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氧化超声降解法制备接枝炭黑

聚乙烯醇氧化超声降解法制备接枝炭黑

一、氧化超声降解聚乙烯醇制备接枝炭黑(论文文献综述)

廖振,徐明,朱亚伟[1](2020)在《水性炭黑分散体系制备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炭黑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其在水性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提高炭黑亲水性的角度出发,对炭黑的分散剂改性、包覆改性、接枝改性、氧化改性的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丁小军[2](2020)在《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文中认为纺织品是组成现代生活用品的重要材料,功能纺织品的制备与研究是实现纺织品创新应用的关键。本课题组利用辐射接枝聚合对纺织品的功能化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目前辐射接枝普遍在白坯布上制备功能纺织品,辐射接枝制备形式单一,无法实现多功能化应用。因此结合纺织品着色与辐射接枝制备染色的多功能纺织品是本论文的研究议题。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有机染料在辐射条件下官能团与结构的稳定性,研究了染料的颜色变化等,从而探究有机染料染色的棉布直接进行辐射接枝功能化的可能性。本论文其次使用环保的炭黑、钴绿、钴蓝和铁红纳米粒子作为着色剂代替易降解的有机染料,通过辐射接枝聚合将纳米粒子共价固定在棉布表面,实现棉布的环保着色。本论文为在染色的纺织品上开展辐射接枝功能化应用提供了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偶氮染料辐射稳定性研究本论文首先选取分散蓝79作为偶氮染料的代表,将分散蓝79染料的水溶液和干态粉末分别在伽马射线和电子束条件下辐照,分析辐照后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变化。紫外光谱、核磁波谱与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吸收剂量从0 kGy增加到150 kGy,分散蓝79染料的粉末在辐照后分子结构与染料色度保持稳定,但是水溶液中的染料在辐照后甲氧基和酯基发生裂解,同时染料颜色变暗黄。这说明直接使用有机染料染色的纺织品难以进行辐射技术功能化应用。(2).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本论文其次用炭黑纳米粒子代替有机染料,将纳米粒子辐射接枝固定在棉布上,实现对棉布的着色。首先将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的炭黑纳米粒子与丙烯酸羟乙酯通过辐射接枝聚合在棉布上,红外与热重分析表明纳米粒子被成功地聚合在棉布表面,并且单体与纳米粒子的接枝效率均在90%以上。纳米粒子与棉布纤维之间的共价网络体系牢固地将纳米粒子固定在了棉布表面。色度Lab分析表明通过调节纳米粒子的浓度可以控制棉布颜色的变化。辐射接枝着色后的棉布经过100次普通家用洗涤测试表明纳米粒子依然被固定在棉布表面,同时棉布依然保持良好的色度。辐射接枝纳米粒子固色产生的废水参考国内印染废水排放标准GB 38-2002与国际组织有害物质零排放(ZDHC)标准可以直接排放。(3).棉布辐射接枝三原色纳米粒子将钴绿、钴蓝与铁红为基础的三原色纳米粒子与KH570反应,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碳碳双键,然后用辐射接枝的方法分别将其聚合在棉布表面实现对棉布的三原色着色。红外光谱和热重结果表明三原色纳米粒子被成功地改性碳碳双键,并被辐射接枝固定在棉布表面,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基本被均匀地固定在棉布表面。色度分析表明通过改变纳米粒子浓度可以控制着色棉布颜色的变化。着色棉布可以承受100次普通家用水洗涤,并保持棉布颜色稳定。染色废水也达到了国内和国际印染废水的排放标准。(4).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将基础的三原色纳米粒子按比例二元混合产生一系列不同复合颜色的混合纳米粒子,对混合纳米粒子进行双键改性,然后将其辐射接枝聚合在棉布表面实现棉布复合颜色的着色。红外和热重分析表明复合色纳米粒子被成功地接枝固定在棉布表面,色度分析表明改变纳米粒子的混合比例可以控制棉布颜色的变化。对青色、黄色与品红色纳米粒子固色产生的废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废水可以直接排放。青色、黄色与品红色纳米粒子着色的棉布也可以经受100次普通家用洗涤并保持棉布颜色稳定,纳米粒子也依然被固定在棉布上。通过三原色纳米粒子的混合着色研究,初步说明在棉布上通过辐射接枝纳米粒子可以实现所有颜色的环保着色。

马亚群[3](2017)在《红外无损检测用聚乙烯醇薄膜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红外无损检测是一种很常用的检测手段,它要求被检测物体表面有较高的可见光吸收率和红外热像仪工作波段的红外发射率,应对低发射率的金属检测面(如大部分金属的表面)要在被检测金属表面喷涂水溶性黑漆,但喷涂油漆工艺繁琐,还会对试件造成破坏。故本文旨在研制一种吸光度大、反射率低、红外发射率低的黑色薄膜来代替黑色油漆。本文以聚乙烯醇(PVA)为主要成膜物质,炭黑为增黑剂,聚乙二醇600(PEG)为接枝剂,甘油为增塑剂,淀粉为增强剂,制备用于红外无损检测的黑色薄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聚乙二醇改性氧化炭黑的方式制备改性炭黑。在制备过程中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制备出的炭黑分散液进行吸光度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时间、接枝剂聚乙二醇、过氧化氢的量对炭黑分散液的吸光度均有影响,超声为3h、过氧化氢为2ml、聚乙二醇为2ml时,分散液的吸光度最大;对炭黑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组分散液稳定性很高,未改性组炭黑会出现分层现象。(2)本文使用采用分步添加法制备了炭黑/聚乙烯醇薄膜。在成膜过程中使用响应面的方法,以PVA、甘油、聚乙二醇、炭黑、淀粉的量为因素,以拉伸强度和伸长率为响应值,得出制备薄膜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甘油1.42ml、炭黑为2.14g、PVA为14.24g、聚乙二醇为2.31ml、淀粉为0.45g,在此条件下拉伸强度可达23.786MPa。(3)最后对薄膜的光学性能与微观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黑膜的反射率低于黑漆,吸光度大于黑漆,光学性能分析确定黑膜可以代替黑漆。把黑膜的红外无损检测图与黑漆进行对比,发现黑膜达到了与黑漆一样的检测效果,两者对缺陷轮廓的描述都比较清晰。通过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黑色薄膜进行表征。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薄膜表面较平整,炭黑分散均匀,团聚颗粒较少。傅里叶红外表明,薄膜中波长1714cm-1出现了羰基,波长在3259cm-1处变宽说明出现了氢键,说明改性后的薄膜化学稳定性增强。经热重对薄膜的热稳定进行分析,可得薄膜的热稳定性提高,结晶度增大。

屈硕硕[4](2017)在《钯胶体与黑孔液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金属材料具有高韧性、高强度、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在现代工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绝缘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范围。为了赋予其金属材料的部分性能,通常采用化学镀的方法来完成表面金属化。化学镀镀层的优劣性主要由胶体钯的活化性能决定,目前,胶体钯活化液的制备仅能在低浓度、小体积下进行。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研究了一种能够适用于工业大批量生产要求的胶体钯活化液的制备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了解传统胶体钯的发展历程,分析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小体积、连续性的制备方法,该方法能够在保证活化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高浓度、大批量的生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 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 TEM)、X 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r,简称 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简称XPS)等手段表征其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胶体钯的催化性能。