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纸厂草浆黑液治理技术分析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裔兆宏[1](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郑玉[2](2013)在《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强化处理草浆造纸黑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草类碱法制浆工艺产生的黑液,是一类难以处理的有机废水,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具有高COD浓度、高碱性、高色度及难降解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水处理研究的难点。本文针对国内外目前存在的草浆碱法造纸黑液处理技术瓶颈,利用从三国时期吴国竹简浸泡液中分离筛选出能有效降解造纸黑液的4株菌株;在对4株菌株黑液降解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复合菌强化SBR反应器处理造纸黑液的核心工艺;基于芦苇浆造纸所产生的浓缩黑液的特点,提出碱析法-生物强化处理-生物微酸化-Fenton法深度处理的工艺流程,同时研究了生物强化处理作用下黑液木质素降解的机理。旨在从资源化和生物处理的角度为草浆造纸黑液治理提供新的处理技术和工艺。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造纸黑液高pH和高COD浓度的特点,提出了碱析法预处理新思路。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预处理最佳条件:初始黑液pH为13、COD为78000mg/l、Ca2+投加量为4.5g/1,处理后黑液COD、木质素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1.62%、83.21%、94.26%,黑液pH降低至11左右,COD降低至22300mg/1左右,同时析出可以回收利用的木质素,有利于后续生物法处理,克服了常规絮凝法或酸析法需要调节pH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2)从吴国竹简浸泡液中分离筛选出能在复杂造纸黑液环境中生长的3株细菌Pandoraea sp.B-6、Cupriavidus sp. B-8、Comamonas sp. B-9和1株霉菌Aspergillus sp. F-1。对4株菌株降解造纸黑液特性研究表明:各菌株均能在不外加碳氮源和微量营养元素的条件下对造纸黑液直接进行降解,降解条件为pH10~11, COD初始负荷为23000mg/1左右,生长温度为30-35。C,各菌株在高碱性条件下表现出很强的pH调节能力,黑液COD、木质素和色度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58.2%、46.7%、62.4%,并能分泌木质纤维素酶活,体现了菌株对高浓度造纸黑液的耐受性。(3)研究了生物强化处理草浆造纸黑液新工艺,采用生物强化处理与活性污泥法相结合,对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进行了优化研究。在黑液初始COD为23000mg/1左右,pH为10,温度30℃,MLSS为4.5g/1,无外加碳氮源条件下,黑液COD、木质素和色度去除率最高可达到62.7%、48.1%、66.4%,高于单一菌株处理情况,说明了复合菌群组合强化活性污泥处理造纸黑液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对生物强化处理与普通活性污泥法连续处理造纸黑液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生物强化系统比普通活性污泥系统平均COD去除率高20%左右,平均木质素去除率高21%左右,色度去除率高22%左右,且反应启动时间大大缩短。生物强化系统进水COD从9000mg/1增加到24000mg/l,COD去除率仍然保持在50%,表明投加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的生物强化系统耐冲击能力强。(4)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气质联用等研究手段揭示了黑液中木质素的生物降解机理。可以初步认为在生物强化作用下,微生物首先直接利用黑液中的易降解的碳水化合物进行生长,并分泌一定的木质素纤维素酶活,促进木质素苯环之间的连接键的断裂,譬如Cα-Cβ断裂和p-0-4断裂,以及联苯之间的键的断裂,形成一系列的木质素单体结构,同时木质素单体逐渐脱除苯环上的甲氧基,由Lac和MnP进一步催化形成醌、苯氧自由基,并出现大量的羰基,且双键数量有所增加,甚至可以由LiP氧化生成开环产物,进入三羧酸循环。(5)采取碱析法-SBR生物强化-生物微酸化-Fenton法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对造纸黑液进行了连续处理,在15个运行周期中,造纸黑液初始pH13,COD约为78550mg/l左右,经组合工艺处理后,黑液COD、木质素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98.5%、95.8%、99.8%。组合工艺实际应用到造纸黑液的处理是可行的。
何秀院[3](2012)在《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针对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禾草类秸秆资源丰富却没有适合的工业化高效利用技术;有用于制浆造纸但只利用了其中40%的纤维素,其余60%的有机质因钠碱蒸煮制浆,黑液污染未能实现有机肥功能,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生态环境;生产中缺乏既能补充土壤有机质养份,又可保持水土、保温保墒,还能固定流沙、改良沙地的多功能生态有机肥,用于我国沙化治理和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诸方面的技术问题;以突破“秸秆资源工业化高效利用、麦秸制浆造纸黑液资源化再利用、生态地膜肥料固沙植被”三个技术难题为思路,选择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作为协作单位,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设计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纸—肥”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制浆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肥的技术方案。论文以小麦秸秆和制浆化学原料及新产品应用为研究对象,从制浆原料入手,通过对传统麦秸化学制浆工艺的研究改进,试验采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传统蒸煮剂化学性质的KOH(K2O)、K2SO3,Mg(OH)2(MgO)、MgSO3,NH4OH(NH3·H2O)、(NH3)、(NH4)2SO3,AQ(蒽醌)等复盐、复碱,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制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碱性亚硫酸镁钾铵[Mg KNH4(SO3)2]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试验:采用3种原料3个剂量3次重复,分别设计不同量的复盐制成9个系列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筛选确定的工艺是:采用(NH4)2SO3 +K2SO3 + MgSO3复盐组合,其中 MgO(MgSO3)用量为 6%,K2O(K2SO3)为 10%,NH3(NH4)2SO3 为 15%,AQ 为 0.05%;液固比为 4:1,装草后空转20 min后开始升温,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60min,喷放时间10min。