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

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

一、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晶晶,徐菲菲[1](2020)在《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GDP核算和财政报表角度分析财政政策拉动经济的方式,回顾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次危机下的财政施力方向,梳理本次疫情下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和预期效果,同时预测经济复苏时间和债券收益率区间。

龙小燕[2](2019)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新常态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最重要的两大经济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概念、梳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对比了我国宏观调控和西方国家干预、供给学派等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应统筹兼顾处理好短期与长期、供给与需求、总量与结构、速度与质量四大关系,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两大政策应加强协调配合,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为核心导向,短期应着力熨平经济周期波动,适时适度发挥政府投资的需求管理优势,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长期应着眼优化经济结构,通过供给管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优质增长;同时应加强两大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论文回顾了美国自大萧条后、日本和德国自二战后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运用两大政策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措施;介绍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总结了各国运用两大政策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增长、利用国债助力实现两大政策目标的经验做法。论文运用不同的实证模型分析了两大政策在维护经济平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和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首先,运用VAR模型分析实际GDP增速、赤字率与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关系。研究证明,货币供给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正相关;财政赤字率变化通常与GDP增速变化方向负相关。赤字财政政策短期可能会诱导货币供给增加,但长期会因挤出效应有损于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对赤字影响较小,但在增加产出的同时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类型的组合形式取决于具体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的综合权衡。分析认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大政策效力都有期限约束;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宏观政策执行需把握好力度,尤其是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在政策传导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两大政策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大政策各自对各地区各次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均不一样,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单靠任一政策调整结构的作用有限,两大政策缺乏全面系统的协调配合机制,缺乏两大政策实施的配合端口,且各地情况和执行方式差异较大,效果不一。第三,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认为利用国债丰富外汇投资未能解决外汇波动带来的基础货币供给调节难题。运用VECM模型就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总体有限:国库现金对M0变动影响的最大贡献率为35%,对M1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为10%,对M2变动的最大贡献率仅为6%。分析认为,我国央行持有国债占央行总资产的比重低、流动性弱,国债市场尚不完善,国债期限结构与发行管理难以满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需求等因素制约了国债各项功能的发挥。同时,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中央国库资金转化为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管理有待提高。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从供给侧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国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总体战略基调、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基本机制及相关政策建议。两大政策短期应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的优势,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当发挥政府投融资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利用国债优势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长期应注重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优质增长,发挥供给管理的优势,支持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加大端口扶持力度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在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优化国债管理的同时,应利用国债打破外汇占款与人民币发行的直接联系,增加利用国债、国库现金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促进国债和人民币国际化。

张雄刚[3](2019)在《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及税收制度改革的深入,加之美国税改溢出效应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财政支出又具有刚性特征,因此随着财政赤字的不断扩大,更大规模的国债发行势在必行,国债能否发行成功即国债发行空间有多大的问题成为关注重点。以往关于国债发行空间的研究往往是从国债供给方的角度进行的,即重点关注政府的国债需要量、国债还本付息承受能力及国债发行风险等因素,而对基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国债发行空间鲜有研究。当前,国债余额管理制度和按赤字率安排财政赤字的方略使得管理层对国债发行规模的考量从财政依存度、偿债率等发行方的制约因素转向需求方应债能力所决定的发行空间方面。因此在国债投资者结构多元化、大规模国债发行仍具有现实必要的前提下,从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的角度对国债发行空间进行研究,对评估国债能否成功发行及国债发行风险的大小均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国债发行具有长期性需要和当前的国债持有者结构特征为基础,分别分析机构持有者和居民持有者对国债的需求意愿和资金供应能力,在此基础上分别测算其国债有效需求。最终通过二者国债有效需求得出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并评估国债发行风险大小。研究发现,尽管作为我国国债最大的持有主体,但受限于持有动机和有效资金供给能力,国债机构持有者只能消化按照当前速度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并不会提高其国债持有比例。虽然居民家庭国债持有比例较低,但作为资金盈余部门,其对国债强烈的配置需求和以居民储蓄存款为基础的强大认购能力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文章通过构建预测模型测算国债“正常”可认购发行规模和居民储蓄存款向国债的可转化额,预测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发现我国国债发行空间仍有较大的扩展余地,国债发行空间较大而发行风险较小。

赵秉志,左坚卫[4](2018)在《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文中提出物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贴息项目,无需冒充国有企业进行申报。物美集团以国有公司下属企业名义申报项目,真实情况是为了节省申报时间而借助国有企业通道递交本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其所申报项目真实,其行为也没有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张文中没有实施骗取国债技改贴息资金行为,没有诈骗故意,不构成诈骗罪。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严格遵守了罪刑法定原则和证据裁判原则,蕴含的裁判规则和司法理念具有指导性价值。

