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贝岭的虚拟期权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杨潇潇[1](2018)在《虚拟股的法律性质界定与规制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股作为一种员工激励方式在实践中广泛适用。但是,虚拟股在法律性质和规制路径等问题上存在诸多不明晰之处。现行法规定下虚拟股无法满足股权构成的相关要件,因而只能被认定为一种合同约定。在此种“入债”规制路径下,无偿性虚拟股的法律性质为公司对员工的附义务赠与,有偿性虚拟股则被认定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借贷法律关系。虚拟股“入债”的规制路径增加了公司组织成本,不利于对虚拟股持有者的权利保护;有偿性虚拟股的权利义务构造的特殊性更导致其在入债模式下难以实现逻辑自洽。因此虚拟股的规制路径需要得到进一步修正。鉴于有偿性虚拟股与类别股在权利义务构造及实施目的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其应当纳入类别股规制;无偿性虚拟股的规制则可适用合同之债的相关规则来完善对持有者权利的保护。
詹燕菱[2](2018)在《金煌装饰公司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装饰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通过合理的激励制度挽留人才、吸引人才并引导员工在工作中关注企业长期效益是装饰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股权激励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能够充分满足以上提出的要求。但装饰行业内公司普遍都为中小型非上市公司,而非上市公司的自身特性使得股权激励的实施存在障碍,如股价难以确定等。这就导致非上市公司无法自如地运用股权激励作为长期激励的工具。因此,如何为它们选择合适的股权激励模式并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本文尝试将股权激励引入案例公司,以期为以案例公司为代表的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帮助。在装饰行业向以品牌、技术为核心的商业模式转型变革之年,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金煌装饰来说,引导员工以增强企业品牌形象为工作重点,激发员工潜能,改善现行粗放的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股权激励的概念、作用、虚拟股票期权激励的设计理念为基础,在进行深入分析后结合金煌装饰的具体情况讨论其现有激励制度的局限性,发现金煌装饰存在长期激励缺失、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核心员工薪酬水平偏低、激励依据不科学的问题。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阐述了金煌装饰进行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并在对我国现行常用的股权激励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综合讨论作为非上市公司的金煌装饰在众多股权激励模式中选择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原因。本文在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原理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增加值的概念,计算得出金煌装饰2017年的经济增加值,以此为基础对金煌装饰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进行了方案设计,对激励资金来源、虚拟股票价格、激励总量、激励对象、单个对象激励数量、时间安排以及行权条件等要素进行了设定。最后,提出了金煌装饰在实施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后对其激励效果有效性进行检测监督的方法,并为金煌装饰公司更好地实施股权激励模式提出保障措施。
杨昊[3](2016)在《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特殊的组织机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不统一,因此一直都存在着委托代理等问题,如何解决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一直都是各国学者和公司股东的研究热点。通过西方国家的实践,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的方式能够有效克服上述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等一系列元素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外来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还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疑问,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对其进行科学化、本土化的改进,以使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助力。本文研究实证的主题是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首先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简要陈述,其次对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再次对国内外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论述和分析,然后通过定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等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我国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希望对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行提供一些帮助以及现实参考价值。然而由于本文上市公司数据样本数量方面的欠缺以及无法研究整个数据样本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周期,无法确定在其剩余的期限内股票期权激励是否仍然无效,这是本文的一些缺陷和不足。通过以上的研究,对我国2010和2011年完成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2012、2013和2014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股票期权激励并无显着地相关性,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激励的有效性值得质疑。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指标与其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有显着地正相关关系。
李胜管[4](2014)在《虚拟股法律问题研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文中认为虚拟股或称虚拟股权,是指公司根据内部员工的岗位、工龄、绩效等因素在企业内部发行一种相对于真实股票而言的虚拟股票,其持有人可以依据所持虚拟股份享有税后利润分红权和虚拟股升值所带来的收益,且员工与公司的相关权利义务由双方在公司内部自行约定的一种新型的激励制度。虚拟股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股权形式的虚拟化、主体的特定性、权能的单一性、获得方式的多样性、分红方式的灵活性、虚拟股权激励兼具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二重属性。虚拟股票类似于股票期权,它是股票期权的一种衍生形式,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股票来源问题难以解决以及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股票期权在实施过程中爆发出诸多问题。而虚拟股由于不发行真实股票因而合理地解决了股票来源问题,其行权价格也不受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的影响,操作程序也简便易行,故越来越受到高科技企业的青睐。企业采用虚拟股制度,既达到了激励员工、留住核心人才的作用,又实现了公司业绩的可持续增长。众所周知,市场经济亦是法治经济,虚拟股制度的运转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虽然,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几经修订,股东权益保障机制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但是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虚拟股制度虽然能够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双赢”的目标,但该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如虚拟股的发行极不透明,登记和管理不规范,回购价格不尽合理,股东资产收益权的行使缺乏可操作性,虚拟股是否可以转让与继承以及是否享有表决权存在争论等等,而这些问题在现有的公司、证券法律法规中无法得到解决。在新法尚未出台、旧法未经修改完善的情况下,从法律的视角并结合虚拟股运行过程中实际产生的问题进行相应探讨,在现有的立法体系下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规范虚拟股的发行与回购程序,通过职工持股会这种间接方式来行使股东的资产收益权与表决权,在特殊情形下允许职工转让其所持虚拟股份,确定虚拟股财产价值部分具有可继承性,如此,便能使虚拟股发挥最大功效。
