网络空间复杂性研究现状
        2.5.3 简评
    2.6 国内外研究评价
        2.6.1 城市—区域系统领域
        2.6.2 交通网络系统领域
        2.6.3 城乡网络关系领域
        2.6.4 研究尺度
        2.6.5 研究方法
第3章 城乡路网空间复杂性的系统认识
    3.1 城乡路网系统
        3.1.1 城乡路网系统内涵
        3.1.2 城乡路网系统构成
        3.1.3 城乡路网系统结构
        3.1.4 城乡路网系统功能
        3.1.5 城乡路网系统演变
    3.2 城乡路网系统空间复杂性
        3.2.1 构成多维性(compositioal multi-dimension)
        3.2.2 状态多样性(state diversification)
        3.2.3 边界模糊性(fringe fuzziness)
        3.2.4 关联耦合性(connectivity coupling)
        3.2.5 结构复杂性(structural complexity)
        3.2.6 功能复杂性(functional complexity)
        3.2.7 演化复杂性(evolutional complexity)
第4章 城乡路网系统形态的空间自相似性
    4.1 测度方法
        4.1.1 分析框架
        4.1.2 分形模型
        4.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城乡路网的空间密度变化分形——容量维数分析
        4.2.1 分维测算
        4.2.2 不同类型城乡路网密度分形比较
        4.2.3 不同时段城乡路网分形演化比较
        4.2.4 不同区域城乡路网分形结构比较
    4.3 城乡路网的空间覆盖程度分形——覆盖维数分析
        4.3.1 分维测算
        4.3.2 节点覆盖度分析
        4.3.3 线路覆盖度分析
    4.4 城乡路网的空间连接水平分形——阻抗维数分析
        4.4.1 分维测算
        4.4.2 城乡路网节点通达性分形分析
        4.4.3 城乡路网节点关联性分形分析
    4.5 城乡路网的空间渗滤能力分形——分枝维数分析
        4.5.1 分维测算
        4.5.2 城乡路网分枝维数时序分析
        4.5.3 城乡路网分枝维数空间比较
    4.6 小结与讨论
        4.6.1 小结
        4.6.2 讨论
第5章 城乡路网系统结构的空间关联性
    5.1 测度方法
        5.1.1 分析框架
        5.1.2 测度模型
    5.2 城乡路网的拓扑复杂性
        5.2.1 节点重要性的复杂性
        5.2.2 节点易达性的复杂性
        5.2.3 节点集聚性的复杂性
        5.2.4 网络类型的复杂性
    5.3 城乡路网的空间异质性
        5.3.1 节点重要性的空间分异
        5.3.2 节点易达性的空间分异
        5.3.3 网络集聚性的空间特征
        5.3.4 网络社团性的空间划分
    5.4 城乡路网的空间相关性
        5.4.1 节点重要性—重要性的空间相关性
        5.4.2 节点重要性—集聚性的空间相关性
        5.4.3 节点重要性—易达性的空间相关性
        5.4.4 节点易达性—集聚性的空间相关性
        5.4.5 节点易达性—易达性的空间相关性
    5.5 城乡路网的空间稳定性
        5.5.1 分析思路
        5.5.2 随机性故障分析
        5.5.3 恶意性攻击分析
    5.6 小结与建议
        5.6.1 小结
        5.6.2 空间调控建议
第6章 城乡路网系统功能的空间通达性
    6.1 测度方法
        6.1.1 分析框架
        6.1.2 空间句法模型
        6.1.3 通达性模型
    6.2 城乡路网连接的空间句法分析
        6.2.1 城乡路网层次性的统计分析
        6.2.2 城乡道路重要性的空间分析
        6.2.3 城乡道路控制性的空间分析
        6.2.4 城乡道路集成性的空间分析
        6.2.5 城乡路网智能性的时空特征
        6.2.6 小结与建议
    6.3 城乡路网连接的空间通达性分析
        6.3.1 城乡路网的距离通达性
        6.3.2 城乡路网的拓扑通达性
        6.3.3 城乡路网的县域通达性
        6.3.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城乡路网系统是—开放而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复杂网络的典型特征
        7.1.2 城乡路网的几何形态遵循局部—整体对称,呈现自相似的有序架构
        7.1.3 城乡路网的拓扑结构微观貌似随机无序,宏观涌现复杂行为和秩序
        7.1.4 城乡路网的功能要素相互耦合,空间效应呈现对称—对称破缺交替
    7.2 研究简评及展望
        7.2.1 主要工作
        7.2.2 主要创新与发现
        7.2.3 研究不足及展望
攻博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后记

(9)区域公路用地集约性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研究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理论分析
    2.1 相关理论
        2.1.1 土地集约利用与报酬递减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系统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公路用地集约潜力来源分析
    2.3 公路用地集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公路用地集约发展阶段分析
        2.4.1 公路建设用地规模发展的规律性
        2.4.2 公路建设用地规模的阶段分析
        2.4.3 公路用地的集约化阶段
3 评价方法
    3.1 评价思路
    3.2 方法选择
    3.3 标准确定
4 研究区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
    4.1 研究区自然条件
    4.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4.2.1 郑州市社会经济现状
        4.2.2 社会经济现状及变化分析
        4.2.3 郑州的区域统筹发展
5 研究区土地利用和公路运输状况分析
    5.2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5.2.1 土地利用现状
        5.2.2 耕地现状分析及变化情况
        5.2.3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
        5.2.4 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现状及变化情况
        5.2.5 公路用地现状及变化分析
    5.4 公路交通运输状况分析
        5.4.1 公路建设现状及规划
        5.4.2 公路运输现状及规划
6 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性评价
    6.1 公路用地集约发展定性分析
        6.1.1 公路用地集约发展的影响因素相关指标分析
        6.1.2 公路用地集约发展阶段定性分析
    6.2 区域公路用地集约度定量评价
        6.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6.2.5 郑州市公路用地集约度变化及评价结果分析
    6.3 区域内公路选线中的用地集约性评价
        6.3.1 研究线路概况
        6.3.2 郑石高速连接线在建段现状
        6.3.3 选线方案
        6.3.4 公路用地集约性因素分析
        6.3.5 综合评价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理论
    2.1 投融资基本理论
        2.1.1 投融资概念
        2.1.2 财政投融资理论
        2.1.3 理论上政府与市场的分工
        2.1.4 我国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划分
