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贮氢及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文献综述)
魏勃[1](2020)在《La、Ce比例调整及工艺变化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意识的日渐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氢能的开发与利用。在氢能的发展应用中,研究和开发性能优异的储氢材料十分关键。本文以商业化的AB5型储氢合金为研究对象,在AB5型储氢合金的主要组成元素中,Pr、Nd价格高昂且不断上涨,为了提升储氢合金产品性价比,采用感应熔炼法制备了(La1-xCex)(Ni Co Mn Al)5.5(x=0,0.25,0.50,0.75)、(La0.75Ce0.25)(Ni Co Mn Al)x(x=4.96,5.06,5.16,5.26)两个系列的合金。通过XRD、半电池测试系统等检测方式,分别研究合金的晶体结构、活化性能、放电容量、循环寿命以及高倍率放电性能。本文研究了熔炼工艺与热处理工艺制度,最终形成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研究结果表明,Ce完全替代Pr Nd后,经过La和Ce的比例的调整研究,发现综合性能较有优势的是(La0.75Ce0.25)(Ni Co Mn Al)5.5。以(La0.75Ce0.25)(Ni Co Mn Al)5.5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热处理温度为1050℃,保温时间为10h的样品综合性能最好,该合金循环20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到79.51%。通过对不同化学计量比La0.75Ce0.25(Ni Co Mn Al)x(x=4.96,5.06,5.16,5.26)的研究,发现La0.75Ce0.25(Ni Co Mn Al)5.16综合性能较优。因此进一步探索该合金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为1000℃时间为8h的样品性能最优,容量达到328.6m Ah/g,循环200周容量保持率达到82.15%,5C倍率下HRD值为85.4%,均达到了市场客户的使用要求。对不同熔炼工艺得到的La0.75Ce0.25(Ni Co Mn Al)5.16合金进一步探索,研究熔炼工艺对合金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工艺为950℃保温6h的样品,铸锭态合金最大容量达到326.5m Ah/g,循环200周后放电容量为255.05 m Ah/g,快淬态合金最大容量322.9m Ah/g,循环200周后放电容量为259.95 m Ah/g。铸锭态合金高倍率放电容量优于快淬态合金。综合考虑,该成分配比下,铸锭态合金容量、倍率都有优势,寿命也能满足客户需求。
本刊[2](2018)在《九部委联合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经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质检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于2018年3月15日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质检标联[2018]77号)。
周宝炉[3](2018)在《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文中提出稀土是一组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特性的重要元素,对高新技术及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稀土资源类型齐全、储量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稀土产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稀土大国,稀土产量、出口量及消费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稀土开采提取技术仍然不够完善,且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低端领域。而稀土的低端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相反地稀土在高端应用领域却潜力巨大,稀土在低端、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分布的不均衡影响及阻碍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面向我国稀土可持续发展及利用,以稀土低端和高端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为目标,构建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及效益均衡的理论及评价方法模型,并以我国主要稀土矿区白云鄂博稀土矿为案例,应用所提出的理论及方法,分析稀土外部成本及外部收益在其产业链中的分布规律。通过对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进行外部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其稀土氧化物(REO)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性是负外部性,生产1吨REO带来的外部成本为3.4万元,主要来自大气及水体污染,二者占其外部成本的70%;其带来的市场价值为102660元/吨,主要来自氧化钕及氧化镨,二者占其市场价值的75%。外部成本占其市场价值的33%,而包钢稀土所付出的实际外部成本只占其市场价值的22%左右,稀土氧化物生产过程中的外部成本并没有完全得到补偿,而这部分没有得到补偿的外部成本转嫁到周边环境及居民,使得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恶化。通过对白云鄂博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应用及废料回收过程进行外部性评价,结果表明2013年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带来的市场价值为44万元/吨,其生产及终端应用的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42万元/吨,正外部性主要来自钕铁硼在其终端应用中带来的节能等效应对人类社会的贡献。钕铁硼永磁废料回收1吨稀土氧化物带来的市场价值为24万元/吨,其外部性以正外部性为主,外部收益为3.1万元/吨,其正外部效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用对原矿矿石进行开采冶炼,从而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充分利用稀土资源,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随着产业链从开采向应用的延伸,稀土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外部性逐步由负外部性转向正外部性,且其外部收益在其产业价值链中的占比不断增大。在现实中,国家可以对上游企业进行适度征税,以补偿外部成本,同时对下游高端应用企业进行补贴,以补偿其外部收益,进而刺激稀土企业进入下游领域。各大企业通过改进稀土冶炼工艺,减少废气及废水的排放量,可以减少其外部成本;拓展产业链,进入终端应用市场,增强下游竞争力,积极推进稀土回收产业的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稀土产业带来的外部收益,最终可以促进企业及整个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学东[4](2015)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不仅有利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而且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对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全球化背景下,不可再生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稀土产品的稳定供给,美国、日本、欧盟将稀土列入了国家关键资源战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世界的23%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产品供给国家。但是,2014年,美日欧诉讼中国限制稀土产品出口案以中国败诉告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付出了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较大代价。