蒸煮结果经测试,该亚硫酸镁铵钾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5%,纸浆得率49.7%,高锰酸钾值13.6%。同时利用其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已获得成功。2.氢氧化镁钾铵(MgKNH4(OH)4)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试验:分别设计不同量的镁钾铵制成8个配方的蒸煮剂,对照采用传统的NaOH+Na2SO3蒸煮剂,三次重复;根据试验的蒸煮效果和经济成本优化确定的工艺是:采用Mg(OH)2 + NH4OH + KOH复合蒸煮剂,其中 MgO(Mg(OH)2)用量为 6%,K2O(KOH)为 6%,NH3(NH4OH)为20%,AQ为0.05%;液固比为5:1,升温时间60min,最高温度150℃,保温时间90min。结果经测试,该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麦秸木质素的脱除率达86.3%,纸浆得率48.35%,高锰酸钾值12%。同时,将其黑液再引入磷酸、尿素及粘合剂,进行酸析中和及粘结改性,以改善其性能,再经过喷雾干燥包装为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联产的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经中科院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部门五次检验测试结果,有机质含量36.66%--42.2%,无机养分含量7.2%——13.92%,腐植酸含量27.72%,固结强度 160kPa--250kPa。3.固沙保土有机肥及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固沙植被试验: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风沙环境风洞实验室和沙漠实验观测站进行了抗风蚀性能和固结强度、施工技术、操作方法、植物生长等项试验,实施了野外固沙保土与植物种子喷播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抗风蚀性能优良,适于野外作业,固沙效果明显,不失为一种新型良好的固沙植被材料”。近年来,先后在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站、甘肃省张掖林场、青海省共和县、晋南黄河沙滩地试验示范2358 hm2。从应用结果看:治沙效果明显且经济合算,每m2沙地固沙成本仅0.45元,比国内同类产品低4.5元,比国际同类产品低0.55元。4.本研究成果的创新点(1)研制出镁钾铵复盐MgNH4K(SO3)2和 MgKNH4(OH)4复合蒸煮剂及麦秸清洁制浆工艺。在麦秸化学制浆蒸煮剂替代关键技术上,选用对生态环境友好并具蒸煮性质的镁钾铵复盐代替传统的钠碱蒸煮麦秸、制浆造纸,使所伴生的黑液成份彻底改善为有机复合液肥;实现了麦秸40%纤维素制浆造纸和60%木质素、半纤维素等有机质与镁钾铵化合制成有机复合肥。从而突破了钠碱制浆造纸黑液污染负荷重、资源浪费多、治理成本高和亚铵法制浆存在的白度差、易反黄、影响纸质和腐蚀设备的技术难题。开创了麦秸资源工业化利用和制浆黑液再利用的新途径,使其回收资源化高效利用。基本可以消除制浆造纸黑液污染。(2)研制出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固沙保土有机肥和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利用上述清洁制浆黑液中大量的聚戊糖和木质素的粘结性和大量的有机质,经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和干燥固化,研制成了具有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保持水土、吸湿保水、抗旱保墒、缓释长效作用的多功能新型环保肥料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不仅固沙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富含对植物有益的有机质和氮、磷、镁等营养元素,所以能增加荒漠沙地中的养份,利于植物生长而形成植被、建成农业生态环境和牧草生产系统。同时,探索出一条农纸肥联产的循环经济和清洁制浆新工艺技术模式。(3)研究制定出一套本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多年生抗旱固氮牧草结合,用于我国荒漠化与沙化地、河流沙滩地、工矿复垦区培肥改良、水土保持、生态植被、牧草生产的技术模式。在播种抗旱沙生植物的同时喷洒生态肥。生态肥可承担固沙的前期功能三年左右;在植物生长形成群体的过程中,生态肥可提供养份和水份,促使植物功能群体植被建成而长期持续固沙。从而解决了固沙材料成本大、费用高、难以推广的问题。5.本研究成果解决的问题和应用领域本成果的实施不仅可使制浆造纸产业由纸浆单产走向资源化利用的农纸肥联产之路;而且能将制浆造纸黑液从有费用的治理变为有效益的资源化利用;同时还可解决沙化、荒漠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的技术难题。有望实现农业秸秆-制浆造纸-生态肥料-固沙植被-牧草生产-反哺农业的农纸肥体化的循环经济。本工艺技术可应用于我国广大的中小型造纸厂麦秸清洁制浆及黑液资源化利用,联产的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适于我国西部沙化土地生态植被和牧草生产、河流沙滩地改良培肥、工矿复垦区植被恢复以及普通沙质旱地施肥保水。
曹春昱,樊永明[4](2010)在《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一、引言制浆造纸产业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关系密切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当今,不仅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芬兰、瑞典)拥有发达的造纸工业,该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十大制造业之一,而且在发展中国家,造纸工业也迅速崛起,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郝永涛[5](2009)在《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中认为为制作新中国造纸工业60周年"科技创新"专题,本刊特精心汇集采编了一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革,作为传统制造业之一的制浆造纸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强而大"、"优而美"的现代新型造纸企业的崛起,促使中国造纸产业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快速提高。推动这种变化和提高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在历史长河中,手工造纸曾经辉煌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机制纸发展迅速,超越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造纸工业的发展。