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爽[1](2020)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文中提出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具有特殊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生态脆弱性和放牧敏感性。由于不同植物种群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植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作用及种群间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与碱韭)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不放牧区(CK)、中度放牧区(MG)和重度放牧区(HG)各一个,每个放牧处理三次重复;在2015年~2019年,采用随机取样法获取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数据,采用机械取样法获取主要植物种群空间数据,并测定土壤养分数据。结合方差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典范主分量分析和地统计分析等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生态位、土壤资源分配格局以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作用和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干扰的响应,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和放牧年限的延长,短花针茅种群密度、重要值和地上现存量逐渐降低。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在干旱的年份占群落的比值较大;随着放牧年限的延长,主要种群的占比下降。(2)当植物种群处于同一密度分布状态时,其种间亲和性呈对称性形式。主要植物种群中等密度存在情况下,种间的亲和性表现最强,高密度存在情况下,种间亲和性表现最弱。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种群在相对低密度存在情况下具有较大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中等密度分布区域下空间分布变异性最小。碱韭植物种群在相对高密度存在情况下空间分布的复杂性较大。(3)不同放牧处理下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均大于群落中其它植物种群,且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大于短花针茅和碱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建群种短花针茅和优势种无芒隐子草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增大,碱韭的生态位宽度逐渐降低。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与种对间的竞争能力有关,也与种对间的亲和程度有关,且存在不对称性。(4)放牧使得主要植物种群间向正关联方向发展,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内关联较弱的植物种对间关联作用消失。不同放牧处理下,物种间亲和关系与竞争关系均存在不对称性。放牧干扰导致植物种群种内竞争强度增加,种间竞争强度减弱;在中度放牧强度下,种间亲和程度表现最高。(5)无论是否存在放牧干扰,且放牧强度如何变化,主要植物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尺度逐渐增大,且随着尺度的增加由随机分布逐渐变为聚集分布。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具有特异性,中度放牧处理下,碱韭种群空间分布变异性最为复杂,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空间变异复杂性与之相反。(6)放牧增加了土壤氮元素含量,降低了土壤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无放牧干扰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空间分布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放牧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重度放牧能够使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加强,适度放牧使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减弱。(7)受放牧强度与土壤资源限制的影响,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碱韭和无芒隐子草)间相互关系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受密度效应的响应最为强烈。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钾元素的含量对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和空间分布等影响较大,植物种群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受植物种类的影响,碱韭和无芒隐子草与土壤养分间的关系大于短花针茅。
陈颜洁[2](2020)在《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三种放牧方式下群落斑块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草地微斑块作为群落中小尺度范围内空间结构最基本的体现,在性状、组成和格局上反映了草地现阶段的演替状况及未来的演替趋势。本文采用地面调查和无人机低空遥感相结合的方式,对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休牧、自由放牧、轮牧方式下群落特征、群落微斑块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试验区有植物共27种,隶属于8科24属。生活型4种,包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灌木以及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占总种数的51.85%。(2)休牧区到轮牧区Shannon-wianer多样性指数由1.45下降到1,Pielou均匀度指数由0.53下降到0.38,Simpson优势度指数逐渐减小,轮牧区植被群落简单,物种数量分布不均。休牧区、自由放牧区以及轮牧区距离稳定点的欧式距离分别为0.24、0.55以及0.61,休牧区群落相对稳定。整体上,试验区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水平较差,处于演替阶段。(3)三种放牧方式下群落斑块特征差异明显。休牧区内芨芨草斑块面积占景观整体面积的91.15%,蔓延度指数(CONTAG)高达77.92,为优势斑块;自由放牧区内银灰旋花斑块聚合程度最好,空间分布最为密集;轮牧区内锦鸡儿斑块面积占整体面积的59.92%,为优势斑块,分离度指数(SPLIT)高达46.99,表明该区域破碎化程度较高。三种放牧方式下锦鸡儿斑块的分维数最高为1.88,表明形状最不规则;芨芨草斑块的分维数为1.43,其值接近于1.50,稳定性较差。(4)三种放牧方式下各斑块类型在样地尺度范围主要呈现集群分布,偶尔在小尺度范围出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空间关联性复杂。休牧状态和自由放牧状态下各斑块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存在争夺资源现象的发生;轮牧状态下各斑块之间关联性较好,形成良好的格局关系。
