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向您提供以下名优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魏丽华[1](2021)在《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文中研究说明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在生态资源和耕作环境上的特殊要求及种收环节的不确定因素,决定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由农业机构注册“产地名+产品名”形式的集体商标,区域内经营主体共同使用的农产品品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控方面,已经实现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由简单的表示功能向竞争优势的转换。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三农”政策的战略抓手,是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济宁市拥有山东省较多的农产品区域品牌,邹城蘑菇、泗水地瓜、金乡大蒜、汶上芦花鸡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独具特色。虽然济宁市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较少以及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济宁礼飨”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济宁农业对“儒耕文化”的传承。“金乡大蒜”制定了绿色种收、机械化生产,从生产到加工销售采用技术标准和溯源体系,成为大蒜行业的领头军。“济宁礼飨”和“金乡大蒜”的案例剖析表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是农业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对实现农产品的机械化种收、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促进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400名消费者的认知度调研发现,“济宁礼飨”“金乡大蒜”“邹城蘑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质量安全、价格实惠、品牌认知这三个因素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因素,连锁超市、专卖直营店和网络电商是消费者购买的三个主要渠道。基于理论分析及调研结果,建议济宁市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方面从生产标准、营销策略以及资金支持等多个环节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双安双创”活动,争取多方协作,不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宣传力度等,最终实现以品牌促发展的目标。
张静[2](2020)在《泰山民俗文化在女儿茶包装中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决定这些“不同”,主要是和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等相关。泰山民俗文化毋庸置疑与泰山和泰山文化联系极为密切。几千年来,随着人们在泰山地区的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形成了宏富多样又独具特色的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民俗文化杂糅大量的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花样繁多,深入人心,影响范围极广。五岳独尊的泰山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泰山女儿茶,茶叶碧绿、营养丰富,素有“茶中板栗”之美称。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拥有渊源流长的茶史、茶文化。最纯正的茶叶产自中华大地,如今茶叶遍行万里,成为世界众多国家离不开的日常饮品。将富有蓬勃生命力的泰山民俗文化与泰山女儿茶包装设计结合在一起,将泰山特色女儿茶推广海外,是一个还没有被深入探讨的课题。因此,本课题是以泰山民俗文化在推广海外的女儿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而展开的设计研究。此次包装设计研究结合国内外市场营销学、心理学、民俗学等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深入调查海内外茶叶背景、市场、民俗等各方面,试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结合泰山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设计独具泰山地域特色的女儿茶包装系列产品。本文希望通过泰山民俗文化与泰山女儿茶包装的设计结合,将泰山女儿茶推广海外目标茶叶市场,同时对泰山民俗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广作用,也能够为泰山民俗文化在泰山其他特色产品包装的融合方式上提供一定参考,为泰山特色产品推广海外市场提供一定参考。
赵雅楠[3](2020)在《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逐步推广农业创新科技,提升科技贡献率的发展方向。2013年我国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了“家庭农场”这个名词,成为了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泰安市在家庭农场的发展上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有不少问题,如发展较慢、经营水平不高、持续发展水平较低等,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对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更好更快地促进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ISM解释结构模型对泰安市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泰安市家庭农场取得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泰安市家庭农场总数已发展到4517家,注册资金总金额达到65.3亿元,总收入达到41.4亿元。泰安市家庭农场主要产业结构类型大致分为四类:种植业家庭农场、养殖业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和其他类型家庭农场。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比重较大,占比40.1%。固定资产在100-500万元之间的农场较多,500万元及以上农场较少。总收入在60-150万元的单位家庭农场居多,平均收入居中。注册资金主要集中在20-100万元,投资规模较小,融资较困难。泰安市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分类中,大型农场所占比例小,平均面积较大;中小型农场所占比例很大,平均面积较小。