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纪伊始:供需两旺楼市劲——广州住宅市场现状及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盛晶晶[1](2020)在《XCH商业综合体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社会经济水平以及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商业地产发展也在逐步更新迭代,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于基本生活保障需求以及心理、自我价值实现等精神需求,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推动了功能复合化的商业综合体的发展。人口及消费者需求是商业综合体发展的基础,它可以从物理空间上同时解决人们对于居住、购物、办公、社交、休闲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降低了个人的生活、商务成本和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个人生活品质和企业经营效益,解决了城市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从而改变一个区域乃至城市的格局。国内商业地产开发正处于一个突飞猛进却又无序多变的市场,消费者所处的区域、环境、地段等因素都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之间的差异化也异常明显。国内商业地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粗放式商业到如今的多元化商业,商业地产俨然成为开发商们近年来争相追逐的新大陆,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商业综合体的营销策略却是杂乱无章,由此给项目营销造成了较大的困扰及损失。随着商业综合体市场的逐步规范,商业综合体的营销策略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单纯借鉴理论到实践落地。商业综合体发展至今,逐步进入细分领域,对于营销策略的全局性、系统性、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营销策略不仅是单一部们的工作,需要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营销策略不仅是某个时间段的工作,它贯穿了项目从准备开始到结束的全程。本文通过结合国内外商业综合体发展情况及相关文献,充分认识并了解营销战略在商业综合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回顾商业综合体营销策略理论知识,对商业综合体营销策略及策划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定位等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XHC项目为研究案例,结合STP理论,对大型复合商业综合体项目营销战略及策略展开研究,深入分析XCH项目所在城市现状以及项目所处的环境,对XHC项目的环境及市场定位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物业类型的特征及属性,制定不同的策略,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协调不同产品入市的时间点及推广路径,在此分析过程中,总结出适合该项目发展的整体营销策略及保障措施,其中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并借助区域交通、区域产业结构、体量以及自身结构对项目作出总结及改善性意见。XHC项目在常规商业综合体营销策略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迭代更新,逐步建立营销战略设计策略的系统、全面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在日后的商业综合体开发过程中建立指导性意见及标准化动作,也为国内其他同业同类产品发展提供了理论及经验参考依据。
赵昕[2](2019)在《美泰天玺花园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长周期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快速发展也带来经济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凸显等问题。政府领导此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房子是用来居住的,不是用来投机的”。政策环境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使房地产市场更多地回归使用价值,增强消费者话语权和独立思考意识,市场焦点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对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资金、技术、产品、价格等方面,更多的体现在营销上。成功的营销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本文系统梳理和介绍了房地产营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结论,简要介绍了美泰房地产公司和美泰天玺项目的基本情况,运用PEST和SWOT分析模型,分析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企业和房地产项目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结合美泰房地产公司营销管理现状,找出美泰房地产营销管理中存在的原有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美泰天玺项目的营销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运用STP理论,对项目所处的区域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并确定市场定位,从目标客户需求的角度入手研究,制定美泰天玺项目的营销策略:创造适销对路的产品,采用灵活的定价策略,通过有效的营销渠道,实施各种促销手段,最终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美泰天玺项目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和预期效果的实现,制定了更具针对性的控制和保障措施,包括运用创新的营销手段。最后,对全文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首先,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营销理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房地产项目营销实践的过程,并为进一步充实和创新理论提供实际支持;再者,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和锁定目标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市场波动对业务操作的不利影响;其次,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营销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房地产企业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肖万彪[3](2017)在《Y公司X项目租金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程,以闲置厂房办公化后对外租赁为代表的新型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赁市场应运而生,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金定价问题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围绕这一热点话题,本文探索建立适应租赁市场发展形势、体现市场化租赁特征的定价分析模式,以期实现国有企业商业地产在租赁市场化轨道中更加健康、稳健的发展,也为国有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探讨北京市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金定价问题,依据北京市某国企——Y公司X项目案例,借鉴学术界关于商业地产租金定价的理论方法以及相关成果,对X项目租金定价案例进行分析,建立租金定价数据模型,并尝试提出符合北京市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金定价实际情况的决策建议、定价工具参考。本文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对X项目在参与市场竞争中的整体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为科学识别影响租金定价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随后,应用实地调研法、德尔菲问卷调查法、Hedonic特征定价模型、经验法等理论方法工具,分别对影响租金定价的七大特征进行识别、赋予权重与赋值,最终为X项目制定出符合市场机制的租金价格。最后,围绕Y公司现有租金定价模式中的问题,探索完善租金定价机制的几点可行的建议,集中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的租金定价理论参考模式。在理论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北京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金定价方法——基于企业实际,采用特征价格法构建租金定价模型,根据市场变动情况最终确定租金价格。同时,面对愈加严峻的竞争形势,推动市场化、减弱行政化,提升基础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商业新模式是优化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金定价的必然。