熊梅[3](2020)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荒漠草原是草原向荒漠过渡的旱生性最强的一类草原,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利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境破碎化,植物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呈现出斑块状分布的特点。研究放牧干扰下植物、土壤空间格局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作用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草地群落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的围封放牧样地,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1)在群落水平探讨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对载畜率的响应,并针对群落中4种主要植物:建群种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优势种冷蒿(Artemisia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ngorica)、主要伴生种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采用格局分析、生态位、空间自相关、半方差函数、克里格差值等方法对4种植物和土壤碳、氮的空间格局特征及植物与土壤异质性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进行研究;(2)针对以4种植物为主的草地斑块,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探讨物种组成、物种更替和多样性变化对载畜率的响应、同时分析斑块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含量的季节动态及耦合关系。旨在从群落和种群(斑块)水平上揭示了草地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养分耦合关系对放牧的响应,阐明长期放牧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转变的差异和成因,为制定合理的放牧制度和天然草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载畜率下群落物种多样性、主要植物密度—土壤空间异质性及二者关系(1)群落物种丰富度(Margelef)、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Pielou)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在HG区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及银灰旋花等4种主要植物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的格局。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聚集强度降低,生态位变宽,冷蒿和银灰旋花的聚集强度提高,生态位变窄。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随载畜率的增加而增加,二者的种间竞争作用加强,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冷蒿和银灰旋花之间或二者与短花针茅或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降低,在群落中的地位减弱。(2)载畜率对4种植物种群密度均有显着影响(P<0.05),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密度逐渐增加,冷蒿密度先增加后降低,银灰旋花密度降低;4种植物的密度总和随载畜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载畜率下4种植物的空间分布不同,在CK区,短花针茅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其他物种虽能形成聚集分布的斑块,但空间连续性差,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放牧提高了短花针茅总的空间变异,斑块面积变大,使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种群得以扩张,空间上形成斑块状分布、梯度分布或圈层结构,空间自相关性增强。(3)不同载畜率对土壤全碳、全氮及碳氮比均有显着影响(P<0.05)。与CK相比,LG和HG区土壤全碳含量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增加,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在MG区,土壤全碳的空间结构性较差,主要受随机因素影响。土壤全氮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自相关范围在MG区最低,而在HG区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LG与CK区相似。土壤碳氮比在HG区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而在其他处理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并且LG和HG区提高了土壤碳氮比的空间自相关范围,而MG区的空间自相关范围相对较低。土壤全碳在MG区空间连续性较差,主要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其他处理的空间连续性较好,表现为相联结或梯度分布的斑块结构特点。土壤全氮整体上表现为梯度分布的特点,空间连续性较好,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土壤碳氮比在CK和MG区表现为梯度分布并结合若干较小斑块的分布特点,而在LG和HG区呈现出斑块联结分布,并且斑块面积较大。物种多样性和密度特征主要受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而受土壤碳影响较小。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密度以及4种植物密度总和与土壤氮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而冷蒿和银灰旋花密度主要影响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全碳和碳氮比的空间异质性与LG区关系较为密切。2.斑块水平物种多样性、主要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含量及耦合关系对载畜率的响应(1)以短花针茅斑块为背景(基质),载畜率和斑块位置对冷蒿斑块α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但冷蒿斑块物种相似性(β多样性指数)受载畜率显着影响(P<0.05),表现为LG<MG<CK。无芒隐子草斑块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受载畜率显着影响,在不同载畜率下表现为:LG>CK>MG>HG,均匀度指数受载畜率和斑块位置交互作用的影响。载畜率和斑块位置对银灰旋花斑块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有显着影响,而均匀度指数只在斑块位置间差异显着(在斑块中心显着低于边缘和外部)。(2)放牧降低了各种群斑块的地上生物量,但短花针茅个别月份(8月和9月)的生物量在放牧区较高。随载畜率增加,冷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的全碳、碳氮比降低,全氮升高,而短花针茅全碳、全氮增加,碳氮比降低。在生长初期冷蒿、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全氮含量较高,全碳和碳氮比在生长后期较低,而短花针茅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根系深度的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在不同月份、载畜率间的差异因植物种类和土层深度而异;除冷蒿和无芒隐子草根系碳、氮含量外,4种植物地上、根系和土壤对应的氮和碳含量之间均表现为极显着的正或负相关关系(P<0.01)。综合所有载畜率数据,短花针茅、冷蒿和无芒隐子草与地上全碳、土壤碳氮含量关系密切,各指标含量较高,而银灰旋花则表现为较高的地上和根系全氮含量。
张玉萍[4](2019)在《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荒漠草原因其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是当前,由于不合理的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地退化严重。而且近年来,对于植被恢复的研究较多,但对不同放牧制度下荒漠草原土壤恢复的研究较少,对于不同放牧制度下植被恢复与土壤恢复之间关系的研究欠缺。基于此,参考相关文献,分析不同放牧制度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并研究了恢复荒漠草原的有效方法。