(2)从五个层面对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进行系统的成效分析,主要有: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发展;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转移;促进了农村其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3)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和ISM模型对泰安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产业结构状况、原材料资源供给状况、交通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为表层直接因素;注册资金状况为中层间接因素;政府补助状况为深层根源因素。(4)尽管山东省泰安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许多影响山东省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部分家庭农场整体发展落后且较慢;家庭农场带头人缺乏经营管理经验,致使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过度盲目,导致农场规模不完善;市场竞争能力不够,可持续性不强等。(5)根据泰安市实际情况,发展泰安市家庭农场应提出以下对策:在家庭农场方面应加大经营管理、搞好对农场主的培训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积极发挥正确引导方向,应加大优惠扶持力度;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应拓展社会筹资渠道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美化周边环境。促进山东省泰安市家庭农场更好更快发展。
王浚资[4](2020)在《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山皮影戏因起源于山东泰山文化圈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泰山之上的道教祭祀仪式用乐,在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流传进入民间并扎根于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形成了皮影戏这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并服务于当地普通民众。不管是在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的过去还是文化互联互通的今天,泰山皮影戏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与时俱进的传承样态活跃于城市舞台上,以“活态传承”的方式极大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许多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来说是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自2006年泰山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为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特点、市场化经济特点以及观众需求特点,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诸多改革与转型,从艺术本体的流变到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无不促进着泰山皮影戏在新时代的发展,使泰山皮影戏成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在城市化进程中成功转型的典型案例。文章从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借用“历时”与“共时”相接通的思维模式以及研究方法,从微观艺术改革、宏观发展道路等方面对泰山皮影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文章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概述”,该部分对城市民族音乐学学科建设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做简要概述,依据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框架作为泰山皮影戏城市化研究的学科基础,由此明确了泰山皮影戏城市化研究的必要性,为本文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泰山皮影戏源流考”,该部分通过对中国皮影戏几种起源假说的梳理,找到与泰山皮影戏起源背景的交叉点,厘清泰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并对泰山皮影戏当代可考发展史以及泰山皮影戏所依托的文化空间进行简要论述。第三部分为“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艺术流变”,该部分立足于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转变的微观层面,通过双窗口比较法将传统的泰山皮影戏艺术形态与改革后的泰山皮影戏艺术形态进行比较,做到与“历史接通”,对泰山皮影戏的“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有客观完整的认识。第四部分为“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发展道路”,该部分立足于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转变的宏观层面,对泰山皮影戏在城市化进程中三个阶段的发展道路进行逐层分析,着重对其产业化发展阶段所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梳理归纳。泰山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至今,便一直没有主动脱离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对它的研究应在吸取传统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再加以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环境、当代城市市民文化需求的特点,通过“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层面整体比较研究,以期得出泰山皮影戏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成功转型的理论经验。
蔡胤璐[5](2020)在《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目标为保护地质遗迹、科学普及地学知识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对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对公园内的优势产品—蜜桃进行了基于岩石背景适宜性种植研究,进而对蜜桃种植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基于资源禀赋和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园现有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结合UNESCO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阐述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明确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分析了支撑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地质遗迹基础、旅游开发基础、文化资源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通过调研,总结出了地质公园农业+、社区增权、精准扶贫和文旅融合四种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利益相关者理论、增权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产业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社区发展模式,构建了沂蒙山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以提升蜜桃品质研究作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本文对研究区岩石-土壤-蜜桃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三类岩石分布区蜜桃品质,结果认为花岗岩分布区蜜桃品质最佳。