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稀土产品的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对于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稀土问题,出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外涉及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文献中,系统的专题研究相对比较少。国内研究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专题文献虽然较多,可是,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研究过程中,进行定性研究,同时进行计量分析;进行理论研究,同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计量研究、系统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构建了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分析框架,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等具体的经济理论,系统研究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整合搭建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章为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了稀土资源、稀土产品分类、稀土产品供给、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等基本范畴,探讨了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供给,是指商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所称稀土产品供给,是指稀土产品的生产者愿意且能够生产,按照一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出售,满足稀土产品消费者的需求。本文认为,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目标体现为三个方面,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安全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前提。可持续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长期目标,是政府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平衡供给是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目标,是稀土企业市场行为的内在动机。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状,归纳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突出问题。中国稀土产品市场过去是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现在正在向垄断竞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稀土资源分布和稀土产品供给地域不平衡性的地缘政治影响加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稀土产品供给安全隐患问题迅速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出口失衡:出口数量失衡,与资源现状不匹配;出口规则失语,稀土世贸争端败诉;出口秩序失控,出口走私屡禁不止;出口价格失公,偏离价值暴涨暴跌。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对稀土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稀土产品供给不可持续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出问题是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不平衡的问题越积越重,突出表现为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稀土项目投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总体产能过剩,轻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严重过剩,附加值低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严重过剩,急需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创新投入不足,附加值高的稀土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供给不足,中重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供给不足。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基于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出口失衡的深层原因。垄断资本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稀土产品市场,对稀土产品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交易平台等产生深远影响。消极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中国稀土产品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分散决策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创新投入不足,跨国公司的进入,加剧了中国稀土产品供给企业的过度竞争,为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提供了销售渠道。产业集中度不高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安全供给受到威胁的深层原因。基于产权理论,分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具有公地性质,稀土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外部性,导致稀土资源所有权主体虚置和外部性问题。稀土资源过度开采,本质上是产权问题,稀土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过度开采利用,进而带来稀土资源定价权、资产化的管理模式问题。在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的情况下,企业无序竞争而政府监管不力,造成了稀土资源过度开采。稀土初级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在外部性不能内部化的情况下,稀土产品的市场价格信号不够准确,不能精确地反映社会成本,导致稀土产品价格背离价值,误导资源分配,进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原因。由于各级政府间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对稀土产品供给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面对稀土产品供给企业执行国家政策不到位现象,政府部门监管控制不力;政府多次治理稀土产品产能过剩、稀土产品非法生产和出口走私等问题,却没有从根本上化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搭建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借鉴前沿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全面梳理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归纳整合,搭建了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进行评价时,没有采取国内常用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而是引入了经典的霍特林模型,运用动态规划工具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对稀土产品供给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探讨了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经验。