李菲菲[4](2017)在《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财富效应,指由于房价变动影响了房产持有者的资产价值进而影响其消费的过程。长期以来,在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贡献率比较低。而在“新常态”下,面对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难题,扩大消费需求似乎是最佳选择。近二十年来,房产成为居民家庭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所占比例也随着房价的上涨快速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主要以现代消费理论为基础。现代消费理论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和行为消费理论。中国学者消化吸收后,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的特点,提出了有关中国的消费理论,主要有不稳定的收支消费假说、生命周期特殊阶段消费行为假说、消费失态假说、信用消费制度约束假说和基于收入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假说。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根据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提出了直接财富效应、乐观预期效应、流动性约束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效应等四类主效应,根据行为消费理论及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政策信息冲击效应、户籍效应、代际消费交差效应和习惯形成效应等四类负效应,构建了主、副效应相互作用的二级房地产财富效应传导机制,提出了中国房价波动影响消费的10个路径。最后,在前面传导机制研究基础上,针对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特点做出四个推论:推论1: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可能不显着,甚至为负;推论2: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城市差异性;推论3: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房地产财富效应不同;推论4:房地产财富效应对不同类别的消费品的作用不同。实证研究部分,从宏观和微观分别对四个推论进行检验。宏观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短期房地产财富效应比较显着,值为0.13,方向为正。不存在长期房地产财富效应。中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存在城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机性较大,和城市规模有关,受居民消费习惯影响较大。从消费类别看,短期房地产财富效应主要影响的消费领域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领域,值为0.27。虽然总消费的长期财富效应不存在,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领域却存在显着的长期房地产财富效应。微观检验结果显示:从人口流动性看,常住人口房地产财富效应为0.15,流动人口为0.21。从户籍制度看,城市家庭的房地产财富效应高于农村家庭,城乡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地区差异看,东中西部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分别是0.16、0.11和0.14,东部最高,西部居中,而中部最低。而有无房贷或教育贷款对家庭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影响无差异。从消费类别看,房屋增值,奢侈品、保健、一般性消费品消费增加较多,其次是衣物、旅游、耐用消费品,教育消费增加较少,交通工具消费减少。从分类型家庭看,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房地产财富效应强些,流动人口比常住人口的在一般性消费品、衣物、旅游方面的房地产财富效应要强些,东部地区家庭比中西部地区家庭在各类消费的房地产财富效应都强些。经实证检验证明,推论1不完全正确,推论2、3、4都与实证检验结果相符。结合实证检验,提出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建设,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房产税、遗产税等相关税收制度建设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四方面的政策建议。
朱敏[5](2016)在《港资房产开发企业LS置地大陆市场发展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对象——LS置地,作为一家老牌的港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发展,专注于在一线城市核心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步入本世纪后,市场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LS置地这样的)港资企业原有的资本和技术优势已逐步丧失,加上相对谨慎的经营理念,导致公司同时面临一级土地市场上难以获取土地,和在二级商品市场上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双重挑战。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压制、持续发展遇到瓶颈。通过对于宏观环境作了PEST分析,对市场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发现当前一线城市、住宅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二三线城市和商业办公市场存在不小的商机,并从这个角度分析市场需求和客户特性;同时,向内分析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经营特色,通过SWOT分析,全面审视了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机会与威胁,确认LS置地在商业办公领域和抗风险方面存在的优势,重新选择适合企业进入的目标市场——在一线城市以外区域进行开发,打造以商业为主要核心的综合性产品系列。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新的目标市场,改变原来以获得最高收益率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策略,从4P理论为基础为企业重新制定市场发展策略:树立企业整体品牌形象,对于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灵活定价机制,在保持原有成熟渠道的同时开拓各种新渠道,采用更为积极外向的市场推广手段。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和策略调整建议,让LS置地摆脱眼前困境——从目前所处的“红海”中突围出去,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蓝海”,从而实现在中国大陆市场持续发展壮大的目标。同时,也希望给与目前和LS置地面临同样问题、有着相似困惑的企业带来一丝启迪。
宋明星[6](2016)在《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迄今为止,我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其中同步进行了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保障性住房制度经历着从无到有,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本论文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视角,对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城市空间分布、建筑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试图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从体系建设到建筑细节全过程的策略。论文按“国内外保障房制度建设比较研究——基于保障房住区与城市关联性分析保障房城市空间形态——保障房体系制度、城市空间、保障房住区设计等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设计策略”路线开展研究。首先,梳理出保障性住房制度在住房制度改革五个阶段中扮演的角色和发展过程,对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棚户区改造、城中村进行了专项研究。这部分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城市关联性视角下的保障房建设,与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构建、城市非平衡性、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等内容都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是相比其他建筑学背景的研究者而言,本文花了更多笔墨于这个过程分析的原因。选取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境外地区和国家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启示包括:成立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设计严密的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角色;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注重资金平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租用和购买的渠道;“体面住房”标准的全面性;更新计划的公众参与度、关键工作者的住房保障问题等。论文结论部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做法和理念。很多学者的研究都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显性问题,如边缘郊区化、大型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带来负面影响等。传统研究方法是从城市选址和规划层面分析,但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于表面。本研究基于保障房与城市关联性视角,提出了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之间、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之间、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之间这三个彼此关联的本体间存在的问题,其关系对保障房在城市空间中规划、建设、分配、运转等会有深层次的影响,形成了保障性住房与相应城市空间的关联性,包含:城市非平衡性、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混合居住模式和空置房等方面。