从建国初到2008年,机制纸浆产量由3.5万吨增长为6415万吨,翻了1832倍多;纸及纸板产量由22.8万吨增长为7980万吨,翻了350倍;纸机抄宽由不到1米增宽到10多米;车速由100米/分提高到2000米/分。科技创新也取得长足发展,本次活动仅选择1978年荣获科学大会奖项目以及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来展示,如表1、表2、表3。由于篇辐的限制,本次活动中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仅选部分代表性的详细介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国造纸行业成立了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如晨鸣纸业于2000年1月设立、华泰集团于2002年设立、泉林纸业于2007年7月设立、泰格林纸于2005年10月设立,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被取消。造纸新产品层出不穷(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名单如表4),逐渐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解除,受到冲击的中国造纸业虽开始好转,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辩证地看,危机就是危难之中蕴含着机遇和转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科技、知识、人才就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所在"。我们要抓住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推动中国造纸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
冯文英[6](2008)在《中国造纸工业的环保政策法规及应对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中国造纸工业发展及污染现状 1.1 中国造纸工业发展现状
武银华[7](2007)在《造纸黑液资源分层多级利用及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合分析了造纸废水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危害,并对黑液的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我国80%的造纸厂是以草类纤维为原料,制浆黑液中的半纤维素和硅含量高。从生态工程角度看,草浆黑液碱回收工程是燃烧黑液间接地换取造纸厂所需的蒸煮碱,这不仅造成回收碱的成本高,而且也把具有可持续利用、高附加值的木质素、寡糖等天然有机物资源一炬化为乌有,存在多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酸析法处理黑液是以最大限度减轻全厂污染负荷为目的废水处理技术,虽然回收了木质素,但也造成碱与多糖的浪费。鉴于此,本文提出在最大限度回收植物多糖的同时,分离提取高纯度木质素资源,以此实现既有利于草浆造纸黑液分级综合利用又能达到综合治污的目的。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较为系统的探讨、分析了在造纸黑液中提取植物多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的草浆黑液中总糖含量不同,麦草浆黑液的总糖含量高于稻草桨。黑液酸化的pH值、温度及陈放时间对总糖含量都有影响。总糖回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4.0-5.0,加温65-70℃并保温陈放3-4h。但从回收草浆黑液中具有功能性食品基料的低聚糖来看,由于造纸黑液中单糖与多糖在酸析木质素过程中,其分配比例又随酸度、温度及保温陈放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回收纯度高、具有潜在功能价值的植物低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为4.0-5.0,温度60℃与保温陈放时间3-10之间。同时,本文也初步利用改性的层析柱对植物多糖进行了进一步的纯化、分离的研究,与多种分离方法相比,发现葡聚糖/硅胶质量比为1:100的改性凝胶担体较适合分离黑液中的植物多糖,并对分离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乔维川[8](2007)在《嗜黑液菌的生物反应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浆造纸工业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其中草类碱法制浆工艺产生的黑液具有COD浓度高,碱性强,含盐量大等特点,使得黑液的治理成为目前工业废水处理中最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黑液塘底泥中分离出能够降解黑液组分的嗜黑液菌,并研究了该类微生物的生物特性和黑液厌氧降解机理,同时设计出新的折流式厌氧反应器,通过研究其动力学特性,来实现黑液厌氧生物降解过程。本文主要的内容和结论为:(1)以草浆厂的黑液贮存塘底泥作为菌种的来源,在相应的培养基中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培养,通过多次微生物的纯化分离后,得到纯种微生物,再对该微生物进行特征培养,从形态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出的微生物不但能够适应制浆黑液这种强碱、强渗透压、高浓度盐含量的极端环境,而且生长繁殖良好,因此,认为该微生物可能是一种兼性厌氧的嗜碱性放线菌,并命名为嗜黑液菌,通过生物特性研究发现该微生物能够较大量地降解黑液中的木质素和聚糖类。(2)利用培养的极端微生物对草浆黑液进行生化降解,通过测定草浆黑液中的木质素、聚糖含量、pH、COD等参数的变化分析了草浆黑液的生物降解机理。另外,研究了厌氧降解后木质素的甲氧基、羰基、羧基和醌基等官能团的变化,以及木质素分子量的分布变化,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浆黑液在极端厌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不但其中50%以上的聚糖类物质能被极端微生物降解,而且结构复杂的木质素也能被降解,总降解率最高可达到30%以上,研究发现,黑液在厌氧降解过程中,其木质素结构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分子量大于4950的大分子木质素发生碎片化反应,生成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木质素结构中的香豆满和松脂醇结构的破坏,以及β-O-4和β-β键的断裂都有可能发生。木质素在厌氧降解过程中,还会发生脱甲基反应,从而在微生物作用下,一方面发生β-醚键的氧化断裂,另一方面通过无氧还原代谢作用,使木质素逐渐降解为小分子的有机酸。(3)设计了一种新型折流式反应器,命名为中心流式折流厌氧反应器CABR(Center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针对制浆黑液难生物降解的特点,从设计上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强化,并获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填加少量颗粒活性炭促进污泥的颗粒化,同时采用污泥内循环的方式,并增加最外层反应室的体积来提高污泥停留时间,保证了生长缓慢的厌氧微生物在反应器中保持一定的数量;采用污泥内循环搅拌和废水的外循环搅拌,从而保证固液能够充分混合接触,提高了传质效率;采用折流式的方式,将反应器隔成三个独立的反应室,而且根据不同阶段的微生物的世代时间,每个反应室设计成不同的容积,这样,使不同的微生物生活在相对独立的空间,不会受到其它微生物和不良环境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和动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来看,中层微生物降解基质的能力较强,而且反应速度较快,而内层微生物的增长速率快,消耗有机物的能力也较强。