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曹亦楠[1](2021)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1):对比分析中药和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及病理学表现。研究(2):探讨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研究(1):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且具有肝组织病理检查的住院患者615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应用中药或西药所致DILI患者403例。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服药情况、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及病理学特征等临床资料,比较中西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研究(2):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9年5月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住院患者22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7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病情有无好转分为好转组和未好转或死亡组,分析DILF患者好转组与未好转或死亡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DI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研究(1)结果1.1 403例DILI患者中,247例(61.3%)由中药(包括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其中单味中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为主,分别占比5.3%、2.4%、2.0%。中成药以骨康胶囊(5/247,2.0%)、仙灵骨葆胶囊(4/247,1.6%)为主。西药所致肝损伤者156例(38.7%),排名前三位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23.1%)、抗生素(14.7%)、降脂药(4.5%)。1.2中药组与西药组平均年龄均为47岁,且均以女性为主,中药组女性所占比例高于西药组,两组在年龄与性别构成比间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损伤类型方面,肝细胞损伤型266例,胆汁淤积型15例,混合型32例,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90例,分别占比66.0%、3.7%、7.9%、22.3%,两组在肝细胞损伤型和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根据肝脏损伤严重程度分为1级190例(47.1%)、2级62例(15.4)、3级及以上151例(37.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组 ALT 水平[420.4(192.1,783.6)vs326.8(107.1,633.6)]及AST水平[244.1(126.1,460.0)vs 180.4(90.2,408.5)]均高于西药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肝酶升高相对明显。在自身抗体方面,至少有一个自身抗体阳性者201例(201/403,49.9%),中药组123例(123/247,49.8%),西药组78例(78/156,50.0%),以ANA阳性为主,两组在自身抗体阳性率、ANA阳性率及在不同ANA抗体类型分布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病理学特征方面,两组在凋亡小体形成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间比较无差异(P>0.05)。1.3 247例HILI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49.8%(123/247),比较自身抗体阳性组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发现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在H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156例单纯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0.0%(78/156),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在DILI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中分布有差异(P<0.05)。2研究(2)结果2.1 77例DILF患者中,男性24例(31.2%),女性53例(68.8%),男女比例1:2.2,平均年龄(43±17)岁。DILF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依次是中草药(33.8%)、抗结核药物(27.3%)和解热镇痛药(11.7%)。本组病例中77例DILF患者中以肝细胞损伤型人数最多77.9%(60/77),7.8%为胆汁淤积型(6/77),3.9%混合型(3/77),10.4%患者为肝脏化学检查异常(8/77)。2.2根据DILF分型,其中急性肝衰竭26例(33.8%),亚急性肝衰竭45例(58.4%),慢加急性肝衰竭2例(2.6%),慢性肝衰竭4例(5.2%)其中有6例患者进行了肝脏组织学检查,此6例患者中有5例为亚急性肝衰竭,1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出院时有3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未达到好转标准。2.3 77例DILF患者中好转组为30例(30/77,39.0%),未好转或死亡组47例(47/77,61.0%)。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基线资料有:年龄、合并肝性脑病、服药类型、AST/ALT、TBIL、GLO、TP、INR 最高值、PLT、HCT、RBC、淋巴细胞计数、EO#(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OR=5.768,95%CI:1.791-18.574,P=0.00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1.846,95%CI:1.008-3.130,P=0.023)及 RBC 降低(OR=2.537,95%CI:1.048-6.145,P=0.039)为DILF患者预后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诊断效能分析,认为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联合肝性脑病判断DILF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较单独诊断时高,但特异性不显着。结论1本研究中药所致损伤者居多,中草药以何首乌、三七和白鲜皮多见,中成药以仙灵骨葆胶囊、骨康胶囊等多见。西药排名前三位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和降脂药。2中药和西药致DILI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严重程度1级居多,中草药所致肝损伤患者ALT及AST水平较西药所致肝损伤者高。3中药和西药致DILI病理特点相近,凋亡小体更多见于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两组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之间可能无明显的病理学差异。4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及肝细胞淤胆之病理学特征多见于自身抗体阴性中药所致肝损伤患者。而肝细胞桥接坏死、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界面炎均在自身抗体阳性西药所致肝损伤患者中分布较多。5药物性肝衰竭患者女性居多,最常见的前三种致病药物是中草药、抗结核药及解热镇痛药。其中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肝衰竭类型以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为主。6肝性脑病、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是药物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于开俊[2](2019)在《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山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心电图检测是克山病病区人群筛查最常用的方法,通常是依据监测人群特定的心电改变,确定疑似患者,再对其做进一步相关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由于其简便易行,便于随身携带,尤其是深入到农村,故在克山病多年的防治工作中,成为克山病诊断的重要工具[1]。为了解江源区病区人群的心电异常分布情况,我区于2013年和2015年选择江源区两个调查点进行了连续两轮监测,
