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管护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1](2021)在《太岳山林区造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造林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太岳山林区近年来造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今后搞好造林工程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海莲,王霞,杨卫超[2](2020)在《阿拉善盟生态林管护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阿拉善盟多年来营造林情况的梳理,分析当前阿拉善盟营造林后期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赵东晓,蔡建勤,土小宁,殷丽强,李敏[3](2020)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问题及建议》文中提出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摸清楚在黄土高原不同地域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成立调查组深入陕西和山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发现,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由最严重时的45万km2减少到目前的21万km2,但仍存在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战略思维不足、树草种精准配置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植被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新、科技支撑能力仍需加强、植被建设定额太低急需调整、工程实施中重建轻管问题普遍存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不紧密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国红[4](2020)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退耕还林”是我国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于本世纪初推行的一套生态治理制度。本文作者曾实地参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退耕还林工作。作为西部干旱地区,固原市的生态治理工作有着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具有积极的体系化治沙探索经验,但亦有诸多尚不完善之处。具体到法律层面,该市的法律规制与退耕还林实践有着明显的脱节现象。而这种制定法与社会实践的不协调并非仅在固原一地存在,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治理实践中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似问题。对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制不协调的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找寻到更为有效的法律管理方式。本文以作者在固原市实地调查取得的真实数据为依托,以思索法律规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进路,通过比照分析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相关制度设计与实践,在理论上分析讨论生态治理中法律规制与治理实践的互动作用;再结合固原市生态治理实践中的本地特色及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具体对象加以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固原市退耕还林的立法现状,肯定其本地化的立法特色,并评析其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从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和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讨论,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教训以为借鉴,以期得出有助于固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完善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及当地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理化建议,并最终提出对退耕还林制度的立法建议。希望能对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王亚萍[5](2020)在《浅议造林地的后期管护》文中研究指明从造林规划布局、采取适用技术、制订有效措施、加强检查考核、争取地方支持、设置围栏标牌、制订禁牧条例、划定专门牧区以及增加造林投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造林地管护的措施。
吴玉涛[6](2019)在《山丹县影响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近年来,张掖市山丹县紧紧围绕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与恢复、重点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开展人工造林、封沙(滩)育林、中幼林抚育,建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形成了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构建了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全县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善。但是,从这几年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质量来看,造林技术标准不高,管理措施粗放,管护措施不到位等,致使单位造林株数达不到规定标准,林地杂草茂盛,牲畜践踏和人为破坏严重,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成林成材年限长,林分质量差,防护效能低。文章通过分析影响造林质量因素及原因,提出治理对策和措施,对于今后实施高标准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巩固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成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马振华,李才文[7](2019)在《西北干旱地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状况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依据2018年西北监测区人工造林综合核查结果,对西北干旱区2008—2012年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率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西北干旱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率主要特点,并从干旱等自然灾害、适宜造林地、幼树生长状况、后续管理、林分结构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区域内影响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中央投资标准,加强造林后续管理,科学合理布局造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等建议。
杨春,汶哲,王冠聪,曲海华,杜书翰,云天昊,张小刚[8](2019)在《弘扬右玉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第54期党员干部进修班调研报告》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走出了一条生态脆弱地区补绿增绿扩绿的新路,林业和草原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跃上新台阶。山西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显着成绩的经验是:紧紧围绕"塑造表里山河生态美好壮丽形象"目标,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大力弘扬右玉精神,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科学务实的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一步激发了生态修复新动能。面对山西目前存在的林草覆盖水平低、国土绿化任务重、生态成果保存难等问题,必须科学谋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大工程大政策,引领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梁书林[9](2019)在《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退耕还林是我国在新世纪生态建设方面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前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取得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我国于2014年开始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虽然已经实施四年,但是要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并完全兑现现有补助政策要到2025年方才结束,要实现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战略目标,稳定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管理工作要做。