邱林卉[5](2016)在《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国债市场是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债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既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拖累,甚至造成经济危机或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债市场逐步走向成熟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远远超出了财政的范畴。现阶段,国债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中央银行也视其为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对象,国债市场能够在金融资产定价、对冲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债市场收益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国家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全文由绪论加七章正文内容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国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一章主要结合马克思虚拟经济理论分析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概括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理论。第二章对国债市场的宏微观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分析,并从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股票市场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我国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分析,以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为标的,分析从2002年-2015年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系。结合西方相对成熟的国债市场经验,从国债规模、期限利率结构、国债发行和交易市场、国债持有者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国债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归纳。第四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从国债发行基本概况、国债需求供给、国债持有人等因素分析美国和日本的国债经济功能,并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债收益率走势进行分析。第五章从总需求、总供给和国债市场微观经济效应方面比较美、日、中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别分析了美国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对我国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影响,并对三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总结。第六章对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国债市场经济功能进行比较,梳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的收益率走势和经济政策效果,并对他们的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经济体国债市场经济影响力差别的原因。第七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对发挥我国国债经济功能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黄敏[6](2016)在《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探讨 ——以苏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政府对养老金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特别提到了个别地区出现养老金发放困难的情况。李克强总理强调要下调五险一金的存缴比例,更好地给人民带来福利。下调存缴比例的提出对我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投资主体。中央养老基金投资是国家专项资金划拨,自负盈亏。地方政府的投资与人民利益直接挂钩,地方政府的投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人民缴纳的养老保险,政府负有兜底责任。所以关于地方城市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接着以智利为代表分析了外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优秀经验,同时建立了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框架,以苏州市为例研究了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投资方向、资产配置、风险控制和投资监督。最后根据前文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相关理论,建立模型,给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提出了改良设计。

刘杰[7](2015)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文中认为公债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收入形式为中国近代政府所长期使用。晚清政府以“息借商款”形式为财政筹募资金开创了中国近代政府发行公债的滥觞。此后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是多次以公债作为调节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近代政府公债的运行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撑。由于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特别是完备的金融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迟滞,政府大多数时候摒弃“公募法”,采取间接募集法由金融机构特别是华资银行业来负责公债的发行、承募及偿还。以近代金融史长时段演变轨迹来管窥近代公债的发行历程,银行业与公债演进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关系。近代政府公债无论是对于政府财政本身功能的拓展还是对银行的经营与制度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是“公债”本身所呈现的问题,“就债论债”居多且多以政府层面和财政角度出发去阐释,对于“公债与金融”这一主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本文更加关注于近代公债“观念”——“行为实践”——“制度变迁”的演进轨迹,力图通过“经营公债”的视角窥视近代银行业在公债发行、整理、政策调整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引起的制度变迁。具体则是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分析,从银行业视角,来进一步观察公债政策乃至制度的建立与调适的过程。通过银行业经营公债角度继而审视近代银政关系以及近代国家信用构建的历史镜像。从“公债”知识传播与观念源流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债及其制度内涵自清末西学传播热潮之中传入中国。“公债”知识经历了古今词义转换与中外对接历史过程。公债知识在中国的引介、传播对晚清政商界人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近代公债与金融演变轨迹上看,外债与外资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均早于内债与华资银行。在这一独特背景下,清末政府举借外债进一步刺激了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随着晚清政府公债的实践与新式华资银行的成立,早期华资银行正式启动了对政府公债的经营。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家公债政策、银政制度安排以及近代证券交易市场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国家公债制度以及金融环境的改善,华资银行业在民国时期政府公债承销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债对银行业的影响可以从其对银行业的发展作用角度进行考察。实证分析证明公债对近代银行业资力以及盈利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对银行数量的变动并不构成直接影响。在具体经营过程之中,华资银行在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之上与政府展开了复合型博弈。同时经营公债对其本身业务制度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与近代商业性质银行相对应的是,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发展与政府公债亦存在密切的关联。公债成为了国家创立中央银行重要的原始资本来源。中央银行亦获得政府授权经理公债、公开买卖公债以及参与对公债的保管等具体事务。受限于近代中国特殊的金融发展环境,从效应上看,近代中央银行以公债调控金融市场的具体实效较为有限。公债风险是近代华资银行经营公债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计量实证进一步表明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面临着市场与政治的双重风险。银行业对公债经营的风险应对主要是从投资的选择以及内控制度的构建着手。为合理规避公债风险,银行业在调整自身经营、对政府债务政策发声、谋求信用保障之余,其自身亦进行了多层组织搭建与制度设计。近代华资银行业在经营公债之中还积极参与了政府三次公债整理。其中银行公会是公债整理的重要力量,银行公会积极协助银行业与政府进行交涉、同时联络商人团体共同参与公债整理并谋划公债基金的稳固,在公债整理之中发挥着联动作用。从制度变迁角度看,近代华资银行在经营公债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近代公债法制建设以及国家公债基金制度的建立与演进。银行与政府协商博弈建立了新的公债管理组织,在制度创新上集中体现在银政“债权共同体”的构建。从债权信用角度上看,银行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存在紧密关系,对推进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的构建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国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自始终在于对信用秩序的追求。而在其具体经营公债过程之中推进了中国近代国家信用的构建与金融制度的变迁。

