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DSL调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东亮[1](2013)在《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宽带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需求的膨胀(语音、图片、视频、高清、数据存储等需求越来越激烈),网络带宽将是接入网“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已占据大量市场的铜线技术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高带宽的需求,慢慢开始隐退二线,FTTH(光纤到户)则正在兴起,光纤接入到户将是未来发展的最终形式,特别是无源光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实现简单、成本低、网络拓扑结构安全可靠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实现FTTH的最终解决方案。EPON/GPON这两大PON技术也日趋成熟起来,将引领接入网进入光纤时代。不过对于复杂的接入环境特别是旧城区的网络升级改造,已有的铜线资源相对于新施工铺设大量光缆来说,成本上占有巨大的优势,因此运营商对已有的铜线资源还寄予一线希望,xDSL技术的生命力将继续发展,为用户在已有的双绞线上提供更宽带宽,更高的稳定性高速接入,做好光纤接入的有力补充,光铜并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普遍现象。本文首先介绍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史及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并根据国内外目前主流的FTTX技术在实际应用的情况及面临的问题(XDSL在铜线领域的发展及未来的定位,PON技术的发展、标准、现状,简要对比描述EPON、GPON实现的原理、关键技术、技术优势以及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工程实现及维护问题)针对性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最后针对不同的地区的应用场景需求,根据不同的网络现状及今后宽带定位、优化成本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可靠的接入网络规划方案。
唐煌[2](2012)在《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最后一公里”接入带宽需求的急剧上升,xDSL“距离和带宽”的矛盾日渐显现;同时IPTV、移动承载等新兴业务对xDSL的稳定性、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xDSL技术通过扩展频谱、改善功率谱密度、缩短环路距离、减少串音干扰等措施来提升xDSL接入网络的性能。然而随着DSL频谱带宽的扩展,中等距离内双绞线之间的串音干扰尤为严重,比普通噪声强10-15dB左右,已经成为影响xDSL速率、稳定性、可靠性和服务质量的最大因素。目前,国际电信联盟提出了多种应对串音干扰的方案,主要有虚拟噪声、功率回退和动态频谱管理方案。本文主要研究xDSL宽带接入技术中的离散多音调制问题、动态频谱管理问题和一种新型的宽带接入系统方案。本文主要工作如下: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三种宽带接入技术,其中着重介绍了xDSL铜线接入技术,结合RLCG模型和双网口ABCD模型建立铜线双绞线的信道模型,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建立了多用户接入网DSL系统中的MIMO信道模型,并对系统中的串音进行估计。介绍了频谱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频谱管理标准,详细分析动态频谱管理和相关算法,并对部分算法进行了仿真。提出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通过奇偶分解重新构造新序列,将原来需要2N点的IFFT/FFT变换降为N点IFFT/FFT,对减少芯片功耗、降低硬件芯片面积有很大提高。最后提出一种新型的线分双工宽带接入系统方案,将上下行信号分别放在不同电缆束内的双绞线对传输,通过系统仿真和串音消除,该方案在300米距离内,可实现对称传输300Mbps以上。
侯亚荣[3](2010)在《基于电力线网络的电视机以及组网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旨在探讨一种电视机宽带接入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电力线以及x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实现电视机宽带接入的调制解调装置和组网方法。该方法实现了网页浏览、视频会议、与个人电脑实现数据共享、电视机之间联机游戏、高清多媒体影音下载和播放等娱乐、商务功能。
杨强[4](2010)在《VDSL2 CPE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中丰富的资源和服务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网络电视、视频会议和网络购物等等这些多媒体应用在互联网中的发展,需要高网络带宽和高网络服务质量的支持。带宽和服务质量日益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两大瓶颈。早期的窄带接入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带宽的需求,当前诞生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其中xDSL技术由于成本低廉、易于部署,成为当前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VDSL2是xDSL的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相比其它xDSL技术,能提供更大的带宽和对多媒体业务更好的支持。