从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密切程度来看,保障性住房小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三大类型和六种子型:自我完善型中的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城市叠加型中的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主城区叠合发展子型;斑块融入包含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论文对每个子型的存在基础、规模、与主城区距离、配套设施完善度、就业岗位特点和交通方式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保障性住房形态构成分析是本文主要创新点之一。通过前文的分析,研究尝试提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层面的宏观策略,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营造与住宅设计微观策略。这几个方面同时也是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1、宏观策略。包含立法和制度两个方面。首先确定保障性住房体制社会公平性、保障适度性、长期动态性、地区非平衡性等基本属性,这些属性有的是各国之共性,有些则是我国特有的。从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保障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做出法律构建的建议,尤其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大学生、各类引进人才、老龄化人口等保障对象做了长期趋势的预判。制度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的构建,包括:资金筹集的方式、建设与管理的框架建设、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开等几个方面。2、中观策略。研究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提出: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公共交通导向;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复合界面等四大方面十三点针对性策略。针对这些通用性的策略在三种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中的具体应用,又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细则,例如自我完善型中提出了产业与生活安置的关系、相应的大运量交通体系、相对疏离与城市的邻里单元塑造、产业远景下的住区更新等策略。城市叠加型提出了快速聚集人气带动发展的方式、构建网络化交通、推动居住中复合化社区模式等策略。在斑块融入型中,棚户区改造等方式如何与保障对象和空间结合、当居民置换后,中心城区二次开发中保障性社区的社区活化方法和原则等策略。3、微观策略。保障房设计策略主要提出了小区总图层面的空间策略,户型和单元层面的类型和组合设计策略,单一空间内部的利用与改造策略,总体而言也是一步步将空间尺度由大及小,全方位对保障对象的居住条件进行研究。在小区整体空间层面重点在于提取了保障房与普通商品房不同的特点开展研究,这也是改变设计师只看到二者居住的共性,忽视了保障对象特殊性,从而提出的专门的设计策略。户型与单元策略上,收集了近百种近年来实施的保障性住房户型与商品房小户型,通过ldbk的功能体系分类法,对各种不同户型做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按多层与小高层、高层住宅研究了外廊式、内廊式、单元式、塔式、跃廊式等不同单元的组合特点。另外从人体行为需要的具体空间尺度、关联空间尺度、单一空间的综合利用方面,提出了套型间的空间置换、套型的合并与拆分、套型内部空间的局部重组、空壳支撑体等方式。
崔莹[7](2014)在《人口城镇化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已实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经济中短期增长的强大引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庞大农村人口迁移的集聚效能,使得与老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住房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纵观现今的房地产住宅市场,一、二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占全国的比例自2011年以来持续上升,三线城市占比则持续收缩。三线城市前几年住宅市场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供应量井喷,但由于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和人口聚集力较低,需求相对疲软,导致其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未来十年,我国的城镇化将进入从50%到70%的快速提升阶段。一旦城镇化迈入发展的高级阶段,人口和产业会向处于中间层次的城镇集聚,进而推动区域性中心城镇的形成,二、三线城市成为房地产住宅市场新的增长点。从城镇化进程影响城市住宅需求的角度分析城市内部住宅市场的研究路径,有益于城市房地产住宅市场的健康运行,同时也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视角。我国房地产业在顺应趋势正确把握以城镇住房建设为增长点的住宅需求的同时,要与国民经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为民生改善和城市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不仅要做积极参与者,更要做有力推动者。本文立足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在于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的时代背景,研究人口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对我国三线城市住宅需求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归纳,文章先就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宅需求影响机制作定性分析,发现城市群的规模集聚效应不仅对三线城市具有经济辐射作用,并且对其住宅需求也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然后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二者关联度进行研究,横向方面,选取2003-2012年城镇化和住宅需求的多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从规模效率角度逐年分析当年城镇化对住宅需求的推动效能;纵向方面,采用E-views软件,针对时间序列数据样本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城镇化发展与住宅需求的关联度。紧接其后,文章建立住宅需求预测模型,在城镇化背景下定量预估未来住宅需求走势。最后,根据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并对城镇化与住宅业的协调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政策建议。
陈嘉颖[8](2013)在《我国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摘要:“住房难”是各国在其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普遍存在的伴生问题,在当前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和加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国内商品房价格也持续高速上涨,房价收入比指标长期处于高位波动。加大保障房财政支出是地方政府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直接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影响政府调控商品房价格的成效。这种干预方式既能改进社会福利,也可预防由“房价泡沫”引发的经济危机,维护国民经济安全稳健运行。文章首先基于国内保障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历程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关于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房价作用机理的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国内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8年至2012年的保障房财政支出和商品房价格数据建立了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回归结果显示在3个滞后期中保障房财政支出显着抑制了商品房价格。在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保障房财政支出在10个滞后期中冲击效应均为负,即对商品房价格存在持续的抑制作用,其中在第5年末达到抑制效应最大。实证结果支持本文所提出的关于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作用机理的理论假设。最后,本文根据上述作用机理,为政府从优化结构视角完善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丁祖昱[9](2013)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是住房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为满足人们各方需要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聚集经济效应促进了产业集中和人口集聚,相伴随的是促进了城市对住房日益增长的需求,给住房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健康活跃的住房市场为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而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了2011年的51.27%,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并持续发挥作用是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领域。