王烨[5](2011)在《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两个文件的颁布为标志的股权激励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改革进程中继年薪制后又一重大举措。基于我国国资控股公司一直存在的高管长期激励不足问题,股权激励改革被市场各方视作是完善公司激励机制,提高公司价值的重要之举。并且,这次股权激励改革是在股权分置这一根本性市场制度环境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基础上推进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制度的改革。因此,其实施效果备受关注。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股权激励的必要性源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经营者道德风险问题,而股权激励有效性则取决于各种公司治理机制和制度环境的配套和完善。与西方成熟市场不同,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转型经济中的新兴市场。在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资控股是证券市场的普遍现象,从而,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是转型经济中的我国国资控股公司的基本治理特征,这与美国等西方成熟的股权激励实施的制度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内部人控制使得股权激励成为必要,但股权激励也可能会由于“内部人寻租”问题而难以有效;政府干预如高管的行政任命等既能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抑制内部人控制,但却会因为公司目标的多元化而削弱股权激励有效性。我国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特征对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有何影响?政府干预怎样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如何从制度上保证股权激励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机制,而不会沦为代理问题的来源?是摆在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借鉴国外研究方法,国内有大量文献基于高管持股对股权激励的价值效应进行了检验,但是,少有研究关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特征特别是政府干预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而这恰恰可能是影响国资控股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本文以2006年股权激励制度改革以来截至2010年8月31日期间已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股权激励计划的选择、股权激励强度和股权激励效应三个方面,对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用以下方法对政府干预程度进行度量:即根据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2006)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的数据及其子数据构建各地区政府干预指数——这是一种已被广泛地运用于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制度环境,并具有较好解释力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是否为国资最终控股”以及“国资终极控股权比重”作为政府干预程度的进一步刻画。本文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相对于非国资控股公司,国资控股公司更不倾向于选择股权激励;所处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越强,国资控股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能性就越小;国资控股权比重越高,国资控股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概率就越小。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影响了国资控股公司对股权激励计划的选择,使得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在初始选择环节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非国资控股公司,国资控股公司授予的股权激励份额较少,激励强度较弱。而且,公司授予高管层的股权激励份额,随着其所处地区的政府干预程度的增强而减少,即所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越强,国资控股公司授予的股权激励强度就越弱。此外,国资控股公司授予的股权激励份额与国资控股权比重呈负相关,国资控股权比重越高,国资控股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强度就越弱。检验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不仅削弱了国资控股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意愿,而且抑制了国资控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强度。在股权激励效应方面,检验结果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国资控股公司比没有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不仅有更高的市场价值,而且还有更好的会计业绩;然而,政府干预对股权激励效应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所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越大,国资控股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应就越小。也就是说,对于国资控股公司来说,政府干预弱化了其实施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不仅对国资控股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削弱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这意味着,要想提高股权激励的有效性,解决国资控股公司经营者长期激励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完善各种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更需要改善政府治理,约束政府对国资控股公司的过多干预;引进市场化用人机制,改革政府对国资控股公司高管的行政任命制,对股权激励效应的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万国文[6](2011)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高速粗放式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很多问题。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在我国一直存在企业管理者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长期激励的情况,并因此出现了损害国家和股东利益的行为。