(4)对反应器的基质降解动力学和微生物增长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基质降解和微生物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泥浓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厌氧微生物对于黑液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微生物的活性较高,COD去除率、糖类化合物去除率和产气量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H下降得也较多;黑液初始COD浓度增加,一方面增加了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的供给,一方面其它毒性物质也同时增加,因此,当黑液初始COD浓度在较低范围内(小于2000mg/L),COD去除率、糖去除率糖和产气量逐渐增加,而当黑液初始COD大于2000mg/L时,变化趋势则相反;当水力停留时间增加时,则黑液COD的去除率增加,同时由于污泥停留时间也相应增加,微生物能充分厌氧降解黑液中有机物;增加回流比也是通过增加污泥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从而能够保持反应器中生长足够数量的厌氧微生物来降解有机物。经过实验,本反应器CABR对黑液COD的处理效率能达到60%左右。
张兆立,赵荣[9](2006)在《草浆造纸厂废液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采用三种絮凝剂,常温条件下使木素絮凝,二氧化硅沉淀分离。利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造纸黑液不经浓缩、不用调节pH值便可絮凝沉淀木素,处理后的黑液与中段水混合重新处理可实现达标排放。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木材、芦苇及各类草浆造纸生产中,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另外该系列絮凝剂对受污染的河水、造纸中段水等也有很好的絮凝效果。
杜飞[10](2006)在《草浆中段废水对好氧微生物抑制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造纸工业三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其中以水污染最为突出。在现有的造纸企业中,以草类原料为主要制浆方法的中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设备落后管理不够完善,而且由于草浆黑液碱回收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受企业生产规模或资金的限制,黑液提取率低,相关的科研与技术的推广仍停留在较小规模和较低水平,导致废液治理的比例低。部分制浆废液随中段废水一起进入好氧生物处理系统,造成中段废水排放量更大,成分更加复杂,有害物质含量增加。在我国极为重视环境污染的今天,如何消除草浆中段废水对好氧微生物的抑制性,提高好氧物生物处理效率,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静态测定方法和动态测定方法,即BOD5/ CODcr比值法和瓦氏呼吸仪法相结合对草浆中段废水可生化性作全面的评价。研究了不同制浆和漂白方法草浆中段废水的可生化性。研究结果表明:草浆烧碱蒽醌法和硫酸盐法制浆产生的中段废水好氧可生化性良好。用BOD5/ CODcr值表示的静态可生化性同用瓦氏呼吸仪法测得的动态可生化性结果一致。草浆碱性亚硫酸钠法和中性亚铵法制浆产生的中段废水可生化性受到洗浆废液中SO32-、NH4+等有害物质的抑制,可生化性较差。而且动态和静态两种测定结果不一致。该结论可以为在许多纸厂处理这两种中段废水所测BOD5/ CODcr值较高,但是实际的好氧生物处理效果确较差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通过反复实验得出草浆不同制浆方法中段废水可生化性顺序为:烧碱蒽醌法>硫酸盐法>碱性亚钠法>中性亚铵法。相同的制浆方法不同的漂白方法产生的草浆中段废水可生化性高低顺序大致相同。不论哪种制浆方法经HP两段漂白后产生的中段废水可生化性都是最佳的,而CEH三段漂白中CE段出水可生化性都是最差的。可见如果要提高草浆中段废水可生化性尽量减少或消除漂白剂中的元素氯,是行之有效的。在四种不同制浆方法对次氯酸
二、中小纸厂草浆黑液治理技术分析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纸厂草浆黑液治理技术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强化处理草浆造纸黑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草浆造纸黑液的来源、特征及污染现状 |
1.1.1 造纸黑液的来源 |
1.1.2 造纸黑液水质特征 |
1.1.3 造纸黑液的污染现状 |
1.2 草浆造纸黑液处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
1.2.1 碱回收法 |
1.2.2 物理化学法 |
1.2.3 生物处理法 |
1.2.4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相关方法 |
1.3 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
1.3.1 木质纤维素结构 |
1.3.2 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 |
1.3.3 降解酶系及其降解机理 |
1.3.4 降解菌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3.5 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生物强化处理在难降解废水中的应用 |
1.4.1 生物强化处理发展趋势 |
1.4.2 主要作用机理 |
1.4.3 生物强化处理难降解废水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1.5.4 创新点 |
2 草浆造纸黑液碱析法预处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水样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3 造纸黑液的特性 |
2.3.1 黑液主要成分特征 |
2.3.2 黑液主要结构特征 |
2.4 碱析剂的选择 |
2.5 碱析法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实验 |
2.5.1 Ca~(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5.2 初始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5.3 黑液初始COD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5.4 反应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5.5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