稀土产品供给是全球性问题,本文围绕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大目标,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国家等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战略、产业政策和企业供给行为。与中国相比,其他稀土产品供给国家的稀土资源储采比相对较低,稀土产业集中度较高,稀土产能利用率较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稀土产品附加值较高等。这些国际经验,为解决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第七章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针对稀土产业集中度不高所导致的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建议加快组建稀土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国际稀土产品市场竞争,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利用国际国内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品安全供给。针对稀土资源产权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建议创新稀土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模式,克服公地悲剧和外部性问题,稀土企业应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针对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建议打破地方行政垄断,加强行业自律,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延伸稀土产品产业链,增加高科技含量稀土产品的供给,提高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稀土企业盈利水平,实现稀土产品平衡供给。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从产业集中度、产权主体和外部性、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视角,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拓宽了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现有文献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时,尚未涉及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系统。本文结合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现实问题,综合运用垄断资本全球化理论等经济理论,系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深层原因。具体而言,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是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偏离安全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外部性影响等因素,是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偏离可持续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部门利益固化,是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偏离平衡供给目标的深层原因。第二,构建了关于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综合分析框架。对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现有文献往往从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本文把稀土产品供给的目标细分为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搭建了比较系统的综合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剖析了深层原因,整合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建议。同时,在实证分析方面,相比现有文献往往采用传统的分层加权评分方法,本文对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经典模型进行拓展,将其引入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领域,运用动态规划工具,构建了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动态分析模型,应用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数据进行规范性检验,丰富了不可再生资源最优开采的实证研究成果。第三,在系统分析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深层原因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研究提出了保障中国稀土产品安全、可持续和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本文围绕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可持续供给和平衡供给的目标,深入分析问题原因,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因此,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新颖性和针对性,操作性较强。本文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导致的出口失衡问题、稀土资源产权主体虚置等原因导致的过度开采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问题导致的结构性过剩问题,分别从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提出系统的对策建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稀土经济用途的日益广泛,关于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学科,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国际贸易等学科,这使研究变得更加复杂。限于作者水平,本文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例如,限于数据搜集整理的现实难度,本文在稀土矿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过程中,部分使用了替代数据,降低了实证结论的精确性。因此,有待于在下一步工作学习中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可以预期,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加,将会出现更多的关于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量化研究成果。