通过典型性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蜜桃之间的迁移关系,结果显示:1)花岗岩分布区蜜桃品质与花岗岩中钾含量高有关;花岗岩中钠元素与该区蜜桃品质呈负相关;2)灰岩分布区钙元素含量与蜜桃品质呈正相关;灰岩中钙、铁元素含量对蜜桃品质有一定影响。以上述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为依据,规划了研究区经济作物适宜性种植方案。参照蒙阴蜜桃生产标准,选取岩性、p H、坡度和有机质四项指标对蜜桃适宜种植区进行了规划,分为蜜桃适宜种植区、经济林种植区和退耕还草区。分析并指出了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对地质公园科学意义认识不足、主导产业尚未成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地质公园旅游还没形成产业、社区发展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融合性差。据此,提出了管理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的构想、开展公园科普活动的途径;基于资源禀赋,考虑地质背景及产业区划结果,指明了沂蒙山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三条途径,即:主导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发挥旅游的带动作用和促进地质公园社区共建。
高宏[6](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黄鹏[7](2019)在《泰安市中药材种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显着的疗效和用药安全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的种植、流通、存储、炮制、物流、中药饮片加工与经营、中成药的生产与经营、中医药医院、中药保健以及以中药为基础的大健康产业,所有的这些环节、各个方面,都是以中药材种植和存储物流质量作为基础,如果中药材种植质量出现问题,中药材加工与仓储中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其他后续环节的质量都将出现极其严重的质量安全隐患。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想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质量上乘,药材道地,加强药材的种植源头、加工炮制、贮藏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中药材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关注中药材的质量。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仍存在“小、散、差”的问题,中药材在种植和存储流通环节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我国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亟待完善,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影响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作为一个医药行业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关心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完善中药材质量的监管标准,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本研究将对山东省泰安市目前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和走访,阐述泰安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基本特征,发现泰安中药材种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相关建议和对策,这对于指导泰安市中药材种植产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保护种植者的利益,提高种植农户的中药材种植积极性,以及对维护当地中药材种植的规模和中药材种植的稳定,推动泰安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升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在泰安市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决策方面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宋冠州[8](2019)在《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泰安市泰山区坐落于世界闻名的泰山脚下,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林木育苗基地之一,也在全国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已成为泰安市泰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苗木花卉产品销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知名的南北方苗木花卉中转中心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但近年来,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种植分散、个体规模偏小、生产水平偏低、价格波动明显、资金不足、土地流转难和技术落后等,直接影响了苗木花卉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为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重点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展历程、典型模式、空间布局、存在问题、制约因素、未来方向、重点工作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泰山区苗木花卉产发展的有关问题。主要结论如下:论文研究把产业环境条件分析作为基础,对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具体到文章中,结合产业的基本内涵、分类和地位,系统分析了产业基本情况,对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显示,泰山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人才条件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定优势。论文的重点内容是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模式和空间布局分析。