本文首先通过对城市化、住房需求和住房市场的定义和基本问题的界定、住房市场的供求、城市住房市场发展等主题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本文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这一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了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论证了两者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房地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推手,而城市化也是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集中爆发的存量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引发了同步飙升的增量需求。农村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中小城镇人口向城市转移、全国各城市的人口向核心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城镇人口增加使得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也带动了城市的购房需求。本文进而以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城市住房供求关系的动态模型,并将城市化因素在动态模型中对住房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城市化和住房市场发展的关系,尝试将住房市场供求关系模型扩展至城市化的框架内,国内外人口增长模型、动态住宅模型以及住宅市场均衡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人口迁移与住房市场发展的关系模型来进一步解释城市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的问题。然后,本文采用统计学方法,以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为依据,对我国住房发展前景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住房发展潜力仍然排在前列,而二线城市由于大多拥有更为广阔的城市拓展空间以及相对发达的经济,为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线城市由于普遍地广人稀、市场容量不大,则较容易出现土地供应过剩等问题。为进一步考察不同城市城镇化进程对住房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城镇化与住房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互动效应,本文对包含城市城镇化进程和城市住房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城镇化会带动城市的住房需求,城市土地供应量的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也都会推动城市住房的发展。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力度加大,城镇化进程也将加快;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率和城市住房发展的前景进行的前瞻性分析。分析结果预计2022年城镇常住人口约为8.82亿人,城镇化率约为62%;未来十年住房总需求,总量约为120亿平方米,城市住房发展还存在一定空间。为满足“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我国城镇住房需求总量并使供求平衡,根据供需整体平衡的目标原则,2013-2022年新增保障住房和商品住房套数结构应约为1:4。同时,对于不同层级的城市来说,其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也各不相同。伴随一线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能级提升,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风险较会有所改善,且改善性居住需求将有所增加,中高端产品迎来发展机遇;二线城市能级的提升,对周边城市的吸引力有所增强,居民的存量购买力和新增购买力将有所提升,米来发展空间较大;三、四线城市在经历了此前交易量的集中释放后将不得不面对当前需求进入阶段性谷底的现状,但长期来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其未来的住房潜在需求仍然较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各城市住房市场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因此,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需要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房价上涨与市场发展、人口迁移与市场发展、城市更新与市场发展等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都须改变粗放式发展模式,更加注重集约化模式,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而三四线小城市作为大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既可以缓解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匮乏、房价高涨、空心村等矛盾,同时也将通过吸纳农村人口转移,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秦文嵚[10](2012)在《当前我国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GDP的贡献巨大。房地产中的城镇居民住宅产业,关系到民生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干预和不断调整下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社会和谐。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调控手段和工具可以对之进行有效调节,保障城镇居民房产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200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进入“十年黄金期”,各种弊病也随之产生。自2004年以来,房产市场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重点对象。在国务院领导下,多个部门从多个方面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调控房产市场的政策,其内容和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近年来的住宅房产市场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多方利益博弈的困扰、房产政策的时滞性、房产政策的短期化等,这些问题对短期的经济发展和长期的社会和谐都是不利的,需要政策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加以调整与引导。本文首先在第一章追溯了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并结合2006-2011年房产市场相关数据对我国居民住宅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在第二章梳理了2003年以来政府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沿革及其效果。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论文就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从若干主要问题着手,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协调好多方的利益关系;二是降低房产政策的时滞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三是避免房产政策效应短期化。论文在结语部分分析了影响201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房产调控走向的若干因素,并展望了我国政府房产调控的近期发展趋势。
二、世纪伊始:供需两旺楼市劲——广州住宅市场现状及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伊始:供需两旺楼市劲——广州住宅市场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XCH商业综合体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
2.1.2 商业综合体的特征和功能 |
2.2 商业综合体营销理论概述 |
2.2.1 商业综合体市场细分理论 |
2.2.2 商业综合体目标市场选择理论 |
2.2.3 商业综合体市场定位理论 |
2.3 相关工具方法概述 |
2.3.1 STP理论 |
2.3.2 SWOT模型分析 |
2.3.3 4P理论 |
2.3.4 五力模型分析 |
2.4 国内外商业综合体营销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XCH商业综合体营销环境分析 |
3.1 XCH商业综合体项目介绍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4 微观环境分析 |
3.4.1 企业自身能力分析 |
3.4.2 项目资源条件分析 |
3.5 XCH商业综合体项目SWOT分析 |
3.5.1 项目优势分析 |
3.5.2 项目劣势分析 |
3.5.3 项目机会分析 |
3.5.4 项目威胁分析 |
第4章 XCH商业综合体营销战略分析 |
4.1 XCH项目市场消费者用途细分 |
4.1.1 住宅客户细分 |
4.1.2 类住宅客户细分 |
4.1.3 公寓客户细分 |
4.1.4 办公客户细分 |
4.1.5 商铺客户细分 |
4.2 XCH项目目标市场选择 |
4.2.1 住宅客户分析 |
4.2.2 类住宅客户分析 |
4.2.3 公寓客户分析 |
4.2.4 办公客户分析 |
4.2.5 商铺客户分析 |
4.3 市场定位 |
4.3.1 住宅定位 |
4.3.2 商业定位 |
第5章 XCH商业综合体营销策略制定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分析 |
5.1.2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2.1 项目整体定价依据 |
5.2.2 住宅定价策略 |