王华民[5](2012)在《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提出稀土材料在发展高新技术和国防尖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性作用。稀土产品分为原材料、深加工和功能性产品三大类。我国稀土资源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品种齐全、分布集中、综合利用价值高。稀土产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且增速较快,已形成南北“两大体系”和内蒙、江西、四川“三大基地”,中国成为国际上稀土最大的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我国稀土产业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战略储备不够和环保问题严重等突出问题。需要深入剖析稀土产业组织的内在关联性,选择适合稀土产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稀土行业特性的产业政策及规划,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并加以逐步解决。本博士文研究目的是探索我国稀土产业组织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为提升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经济和稀土产业安全,促进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导向和政策建议。通过对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概述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稀土产业现状,提出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新范式,具体分为REP、SCP、CCP三大模块。REP模块对稀土产业组织的市场资源、市场环境、市场政策进行研究。中国不仅是世界稀土资源大国,而且在稀土资源的质量、品种和可利用性等许多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稀土矿生产产量大,产能足够。世界和中国稀土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SCP模块对稀土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研究。根据集中度值计算,表明目前我国稀土产业、稀土矿产品和稀土金属三个领域分别处于低寡占水平、高集中寡占型和中度寡占型三种不同类型。稀土产业目前经济性和非经济性市场进入壁垒都存在。我国稀土企业一体化行为以水平一体化为主,横向一体化趋势加强,混合一体化是发展目标。CCP模块对稀土产业组织的集中、创新、合作策略进行研究。在前述研究基础上选择内蒙古包头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该研究范式在具体地区运用时的可行性与适宜性。最后本文从稀土资源管理、稀土产业结构、技术、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技术、产业安全、产业升级等七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廖新庚[6](2011)在《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就江西稀土产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发展战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运用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利用企业战略态势分析方法,对江西稀土产业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江西稀土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稀土行业内部环境等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在全国所处的地位,所具有的中重稀土资源优势,冶炼分离、稀土金属、合金、新材料应用等技术比较优势,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消耗过快,产业链构造,行业分散经营、环保治理等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运用企业发展战略波特模型理论,SWOT理论对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原则,发展模式选择、比较,总结以省属重点大型企业江钨集团为龙头,通过以资产为纽带对江西稀土资源企业、冶炼分离、高新材料应用企业进行并购、破产、重组等形式,组建南方(江西)稀土集团公司,提高江西稀土产业的集中度,提高江西稀土工业的研发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转变经营机制,达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飞跃,实现江西稀土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
尚宇[7](2011)在《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稀土产业大国,稀土资源、生产、消费和出口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产业优势,中国稀土强国的地位还未确立。一方面,中国稀土产业总体水平处于世界稀土产业链的低端,在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比较薄弱,新产品开发能力差,模仿多,独创少,科研成果存在转化率低、产业化进程慢等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理念上,中国稀土产业整体上以粗放经营为主,稀土初级原料的生产和出口占有很大比例,导致中国稀土资源过度消耗,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强,影响了中国稀土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在产业经济学、产业竞争力理论和企业竞争力理论等的指导下,基于对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思考,在运用多个理论模型视角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综合指数评价法相结合对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提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最后以包头为例对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8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方法与思路,介绍了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第二部分,研究述评。从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两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第三部分,稀土产业概述。介绍了稀土元素和矿物、稀土分布、稀土应用,稀土产业链以及稀土市场分析。第四部分为中国稀土产业现状,介绍了中国稀土资源概况、稀土生产、稀土消费、出口贸易、稀土市场价格、中国稀土产业相关政策和中国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分析,从“钻石”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TO模型等多个理论模型视角对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为中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指标评价法对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提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进行探索。第七部分为包头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第八部分为本文结论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刘艳,饶振华[8](2008)在《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是稀土资源和稀土产业大省,是江西省最具发展前景和优势的产业之一。在现有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管制下,深入分析稀土产业的竞争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对合理开发稀土资源,发展稀土精加工,做大做强江西稀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郭海军[9](2006)在《西北崛起“中国稀土谷”——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访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安文[10](2005)在《建设新型的稀土开发应用产业化基地——包头稀土应用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历代领导对包头的稀土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对稀土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受党中央和国务院委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连续八年七下包头,组织全国科技力量对包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使包头的稀土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包头稀土产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它一直是稀