通过该制备方法获得了平均粒径低于4nm并且分布均匀的钯核颗粒,并且在钯含量低于25mg/L时活化液仍具有化学镀催化性能。(2)钯胶团的外壳结构对活化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胶团外壳由Sn2+、Sn4+及Cl-等组成,可形成两种络合体结构:[PdSn2]C16和[PdSn3]Cl8,[PdSn3]Cl8在解胶中不能水解,导致了胶团丧失活性。该制备方法避免了[PdSn3]Cl8胶团结构的产生,提高了钯胶体的活化性能,大幅度提高了贵金属钯的利用率,降低了浪费。(3)虽然钯胶体化学镀工艺在工业上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工艺过程复杂、污染严重、价格昂贵、浪费严重,不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化生产,在此现实基础上,本论文探索了一种新型的符合绿色化生产的非导电基体表面金属化工艺:黑孔液直接电镀工艺。本论文基于炭黑的基本分散方法,进行了多种黑孔液的制备与测试,并对其导电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分析比较。(4)测试结果表明了单纯的表面活性剂包覆炭黑的方式不能保证充分的分散炭黑颗粒,并且由于脱附现象的存在,导致黑孔液稳定性极差;炭黑的氧化、接枝改性方式有效地、长久地分散了炭黑颗粒,并且通过该方式获得的黑孔液在DTV板测试中,具有优异的导通性能。本论文提出的炭黑经过氧化、接枝改性处理后制备的黑孔液颗粒团聚现象较轻、分散均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DTV测试板直接电镀的结果表明了经过该黑孔液黑孔后的测试板在直接电镀完成后,能保证高区导通8个孔,低区导通5个孔,达到了优秀水平,满足了工业要求。该工艺方法极大地降低化学镀污染及成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笑瑞[5](2015)在《低接触角水溶性硅钢片漆超声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硅钢片漆是在硅钢片表面起到绝缘保护作用的覆盖漆,其性能优劣对硅钢片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电机等设备的质量和寿命。水溶性硅钢片漆以水为溶剂,解决原有硅钢片漆污染大、毒性高等问题;但降低了漆液对硅钢片基材及无机填料的润湿性。本研究首先制备了水溶性聚酯树脂,并以其为基体制备了水溶性硅钢片漆;使用超声波对水溶性硅钢片漆及Ti O2半无机漆进行处理,降低漆液的接触角、提高漆液对基材的润湿性;使用甘氨酸改性Si O2以提高水溶性漆对无机填料的润湿性。在硅钢片漆用水溶性聚酯树脂的制备研究中,系统分析了原料种类、配比对聚酯树脂及硅钢片漆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聚酯树脂的配方;通过探讨偏苯三酸酐反应时间和二羟甲基丙酸用量对聚酯水溶性和硅钢片漆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聚酯树脂合成工艺,并得到最佳配方。使用核磁碳谱(13C-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制得的聚酯树脂进行表征,表明聚酯树脂具有较高支化度,具有以酯基和苯环形成的主链及羟基为主的侧基结构。以最佳配方、工艺制备的水溶性聚酯树脂为基体,氨基树脂为固化剂,制备水溶性硅钢片漆。通过分析氨基树脂用量对硅钢片漆的机械、绝缘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氨基树脂的最佳用量为聚酯树脂质量的20 wt%。凝胶色谱(GPC)结果揭示了超声波空化作用产生的高温高压使聚酯树脂分子链段发生分解、重组并分级,硅钢片漆性能没有受到影响,同时硅钢片漆接触角从26.5o降低至13.6o,降低了48.7%。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测试表明超声波产生的低分子可以改善漆膜表面的粗糙度,其漆膜粗糙度从6.51 nm降低至3.77 nm。以Ti O2作为无机填料制备了半无机硅钢片漆,通过对漆液、漆膜性能及SEM分析,确定Ti O2粉体的最佳用量为聚酯树脂质量的40 wt.%。使用超声波在聚酯漆液中分散Ti O2粉体5 h,半无机漆液的接触角为7.9o,相比未经超声波处理漆液降低了79.03%,同时硅钢片漆绝缘性能相比未使用超声波的漆液提高明显。树脂固化监测(DEA)测试发现,Ti O2粉体所固有的光催化作用提高了硅钢片漆的固化速度。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聚酯树脂在超声波作用下,不仅可以发生分子链段的分解和重组,同时也可以对Ti O2粒子进行物理包覆,在Ti O2粒子外层形成一个聚酯的吸附层。本研究还用甘氨酸改性纳米Si O2粉体作为填料制备聚酯树脂基半无机硅钢片漆。探讨了甘氨酸改性Si O2粉体的方法,并使用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TEM对改性后粉体进行表征,阐明了甘氨酸对Si O2粉体的接枝机理。对不同改性方式制备的硅钢片漆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氨酸改性Si O2粉体与聚酯树脂具有更好相容性,水溶性漆与无机粉体的润湿性得到改善,并使硅钢片漆性能得到增强,其增强机制为甘氨酸改性后粉体团聚减少,与聚酯树脂润湿性提升,通过热失重分析(TGA)表明,甘氨酸改性Si O2后硅钢片漆热稳定性提高。

彭睿[6](2014)在《改性炭黑/PVA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聚醚胺改性氧化炭黑的方式制备改性炭黑(AC1830-OCB),以聚乙烯醇(PVA)为基体AC1830-OCB为增强体通过共混溶液浇注法制备了AC1830-OCB/PVA复合材料。对自制的聚醚胺改性炭黑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TGA分析,DSC分析,表面张力分析与TEM观察;发现改性炭黑表面聚醚胺含量为87%,降低了炭黑的表面张力,改性粒子具备核壳结构。通过TEM对复合材料进行观察,改性炭黑在含量3%以下分散性良好,超过3%后粒子开始出现团聚现象分散性变差,随着含量的增加团聚加剧。DSC表明改性炭黑能够起到异相成核作用,加速了结晶速率;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熔点,以及结晶度得到提高,结晶度最高可达30.99%;拉伸强度最高提高了70%;复合材料模量均提高,其中动态储能模量提高明显,提高近75%。介电测试表明AC1830-OCB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正切值,当材料中AC1830-OCB含量为5%时介电常数与介电损耗正切值最高;经吸湿率实验后表明在AC1830-OCB含量为2%时吸湿率最低。根据这些结果对改性炭黑的增强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改性炭黑表面具有胺基能与PVA之间形成氢键作用,使两者之间结合更加紧密,能有效的分担PVA基体传递过来的载荷,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储能模量。但是过多的添加量会导致炭黑粒子重新团聚,弱化界面结合效应,无机粒子与有机相发生界面脱黏,在受外力时,基体的受力无法传递给改性炭黑,造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减弱。适量的改性炭黑能在体系中起到成核剂的作用,影响PVA晶体的生长过程,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结晶速率。AC1830-OCB的表面效应加上体系中极性基团偶极矩的增加,使得在界面处发生界面极化,提高了复合膜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正切值。改性炭黑使得复合材料中的自由体积缩小,阻碍了小分子水的进入,降低了材料的吸湿率。

朱啸[7](2013)在《PE100聚乙烯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级PE100管材在塑料管材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国内单釜单峰PE100与国外双釜双峰PE100在长期使用性能方面存在差异,单釜单峰PE100达不到新的PE100认证标准。PE100管材的长期使用性能取决于其分子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本文通过对11批双釜双峰和单釜单峰管材料不同结晶速率下的结晶能力及不同冷压模式下力学性能的研究,发现较低的冷却速率使聚乙烯的晶体更完美,材料的使用性能得到相应提高;同时,短支链更多的分布在高分子量部分对其长期使用性能的提高更有利。研究人员通过双螺杆挤出共混炭黑母粒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来提高管材的耐候性,但炭黑的加入一般会影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等级PE100管材专用炭黑母粒及技术长期以来也一直被国外垄断。本文利用超声波辅助将基体PE100接枝到炭黑表面,成功制备新型管材用纳米炭黑母粒,并应用于复合材料体系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基体PE100接枝炭黑母粒复合材料的结晶能力、力学性能及炭黑的分散状态皆优于国外工业级管材专用炭黑母粒复合材料,其中最佳炭黑填充量为5wt%。