5.2.3 公寓定价策略 |
5.2.4 商铺定价策略 |
5.2.5 类住宅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直接渠道策略 |
5.3.2 间接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整体推广策略 |
5.4.2 品牌落地推广策略 |
5.4.3 公共关系策略 |
5.4.4 人员促销策略 |
5.4.5 销售促进策略 |
第6章 XCH商业综合体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管理保障措施 |
6.1.1 组织架构及人员保障 |
6.1.2 分工及流程保障 |
6.1.3 绩效考核保障 |
6.2 资源保障措施 |
6.2.1 财务保障 |
6.2.2 技术及工程保障 |
6.2.3 信息互通及平台资源保障 |
6.2.4 外联资源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美泰天玺花园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1 .房地产概念界定 |
1.4.2 .市场营销概念界定 |
1.4.3 .PEST分析法 |
1.4.4 .SWOT分析法 |
1.4.5 .STP理论 |
1.4.6 .市场营销4P理论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美泰天玺花园营销环境分析 |
3.1 .美泰天玺花园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al Environment) |
3.1.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Environment) |
3.1.3 .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Environment) |
3.1.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
3.2 .美泰天玺花园微观环境分析 |
3.2.1 .惠州市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
3.2.2 .惠州房地产企业竞争格局分析 |
3.2.3 .美泰集团及美泰天玺项目概况 |
3.2.4 .美泰地产营销管理现状 |
3.3 .项目SWOT分析 |
3.3.1 .机会和威胁分析 |
3.3.2 .优势和劣势分析 |
3.3.3 .SWOT矩阵 |
第四章 美泰天玺花园STP分析 |
4.1 .惠州购房客户市场分析 |
4.2 .美泰天玺花园潜在客户市场调研 |
4.3 .美泰天玺花园市场细分 |
4.3.1 .人口因素 |
4.3.2 .区位因素 |
4.3.3 .户型和面积因素 |
4.3.4 .消费者行为和心理因素 |
4.3.5 .美泰天玺花园市场细分分层 |
4.4 .美泰天玺花园目标市场选择 |
4.5 .美泰天玺花园市场定位 |
4.5.1 .美泰天玺花园目标客户需求分析 |
4.5.2 .美泰天玺花园整体定位 |
第五章 美泰天玺花园的营销策略组合 |
5.1 .美泰天玺花园产品策略 |
5.1.1 .美泰天玺项目整体规划 |
5.1.2 .美泰天玺项目户型设计 |
5.1.3 .美泰天玺项目配套设计 |
5.2 .美泰天玺花园价格策略 |
5.2.1 .定价的原则 |
5.2.2 .市场比较法定价 |
5.2.3 .竞争导向定价法 |
5.3 .美泰天玺花园渠道策略 |
5.3.1 .直销渠道策略 |
5.3.2 .代理渠道策略 |
5.3.3 .全渠道营销 |
5.3.4 .美泰地产渠道选择 |
5.4 .美泰天玺花园促销策略 |
5.4.1 .广告促销 |
5.4.2 .人员促销 |
5.4.3 .公关促销 |
5.5 .美泰天玺花园其它营销策略 |
5.5.1 .加强项目所处区域的房地产市场调查 |
5.5.2 .饥饿营销(Hunger Marketing) |
5.5.3 .高知营销+病毒营销(Education+Viral) |
第六章 美泰天玺花园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美泰天玺花园营销组织建设 |
6.2 .美泰地产客户满意度管理和CRM系统 |
6.2.1 .美泰地产客户关系管理与维系 |
6.2.2 .美泰地产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6.3 .促进项目营销的信息化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四期潜在客户需求调查问卷 |
致谢 |
(3)Y公司X项目租金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国有企业及其改革相关理论 |
2.1.1 现代企业理论 |
2.1.2 产权理论 |
2.2 商业地产运营相关理论 |
2.2.1 城市区位理论 |
2.2.2 商圈理论 |
2.3 SWOT分析理论 |
2.4 定价理论 |
2.4.1 成本导向定价法 |
2.4.2 需求导向定价法 |
2.4.3 竞争导向定价法 |
2.4.4 市场比较法 |
2.4.5 特征价格法 |
2.4.6 比较各定价方法 |
3 Y公司X项目租赁市场情况 |
3.1 Y公司背景 |
3.2 X项目情况 |
3.3 X项目租赁市场表现 |
3.3.1 出租率 |
3.3.2 租金回报及租价变化 |
3.3.3 租户结构 |
3.3.4 租赁成本变化 |
3.4 X项目租金定价决策的局限性 |
3.4.1 市场分析能力弱 |
3.4.2 自我认知不全面 |
3.4.3 企业自身性质的局限性 |
3.5 Y公司X项目租金定价的合理化 |
4 租金定价市场环境分析 |
4.1 北京国有企业商业地产租赁市场发展背景 |
4.2 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城市发展环境 |
4.2.2 区域政策导向 |
4.3 内部环境分析 |
4.3.1 Y公司实力与不足 |
4.3.2 X项目概况 |
4.3.3 项目SWOT分析 |
5 租金定价模式研究 |
5.1 租金定价模型 |
5.1.1 租金定价影响因素 |
5.1.2 权重分析 |
5.1.3 构建租金定价模型 |
5.1.4 X项目租金定价模型应用 |
5.2 完善租金形成机制 |
5.2.1 推动租金定价市场化,发挥租赁市场力量资源调节作用 |
5.2.2 提升楼宇品质与服务质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消费 |
(二)财富效应 |
(三)房地产财富效应 |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现代消费理论的发展演变及在中国的应用 |
(一)现代消费理论发展回顾 |
(二)消费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
二、国内外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成果 |
(一)国外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 |
(二)国内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 |
三、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汇总 |
四、简要评述 |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传导机制 |
一、房地产财富效应传导机制研究历程 |
(一)以不确定条件下消费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
(二)以行为消费理论理论为基础的研究 |
(三)国内相关研究 |
(四)简要评析 |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特点 |
(一)居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
(二)房价波动受调控影响较大 |
(三)大城市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大 |
(四)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善 |
三、中国消费者行为特点 |
(一)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 |
(二)流动性约束制约了居民消费 |
(三)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和“短视”性 |
(四)户籍制度造成的消费不平等 |
四、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
(一)主效应 |
(二)副效应 |
(三)二级体系作用分析 |
五、有关中国房地产财富财富效应的四个推论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实证分析 |
一、房价波动与消费关系 |
(一)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
(二)房价波动与消费变动关系 |
二、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性检验 |
(一)数据来源及特征 |
(二)最优估计模型选择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三、房地产财富效应影响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
(一)数据来源及特征 |
(二)房地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四、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长期和短期综合分析 |
(一)消费总量 |
(二)消费结构 |
(三)综合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财富效应城市差异性分析 |
一、房地产财富效应区域差异性相关研究 |
二、不同级别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 |
(一)一线城市价格远高于二、三线城市 |
(二)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
(三)一线城市成交量占比减少 |
三、城市聚类分析 |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说明 |
(二)聚类分析结果 |
四、房地产财富效应城市差异性实证检验 |
(一)数据选择及来源 |
(二)单位根检验 |
(三)检验结果 |
五、房地产财富效应城市差异性结果分析 |
(一)大部分城市不存在显着的房地产财富效应 |
(二)城市规模越大差异越明显 |
(三)消费习惯的影响 |
(四)差异性总结 |
六、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房地产财富效应微观检验 |
一、相关研究回顾和数据库介绍 |
二、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
(一)变量选择 |
(二)理论模型构建 |
三、总消费的房地产财富效应 |
(一)检验结果 |
(二)结果分析 |
四、分类消费的房地产财富效应 |
(一)实证检验结果 |
(二)结果分析 |
五、综合分析 |
(一)推论3验证 |
(二)推论4的验证 |
(三)传导机制的验证 |