    2.2 我国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
    2.3 公路基础设施属性及融资能力
        2.3.1 公路基础设施的属性
        2.3.2 公路基础设施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分析
    3.1 国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分析
        3.1.1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3.1.2 政府主导,吸引民间资金参与
        3.1.3 国外部分国家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概况
        3.1.4 国外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验分析
    3.2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和投融资现状
        3.2.1 公路行业发展趋势概述
        3.2.2 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及投融资历程回顾
        3.2.3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与结构分析
    3.3 国内外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对比分析
        3.3.1 对比分析
        3.3.2 对比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公路建设投融资需求与供给分析
    4.1 公路建设投资需求分析
        4.1.1 公路建设需求影响
        4.1.2 公路建设发展目标及规划
        4.1.3 “十一五”公路建设执行情况
    4.2 实施扩大内需政策 公路建设投资增速
        4.2.1 “国高网”规划有望提前建成
        4.2.2 公路建设投资需求研究
    4.3 公路建设资金供给分析
        4.3.1 资本性资金供给预测
        4.3.2 债务性资金供给预测
    4.4 我国公路建设资金缺口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化融资模式比较及融资创新的紧迫性
    5.1 公路建设项目市场融资的可行性
        5.1.1 市场化融资理论分析
        5.1.2 公路建设项目市场融资的环境
        5.1.3 融资模式分析比较原则
    5.2 融资模式特点分析
    5.3 融资模式评价及拓展融资市场的必要性
        5.3.1 融资模式比较结果评价
        5.3.2 市场融资创新的必要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融资能力提升的政策措施及构想
    6.1 公路行业融资能力分析
        6.1.1 负债压力过大
        6.1.2 担保能力减弱
    6.2 地方财政出资能力有限
        6.2.1 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
        6.2.2 政府负债增加的因素
    6.3 国内银行对公路行业贷款的动力及风险
        6.3.1 主要动因
        6.3.2 面临的问题
    6.4 提升融资能力的措施和运作方式
        6.4.1 建立公路建设“资金池
        6.4.2 提升融资能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盘活公路存量资产的市场化尝试
    7.1 资产证券化
        7.1.1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要素及流程
        7.1.2 公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及主要优势
        7.1.3 公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依据
        7.1.4 公路资产证券化模拟方案
    7.2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
        7.2.1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概念
        7.2.2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模型
        7.2.3 高速公路信贷证券化理论分析
    7.3 租赁
        7.3.1 售后回租租赁的内容及运行流程
        7.3.2 收费公路资产租赁的可行性
        7.3.3 收费公路资产售后回租模拟方案
    7.4 并购贷款
        7.4.1 并购贷款的法律基础和条件
        7.4.2 公路行业并购贷款的可行性及问题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建议
    8.1 政府投资政策与建议
        8.1.1 建立完善的法规,为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提供稳固的基础
        8.1.2 设立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解决建设资金的长期困扰
        8.1.3 适当调整投资结构比例,加大地方筹措资金力度
    8.2 市场融资政策与建议
        8.2.1 充分利用债券融资手段,争取发行“中国公路建设债券”
        8.2.2 积极推动市场融资创新,拓展公路建设资金来原渠道
        8.2.3 积极培育和设立高速公路产业投资基金
        8.2.4 积极培育和扶植大型担保公司,增强公路建设项目的融资能力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案例
    1、租赁案例
    2、委托代建案例
    3、政府扶持作强担保公司的案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河南构筑中原快速公路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研判与推进[J].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王建国. 区域经济评论, 2021(04)
  • [2]HN省三城间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可行性研究[D]. 靳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从“玉石之路”到“茶马古道”: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演变及其意义[J]. 刘立云. 西藏研究, 2018(01)
  • [4]内蒙古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荣丽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5]中国边疆地区空间结构演变与跨境合作研究[D]. 马颖忆.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6]河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分区调查研究[D]. 谭启明. 河南师范大学, 2014(01)
  • [7]中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研究[D]. 史雅娟. 河南大学, 2013(01)
  • [8]城乡路网的空间复杂性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D]. 刘承良.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6)
  • [9]区域公路用地集约性评价 ——以郑州市为例[D]. 梁思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10]我国公路建设资金及投融资政策研究[D]. 袁玉玲. 长安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河南中原高速公路网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