何洪[8](2012)在《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行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气敏材料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通常被热压或浇铸成数十至数百微米厚的薄膜使用,这是由于薄膜形状有利于有机气体对基体树脂特别是心层树脂的浸入与溶胀,以实现高气敏强度。然而,对于监测管道中流动气体的气敏材料而言,如此厚度的薄膜形态存在易破裂、作用面积小、稳定性不高等缺点。这成为阻碍导电高分子气敏材料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的重要因素。从结构上看,如果在实体导电高分子材料内构建取向多孔气体通道,且孔径和孔壁尺寸小至微米或纳米级,那么这种取向多孔导电高分子材料将是一种理想的气敏材料。首先,超细泡孔的存在极大地增加了材料比表面积,从而加强了材料表面对气体分子的接触与吸附;其次,比普通薄膜材料更薄的聚合物层可提供更高的气敏响应强度;再者,取向通孔结构对气体流动影响较小,有利于高速流动气体的通过与检测;最后,三维构架材料可提供比薄膜材料更大的耐压性能,更适合于在具有一定气压差的环境下使用。然而,取向多孔导电高分子材料结构的实现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是取向多孔结构在聚合物基体中的构建问题;其二是导电网络通路在取向多孔结构中的形成问题。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目前已有多种方法可用于实现在聚合物中构建取向微孔结构,如微加工法、光刻法、软光刻技术等。但这些方法所固有的成本高、效率低、对聚合物选择性强等缺点阻碍了其在聚合物加工中的应用。相比而言,新近发展起来的定向凝固干燥技术因其制备装置简单、效率高、不存在化学反应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拟用定向凝固干燥法,构建具有取向多孔结构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并在获得了这种新型取向多孔导电高分子材料之后,研究了材料的制备参数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形态结构与电学性能关系、导电机理及对于动态有机气体的气敏响应行为及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有:①聚乙烯醇取向多孔材料的制备当PVA溶液以2mm/min的速度浸入液氮中,经定向凝固干燥后,观察到以1%的PVA溶液制备的样品断面呈纤维网状结构;而以5%的PVA溶液制备的样品呈比较规则的取向孔洞结构;随着PVA溶液浓度的增加,含PVA10%的溶液获得的样品呈现一种特殊的“鱼骨头”结构;当PVA溶液浓度高至15%时,样品断面结构呈仅有一定的取向趋势的微孔结构。当PVA水溶液浸入液氮速度加快时(10mm/min),样品结构会有变化。同样是1%的PVA水溶液,以10mm/min的速度浸入液氮中,样品断面不再是纤维网状结构;PVA溶液浓度为5%时,以10mm/min浸入速度获得样品取向孔洞结构没有2mm/min的样品取向结构规整,孔洞之间有少量的桥接出现;PVA溶液浓度为10%时,样品断面形貌呈现特殊的“鱼骨头”结构;当PVA溶液浓度高至15%时,样品断面微孔结构的取向趋势没有2mm/min浸入液氮中的样品取向趋势明显。对不同浓度的PVA溶液以4mm/min的速度浸入-70℃冷冻乙醇中所制备的样品断面微观组织分析后发现,当PVA溶液浓度极稀时(1%),与定向浸入液氮中所获得的样品断面呈纤维网状结构不同,断面呈团絮状结构;随着PVA溶液浓度的增加,浓度为5%及7.5%时,断面呈特殊的“鱼骨”形状,且“鱼骨”有增粗的趋势,取向趋势明显,这些“鱼骨”状结构的分支是由PVA溶质在大块冰晶边缘的排斥下形成的;在溶液浓度增加至10%及以上时,断面形貌逐渐转变为片层结构,取向趋势逐渐减弱,片层之间的间距也逐渐缩小。②聚氨酯取向多孔材料的制备a.以Bayer Impranil138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为原料,对该溶液采用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样品。对于稀的Impranil138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5%),以4mm/min浸入液氮后,与用稀PVA溶液(1%)制备的样品断面结构类似,断面呈纤维网状结构,纤维直径约2-3μm。而对于20%的Impranil138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浸入液氮定向凝固干燥后,获得的样品呈一定取向的多孔形貌,当Impranil138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固含量增加至40%时,样品断面形貌仅呈一定的取向趋势,且只能观察到少量孔洞形貌。20%的Impranil138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以4mm/min的速度浸入-50℃乙醇中,经定向凝固干燥后获得样品断面形貌呈解理状,无取向孔洞产生。b.以Bayer UH240水性聚氨酯分散体为原料,用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样品。不同浓度的UH240水性聚氨酯溶液以4mm/min的速度浸入-70℃乙醇定向凝固干燥,以10%的UH240水性聚氨酯溶液制备的样品断面结构仅有一定取向趋势,而以20%的UH240溶液为原料所获得的样品断面呈非常规整的取向多孔结构,孔洞直径约为25μm,孔壁厚度约为4μm,孔洞结构在视场范围内保持连续,当UH240溶液浓度升高至40%时,样品断面显微组织仅呈一定的取向趋势。把UH240水性聚氨酯溶液分别以1mm/min、10mm/min的速度浸入-70℃乙醇中发现,以10mm/min的速度浸入冷冻乙醇中后获得的样品孔洞直径、孔洞壁厚度要比1mm/min的速度浸入冷冻乙醇中后获得的样品略低。把20%的UH240水性聚氨酯溶液以4mm/min的速度分别浸入-50℃、-70℃、-90℃、-110℃的冷冻乙醇中,经定向凝固干燥后,所获得的样品断面都呈非常规整的取向多孔结构,且冷冻液温度越低,样品孔洞直径越小,孔洞壁厚度越薄。③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基、聚氨酯基材料的制备及导电性能在5%的PVA水溶液中添加炭黑、碳纳米管,20%的水性聚氨酯中添加碳纳米管后,以4mm/min的速度浸入-70℃乙醇,经定向凝固干燥后,成功获得了取向多孔导电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材料。复合材料(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的电阻率与导电填料含量(炭黑或碳纳米管)关系曲线表明,在导电填料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材料的电阻率显着降低;在降低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导电填料含量的继续增加,电阻率变化不大。用经典的逾渗理论方程对复合材料(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的电阻率与导电填料含量(炭黑或碳纳米管)关系进行拟合,得出复合材料导电填料的逾渗值分别为12.5vol.%、6.2vol.%、2.0vol.%,临界电阻率指数分别为2.8、6.1、2.7,临界电阻率指数不在经典的逾渗理论所定义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于复合材料具有的特殊取向孔洞结构所导致。④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基、聚氨酯基材料对流动气体的气敏行为在利用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取向多孔导电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基础上,研究取向多孔导电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对流动气体的气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取向多孔导电炭黑/聚乙烯醇、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对苯、四氢呋喃、丙酮等有机气体都具有很强的气敏响应,且对上述气体的响应率依次降低。对取向多孔导电碳纳米管/聚乙烯醇、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材料在不同温度的有机气体中的气敏响应研究发现,温度越高,响应率也就越高。

