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风电发展宏观障碍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1](2020)在《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风电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以燃煤发电形式的传统火电,在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突出,能源绿色转型迫在眉睫。2015年12月12日,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正式签订了“气候变化协定”,后被称作《巴黎协定》。根据协定约定,2030年中国将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将一次能耗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20%,这也加速促进了我国能源绿色转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公司(简称“国家电投山东公司”)便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作为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电投集团”)的省区域公司,受国家和行业能源政策以及山东省电力市场结构影响,公司在2016年成立之初,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历经一个三年初创期,公司清洁能源资产逐步增多,利润不断增长,其中风电逐步发展成为公司重要业务和利润支撑。但随着新能源市场环境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公司风电业务下一步将如何继续稳步持续发展,成为公司当前首要思考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国家电投山东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文献阐述后,结合公司风电发展基本情况和当前现状,通过PEST模型和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风电发展外部宏观环境、行业现状和趋势、山东省风电行业竞争结构进行分析,总结出机会和威胁,构建相应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通过价值链分析法对公司风电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分析,总结出优势和劣势,同样构建相应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然后利用SWOT分析矩阵对公司风电发展战略进行选择和确立,明确了未来几年公司风电发展战略为“增长型战略”(S-O战略),即紧紧把握风电行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深耕市场,加快项目开发和建设,提升资产质量,扩大资产规模,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同时,为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落地,制定有效的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最后,提出结论及展望,以期本文对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风电业务以后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焱[2](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刘文峰[3](2020)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能源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积极构建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评价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可再生能源政策设计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剖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切入点、侧重点、制度体系特征及历史演化规律,厘清政策的作用效果,为未来政策取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双视角双维度分析框架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双视角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双维度是分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的具体影响,在该框架下本文对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评价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发展规模维度进行政策效果评价。国际视角下,系统梳理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将该政策体系梳理为7类: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直接投资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政策、信息和教育投入政策、研发投入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聚合政策评价模型分析大类政策效果。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延续性,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聚合政策下的具体细分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合政策中市场化工具、研发投入、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是有效的规划类政策,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中绿证交易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具有协同效应。国内视角下,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框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整体体系梳理为五个方面:总量目标制度、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上网电价制度、费用分摊制度及专项基金制度,然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总量目标制度、上网电价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对提高我国风电规模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退坡机制和可再生能源附加之间存在强烈的协同作用。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政策效果在风电发展初期促进效果显着,当风电大规模爆发增长后,由于弃风,并网难等原因,该政策对于风电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阶段,规划政策、财税政策及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有效的政策,而市场化政策是国际视角下独有的且具有协同效应的政策工具。其次,本文构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评价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国际视角下,基于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聚合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建立具体政策评价模型分析细分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工具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最大,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类政策、直接投资激励、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依次递减。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和制度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协同效应;价格政策和税收激励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温室气体排放量许可和绿色证书交易是显着的市场化政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是有效的直接投资类政策;规范和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是有效的规制类政策。此外,国内视角下,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发电政策梳理为四个方面: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需求拉动政策、技术推动政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修正标准误差模型对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和技术推动政策是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主流政策,而需求拉动政策对我国技术创新效果并不显着。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阶段,规划政策、规制政策与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显着的政策工具,市场化政策、财税激励及政府直接投资是国际视角下有效的政策工具。