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花[1](2009)在《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 ——以新疆精河县为例》文中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土壤侵蚀与堆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作物生产等陆地主要生态过程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对于直接依赖于土地资源而进行生产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来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着系统内能量和资源的输入、利用和输出,从而对农业复合系统的生产功能和可持续性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下农业复合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应当成为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国策下,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对整个西北干旱区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论文以土地资源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论为理论框架,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主要技术支持,以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克里格插值和相图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等为主要分析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精河县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期为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循此目标,论文核心内容包括:1.以1990、1999和2007年的TM影像数据为主要遥感信息源,将遥感定量分析方法和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相结合,全面开展精河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着重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时空状态转移、土地利用程度和趋势以及植被覆盖指数变化等方面:(1)整个研究时段内农田的面积先是增加,到2001年以后又逐渐减小,城乡建设用地比例虽然很小,但处于增加趋势,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处于一定程度的波动变化中,但波动幅度不大;(2) 19901999年,农田面积增加的速度最快,为13.75%/a,未利用地以小于单位动态度的速度增加,此间的城乡建设用地增速较小,而林地、草地和盐碱地/沼泽处于减小的动态变化中;(3) 19992007年,城乡建设用地增速迅猛,达到18.15%/a,其次是盐碱地/沼泽的动态度超过了5%/a,草地则以每年2.82%的速度减少,水域面积的减少也超过了单位动态度,另外还有农田也处于减少的动态过程中;(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状态转移特征相对于其它几种类型更加明显,其中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上升,而草地面积持续下降;(5)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是马尔柯夫状态转移过程,且在9年、8年和17年三种步长下均能达到稳态概率,并且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的收敛情况与步长和初始状态的选取密切相关;(6) 19902007年研究区的平均NDVI逐渐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土地利用程度降低的幅度,表明土地利用程度的降低对NDVI的减小具有放大作用,说明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影响正逐渐增大。2.基于三期TM遥感影像的分类结果,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统计学模块,分析研究区农业系统能值产出在相应土地利用类型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从19902007年精河县农业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入手,着重对系统能值可持续发展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19902007年精河县农业系统的能值投入总量在波动中增加,能值产出逐渐上升。农业用地的能值集约水平持续提高。能值产出的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能值高值区主要在种植棉花、枸杞等的农田用地类型上。3.从能值分析的角度出发,选取有效评价指标,在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背景下,分析其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虽然19902007年精河县农业系统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但是,其发展的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是逐渐下降的,说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能在逐渐降低。通过分析研究区农业系统发展的持续性指标ESI分别与土地利用程度La以及土地覆被指数NDVI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三个指数在1990、1999和2007年都在逐步下降,其中以NDVI的下降速度最快,ESI与La之间变化的相似性高达0.964。另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对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指标ESI的有效性加以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指标ESI来评价精河县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是符合当地实际的,同时也是合理和有效的。4.依据以上对研究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能的评价结果,选取精河县农业系统未来发展的四种情景进行分析,从中优选出适宜研究区的、相对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借助于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对系统的能值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基于预测结果提出自然发展情景、农业系统能值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EmY/EmT最大情景、农业系统能值利用边际效益ΔEmY/ΔEmT最大情景和能值投入比例调节8%*EmT情景,并分别得到四种情景下的系统能值产出率和系统能值产出结构的稳定性S和优势度D。选取S/D、EYR、ESI三种能值利用的综合指标,对上述四种情景模式进行优选,系统能值投入比例调节情景模式EmR2+8EmF-8为研究区农业系统20082013年六年中较为适宜的、相对高效的能值可持续发展模式。5.为精河县农业系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决策参考与建议,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政策的制定及策略的调整方面提出科学依据。建议精河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应当多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可持续农业或生态农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其成功做法,为本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用;在农业发展中,注意利用新能源和当地的优势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农业系统能值利用的可更新资源投入比例。同时,要善于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潜力,像棉花、枸杞和卤虫等;立足当地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一体,种养结合及粮、棉、林、果、畜、禽、水产结合的立体发展模式。在具体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的发展对策有: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在农业节水方面花大气力,做实、做好;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本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思路,在稳定原有基础产业的前提下,坚持走枸杞种植和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的发展路子。为保证对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各部门必须积极协调与支持,建立一个保障体系。为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起一个光辉典范。