胡庆法[9](2012)在《炭黑表面接枝改性及其研究》文中提出炭黑颗粒间具有很强的自聚作用,在无机、有机溶液以及聚合物的基体中很难均匀分散,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人们对炭黑的表面性质和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在炭黑表面接枝高聚物来进行改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化学和辐射等接枝方法来对炭黑进行改性,并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热失重分析以及激光粒度仪等对接枝炭黑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表征。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炭黑表面接枝聚对苯乙烯磺酸,可以达到28.6%的接枝率,接枝改性后,炭黑的团聚体粒径有所下降,炭黑的分散稳定性大大提高。由于接枝炭黑表面携带着大量的聚对苯乙烯磺酸,因此可以用在催化酯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中。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实验对于扩大炭黑的应用范围以及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等具有积极的意义。炭黑与甲醛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表面产生羟甲基,然后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在羟甲基上产生活性自由基,以此引发丙烯酰胺接枝聚合,并且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可得丙烯酰胺的最大接枝率为9.5%;经过接枝改性,炭黑的团聚体平均粒径从578nm减小到210nm;且分散稳定性也有很大的提高。此外,本文还利用γ-射线辐照引发丙烯酰胺接枝到炭黑上,其接枝率约为8.9%,且接枝改性后,炭黑团聚体平均粒径578nm减小到278.5nm,分散稳定性显着提高。

鲍宇彬[10](2012)在《炭黑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在导电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热降解和超声声化学的方法,结合炭黑捕获自由基的固有特性,制备出了两种不同有机物接枝的炭黑。两种接枝炭黑分别可以在有机溶剂或水中稳定分散。利用接枝炭黑和聚合物微球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以及接枝炭黑和无机棒状黏土之间的静电共凝聚作用,制备出了不同的自组装复合粒子。通过对自组装过程的控制,使制备的复合粒子形成稳定和表面性质可控的结构,利用该结构作为功能性砌块在聚合物基体内部构建有效的导电网络。并通过对炭黑层层自组装特性的研究,制备出了厚度和电性能可控的复合薄膜。文本的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原位固相接枝的方法制备Irganox1330接枝改性的炭黑(CB)。利用CB表面Irganox1330的苯环与聚苯乙烯(PS)微球模板表面的芳香环产生π-π共轭作用,来简单而有效地制备PS/CB自组装微球。通过调整共凝聚过程中的溶剂极性,对自组装微球的表面结构进行可控构建。使用SEM和AFM对PS/CB自组装微球的形貌进行表征,并利用水接触角对自组装微球的表面性质进行测试。结果证明了通过控制CB在PS微球表面的吸附量,能够有效构建PS/CB自组装微球的表面形貌和性质。2.使用共凝聚方法制备可控形貌的PS/CB自组装微球,并使用SEM观察其表面。分别研究了使用PS/CB自组装粒子制备的CB/PS和CB/PS/PC复合材料的电导性。详细研究了PS含量、自组装粒子上CB的包覆率以及CB的含量对CB/PS/PC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一般溶液混合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利用PS/CB自组装复合粒子表面形貌变化与电阻率的关系可以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渗流阈值。不仅如此,PC/PS材料间的“零双折射”现象增加了复合材料的透光率。3.采用超声降解聚合物的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水分散性的聚(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PVM/MA)接枝CB,并使用FT-IR和TGA对其进行表征。Zeta电位分析表明接枝在CB表面的PVM/MA分子具有pH值响应性。利用PVM/MA和聚乙烯亚胺(PEI)在水中带有的异相表面电荷为驱动力,制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基材的接枝CB/PEI层层自组装薄膜,并使用AFM进行表征。薄膜制备过程中的pH值、沉积循环次数和浸没时间影响薄膜的CB厚度。随着薄膜循环数的增加,薄膜材料的透过率以及表面电阻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4. PVM/MA接枝CB在水性聚氨酯乳液和固体复合材料中分别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界面相容性。HRTEM观察发现表面带有相反电荷的PVM/MA接枝CB和凹凸棒(ATT)之间在水中发生静电共凝聚,接枝CB组装在ATT表面并提高了整个体系的分散稳定性。接枝CB和ATT的质量比影响着两种粒子在水中或者在复合材料内部的分散,这导致了复合材料电学和力学性能的变化。DMA和电阻测试结果表明,当GCB与ATT具有合适的质量比时,复合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同时提高。5.通过溶液混合法制备了ATT/CB/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UV-Vis和Zeta电位测试仪对CB和(或)ATT在丙酮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使SEM、电阻仪分别研究了不同填料含量以及不同填料比例对EP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体积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TT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强CB在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促进EP基体中导电网络的形成,并提高材料的储能模量。

二、氧化超声降解聚乙烯醇制备接枝炭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超声降解聚乙烯醇制备接枝炭黑(论文提纲范文)

(1)水性炭黑分散体系制备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水性炭黑分散体系制备方法
2 炭黑的分散剂改性
    2.1 小分子分散剂
    2.2 高分子分散剂
3 炭黑的表面改性
    3.1 包覆改性
    3.2 接枝改性
        3.2.1“grafting to”方法
        3.2.2“grafting from”方法
        3.2.3 其他聚合方法
    3.3 氧化改性
        3.3.1 气相氧化法
        3.3.2 液相氧化法
        3.3.3 等离子体氧化法
        3.3.4 催化氧化法
4 结语

(2)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及纤维
        1.2.1 传统纺织品印染
        1.2.2 新型纺织品着色方法
    1.3 纺织品功能化
        1.3.1 物理法功能化应用
        1.3.2 化学法功能化应用
        1.3.3 辐射接枝功能化应用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第2章 偶氮染料分子的辐射稳定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偶氮染料辐照实验
        2.2.4 实验表征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射线与电子束对偶氮染料结构的影响
        2.3.2 射线与电子束对偶氮染料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炭黑纳米粒子修饰