本文从公共产品理论视角认识研究新一轮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兼具公益属性和经济属性,政府承担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职责,同时用市场机制解决项目经济效益实现路径,提出通过政府部门、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和退耕农户的多元协作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面临现实问题的对策。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成果的指导下,首先从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背景、项目落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经营管理情况等建设现状出发,对当前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归纳出目前存在的落实退耕还林土地越来越困难,退耕还林地用途和林木权属不明晰,后期经营管理责任没有全面落实到位、退耕还林建设成功巩固存在较大风险和充分实现项目经济效益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然后再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内在原因,即土地利用政策不协调,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不及时,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不健全,财政补助政策无比较优势和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特殊优势。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政府部门协同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及确权登记,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并建立考核机制,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和引导鼓励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等五项对策建议,本研究能够为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尤其是后期经营管理、成果巩固和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等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
范俊岗,龙平,吕丽,彭洪[10](2019)在《川中丘陵区香桂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香桂作为一种香料类木本植物,是香料香精的基础原料,可广泛用于食品、烟草、化妆品以及医药和农药工业,用途十分广泛。本文通过对安居区现有香桂基地充分调研,针对存在问题,从产业发展思路、基地建设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二、加强管护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管护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太岳山林区造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造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 造林地块落地难,做不到科学合理规划 |
1.2 新造林地管护难,已严重影响造林保存率 |
1.3 林场新造林管理难,也是造成新造林地无法快速成林的关键一环 |
2 对策与建议 |
2.1 建立县(市、区)级政府与省直国有林区合作造林机制,科学合理规划造林工程地块 |
2.2 建立县(区、市)级政府领导下的新造林地禁牧管护机制 |
2.3 加大执法力度和乡规民约治理力度 |
(2)阿拉善盟生态林管护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阿拉善盟生态林建设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底数不清、管理混乱 |
2.2 缺乏专项资金,管护不全面 |
2.3 缺乏高效的管护体系,责任不到位 |
2.4 缺乏统筹规划,成林转化利用率低 |
3 对策与建议 |
3.1 提高思想认识,严格落实“三分造,七分管” |
3.2 整合资源,探索成立专门的管护机构 |
3.3 摸清资源底数,实行分类经营 |
3.4 创新机制,探索多种管护模式 |
3.5 以产业发展,带动营造林管护积极性 |
4 结语 |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现状 |
2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
2.1 生态建设理念逐步深化 |
2.2 植被建设技术水平提高 |
2.3 植被建设投入机制多元化 |
3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战略思维不足 |
3.2 树草种精准配置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
3.3 植被建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新 |
3.4 科技支撑能力仍需加强 |
3.5 植被建设定额太低急需调整 |
3.6 工程实施中重建轻管问题普遍存在 |
3.7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不紧密 |
4 水土保持植被建设的建议 |
4.1 精准配置树种 |
(1)以水定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
(2)乡土植物为主,慎用外来品种。 |
(3)优先选择良种,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
(4)合理配置林分,构建立体复合系统。 |
4.2 完善提高植被建设法规体系 |
(1)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政策,推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 |
(2)创新生态工程投资机制,确保投入产出匹配。 |
4.3 加强植被建设关键技术创新推广 |
(1)集成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技术。 |
(2)研究植被建设的密度调控技术。 |
(3)创新干旱区域生态系统重构技术。 |
(4)研究植物时空景观配置模式。 |
4.4 提高植被建设定额,加强抚育管护 |
(4)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其法律规范概述 |
第一节 退耕还林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现状 |
一、退耕还林政策演变 |
二、我国退耕还林发展现状概述 |
第二节 域外退耕还林相关法律制度 |
一、各国退耕还林立法体系 |
二、域外退耕还林的相关制度 |
第三节 我国全国性退耕还林的法律规范 |
一、退耕还林的立法体系 |
二、退耕还林的技术规定 |
三、退耕还林的管理规定 |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的退耕还林规范及其评价 |
一、退耕还林的管理规范 |
二、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及其他规范 |
第二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二、对退耕还林的认知程度和参与自主权 |
三、参与退耕土地的质量与面积变化 |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管理情况 |
一、退耕还林的作业技术与成活率 |
二、退耕还林的管护与林权问题 |
三、退耕还林的补助情况 |
第三节 退耕前后效益变化及农户的期望 |
一、退耕前后效益情况 |
二、农户对退耕还林的评价及期待 |
第四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评析 |
第一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管理规范的优势 |
一、较为科学的补植补造与检查验收规范 |
二、管护等管理规范比较健全 |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管理规范具针对性 |
第二节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存在不足 |
一、退耕还林法律规范不健全 |
二、退耕还林管理规范不完善 |
第三节 退耕还林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补偿制度尚不健全 |
二、管护制度不完善 |
三、公众参与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固原市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
第一节 退耕还林法律与管理规范的完善 |
一、出台《固原市退耕还林保护条例》 |
二、补充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退耕还林重点配套制度的完善 |
一、健全和落实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 |