李娟[8](2014)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公共财政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抓手。公共财政正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近年来,我国以公共财政理念为指导,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不仅引导了经济与财政的良性互动,也赋予了公共财政新的时代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全新定位不仅强调了财政之于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作用,更是将财政的定位置于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多维体系中,为财政自身的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发挥好财政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同时财政体制改革又将支持和承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政府职能及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担。可以说,把财政的功效发挥出来,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会形成重要的牵引作用。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历来是研究财政问题的重要内容。基于对财政认识的深化和财政定位的历史性突破,财政自身的健康发展程度,意味着财政本质属性的回归,也是经济稳定,甚至是国家稳定、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和支撑。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着社会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也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改革和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相比于财政收入而言,财政支出更能够体现出政府运用财政资金的合理度,也更能够反映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因此,财政支出在财政可持续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分量,直接影响着财政可持续性的走势。本文在财政持续性的若干影响因素中,选择以财政支出为出发点。把财政支出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的结合,是完善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应有之义,更是当前研究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各阶段财政支出对于财政体系自身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贴合度和贡献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广度和深度的视角为财政支出找到合理的定位。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旨在促进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路径。

潘国旗[9](2013)在《中国国债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底中国实施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持续攀升,财政风险开始显现。今后我国国债政策的取向应是:继续确保国债为保增长、调结构等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国债市场化发展大方向不动摇。同时,要吸取欧债危机的教训,把控制赤字和国债规模目标纳入中长期财政发展规划;优化国债结构,减轻债务负担;有效管理和控制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实现国债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季栋伟[10](2012)在《我国国债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债政策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合点,对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自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就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但是,在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国债规模也在继续不断累积,国债风险逐渐显现。本文基于以上背景,试图在相关领域风险预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我国国债风险的预警系统,对我国国债的综合风险进行预警,从而为国债风险的有效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为我国国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将我国国债的规模发展分为国债的初始尝试发行、发行的空白时期以及国债的恢复发行并持续发展三个时期,并对这三个阶段国债的发行特征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运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分析方法,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角度、财政应债能力角度以及国债的期限结构角度,构建出衡量国债风险的指标体系,运用指标分析法对我国国债的风险现状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是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运用AHP方法构建了我国国债风险的预警系统,对1990—2009年这20年间我国国债的综合风险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国债的综合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但是财政的应债能力和国债的期限结构风险较大。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从促进经济发展、完善财政收支制度、优化国债投资方向以及提高国债的管理水平四个方面对今后防范国债风险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从GDP角度分析财政政策的发力点
从财政报表角度分析积极财政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由来
    每年顺接的结转结余资金积累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
    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计算
    “财政历史富余资金”的支出与结存
    政府性基金预算
        积极财政的逆周期调节工具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三驾马车
回顾往年的财政发力
    1998年金融危机
    2003年非典疫情
    2008年次贷危机
对疫情下财政政策的经济拉动预期
    本轮财政扩张应扶持的产业
    今年两会定调的财政政策
    国债收益率年度猜想

(2)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维护经济稳定,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1.2.2 发挥合力共同优化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1.2.3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共同实现宏观调控总目标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
        1.3.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3 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4.3 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难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宏观调控的理论
        2.2.2 经济周期理论
        2.2.3 经济增长理论