李鸣骥[2](2007)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北干旱区属生态脆弱敏感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相对独特的客观运行规律。在这种环境响应敏感地区,扰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加大,会导致环境景观体系发生异变,异变的链式反应会完全或部分的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作为现代人类活动强度最大、方式最先进的文明生活类型,它对西北干旱区绿洲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范围、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反应机理、程度等,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变化关系、机理、模式及特征等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张掖市绿洲区为案例,反溯区域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地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主轴,辅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气象学、经济学、城市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探究干旱区环境下黑河流域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重点探讨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对城镇化格局和过程的响应关系;揭示干旱区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反馈的内在机制;并对区域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耦合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历史时期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我们认为近3000年的历史时期内,清代乾嘉之前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主要驱动力为自然力,气候波动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是改变区域地貌景观、水资源利用格局的副作用力。乾嘉之后地区人口剧增,对区域绿洲开发力度加大,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主导力量。历史时期区域城镇发展与区域人类农业开发强度和开发阶段密切相关,随气候波动下的绿洲格局变迁发展变化。2.近38年以来张掖市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气候变化。张掖市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方面表现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变化不大,冬春两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大风与沙尘暴天气近38年来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张掖市气候变化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施雅风院士提出的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2)张掖市水资源环境变化。区域水资源供求矛盾日渐突出。黑河分水对区域水资源量的变化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总量下降,水资源需求总量持续上升。工业、生态、生活用水量显着增加。目前随着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区域用水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水资源配置逐渐趋向合理,水资源使用逐渐向用水效率较高产业部门转移。(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土地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质量下降趋势。其中林草地面积20年来持续下降;耕地面积略有增加,空间表现为沿黑河溯源上移较明显;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明显,空间上表现为沿河流、道路的轴向延伸,以及向黑河中上游地区的溯源扩张趋势;水域面积20年时间里除肃南县外,其他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3.张掖市城镇化发展表现为:(1)城镇化速度显着加快,但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限制性因素。(2)城镇化发展中城镇空间结构受地域绿洲分布空间格局影响明显。空间表现为“团块—轴向”分布特征。与所处绿洲相适宜的城镇普遍规模小,综合性程度高,空间上缺少完善的结构体系和网络联结结构。(3)在运用能值流理论分析区域能值生产与城镇能值消费基础上,认为张掖绿洲对城镇化规模承载的能值流潜力较大,绿洲经济区城镇化的弹性容纳空间可以继续接受约6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4.张掖市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关系方面,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应对这种干扰存在着双向响应性。具体表现为:(1)城镇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城镇化对张掖市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些作用。区域城镇化与区域部分气候要素具有或强或弱的正负相关性。存在着基于历史发展必然性上的城镇化与区域气候变化一定程度相关的偶然性结合。从而构成一种短期与长期、微观与宏观的区域系统时空辨证发展特征。即全球气候变暖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人类活动作用所致,但气候变暖又促进了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活跃,加快了张掖市绿洲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气候一定幅度的变化。(2)城镇化与区域水资源利用关系。城镇化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变化目前影响程度较低,尚不能引导区域人口、产业结构大幅度的转移,也无力改变当前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认为区域城镇化只能作为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变化的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因素,而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用水结构。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会成为驱动区域节水型的水资源利用格局的主要作用因子。(3)张掖市城镇化与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关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土地统计资料的数理分析,分别从张掖市宏观区域与中观绿洲经济区两个区域角度考察了1986-2006年张掖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城镇化对张掖市宏观区域与中观绿洲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张掖市宏观区域内,城镇化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贡献率只占到生态环境恶化总贡献率的1.34%。而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绿洲区域,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城镇化引起的相关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绿洲经济区土地覆被环境的恶化贡献率达到48.79%。。
李亚[3](2005)在《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从工程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对地区的生态伦理问题、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系统、机制等问题,运用工程管理的分析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观照,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提供理论的佐证和典型的实例。首先,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观进行了综述,主要叙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论文的逻辑思路、创新之处,叙述了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转向、生态伦理的社会尺度以及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构建生态伦理。其次,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伦理观关系。主要包括生态伦理的产生,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思; 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渊源、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第三,提出了全面公平原则、综合效率原则是一个系统,二者相互补充相互统一。全面公平是基础,综合效率是对他的升华。在宏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要求决策与执行生态化; 在中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表现为生产与增长生态化; 在微观层面,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主要内容是生活与消费生态化。第四,论述了实现地区经济和谐、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互动关系。一是社会伦理原则,代内公平是起点,代际公平是未来,环境公平是保障; 二是经济伦理原则,经济效率是基础,生态效率是保证,要解决二者之间的悖论,必须把生态效率视为经济效率的内在要素; 三是生态伦理原则,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等和谐理念是生态伦理的核心,也是实现中线渠首地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第五,从微观层面探讨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关系。主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地区的具体运用。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为指导,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地区人文地理等概况及存在的对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的剖析,中线渠首地区还存在着区域协作不够协调、企业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居民个人的生态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省际之间要加强合作、建立共赢观念和利益均衡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在中观层面,中线渠首地区湖北、河