论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资料整理,围绕起步扩张和数量扩张两个时期,分析了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进程,概述了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果显示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化的发展态势,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区域间协调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当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的调查分析。论文通过对种植户、企业、农办及林业局工作人员发放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抓住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两大重点,通过深入分析、认真梳理,对下一步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做出综合研判,并对应重点发展的相关项目进行了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影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种植规模偏小、生产水平偏低、环境保护偏难和组织联系不紧;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面临风险主要包括环保约束影响、发展资金不足、土地流转困难和种植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主要包括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系统化、品质化和品牌化,重点工作主要包括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苗木花卉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与推广、苗木花卉产业信息化建设、化肥合理化施用、绿肥无害化施用等。论文研究的落脚点是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在总结梳理影响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分析。从苗木花卉生产、流通环节及其他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在生产环节,应当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苗农和从业单位的种植管理水平,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科技水平提升拉动产品质量提升,以新型管理模式提升产业链管理层级,打造统筹高效的产业组织模式,进一步健全并发挥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流通环节,应当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普及扶持政策内容,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效果,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从业群体素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其他方面,应当大力宣传,切实提高生态种植意识,努力提高技术力量,开展苗木花卉产业环保技术推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行标准化清洁生产。
李娴,朱永安,张金路,巩俊霞,杨玲[9](2017)在《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保护模式与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泰山螭霖鱼是泰山地区特有的小型珍稀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泰山地区的开发及人类活动影响,泰山螭霖鱼野生资源量曾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笔者回顾了为保护这一珍稀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各级政府颁布的各项保护政策和实施的多种保护措施,以及各级科研机构为泰山螭霖鱼保护和开发进行的多项研究,同时当地企业、养殖户和社会群体也积极参与到这一过程。通过分析总结这些保护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笔者认为泰山螭霖鱼这种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各级科研机构、养殖单位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保护与开发并举的保护模式在实施多年后取得了显着效果,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量恢复明显,并在营养、保健、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成功开发利用。其保护模式对其他珍稀物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增殖和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赵志胜[10](2015)在《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产业化与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文中提出在中国,桃木文化被认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学者对桃木文化的研究,主要参考古代文献,利用巫术理论、图腾主义、万物有灵论等理论工具,探讨桃木文化的起源、价值功能、习俗演变等问题。其中,有关“桃木辟邪”民间信仰这一方面的研究更是成果卓着。立足当下,着眼于民众生活实践,桃木文化在新社会时期变迁及其现状等还大有探讨的空间。很多有关桃木文化的已有文献,大都关注在历史时期早已形成的文化现象;2000年前后,在本文调查地山东省肥城市,历史悠久的桃树栽培地开始出现桃木雕刻端倪这一现象具有典型意义。在当下,新的民间艺术生成的时代背景、互动机制肥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菅丰教授对于“中国根艺”提出“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郑土有教授对“中国农民画”提出的“三种力量”生成机制的研究相比较,本文将会在呈现本文个案材料基础上,得出有所不同的结论。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当地具有桃树栽培的传统,清代早期,桃就已经是当地最重要的物产之一。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2000年,肥城桃树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在肥城也相信桃木具有“辟邪”的特性。在当今生活中,民众延续着相关的习俗,如老人、孩童佩戴桃木人以躲避邪魔鬼祟。2001年,当地人在外地受到启发,开始尝试制造桃木雕刻工艺品。肥城出现了第一家以桃木为原材料,专门生产桃木剑的商户。至2013年,肥城桃木工艺品商户已经达到150多家,全国加盟连锁店突破1000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多元,从业人员4万人。在此基础上,通过“非遗”申报、博物馆建设,地方政府有意识与“建设中国桃都”的城市建设结合,促进桃木产业兴盛的同时,也重构地方文化。