最后本文系统分析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梳理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史,总结如下的政策演化规律: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国家能源转型为导向,服务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是政策的根基;高成本在发展初期是可再生能源的本质特征,强制收购和财政补贴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流政策;政策演变的路径基本一致;政策体系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双视角双维度的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演化规律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战略定位,技术引领;布局优化,政策协同;配额支撑,市场增效;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张美珍[4](2020)在《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为了促进煤电的清洁发展,政府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是保障中国电力供应和实现污染物控制的重要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CO2还没有实现有效减排,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碳减排将成为煤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总结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扩散规律对提高煤电技术的创新性,进一步推动煤电的清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结合燃煤电厂的电力生产环节,剖析了煤电清洁化转型的主要途径,阐述了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过程,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了影响这些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Bass模型,对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拟合,比较了三种技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扩散的差异性,同时,系统梳理了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拟合了脱硫和脱硝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系统梳理了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实证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扩散的仿真模型,对碳配额分配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和投资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了单一政策情景和组合政策情景下CCS技术的扩散趋势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分为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两个阶段,未来将逐渐向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脱硫(硝)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特性、社会网络以及政策等宏观环境因素。其中,由于电力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对政策有较强的依赖性。(2)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中,亚临界技术和超临界技术分别在2012年和2018年达到扩散的成熟期,超超临界技术将在2028年达到成熟期,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在东部和沿海省份的扩散比较充分,并逐渐向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扩散;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经历了关停小火电初期阶段(19972006年)、加快关停小火电阶段(20072013年)和煤电超低排放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控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信息宣传型三类政策工具,其中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包括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包括电价管制和信贷政策;政策整体上对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扩散都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针对亚临界技术,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效果显着,针对超(超)临界技术,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作用效果显着。(3)在全国范围内,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进入扩散的成熟期;在经济发达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早,扩散速度也更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晚,扩散速度也相对较慢;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并上升的趋势;政策内容经历了起步、推进和深化的三个阶段;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标准规范、电价补贴、优惠贷款和信息宣传五类;政策整体上对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标准规范和电价管制的作用显着为正,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显着。(4)CCS技术扩散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CCS技术将可能长期处于研究示范的阶段;在政府的电价补贴和投资补贴组合情景下,CCS技术扩散速度最快,扩散也最充分,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饱和;碳配额分配政策会削弱电价补贴的作用,二者组合情景下,直到2049年才会有CCS机组投入运营;口碑效应促进了CCS技术的扩散;在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方面,CCS技术扩散程度越充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越好;减少免费碳配额的比例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略微下降,但减排作用有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优化煤电产能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煤电清洁发展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9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1篇。
蒋子浩[5](2020)在《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文中指出风电是目前我国综合应对增长压力、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长期战略选择。然而,从产业发展现实看,我国风电产业正面临严峻发展瓶颈。为了鼓励风电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进而获得后发优势,我国政府自1994年起连续发布一揽子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涉及财税抵免、质量认证、人才培养、公共采购、技术监管等几个方面。随着政府政策的持续加大投入,风电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壁垒却始终难以突破。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提升我国风电产业创新程度和创新质量的关键,也是我国风电产业摆脱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加快产业经济从要素驱动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因此亟需从理论破解。本研究在广泛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基于134家风电上市公司数据,综合考量一系列企业创新特征指标将风电企业划分为10类;随后系统梳理和量化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2006-2017年间发布的235项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实证分析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绩效的驱动效果;最后研究了各类产业创新政策效果的时间边界,进而确定了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旨在为发挥创新政策最佳效能、提高创新政策最大效率及改善风电产业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帮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产业的视角看,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力度均对风电产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经济政策力度贡献最大、规制政策次之、柔性政策最小。(2)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和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对技术稳定型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规制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柔性政策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型及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效应。(3)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因企业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技术创新型原材料加工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5期、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8期;对技术创新型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规制政策和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零部件制造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而言,经济政策和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2期;对技术创新型风力发电企业而言,经济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对技术稳定型风力发电企业而言,经济政策和规制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均为第1期,而柔性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为第1期或应该长期保持稳定。综上而言,各类产业创新政策对不同类型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有所差异,不同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也不尽相同,因此根据企业创新特征,适时制定和调整产业创新政策,鼓励、支持、引导风电企业科学发展,是改善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风电产业发挥技术追赶效应的关键。本研究系统解析了产业创新政策对风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创新政策作用效果的时间边界,进而识别了不同创新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期。不仅丰富了现有创新政策相关研究内容,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竞争力,同时对于类似从宏观到微观的复杂过程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思路借鉴和理论参考。该论文有图40幅,表32个,参考文献410篇。