本文以VDSL2技术和VDSL2 CPE设备的设计与实现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是掌握VDSL2相关技术标准和阐述VDSL2 CPE设备的设计和实现。本项目的研究方法是,研读VDSL2相关技术标准,为了更好的理解VDSL2技术的相关内容,本文比较了当前现有的XDSL技术。对于VDSL2CPE设备的设计和实现,在硬件上选用的是BroadCom公司的BCM96358芯片组和IKANOS的VDSL2芯片组。本文描述了芯片组所支持的主要功能、硬件关键接口和硬件设计框图。VDSL2项目在软件上采用了ADSL2+CPE设备相同的软件架构,本文介绍了一些已有的关键模块的功能实现。重点描述了VDSL2接口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对于ADSL2+软件架构而言,它是一个全新的软件模块。同时,本文对三种关键技术,U接口实现、QOS实现和VLAN实现进行了阐述。VDSL2项目的功能需求主要来源于TR-101协议标准和同类产品的功能实现。本项目的最终成果是研制成功可商用的VDSL2 CPE设备。同时通过VDSL2技术的研究和对整个VDSL2 CPE设备研发过程的总结,为后续VDSL2设备的开发积累技术和项目经验。
贾玉君[5](2009)在《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数字用户线(DSL)是一种在普通双绞线上实现高速数字传输的技术,主要包括高比特率DSL(HDSL)、非对称DSL(ADSL)、甚高比特率DSL(VDSL)和单线对高比特率DSL(SHDSL)等多种类型。本论文对xDSL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了两种对称方式DSL(SHDSL和对称的VDSL)技术,提出了采用两种DSL技术的组合来设计一种专用的多速率有线远传接口的设计方案,并据此方案完成了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首先概述了xDSL有关知识,重点介绍了SHDSL和VDSL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然后针对设备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点和关键技术,描述了设备主要功能单元的方案设计和主要元器件的选型情况。接着对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工程设计与实现作了详细论述,包括主要功能单元的组成和结构,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软件的编制。最后,论文介绍了该设备的调试和测试过程,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结果。
肖飚[6](2007)在《关于xDSL入户线设计与制造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在对平行电话入户线性能进行分析后指出其不适合 xDSL 发展的需要,然后根据 xDSL 发展的需要和线缆制造经验对 xDSL 入户线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了探讨。
陆伟铭[7](2007)在《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入网的宽带化和IP化将成为未来接入网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其中DSL技术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如EDSL,HDSL,HDSL,SDSL,ADSL,RADSL,G.ADSL,ADSL2,ADSL2+,VDSL等涌现出来,大大超出人们的发展预料。但在xDSL快速发展的同时,阻碍业务更好发展的制约因素也相继出现,如xDSL线路选择及速率问题;出线率问题;故障定位、解决问题;服务质量问题;线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问题等。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些矛盾,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要准确、及时的处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对传输线路的性质、性能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认清影响xDSL传输性能的主要因素,找出有效解决方案。当多种xDSL技术共存在同一电缆中时,相邻线对间通过电磁耦合形成串音,串音简单的说就是指一对双绞线上的信号对另一对双绞线上的信号产生的干扰。如果在同一电缆中两种不同的DSL信号不会由于串音而引起严重的信号衰减,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两种DSL技术是频谱兼容的。随着DSL业务的发展,频谱兼容的问题会越来越成为DSL进一步发展的瓶颈。xDSL的频谱管理就是在环路中保证各种DSL信号频谱兼容的过程。论文主要对频谱管理和频谱兼容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实现了判定频谱兼容性的自动化测试。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不同DSL技术类型及其PSD,介绍了ISDN,HDSL,SDSL,ADSL和VDSL,也对近几年新出现的ADSL2和ADSL2+技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还介绍了xDSL的常用的编码调制技术。第三章介绍了双绞线系统及其噪声,介绍了双绞线系统结构,分析了影响xDSL传输的因素,并对双绞线的串音作了详细的论述。第四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频谱管理标准T1.417-2001,分析了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频谱管理标准的必要性,并指明了动态频谱管理是频谱管理的发展方向。第五章介绍了如何判定一个新DSL技术的频谱兼容性,并提出了测试办法,经过分析得出频谱兼容性的测试主要是性能的测试,于是根据该分析结果以ADSL为例实现了ADSL的传输性能的自动测试平台。第六章分析了ADSL和VDSL的频谱兼容性问题。ADSL和VDSL的频谱兼容很具有典型性,因此把它作为频谱兼容问题的一个应用,该章详细分析了ADSL和VDSL的兼容性,同时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了对频谱兼容性研究的意义。