        2.2.4 凯恩斯主义流派
        2.2.5 其他理论
    2.3 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模型
        2.3.1 IS-LM曲线——封闭经济下财政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2.3.2 米德冲突——单一政策无法兼顾内外均衡
        2.3.3 丁伯根法则——不同经济目标需要不同的政策工具
        2.3.4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开放经济下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同
    2.4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启示与不足
        2.4.1 我国宏观调控与西方国家干预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4.2 国内外理论与文献的不足
    2.5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框架
        2.5.1 短期注重维护经济总量基本稳定,侧重需求管理
        2.5.2 长期注重优化结构提高经济质量,侧重供给管理
        2.5.3 加强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合力和效率
3 世界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1.1 “罗斯福新政”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2 二战期间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3 二战后至7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4 20世纪8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5 20世纪90年代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1.6 21世纪国际金融危机前财政与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3.2 日本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情况
        3.2.1 财政政策的演进
        3.2.2 货币政策的演进
        3.2.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3 德国各阶段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
        3.3.1 二战后到60年代中期中性的财政政策和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2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3.3 80年代初至2008年紧缩的财政政策与偏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3.4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概况
        3.4.1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2 日本应对金融危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4.3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中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3.5 国际经验的启示
        3.5.1 两大政策共同维护经济基本稳定
        3.5.2 两大政策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5.3 充分利用国债功能助力两大政策实现各自目标
4 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沿革
    4.1 从双松到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3年—1997年)
        4.1.1 从双松转向双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1.2 两大政策共同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4.1.3 央行试行以国债为公开市场操作对象
    4.2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1998年—2004年)
        4.2.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4.2.2 共同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经济总体稳定
        4.2.3 利用特别国债注资国有商业银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2.4 国债期限结构受限央票成为公开市场业务主力
    4.3 双稳健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5年—2008年)
        4.3.1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3.2 两大政策引导经济结构调整
        4.3.3 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进行投资
    4.4 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08年—2011年)
        4.4.1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4.2 共同支持4万亿投资应对经济下滑
        4.4.3 共同支持结构调整促进出口、投资和消费
        4.4.4 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逐步增加
    4.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2011年—今)
        4.5.1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4.5.2 两大政策定向扶持相关领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5.3 两大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4.5.4 两大政策加大国债、国库现金工具协调配合力度
5 两大政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原因探析
    5.1 实际GDP增速、赤字率及货币供给M2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
        5.1.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5.1.2 基本检验
        5.1.3 VAP模型建立及检验
        5.1.4 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
        5.1.5 实证分析结论
    5.2 原因探析
        5.2.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5.2.2 政府投资波动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
        5.2.3 货币政策目标与执行传导力度需合理把握
6 两大政策促进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与原因解析
    6.1 样本数据及计量方法
        6.1.1 样本数据选取及说明
        6.1.2 计量方法
    6.2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1 两大政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2 两大政策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3 两大政策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4 两大政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6.2.5 实证分析结论
    6.3 原因解析
        6.3.1 单靠任一政策作用有限,难以发挥合力促进结构调整
        6.3.2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端口支撑
        6.3.3 各地差异较大,执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方式和效果不一
7 两大政策工具在协调配合中的实证分析及原因分析
    7.1 国债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分析
        7.1.1 外汇占款大幅波动使货币供给较为被动
        7.1.2 外汇占款过多影响金融机构资金效率和货币政策有效贯彻
        7.1.3 利用特别国债创新外汇管理仍未解决货币供给难题
        7.1.4 利用“央票”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冲“外汇”效率低于国债
    7.2 国库现金对货币供给量的VECM模型实证分析
        7.2.1 变量选择及单位根检验
        7.2.2 国库现金影响流通中的现金(M0)的实证分析
        7.2.3 国库现金影响狭义货币供给量(M1)的实证分析
        7.2.4 国库现金影响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实证分析
        7.2.5 实证分析结论
    7.3 原因分析
        7.3.1 央行持有国债规模和比例过低
        7.3.2 国债规模的安全区间难以确定,国债管理有待提高
        7.3.3 国债市场尚不完善