齐洋[5](2019)在《放牧制度对玛曲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干扰对草地的影响机制及放牧制度的合理选择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热点和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是放牧压力造成的草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失衡的结果。虽然近年来对于不同放牧制度如何影响草地的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还不清楚放牧制度如何作用于草地植被与土壤的相互耦合关系,及其影响程度如何。基于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玛曲选择不同放牧制度下的高寒草地典型样地(围封、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通过野外试验观测和室内分析,以放牧制度对玛曲高寒草地植被、土壤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为突破点,完善放牧对高寒草地的影响机制,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放牧制度合理选择及牧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制度显着改变了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数量及多样性等特征。放牧造成高寒草地群落中菊科增加和豆科减少,减少了优质牧草的数量,增加了毒草的数量;同样减少了一年生、两年生草本的数量,增加了半灌木的分布。围封、季节性放牧和全年放牧样地草本盖度分别为86.48±19.90%、74.15±13.70%和70.75±8.83%,草本高度分别为 26.43±3.65cm、17.27±4.95cm 和 14.05±3.71cm,密度为 294.95±41.81/m2、241.10±91.66株/m2和137.40±37.10株/m2,变化规律均为围封样地最高,季节性放牧样地次之,全年放牧样地最低,季节性放牧样地的植被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两样地。(2)放牧制度显着改变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P<0.05)。围封样地土壤容重为0.78±0.06g/m3,显着低于两放牧样地(P<0.05),同时土壤含水量为23.94±2.15%,显着高于其他两样地(P<0.05)。放牧导致高寒草地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全磷、全钾、硝态氮含量的显着降低(P<0.05),季节性放牧会造成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显着增加(P<0.05)。(3)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表明,放牧制度会影响高寒草地的土壤微生物。以OTU为分类单元,全年放牧样地细菌与真菌物种数均少于围封与季节性放牧样地。变形菌门在样地中丰富度最高,分别在围封、季节性放牧、全年放牧样地中占21.9%、23.3%与22.7%。相比较围封,放牧造成土壤微生物种数、均匀度及丰富度减小,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减小。(4)RDA排序表明,土壤全磷含量是放牧作用下影响群落物种分布格局的最关键因子,土壤因子解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变异的50.2%,其中土壤化学性质单独解释植物种群变异的10.5%,物理性质单独解释群落物种分布的21.9%。疣微菌门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最强,可用来指示环境变化。
王科鑫,沈艳,李阳,马红彬[6](2019)在《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不同放牧制度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群落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地利用与管理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二区轮牧、四区轮牧、六区轮牧、连续放牧和围栏封育制度对比的方法,常规测定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结果表明:轮牧区和连续放牧区植物α多样性指数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但生态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围栏封育区的β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其他放牧制度下的草地群落(P<0.05),荒漠草原群落的均匀度指数与其他多样性指数无显着相关关系,其余指数间均存在显着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在描述群落多样性时无显着差异(P>0.05);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指数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几种放牧制度下植物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二区轮牧拟合曲线交点坐标为(34.45,65.55),在五种放牧制度中距(20,80)点欧式距离最短。说明二区轮牧植物群落最稳定,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
王晓芳[7](2019)在《不同轮牧时间对荒漠草原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是指变量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综合反应了变量的空间缀块性和梯度性。空间异质性是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放牧干扰对草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对草地科学放牧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四区轮牧研究基础上,对封育、延迟开始轮牧、延迟开始提前结束轮牧下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群落和蒙古冰草、短花针茅、牛枝子和远志4种主要种群的空间异质性,草群可食牧草和主要种群营养成分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1)不同轮牧时间对草地主要物种重要值改变不明显;各处理下群落盖度、密度、高度、生物量差异性不显着。(2)各处理下物种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接近,轮牧处理下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封育处理。(3)植被密度与速效氮成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显着负相关;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成显着正相关。(4)封育和延迟开始处理植物群落的盖度以及各处理下植被的密度、生物量空间自相关性较强。(5)4种主要种群的盖度、密度、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总体看,延迟开始轮牧空间异质性较小。异质性的差异除了与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轮牧时间的差异是种群空间异质性不同的主要因素。(6)草群可食牧草粗蛋白、粗脂肪、ADF的差异性不显着;4种主要植物的营养成分在不同处理下的空间特征表现不同;各处理下蒙古冰草和短花针茅粗蛋白的含量为中等程度变异。而牛枝子和远志的粗蛋白在封育小区为中等程度变异。从群落和种群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初步认为,延迟开始轮牧是较为合理轮牧时间。