梁向飞[8](2007)在《xDSL及分离器接口指标测试以及测试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对于xDSL及分离器的物理层接口指标的测试有很多不成熟不稳定的测试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测试仪器配合一些零碎的小电路板,由测试人员通过手工测试获取测试结果。手工测试方法不但效率低而且其准确性也值得怀疑。在测试任务比较紧急的情况下,测试人员要想按计划完成接口指标的测试将会是十分困难的。而通过自动化测试方案来提高测试效率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本文正是通过分析当前xDSL及分离器的物理层接口指标测试的现状后提出了一种自动化测试方案。通过对现有的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后发现,确实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可以用自动化测试方案加以解决。本文首先对xDSL的物理层测试进行了大概的论述,对各种xDSL技术以及测试要求进行分别介绍。其次对目前的测试方法以及测试用例进行分析,在分析测试用例的同时,针对各个测试用例的共同点以及差异性,给出集成化、自动化的初始测试设计方案。之后将所有初始的设计方案进行整理,给出集成化自动化的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对一个能够实现所有接口指标测试的工具电路板的讨论,提出了一种自动化集成化测试解决方案。测试工具板的设计部分主要讨论了工具板的系统总体设计、板级电路设计、器件和芯片选型设计、电路板软件设计以及PCB设计等方面。 该电路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接口指标的自动化测试,覆盖尽可能多的接口指标的测试电路,最大化地实现接口指标测试的自动化。然而,能实现自动化测试,并不意味着该方案就可以取代传统的手工测试方案,必须经过对比测试,证明使用该工具板测出的数据相比手工测试方案是可靠的,才能说明该工具板真正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功能,相比手工测试方法具有测试效率高、测试数据精确可靠的优势。对该工具板进行实际验证以及和传统测试方法进行对比测试后,发现该板不但能够获取比较准确的指标测试数据,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测试的效率,减少了手工测试时所需要的繁琐的测试环节。让测试人员实际试用后,也受到了很好的评价。
曹立鑫[9](2006)在《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正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人们对住宅小区智能业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宽带化智能小区的建设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随着业务的发展,用户提出了许多新的业务需求,如VoIP、VoD、还有如IPTV等,这些业务对网络带宽要求大、QoS要求高,为开通这些业务对小区宽带数据承载网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主流的接入网技术如xDSL接入、以太网接入、光纤接入和无线接入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设计方案,包括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以及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最后以某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建设工程为例,分别进行了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的工程设计,研究了方案设计原理,分析了方案的性能,介绍了可实现的功能,对接入网设备进行了选型,给出了设备清单。FTTx+ADSL+LAN综合接入网方案是以光纤接入为核心的综合宽带接入方案,能够满足社区多种信息业务的要求。数字化社区通信系统接入网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是FTTH,能够实现全业务接入。
曾华燊,高雨[10](2006)在《论高速接入网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单根光纤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了6个数量级,为高速骨干网络的发展奠定了通信技术基础。但是,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长期被人们视为“最后一英里”(LastM ile)或“第一英里”(FirstM ile)问题。接入网是指从骨干网的边界节点(接入节点)到用户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部分,它是OSI/RM中由中继系统(Relay System)或中间系统(Intermed iate System)组成的通信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可能涉及OSI的物理层到网络层的三层技术。对高速接入网技术的讨论中,部分地涉及了数据链路层技术,但主要是讨论物理层通信技术;重点介绍了有线接入技术,而对无线接入技术的讨论,仅限于目前使用较少但却极具应用前景几种高速无线通信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制导灵敏激光束通信和超宽带通信)。最后总结了未来高速接入网通信技术发展的特点将表现为:多样化、高传输速率、远传输距离和低综合成本。