高财华[3](2019)在《利福平与利福喷丁在HBsAg阳性肺结核治疗中肝损伤及疗效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利福平和利福喷丁在治疗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肝损伤的情况。方法:(1)收集2013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济宁市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区住院治疗的117例治疗前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采用2HRZE/4HR的联合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的59例患者;观察组为以利福喷丁替代利福平治疗的58例患者,其余治疗方法均同对照组一致。对入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2)对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DNA(HBV-DNA)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比两组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比较患者肺部病灶的吸收情况。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痰涂片检查,比较两组的痰菌转阴率。并比较两组抗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过程中的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肝损伤发生率为12.79%,对照组的肝损伤发生率为28.8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3.927,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以轻度为主(10.34%),对照组以中度为主(20.34%),肝损伤的程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u=2.267,P=0.023)。(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a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均正常,且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和TBIL水平均逐渐上升(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的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持续时间和治疗方式之间具有交互效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的ALT、AST和TBIL水平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为期6个月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HBV-DNA载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且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后,观察组的HBV-DNA载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LT水平、AST水平、TBIL水平均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肺部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1.38%和72.88%,观察组的吸收率高于对照组(χ2=6.796,P=0.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肺部病灶的吸收程度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u=2.972,P=0.003)。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痰菌转阴率分别为96.55%和81.3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8.28%和96.61%(χ2=0.325,P=0.5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各疗效等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609,P=0.009)。(6)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头晕头痛、皮肤瘙痒、周围神经炎等,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17%和13.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BsAg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治疗中,采用利福喷丁替代2HRZE/4HR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利福平可延缓ALT、AST、TBIL的上升趋势,起到降低肝损伤发生率和肝损伤的程度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肺部病灶吸收率和痰菌转阴率,具有较好的抗结核效果,且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
蔡娜[4](2015)在《结核药物对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损害的探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一直攀升不下,同时中国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结核合并慢性HBV的情况较多,而抗结核药物本身对肝有很大的毒性损害,因此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治疗导致轻重不等的肝功能损害,乙肝病毒感染者更应引起重视。而结核病的治疗是要联合用药的,那么毒性就会加强,对肝功能的损害就会更大。在对患者使用结核药时就要慎之又慎,考虑全面,并同时要应用保肝药物防止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结核病的治愈率。
李慕才,胡伟鹏,郭春平[5](2012)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的合理治疗探讨》文中提出通过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合理选择药物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我们对国内近年来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肝损害情况,及其合理选取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陈雪莉,刘佩芝[6](2011)在《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乙肝病毒(HBV)阳性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5.3%~12%,同时肺结核也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全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近年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耐药性结核杆菌相当常见。2008年全国调查表明,我国有近6亿人口感染了结核杆菌,占总人口的45%,每年的发病人数>120万,因此,在临床上肺结核患者合并HBV感染现象较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对初治菌阳性肺结核推荐2HRS(E)Z/4HR短程化疗方案,除链霉素外,方案中其他药物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毒性作用,尤其是在强化治疗期开始的2~3个月,用药较多,3~4种抗结核药物同时联合应用,更易发生肝脏损害。有报道,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化疗中肝损害发生率为50%。