        7.3.4 缴税周期性特征使国库现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7.3.5 国库现金预测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7.3.6 中央国库现金进行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7.3.7 两大政策缺乏协调配合机制
8 完善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建议
    8.1 宏观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
        8.1.1 国际经济新形势
        8.1.2 国内经济新形势
    8.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宏观调控的总体战略基调
    8.3 构建宏观调控中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机制
    8.4 短期维护经济基本稳定,发挥需求管理优势
        8.4.1 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8.4.2 发挥政府投融资优势,从需求侧维护总量基本稳定
        8.4.3 利用国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8.5 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供给管理
        8.5.1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8.5.2 推动相关市场经济主体改革和发展
    8.6 加大两大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力度,提高政策效率
        8.6.1 积极稳妥扩展赤字和债务规模,进一步优化政府债务管理
        8.6.2 善于利用国债、国库现金增加货币供应量调控的主动权
    8.7 进一步完善其他制度供给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相关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1.4.1 重点、难点
        1.4.2 创新和特色
        1.4.3 不足之处
    1.5 技术路线
2 国债发行空间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2.1 国债有效需求和国债发行空间概念界定
        2.1.1 国债有效需求
        2.1.2 国债发行空间
    2.2 理论基础
        2.2.1 税收征收与国债发行的权衡理论
        2.2.2 国债的经济和金融效应
        2.2.3 资产选择理论
    2.3 国债需求现实
        2.3.1 弥补政府财政赤字
        2.3.2 国债的社会需求
3 基于国债持有者角度的国债发行空间测度逻辑
    3.1 国债发行现状
        3.1.1 国债发行规模变动的统计描述
        3.1.2 国债期限结构及国债发行方式转变的应债影响
    3.2 国债持有者现状
    3.3 国债发行空间的测度逻辑
4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4.1 机构持有者国债持有动机分析
        4.1.1 特殊结算成员国债持有动机
        4.1.2 金融机构国债持有动机
    4.2 机构持有者资金供给分析
    4.3 机构持有者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度
    5.1 居民国债需求是影响国债发行空间的决定因素
        5.1.1 居民需求是国债发行规模扩大的决定因素
        5.1.2 居民储蓄存款是国债发行空间拓展的现实基础
    5.2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
        5.2.1 居民国债有效需求测算逻辑
        5.2.2 居民储蓄存款国债可转化额测算
6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及结论
    6.1 国债最大发行空间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审法院定罪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改判无罪的事实依据梳理
二、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一) 原国家经贸委的政策性文件允许民营企业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二) 通过历史解释的方法, 可以进一步说明当时
    (三) 一系列证人证言, 进一步印证了民营企业有资格申报2002年国债技改项目
    (四) 在与物美集团同时获批国债技改贴息项目的企业中, 还有数家是民营企业
三、物美集团以诚通公司下属企业的名义申报国债技改项目的真相
    (一) 物美集团之所以通过诚通公司申报国债技改项目, 不是因为物美集团作为民营企业没有申报资格, 而是因为通过诚通公司申报较为快捷
    (二) 物美集团在通过诚通公司递交项目申报材料时, 并未隐瞒自己的民营企业性质, 更未将自己冒充为诚通公司下属企业
    (三) 在申报项目时, 就如何递交申报材料, 对政策执行得并不严格, 物美集团通过诚通公司递交申报材料事实上是被允许的
四、物美集团通过诚通公司申报国债技改项目, 并未使负责审批的主管部门产生错误认识
五、物美集团所申报项目的真实性
六、对本案性质的综合评价
七、对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综合评价
结语

(5)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虚拟资本与国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关于国债市场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关于各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研究综述及分析
    第三节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研究框架
        一、国别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比较研究类型
        二、国别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比较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三、论文的创新点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债与国债市场
        一、国债概念界定
        二、国债市场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形成的背景
        一、虚拟资本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闲置货币资本的存在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虚拟资本应运而生
    第三节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研究与论述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利率决定理论与国债对利率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论述
        一、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债市场负效应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国债市场正效应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中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思想的小结
第二章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和国债收益率传导机制分析
    第一节 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理论研究
        一、国债市场的宏观经济功能
        二、国债市场的微观经济功能
    第二节 国债市场与国债收益率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节 国债市场收益率传导机制分析
        一、经济基本面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国债收益率影响分析
        四、股票市场与国债市场相互影响分析
第三章 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债市场收益率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一、我国国债市场与经济基本面分析
        二、我国国债收益率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第二节 我国国债收益率走势分析
        一、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2年-2003年
        二、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4年-2006年
        三、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07年-2009年
        四、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10年-2012年
        五、长期国债(10年期)收益率走势分析2013年-2015年
    第三节 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债市场规模有待扩大,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够
        二、国债的期限利率结构尚不健全
        三、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
        四、国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统一的国债收益曲线尚不成熟
        五、国债的持有者结构不合理
        六、国债市场缺乏衍生品交易,产品过于单一