        3.2.4 棉布辐射接枝炭黑纳米粒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棉布接枝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3.3.2 废水样品分析
        3.3.3 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棉布辐射接枝钴蓝、钴绿、铁红纳米粒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钴蓝,钴绿,铁红纳米粒子修饰
        4.2.4 棉布辐射接枝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棉布接枝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4.3.2 废水样品分析
        4.3.3 钴蓝、钴绿与铁红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纳米粒子混合与修饰
        5.2.4 棉布辐射接枝混合纳米粒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棉布接枝混合纳米粒子性能表征
        5.3.2 废水样品分析
        5.3.3 混合纳米粒子色牢度表征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红外无损检测用聚乙烯醇薄膜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聚乙烯醇及聚乙烯醇膜的研究现状
        1.2.1 聚乙烯醇的性质
        1.2.2 聚乙烯醇薄膜的性质
        1.2.3 聚乙烯醇薄膜的成膜工艺
        1.2.4 成膜助剂对聚乙烯醇的改性研究
    1.3 炭黑的研究进展
        1.3.1 炭黑的分散方法
        1.3.2 炭黑的接枝聚合方法
    1.4 改性炭黑-聚乙烯醇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改性炭黑的制备及吸光度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剂的确定
        2.3.2 各因素对吸光度的影响
        2.3.3 炭黑分散液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炭黑/聚乙烯醇薄膜的制备以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各类成膜方法分析
        3.3.2 响应面分析
        3.3.3 黑膜与黑漆光学性能的比较
        3.3.4 薄膜与黑漆用于红外无损检测图的比较
        3.3.5 薄膜的微观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钯胶体与黑孔液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化学镀
        1.1.2 直接电镀
    1.2 课题的提出
        1.2.1 胶体钯活化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2.2 直接电镀黑孔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第2章 胶体钯活化液的制备及工艺流程
    2.1 胶体钯传统方法的制备
        2.1.1 酸基胶体钯活化液的制备
        2.1.2 盐基胶体钯的制备
    2.2 高浓度、高性能钯胶体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2 高浓度、高性能钯胶体的制备方法
    2.3 化学镀工艺流程
        2.3.1 化学镀
        2.3.2 化学镀铜的工艺流程
    2.4 胶体钯性能测试
        2.4.1 胶体钯活化液稳定性
        2.4.2 结合力测试
    2.5 小结
第3章 钯胶体的性能分析
    3.1 钯颗粒的微观形貌
        3.1.1 样品制备
        3.1.2 微观形貌
    3.2 钯胶体的组成分析
        3.2.1 样品制备
        3.2.2 组成分析
    3.3 钯胶体的电化学曲线测试
    3.4 化学镀基体形貌
    3.5 对比试验的分析
    3.6 钯胶体颗粒模型建立
    3.7 小结
第4章 黑孔液的制备及工艺流程
    4.1 炭黑概述
        4.1.1 炭黑结构
        4.1.2 炭黑应用
    4.2 炭黑分散
        4.2.1 表面活性剂包覆炭黑分散法
        4.2.2 炭黑氧化改性分散法
        4.2.3 炭黑接枝改性分散法
    4.3 黑孔液的组成
        4.3.1 分散介质
        4.3.2 导电炭黑颗粒
        4.3.3 表面活性剂
        4.3.4 粘结剂
        4.3.5 缓冲碱
    4.4 黑孔液的制备
        4.4.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4.2 表面活性剂包覆炭黑制备黑孔液
        4.4.3 炭黑氧化改性制备黑孔液
        4.4.4 接枝改性制备黑孔液
    4.5 黑孔的工艺流程
        4.5.1 除油及除渣
        4.5.2 整孔
        4.5.3 黑孔
        4.5.4 二次整孔及二次黑孔
        4.5.5 微蚀
        4.5.6 防氧化
    4.6 直接电镀
    4.7 小结
第5章 黑孔液的性能测试与颗粒表征
    5.1 黑孔液性能测试
        5.1.1 黑孔导通率测试
        5.1.2 黑孔液在平面上的测试
        5.1.3 黑孔液稳定性测试
    5.2 炭黑经氧化处理方法后的紫外吸收光谱(UV)测试
    5.3 黑孔液颗粒粒子形貌及分散
        5.3.1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测
        5.3.2 炭黑颗粒微观形貌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低接触角水溶性硅钢片漆超声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硅钢片及硅钢片漆
    1.2 水溶性聚脂树脂
        1.2.1 羧基型水溶性聚酯树脂
        1.2.2 磺酸盐型水溶性聚酯树脂
    1.3 超声波对聚合物的影响
        1.3.1 聚合物的超声波降解反应
        1.3.2 聚合物的超声波合成反应
    1.4 超声波辅助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4.1 超声波辅助无机粉体分散
        1.4.2 超声波辅助聚合物/粉体成键
    1.5 无机粉体改性
        1.5.1 无机粉体硅烷偶联剂改性
        1.5.2 无机粉体接枝改性
    1.6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水溶性聚酯树脂的研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水溶性聚酯合成
        2.2.3 水溶性硅钢片漆的制备
        2.2.4 硅钢片漆的涂覆与烘制
        2.2.5 表征方法
    2.3 水溶性聚酯树脂原料种类选择
        2.3.1 二元酸种类选择
        2.3.2 二元醇种类选择
    2.4 水溶性聚酯树脂原料配比
        2.4.1 正交试验设计
        2.4.2 树脂水溶性正交分析
        2.4.3 漆液凝胶化时间正交分析
        2.4.4 漆膜硬度正交分析
    2.5 偏苯三酸酐反应时间分析
        2.5.1 偏苯三酸酐反应时间对聚酯树脂的影响
        2.5.2 偏苯三酸酐反应时间对硅钢片漆性能的影响
    2.6 DMPA用量分析
        2.6.1 DMPA用量对聚酯树脂的影响
        2.6.2 DMPA用量对硅钢片漆性能的影响
    2.7 水溶性聚酯树脂结构表征
        2.7.1 ~(13)C-NMR表征
        2.7.2 FT-IR表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接触角水溶性聚酯硅钢片漆的研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硅钢片漆的制备、涂覆与烘制
        3.2.3 表征方法
    3.3 氨基树脂用量对硅钢片漆的影响
        3.3.1 硅钢片漆性能分析
        3.3.2 TGA分析
        3.3.3 DEA分析
    3.4 超声波对聚酯树脂的影响
        3.4.1 聚酯树脂结构分析
        3.4.2 聚酯树脂分子量分析
        3.4.3 聚脂树脂Tg分析