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了解这部分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出现的肝损害情况对肺结核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陈雪莉,刘佩芝[7](2009)在《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文中提出通过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合理选择药物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避免肝功能损害的发生。我们对国内近年来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出现的肝损害情况,及其合理选取药物进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张静[8](2007)在《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合并HBV(乙肝病毒)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害的情况,分析HBV感染与药物性肝损害之间的关系;针对广西HBV感染高发的流行状况,研究抗结核药物对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特点,使化疗更安全和合理;更好地补充和完善广西实施Dots策略的内容,为我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建议。方法本研究是历史性队列研究。选取广西3所结核病防治专科医院——广西柳州龙潭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北海市结防所和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鸣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调查单位。回顾性分析511例结核病患者病历资料(患者诊断均符合2001年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2001年订)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查结果提示乙肝患者、乙肝携带者或恢复期患者221例为观察组,HBVM检查提示未感染乙肝病毒、主动免疫或感染后已恢复者的患者290例为对照组,比较抗结核药物在两组人群中肝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ALT、AST升高程度和治疗效果等。结果511例调查对象中,肝功能损害106例(20.74%),其中HBsAg(+)组79例(35.75%),HBsAg(-)组27例(9.3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sAg(+)的患者中,HBsAg(+)(A组)患者肝损害率为19.44%,HBsAg(+)、HBeAb(+)或HBeAg(+)或HBcAb(+)(B组)患者肝损害率为38.10%,HBsAg、HBcAb、HBeAb(+)(C组)患者肝损害率为60.38%,HBsAg、HBcAb、HBeAg(+)(D组)患者肝损害率为54.55%。A组与B组比较,A组与C+D组,B组与C+D组,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C组与D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HBsAg(+)组ALT、AST平均值分别为189.15±25.23(U/L)、179.45±24.45(U/L),HBsAg(-)组为54.43±12.31(U/L)、45.13±9.53(U/L),两组ALT、AST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抗结核治疗后ALT升高至600U/L者HBsAg(+)组有8人,HBsAg(-)组0人;HBsAg(+)患者出现消化道、黄疸和变态反应等临床表现均比HBsAg(-)患者多,但肝脾肿大和其他表现较HBsAg(-)患者少;HBsAg(+)组出现肝功能损害的平均时间为16.03天,HBsAg(-)组为34.93天,HBsAg(+)组比HBsAg(-)组早18.09天;肝损害在1个月内出现者HBsAg(+)组为64.56%,HBsAg(-)组为33.33%,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HBsAg(+)组肝功能恢复的平均时间为57.02天,HBsAg(-)组为27.56天,HBsAg(+)组比HBsAg(-)组晚29.46天;511例观察对象在治疗过程中有4.70%换药,有16.24%停药;停药的原因有肝损害63.86%,自行停药16.87%,经济原因21.69%,其他因素9.64%;发生肝损害的79名结核与HBV双重感染的患者有45人停药,有43.04%能继续治疗,非合并HBV感染者有70.37%能继续治疗,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所有观察对象总平均治疗费用为6391.89元,HBsAg(+)组为6596.25元,HBsAg(-)组为6216.38元;总的住院天数为27.59天,HBsAg(+)组为18.52天,HBsAg(-)组为34.51天;日均治疗费用HBsAg(+)患者比HBsAg(-)患者多176.04元。结论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发生率高于未合并HBV感染的患者;HBV感染程度越严重,肝损害发生率越高,且发生时间提早,损害程度严重,停药率高;日均治疗费用比未感染者高176.04元。应该针对广西乙肝高发的情况,在落实好国家结核病治疗和控制措施的同时,制定出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切实有效的结核病防控策略。
焦克岗,陈宏[9](2002)在《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第一版,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1]。本版《指南》是在2018年第四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
二、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草药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现况 |
1 概述 |
2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流行病学特征 |
3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
4 中草药诱导肝损伤潜在机制及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
5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点 |
6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诊断进展 |
7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病理学特点 |
8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药物性肝衰竭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转归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药物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 |
3 药物性肝衰竭的临床特点 |
4 药物性肝衰竭发病机制 |
5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研究 |
6 药物性肝衰竭的治疗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西药相关肝损伤临床及病理特征对照研究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调查范围 |
1.2心电图检查与诊断方法 |
1.3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基本情况 |
2.2异常心电图年龄分布情况 |
2.3 8项异常心电改变分布及异常心电指数 |
3讨论 |
(3)利福平与利福喷丁在HBsAg阳性肺结核治疗中肝损伤及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情况比较 |
2.两组患者的ALT、AST、TBIL变化情况比较 |
3.两组患者HBV-DNA定量变化情况比较 |
4.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与乙肝DNA定量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5.两组患者的抗结核效果情况 |
6.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sAg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的合理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损害的观察与分析 |