六、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和政策建议 |
一、论文主要结论 |
(一)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二级传导机制体系的构架 |
(二)对四个推论的验证 |
(三)几个传导机制的检验 |
(四)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 |
(五)总结 |
二、政策建议 |
(一)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建设 |
(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
(三)完善房产税、遗产税等相关税收制度建设 |
(四)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表1 2002 年第一季度-2016 年第四季度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2 2005 年第一季度-2016 年第三季度居民分类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3 2005 年第三季度-2012 年第四季度北京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4 2005 年第三季度-2012 年第四季度上海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5 2007 年第三季度-2016 年第三季度南京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6 2005 年第三季度-2016 年第四季度宁波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7 2006 年第三季度-2014 年第二季度福州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8 2006 年第三季度-2014 年第四季度西宁居民消费、收入和商品房价格 |
附表9 房屋增值对一般性消费的影响 |
附表10 房屋增值对服装消费的影响 |
附表11 房屋增值对耐用消费品的影响 |
附表12 房屋增值对奢侈品的影响 |
附表13 房屋增值对教育消费的影响 |
附表14 房屋增值对交通消费的影响 |
附表15 房屋增值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
附表16 房屋增值对保健消费的影响 |
附录1 差值法Matlab程序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港资房产开发企业LS置地大陆市场发展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构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2.1.1 政策与法律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中国大陆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2.2.1 行业整体发展状况 |
2.2.2 内资企业发展状况 |
2.2.3 外资企业发展状况 |
2.3 所在区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2.3.1 所在区域房地产行业现状分析 |
2.3.2 所在区域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4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2.4.1 商业租赁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
2.4.2 办公租赁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
2.4.3 住宅销售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
2.4.4 港资背景之主要竞争对手 |
第3章 市场需求与典型购买者分析 |
3.1 房地产市场总体需求分析 |
3.1.1 商业办公细分市场中的需求 |
3.1.2 住宅细分市场中的需求 |
3.2 各类购买者共性特征分析 |
3.2.1 商业项目的目标客户 |
3.2.2 办公项目的目标客户 |
3.2.3 酒店项目的目标客户 |
3.2.4 住宅项目的目标客户 |
第4章 LS置地在大陆市场经营状况 |
4.1 公司基本经营状况 |
4.1.1 公司的市场定位 |
4.1.2 公司经营模式 |
4.1.3 公司盈利状况 |
4.2 公司拓展大陆市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 |
4.2.1 品牌形象方面 |
4.2.2 营销投入方面 |
4.2.3 同质化竞争 |
4.3 公司SWOT分析 |
第5章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的调整建议 |
5.1 市场细分 |
5.1.1 按照资金规模划分 |
5.1.2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 |
5.1.3 按照开发区域划分 |
5.1.4 按照增量、存量市场划分 |
5.2 选择目标市场 |
5.3 市场定位 |
第6章 市场发展策略之改进建议 |
6.1 寻找目标客户之途径 |
6.1.1 寻找商业目标客户之途径 |
6.1.2 寻找办公目标客户之途径 |
6.1.3 寻找酒店目标客户之途径 |
6.1.4 寻找住宅目标客户之途径 |
6.2 产品策略建议 |
6.2.1 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 |
6.2.2 打造以商业类产品为主的综合型项目产品 |
6.2.3 坚持自营为主的产品开发模式 |
6.2.4 物业管理软性服务给予产品的隐性支持 |
6.3 价格策略建议 |
6.3.1 商业类产品定价策略 |
6.3.2 办公类产品定价策略 |
6.3.3 酒店类产品定价策略 |
6.3.4 住宅类产品定价策略 |
6.4 渠道策略建议 |
6.4.1 商业类产品渠道策略 |
6.4.2 办公类产品渠道策略 |
6.4.3 酒店类产品渠道策略 |
6.4.4 住宅类产品渠道策略 |
6.5 市场推广策略建议 |
6.5.1 商业型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 |
6.5.2 办公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 |
6.5.3 酒店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 |
6.5.4 住宅类产品的市场推广策略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2.2 国内学术界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研究 |
1.3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视角与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住房制度改革历程中的发展 |
2.1 我国住房制度发展及改革历程 |
2.1.1 第一阶段:单位大院全社会保障阶段(1950—1978年) |
2.1.2 第二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摸索阶段(1978-1994年) |
2.1.3 第三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推进阶段(1994-2002年) |
2.1.4 第四阶段:住房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2-2007年) |
2.1.5 第五阶段:回归保障性住房民生的改革阶段(2007至今) |
2.2 保障性住房在住房制度改革中的供应体系 |
2.2.1 经济适用住房 |
2.2.2 廉租住房:住房保障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
2.2.3 公共租赁房:以扩大保障范围为目的的公租房的发展 |
2.2.4 棚户区改造:民生工程与城市综合环境提升 |
2.2.5 城中村改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境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发展及案例 |
3.1 相关国家和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情况 |
3.1.1 香港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2 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3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1.4 英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3.2 境外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我国国情的比较分析 |
3.2.1 香港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2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3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2.4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保障性住房建设影响因素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4.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
4.1.1 城市非平衡性 |
4.1.2 城市间及城市自身非公平性 |
4.1.3 被保障人群自身非平衡性发展 |
4.2 保障性住房与被保障人群生活方式的关系 |
4.2.1 生活肌理改变与社会属性的认知 |
4.2.2 硬质边界的规划与复合化界面 |
4.2.3 自组织行为带来的自生长性 |
4.3 保障性住房建设与运行模式的分析 |
4.3.1 资本的力量与保障属性的关系 |
4.3.2 混合居住模式 |
4.3.3 空置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度的形态构成分析 |
5.1 保障性住房与城市关联的形态构成:三大类型和六大子型 |
5.1.1 自我完善型: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 |
5.1.2 城市叠加型:自身带动城市发展子型和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 |
5.1.3 斑块融入型: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和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 |
5.2 六大形态子型的特征分析 |