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变迁为例,在具体呈现民间创意、桃木形成一定规模即产业化,政府运作、塑造中国桃都两者的基础上;以探讨地方性民间艺术在现代得以生成的机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从关于桃木文化的研究、关于民俗与地方文化重构研究、关于民间艺术生成机制的研究三个角度,综述与本文有关的已有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主要介绍调查地山东省肥城市的地理环境、桃树栽培概况;第三章主要呈现民间力量创造性发展桃木产业的过程。第四章主要描述政府有意识运作桃木文化、建设“桃都”的举措。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回顾前文、与已有研究对话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民间艺术在现代得以生成的条件与规律。通过以上几章内容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山东省肥城市的个案,本文结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通过民间力量创造性的努力,肥城桃木雕刻艺术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即产业化。第二,民间艺术从无到有生成过程中,“文化与自然”互动是重要的社会实践逻辑。第三,通过“非遗”申报、博物馆建设等具体事物,政府有意识地进行运作,促使桃木产业进一步规模化的同时,涉及范围扩大为桃文化,参与塑造“中国桃都”这一地方文化的进程。
二、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向您提供以下名优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向您提供以下名优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三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简要述评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 区域品牌 |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 农业产业化理论 |
二 价值链理论 |
三 区域品牌理论 |
第三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探索 |
第一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 |
一 农产品知名度和推广度不断提升 |
二 农产品区域品牌百花齐放 |
三 产业化经营形成一定规模 |
第二节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 科研资金支持不足 |
二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 |
三 创建区域品牌的意识淡薄 |
第四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济宁礼飨:“1+N”品牌模式 |
一 济宁礼飨品牌缘由 |
二 济宁礼飨品牌发展成效 |
三 济宁礼飨的运营发展 |
第二节 金乡大蒜:“溯源”体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
一 金乡大蒜概况 |
二 金乡大蒜发展历程 |
三 金乡大蒜品牌发展中的亮点 |
第五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调研 |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数据搜集 |
一 调查方案设计 |
二 数据搜集 |
第二节 调查样本特征及数据分析 |
第三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知情况 |
一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熟知及购买情况 |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的信息获取途径 |
三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消费理念 |
第四节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评价状况 |
一 购买济宁市农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
二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的掌握情况 |
三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优势 |
四 消费者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看法 |
第五节 消费者认知度调研的归纳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典型案例 |
第一节 法国香槟:“AOC”认证体系 |
一 法国香槟的概况 |
二 法国香槟区域品牌启示 |
第二节 五常大米:“品牌强业”的发展战略 |
一五 常大米发展概况 |
二五 常大米发展机制 |
三五 常大米发展评价 |
第三节 新疆哈密瓜:“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
一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模式 |
二 新疆哈密瓜的发展优势 |
三 新疆哈密瓜品牌可借鉴之处 |
第四节 典型案例对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比思考 |
第七章 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促发展,发挥多方协调助力作用 |
一 济宁市政府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提供保障 |
二 行业协会助力,发挥多方协调作用 |
三 完善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
第二节 优结构,加快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一 强化政府主导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 |
二 龙头企业引领,加强示范作用 |
三 实行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建 |
第三节 强品牌,不断提升济宁市农产品影响力 |
一 强化品牌观念,提高品牌意识 |
二 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营销和宣传力度 |
三 济宁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多样化战略 |
第四节 提质量,全力推进“双安双创” |
一 加强政府对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管 |
二 注重济宁市农产品品质保证和标准化生产 |
三 济宁“优才计划”夯实农业科技支撑 |
第八章 总结与启示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济宁礼飨”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品牌名单 |
附录三 “济宁礼飨”优品名店列表 |
附录四 2019~2021 年金乡大蒜种植面积 |
附录五 济宁市各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9 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泰山民俗文化在女儿茶包装中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章 泰山民俗文化与泰山女儿茶 |
2.1 泰山民俗文化概述 |
2.2 泰山女儿茶的概述 |
第三章 泰山女儿茶海外推广路径研究 |