陈刚,赵寒涛,曹小燕,牛晓明,经韬[4](2001)在《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使用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制作饮料的工艺方法和产品配方
陈刚,曹小燕,经韬,赵寒涛,牛晓明[5](2001)在《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的研制》文中认为介绍了GSY - 2 0型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的特点、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主要参数和关键机构设计要点等。
牛晓明,陈刚,曹小燕,经韬,赵寒涛[6](2001)在《PIC16C73单片机在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系统以 PIC16C73单片机为控制核心 ,利用温度、压力、液位等传感器来实现对执行机构的自动控制。包括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
二、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论文提纲范文)
(1)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 ——以新疆精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
1.2.3 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值研究 |
1.2.4 干旱区的已有研究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3.3 特殊意义 |
本章小结 第2章 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 |
2.1 科学问题 |
2.2 研究方案 |
2.2.1 研究区概况 |
2.2.2 内容与目标 |
2.2.3 方法与手段 |
2.2.4 数据及软件 |
2.2.5 技术路线 |
2.3 创新与不足 |
2.3.1 可能的创新 |
2.3.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土地资源学理论 |
3.1.1 资源 |
3.1.2 土地资源 |
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3.2.1 生态与经济协调的规律 |
3.2.2 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3.3 系统论 |
3.3.1 系统 |
3.3.2 复杂系统 |
3.3.3 复合系统 |
3.4 能值理论 |
3.4.1 能值定义 |
3.4.2 能值转换率 |
3.4.3 能量分析与能值分析 |
3.4.4 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意义 |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
4.1 土地利用分类 |
4.1.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
4.1.2 土地利用解译标志 |
4.1.3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及评价 |
4.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 |
4.2.1 土地利用的数量动态特征 |
4.2.2 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特征 |
4.2.3 农业用地数量动态特征 |
4.3 土地利用程度及LUCC 的趋势 |
4.3.1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
4.3.2 土地利用的趋势过程 |
4.3.3 NDVI 的变化 |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值评价 |
5.1 农业系统能值分析 |
5.1.1 农业系统能值投入分析 |
5.1.2 农业系统能值产出分析 |
5.1.3 农业用地的能值集约水平 |
5.1.4 农业系统能值产出的空间格局 |
5.2 系统发展的能值评价 |
5.2.1 系统基本能值指标分析 |
5.2.2 系统能值分析的相图表达 |
5.2.3 农业系统特有评价指标 |
5.3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关系 |
5.3.1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趋势关系 |
5.3.2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相似性关系 |
5.4 能值评价指标有效性的验证 |
5.4.1 理论分析 |
5.4.2 实例验证 |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系统能值利用情景 |
6.1 农业系统能值投入预测 |
6.1.1 样本集输入数据的选取 |
6.1.2 BP 神经网络预测 |
6.1.3 预测结果分析 |
6.1.4 预测结果的非参数检验 |
6.2 农业系统能值利用情景 |
6.2.1 自然发展情景 |
6.2.2 产投平衡情景 |
6.2.3 效率最高情景 |
6.2.4 比例调节情景 |
6.3 情景优选 |
6.3.1 系统结构综合指标比较 |
6.3.2 能值产出率比较 |
6.3.3 可持续发展指数比较 |
6.3.4 优选结果的假设检验 |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7.1 未来发展的建议 |
7.1.1 借鉴先进经验 |
7.1.2 利用资源优势 |
7.1.3 构建发展模式 |
7.2 制定调控对策 |
7.2.1 提高农民素质 |
7.2.2 合理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 |
7.2.3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7.3 建立保障体系 |
7.3.1 建立环境经济评价体系 |
7.3.2 完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
7.3.3 巩固土地退化综合防治体系 |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
图2-1 GPS 实地采样路线 |
图2-II 精河县野外调查采集照片 |
图4-I 研究区1990~1999 年土地利用MARKOV转移过程模型 |
图4-II 精河县1990、1999 和2007 年TM 影像提取的平均NDVI |
表5-I 参数指标英文缩写详注 |
附5-I 各种能值计算的基本步骤 |
附5-II 研究区底泥密度及折能系数的测定 |
图5-I KRIGING空间插值过程 |
图5-II 精河县FIELR 与ESI 之间的独立性检验 |
附6-I ANN 预测模型及部分实现程序 |
附6-II ANN 预测结果的独立性检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
(2)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述评 |
§1.1 国外研究进展 |
1.国外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相关研究 |
2.国外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
3.国外干旱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
§1.2 国内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城市内部的环境变化研究 |
2.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研究 |
3.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响应机理研究 |
4.西北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5.黑河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选题意义 |
1.干旱区绿洲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响应研究背景及意义 |
2.选择黑河流域为典型案例区的意义 |
§2.2 研究框架 |
1.基本研究框架 |
2.研究的重点与目标 |
§2.3 理论与方法基础 |
§2.4 研究技术路线与基本资料来源 |
1.研究范围 |
2.基础资料与评估 |
3.技术路线 |
4.创新之处 |
第三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3.1 黑河流域基本概况 |
1.地理位置 |
2.河流水系、湖泊 |
3.地形、地貌 |
4.气候特征 |
5.土壤植被 |
§3.2张掖市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
1.人口与分布 |
2.土地利用现状 |
3.经济概况 |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变迁关系研究 |