二、“贮氢及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贮氢及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通过验收(论文提纲范文)
(1)La、Ce比例调整及工艺变化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镍氢电池发展历程 |
1.3 镍氢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1.3.1 镍氢电池的结构 |
1.3.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 负极材料贮氢合金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
1.5 AB_5型贮氢合金的改性研究 |
1.5.1 元素替代对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1.5.2 热处理方式对合金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
1.6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6.1 选题的依据 |
1.6.2 课题研究预期目的 |
2 实验的研究方法 |
2.1 实验的合金组分设计与样品制备 |
2.1.1 实验设备 |
2.1.2 实验样品制备 |
2.2 合金结构测试 |
2.3 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
2.3.1 测试电极的制备 |
2.3.2 合金电化学放电容量测试 |
2.3.3 合金电化学循环寿命测试 |
2.3.4 合金高倍率放电性能测试 |
3 La、Ce元素调整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1 (La_(1-x)Ce_x)(NiCoMnAl)_(5.5)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1.1 (La_(1-x)Ce_x)(NiCoMnAl)_(5.5)合金的结构 |
3.1.2 (La_(1-x)Ce_x)(NiCoMnAl)_(5.5)合金的活化及容量性能 |
3.1.3 (La_(1-x)Ce_x)(NiCoMnAl)_(5.5)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分析 |
3.1.4 (La_(1-x)Ce_x)(NiCoMnAl)_(5.5)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3.1.5 小结 |
3.2 热处理工艺控制要素 |
3.3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3.1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3.3.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活化及容量的影响 |
3.3.3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循环寿命的影响 |
3.3.4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倍率性能的影响 |
3.3.5 小结 |
3.4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4.1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3.4.2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活化与容量的影响 |
3.4.3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3.4.4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高倍率性能的影响 |
3.4.5 小结 |
4 化学计量比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 (La_(0.75)Ce_(0.25))(NiCoMnAl)_x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4.1.1 (La_(0.75)Ce_(0.25))(NiCoMnAl)_x合金的微观结构 |
4.1.2 (La_(0.75)Ce_(0.25))(NiCoMnAl)_x合金的活化性能及电化学容量 |
4.1.3 (La_(0.75)Ce_(0.25))(NiCoMnAl)_x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
4.1.4 (La_(0.75)Ce_(0.25))(NiCoMnAl)_x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4.1.5 小结 |
4.2 热处理温度对(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2.1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4.2.2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活化及容量的影响 |
4.2.3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循环寿命的影响 |
4.2.4 热处理温度对合金倍率性能的影响 |
4.2.5 小结 |
4.3 热处理时间对(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3.1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
4.3.2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电化学容量与活化性能的影响 |
4.3.3 热处理时间对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4.3.4 小结 |
5 熔炼工艺对(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 熔炼工艺的控制要素 |
5.2 (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的不同熔炼工艺的晶体结构 |
5.3 (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的不同熔炼工艺的活化及容量 |
5.4 (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的不同熔炼工艺的循环稳定性 |
5.5 (La_(0.75)Ce_(0.25))(NiCoMnAl)_(5.16)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稀土 |
2.1.1 稀土分类及应用 |
2.1.2 稀土国外研究现状 |
2.1.3 稀土国内研究现状 |
2.1.4 稀土研究现状的问题 |
2.2 外部性理论 |
2.2.1 外部性定义 |
2.2.2 外部性理论发展 |
2.2.3 外部性分类 |
2.2.4 外部性定量化研究及应用 |
2.3 环境价值理论 |
2.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2.3.2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生命周期方法 |
2.4.1 生命周期及生命周期评价 |
2.4.2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
2.4.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方法 |
2.5 总结 |
3 基于稀土生命周期的外部性理论 |
3.1 稀土生命周期及其工艺技术特征 |
3.1.1 稀土矿分布及开采 |
3.1.2 稀土氧化物生产 |
3.1.3 功能产品制造 |
3.1.4 稀土终端应用 |
3.1.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 |
3.2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及其特征 |
3.2.1 稀土矿开采外部性 |
3.2.2 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 |