张玉萍,宋乃平,王兴,随金明[8](2018)在《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宁夏中部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样本量野外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研究了禁牧、轮牧和放牧3种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解决荒漠草原面临的生态与生产协调的社会与科学问题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放牧区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大,分别为2.48、0.80和14,轮牧区植被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42,显着高于禁牧区和放牧区(P<0.05)。轮牧和禁牧区土壤黏粉粒含量显着高于放牧区(P<0.05),轮牧区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分别为4.30g·kg-1和0.24g·kg-1,显着高于放牧区和禁牧区(P<0.05)。轮牧显着改善了土壤质地,增加了黏粉粒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该研究认为,在禁牧恢复了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之后,应采用轮牧制度打破禁牧的单优群落结构同时恢复土壤质地。
杨智明[9](2017)在《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文中提出在草地放牧系统中,草食动物对植物有着强烈影响,同时草地植物对家畜生产形成制约。开展草地家畜放牧研究,对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过程的维持以及生产实践至关重要。在冬季,放牧家畜饲养研究是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的薄弱环节,冬季家畜舍饲技术方法的缺失制约着家畜生产实践。基于草地放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指导草地生产实践的迫切性,本文开展了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绵羊放牧与冬季舍饲研究。在放牧季,主要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休牧制度处理下绵羊对草地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在充分考虑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前提下,首先从时空的视角,进行了绵羊采食行为的时空特征研究;其次从草、畜营养供需平衡的视角,进行了草地牧草能量、蛋白质以及矿物元素的供给及绵羊对营养需求的平衡性研究;最后,从生产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生产性能的分析。在冬季,开展了绵羊粗饲料供给技术研究,开展了碱蓬对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绵羊饲料配方的研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强度对草地牧草现存量影响无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对绵羊喜食牧草具有显着影响,放牧导致草地喜食牧草产量降低。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放牧会导致干旱年份草地植物多样性的降低。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长期持续重度放牧有使土壤变的紧实的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积极。短期放牧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降低。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对放牧强度敏感,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长期放牧会导致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放牧强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在土壤深层。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并且,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2)在松嫩草地,长时间连续休牧并不能维持草地最大生产力,适度放牧则有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春季、秋季休牧对于草地现存量、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维持草地高的现存量和植物多样性出发,松嫩草地较适宜的休牧制度是4只羊/公顷的放牧强度下春季或秋季休牧。采用季节动态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对草地的影响不比持续稳定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优越。休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影响。4只羊/公顷或休牧更有利于土壤全钾含量的维持。持续稳定放牧压能够显着降低表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季节动态放牧压或休牧能够显着降低中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休牧制度敏感,休牧制度不能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物含量对休牧制度响应积极。(3)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草地植物群落斑块状分布密切相关,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聚类模式。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具有方向性。绵羊对草地上同一植物群落存在重复访问的现象,并且随着放牧时间延长,重复访问的面积逐渐增大。放牧强度对绵羊重复访问特定植物群落存在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增大,绵羊重复访问特定的植物群落所在的斑块越多。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是“拓展式”利用模式。并且,不同放牧强度,绵羊对草地的拓展利用模式不同。中等放牧强度(4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先降低后增大;强度放牧(6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逐渐增大。随着放牧时间的持续进行,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逐渐增大。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具有局部性的特征。在松嫩羊草草地放牧系统,草地适宜利用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家畜选择性采食。在确定松嫩羊草草地适宜利用率时,应该依据家畜喜食牧草的数量进行核算。(4)放牧强度对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无影响。在放牧季,放牧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7、8、9月,绵羊代谢能摄入量低于绵羊代谢能需求,需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影响了绵羊每天粗蛋白的摄入量,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蛋白质的摄入。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6、7、9月,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不能满足营养需求,需人工补充。草地牧草中K、Na、Mg、Fe能够满足绵羊的需求。牧草中Ca、Mn、Zn元素低于绵羊营养需求,必须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对绵羊的生产性能有显着影响,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获得高的日增重。