§4.1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气候变化 |
1.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气候温暖湿润 |
2.公元前1000~公元前770年,气候寒冷干旱 |
3.公元前770~公元前44年,气候温暖湿润 |
4.公元前43~公元581年,气候寒冷干旱 |
5.582~960年,气候温暖湿润 |
6.961~1191年,气候寒冷 |
7.1192~1427年,气候温暖,前期旱后期涝 |
8.1428~1870年,气候寒冷干旱 |
9.1870~1945年气候变化特征 |
§4.2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
1.先秦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
2.秦、汉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
4.隋唐时期的区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5.宋元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6.明清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之影响因子评述 |
§4.3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绿洲格局变迁影响下的地区城镇发展 |
1.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特征 |
2.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规律 |
第五章 张掖市绿洲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趋向分析 |
§5.1 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1.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
2.张掖市近38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 |
3.结论与讨论 |
§5.2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及变化研究 |
1.黑河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
2.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
3.黑河分水背景下的张掖水资源利用变化研究 |
§5.3 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
1.卫星影像资料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002~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变更汇总资料分析 |
3.1986-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结果探析 |
第六章 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城镇化发展 |
§6.1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
2.经济影响因素 |
3.社会影响因素 |
4.发展战略与制度影响因素 |
§6.2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及预测 |
1.张掖市城镇化轨迹分析 |
2.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
§6.3 张掖市城镇发展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 |
1.张掖市城镇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2.张掖市城镇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
§6.4 基于能值流动下的张掖市绿洲对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 |
1.区域与城市能值分析 |
2.能值流动过程中的张掖市对中心城市承载力计算 |
3.结论与讨论 |
§6.5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张掖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
1.加快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转移与流动 |
2.构建适合区情,能够促进区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产业结构 |
3.资源环境制约下的张掖市城镇发展的主要思路 |
第七章 张掖市绿洲生态环境受城镇化扰动及其响应关系研究 |
§7.1 张掖市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1.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作用关系理论基础探讨 |
2.张掖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7.2 张掖市区域气候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
1.张掖市气候变化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相关分析 |
2.主要结论 |
§7.3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变化对区域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
1.张掖市1994~2005年用水变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量化关系研究 |
2.张掖市节水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利用响应变化 |
§7.4 张掖市宏观与中观区域LUCC变化对区域城镇化响应关系研究 |
1.研究方法 |
2.张掖市城镇用地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
3.张掖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 |
4.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1.研究结论综述 |
2.论文研究启示 |
3.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方法与关键问题 |
1.4 论文的逻辑思路和创新之处 |
2 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 |
2.1 生态伦理观的产生——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
2.2 生态伦理观的发展——非人类中心主义 |
2.3 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可持续生态伦理观 |
3 全面公平与综合效率 |
3.1 全面公平 |
3.2 综合效率原则 |
3.3 全面公平与综合效率的具体实现 |
4 经济和谐、生态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互动 |
4.1 互动和谐 |
4.2 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 |
4.3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行政机制 |
5 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关系 |
5.1 南水北调中线地区和中线渠首地区概况 |
5.2 宏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
5.3 中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
5.4 微观层面:渠首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和谐的关系分析 |
6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结构布局 |
6.1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目标 |
6.2 全面发展生态农业 |
6.3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
6.4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
7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 |
7.1 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概述 |
7.2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7.3 渠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绩效评估模型:综合指数评价法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 ——以新疆精河县为例[D]. 李秀花. 新疆大学, 2009(12)
- [2]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D]. 李鸣骥.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3]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亚.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 [4]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J]. 陈刚,赵寒涛,曹小燕,牛晓明,经韬.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1(04)
- [5]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的研制[J]. 陈刚,曹小燕,经韬,赵寒涛,牛晓明. 食品与机械, 2001(05)
- [6]PIC16C73单片机在鲜果蔬菜饮料自动机上的应用[J]. 牛晓明,陈刚,曹小燕,经韬,赵寒涛.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