股票期权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使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我国在上世纪末,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由于我国法律制度和其它方面的限制,并没有一家公司实施了真正的股票期权计划。可喜的是,经过一代企业家和学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我国法律框架下,按照企业自身情况对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进行了修改和变通。2006年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制度,大大的推动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和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阻碍着股票期权的行权之路,如何有效的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对于完善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从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制度本身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对股票期权的正负效用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说明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制度。其次,对我国早期实施股票期权的三种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武汉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对2006年相关法律完善之后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71家公司进行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最后,着重分析了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期权实施情况。
陈怡鹏[7](2010)在《企业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探析 ——基于相对EVA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得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从而建立了股东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下,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就成为解决代理成本的核心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最优的激励机制,使经营管理者创造的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应并协调起来,就成为了企业选择激励模式的关键。由于传统薪酬激励制度(如年薪制)缺乏长效激励机制,易诱发经营管理者只注重企业的短期行为,而忽略企业的长远发展;传统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虽然关注企业长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其短期行为,但由于股票价格受股票二级市场噪音影响、股票来源问题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亦会导致经营管理者的努力和企业价值相背离。因此,设计出一种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从整体看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采用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共分为六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虚拟股票期权和EVA的研究成果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将虚拟股票期权和相对EVA业绩评价体系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相对EVA下虚拟股票的基础理论,本部分首先对虚拟股票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包括虚拟股票内涵、特点和虚拟股票构成要素。随后,介绍了EVA理论体系及EVA薪酬激励制度,包括对EVA相关概念及企业对财务报表的调整项目做的简要分析下的EVA的计算、EVA的理论体系即评价指标、管理体系、激励制度以及理念体系“4 M’s”,还详细阐述了EVA薪酬激励制度,包括EVA红利计划和红利银行等西方企业激励模式,为后面阐述相对EVA下虚拟股票期权打好理论基础。最后,本部分探讨了激励机制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管理激励理论和相对业绩评价理论。第三部分首先对现行激励方式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包括年薪制的局限性、传统股票期权的局限性、EVA激励模式的局限性的分析。紧接着,对国外企业如美国、瑞典、德国等成功应用股票期权和EVA激励模式的经验作了介绍,并详细的介绍了美国IBM公司实施传统股票期权成功例子和瑞典伊莱克斯公司实施EVA下股票期权的激励模式的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企业的激励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五点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之处,包括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改革完善激励机制、重整组织结构和规范治理结构、建设企业优秀文化、建立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等。第四部分详细阐述了虚拟股票期权与相对EVA业绩评价理论相结合的激励模式设计。首先,对该模式的设计的原则和遵循的逻辑作了分析,概括出该模式设计的总体框架;随后对该模式相对于传统薪酬模式和单一模式设计的优势进行阐述。紧接着,本文就该激励模式的设计要素:授予对象、授予时机、激励基金的来源、虚拟股票的内部价格、行权价格及执行管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说明。在该模式的设计中,考虑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的结合,能够较好的将经营管理者的业绩增长同企业股东财富增加统一起来,体现经营者的真实努力程度;同时,引入相对EVA业绩评价思想,能有效剔除股票二级市场噪音的影响,较传统薪酬激励体系和单一的期权激励模式,在反映经营管理者业绩上更加具有客观性。最后,就实施该激励模式,公司内部和外部需要的实施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相对EVA下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应用。为检验基于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模式的科学性,本文选取某一上市公司Y公司作为应用对象,在对它的背景和现行高管激励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后,结合Y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就实施该激励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和具体的设计方案,并在最后就该设计方案的进行了评价。第六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在归纳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结论,同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