2.6 碱析木质素形貌表征和基团特征 |
2.6.1 碱析木质素的表面形貌分析 |
2.6.2 碱析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
2.7 小结 |
3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造纸黑液的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方法 |
3.3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 |
3.3.1 不同菌株的木质素降解能力 |
3.3.2 不同菌株的纤维素分解能力 |
3.3.3 优势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细胞形态 |
3.4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降解黑液影响因素研究 |
3.4.1 初始pH对优势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4.2 培养温度对优势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4.3 黑液浓度对优势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5 木质纤维素降解菌降解黑液的协同和抑制作用 |
3.5.1 共代谢初级碳源对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5.2 共代谢初级氮源对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5.3 金属离子对菌株降解黑液的影响 |
3.6 优化条件下降解菌降解黑液的特性研究 |
3.6.1 优化条件下菌株B-6降解黑液的特性 |
3.6.2 优化条件下菌株B-8降解黑液的特性 |
3.6.3 优化条件下菌株B-9降解黑液的特性 |
3.6.4 优化条件下菌株F-1降解黑液的特性 |
3.7 小结 |
4 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的优化及其强化SBR反应器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活性污泥驯化 |
4.4 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处理黑液优化研究 |
4.4.1 单一降解菌强化SBR反应器处理黑液最佳接种量确定 |
4.4.2 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的筛选 |
4.4.3 复合菌群生长和降解曲线 |
4.5 复合菌群强化SBR反应器处理造纸黑液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4.5.1 环境因子对复合菌群强化活性污泥处理造纸黑液的影响 |
4.5.2 无机离子投加量对复合菌群强化处理造纸黑液的影响 |
4.5.3 综合条件下复合菌群强化处理造纸黑液实验 |
4.6 复合菌群强化SBR反应器连续处理造纸黑液实验研究 |
4.6.1 不同反应器处理不同进水COD负荷造纸黑液效果比较 |
4.6.2 不同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比较 |
4.7 小结 |
5 生物强化处理造纸黑液反应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分析方法 |
5.3 传统生物法和生物强化处理造纸黑液比较研究 |
5.3.1 造纸黑液降解效果 |
5.3.2 木质纤维素酶活分泌情况 |
5.3.3 黑液木质素成分变化 |
5.3.4 黑液总糖含量的变化 |
5.4 生物强化处理造纸黑液降解途径推测 |
5.4.1 黑液降解前后官能团和化学键结构的变化 |
5.4.2 黑液降解前后木质素的分子量及分布变化 |
5.4.3 降解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确定 |
5.4.4 降解可能途径 |
5.5 小结 |
6 草浆造纸黑液物化-生物强化组合工艺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分析方法 |
6.3 菌株生物酸化优选研究 |
6.4 Fenton法深度处理研究 |
6.4.1 H_2O_2投加量的确定 |
6.4.2 FeSO_4投加量对造纸黑液处理的影响 |
6.4.3 反应时间对造纸黑液处理的影响 |
6.5 组合工艺研究 |
6.5.1 工艺流程研究 |
6.5.2 组合工艺连续运行研究 |
6.6 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文献综述 |
1.1 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1.1 农业秸秆的特 |
1.1.2 麦秸秸秆的特点及化学结构 |
1.1.3 作为造纸原材料与国家政策定位 |
1.1.4 我国秸秆资源及其特征 |
1.1.5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6 国内外秸秆资源利用的不同特点 |
1.1.7 麦秸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问题 |
1.1.8 麦秸秸秆资源利用的对策 |
1.2 国际制浆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2.1 世界制浆造纸工业发展概况 |
1.2.2 国际造纸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
1.2.3 全球制浆造纸行业发展的特点 |
1.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1.3.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现状与主要特点 |
1.3.2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原因 |
1.3.3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
1.3.4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发展对策 |
1.3.5 关于我国非木材制浆造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1.3.6 科学合理利用禾草类纤维资源的研究 |
1.3.7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污染现状 |
1.3.8 制浆造纸黑液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3.9 我国麦秸化学制浆黑液污染的原因 |
1.3.10 麦秸化学制浆黑液废水治理技术现状 |
1.3.11 麦秸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1.3.12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清洁制浆新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1.3.13 我国麦秸化学清洁制浆研究进展 |
1.4 我国新型多功能肥料研究概况 |
1.4.1 我国肥料使用及生产现状 |
1.4.2 有机复合(混)肥料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3 我国多功能肥料的发展概况 |
1.5 土地沙化荒漠化现状与我国防治技术研究 |
1.5.1 土地沙化的成因与国内外治沙技术研究现状 |
1.5.2 有待解决的课题 |