王斌[6](2020)在《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公共政策”为切入点,通过探索黑龙江风电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涉及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发改、国土、林业、环保、电力等部门和单位在风电产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梳理,通过比较研究、定量研究、个案分析和查阅文献找出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在项目前期、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阶段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对策。对风电产业政策理论的研究并非全新的主题,本文首先对公共政策的来源、发展和分类进行了分析,对风电产业及其相关政策进行了阐述和梳理,基于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及时、合理、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以支持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第二章从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前期开发、工程建设和电力消纳问题,并且主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以具体地市为例进一步说明了黑龙江风电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的第三章着重结合公共政策的管理和指导作用,以资源和发展现状为切入点,论述推动黑龙江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提出发展思路,指出政策需及时调整、互相促进、措施落地才能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后续指导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李晨阳[7](2020)在《中国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能作为环保清洁能源,在风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相关政策支持下,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风力发电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本文从风电产业发展情况及风电产业链结构入手,以提高风电产业链绩效为目的,对中国风电产业链绩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因素及因素间的内在逻辑,最终提出中国风电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建议。首先,本文在风电产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ISCP理论深入分析中国风电产业在市场结构、制度政策、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四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及现状。其次,明确风电产业链的定义及类型,确定中国风电产业链的结构为上、中、下游。其中,风电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风力发电研发团队、风力发电设备零部件生产和设备整机制造等,中游主要由风力发电厂构成,下游包括输配电网系统等。依据风电产业链的结构,通过拆解风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投入、产出指标,建立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三阶段DEA数据包络分析法,通过剔除第一阶段投入松弛变量中的外生因素影响,将各决策单元的绩效值都调整至相同的环境假设下,使绩效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对2010~2018年间,中国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变量数值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剔除外生因素影响后产业链内各环节效率均有提升,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协同,投入产出的状态整体较好。受2015年首次下调风电上网标杆电价影响,2014、2015年的投入产出略有下降。最后,使用ISM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讨论小组并进行专家咨询,确定风电产业链绩效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提出风电产业链发展的优化方向。本文对中国风电产业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明确了风电产业链结构,然后在这两者基础上对风电产业链的绩效进行评价,揭示影响产业链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产业链发展的优化方向,为制定风力发电相关政策、实现节能减排计划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方向。
ASSENOVA ALBINA[8](2019)在《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煤炭等能源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人类过多地使用石油、煤炭等富含碳氢化合物的燃料,导致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严重,因此使用热能和化石燃料等的能源大国也被越来越多指责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国。全世界能源协会及联合国相关机构呼吁全世界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煤炭、石油等的使用量,号召能源丰富的国家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向清洁能源型国家转变,因此可再生能源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成为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核心问题。本文以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对支持哈萨克斯坦和其他资源丰富国家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界定了风电产业、风电产业竞争力相关概念,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在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风电产业的内涵、特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内涵,并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现总体现和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分析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环境,对哈萨克斯坦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对世界典型风电产业国家的风电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发展现状、国家政策等,并总结其发展的先进经验,然后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环境进行SWOT分析。然后,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分析,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风电产业总潜力、风电产业技术潜力、风电产业经济潜力、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哈萨克斯坦适合发展风电产业的区域。再次,以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钻石理论模型框架下研究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政府政策和机遇的风电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构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进行阐述界定。最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以层次分析法理论为基础确定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最终,提出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袁志航[9](2019)在《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与能源短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我国大力发展风电产业。然而,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我国风电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实现显着提升,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中国风电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障碍。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够发挥产学研各方在功能与资源上的优势,是提高我国风电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我国风电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出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发现:从宏观上来看,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从微观上来看,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围绕几个重要节点建立起来,这些节点在创新网络中具有主导地位。围绕中国电网公司和中国电力研究院进行的产学研合作在整体产学研合作中占有较大比重。