3.2.3 稀土功能产品制造外部性 |
3.2.4 终端应用外部性 |
3.2.5 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外部性 |
3.3 稀土生命周期及外部性总结 |
3.4 稀土生命周期外部性均衡模型 |
4 稀土外部性评价方法及测试参数 |
4.1 废气外部性评价方法 |
4.1.1 废气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1.2 废气的农业损失评价 |
4.1.3 废气的森林损失评价 |
4.1.4 废气的材料损失评价 |
4.2 废水外部性评价方法 |
4.2.1 废水的人体健康损失评价 |
4.2.2 废水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损失评价 |
4.2.3 废水的生活用水损失评价 |
4.3 废渣外部性评价方法 |
4.4 资源稀缺及土地占用外部性评价 |
4.5 稀土市场价值评价 |
4.6 稀土外部性评价指标与参数 |
5 应用——以白云鄂博稀土为例 |
5.1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工艺及外部性 |
5.1.1 稀土精矿生产工艺 |
5.1.2 稀土化合物及金属生产工艺 |
5.1.3 稀土生产的外部性 |
5.2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
5.2.1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5.2.2 清单分析 |
5.2.3 影响评价 |
5.2.4 生命周期解释 |
5.3 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生产外部性评价 |
5.3.1 废气的外部性评价 |
5.3.2 废水的外部性评价 |
5.3.3 其它外部性损失评价 |
5.3.4 市场价值及外部成本 |
5.3.5 白云鄂博稀土生产外部成本内部化 |
5.4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应用外部性研究 |
5.4.1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生命周期评价 |
5.4.2 稀土永磁材料制造及终端应用外部性评价 |
5.5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研究 |
5.5.1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生命周期评价 |
5.5.2 稀土永磁材料回收外部性评价 |
5.6 总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全球稀土资源分布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基本范畴和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范畴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概况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 |
第三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
第四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 |
第五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产生的后果分析 |
第四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失衡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稀土资源过度开采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供给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二节 中国稀土矿产品供给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六章 稀土产品供给的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外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外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经验借鉴 |
第三节 国外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经验借鉴 |
第七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国稀土产品安全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二节 中国稀土产品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中国稀土产品平衡供给的对策建议 |
附录 动态规划工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我国稀土资源概况 |
1.1.2 我国稀土产业概况 |
1.1.3 国家对稀土产业的相关政策概述 |
1.1.4 我国稀土产业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
1.2.2 国内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
1.2.3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
1.5.1 主要研究成果 |
1.5.2 创新性认识 |
2 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稀土 |
2.1.1 稀土的发现与命名 |
2.1.2 稀土元素的分组 |
2.1.3 稀土的性质与用途 |
2.2 稀土产业 |
2.2.1 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
2.2.2 产业的划分与层次 |
2.2.3 稀土产业的概念 |
2.2.4 稀土产业的定位和分类 |
2.2.5 稀土产业的发展历程 |
2.3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 |
2.3.1 组织的相关概念 |
2.3.2 产业组织及其理论 |
2.3.3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
2.3.4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
2.3.5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概况 |
3.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与特点 |
3.1.1 世界稀土资源分布 |
3.1.2 世界稀土资源特征 |
3.1.3 稀土储量动态性 |
3.2 中国稀土资源分布及特点 |
3.2.1 中国稀土资源分布 |
3.2.2 中国稀土资源特点 |
3.3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阶段及规模 |
3.4 稀土产品结构与产量 |
3.4.1 稀土产品结构 |
3.4.2 稀土精矿产品产量 |
3.4.3 稀土冶炼分离产品 |
3.4.4 稀土金属与合金 |
3.5 中国稀土产业布局 |
3.5.1 “两大体系” |
3.5.2 “三大基地”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稀土产业组织 REP 分析 |
4.1 产业组织 REP 分析 |
4.2 稀土产业组织的市场资源分析 |
4.2.1 稀土矿床的成因、类型 |
4.2.2 我国稀土矿床的空间分布 |
4.2.3 稀土矿床的时间分布 |
4.2.4 稀土矿床的成矿机制 |
4.2.5 稀土储量分析 |
4.3 稀土产业组织的市场环境分析 |
4.3.1 国际稀土市场供给分析 |
4.3.2 国内稀土市场供给分析 |
4.3.3 中国稀土产品出口分析 |
4.3.4 国际稀土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
4.3.5 国内稀土市场需求分析 |
4.3.6 稀土产业市场价格分析 |
4.4 稀土产业组织的市场政策分析 |
4.4.1 稀土产业管制政策概述 |
4.4.2 出口配额管制 |
4.4.3 出口退税 |
4.4.4 行业准入政策 |
4.4.5 稀土战略储备政策 |
4.4.6 稀土产业技术政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稀土产业组织 SCP 分析 |
5.1 产业组织 SCP 分析 |
5.2 中国稀土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分析 |
5.2.1 市场集中度 |
5.2.2 产品差异化 |
5.2.3 进入壁垒 |
5.3 稀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3.1 一体化行为 |