二、xDSL调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xDSL调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及工作基础 |
1.3.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工作基础 |
第二章 XDSL 接入知识分析介绍 |
2.1 接入网基础知识介绍 |
2.2 XDSL 基础知识介绍 |
2.2.1 xDSL 概述 |
2.2.2 DSL 调制技术 |
2.3 ADSL 技术介绍 |
2.3.1 概述 |
2.3.2 标准介绍 |
2.3.3 实现原理 |
2.3.4 ADSL 的发展 |
2.4 VDSL 简介 |
2.4.1 概述 |
2.4.2 VDSL 接入的原理 |
2.4.3 VDSL 技术的特点 |
第三章 XPON 接入技术的分析介绍 |
3.1 宽带光接入网概述 |
3.1.1 宽带光接入网概念 |
3.1.2 光接入网的应用场景类型介绍 |
3.1.3 光接入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
3.2 PON 基本概念 |
3.2.1 PON 网络产生背景 |
3.2.2 PON 网络系统简介 |
3.2.3 PON 的组成 |
3.3 PON 原理及关键技术 |
3.3.1 PON 原理-数据传输过程 |
3.3.2 PON 测距技术 |
3.3.3 DBA 技术 |
3.3.4 PON 网络系统保护机制 |
第四章 铜线接入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
4.1 接入网铜线发展现状 |
4.2 VECTERING 技术介绍 |
4.2.1 Vectering 产生背景 |
4.2.2 Vectering 技术原理介绍 |
4.3 VECTERING 产品及实现 |
4.4 VDSL2 VECTERING 在铜线的应用发展 |
第五章 EPON/GPON 在接入网的应用研究 |
5.1 PON 网络在接入网应用发展 |
5.2 EPON 网络介绍 |
5.2.1 EPON 概述 |
5.2.2 EPON 的特点及优势 |
5.3 GPON 网络的介绍 |
5.3.1 GPON 概述 |
5.3.2 GPON 特点及优势 |
5.4 E/GPON 光网络现网中应用及解决方案 |
5.5 PON 网络接入部署原则建议 |
5.6 PON 网络的维护及管理 |
5.6.1 大、中规格 OLT 设备运行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51 |
5.6.2 小规格 MxU 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
第六章 接入网光进铜退的发展总结 |
6.1 VDSL 技术与 PON 技术接入网应用对比分析 |
6.1.1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性能对比分析 |
6.1.2 VDSL 铜线接入技术和 PON 光纤接入技术成本对比分析 |
6.2 接入网光进铜退格局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铜双绞线xDSL接入技术 |
1.1.2 线缆调制解调器接入技术 |
1.1.3 光纤接入技术 |
1.2 频谱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频谱管理算法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DSL系统模型 |
2.1 双绞线信道模型 |
2.1.1 RLCG模型 |
2.1.2 双口网络ABCD模型 |
2.2 系统噪声 |
2.2.1 背景噪声 |
2.2.2 射频噪声 |
2.2.3 脉冲噪声 |
2.2.4 串音干扰 |
2.3 多用户DSL系统信道模型 |
2.3.1 离散多音调制 |
2.3.2 MIMO-DSL信道模型 |
2.3.3 串音信道估计 |
第三章 动态频谱管理 |
3.1 频谱管理标准 |
3.2 动态频谱管理 |
3.2.1 Level0-静态频谱管理 |
3.2.2 Level1-分布式频谱管理 |
3.2.3 Level2-集中式频谱管理 |
3.2.4 Level3-串音消除技术 |
3.3 频谱管理分类 |
3.4 频谱管理算法 |
3.4.1 迭代注水算法 |
3.4.2 理想频谱平衡算法 |
3.4.3 算法仿真 |
第四章 一种新的DMT调制方法 |
4.1 一种新的DMT调制解调系统模型 |
4.2 DFT/IDFT基本原理 |
4.3 用N点DFT/IDFT计算N点复数的新方法 |
4.3.1 重新构造N点频域复序列 |
4.3.2 调制构造2N点时域实序列 |
4.3.3 解调时域采样序列 |
4.3.4 还原频域信号序列 |
4.4 算法比较和分析 |
第五章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
5.1 一种线分双工的宽带接入系统 |
5.1.1 系统优点分析 |
5.2 多用户的宽带接入系统模型 |
5.2.1 多用户系统串扰分析 |
5.2.2 多用户系统动态频谱管理分析 |
5.2.3 系统仿真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电力线网络的电视机以及组网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介 |
2. 背景技术 |
3. 技术方案 |
4. 方案实施 |
5. 总结 |
(4)VDSL2 CPE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VDSL2发展现状 |
1.2 本课题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过程 |
1.4 作者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1.4.1 作者的主要工作 |
1.4.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现有的XDSL技术和VDSL2技术 |
2.1 现有xDSL技术回顾 |
2.1.1 ADSL技术 |
2.1.2 ADSL2/ReADSL2 |
2.1.3 ADSL2+ |
2.1.4 SHDSL |
2.1.5 VDSL |