5.2.1 依托超大城市发展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2 依托企业及园区子型的存在条件和基本特点 |
5.2.3 自身带动城市新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4 依托中心城区叠合发展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5 有机更新融入城市子型的基本特点 |
5.2.6 城区地块新建融入子型的基本特点 |
5.3 影响三大形态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因素和潜在问题 |
5.3.1 自我完善型面临的问题 |
5.3.2 城市叠加型面临的问题 |
5.3.3 斑块融入型面临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构的宏观策略 |
6.1.住房保障法规和制度的属性 |
6.1.1 社会公平性 |
6.1.2 保障适度性 |
6.1.3 长期动态性 |
6.1.4 地区非平衡性 |
6.2 保障主体、保障房类型、保障标准和保障方式 |
6.2.1 保障主体 |
6.2.2 保障房类型 |
6.2.3 保障标准 |
6.2.4 保障方式 |
6.3 保障对象的变化与预判 |
6.3.1 保障对象 |
6.3.2 农民工市民化 |
6.3.3 新就业大学生及各类人才 |
6.3.4 老龄化人口 |
6.3.5 住房保障长期趋势预判 |
6.4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
6.4.1 保障房建设多渠道资金筹集 |
6.4.2 保障房建设与管理框架搭建 |
6.4.3 准入标准与退出机制 |
6.4.4 完善的个人信息系统与分配公开制度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城市关联性下的城市空间中观保障策略 |
7.1 组团平衡与混合居住:非平衡性下的融合策略 |
7.1.1 空间布局的组团平衡 |
7.1.2 空间适配:降低居住与就业的分异现象 |
7.1.3 住区规模的组团平衡 |
7.1.4 混合居住的设计方式 |
7.2 公共交通导向 |
7.2.1 TOD模式与保障性住房建设 |
7.2.2 公共交通相关设计要点 |
7.3 多元化房源下的空间选址:空置房与城中村 |
7.3.1 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 |
7.3.2 城市中某些具备条件的空置房 |
7.3.3 小产权房和城中村改造 |
7.3.4 其他房源 |
7.4 复合界面:软化硬质边界 建立城市对话关系 |
7.4.1 社区功能构成的复合化 |
7.4.2 住区边界与城市的复合化 |
7.4.3 社区城市界面的复合化 |
7.5 三大保障性住房形态类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1 自我完善型保障房住区的设计策略 |
7.5.2 城市叠加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7.5.3 斑块融入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
第8章 保障性住房小区及建筑的微观设计策略 |
8.1 保障性住房小区规划设计研究 |
8.1.1 布局方式与开发强度 |
8.1.2 交通组织与停车 |
8.1.3 缩小街区,功能混合 |
8.1.4 公共空间的营造 |
8.2 户型 |
8.2.1 保障性住房——小户型的基本特点 |
8.2.2 各面积区间的户型分类及其特点 |
8.2.3 单元组合 |
8.3 室内空间利用 |
8.3.1 人体行为与人体工学 |
8.3.2 单一空间尺度及综合利用 |
8.3.3 户型的改造与适应性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书籍、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附录C |
(7)人口城镇化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城镇化 |
1.2.2 住宅需求 |
1.2.3 城镇化与住宅需求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人口城镇化与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理论分析 |
2.1 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
2.2 住宅需求理论 |
2.2.1 住宅需求经济学诠释及影响因子 |
2.2.2 住宅需求函数 |
2.2.3 住宅需求预测方法 |
2.3 人口城镇化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机制 |
2.3.1 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现状 |
2.3.2 城镇化进程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影响的定性分析 |
3 常州城镇化及住宅需求现状 |
3.1 人口城镇化对常州住宅需求的影响 |
3.1.1 常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人口集聚效应导致住宅需求增长 |
3.1.3 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住宅需求增长 |
3.2 常州市住宅需求现状 |
3.2.1 住宅供求情况分析 |
3.2.2 住宅需求表现形式 |
4 常州人口城镇化对住宅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人口城镇化影响住宅需求的横向分析 |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引用 |
4.1.2 指标选取 |
4.1.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4.2 城镇化发展影响住宅需求的纵向分析 |
4.2.1 指标的选取 |
4.2.2 协整检验 |
4.2.3 Granger因果检验 |
5 城镇化背景下的常州住宅需求预测 |
5.1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常州住宅需求量 |
5.1.1 灰色系统模型GM(1,1)的构建过程 |
5.1.2 检验灰色系统模型GM(1,1)的方法 |
5.1.3 模型应用 |
5.2 回归分析法预测住宅市场需求量 |
5.2.1 常州市人口总量及结构预测 |
5.2.2 人均建筑面积预测 |
5.2.3 住宅需求量预测 |
5.3 综合分析 |
6 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观点及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可能创新点 |
2 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理论基础及房价调控经验及启示 |
2.1 我国商品房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 |
2.2 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机理 |
2.3 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经验分析 |
2.3.1 美国利用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经验 |
2.3.2 德国利用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经验 |
2.3.3 日本利用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经验 |
2.3.4 新加坡利用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经验 |
2.3.5 香港利用保障房财政支出政策调控商品房价格的经验 |
2.3.6 经验启示 |
3 我国商品房价格调控政策及保障房建设现状分析 |
3.1 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的轨迹 |
3.2 我国商品房价格的政府调控现状 |
3.3 保障房建设加快过程及效果 |
4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 |
4.1 理论假设 |
4.2 建立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VAR模型) |
4.3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处理 |
4.3.1 自变量保障房财政支出的度量 |
4.3.2 因变量的选取 |
4.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4.3.4 数据的选取与预处理 |
4.4 面板VAR模型检验分析 |
4.4.1 描述性分析 |
4.4.2 平稳性检验 |
4.4.3 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
4.4.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4.5 回归分析 |
4.4.6 脉冲响应分析 |
4.4.7 方差分解分析 |
4.5 面板VAR模型结果分析 |
5 发挥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效果的对策 |
5.1 合理确定保障房财政支出规模 |
5.2 加强保障房财政支出在宏观经济中的导向作用 |
5.3 优化保障房财政支出结构 |
5.3.1 优化廉租房财政支出政策 |
5.3.2 优化公租房房财政支出政策 |
5.3.3 优化经济适用房财政支出政策 |
5.4 调整保障房财政支出的模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基本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和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城市化与住房市场关系 |
一、城市化及城市化发展规律 |
二、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 |
三、城市化与经济、人口的关系 |
四、城市化与住房市场关系 |
第二节 住房市场的供求及其区域特点 |
一、住房需求 |
二、住房供给 |
三、住房市场的供求 |
四、住房市场供求关系的区域特点 |
第三节 城市住房市场发展中的相关主要问题 |
一、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
二、住房市场的非均衡性问题 |
三、人与住房的关系问题 |
四、住房资源配置机制 |
五、住房保障体系 |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与住房市场发展概述 |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
二、1993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
三、中国城市化区域分布分析 |
四、新型城市化的国家战略 |