5.3.2 中国稀土产业一体化行为分析 |
5.3.3 国际化行为 |
5.3.4 营销定价行为 |
5.4 市场绩效分析 |
5.4.1 规模经济 |
5.4.2 国际竞争力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稀土产业组织 CCP 分析 |
6.1 模块化理论在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应用 |
6.2 CCP 模块与稀土产业组织研究 |
6.3 集中策略 |
6.3.1 规模化策略行为 |
6.3.2 一体化策略行为 |
6.3.3 集约化生产 |
6.4 创新策略 |
6.4.1 生产技术创新 |
6.4.2 组织创新 |
6.5 合作策略 |
6.5.1 国内合作 |
6.5.2 国际合作 |
6.5.3 稀土资源国际化合作 |
6.5.4 稀土产品国际化战略 |
6.6 稀土产业组织 3P 关系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内蒙古包头稀土产业组织实证研究 |
7.1 内蒙古包头稀土产业现状 |
7.2 内蒙古稀土产业组织 REP 分析 |
7.2.1 市场资源分析 |
7.2.2 市场环境分析 |
7.2.3 市场政策分析 |
7.3 内蒙古包头稀土产业组织 SCP 分析 |
7.3.1 市场结构分析 |
7.3.2 市场行为分析 |
7.3.3 市场绩效分析 |
7.4 包头稀土产业组织 CCP 分析 |
7.5 市场竞争力分析 |
7.5.1 优势与劣势分析 |
7.5.2 提升稀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途径 |
7.6 本章小结 |
8 促进中国稀土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8.1 产业结构政策 |
8.1.1 制订《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
8.1.2 相关部门的政策协同保障 |
8.1.3 进出口贸易政策 |
8.2 产业布局政策 |
8.2.1 产业布局思路 |
8.2.2 产业布局途径 |
8.3 产业集群政策 |
8.3.1 企业整合,资产重组 |
8.3.2 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开发 |
8.4 产业组织政策 |
8.4.1 组建多级稀土行业协会 |
8.4.2 企业准入门槛政策 |
8.4.3 防止过度竞争和垄断政策 |
8.5 产业技术政策 |
8.5.1 稀土开发技术 |
8.5.2 科研扶持 |
8.6 产业目标政策 |
8.6.1 整顿、规范稀土矿产地开发秩序 |
8.6.2 实施稀土战略元素动态储备机制 |
8.6.3 坚持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 |
8.6.4 成立“中国稀土产业扶持基金 |
8.7 产业升级政策 |
8.8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状况 |
1.3.1 日本稀土产业发展战略 |
1.3.2 美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 |
1.3.3 欧洲稀土产业发展战略 |
1.3.4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状况 |
1.4 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基本内容 |
第2章 江西稀土产业现状与问题 |
2.1 江西稀土产业发展的现状 |
2.1.1 中国稀土产业生产、消费、出口概述 |
2.1.2 江西稀土产品生产状况 |
2.1.3 江西稀土产品出口、消费状况 |
2.1.4 江西稀土改变国际市场结构 |
2.1.5 在全国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
2.2 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2.2.1 江西稀土产业链的构造问题 |
2.2.2 稀土分散经营引发的行业危机 |
2.2.3 江西稀土生产产品质量、环保问题 |
2.2.4 江西稀土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3章 江西稀土产业理论分析 |
3.1 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分析 |
3.1.1 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
3.1.2 江西稀土五力模型分析 |
3.2 江西稀土产业SWOT分析 |
3.2.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
3.2.2 江西稀土产业的优势分析 |
3.2.3 江西稀土产业的机会分析 |
3.2.4 江西稀土产业的劣势分析 |
3.2.5 江西稀土产业的威胁分析 |
3.3 主要结论 |
第4章 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
4.1 稀土产业发展选择的原则 |
4.2 国内外稀土产业发展的趋势 |
4.3 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
4.3.1 江西稀土产业生态发展战略 |
4.3.2 江西稀土产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 |
4.3.3 江西稀土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
第5章 江西稀土产业大集团发展战略 |
5.1 稀土大集团发展战略概述 |
5.2 发展稀土大集团的背景 |
5.3 稀土大集团竞争的特点 |
5.4 稀土大集团的社会责任 |
第6章 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的基本策略 |
6.1 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动 |
6.2 企业并购、整合 |
6.3 企业战略联盟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大集团发展战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路线与内容 |
1.2.1 研究路线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2 研究述评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述评 |
2.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 |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溯源 |
2.1.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2 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述评 |
2.2.1 稀土产业分析研究 |
2.2.2 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3 稀土产业概述 |
3.1 稀土元素和稀土矿物 |
3.2 稀土的分布 |
3.3 稀土的应用 |
3.3.1 传统领域 |
3.3.2 新材料领域 |
3.4 稀土产业链 |
3.5 稀土市场分析 |
3.5.1 稀土市场供给分析 |
3.5.2 稀土市场需求分析 |
4 中国稀土产业现状 |
4.1 中国稀土资源概况 |
4.1.1 中国主要稀土矿床 |
4.1.2 中国稀土资源特点 |
4.2 中国稀土生产 |
4.3 中国稀土消费 |
4.4 中国稀土出口贸易 |
4.5 中国稀土市场价格 |
4.5.1 稀土价格变化情况 |
4.5.2 市场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
4.6 中国稀土产业相关政策 |
4.6.1 稀土资源开发管理的法律政策 |
4.6.2 稀土行业管理的法律政策 |
4.6.3 稀土进出口管理法律政策 |
4.7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7.1 产业管理协调不够,开采、加工和出口秩序混乱问题依然存在 |
4.7.2 稀土冶炼分离能力过快增长,产能严重过剩 |
4.7.3 产业集中度低,深加工及应用产业相对薄弱 |
4.7.4 产业科研技术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
4.7.5 环境问题突出,一些矿区水土和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
5 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分析 |
5.1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1 生产要素 |
5.1.2 需求状况 |
5.1.3 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 |