适度放牧绵羊产羔率、繁殖成活率明显高于重度放牧。适度放牧有利于羔羊获得高的初生重和平均日增重。高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5)冬季舍饲状态下,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能够促进绵羊粗饲料采食量并提高绵羊生产性能。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但是,多样化粗饲料组合促进家畜采食的积极效果具有时效性。给绵羊饲喂碱蓬能够影响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日粮中添加碱蓬改变了绵羊血液中Na、Cl、Cd、ALT浓度。尤其是在羊草中添加碱蓬使得绵羊血液中Cd浓度升高的结果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盐生植物进行反刍动物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对盐生植物所含的矿物元素对家畜本身乃至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安全性给予深刻的评价。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松嫩草地绵羊放牧系统利用模式为:适宜的放牧制度为连续放牧,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春季或秋季休牧。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只羊/hm2(包括羔羊)。草地放牧开始于3月中下旬;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休牧方式或放牧。当饲草不足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放一半,补一半”;5月中旬至9月中旬,采用“早出晚归”的出牧制度,进行全天放牧。应该给绵羊补充Ca、Zn、Mn等矿物元素;9月中旬,进行割草,草地留茬高度约为4-8 cm,刈割牧草制作干草,用于冬季绵羊舍饲。9月末至10月,利用草地残茬进行放牧,并注重能量、蛋白的补充。降雪封盖草地后,进入冬季舍饲阶段。在绵羊冬季舍饲时,应当供给多样化的粗饲料,并且较理想的饲料配方是:玉米11.72%,豆粕4.01%,食盐0.10%,玉米秸秆30.00%,羊草54.17%。
张爽,卫智军,吕世杰,刘红梅,王天乐,孙世贤[10](2017)在《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对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和群落地上现存量及其比例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放牧对荒漠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和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影响大于对其比例关系的影响,放牧区3个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占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例最高可达94.40%;受放牧影响,主要植物种群对群落稳定性的主导作用变为决定作用;放牧对建群种短花针茅的影响强烈,导致其对水分的需求表现更为强烈,同时对高温的耐受性下降。自由放牧导致荒漠草原退化的原因可归结为:自由放牧使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对降水的需求程度和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和干扰后的可恢复能力下降,最终表现为群落植被稳定性降低,草地发生逆行演替。
二、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及生态位研究 |
1.1.1 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研究 |
1.1.2 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 |
1.1.3 生态位与种间关系变化 |
1.2 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 |
1.2.1 种间关系对植物种群密度变化的响应 |
1.2.2 放牧对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的影响 |
1.3 植物空间分布研究 |
1.3.1 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研究 |
1.3.2 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研究 |
1.4 土壤养分及空间分布研究 |
1.4.1 放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4.2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
1.5 植物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1.1 地理概况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土壤状况 |
2.1.4 植被状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草地植物种群及群落的动态监测 |
2.3.2 种间关系 |
2.3.3 生态位及生态响应 |
2.3.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密度变化 |
3.1.1 短花针茅密度 |
3.1.2 无芒隐子草密度 |
3.1.3 碱韭密度 |
3.1.4 群落密度 |
3.2 主要植物种群的地位和作用及群落生物量变化 |
3.2.1 主要植物种群重要值 |
3.2.2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 |
3.2.3 群落地上现存量 |
3.2.4 主要植物种群密度及地上现存量占比 |
3.3 土壤养分含量及空间异质性变化 |
3.3.1 土壤有机碳含量 |
3.3.2 土壤氮含量 |
3.3.3 土壤磷含量 |
3.3.4 土壤钾含量 |
3.3.5 土壤pH值 |
3.4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变化 |
3.4.1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变化 |
3.4.2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重叠变化 |
3.4.3 主要植物种群生态响应 |
3.4.4 种群生态响应速率 |
3.5 主要植物种群相互关系 |
3.5.1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种群及群落联结性 |
3.5.2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种间灰色关联度 |
3.5.3 主要植物种群离散增量分析 |
3.5.4 不同放牧强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分离 |
3.5.5 不同放牧强度下主要植物种群种间竞争 |
3.6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 |
3.6.1 短花针茅种群空间分布 |
3.6.2 无芒隐子草种群空间分布 |
3.6.3 碱韭种群空间分布 |
3.6.4 多重分形奇异谱分析 |
3.6.5 不同放牧处理下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关联 |
3.7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3.7.1 主要种群及群落密度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3.7.2 主要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3.7.3 主要种群生态位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3.7.4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与土壤养分间的对应关系 |
3.8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的影响 |
3.8.1 主要植物种群及干扰因素对群落密度及现存量的影响 |
3.8.2 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不同指标间相互关系 |