3.1 泰山女儿茶的现状分析 |
3.2 国内外茶产品的市场调查 |
3.3 泰山女儿茶海外目标市场的背景研究 |
第4章 泰山民俗文化在推广海外的女儿茶包装中的应用分析 |
4.1 泰山民俗文化应用于女儿茶包装设计的海外定位分析 |
4.2 女儿茶包装设计蕴含的泰山民俗文化的优势分析 |
4.3 泰山民俗文化下女儿茶包装设计的媒体化表现 |
4.4 泰山民俗文化应用于女儿茶包装设计的价值体现 |
第5章 海外推广路径研究下的女儿茶包装设计实践 |
5.1 泰山女儿茶包装的设计元素 |
5.2 泰山民俗文化的视觉表现方法与应用 |
5.3 泰山民俗文化元素下女儿茶包装的国际化设计原则 |
5.4 泰山女儿茶包装设计应用 |
5.5 泰山女儿茶包装的创新点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注释 |
附录 茶叶包装设计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件 |
毕业设计 |
(3)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研究的创新 |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场 |
2.1.2 适度规模经营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2.2.3 规模经营理论 |
3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分析 |
3.1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分析 |
3.1.1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历程 |
3.1.2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
3.2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类型及其特点 |
3.2.1 按产业分类 |
3.2.2 按固定资产分类 |
3.2.3 按总收入分类 |
3.2.4 按注册资金分类 |
3.2.5 按经营规模分类 |
3.3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成效分析 |
3.3.1 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3.3.2 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3.3.3 促进了劳动力就业和转移 |
3.3.4 促进了农村其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
3.3.5 促进了社会稳定 |
3.4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3.4.1 泰安青青家庭农场 |
3.4.2 肥城市付氏粮食种植家庭农场 |
3.4.3 宁阳县西岭家庭农场 |
4 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调研结果分析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研数据来源 |
4.1.3 样本数据特征 |
4.1.4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 研究假说 |
4.2.1 基本特征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2.2 经济环境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2.3 农场经营实力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2.4 政府的支持力度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2.5 农场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2.6 市场环境对家庭农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 |
4.4 模型构建与分析 |
4.4.1 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的影响因素确定 |
4.4.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5 结果讨论 |
4.5.1 表层直接因素分析 |
4.5.2 中层间接因素分析 |
4.5.3 深层根源因素分析 |
5 促进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家庭农场方面 |
5.1.1 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
5.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营基础 |
5.2 政府方面 |
5.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家庭农场保驾护航 |
5.2.2 关注农村金融市场,积极化解融资困难 |
5.2.3 搞好对农场主的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 |
5.3 社会经济环境方面 |
5.3.1 拓展社会筹资渠道,完善长期发展的制度 |
5.3.2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整合和发展 |
5.3.3 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提高农民就业积极性 |
5.3.4 美化周边环境,促进农场更好更快发展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和目的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中国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类 |
0.2.2 皮影戏研究类 |
0.2.3 泰山皮影戏研究类 |
0.3 研究方法 |
0.3.1 文献综述法 |
0.3.2 田野考察法 |
0.3.3 比较研究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概述 |
1.1 城市民族音乐学学科历程 |
1.2 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泰山皮影戏源流考 |
2.1 皮影戏的起源 |
2.2 泰山皮影戏可考发展史 |
2.2.1 历史记忆 |
2.2.2 范氏家族 |
2.3 泰山皮影戏的文化空间 |
2.3.1 泰山皮影戏与宗教文化 |
2.3.2 泰山皮影戏与市民文化 |
2.3.3 泰山皮影戏与地域文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艺术流变 |
3.1 演出环境流变 |
3.1.1 传统演出环境 |
3.1.2 现代演出环境 |
3.2 演出剧目流变 |
3.2.1 传统演出剧目 |
3.2.2 现代演出剧目 |
3.3 演出方式流变 |
3.3.1 传统演出方式 |
3.3.2 现代演出方式 |
3.4 演出唱腔流变 |
3.4.1 传统演出唱腔 |
3.4.2 现代演出唱腔 |
3.5 伴奏音乐流变 |
3.5.1 传统伴奏音乐 |
3.5.2 现代伴奏音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化进程中泰山皮影戏的发展道路 |
4.1 初级阶段——政府主导 |
4.2 发展阶段——产业化转型 |
4.2.1 互联网+皮影 |
4.2.2 文化+双创 |
4.2.3 文化+旅游 |
4.3 成熟阶段——融合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泰山皮影戏大事记 |
附录2 :口述史(1) |
附录3 :口述史(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研究 |
1.2.2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 |