第四章 美国和日本发挥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一、美国国债市场概况
        二、美国国债市场的总需求效应
        三、美国国债市场的总供给效应
        四、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分析
    第二节 日本国债市场经济功能分析
        一、日本国债市场概况
        二、日本国债市场的总需求效应
        三、日本国债市场的总供给效应
        四、日本国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分析
第五章 美国、日本与中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分析
    第一节 美国、日本、中国国债经济功能比较
        一、美国、日本、中国国债总需求方面比较
        二、美国、日本、中国国债总供给方面比较
        三、美国、日本、中国国债微观经济功能比较
    第二节 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关系及原因分析
        一、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回顾
        二、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实证分析
        三、中美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原因分析
        四、中美债市收益率联动展望
    第三节 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关系及原因分析
        一、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分析
        二、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联动实证分析
        三、中日长期国债收益率在近两年出现同步下行的原因
第六章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国债市场经济功能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一、2007年-200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二、2010年-201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三、2013年-201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比较分析
    第二节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及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
        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债市场政策效果差别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国债市场规模
        二、不同的世界货币地位
        三、国债市场政策的实施时机
        四、国债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第七章 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经济功能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债规模合理化
    第二节 优化国债期限利率结构
    第三节 大力发展做市商业务,为国债市场提供流动性
    第四节 统一国债市场和国债收益率曲线
    第五节 健全和繁荣国债衍生产品市场
    第六节 调节国债持有者结构
    第七节 健全国债市场法律法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探讨 ——以苏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养老基金积累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1.1.2 城市养老基金增值问题引人关注
        1.1.3 城市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存在诸多问题
        1.1.4 关于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研究甚少
    1.2 研究意义
        1.2.1 提高政府对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重要性的认识
        1.2.2 厘清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1.2.3 为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规范运作提供新的模式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有关城市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
        2.1.2 有关养老基金投资方向的研究
        2.1.3 有关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研究
        2.1.4 有关养老基金风险控制的研究
        2.1.5 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监督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概述
        2.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 智利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经验
    3.1 智利养老基金
        3.1.1 智利基本情况
        3.1.2 智利养老基金制度
    3.2 智利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3.2.1 投资方向
        3.2.2 资产配置
        3.2.3 风险控制
        3.2.4 投资监督
    3.3 智利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启示
        3.3.1 扩大投资报酬率高的养老金投资品种和领域
        3.3.2 委托专业机构对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管理
        3.3.3 利用相关的经济金融模型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
        3.3.4 提高养老金金投资运营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力度
4 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基本框架
    4.1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收益性原则
        4.1.3 流动性原则
        4.1.4 社会性原则
        4.1.5 完善性原则
    4.2 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目标
        4.2.1 投资方向目标——提高投资回报率
        4.2.2 资产配置目标——降低投资风险
        4.2.3 风险控制目标——实时监控投资风险
        4.2.4 投资监督目标——降低道德风险
    4.3 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4.3.1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程序
        4.3.2 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管理方法
5 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案例分析
    5.1 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简介
    5.2 苏州市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
        5.2.1 投资方向
        5.2.2 资产配置
        5.2.3 风险控制
        5.2.4 投资监督
    5.3 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成功经验
        5.3.1 投资方向安全灵活
        5.3.2 资产配置操作便利
        5.3.3 投资运营信息披露公开透明
        5.3.4 风险控制方法巧妙
        5.3.5 投资监督有效性得到保障
    5.4 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不足之处
        5.4.1 投资单一、资产配置收益性低
        5.4.2 投资运营缺乏专业人才
        5.4.3 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5.4.4 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不充分
6 苏州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改良设计
    6.1 有关养老基金投资方向的选择
        6.1.1 投资种类
        6.1.2 投资模式
    6.2 有关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模型
        6.2.1 有关养老基金资产配置的法律规定
        6.2.2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模型的建立
        6.2.3 养老基金资产配置模型结果
    6.3 有关养老基金风险控制的措施
        6.3.1 VAR监控市场风险
        6.3.2 VAR风险限额管理
        6.3.3 风险控制流程设计
    6.4 有关养老基金投资监督的建议
        6.4.1 建立委托管理人制度