4 讨论 |
4.1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动态的影响 |
4.2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
4.3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 |
4.4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
4.5 主要植物种群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对种群密度的响应 |
4.6 土壤养分含量及空间分布格局对放牧的响应 |
4.7 放牧与土壤双重作用下荒漠草原主要植物多层次组织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三种放牧方式下群落斑块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放牧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
1.3.2 小尺度下的草地斑块研究 |
1.3.3 分形理论在草地斑块研究中的应用 |
1.3.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
1.3.5 种群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特征 |
2.4 植被与土壤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 |
3.1.2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景观特征与分形研究 |
3.1.3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的选取 |
3.2.2 无人机数据获取 |
3.2.3 野外调查取样 |
3.2.4 数据整理计算 |
3.2.5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研究 |
4.1.1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植物种类组成 |
4.1.2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组成及其重要值 |
4.1.3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 |
4.1.4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稳定性 |
4.2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特征与分形研究 |
4.2.1 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景观特征研究 |
4.2.2 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形状的分形与稳定性研究 |
4.3 不同放牧方式下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微斑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4.3.1 不同放牧方式下主要微斑块点格局研究 |
4.3.2 不同放牧方式下主要微斑块空间关联性研究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1.2.2 放牧对草地植物的影响 |
1.2.3 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
1.2.4 草地植物种群分布与土壤养分关系对放牧的响应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载畜率对群落水平主要植物空间分布及共存机制研究 |
2.3.2 斑块水平物种多样性特征、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及耦合关系研究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1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共存机制 |
2.4.2 植物和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
2.4.3 植物斑块物种多样性及物种更替 |
2.4.4 不同斑块植物地上—根系—土壤养分动态及耦合关系 |
3 不同载畜率下物种多样性及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共存机制 |
3.1 不同载畜率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3.2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
3.3 主要植物种群共存机制对载畜率的响应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放牧对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
3.4.2 主要植物种群共存机制对载畜率的响应 |
3.4.3 小结 |
4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数量分布特征 |
4.1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特征 |
4.2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
4.3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空间分异特征 |
4.4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密度的空间结构模拟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不同载畜率对主要植物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
4.5.2 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异质性对放牧的响应 |
4.5.3 小结 |
5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及其与种群分布的关系 |
5.1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特征 |
5.2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自相关系数 |
5.3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 |
5.4 不同载畜率下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结构模拟 |
5.5 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异质性关系 |
5.6 讨论与小结 |
5.6.1 不同载畜率对土壤碳、氮含量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
5.6.2 土壤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关系对放牧的响应 |
5.6.3 小结 |
6 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种群斑块群落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 |
6.1 主要植物种群斑块内外物种多样性 |
6.2 主要植物种群斑块内外物种相似性 |
6.3 讨论与小结 |
6.3.1 不同斑块物种多样性对放牧的响应 |
6.3.2 不同载畜率对斑块物种组成差异的影响 |
6.3.3 小结 |
7 不同载畜率下主要植物斑块地上—根系—土壤养分动态及耦合关系研究 |
7.1 斑块地上生物量及养分动态 |
7.2 不同种群斑块根系养分变化 |
7.2.1 短花针茅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2.2 冷蒿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2.3 无芒隐子草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2.4 银灰旋花斑块根系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3 不同种群斑块土壤养分变化 |