        3.4.4 超声波改性聚脂树脂微观机制
    3.5 超声波对硅钢片漆的影响
        3.5.1 漆液接触角分析
        3.5.2 硅钢片漆性能分析
        3.5.3 DEA分析
        3.5.4 TGA分析
        3.5.5 AMF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接触角Ti O_2/水溶性聚酯半无机硅钢片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机械法制备Ti O_2/水溶性聚酯半无机硅钢片漆
        4.2.3 超声法制备Ti O_2/水溶性聚酯半无机硅钢片漆
        4.2.4 硅钢片漆的涂覆与烘制
        4.2.5 表征方法
    4.3 Ti O_2用量对硅钢片漆的影响
        4.3.1 硅钢片漆性能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TGA分析
    4.4 超声波分散时间对硅钢片漆的影响
        4.4.1 接触角分析
        4.4.2 硅钢片漆性能分析
        4.4.3 DEA分析
        4.4.4 TGA分析
        4.4.5 超声波分散Ti O_2/聚酯半无机漆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性Si O_2/水溶性聚酯半无机硅钢片漆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原料
        5.2.2 Si O_2改性工艺
        5.2.3 水溶性半无机硅钢片漆的制备
        5.2.4 硅钢片漆的涂覆与烘制
        5.2.5 表征方法
    5.3 Si O_2改性方法分析
        5.3.1 超声波分散时间的分析
        5.3.2 KH550用量的分析
        5.3.3 KH550改性时间的分析
        5.3.4 甘氨酸接枝温度的分析
        5.3.5 甘氨酸接枝时间的分析
    5.4 改性Si O_2的表征
        5.4.1 FT-IR及XRD表征
        5.4.2 XPS表征
        5.4.3 TEM表征
    5.5 改性方法对Si O_2/聚酯硅钢片漆性能影响
        5.5.1 SEM分析
        5.5.2 硅钢片漆性能分析
        5.5.3 DEA分析
        5.5.4 TGA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改性炭黑/PVA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乙烯醇概述及研究现状
        1.1.1 概述
        1.1.2 聚乙烯醇的性质
        1.1.3 聚乙烯醇薄膜
        1.1.4 聚乙烯醇膜的成型工艺
        1.1.5 无机材料对聚乙烯醇的增强改性研究
    1.2 改性炭黑
        1.2.1 改性炭黑的研究现状
        1.2.2 聚合物改性炭黑机理
        1.2.3 聚合物改性炭黑方法
    1.3 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课题的目的
        1.3.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醚胺改性炭黑粒子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醚胺改性炭黑流体的合成机理
        2.3.2 FTIR 分析
        2.3.3 TGA 分析
        2.3.4 DSC 分析
        2.3.5 TEM 形貌分析
        2.3.6 表面张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醚胺改性炭黑/PVA 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复合膜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力学性能
        3.3.2 SEM 形貌观察
        3.3.3 DMA 分析
        3.3.4 DSC 分析
        3.3.5 介电分析
        3.3.6 吸湿率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PE100聚乙烯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E100管材料概述
    1.3 聚乙烯管材料增强增韧机理
        1.3.1 聚乙烯抗慢速裂纹增长机理
        1.3.2 分子链结构对抗慢速裂纹增长的影响
        1.3.3 系带分子对抗慢速裂纹增长的影响
        1.3.4 抗慢速裂纹增长性能的力学表征
        1.3.5 炭黑在PE100管材料中的作用
    1.4 炭黑及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4.1 炭黑的微观结构
        1.4.2 炭黑的组成及表面化学性质
        1.4.3 炭黑防紫外线老化原理及其应用
        1.4.4 炭黑的表面接枝改性及其应用
    1.5 超声波及其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1 检测超声波及其应用
        1.5.2 功率超声波及其应用
    1.6 课题的提出、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双釜双峰与单釜单峰PE100管材料的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案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100管材料的结晶动力学
        2.3.2 力学性能
        2.3.3 性能差异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辅助双峰PE100接枝炭黑母粒的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方案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工业炭黑母粒结构组成分析
        3.3.2 超声双螺杆挤出条件的选择
        3.3.3 自制母粒与工业母粒的性能对比
        3.3.4 不同炭黑含量自制母粒的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峰PE100管材料/炭黑母粒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方案
        4.2.4 测试与表征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双峰PE100接枝炭黑母粒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4.3.2 双峰PE100接枝炭黑母粒与工业炭黑母粒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
        4.3.3 双峰PE100接枝炭黑母粒与低密度聚乙烯接枝炭黑母粒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8)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导电高分子材料
        1.1.1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1.1.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1.1.3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理论
    1.2 导电高分子气敏复合材料
        1.2.1 影响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气敏响应的因素
        1.2.2 气敏响应机理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1 定向凝固装置的组装
    2.2 真空冷冻干燥机
    2.3 超声波破碎仪
    2.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 粘度计
    2.6 气敏装置的组装及测试
        2.6.1 气敏装置的组装
        2.6.2 气敏效应的测试
    2.7 本章小结
3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聚乙烯醇基材料的显微结构及导电性能
    3.1 样品制备
    3.2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聚乙烯醇材料的微观形态