1.6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6.1 研究课题背景 |
1.6.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3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
第二章 麦秸镁铵复盐制浆工艺及黑液生产固沙保土剂的研究 |
2.1 研究目的意义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工艺流程 |
2.3.1 亚硫酸镁铵Mg(NH_1)_2(SO_3)_2复盐蒸煮剂制备 |
2.3.2 麦秸镁铵复盐蒸煮工艺 |
2.3.3 黑液分离提取工艺流程 |
2.3.4 黑液蒸发浓缩 |
2.3.5 喷雾干燥 |
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新工艺产品质量检测 |
2.4.2 技术成果鉴定及结论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麦秸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工艺研究 |
3.1 研究目的意义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地点 |
3.2.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结果 |
3.4.1 K_2O (KOH)用量确定 |
3.4.2 氧化镁Mg(OH)_2用量确定 |
3.4.3 液氨NH_3试验及用量确定 |
3.4.4 蒸煮温度的试验 |
3.4.5 液固比的试验及确定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5.1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脱除木质素 |
3.5.2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半纤维素溶出分析 |
3.5.3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对纤维素降解的影响 |
3.5.4 制浆黑液分析 |
3.5.5 黑液蒸发浓缩、改性复合、干燥制粉 |
3.5.6 清洁制浆工艺与钠碱制浆工艺的成本对比 |
3.5.7 镁钾铵复合蒸煮剂清洁制浆黑液回收利用情况 |
3.6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麦秸MGNH_4K(SO_3)_2清洁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土有机肥研究 |
4.1 研究目的意义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3 试验采用设备 |
4.3.1 主要设备及技术特征 |
4.3.2 制浆蒸煮剂制备 |
4.3.3 试验方法及过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制浆蒸煮试验结果 |
4.4.2 结果分析 |
4.4.3 亚硫酸镁钾铵复盐蒸煮制浆黑液的特性及资源化利用 |
4.4.4 氢氧化镁钾铵复合清洁制浆黑液的资源化应用 |
4.4.5 黑液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产品展望 |
4.4.6 制浆工艺确定 |
4.4.7 与传统工艺对比成品纸技术指标变化 |
4.5 新工艺经济指标 |
4.6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麦秸制浆黑液联产固沙保上有机肥产业化研究 |
5.1 产业化研发概述 |
5.1.1 项目产品方案及建设地点 |
5.1.2 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销售方向 |
5.1.3 项目实施可行性 |
5.2 工艺技术路线 |
5.2.1 主流程 |
5.2.2 中段水处理工艺 |
5.2.3 工艺特点 |
5.2.4 清洁生产指标 |
5.2.5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 |
5.2.6 循环经济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利用麦秸直接制备生态液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6.1 试验目的意义 |
6.2 室内实验情况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碱用量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2 乙醇对小麦秸秆的转化率的影响 |
6.3.3 超声波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4 加热反应时间对小麦转化率的影响 |
6.3.5 不同的碱进行碱解对小麦秸秆转化率的影响 |
6.3.6 碱解和酸解共同作用对小麦秸秆转化率影响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固沙保土有机肥与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检测试验 |
7.1 固沙保土有机肥检验测试 |
7.1.1 固沙保土有机肥的检验结果 |
7.1.2 清洁制浆环保型黑液检验结果 |
7.1.3 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检验结果 |
7.1.4 本工艺生产的双面书写纸的检测结果 |
7.2 抗风蚀和固结强度试验及野外中试 |
7.2.1 试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7.2.2 野外中试 |
7.3 检测试验结果 |
7.3.1 风蚀角15℃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2 风蚀角30℃不同风速风沙流条件下各配方风蚀量 |
7.3.3 抗压强度试验 |
7.3.4 野外中试样品植物生长情况 |
7.4 沙化土地固沙肥与牧草结合生态植被试验研究 |
7.4.1 试验地概况 |
7.4.2 试验材料的选用 |
7.4.3 试验方法 |
7.4.4 试验结果 |
7.4.5 结果分析 |
7.5 野外固沙实验示范案例 |
7.5.1 青海省共和县沙朱玉乡上卡力岗村 |
7.5.2 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端的包兰铁路北侧的沙丘 |
7.5.3 晋南黄河沙滩地的示范应用 |
7.5.4 中科院野外沙漠实验观测站试验示范 |
7.5.5 内蒙古临河市沙化土地生物修复对比试验 |
7.5.6 野外试验示范应用结果 |
7.6.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1 在豆科作物上的试验 |
7.6.2 花生施用生态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 |
7.6.3 在枣树上的应用试验 |
7.6.4 在菊花观赏品质的试验 |
7.6.5 小麦施用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的试验结果 |
7.6.6 小麦示范应用 |
7.7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7.8 主要技术与经济指标 |
7.8.1 产品技术指标 |
7.8.2 节能减排技术指标 |
7.8.3 综合经济指标 |
7.8.4 生态地膜有机复合肥与现行产品技术比较 |
7.9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全文结论及建议 |
8.1. 全文结论 |
8.2 研究的新见解 |