7.3.1 短花针茅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3.2 冷蒿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3.3 无芒隐子草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3.4 银灰旋花斑块土壤全碳、全氮和碳氮比 |
7.4 不同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的碳、氮含量耦合关系 |
7.5 讨论与小结 |
7.5.1 放牧对不同植物斑块地上碳、氮及生物量的影响 |
7.5.2 放牧对不同植物斑块根系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
7.5.3 植物地上—根系—土壤碳、氮耦合关系对不同载畜率的响应 |
7.5.4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结论 |
8.2 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
1.1 围封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
1.2 放牧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
2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土壤的影响 |
2.1 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2.2 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3 荒漠草原恢复有效方法的研究 |
4 结语 |
(5)放牧制度对玛曲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目前研究不足及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研究特色及创新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概况 |
2.2 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状况 |
3 实验设计及分析方法 |
3.1 样地布设 |
3.2 植被与土壤调查 |
3.3 数据分析 |
3.4 数据分析软件 |
4 放牧制度对高寒草地植被特征的影响 |
4.1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及数量特征 |
4.2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生态位特征分析 |
4.3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分析 |
4.4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群落稳定性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5 放牧制度对高寒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1 放牧制度对高寒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5.2 放牧制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5.3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养分质量评价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放牧制度对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6.1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
6.2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特征分析 |
6.3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差异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植被与土壤耦合关系分析 |
7.1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与植被单因素关联性分析 |
7.2 不同放牧制度下高寒草地土壤与植被相互耦合关系分析 |
7.3 讨论 |
7.4 小结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围封样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度 |
附录B 季节性放牧样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度 |
附录C 全年放牧样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度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数据处理 |
2.2.1 重要值的计算 |
2.2.2 多样性的测度 |
2.2.3 群落稳定性的测度 |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放牧制度对群落α多样性的影响 |
3.2 不同放牧制度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3.3 不同放牧制度对植被稳定性影响 |
3.4 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放牧制度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4.2 不同放牧制度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
5 结论 |
(7)不同轮牧时间对荒漠草原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轮牧时间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3.2 轮牧时间对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
3.3 轮牧时间对主要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
3.4 轮牧时间对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异质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轮牧时间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4.2 轮牧时间对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影响 |
4.3 轮牧时间对主要植物种群的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
4.4 轮牧时间对饲用植物营养成分异质性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8)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2.1.1 植物多样性指数 |
2.1.2 植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2.2 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2.2.1 土壤粒径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
2.2.2 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对放牧制度的响应 |
3 讨论 |
3.1 不同放牧制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3.2 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3.3 不同放牧制度恢复效应 |
4 结论 |
(9)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进展 |
1.2.1 放牧家畜的采食 |
1.2.2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
1.2.3 草地的放牧管理 |
1.2.4 放牧家畜的营养 |
1.2.5 放牧家畜的补饲 |
1.2.6 松嫩草地放牧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点 |
2.3 土壤特征 |
2.4 植被类型及特征 |
2.5 草地与农业资源利用 |