        3.2.1 冷冻液为-196℃液氮
        3.2.2 冷冻液为-70℃冷冻乙醇
    3.3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炭黑/聚乙烯醇材料的微观形态和导电性能
    3.4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聚乙烯醇材料的微观形态和导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水性聚氨酯基材料的显微结构及导电性能
    4.1 样品制备
    4.2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 Bayer Impranil 1380 聚氨酯的微观形貌
    4.3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 Bayer UH240 聚氨酯的微观形态
        4.3.1 Bayer UH240 浓度对样品微观形貌的影响
        4.3.2 冷冻液温度对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 Bayer UH240 聚氨酯微观形貌的影响
        4.3.3 浸入冷冻液的速度对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 Bayer UH240 聚氨酯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炭黑/聚氨酯微观形态
        4.4.1 侧面形貌
        4.4.2 炭黑/聚氨酯复合材料上下面形貌
    4.5 定向凝固干燥法制备的碳纳米管/聚氨酯复合材料微观形态
        4.5.1 碳纳米管含量对 CNTS/WPU 微观形貌的影响
        4.5.2 分散剂对 CNTS/WPU 复合材料微观形态的影响
    4.6 取向多孔碳纳米管/聚氨酯材料的导电性能
        4.6.1 分散剂对 CNTS/WPU 取向多孔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影响
        4.6.2 超声时间对 CNTS/WPU 取向多孔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影响
        4.6.3 碳纳米管含量对 CNTS/WPU 取向多孔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取向多孔聚乙烯醇基导电复合材料的气敏行为
    5.1 CB/PVA 导电复合材料对流动有机气体的气敏行为
    5.2 CNTS/PVA 导电复合材料对不同有机气体的气敏行为
    5.3 不同温度的有机气体对 CNTS/PVA 导电复合材料气敏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取向多孔结构的水性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气敏行为
    6.1 CNTS/WPU 取向多孔材料对流动有机气体的气敏行为
        6.1.1 不同 CNTS 含量的 CNTS/WPU 取向多孔材料对流动的丙酮蒸汽的气敏行为
        6.1.2 CNTS/WPU 取向多孔导电复合材料对不同有机气体的气敏行为
        6.1.3 CNTS/WPU 取向多孔复合材料对不同温度的有机气体的气敏行为
    6.2 取向多孔导电聚氨酯基材料与聚乙烯醇基材料气敏行为比较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工作与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参加的科研项目

(9)炭黑表面接枝改性及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炭黑概述
        1.1.1. 炭黑的微观结构
        1.1.2. 粒径和比表面积
        1.1.3. 结构性
        1.1.4. 表面性质
    1.2. 炭黑的应用
        1.2.1. 橡胶领域
        1.2.2. 塑料行业
        1.2.3. 黑色颜料
        1.2.4. 其他
    1.3. 炭黑的改性方法
        1.3.1. 利用表面活性剂进行改性
        1.3.2. 表面氧化改性
        1.3.3. 接枝改性方法
    1.4. 炭黑的表面接枝聚合
        1.4.1. 炭黑表面官能团的引入
        1.4.2. 炭黑表面的自由基聚合
        1.4.3. 阴离子引发接枝聚合
        1.4.4. 阳离子引发接枝聚合
        1.4.5. 炭黑表面官能团与聚合物缩合接枝
        1.4.6. 新型接枝方法
    1.5. 接枝炭黑的表征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硫酸钾引发炭黑接枝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接枝炭黑的分析、表征
    2.3. 可能的引发接枝反应机理
    2.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表征
        2.4.1. 接枝炭黑的红外光谱分析
        2.4.2. 接枝炭黑的热稳定性分析
        2.4.3. 接枝炭黑前后的形貌分析
        2.4.4. 炭黑的分散稳定性分析
        2.4.5. 炭黑的透光率测试
        2.4.6. 炭黑的催化酯化反应
    2.5. 本章小结
3. Ce~(4+)引发丙烯酰胺接枝炭黑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其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接枝炭黑的分析、表征
    3.3. 可能的接枝反应机理
    3.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表征
        3.4.1.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2. 丙烯酰胺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3. 硝酸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3.4.5. 接枝炭黑的红外光谱
        3.4.6. 接枝炭黑的形貌分析
        3.4.7. 接枝炭黑的热失重分析
        3.4.8. 分散稳定性分析
        3.4.9. 炭黑的粒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辐射接枝改性炭黑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其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接枝炭黑的分析、表征
    4.3. 辐射接枝机理
    4.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表征
        4.4.1. 辐射剂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4.4.2.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4.4.3. 辐射炭黑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辐射接枝前后炭黑的形貌分析
        4.4.5. 辐射接枝炭黑的热稳定性分析
        4.4.6. 炭黑的分散液稳定性研究
        4.4.7. 接枝炭黑的粒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10)炭黑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在导电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炭黑/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1.1.1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分类和组成
        1.1.2 导电填料
        1.1.3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
        1.1.4 炭黑/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2 炭黑的基本性质
        1.2.1 炭黑的结构
        1.2.2 炭黑的化学组成
        1.2.3 炭黑粒子的表面化学性质
    1.3 炭黑的分散和接枝改性
        1.3.1 胶体的分散理论