1.2.3 基于地质背景的岩石-土壤-植被系统研究 |
1.2.4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相关研究 |
1.2.5 研究现状与进展评述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关于可持续发展 |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
2.1.3 世界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增权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产业经济理论 |
2.2.5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概况 |
3.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3.1.1 地形地貌 |
3.1.2 气象水文 |
3.1.3 土壤 |
3.1.4 社会经济 |
3.2 地质背景概况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区域地质发展史 |
第四章 支撑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
4.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4.1.1 地质遗迹资源基础 |
4.1.2 旅游开发基础 |
4.1.3 文化资源基础 |
4.1.4 社会经济基础 |
4.2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模式 |
4.2.1 樱之崮田园综合体-“农业+” |
4.2.2 百泉峪-社区增权型 |
4.2.3 金线河-“景区带村” |
4.2.4 椿树沟-“IP+旅游” |
4.3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讨 |
4.3.1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4.3.2 坚持利益共享原则 |
4.3.3 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于岩石背景的果品种植适宜性研究 |
5.1 样品采集、测试和数据分析 |
5.1.1 采样地点与蜜桃品种选择 |
5.1.2 样品采集 |
5.1.3 样品测试及依据 |
5.1.4 数据分析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2.1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2 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3 石灰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 蜜桃种植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5.3.1 耕作层土壤特征 |
5.3.2 土壤风化指数 |
5.3.3 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5.3.4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有效量和有效态分析 |
5.3.5 不同类型岩石分布区土壤的有效态含量和全量相关性分析 |
5.3.6 不同类型岩石分布区土壤理化参数与土壤全量相关性分析 |
5.4 蜜桃品质指标分析 |
5.4.1 品质评级与蜜桃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 |
5.4.2 不同岩石分布区土壤理化参数与蜜桃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 |
5.4.3 土壤的理化参数与蜜桃的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5.5 地球化学元素在岩石-土壤-植被之间的迁移与富集 |
5.5.1 元素从岩石到土壤的迁移 |
5.5.2 元素从土壤到蜜桃的迁移 |
5.6 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果品适宜性种植分析 |
5.6.1 绿色食品标准检测 |
5.6.2 不同区域“岩石-土壤-植物”的元素迁移规律 |
5.6.3 作物适宜种植区规划 |
第六章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6.1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
6.1.2 地质公园科学意义认识不足 |
6.1.3 主导产业尚未成为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
6.1.4 地质公园旅游还没形成产业 |
6.1.5 社区发展与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融合性差 |
6.2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6.2.1 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创新与政策扶持 |
6.2.2 加强地质公园科研工作和科普活动的开展 |
6.2.3 地质公园主导产业结构调整 |
6.2.4 地质旅游发展构想 |
6.2.5 地质公园社区共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7)泰安市中药材种植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的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的进展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药材定义 |
2.1.2 中药材种植业定义 |
2.2 研究基础理论 |
2.2.1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泰安中草药种植发展状况分析 |
3.1 泰安市的概况 |
3.1.1 泰安市地理位置 |
3.1.2 泰安市地形概况 |
3.1.3 气候特征 |
3.2 泰安市中药材资源概况 |
3.2.1 中药材种类及分布情况 |
3.2.2 药用植物科属特征 |
3.3 泰安市主要种植地区药用植物的种植与分布状况 |
3.4 调查的方法和内容 |
3.5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
3.5.1 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 |
3.5.2 中药材种植产量的增长速度 |
3.6 中药材种植业主群体的调查 |
3.6.1 种植户的个人情况 |
3.6.2 种植户的种植情况 |
3.7 中药材种植业的营销调查 |
3.8 泰安市中药材种植收益的调查 |
3.8.1 中药材种植户的收入分析 |
3.8.2 中药材种植户的成本投入分析 |
3.8.3 中药材种植户的收益与效益分析 |
3.8.4 中药材种植与其他种植行业的利润对比 |
3.8.5 制约中药材种植收益提高的主要因素分析 |
4 影响泰安市中药材种植发展的主要问题 |
4.1 经营方式落后 |
4.2 中药材种植成本提高 |
4.3 科技投入不足 |
4.4 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 |
4.5 收购价格波动过大 |
4.6 本章小结 |
5 泰安市中药材种植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引导规模化和连片化经营 |
5.2 引导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服务组织 |
5.3 提供中药材种植技术支持 |
5.4 建立规范的收购市场和农资信息平台 |
5.5 提高农户中药材种植收益水平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分析 |
2.1 苗木花卉产业的内涵、分类与地位 |
2.1.1 苗木花卉产业的内涵 |
2.1.2 苗木花卉产业的分类 |
2.1.3 苗木花卉产业的地位 |