郭炜[8](2010)在《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合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日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和财富增长的源泉。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异质性人力资本的特性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约安排尤其是激励合约的安排。在企业契约理论的述评过程中整理理出人力资本这一条主线,并依据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对其异质性人力资本进行了界定——企业家、核心技术人员和其他知识型员工。在对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本文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产权特性以及谈判力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之下,高新技术企业合约安排理应呈现出类似分成租合约的特征,即人力资本主体应参与分担风险并分享企业剩余。而由于人力资本的谈判力的动态变化,企业合约设计还应随着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而相机调整。为了探究高新技术企业剩余收益的现实分配,本文构造了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为参与者的动态博弈模型,博弈的均衡结果表明,给予人力资本一定的剩余分享率是有利于企业整体利益的。从而进一步从技术上论证了本文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合约安排的观点。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的特点,把其成长过程划分为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企业人力资本的不同稀缺性和谈判力变化,本文分别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激励合约设计,即通过不同的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对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相机性激励,即在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使用技术入股、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的合约形式。在此过程中,本文选择了一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约实践的案例,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为高新技术企业沿其生命轨道不断成长提供借鉴。
韦升柱[9](2010)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研究》文中提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始终需要两种要素的参与,那就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二者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行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对于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相对于非人力资本的地位也在逐步地得到提高。文章主要针对知识密集型企业中的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所有权安排进行研究。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虽然产权的安排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佳的产权安排应该是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所有权分享。文章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大方面对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进行了剖析。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前面两章偏重于理论研究,后面三章偏重于实践方面的分析。在理论部分,首先对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进行简要的概述,包括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功能,并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三种方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从理论上证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最佳产权安排就是要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享,本文分别从企业所有者一方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方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对此进行证明,所依据的理论分别是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理论方面的最后一部分主要讲的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即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股权安排,并分别针对企业核心人力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股权安排进行了分析。在实践部分,首先介绍现实中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三种主要的实施方案,包括管理层收购、股票期权制度和员工持股计划,并分别对它们的涵义、实施意义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每一种实施方案,给出现实中存在的案例,并对每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是对这三种实施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总而言之,让人力资本参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所有权分享,是产权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是体现企业中人力资本最大价值,让他们尽自己所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些,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整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
严志辉[10](2010)在《经理指数化股票期权优化设计与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的主要特征,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在发挥其独有的经济优势时,却带来了与之俱来的代理问题。为了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国内外很多公司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契约,这种契约由于把经理人的利益与公司绩效直接挂钩起来,使得公司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经理人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由于传统股票期权激励合约技术设计的缺陷,使得传统的股票期权激励合约和单一的指数化股票期权不能排除系统风险对其激励效果的影响,导致股票期权激励效果大大降低:错误奖励由于系统风险造成的绝对绩效较差的经理人或者错误惩罚由于系统风险而绝对业绩较好的经理人。因此,为了提高股票期权激励效率,论文根据薪酬理论中的相对绩效评价原理,设计了体现最优风险分担原则的多指数相对化执行价格股票期权,并对其激励效率进行分析。这种研究有利于深化股票期权的理论研究,并为股票期权继续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促进人们对股票期权激励契约的深刻认识,并为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提供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从数理分析角度研究股票期权激励模型、股票期权的成本与价值,具体表现为运用金融工程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激励金融产品:体现最优风险分担原则的期权执行价格模型,可调控经理绩效标准和公司特有风险的期权执行价格模型和固定、绝对指数化及相对指数化执行价格股票期权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变化的敏感度的数值分析;利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与绩效。