2.2 VDSL2技术 |
2.2.1 VDSL2技术特点 |
2.2.2 参考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 |
3.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3.1.1 市场可行性 |
3.1.2 技术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TR-101需求描述 |
3.2.2 VDSL2项目需求定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平台介绍 |
4.1 BCM96358简介 |
4.2 BCM5335简介 |
4.2.1 转发功能 |
4.2.2 学习功能 |
4.2.3 Port-Based VLAN & 802.1Q |
4.2.4 IMP端口 |
4.2.5 对QOS的支持 |
4.3 IKANOS VDSL2简介 |
4.3.1 BME模块 |
4.3.2 IFE模块 |
4.4 HIC接口 |
4.5 MAC背靠背互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RTEMS简介 |
5.1.1 RTEMS体系结构 |
5.1.2 RTEMS内部结构 |
5.1.3 RTEMS任务管理 |
5.1.4 RTEMS内存管理 |
5.2 NMON模块介绍 |
5.2.1 NMON Monitor |
5.2.2 NL层 |
5.2.3 TCP/IP层 |
5.2.4 SL层 |
5.3 EDM模块介绍(ETH DEVICE MANAGEMENT) |
5.4 SOFTBRIDGE软桥模块介绍 |
5.5 MBUS模块介绍 |
5.6 VDSL2接口管理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5.6.1 BME消息结构 |
5.6.2 消息交互过程 |
5.6.3 VDSL2管理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键技术的实现 |
6.1 U接口实现 |
6.1.1 桥接模式 |
6.1.2 路由模式 |
6.1.3 PPPOE桥模式 |
6.1.4 PPPOE路由模式 |
6.1.5 PPPOE RELAY |
6.2 QoS实现 |
6.2.1 IEEE802.1p & DiffServ DSCP |
6.2.2 VDSL2芯片QOS实现 |
6.2.3 QOS软件实现 |
6.3 VLAN实现 |
6.3.1 IEEE802.1Q的实现 |
6.3.2 VLAN划分方式 |
6.3.3 VLAN学习(SVL & IVL)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安排 |
第二章 xDSL 技术原理与标准 |
2.1 有线宽带接入技术 |
2.2 xDSL 系统简介 |
2.3 xDSL 技术特点 |
2.4 DSL 调制技术 |
2.4.1 PAM 调制 |
2.4.2 QAM 调制 |
2.5 SHDSL 技术 |
2.5.1 SHDSL 系统参考模型 |
2.5.2 SHDSL 收发器的实现 |
2.5.3 SHDSL 的有关标准 |
2.5.4 SHDSL 的技术优势 |
2.6 VDSL 技术 |
2.6.1 VDSL 系统参考模型 |
2.6.2 VDSL 收发器的实现 |
2.6.3 VDSL 的使用频带 |
2.6.4 VDSL 的有关标准 |
2.6.5 VDSL 的技术优势 |
第三章 设备的方案设计 |
3.1 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 有线远传接口的方案设计 |
3.3 TDM-MII 接口转换的方案设计 |
3.4 主要功能单元的元器件选型 |
3.4.1 低速远传接口 |
3.4.2 高速远传接口 |
3.4.3 主控制器与通信处理器 |
3.4.4 FPGA 芯片 |
第四章 设备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电路板组成及功能描述 |
4.2 主要功能单元的设计原理 |
4.2.1 用户接口电路 |
4.2.2 SHDSL 远传接口 |
4.2.3 VDSL 远传接口 |
4.2.4 通信处理器及控制电路 |
4.2.5 FPGA 处理单元 |
4.2.6 其它功能单元 |
4.3 PCB 的设计实现 |
4.3.1 PCB 设计分析 |
4.3.2 PCB 设计说明 |
第五章 设备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FPGA 程序的设计实现 |
5.2 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实现 |
5.2.1 主处理程序 |
5.3.2 上电自检与初始化软件 |
5.3.3 远传接口链路状态检测和控制软件 |
5.3.4 中断控制和数据转发处理软件 |
第六章 设备的测试及应用 |
6.1 设备的测试 |
6.1.1 A 接口/E1 接口转换测试 |
6.1.2 A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
6.1.3 E1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
6.1.4 V.35 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
6.1.5 以太网接口/远传接口转换测试 |
6.2 综合应用情况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7)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DSL 技术介绍及其应用 |
2.1 DSL 技术介绍 |
2.2 ISDN |
2.2.1 HDSL |
2.2.2 SDSL |
2.2.3 ADSL |
2.2.4 VDSL |
2.2.5 ADSL2/ADSL2+ |
2.3 XDSL 的编码调制技术 |
2.3.1 QAM 调制技术 |
2.3.2 CAP 调制技术 |
2.3.3 DMT 调制技术 |
2.4 XDSL 标准制定组织 |
第3章 双绞线系统及其噪声 |
3.1 影响XDSL 传输的因素 |
3.2 双绞线简介 |
3.2.1 双绞线物理特性 |
3.2.2 双绞线电气特性及其RLCG 模型 |
3.2.3 桥接抽头 |
3.2.4 加感线圈 |
3.3 铜线系统结构及环路设计规则 |
3.4 双绞线系统的噪声 |