2 药物的合理选择 |
3 发生肝损害的处理措施 |
3.1 停用致病药物 |
3.2 一般治疗 |
3.3 提高肝脏解毒功能 |
3.4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 |
3.5 护肝退黄治疗 |
3.6 暴发性肝衰竭或经一般治疗病情继续恶化者须积极抢救, 可用人工肝治疗, 必要时进行肝移植。 |
(6)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肝损害观察与分析 |
药物合理选择 |
专家提示 |
(7)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损害的观察与分析 |
2 药物的合理选择 |
3 发生肝损害的处理措施 |
(8)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存在问题及控制建议 |
6、课题局限性 |
7、参考文献 |
四、附表 |
综述部分 |
一、正文 |
二、参考文献 |
硕士学习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硕士学习期间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1.1 流行现况 |
1.2 传染源 |
1.3 感染和传播途径 |
1.4 疫情报告 |
1.5 患者管理 |
1.6 预防措施 |
2 病原学特征 |
3 实验室检查[7] |
3.1 HIV-1/2抗体检测 |
3.1.1 筛查试验 |
3.1.2 抗体补充试验 |
3.2 CD4+T淋巴细胞检测 |
3.3 HIV核酸检测 |
3.4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
4 发病机制 |
5 临床表现与分期 |
5.1 急性期 |
5.2 无症状期 |
5.3 艾滋病期 |
6 诊断标准[12] |
6.1 HIV感染早期的诊断标准 |
6.2 HIV感染中期的诊断标准 |
6.3 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
7 常见机会性感染[13-14] |
7.1 PCP |
7.1.1诊断 |
7.1.2治疗 |
7.1.3 预防 |
7.2 结核病 |
7.2.1 诊断[17] |
7.2.2 治疗 |
7.2.3 预防[13,17,23] |
7.3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7.3.1 诊断 |
7.3.2 治疗 |
7.3.3 预防 |
7.4 CMV感染 |
7.4.1 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
7.4.2 其他部位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7.4.3 ART |
7.4.4 预防 |
7.5 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5] |
7.5.1 诊断 |
7.5.2 治疗 |
7.6 弓形虫脑病 |
7.6.1 诊断 |
7.6.2治疗 |
7.6.3预防 |
7.7 真菌感染 |
7.7.1 诊断 |
7.7.2 治疗 |
8 抗病毒治疗 |
8.1 治疗目标 |
8.2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 |
8.3 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20-22,35] |
8.3.1 成人及青少年启动ART的时机 |
8.3.2 成人及青少年初始ART方案 |
8.4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8.4.1 儿童[22,36] |
8.4.2 孕妇 |
8.4.3 哺乳期妇女 |
8.4.4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
8.4.5 静脉药物依赖者美沙酮维持 |
8.4.6 合并HBV感染者 |
8.4.7 合并HCV感染者 |
8.5 抗病毒治疗监测 |
8.5.1 疗效评估 |
8.5.2 病毒耐药性检测 |
8.5.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8.5.4 药物浓度检测 |
8.6 换药标准和治疗失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20-22,35] |
8.6.1 病毒学抑制患者的ART |
8.6.2治疗失败患者的ART |
8.7 药物间相互作用 |
9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 |
9.1 诊断 |
9.2 治疗[13] |
9.3 发生的危险因素 |
1 0 艾滋病相关肿瘤[21,44] |
1 1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 |
1 1.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
1 1.2 安全助产 |
1 1.3 产后喂养指导 |
1 1.4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
1 1.5 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
1 2 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22,47-49] |
1 2.1 职业暴露 |
1 2.1.1 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
1 2.1.2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原则 |
1 2.1.3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
1 2.1.4 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 |
1 2.1.5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
1 2.2 非HIV职业暴露 |
12.3注意事项 |
1 2.4 暴露前预防(Pr EP) |
1 2.4.1 适合人群 |
1 2.4.2 用药原则 |
1 2.4.3 随访和监测 |
1 2.4.4 注意事项 |
1 3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1 3.1 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
1 3.2 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
1 3.3 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
1 3.4 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 |
1 3.5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
四、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特征及药物性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曹亦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江源区2013-2015年克山病监测人群异常心电图分析[J]. 于开俊.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3]利福平与利福喷丁在HBsAg阳性肺结核治疗中肝损伤及疗效的比较[D]. 高财华. 青岛大学, 2019(03)
- [4]结核药物对结核合并乙肝患者肝损害的探究[J]. 蔡娜.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05)
- [5]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的合理治疗探讨[J]. 李慕才,胡伟鹏,郭春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2(30)
- [6]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J]. 陈雪莉,刘佩芝. 中国社区医师, 2011(33)
- [7]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观察及合理治疗[J]. 陈雪莉,刘佩芝. 世界中医药, 2009(05)
- [8]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调查研究[D]. 张静.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9]利福霉素类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肝功能的影响[J]. 焦克岗,陈宏.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2(04)
- [10]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