8.2.1 防沙治沙应以牧草植被为主、辅之于种树 |
8.2.2 生态治沙应以农业部门为主 |
8.3 建议与设想 |
8.3.1 技术产品产业化问题 |
8.3.2 改进思路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2. 主持与参加的研究开发项目 |
3. 获得的科技奖励 |
(5)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
科技部部长万钢: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 |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轻工专业组组长胡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要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营机制 |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黄运基:要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关键设备的自主化率 |
我国造纸行业的另一位工程设计大师——孙孝孺 |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鄂生: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
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安江:国产制浆造纸装备是我国未来纸产量增加的主要支撑力量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房桂干:发展废水深度处理推进节能减排 |
“十一五”期间造纸领域国家科研支撑计划项目 |
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 |
马尾松材性遗传变异与制浆造纸材优良种源选择 |
重涂高档铜版纸 |
主要针叶纸浆用材树种新品系选育、规模化繁殖及培育配套技术 |
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系列产品 |
意大利杨APMP新工艺制浆及其应用 |
制浆和碱回收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 |
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 |
中高浓度纸浆少污染漂白方法与装置 |
晨鸣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
华泰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
泰格林纸国家级技术中心 |
泉林纸业国家级技术中心 |
(7)造纸黑液资源分层多级利用及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制浆造纸厂生产工艺 |
1.2 各工段排放废水特性 |
1.2.1 备料废水 |
1.2.2 制桨废水 |
1.2.3 废纸桨废水 |
1.2.4 中段水 |
1.2.5 造纸机废水 |
1.3 我国造纸废水污染现状 |
1.4 造纸黑液的环境危害 |
1.5 造纸黑液的治理现状 |
1.5.1 碱回收技术 |
1.5.2 物化-生化技术 |
1.5.3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
1.6 功能性低聚糖及其生理功能 |
1.6.1 功能性食品 |
1.6.2 功能性低聚糖的发展现状 |
1.6.3 功能性低聚糖的生理功能 |
1.7 功能性低聚糖生产与发展趋势 |
1.8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提糖母液的制备方法 |
2.4 分析方法 |
2.4.1 造纸黑液成分分析方法 |
2.4.2 造纸黑液总糖测定方法 |
2.5 造纸黑液多糖分离方法 |
2.5.1 硅胶的改性 |
2.5.2 粗多糖纸层析 |
2.6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6.1 实验试剂 |
2.6.2 实验仪器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不同草浆黑液糖含量比较 |
3.2 酸化pH值对分离糖的影响 |
3.3 温度对分离糖的影响 |
3.4 酸化陈放时间对分离糖的影响 |
3.5 单、多糖含量在黑液木质素中的分配规律 |
3.5.1 pH值对单、多糖在木质素中分配比例的影响 |
3.5.2 温度对单、多糖在木质素中分配比例的影响 |
3.5.3 酸化陈放时间对单、多糖在木质素中分配比例的影响 |
3.6 造纸黑液多糖的分离 |
3.6.1 葡聚糖与硅胶质量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3.6.2 改性硅胶柱对黑液植物多糖的分离效果 |
3.6.3 黑液植物多糖其他分离方法的效果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嗜黑液菌的生物反应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制浆造纸废水的主要来源与特征 |
2 制浆造纸黑液的治理技术现状 |
2.1 物理化学法 |
2.2 造纸黑液的资源化 |
3 木质素降解极端微生物研究进展 |
3.1 极端微生物 |
3.2 木质素厌氧降解微生物研究 |
3.3 木质素厌氧生物降解机理研究 |
3.4 极端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方法 |
4 厌氧生物反应器技术及现状 |
4.1 废水厌氧处理的理论研究 |
4.2 厌氧生物反应器处理制浆废水技术进展 |
4.3 厌氧反应器未来发展方向 |
4.4 折流式厌氧反应器(ABR)的研究进展 |
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制浆黑液贮塘底泥中嗜黑液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微生物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实验装置图 |
1.4 黑液贮塘底泥中微生物的分离 |
1.5 嗜黑液菌的筛选 |
1.6 极端微生物的分类鉴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嗜黑液菌的分离过程及分析 |
2.2 嗜黑液菌的筛选 |
2.3 嗜黑液菌的形态特征 |
2.4 嗜黑液菌的生理特征 |
2.5 纯分离后的嗜黑液菌的生理特征鉴定 |
2.6 嗜黑液菌的分类鉴定 |
3 小结 |
第三章 制浆黑液厌氧分解反应机理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装置 |
1.3 实验步骤 |
1.4 实验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嗜黑液菌的生物特性研究 |
2.2 黑液厌氧生物降解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 |
2.3 木质素厌氧降解过程中化学基团的变化 |
2.4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
2.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
2.6 木质素在厌氧降解过程中反应机理的探讨 |
3 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折流式厌氧反应器(CABR)的设计及其在制浆黑液处理中的应用 |
1 新型折流式厌氧反应器CABR的设计 |
1.1 新型厌氧反应器的设计思路 |