国企或央企是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合作的主要企业。高校在产学研创新合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从演进上看,我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经历了形成期、成长期、巩固期三个不同时期,经历了“稀疏—稳定—巩固”的演进路径,网络中的创新主体参与产学研创新合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从内容上看,创新活动多集中于电学领域,包括发电、变电或配电等环节,具体为风电储存、风电输送、风电并网等技术领域,多处于风电产业链的中下游。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总结了我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范婷婷[10](2019)在《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全球能源需求与消耗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全球产生能源危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风能是一种广泛的、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是最有效的清洁能源之一。天津市在先行政策的指导下,迅速吸引风电产业,天津滨海新区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国内风电产业中心。然而,与传统能源相比,风能没有政府的帮助,在目前的电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文章在明确了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发挥作用的基础理论与风电产业定义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发挥作用的四个途径:第一,规划风电产业发展战略;第二,政策引导风电产业健康发展;第三,提供风电产业公共产品和服务;第四,监督维护风电产业市场环境。其次分析了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发挥作用的现状,总结了津市风电产业发展的现状,然后从成立机构确定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扶持风电产业发展;逐步完善风电产业发展服务环境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了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还存在的问题:一是目前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全面具体,二是对于风电产业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三是扶持风电产业的政策不稳定,四是推动风电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五是促进风电产业链之间的深度协作不到位。梳理国内外在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为天津市风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取的经验与借鉴。最后结合对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分析、问题和国内外典型地区和城市的成功做法,对完善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政府作用从四方面提出了思考。第一,政府要提供风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第二,政府要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调稳定性和系统性;第三,政府要促进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最后,政府要指导加强风电产业链之间的深度协作。
二、中国风电发展宏观障碍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风电发展宏观障碍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风电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工具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与最新进展 |
2.2 风电发展战略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3.1.1 政治及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1 国际风电市场 |
3.2.2 国内风电市场 |
3.2.3 山东省风电市场 |
3.3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3.3.1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
3.3.2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关系 |
3.4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第4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基本情况 |
4.2 公司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方面 |
4.2.2 无形资源方面 |
4.3 内部价值链分析 |
4.3.1 风电项目市场开发 |
4.3.2 项目工程建设 |
4.3.3 场站生产运营管理 |
4.3.4 发电量消纳 |
4.3.5 采购管理 |
4.3.6 技术保障 |
4.3.7 人力资源管理 |
4.3.8 企业基础设施 |
4.4 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第5章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SWOT分析 |
5.2 公司使命、愿景与发展目标 |
5.2.1 使命与愿景 |
5.2.2 战略目标 |
5.3 发展战略的选择 |
5.4 战略实施主要举措 |
5.4.1 集中战略 |
5.4.2 横向一体化战略 |
第6章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2 优化组织机构设置 |
6.3 增强财务保障 |
6.4 增强人力资源保障 |
6.5 加强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能源 |
2.1.2 产业政策 |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2.2.4 产业规制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
3.1.2 中国核电产业 |
3.1.3 中国风电产业 |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
3.3.1 财政政策 |
3.3.2 税收优惠政策 |
3.3.3 电价补贴政策 |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
4.1 美国 |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2 日本 |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3 德国 |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
4.4.1 加强立法工作 |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
4.5 本章小结 |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
5.1 相关概念 |
5.1.1 动力机制 |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
6.2 模型与数据 |
6.2.1 面板数据模型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实证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
6.4 异质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
7.1 相关研究回顾 |
7.1.1 国外研究 |
7.1.2 国内研究 |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4.1 基本情况 |
7.4.2 调查问题 |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
8.1 理论基础 |
8.1.1 经济增长理论 |
8.1.2 增长极限理论 |
8.1.3 峰值理论 |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2 文献研究 |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
8.3.1 指标的选取 |
8.3.2 模型的选择 |
8.3.3 实证分析 |
8.3.4 研究结论 |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
8.4.2 模型分析 |
8.4.3 研究结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
9.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分类 |
1.2.2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
1.2.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与技术创新定量关系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
2.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1.1 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
2.1.3 聚合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1.4 具体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2.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2.2.1 研究样本与数据 |
2.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
3.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框架的构建 |
3.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3.2.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3.2.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3.3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3.3.1 结果与讨论 |
3.3.2 结论 |
3.4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规模效果的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际视角的研究 |