        6.4.2 加大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思想和创新
    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三、本文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近代公债知识的引介、传播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公债”新知的引介与传播
        (一) 近代以前“公债”涵义及其存在形态
        (二) 清末西学中“公债”概念的输入与对接
    二、清末民国政商界对公债与金融关系的认知与实践
        (一) 早期洋务派倡导“国际金融市场举债观”
        (二) 盛宣怀等谋划建立国内公债经理机构
        (三) 民国时期新式银行家公债经营理念
    三、晚清国内公债的肇始与华资银行早期公债经营
        (一) 晚清政府外债与外资银行业在华的发展
        (二) 清末民初华资银行的建立与公债经营的初步展开
第二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政府公债的实践
    一、近代银行经营政府公债的环境
        (一) 国家公债制度安排以及政策环境
        (二) 近代公债市场的发展及交易网络的构建
    二、民国前期政府公债发行及银行业承购(1912-1937)
        (一) 北京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二) 南京国民政府公债发行与银行业承购
    三、近代华资银行业经营公债对国家财政、金融的影响
        (一) 扩大了国家财政募债方式及其募债范围
        (二) 促进近代国家财政信用的构建与演进
        (三) 推进华商证券市场发展及其制度演进
第三章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与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发展效应的计量实证分析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数量与资力概况
        (二) 基于公债与银行关系的回归分析及历史解释
    二、政治、市场与行业利益复合型博弈: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的效应分析
        (一) 丰富银行业务范围与扩大获利渠道
        (二) 行业利益与政治的互动与博弈: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公债运行为中心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银行业务制度的扩展
        (一) 公债与近代银行发钞、领券制度
        (二)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抵押放款制度
        (三) 公债与近代商业银行储蓄、公债贴现制度
第四章 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经营及其影响
    一、近代中央银行的建立与政府公债的关系
    二、近代中央银行与政府公债的经营
        (一) 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经理政府公债
        (二) 中央银行参与买卖政府公债
        (三) 中央银行参与公债的保管、调换以及还本付息
    三、近代中央银行经营公债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近代银行业对公债风险的规避与内控制度初步构建
    一、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认识
        (一) 近代银行业经营公债风险的计量分析
        (二) 对公债风险认识与研究的不断深入
    二、近代银行业对经营公债风险的规避
        (一) 调整投资方向,分散公债风险
        (二) 反对借新债还旧债,协商公债承销
        (三) 谋求政府信用承诺与保证,筹划公债基金的建立及稳固
    三、多层组织网络的搭建与风险控制制度设计
        (一) 银行同业协同经营公债,组织规避风险的联合
        (二) 搭建银政共管公债基金管理制度
第六章 近代银行业与政府公债整理及制度演进
    一、近代政府三次公债整理与银行业的互动
        (一) 近代华资银行业与北京政府公债整理
        (二) 银行业与南京国民政府两次公债整理
    二、近代银行业同业组织与政府公债整理: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中心
        (一) 积极谋划、参与三次公债整理
        (二) 多方谋求整理公债基金稳固
        (三) 搭建各界与行业公债整理互信渠道
    三、经营公债与近代国家财政、金融信用制度的演进
        (一)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法制建设
        (二) 银行业与近代政府公债基金管理制度的演进
        (三) 近代国家与民间债权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一、近代政府公债与银行业变迁的历史性审视
    二、国家信用、债信秩序与制度变迁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成果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3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公共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
    2.1 当前形势下财政的主要职能
        2.1.1 西方财政职能演变
        2.1.2 我国对于财政职能的界定
        2.1.3 当前我国财政职能定位
    2.2 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起
        2.2.2 从经济维度看可持续发展
        2.2.3 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
        2.2.4 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2.3 财政支出对财政可持续性的作用机制
        2.3.1 通过促进经济增长作用于财政可持续
        2.3.2 通过提高资金效益作用于财政可持续
    2.4 财政可持续性的度量
        2.4.1 财政可持续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2.4.2 各指标问的比较和作用评价
3 中国财政收支及可持续性状况的发展演变
    3.1 计划经济时期:相对保守的财政收支运行
        3.1.1 财政收支规模
        3.1.2 财政收支结构
        3.1.3 财政可持续状况
    3.2 1978-1993年:财政放权体制下赤字的出现和逐渐扩大
        3.2.1 改革开放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3.2.2 财政收支规模
        3.2.3 财政收支结构
        3.2.4 财政可持续状况
    3.3 1994-2003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政风险的日益加大
        3.3.1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3.2 财政收支规模
        3.3.3 财政收支结构
        3.3.4 财政可持续状况
    3.4 2003年以后: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加中的财政风险
        3.4.1 公共财政框架基本确立
        3.4.2 财政收入规模
        3.4.3 财政收支结构
        3.4.4 财政可持续状况
    3.5 中国财政发展历程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启示
        3.5.1 经济发展形势和财政体制改革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宏观因素
        3.5.2 政府目标和工作重心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直接因素
        3.5.3 集权与分权、事权与财权的安排是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体制因素
    3.6 当前影响我国财政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
        3.6.1 财政收入相对不足
        3.6.2 财政支出过度膨胀和失衡
        3.6.3 财政管理体制尚存弊端
4 公共财政支出的广度研究
    4.1 财政支出广度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4.1.1 财政支出广度——含义与意义
        4.1.2 财政支出刚性——财政支出广度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
        4.1.3 财政支出越位——财政支出广度影响财政可持续性的现实因素
    4.2 界定公共财政支出广度的原理和机制
        4.2.1 从公共产品界定财政支出广度
        4.2.2 从政府职能界定财政支出广度
        4.2.3 界定财政支出广度的机制分析
    4.3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广度的实证分析
        4.3.1 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增加
        4.3.2 财政支出承担了过多的改革成本
        4.3.3 财政支出越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4.3.4 财政支出“高供养”问题始终存在
        4.3.5 财政支出“保增长”、“保民生”压力大
    4.4 公共财政支出广度过宽的负面影响
        4.4.1 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增加
        4.4.2 地方政府财政困境尤为明显