5.1.4 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方式 |
5.1.5 政府行为 |
5.1.6 机遇 |
5.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5.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
5.2.2 行业新进入者的威胁 |
5.2.3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5.2.4 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5.2.5 替代产品的威胁 |
5.3 SWTO 模型视角下的中国稀土产业竞争力分析 |
5.3.1 优劣势分析 |
5.3.2 当前面对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
5.3.3 应对策略 |
6 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6.1 评价方法 |
6.2 评价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框架 |
6.2.2 指标诠释 |
6.2.3 核心指标筛选 |
6.2.4 指标权重确定 |
6.2.5 核心指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 |
6.3 各项指标的国际比较 |
6.4 提升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探索 |
6.4.1 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稀土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 |
6.4.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
6.4.3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
6.4.4 加强开采总量控制,完善出口管理 |
6.4.5 适度加大勘查力度,建立资源战略储备机制 |
6.4.6 形成战略联盟,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 |
6.4.7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集中度 |
6.4.8 完善环保法规和标准,提高资源、环境门槛 |
7 实证分析:包头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 |
7.1 包头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况 |
7.1.1 生产要素竞争力 |
7.1.2 资本竞争力 |
7.1.3 市场需求状况 |
7.1.4 包头稀土企业状况 |
7.1.5 相关产业状况 |
7.2 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
7.2.1 竞争优势 |
7.2.2 竞争劣势 |
7.3 包头稀土产业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
7.3.1 面临的机会 |
7.3.2 面临的威胁 |
7.4 提升包头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
7.4.1 最大限度利用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
7.4.2 优化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
7.4.3 建立生产的区域化和营销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
7.4.4 保护和治理尾矿库资源,提高环保水平 |
7.4.5 加强对包头稀土产业的宏观调控 |
8 结论和创新性研究成果 |
8.1 结论 |
8.2 创新性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西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1. 资源优势 |
2. 发展现状 |
(1) 矿山开采秩序进一步好转 |
(2) 矿山分离工艺水平明显提高 |
(4) 应用产品发展步伐加快 |
3. 产业竞争力分析 |
(1) 选冶产品的竞争力分析 |
(2) 从资源占有的角度分析 |
二、江西稀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有相当比例的稀土矿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采用池浸和堆浸方法 |
2. 稀土分离投资过热, 扩产过猛 |
3. 加工和应用产品发展滞后 |
4. 对稀土生产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完善 |
5. 规模偏小, 整合困难 |
三、江西稀土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1. 五条产业链 |
2. 五大产业集群 |
(1) 以稀土永磁材料和各种机电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
(2) 以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
(3) 以稀土储氢材料及各种动力电池、电动车等应用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
(4) 以稀土—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及其元、器件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
(5) 以稀土催化、功能陶瓷等新材料及稀土在化工、建材领域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
四、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政策建议 |
1. 加大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力度, 严格控制稀土矿产品开采总量 |
2. 严格控制稀土矿产品及分离产品的出口量 |
3. 加大开采方法研发力度,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
4. 注重稀土产业链的协调配套发展 |
5. 自主创新, 扩大应用 |
6. 大力扶持和建设好赣州稀土产业基地 |
7. 加强稀土产业的行业管理 |
8. 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
四、“贮氢及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通过验收(论文参考文献)
- [1]La、Ce比例调整及工艺变化对AB5型储氢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魏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九部委联合印发《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2018-2020年)》[J]. 本刊. 稀土信息, 2018(04)
- [3]基于生命周期的稀土外部性理论及应用[D]. 周宝炉.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4]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稀土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张学东.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5]中国稀土产业组织研究[D]. 王华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6]江西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廖新庚. 南昌大学, 2011(07)
- [7]中国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尚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8]江西稀土产业竞争力分析[J]. 刘艳,饶振华. 稀土信息, 2008(08)
- [9]西北崛起“中国稀土谷”——包头(国家)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访纪实[J]. 郭海军. 世界有色金属, 2006(04)
- [10]建设新型的稀土开发应用产业化基地——包头稀土应用现状与展望[A]. 张安文.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专家报告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