        1.3.2 炭黑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
        1.3.3 炭黑表面聚合物的接枝改性
        1.3.4 超声在炭黑表面接枝中的应用
    1.4 炭黑自组装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聚苯乙烯/炭黑自组装微球的制备及其表面结构的可控构建
    2.1 基本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部分
        2.2.1 接枝炭黑的制备
        2.2.2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2.2.3 聚苯乙烯/炭黑自组装微球及其涂层的制备
    2.3 测试表征
        2.3.1 红外光谱(FT-IR)
        2.3.2 动态光散射(DLS)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Zeta电位
        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6 热重分析(TGA)
        2.3.7 润湿性及水接触角(WCA)测试
        2.3.8 原子力显微镜(AFM)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接枝炭黑的粒径分布与形貌观察
        2.4.2 接枝炭黑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
        2.4.3 聚苯乙烯/炭黑自组装微球表面形貌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苯乙烯/炭黑复合微球在复合材料中对电学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3.1 基本原料与试剂
    3.2 实验部分
        3.2.1 PS/CB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CB/PS/PC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测试表征
        3.3.1 粒度分析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3.3 光学显微镜(OM)
        3.3.4 电阻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PS/CB复合材料电性能及微结构的研究
        3.4.2 CB/PS/PC复合材料电性能及微结构的研究
        3.4.3 CB/PS/PC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电解质接枝炭黑的pH值响应及其自组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4.1 基本原料与试剂
    4.2 实验部分
        4.2.1 聚电解质接枝炭黑的制备
        4.2.2 PVM/MA接枝CB/PEI自组装薄膜的制备
    4.3 测试表征
        4.3.1 热重分析(TGA)
        4.3.2 红外光谱(FT-IR)
        4.3.3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
        4.3.4 动态光散射(DLS)
        4.3.5 Zeta电位
        4.3.6 光学显微镜(OM)
        4.3.7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4.3.8 膜厚仪
        4.3.9 导电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PVM/MA接枝炭黑的制备
        4.4.2 pH响应性对PVM/MA接枝CB在水中分散性的影响
        4.4.3 PVM/MA接枝CB/PEI层层自组装薄膜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炭黑/凹凸棒黏土的自组装行为对复合材料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5.1 基本原料与试剂
    5.2 实验部分
        5.2.1 聚电解质接枝炭黑的制备
        5.2.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5.2.3 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环氧树脂基体的制备
        5.2.5 炭黑/凹凸棒/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5.3 测试表征
        5.3.1 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
        5.3.2 动态光散射(DLS)
        5.3.3 Zeta电位
        5.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5.3.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5.3.6 能谱仪(EDS)
        5.3.7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DMA)
        5.3.8 电性能测试
        5.3.9 红外光谱(FT-IR)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VM/MA接枝CB与ATT静电共凝聚作用对WPU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1 pH响应性对PVM/MA接枝CB在WPU中分散性的影响
        5.4.1.2 PVM/MA接枝CB和ATT在水中分散性的研究
        5.4.1.3 GCB/ATT/WPU复合材料电学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5.4.2 CB与ATT协同效应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5.4.2.1 环氧树脂固化性能的研究
        5.4.2.2 CB和ATT在丙酮中分散稳定性的研究
        5.4.2.3 CB和ATT在环氧树脂中形貌的研究
        5.4.2.4 环氧复合材料的电性能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氧化超声降解聚乙烯醇制备接枝炭黑(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性炭黑分散体系制备的研究现状[J]. 廖振,徐明,朱亚伟. 印染, 2020(08)
  • [2]染料辐射稳定性及棉布辐射接枝聚合着色研究[D]. 丁小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3]红外无损检测用聚乙烯醇薄膜的研制[D]. 马亚群.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钯胶体与黑孔液的制备、表征及工艺性研究[D]. 屈硕硕. 东北大学, 2017(06)
  • [5]低接触角水溶性硅钢片漆超声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笑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5(06)
  • [6]改性炭黑/PVA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彭睿.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7]PE100聚乙烯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朱啸.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取向多孔导电聚乙烯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敏行为[D]. 何洪. 重庆大学, 2012(02)
  • [9]炭黑表面接枝改性及其研究[D]. 胡庆法.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10]炭黑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及其在导电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 鲍宇彬.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聚乙烯醇氧化超声降解法制备接枝炭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