第二节 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状况 |
一、住房市场的发展阶段 |
二、1998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 |
三、中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特征 |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对住房市场发展的动态影响 |
一、城市化进程与住房市场的相互关系 |
二、以往城市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分析 |
三、未来城市化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
一、住房市场的供求均衡 |
二、供求变动的比较静态分析 |
三、供求变动的动态模型 |
第二节 城市住房供求关系的动态模型 |
一、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 |
二、基本因素及供求动态模型 |
三、城市化因素在模型中的动态变化 |
第三节 人口迁移与住房市场发展的关系模型 |
一、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型 |
二、动态城市住宅模型 |
三、人口迁移对住房市场的影响 |
第五章 中国城市化与住房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城市住房发展状况的分析 |
一、中国城市的整体概况 |
二、中国城市的分层体系 |
三、各层级城市的住房现状 |
第二节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发展评价 |
一、评价方法 |
二、指标体系 |
三、评价结果 |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与住房发展的关联性检验 |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二、样本和数据来源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中国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前景 |
第一节 未来十年城市化和住房需求测算 |
一、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推动力 |
二、未来十年的城镇化率和城镇常住人口测算 |
三、未来十年城镇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户均套数测算 |
四、未来十年新增住房需求及结构测算 |
第二节 中国各层级城市住房市场未来发展的特点和预测 |
一、一线城市城镇化与住房发展预测 |
二、二线城市城镇化与住房发展预测 |
三、三线城市城镇化与住房发展预测 |
第三节 中国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的展望 |
第七章 对策建议和主要结论 |
第一节 新一轮城市化下住房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缺乏长效机制,简单粗暴、监管不力、朝令夕改成十年政策调控标签 |
二、一二线城市受困土地供应上限,部分三四线城市已透支未来发展空间 |
三、大量以房地产为核心推进的新城规划营造虚假繁荣 |
四、城市旧改取得一定成绩,但最近几年集中出现诸多矛盾 |
五、保障房长期缺位导致商品房成“独木桥”,短期内大跃进引发消化难题 |
六、房价不断上涨已成为干扰城市经济发展、城镇化推进、社会稳定的阻力 |
七、政府管控失当导致城市住房供应结构稳定性欠缺 |
第二节 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
一、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 |
二、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 |
三、房价上涨与市场发展 |
四、人口迁移与市场发展 |
五、城市更新与市场发展 |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促进住房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避免全国一刀切式政策调控,建议各地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
二、行业长效政策尽早出台,有计划地铺开房产税取代限购政策 |
三、完善全国性住房普查机制,促进城市间住房信息联网并公开 |
四、逐步尝试突破土地政策瓶颈,构建农用地、工业用地入市渠道 |
五、合理规划开发新城,重视旧城改造和拆迁安置工作 |
六、构建以保障房、限价房、商品房三位一体的社会住房供应体系 |
第四节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当前我国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对房产调控体系的研究 |
2.强调预警性的反周期理论 |
3.定量分析研究 |
4.对控制房价的研究 |
5.政府房产政策 |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四、论文的基本概念阐释 |
1.房产市场调控 |
2.房产市场调控的动力和目标 |
3.房产市场调控的手段和工具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七、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1.可能的创新 |
2.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
一、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1.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市场化发展的历程 |
2.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市场现状分析:2006 年至 2011 年房产市场相关数据分析 |
二、当前我国城镇居民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 |
1.住宅市场供应的结构不均衡 |
2.住宅房产市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房价增幅迅猛 |
3.住房市场秩序混乱 |
第二章 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分析 |
一、从调控供给总量到调控需求总量(2003.02-2006.04) |
1.政策沿革 |
2.效果分析 |
二、“调控住房结构”(2006.05-2008.08) |
1.政策沿革 |
2.调控效果 |
三、房地产“救市”(2008.09-2009.12) |
1.政策沿革 |
2.效果分析 |
四、2010-2011 年我国房产调控的新动向 |
1.20 10-2011 年我国房产调控的政策沿革 |
2.20 10-2011 年我国房产调控的效果分析 |
3.20 10-2011 年我国房产调控中的若干核心政策剖析 |
4.对 2010-2011 年我国房产调控的综合评析 |
第三章 我国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多方利益博弈的困扰 |
1. 开发商在房产市场利益博弈中的地位 |
2. 地方政府在房产市场利益博弈中的地位 |
3. 商业银行在房产市场利益博弈中的地位 |
4. 消费者在房产市场利益博弈中的地位 |
二、房产政策的时滞性 |
1.产生时滞性的原因 |
2.房产政策产生时滞性的因素 |
3.政策的时滞性给房产市场带来的影响 |
三、房产政策效应短期化 |
1.房产政策的效应短期化的原因 |
2.效应短期化造成的影响 |
第四章 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制定的建议 |
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协调好多方利益关系 |
1.协调好开发商与各方的利益关系 |
2.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
3.协调好其他多方的利益关系 |
二、降低房产政策的时滞性,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
1.建立预警系统,缩短认识时滞 |
2.建立信息共享和部门互动机制,缩短决策时滞 |
3.认清外部时滞,减少对市场的盲目干预 |
三、避免房产政策效应短期化 |
1.建立房产政策评估机制 |
2.建立房产政策监督机制 |
结语 |
一、影响 2012 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房产调控走向的若干因素 |
二、对我国房产调控近期发展趋势的展望 |
1.本轮房产调控政策的延续问题 |
2.房产市场会否崩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世纪伊始:供需两旺楼市劲——广州住宅市场现状及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XCH商业综合体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盛晶晶. 山东大学, 2020(05)
- [2]美泰天玺花园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赵昕. 兰州大学, 2019(08)
- [3]Y公司X项目租金定价研究[D]. 肖万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4]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研究[D]. 李菲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5]港资房产开发企业LS置地大陆市场发展策略探究[D]. 朱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6]基于城市关联性的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与设计策略研究[D]. 宋明星. 湖南大学, 2016(02)
- [7]人口城镇化对三线城市住宅需求的影响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D]. 崔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我国保障房财政支出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D]. 陈嘉颖. 中南大学, 2013(03)
- [9]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市场发展研究[D]. 丁祖昱.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6)
- [10]当前我国政府对城镇居民住宅房产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秦文嵚. 南京工业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