通过以上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1)股票期权激励契约设计中新观点的引入:通过对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契约研究的综述,发现:虽然经理股票期权经过重新定价和单指数化把相对业绩比较思想引入到股票期权契约设计中,但是综述发现这种设计只能消除部分系统风险对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合约的影响,从而使得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受到制约。因此,本人提出相对化期权到期收益结构并执行价格与多种指数相联系的思路。(2)传统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效率分析的新思路:对于股票期权激励效率以前研究往往采取定性分析为主,而本文在分析传统股票期权效率时,都以股票期权激励为基础,通过股票期权对激励合约的影响来分析其对经理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股票期权产生感知成本采用了二叉树模型分析方法,从而克服了B-S模型度量的缺陷。(3)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激励合约的创新:在相对化与多指数化新观点引入后,论文利用随机过程、ITO引理等理论工具模型化的多指数与执行价格关系,并借鉴B-S思想求得了欧式相对多指数股票期权价值计算公式,并在美式期权定价指导下,开发了美式相对多指数股票期权价值表达式。从而创造了两种金融新品种或者激励新合约。(4)研究结论的新发现:基于欧式与美式相对多指数股票期权价值表达式,利用典型参数及算例进行分析,获得新的研究结论:指数化期权比传统期权更有效率;相对化期权比绝对化期权更有效率;多指数化期权比单指数化期权更有效率。特别在算例研究中发现:股票期权期权多指数化后其期权价值发生了数量级变化;而且期权符号也可能发生改变。从而证实了传统股票期权或者单指数股票期权对系统风险排除效果不理想。(5)研究成果的应用创新: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指数经理股票期权的前景和条件分析看出,我国股票市场较大系统风险存在有利于指数经理股票期权的实施,而且指数经理股票期权受到约束较小。此外,论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规模、所有制及行业指数来调整执行价格。
二、上海贝岭的虚拟期权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贝岭的虚拟期权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股的法律性质界定与规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虚拟股的概述 |
第一节 虚拟股概念的界定 |
一、虚拟股的基本概念 |
二、虚拟股是非标准化的员工激励模式 |
第二节 虚拟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运用 |
一、虚拟股的理论基础 |
二、虚拟股计划的实践 |
第三节 我国虚拟股的特征与优势 |
一、虚拟股的特征 |
二、虚拟股的优势 |
第四节 我国虚拟股计划的实施的主要问题 |
一、虚拟股法律性质不明确 |
二、虚拟股法律规制路径不明确 |
第二章 虚拟股的法律性质探究 |
第一节 虚拟股定性分析 |
一、虚拟股不是股权 |
二、虚拟股是债权 |
第二节 虚拟股债权规制路径的厘定 |
一、无偿性虚拟股为公司向员工附义务的赠与法律关系 |
二、有偿性虚拟股为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借贷法律关系 |
第三节 虚拟股的转让 |
第三章 虚拟股法律规制路径的修正 |
第一节 现有法律规制路径的弊端 |
第二节 有偿性虚拟股法律规制路径的重构 |
一、有偿性虚拟股本质上为类别股 |
二、有偿性虚拟股纳入“类别股”规制的现实意义 |
三、有偿性虚拟股纳入“类别股”规制的制度建议 |
第三节 无偿性虚拟股法律规制路径的整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煌装饰公司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股权激励有效性研究 |
1.3.2 股权激励应用设计研究 |
1.3.3 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股权激励概述 |
2.1.1 股权激励概念 |
2.1.2 股权激励模式 |
2.2 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概述 |
2.2.1 虚拟股票期权概念 |
2.2.2 虚拟股票期权激励要素 |
2.2.3 虚拟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流程 |
2.3 经济增加值概述 |
2.3.1 经济增加值定义及优势 |
2.3.2 经济增加值激励类型 |
第3章 金煌装饰激励现状分析 |
3.1 金煌装饰公司基本情况 |
3.1.1 业务流程 |
3.1.2 人力资源情况 |
3.1.3 产权结构 |
3.1.4 企业战略目标 |
3.2 金煌装饰所处行业背景 |
3.2.1 装饰行业概述 |
3.2.2 装饰行业特点 |
3.2.3 装饰行业内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情况 |
3.3 金煌装饰激励制度现状 |
3.3.1 薪酬激励 |
3.3.2 精神激励 |
3.4 金煌装饰激励存在的问题 |
3.4.1 长期激励缺失 |
3.4.2 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
3.4.3 核心员工薪酬水平偏低 |
3.4.4 激励依据不科学 |
3.5 金煌装饰实施股权激励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金煌装饰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方案设计 |
4.1 金煌装饰股权激励模式选择 |
4.2 方案设计目标及原则 |
4.2.1 方案设计目标 |
4.2.2 方案设计原则 |
4.3 方案设计特点 |
4.3.1 经济增加值应用有效性分析 |
4.3.2 金煌装饰经济增加值计算 |
4.4 方案要素设计 |
4.4.1 激励资金来源 |
4.4.2 虚拟股票内部价格 |
4.4.3 虚拟股票行权价格 |
4.4.4 虚拟股票激励总量 |
4.4.5 激励对象及个人授予数量 |
4.4.6 时间安排 |
4.4.7 行权条件及方式 |
第5章 金煌装饰实施虚拟股票期权激励保障措施 |
5.1 实施效果预期分析 |
5.2 金煌装饰实施虚拟股票期权激励配套建议 |
5.2.1 完善管理和监督制度 |
5.2.2 激励措施的动态调整和多元化探索 |
5.2.3 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股票期权激励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股票期权的基本理论 |
一、共享经济理论 |
二、专属性人力资源假说 |
三、代理成本理论 |
第二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
一、股票期权 |
二、限制性股票 |
三、股票增值权 |
第三节 股票期权激励的优势与局限 |
第三章 国外的股票期权制 |
第一节 股票期权的发展历史 |
第二节 股票期权制在海外的发展 |
一、美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制 |
二、英国的股票期权激励制 |
三、日本的股票期权激励制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制 |
第一节 我国股票期权制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的基本现状 |
第三节 我国股票期权制的实践和探索 |
一、长源电力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二、三毛实业股票增值权计划 |
三、上海贝岭虚拟股票期权计划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股票期权激励实证方法设计 |
一、统计方法的选择 |
二、样本公司的选取 |
第二节 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分年度时间序列分析 |
一、样本数据的纵向描述 |
二、不同行业的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 |
三、不同激励模式的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 |
四、不同比例的股票期权激励效应分析 |
第三节 股票期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相关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节 上市公司绩效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六章 改善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一节 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的评述 |
第二节 提高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与展望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虚拟股法律问题研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虚拟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虚拟股的含义及法律性质 |