1.2 CABR厌氧反应器装置及特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新型折流式厌氧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实验 |
2.3 新型折流式厌氧反应器动力学研究 |
2.4 折流式厌氧污泥膨胀床在制浆废水处理中影响因素分析 |
2.5 实验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ABR厌氧反应器的启动研究 |
3.2 新型折流式厌氧反应器CABR的动力学研究 |
3.3 动力学参数对黑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
3.4 本反应器与其他反应器性能比较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草浆中段废水对好氧微生物抑制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
1.1.1 我国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现状 |
1.1.2 我国制浆造纸水污染特点 |
1.1.3 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2 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的有关技术及发展趋势 |
1.2.1 制浆黑液的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
1.2.2 制浆造纸中段废水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
1.3 我国草浆中段废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
1.3.1 草浆中段废水的特点 |
1.3.2 草浆中段废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
1.3.3 草浆中段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4 本研究选题的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2 草浆不同制浆方法产生的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2.1 生化呼吸线法(瓦氏呼吸仪法)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
2.1.1 实验原理 |
2.1.2 瓦氏呼吸仪工作原理 |
2.1.3 实验步骤 |
2.1.4 实验数据的处理 |
2.2 草浆烧碱蒽醌法 HP 两段漂白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2.2.1 废水水质的分析 |
2.2.2 废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
2.3 草浆碱性亚硫酸钠法 HP 两段漂白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2.3.1 废水的水质分析 |
2.3.2 废水的可生化性分析 |
2.4 草浆硫酸盐法 HP 两段漂白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2.4.1 废水的水质分析 |
2.4.2 废水可生化性分析 |
2.5 草浆亚铵法 HP 两段漂白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2.5.1 废水水质分析 |
2.5.2 废水可生化性分析 |
2.6 草浆不同制浆方法产生的中段废水可生化性比较 |
2.6.1 比较方法 |
2.6.2 草浆不同制浆方法的中段废水可生化性比较 |
2.7 小结 |
3 不同漂白方法产生的草浆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
3.1 漂白废水的特征及其对好氧微生物的危害 |
3.1.1 漂白废水的特征 |
3.1.2 漂白废水对好氧微生物的危害 |
3.2 草浆不同漂白方法中段废水可生化性比较 |
3.2.1 草浆烧碱蒽醌法不同漂白方法中段废水可生化性比较 |
3.2.2 草浆亚钠法不同漂白方法中段废水可生化性比较 |
3.2.3 草浆硫酸盐法不同漂白方法可生化性比较 |
3.2.4 草浆亚铵法不同漂白方法可生化性比较 |
3.3 小结 |
4 草类原料蒸煮废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初步研究 |
4.1 实验的方法及原理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原理 |
4.2 草浆烧碱蒽醌法制浆黑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的研究 |
4.2.1 黑液性质分析 |
4.2.2 临界值的初步研究 |
4.2.3 临界值范围的缩小 |
4.3 草浆硫酸盐法制浆黑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的研究 |
4.3.1 黑液性质分析 |
4.3.2 临界值的初步研究 |
4.3.3 临界值范围的缩小 |
4.4 草浆碱性亚硫酸钠法制浆黑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的研究 |
4.4.1 黑液性质分析 |
4.4.2 临界值的初步研究 |
4.4.3 临界值范围的缩小 |
4.5 草浆亚铵法制浆黑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的研究 |
4.5.1 黑液性质分析 |
4.5.2 临界值的初步研究 |
4.5.3 临界值范围的缩小 |
4.6 小结 |
5 结论 |
5.1 实验研究结论 |
5.1.1 草浆不同制浆方法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研究 |
5.1.2 不同漂白方法草浆中段废水可生化性研究 |
5.1.3 草类原料蒸煮废液对好氧微生物抑制作用临界值的初步研究 |
5.2 本课题创新点 |
5.3 本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四、中小纸厂草浆黑液治理技术分析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2]木质素降解复合菌群强化处理草浆造纸黑液研究[D]. 郑玉. 中南大学, 2013(12)
- [3]麦秸化学清洁制浆工艺及黑液联产生态有机肥的研究[D]. 何秀院.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4)
- [4]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A]. 曹春昱,樊永明. 2010-2011制浆造纸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2010
- [5]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 郝永涛. 中华纸业, 2009(13)
- [6]中国造纸工业的环保政策法规及应对措施[A]. 冯文英. 第二届中日造纸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8
- [7]造纸黑液资源分层多级利用及治理技术研究[D]. 武银华. 苏州大学, 2007(11)
- [8]嗜黑液菌的生物反应特性及应用研究[D]. 乔维川.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9]草浆造纸厂废液处理技术研究[J]. 张兆立,赵荣. 天津造纸, 2006(02)
- [10]草浆中段废水对好氧微生物抑制性的研究[D]. 杜飞. 陕西科技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