4.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4.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4.2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4.2.1 实证结果 |
4.2.2 分析讨论 |
4.2.3 结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基于国内视角的研究 |
5.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
5.1.1 研究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5.1.2 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5.2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实证结果 |
5.2.2 分析讨论 |
5.2.3 结论 |
5.3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技术创新效果的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演化发展研究:基于典型国家的分析 |
6.1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分析 |
6.1.1 石油危机助力可再生能源起步 |
6.1.2 环境保护促进可再生能源稳定发展 |
6.1.3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
6.1.4 可再生能源技术将引领新能源革命 |
6.2 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分析 |
6.2.1 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2 日本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3 德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2.4 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演进分析 |
6.3 可再生能源政策演化发展规律:基于典型国家的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取向建议 |
7.1 整体思路 |
7.2 战略定位,技术引领 |
7.3 布局优化,政策协同 |
7.4 配额支撑,市场增效 |
7.5 立法保障,动态调整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
2.3 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 |
3.2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
3.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理论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
4.1 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变化 |
4.2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过程 |
4.3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
4.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
5.1 燃煤电厂脱硫和脱硝机组投运情况 |
5.2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
5.3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
5.4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CCS技术扩散仿真模型构建 |
6.1 CCS技术扩散相关主体及行为识别 |
6.2 仿真模型框架 |
6.3 模型各主体模块设计 |
6.4 Agent-based模型开发 |
6.5 模型有效性及敏感性 |
6.6 本章小结 |
7 CCS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仿真模拟 |
7.1 数据收集 |
7.2 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主要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3 研究述评 |
2.4 政策作用路径分析 |
3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梳理与变量选择 |
3.1 风电企业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2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梳理 |
3.3 变量定义与测度 |
3.4 本章小结 |
4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 |
4.1 回归模型构建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调整时机识别 |
5.1 VAR模型构建 |
5.2 风电产业创新政策调整时机识别 |
5.3 本章小结 |
6 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6.1 异质性分析 |
6.2 稳健性检验 |
6.3 内生性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风电产业及其政策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风电产业及其功能和影响因素 |
一、风电产业的概念 |
二、风电产业的功能 |
三、风电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公共政策及其功能 |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
二、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型 |
第三节 风电产业相关政策及其主要内容 |
一、风电产业的前期开发政策 |
二、风电产业的建设相关政策 |
三、风电产业的电力消纳政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一、黑龙江省风电产业资源开发现状 |
二、黑龙江省风电产业项目建设现状 |
三、黑龙江省风电产业电力消纳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黑龙江省风电资源开发核准问题 |
二、黑龙江省风电建设项目手续办理问题 |
三、黑龙江省风电产业电力消纳问题 |
第三节 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风电布局缺乏综合规划政策指导 |
二、项目建设相关政策不协调 |
三、电力消纳受到政策和环境制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推动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加强政府对风电产业的总体规划 |
一、结合风能资源进行规划 |
二、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规划 |
三、结合地域电网建设水平进行规划 |
第二节 提升政策协同性水平推动风电项目开发建设 |
一、统筹风电项目前期开发相关政策 |
二、统筹风电项目建设过程相关政策 |
三、统筹风电项目电力生产相关政策 |
第三节 多措并举促进电能消纳 |
一、利用政策推动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以加大电能使用需求 |
二、拓宽电能消纳途径实现就地就近消纳 |
三、完善电力交易政策实现电力多样化交易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产业研究现状 |
1.2.2 风电产业链研究现状 |
1.2.3 产业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ISCP理论的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相关理论和方法简介 |
2.1.1 SCP |
2.1.2 ISCP |
2.2 制度因素分析 |
2.2.1 产业探索与逐步推广阶段 |
2.2.2 产业规模化与设备国产化第一阶段 |
2.2.3 产业规模化与设备国产化第二阶段 |
2.3 市场结构因素分析 |
2.3.1 市场集中度 |
2.3.2 进入壁垒 |
2.4 市场行为因素分析 |
2.4.1 技术研发行为 |
2.4.2 运维市场行为 |
2.5 市场绩效因素分析 |
2.5.1 利润水平 |
2.5.2 融资、补贴情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风电产业链结构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风电产业链定义 |
3.2 风电产业链类型 |
3.3 风电产业链结构 |
3.4 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体系 |
3.4.1 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3.4.2 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三阶段DEA的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 |
4.1 相关评价方法简介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1.2 层次分析法(AHP) |
4.1.3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4.2 基于三阶段DEA的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模型 |
4.2.1 第一阶段传统DEA的基本模型 |
4.2.2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分析(SFA)法 |
4.2.3 第三阶段DEA法 |
4.3 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算例分析 |
4.3.1 第一阶段DEA分析 |
4.3.2 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
4.3.3 第三阶段投入调整后DEA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ISM理论的风电产业链绩效影响机理分析 |
5.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
5.2 模型建立 |
5.3 风电产业链绩效影响因素算例分析 |
5.3.1 分析过程 |
5.3.2 分析结果 |
5.4 风电产业链优化方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研究基础及现状分析 |
2.1 风电产业内涵与特征 |
2.1.1 风电产业的内涵 |
2.1.2 风电产业的特征 |
2.2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2.1 竞争力内涵 |
2.2.2 产业竞争力内涵 |
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2.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总体现状 |
2.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问题 |
2.3.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及总结 |
3.1.1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 |