一、虚拟股的含义 |
二、虚拟股的特征 |
三、虚拟股的分类 |
四、虚拟股的法律性质 |
第二节 虚拟股的产生机理及价值分析 |
一、虚拟股的产生机理 |
二、虚拟股的价值分析 |
第二章 我国虚拟股实践——以华为公司为例 |
第一节 华为公司及其股权结构 |
一、华为公司的经营和组织结构 |
二、华为公司的股权结构 |
第二节 华为公司虚拟股激励方案及实施过程 |
一、虚拟股激励方案的主要内容 |
二、华为公司虚拟股的发行和购买程序 |
三、虚拟股激励效果 |
第三节 华为公司虚拟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虚拟股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
二、虚拟股本身存在制度性的缺陷 |
第三章 虚拟股的发行与回购 |
第一节 虚拟股的发行 |
一、虚拟股的发行原则 |
二、虚拟股的发行程序和方式 |
三、虚拟股发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
第二节 虚拟股的回购 |
一、虚拟股回购的含义及特征 |
二、虚拟股回购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三、虚拟股回购功能分析 |
四、虚拟股回购的健全措施 |
第四章 虚拟股制度下股东资产收益权与表决权行使 |
第一节 虚拟股的资产收益权 |
一、资产收益分配来源 |
二、资产收益分配比例、条件限制 |
三、资产收益分配行使方式 |
第二节 虚拟股的表决权 |
一、虚拟股表决权行使价值 |
二、虚拟股表决权行使现状 |
三、虚拟股表决权行使方式 |
第五章 虚拟股的转让与继承 |
第一节 虚拟股的转让 |
一、虚拟股转让的现状 |
二、虚拟股转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三、虚拟股转让的具体操作模式 |
第二节 虚拟股的继承 |
一、虚拟股继承现状 |
二、虚拟股继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三、虚拟股继承的操作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发现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股权激励效应: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争议与检验 |
一、作为解决代理冲突手段的股权激励 |
二、作为代理问题来源的股权激励 |
三、简评与启示 |
第二节 国内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 |
一、规范性的探讨 |
二、高管持股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
三、股票期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 |
第三章 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高管人员持股阶段 |
第二节 “变通”股权激励的探索阶段 |
一、“变通”股权激励的探索历程 |
二、“变通”股权激励的方式 |
第三节 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阶段 |
一、实施股权激励的制度环境之改善 |
二、实施股权激励的法律障碍之消除 |
三、股权激励现状之考察 |
第四章 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国资控股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 |
一、国资控股与政府干预 |
二、国资控股与内部人控制 |
三、国资控股、控制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特征 |
四、国资控股、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治理特征 |
五、国资控股、高管的行政任命制与经理人市场 |
第二节 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股权激励内在机制剖析 |
二、国资控股、政府干预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影响 |
第五章 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计划的选择——基于2006年股权激励制度改革后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说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说 |
二、研究设计 |
第二节 检验结果及分析: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计划选择 |
一、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二、稳健性分析 |
三、研究结论与总结 |
第三节 检验结果与分析: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强度 |
一、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二、稳健性分析 |
三、研究结论与总结 |
第六章 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效应——基于2006年股权激励制度改革后数据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假说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说 |
二、研究设计 |
第二节 检验结果及分析 |
一、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
二、改变政府干预度量方法的进一步回归分析 |
三、改变因变量度量方法的进一步检验 |
四、研究结论与总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6)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股票期权基本理论 |
2.1 股票期权的理论基础 |
2.2 股票期权的涵义 |
2.3 股票期权的效应分析 |
第3章 股票期权在我国的应用 |
3.1 我国早期实施股票期权运行模式分析 |
3.2 相关法律完善后实施情况 |
第4章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4.1 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存在的问题 |
4.2 完善我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实施的建议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5.2 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激励计划 |
5.3 新湖中宝股票期权计划首次行权 |
5.4 新湖中宝近三年的财务变化 |
5.5 对新湖中宝实施股票期权的思考 |
5.6 行权价格调整的实例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7)企业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探析 ——基于相对EVA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引言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2.3 文献述评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4 研究框架 |
1.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的基本理论 |
1.1 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基本理论 |
1.1.1 虚拟股票期权的内涵 |
1.1.2 虚拟股票期权的特点 |
1.1.3 虚拟股票期权的构成要素 |
1.2 EVA及EVA薪酬激励机制 |
1.2.1 EVA的基本概念 |
1.2.2 EVA薪酬激励制度 |
1.2.2.1 EVA红利计划 |
1.2.2.2 红利银行 |
1.3 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
1.3.1 委托—代理理论 |
1.3.2 人力资本理论 |
1.3.3 管理激励理论 |
1.3.4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 |
2.现行激励方式的局限性及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
2.1 现行激励方式局限性 |
2.1.1 年薪制局限性 |
2.1.2 传统股票期权局限性 |
2.1.3 EVA薪酬激励机制局限性 |
2.2 国外企业激励模式成功经验借鉴 |
2.2.1 国外企业实施期权激励的实践 |
2.2.2 国外企业实施EVA激励的实践 |
2.3 国外企业激励模式的启示 |
3.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设计 |