        4.4.3 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4.4.4 公共财政支出的“易上难下”
5 公共财政支出的深度研究
    5.1 财政支出深度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
        5.1.1 财政支出深度——含义和意义
        5.1.2 财政资源的稀缺性——财政支出深度影响其可持续性的内在机制
        5.1.3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财政支出深度影响其可持续性的现实因素
    5.2 确定公共财政深度的主要原则
        5.2.1 量入为出原则
        5.2.2 效率优先原则
        5.2.3 结构优化原则
        5.2.4 技术可行原则
        5.2.5 动态发展原则
    5.3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深度的实证分析
        5.3.1 高等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5.3.2 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垄断供给问题
        5.3.3 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支出“失衡”
    5.4 公共财政支出深度过大的负面影响
        5.4.1 公共产品单一供给带来的低效率
        5.4.2 政府“管的过宽”加大了财政压力,挤占了市场应有的份额
        5.4.3 财政支出的“错位”与“缺位”状况不易摆脱
6 西方国家财政管理和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6.1 美国的财政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6.1.1 “赤字财政”与“财政悬崖”
        6.1.2 美国赤字危机的财政原因
        6.1.3 美国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的措施
    6.2 日本财政赤字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6.2.1 日本的财政赤字及其主要原因
        6.2.2 日本解决财政赤字的主要对策
    6.3 欧盟财政约束机制的实践
        6.3.1 欧盟财政规则的发展
        6.3.2 欧盟财政规则下各成员国的财政状况
        6.3.3 欧盟对“高福利”国家的财政监管
    6.4 俄罗斯的财政稳定措施
        6.4.1 俄罗斯的财政支出状况
        6.4.2 俄罗斯保持财政稳定的主要措施
    6.5 西方国家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的经验与启示
        6.5.1 西方国家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的经验
        6.5.2 西方国家维护财政可持续性的几点启示
7 保证可持续性的我国财政体制改革
    7.1 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的广度和深度
        7.1.1 以公共财政的要求为导向,确定适宜的财政支出广度
        7.1.2 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抓手,对财政支出深度进行合理界定
        7.1.3 采取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判别
        7.1.4 与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相适应,保持财政支出的适宜增速
    7.2 构建以提高财政能力为导向的财政投融资体制
        7.2.1 财政投融资与一般财政支出、财政能力的关系
        7.2.2 财政投融资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7.2.3 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着力点
    7.3 以财政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7.3.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双重作用
        7.3.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7.3.3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措施——强化效率评价体系
    7.4 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7.4.1 加快财政支出管理法制化进程
        7.4.2 推动财政支出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7.4.3 强化财政支出的日常管理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9)中国国债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国债规模现状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政策的发展演变
    (二) 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
        1.国债负担率
        2.赤字率
        3.国债依存度
        4.国债偿债率
        5.居民应债率
二 今后中国国债政策展望
    (一) 合理控制国债规模, 防范财政风险。
    (二) 加强国债管理, 优化国债结构。
    (三) 加强国债市场建设。
    (四) 有效管理和控制隐性债务及或有债务规模, 化解可能出现的债务风险已经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10)我国国债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中国国债规模的发展及特征分析
    2.1 建国初期国债的初始尝试发行阶段(1949—1958年)
    2.2 改革开放前国债发行的空白时期(1959年—1978年)
    2.3 新时期国债的恢复发行并持续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
第三章 基于国际指标分析的我国国债风险现状
    3.1 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的角度分析
        3.1.1 国债负担率
        3.1.2 国债借债率
        3.1.3 居民应债率
    3.2 从财政的应债能力的角度分析
        3.2.1 财政赤字率
        3.2.2 国债依存度
        3.2.3 国债偿债率
    3.3 从国债期限结构的角度分析
第四章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及其实证分析
    4.1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步骤及方法
        4.1.1 国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立
        4.1.2 国债风险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4.1.3 国债综合风险指标及其预警信号系统的构建
    4.2 我国国债风险预警系统的应用及检验
        4.2.1 国民经济应债能力风险分析
        4.2.2 财政应债能力风险分析
        4.2.3 国债期限结构风险分析
        4.2.4 国债综合风险分析
    4.3 结论
第五章 政策建议
    5.1 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
    5.2 完善财政收支制度,控制财政赤字水平,降低国债发行规模
    5.3 合理优化国债的投资方向,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5.4 优化国债结构,降低国债发行成本,提高国债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析疫情下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J]. 董晶晶,徐菲菲. 金融市场研究, 2020(05)
  • [2]我国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D]. 龙小燕.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3]基于持有者有效需求视角的国债发行空间研究[D]. 张雄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张文中案:事实澄清与法理展开——诈骗罪部分[J]. 赵秉志,左坚卫.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12)
  • [5]国债市场的经济功能国际比较研究[D]. 邱林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6]城市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探讨 ——以苏州市为例[D]. 黄敏. 苏州大学, 2016(01)
  • [7]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公债经营与制度变迁(1897-1937)[D]. 刘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8]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可持续性研究[D]. 李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9)
  • [9]中国国债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展望[J]. 潘国旗.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0]我国国债风险的预警系统研究[D]. 季栋伟. 青岛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2003年国债投资方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