2.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2.2.1 宏观环境 |
2.2.2 中观环境 |
2.2.3 微观环境 |
2.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2.3.1 苗木花卉产业种植管理条件 |
2.3.2 苗木花卉产业组织条件 |
2.3.3 苗木花卉产业生产条件 |
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历程、模式与空间布局 |
3.1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历程 |
3.1.1 起步扩张时期(1985 年-2000 年) |
3.1.2 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时期(2000 年至今) |
3.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2.1 起步扩张时期的苗木花卉产业产值 |
3.2.2 质量提升和产业转型时期的苗木花卉产业产值 |
3.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模式 |
3.4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1 泰安市1990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2 泰山区2000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3.4.3 泰山区2015 年苗木花卉产业空间布局 |
4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调查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调查样本情况 |
4.1.1 调查问卷内容与调查方法 |
4.1.2 调查样本情况 |
4.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调查结果分析 |
4.2.1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4.2.2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面临风险 |
4.2.3 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和重点工作 |
5 促进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苗木花卉生产环节中的对策和建议 |
5.1.1 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苗农和从业单位的种植管理水平 |
5.1.2 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质量水平 |
5.1.3 加强产业链管理,创新苗木花卉产业组织模式 |
5.1.4 进一步健全并发挥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
5.1.5 及时发布信息,加强苗木花卉产业生产监测与预警 |
5.2 苗木花卉市场流通环节中的对策和建议 |
5.2.1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普及扶持政策内容 |
5.2.2 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扶持效果 |
5.2.3 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提高从业群体素质能力 |
5.2.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苗木花卉产业管理信息系统 |
5.3 其他方面的建议 |
5.3.1 大力宣传,切实提高生态种植意识 |
5.3.2 努力提高技术力量,开展苗木花卉产业环保技术推广 |
5.3.3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行标准化清洁生产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保护模式与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概况 |
2 泰山螭霖鱼种质保护措施 |
2.1 保护政策 |
2.2 种质研究进展 |
3 泰山螭霖鱼种质开发利用情况 |
3.1 养殖产业 |
3.2 相关产业发展 |
4 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保护模式及发展前景 |
(10)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产业化与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关于桃木文化的研究 |
二、关于民俗与地方文化重构的研究 |
三、关于民间艺术生成机制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调查地简介 |
第一节 肥城地理环境 |
第二节 肥城桃栽培概况 |
第三章 民间力量与桃木产业的出现 |
第一节 创造桃木工艺品的基础 |
一、桃木“辟邪”的观念与实践 |
二、“不成材”的桃木 |
第二节 木雕技艺的流动 |
一、本地民众实验性生产 |
二、外地木雕技艺流入 |
第三节、市场导向的产业链 |
一、原木供应市场化 |
二、选材利益最大化 |
三、完整的产品门类 |
第四章 政府运作与“中国桃都”的塑造 |
第一节“非遗”的地方性实践 |
一、“非遗”项目的申报 |
二、“代表性传承人”的确定 |
第二节 博物馆的诞生、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
一、博物馆的命名 |
二、博物馆的功能分区 |
三、文本叙事与文化再生产 |
第五章 结论: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民间力量创造性实践 |
第二节 民间艺术生成与“文化与自然”的互动 |
第三节 民间艺术兴盛与地方文化重构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四、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向您提供以下名优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济宁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及消费者认知度调研[D]. 魏丽华. 烟台大学, 2021(12)
- [2]泰山民俗文化在女儿茶包装中的设计研究[D]. 张静.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3]泰安市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赵雅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4]城市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泰山皮影戏研究[D]. 王浚资. 山西大学, 2020(01)
- [5]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D]. 蔡胤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7]泰安市中药材种植发展问题研究[D]. 黄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8]泰安市泰山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 宋冠州.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泰山螭霖鱼种质资源保护模式与开发利用[J]. 李娴,朱永安,张金路,巩俊霞,杨玲. 农学学报, 2017(04)
- [10]山东省肥城市桃木文化的产业化与民间艺术的生成机制[D]. 赵志胜. 上海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