3.1.2 典型国家风电产业发展经验总结 |
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内部优势分析 |
3.2.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内部劣势分析 |
3.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外部机遇分析 |
3.2.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外部威胁分析 |
3.2.5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分析 |
4.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假设 |
4.1.1 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文献基础 |
4.1.2 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假设 |
4.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实证分析 |
4.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风能可用性分析 |
4.2.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总潜力分析 |
4.2.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技术潜力分析 |
4.2.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经济潜力分析 |
4.2.5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 |
4.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结果及分析 |
4.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实证结果 |
4.3.2 实证结果分析 |
4.4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钻石理论模型 |
5.2 基于钻石模型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相关因素分析 |
5.2.1 生产要素 |
5.2.2 需求条件 |
5.2.3 相关产业 |
5.2.4 企业发展战略 |
5.2.5 政府政策 |
5.2.6 机遇 |
5.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内涵 |
5.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实证评价 |
6.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6.1.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6.1.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6.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6.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
6.3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6.3.1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值确定 |
6.3.2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发展的重点举措 |
7.1 重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人才培养 |
7.2 重点加强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扶持和监管力度 |
7.3 重视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财税优惠政策的制定 |
7.4 着重对风电装备制造及综合服务业等产业链的整合 |
7.5 重点加大对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研发的资本投入 |
7.6 重点加强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与电网公司之间的沟通 |
7.7 重视风电产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 |
7.8 重点做好哈萨克斯坦风电场的建设与运行监测 |
7.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9)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产学研协同创新 |
2.2 创新网络 |
2.3 风电产业创新相关研究 |
3 风电产业与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
3.1 风力发电与风电产业 |
3.2 中国风电产业政策梳理 |
3.3 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合作专利描述性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式 |
4.2 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
4.3 专利申请人分析 |
4.4 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
4.5 专利申请领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分析 |
5.1 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指标分析 |
5.2 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演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6.3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必要性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1.3.2 政府角色定位和职能演变 |
1.3.3 风电产业定义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途径、现状及问题 |
2.1 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途径 |
2.1.1 规划风电产业发展战略 |
2.1.2 政策引导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
2.1.3 提供风电产业公共产品和服务 |
2.1.4 监督维护风电产业市场环境 |
2.2 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 |
2.2.1 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2.2.2 成立机构确定风电产业发展规划 |
2.2.3 制定相关政策扶持风电产业发展 |
2.2.4 逐步完善风电产业发展服务环境 |
2.3 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问题 |
2.3.1 目前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不够全面具体 |
2.3.2 对于风电产业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
2.3.3 扶持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缺乏协调系统性 |
2.3.4 推动风电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 |
2.3.5 促进风电产业链之间的深度协作不到位 |
第3章 国内外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3.1 国外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3.1.1 政策扶持引导 |
3.1.2 法律法规保障 |
3.1.3 技术创新支撑 |
3.2 国内风电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典型经验 |
3.2.1 政策扶持引导 |
3.2.2 技术人才支持 |
3.2.3 金融服务支持 |
3.2.4 促进交流合作 |
第4章 优化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政府作用的思考 |
4.1 政府提供风电产业发展政策支持 |
4.1.1 制定全面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规划 |
4.1.2 提供必要的风电产业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4.1.3 完善具体详细的风电产业法规监管政策 |
4.2 政府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调稳定性和系统性 |
4.2.1 强化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协调稳定性 |
4.2.2 增强中央与地方政策的系统性 |
4.3 政府促进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
4.3.1 加强技术创新 |
4.3.2 重视人才培养 |
4.3.3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
4.4 政府指导加强风电产业链之间的深度协作 |
4.4.1 做强做大风电设备制造,延伸研发咨询设计产业链 |
4.4.2 结合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4.4.3 发挥京津冀区域及海上风电的综合优势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风电发展宏观障碍分析及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风电发展战略研究[D]. 杨振. 山东大学, 2020(05)
- [2]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发展研究[D]. 刘文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D]. 张美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风电产业创新政策有效性分析及调整时机识别[D]. 蒋子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黑龙江省风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斌.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中国风电产业链绩效评价及影响机理分析[D]. 李晨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哈萨克斯坦风电产业区域发展规划与竞争力研究[D]. ASSENOVA ALBINA.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风电产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研究[D]. 袁志航.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天津市风电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范婷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