3.1 相对EVA下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优势分析 |
3.2 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设计原则及逻辑分析 |
3.2.1 激励模式设计应遵循原则 |
3.2.2 激励模式设计的逻辑分析 |
3.3 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具体要素设计 |
3.3.1 虚拟股票期权的授予对象 |
3.3.2 虚拟股票期权授予时机 |
3.3.3 提取虚拟股票期权激励基金 |
3.3.4 虚拟股票内部价格 |
3.3.5 虚拟股票期权授予数量 |
3.3.6 虚拟股票行权价格 |
3.3.7 虚拟股票期权的执行及管理 |
3.4 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议 |
4.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案例分析 |
4.1 Y公司背景介绍及高管薪酬激励现状 |
4.2 Y公司实施相对EVA下虚拟股票期权计划可行性分析 |
4.3 Y公司相对EVA的虚拟股票期权模拟方案设计 |
4.3.1 Y公司相对EVA下虚拟股票期权方案总体设计思路 |
4.3.2 Y公司相对EVA下的虚拟股票期权方案具体设计 |
4.4 对Y公司实施相对EVA虚拟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评价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合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高新技术企业合约安排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高新技术企业及其生命周期 |
1.3.2 企业合约和分成合约 |
1.3.3 高新技术企业里的异质性人力资本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2 基于人力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合约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 企业契约理论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2.2.2 产权经济学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3 高新技术企业所有权安排:两个维度 |
2.3.1 剩余索取权 |
2.3.2 剩余控制权 |
2.3.3 高新技术企业合约实质:两权统一基础上的股权安排 |
2.4 本章小结 |
3 异质性人力资本特性对合约选择的影响 |
3.1 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与合约选择 |
3.1.1 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
3.1.2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
3.1.3 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 |
3.2 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与合约选择 |
3.3 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谈判力与合约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约安排:一个动态博弈的解释 |
4.1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4.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4.3 本章小结 |
5 高新技术企业分成合约设计:基于生命周期的分析 |
5.1 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合约选择:技术入股 |
5.1.1 企业创业期要素博弈结果 |
5.1.2 合约设计:技术入股的模式构想 |
5.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期的合约选择:员工持股计划 |
5.2.1 企业成长期要素博弈结果 |
5.2.2 高新技术企业员工持股计划设计 |
5.2.3 员工持股案例:H 公司全员持股 |
5.2.3.1 案例介绍 |
5.2.3.2 案例分析 |
5.3 高新技术企业成熟期的合约选择:股票期权计划 |
5.3.1 企业成熟期要素博弈结果 |
5.3.2 高新技术企业股票期权计划设计 |
5.3.3 股票期权案例分析:贝岭和同方的比较 |
5.3.3.1 案例介绍 |
5.3.3.2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9)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基本假设、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本文的基本假设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三、可能的创新点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相关理论综述 |
一、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理论综述 |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综述 |
三、对相关理论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二节 人力资本产权分析 |
一、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 |
二、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 |
第三节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三种方式 |
一、资本雇佣劳动 |
二、劳动雇佣资本 |
三、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享企业所有权 |
第二章 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
第一节 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理论依据 |
一、知识密集型企业中股东利益与代理人利益的不一致性 |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中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
第二节 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
一、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股权安排 |
二、企业一般人力资本的股权安排 |
第三章 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实施方案 |
第一节 管理层收购 |
一、管理层收购的涵义 |
二、知识密集型企业实施管理层收购的意义 |
三、管理层收购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股票期权制度 |
一、股票期权制度的涵义 |
二、在知识密集型企业中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意义 |
三、股票期权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员工持股计划 |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 |
二、员工持股计划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意义 |
三、员工持股计划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我国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新浪的管理层收购 |
一、管理层收购过程 |
二、对新浪管理层收购的评价 |
第二节 上海贝岭公司的股票期权制度 |
一、上海贝岭公司的ESO |
二、对上海贝岭公司股票期权计划的评价 |
第三节 广发证券的员工持股计划 |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始末 |
二、对广发证券员工持股计划的评价 |
第五章 三种实施方案的比较分析 |
一、实施对象上的差别 |
二、与企业初始产权安排的联系 |
三、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变化 |
四、企业控制权转移方面的差异 |
五、激励效果方面的差异 |
六、适用范围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经理指数化股票期权优化设计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股票期权激励契约设计的缺陷 |
1.1.2 股票期权实践要求进一步完善其设计 |