3.4.1 双绞线噪声分类 |
3.4.2 近端串音(NEXT)模型 |
3.4.3 远端串音(FEXT)模型 |
3.4.4 FSAN 方法:计算不同类型干扰线对的串音之和 |
3.4.5 举例:HDSL 串音干扰对下行HDSL 的影晌 |
第4章 频谱管理标准的研究 |
4.1 频谱管理标准T1.417 产生的背景 |
4.2 频谱管理标准T1.417-2001 |
4.2.1 基本环路系统 |
4.2.2 频谱管理类(SM)及PSD Mask |
4.2.3 部署规则 |
4.2.4 频谱管理对时域的要求 |
4.2.5 频谱管理其它方面的要求 |
4.3 制定中国XDSL 频谱管理标准的必要性 |
4.4 频谱管理的发展方向:动态频谱管理(DSM) |
第5章 频谱兼容性测试方法 |
5.1 利用频谱管理标准判定频谱兼容性 |
5.2 评估新DSL 技术的频谱兼容性测试方法 |
5.2.1 基本的测试模型 |
5.2.2 评估新DSL 技术频谱兼容性的测试流程 |
5.3 举例:新DSL 技术与ADSL 的频谱兼容性测试过程 |
5.3.1 计算测试与ADSL 频谱兼容性所需的参数 |
5.3.2 评估环路与性能等级 |
5.3.3 参考串音环境及裕度计算 |
5.4 ADSL 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 |
5.4.1 自动测试系统简介 |
5.4.2 ADSL 传输性能自动测试系统流程及其实现 |
第6章 ADSL 与VDSL 的频谱兼容性分析 |
6.1 总述 |
6.2 仿真的网络配置环境 |
6.2.1 局端混合的网络配置(Central office mix) |
6.2.2 用户端混合的网络配置(Customer premise mix) |
6.3 局端混合网络配置下的频谱兼容性 |
6.3.1 仿真的VDSL 系统 |
6.3.2 仿真的ADSL 系统 |
6.3.3 局端混合环境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
6.4 用户端混合网络配置下的频谱兼容性 |
6.4.1 VDSL 的上行信道频带包括小于1.104MHz 的部分 |
6.4.2 VDSL 的下行信道预带包括小于1.104MHz 的部分 |
6.5 ADSL 和VDSL 频谱兼容性的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DSL 传输性能自动测试系统的程序说明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8)xDSL及分离器接口指标测试以及测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xDSL及其测试要求 |
2.1 行业背景 |
2.2 ADSL及其测试要求 |
2.3 SHDSL及其测试要求 |
2.4 分离器及其测试要求 |
第三章 测试用例和测试设计分析 |
3.1 ADSL的接口指标测试 |
3.2 SHDSL的接口指标测试 |
3.3 VDSL的接口指标测试 |
3.4 分离器的接口指标测试 |
第四章 测试工具板设计 |
4.1 系统设计 |
4.2 板级电路设计 |
4.3 器件、芯片选型设计 |
4.3 电路板软件设计 |
4.4 测试工具板的PCB设计 |
第五章 测试的实施和测试结果 |
5.1 工具板的使用 |
5.2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论文写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 |
(9)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概述 |
1.2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技术的研究 |
2.1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的理论基础 |
2.2 接入网技术的比较分析 |
第三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设计方案 |
3.1 接入网设计方案概述 |
3.2 光纤接入网设计方案 |
3.3 铜缆接入网设计方案 |
3.4 以太网接入网设计方案 |
3.5 无线接入网设计方案 |
第四章 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接入网工程设计 |
4.1 有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4.2 无线接入网工程设计 |
4.3 FTTH 基于MC 解决方案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四、xDSL调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接入网光进铜退网络规划研究[D]. 刘东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2]多用户宽带接入技术研究[D]. 唐煌. 南京大学, 2012(03)
- [3]基于电力线网络的电视机以及组网方法探讨[J]. 侯亚荣. 电脑与电信, 2010(07)
- [4]VDSL2 CPE设计与实现[D]. 杨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5]多接口有线远传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贾玉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 [6]关于xDSL入户线设计与制造的探讨[A]. 肖飚. 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 [7]xDSL频谱兼容性的分析与研究[D]. 陆伟铭.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6)
- [8]xDSL及分离器接口指标测试以及测试设计[D]. 梁向飞. 西北工业大学, 2007(06)
- [9]数字化小区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工程设计[D]. 曹立鑫. 吉林大学, 2006(05)
- [10]论高速接入网技术[J]. 曾华燊,高雨. 计算机应用,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