第3章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方法 |
3.3 植被与土壤指标测定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结果分析 |
3.5.1 草地现存量变化 |
3.5.2 草地植物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
3.5.3 草地土壤水分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
3.5.4 草地土壤容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
3.5.5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
3.5.6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
3.5.7 草地有机质对的放牧强度的响应 |
3.6 讨论 |
3.6.1 放牧强度对草地现存量的影响 |
3.6.2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
3.6.3 放牧强度与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
3.7 小结 |
第4章 休牧制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
4.1 试验设计 |
4.2 试验方法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4.4.1 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
4.4.2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特征 |
4.4.3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特征 |
4.4.4 草地土有机质变化 |
4.5 讨论 |
4.5.1 休牧制度对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
4.5.2 放牧对草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5章 绵羊采食行为空间特征与草地利用率变化 |
5.1 试验设计 |
5.2 试验方法 |
5.3 指标测定 |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5 结果分析 |
5.5.1 草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与绵羊采食轨迹特征 |
5.5.2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
5.5.3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 |
5.5.4 绵羊对牧草的利用 |
5.6 讨论 |
5.6.1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
5.6.2 绵羊对草地的利用程度 |
5.7 小结 |
第6章 绵羊营养平衡及生产性能 |
6.1 试验设计 |
6.2 试验方法 |
6.3 指标测定 |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5 结果分析 |
6.5.1 绵羊能量摄入的变化 |
6.5.2 绵羊粗蛋白摄入的变化 |
6.5.3 草地牧草矿物营养水平与绵羊对矿物营养的需求 |
6.5.4 绵羊体重和日增重变化特征 |
6.5.5 放牧强度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6.5.6 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6.6 讨论 |
6.6.1 绵羊能量、粗蛋白供需平衡 |
6.6.2 绵羊矿物营养供需平衡 |
6.6.3 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
6.7 小结 |
第7章 冬季多样化粗饲料组合对绵羊的影响 |
7.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7.2 指标测定 |
7.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4 结果分析 |
7.4.1 绵羊采食量变化特征 |
7.4.2 绵羊粗饲料采食组成及营养 |
7.4.3 绵羊日增重变化特征 |
7.5 讨论 |
7.6 小结 |
第8章 冬季盐生植物(碱蓬)对绵羊生理特征的影响 |
8.1 试验设计与方法 |
8.2 指标测定 |
8.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8.4 结果分析 |
8.4.1 羊草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
8.4.2 绿豆秸秆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
8.5 讨论 |
8.6 小结 |
第9章 冬季放牧绵羊舍饲技术——饲料配方 |
9.1 试验设计 |
9.2 试验方法 |
9.3 指标测定 |
9.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9.5 结果分析 |
9.5.1 饲料配方对绵羊体重的影响 |
9.5.2 绵羊阶段性日增重变化特征 |
9.5.3 绵羊平均日增重变化特征 |
9.5.4 饲养成本分析 |
9.6 讨论 |
9.7 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0.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
致谢 |
(10)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
1.2 群落类型 |
1.3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的差异 |
2.2 群落地上现存量动态分析 |
2.3 建群种与优势种占群落地上现存量比例的动态分析 |
2.4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与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
2.5 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占群落地上现存量的比例与降水和温度与关系 |
3 讨论与小结 |
3.1 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稳定性 |
3.2 水分和温度变化与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的关联性 |
四、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间相互关系对放牧的响应[D]. 张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三种放牧方式下群落斑块特征[D]. 陈颜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与土壤空间格局对载畜率的响应[D]. 熊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恢复效应研究综述[J]. 张玉萍. 南方农业, 2019(21)
- [5]放牧制度对玛曲高寒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影响[D]. 齐洋.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的影响[J]. 王科鑫,沈艳,李阳,马红彬.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8)
- [7]不同轮牧时间对荒漠草原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D]. 王晓芳. 宁夏大学, 2019
- [8]不同放牧制度对荒漠草原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张玉萍,宋乃平,王兴,随金明. 北方园艺, 2018(19)
- [9]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D]. 杨智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10]放牧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及群落地上现存量稳定性的影响[J]. 张爽,卫智军,吕世杰,刘红梅,王天乐,孙世贤. 中国草地学报,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