1.1.3 理论研究不足制约股票期权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所做的工作及体现的创新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契约的理论基础 |
2.1.1 异质型人力资本和股票期权激励合约 |
2.1.2 委托代理与股票期权激励合约 |
2.1.3 期权定价理论和股票期权激励 |
2.1.4 相对绩效评价理论和股票期权激励 |
2.2 对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效率研究的综述 |
2.2.1 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成本测度的经验研究 |
2.2.2 股票期权凸性激励效应的研究 |
2.2.3 国内对股权激励效率的研究 |
2.3 经理股票期权契约的相对业绩化设计 |
2.3.1 经理股票期权重新定价 |
2.3.2 经理股票期权的指数化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机理及效应分析 |
3.1 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本质及机理 |
3.1.1 股票期权激励的本质 |
3.1.2 股票期权的激励机理 |
3.2 经理股票期权产生的正效应 |
3.2.1 股票期权约束经理提高公司价值 |
3.2.2 股票期权降低经理的道德风险 |
3.2.3 股票期权激励经理采取长期化行为 |
3.2.4 股票期权可以激励企业经理承担风险 |
3.2.5 股票期权改变了经理偏好和行为 |
3.2.6 经理股票期权降低外部股东的代理成本 |
3.3 固定执行价格经理股票期权的负效应 |
3.3.1 股票期权引发新的道德风险 |
3.3.2 股票期权不能过滤掉横财 |
3.3.3 股票期权本身产生的感知成本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股票期权激励效率及指数股票期权的提出 |
4.1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4.1.1 股权激励的现状 |
4.1.2 股权激励的效率 |
4.2 我国经理股票期权实施情况及效率 |
4.2.1 经理股票期权实施总体情况 |
4.2.2 经理股票期权实施效率 |
4.3 不同类型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对比分析 |
4.3.1 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机理 |
4.3.2 不同类型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对比 |
4.4 经理股票期权指数化的提出 |
4.4.1 传统经理股票期权的低效率 |
4.4.2 股价受经理不可控系统风险的影响 |
4.4.3 相对业绩评价在股票期权设计中的引入 |
4.4.4 指数股票期权满足激励信息充分显示原理 |
4.4.5 相对多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提出的原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相对化与指数化的经理股票期权优化设计 |
5.1 期权的含义及特征 |
5.1.1 期权价值的构成及定价 |
5.1.2 期权定价在经理股票期权中的应用 |
5.2 经理股票期权行权执行价格的指数化 |
5.2.1 经理股票期权行权价格变化的思路 |
5.2.2 经理股票期权行权价格指数化的过程 |
5.2.3 执行价格指数化的经理行为与绩效调控模式 |
5.3 欧式经理股票期权权益结构相对化及定价 |
5.3.1 欧式股票期权权益结构的相对化变换 |
5.3.2 欧式相对多指数化股票期权的定价 |
5.4 美式经理股票期权权益结构相对化及定价 |
5.4.1 美式绝对单指数经理股票期权的定价 |
5.4.2 美式绝对多指数股票期权的定价 |
5.4.3 美式相对多指数经理股票期权的定价 |
5.5 不同类型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价值关系 |
5.5.1 指数化与相对化股票期权价值的关系 |
5.5.2 欧式与美式经理股票期权价值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相对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及算例研究 |
6.1 相对多指数经理股票期权下的经理才能和行为特征 |
6.1.1 相对多指数经理股票期权对经理才能的激励 |
6.1.2 相对多指数经理股票期权下的经理行为特征 |
6.2 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差异分析 |
6.2.1 指数化与传统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差异 |
6.2.2 相对化与绝对化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差异 |
6.2.3 影响因素对指数化股票期权激励效率的差异 |
6.2.4 欧式与美式多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激励效率差异 |
6.3 相对多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算例分析 |
6.3.1 多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率算例设计 |
6.3.2 各种欧式指数经理股票期权价值及结果分析 |
6.3.3 美式指数经理股票期权价值计算与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应用条件及风险控制 |
7.1 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应用的稀缺性及风险 |
7.1.1 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的稀缺性及成因 |
7.1.2 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风险 |
7.2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的前景 |
7.2.1 我国推行指数股票期权的制约因素 |
7.2.2 指数化股票期权推行在我国的适应性 |
7.3 我国上市公司应用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的条件 |
7.3.1 有效的资本市场是指数股票期权效率发挥的前提条件 |
7.3.2 期权纳入费用处理是指数股票期权有效实施的前提保证 |
7.3.3 发达期权交易市场是指数股票期权价值准确计量的基础 |
7.3.4 完善公司治理是指数股票期权效率发挥的重要基础 |
7.3.5 完善法律制度是指数经理股票期权实际操作的重要保障 |
7.4 我国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实施的风险控制—指数化的合理选择 |
7.4.1 上市公司应用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要解决的问题 |
7.4.2 上市公司指数化经理股票期权指数的合理选取 |
7.4.3 合理限制指数股票期权中与指数联动的行权价格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上海贝岭的虚拟期权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股的法律性质界定与规制路径研究[D]. 杨潇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2]金煌装饰公司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构建[D]. 詹燕菱. 湖南大学, 2018(01)
- [3]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 杨昊.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虚拟股法律问题研究 ——以华为公司为例[D]. 李胜管.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8)
- [5]国资控股、政府干预与股权激励有效性[D]. 王烨. 南京大学, 2011(05)
- [6]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 万国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7]企业虚拟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探析 ——基于相对EVA视角[D]. 陈怡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6)
- [8]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合约设计研究[D]. 郭炜. 广东商学院, 2010(03)
- [9]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研究[D]. 韦升柱. 安徽大学, 2010(10)
- [10]经理指数化股票期权优化设计与效率研究[D]. 严志辉. 中南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