二、完善退耕还林管护制度 |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改进 |
第三节 借鉴域外及我国地方性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一 关于固原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对农户和村委干部的访谈 |
(5)浅议造林地的后期管护(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规划布局,采取适用技术 |
2 制订有效措施,落实管护责任 |
3 完善管护机制,强化检查考核 |
4 争取地方支持,加强合作管护 |
5 设置围栏标牌,强化管护效果 |
6 制订禁牧条例,做到依法管护 |
7 划定专门牧区,化解林牧矛盾 |
8 增加造林投资,保证管护资金 |
(6)山丹县影响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点生态工程区环境现状 |
2 重点生态工程造林质量成效 |
3 影响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建设质量因素 |
3.1 种苗质量因素 |
3.2 造林规格标准因素 |
3.3 抚育管理质量因素 |
3.4 管护质量因素 |
4 原因分析 |
4.1 林业生产投入不足 |
4.2 群众认识不高 |
4.3 科技推广力量薄弱 |
5 思路和对策 |
5.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
5.2 严格技术标准,保证造林成效 |
5.2.1 种苗标准 |
5.2.2 造林标准 |
5.2.3 抚育措施 |
5.3 坚持依法治林,完善管理机制 |
5.4 加大资金投入,巩固造林成果 |
5.5 加大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 |
5.6 严格质量管理,完善管理体制 |
(7)西北干旱地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状况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造林调查 |
1.1 调查对象及内容 |
1.2 调查方法及标准 |
2 西北干旱区核查结果 |
2.1 平均保存率不高 成林率较低 |
2.2 保存率下降 成林率上升 |
2.3 西北干旱区成活不成林现象较为普遍 |
2.4 重点工程保存率和成林率低于一般造林 |
3 保存率及成林率影响因素分析 |
3.1 干旱等自然灾害是影响人工造林成果巩固的首要原因 |
3.2 适宜造林地越来越少 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
3.3 幼树生长质量差 成林缓慢 |
3.4 抚育管理措施跟不上 重造轻管状况得不到根本转变 |
3.5 林分结构不合理 未适地适树等对造林成果巩固影响不容忽视 |
4 对策及建议 |
4.1 提高中央投资标准 扩大造林成果 |
4.2 加强造林后续管理 巩固造林成效 |
4.3 科学合理布局 营造稳定森林 |
(8)弘扬右玉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第54期党员干部进修班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
(一)林草资源稳步增长 |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三)自然保护地类型多样 |
(四)林草产业蓬勃发展 |
(五)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
二、做法成效 |
(一)高位推动持续发力 |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
2.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
3.全面加强顶层设计。 |
(二)生态扶贫惠民增收 |
1.造林务工保就业。 |
2.退耕奖补增收入。 |
3.管护就业促脱贫。 |
4.提质增效添收益。 |
5.特色产业拓财源。 |
(三)造管结合扩容增效 |
1.扎实推进未成林管护工程。 |
2.启动实施未成林补植工程。 |
3.着力推进封山禁牧工作。 |
(四)科技支撑助力发展 |
(五)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
(六)草原建设稳步推进 |
三、经验启示 |
(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
(二)坚持弘扬右玉精神是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
(四)坚持科学务实理念是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
(五)坚持创新政策机制是推进生态修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
四、存在问题 |
(一)林草覆盖水平低 |
(二)国土绿化任务重 |
(三)生态成果保存难 |
(四)生态资源质量差 |
(五)生态产业基础弱 |
(六)政策机制落地难 |
五、对策建议 |
(一)以祖国山河“绿起来”为目标,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
1.着力增加生态资源总量。 |
2.着力提升生态资源质量。 |
3.着力保护生态资源成果。 |
(二)以城市乡村“美起来”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 |
1.着力建设森林城市。 |
2.着力建设森林乡村。 |
3.着力提升城乡居民生态意识。 |
(三)以农民群众“富起来”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
1.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
2.绿色产业做大做强。 |
3.产业资源有效整合。 |
(四)以政策机制“活起来”为目标,积极推进林草改革发展 |
1.加快实行林长制,解决“责任落实”的问题。 |
2.创新生态修复用地机制,解决“在哪修复”的问题。 |
3.创新生态修复主体培育机制,解决“谁来修复”的问题。 |
4.创新林木管护机制,解决“谁来管护”的问题。 |
5.活化市场参与机制,解决“如何参与”的问题。 |
6.建立生态修复成效年度评价机制,解决“修复成效”的问题。 |
(9)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退耕还林与新一轮退耕还林 |
2.1.2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三章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1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规划情况 |
3.1.2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财政补助政策及落实情况 |
3.1.3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管理协调机制及实施流程 |
3.1.4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完成及经营管理情况 |
3.2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落实退耕还林土地越来越困难 |
3.2.2 退耕还林地用途和林木权属不明晰 |
3.2.3 后期经营管理责任没有全面落实到位 |
3.2.4 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巩固存在风险 |
3.2.5 项目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实现 |
第四章 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土地利用政策不协调 |
4.1.1 事实耕种的部分坡耕地未进入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库 |
4.1.2 全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任务不利于新一轮退耕还林 |
4.1.3 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不协调 |
4.2 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不及时 |
4.2.1 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程序和要求不清晰 |
4.2.2 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主动服务不够 |
4.2.3 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未纳入工作考核 |
4.3 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不健全 |
4.3.1 经营管理模式单一 |
4.3.2 经营管理考核指标单一 |
4.3.3 经营管理考核制度不健全 |
4.4 财政补助政策无比较优势 |
4.4.1 与前一轮退耕还林直接补助比无优势 |
4.4.2 与农业生产直接补贴相比无优势 |
4.5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特殊优势 |
4.5.1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优势 |
4.5.2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技术优势 |
4.5.3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市场优势 |
4.5.4 未充分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优势 |
第五章 加强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政府部门协同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
5.1.1 实事求是完善耕地面积 |
5.1.2 依规调减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指标 |
5.1.3 统筹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 |
5.1.4 部门协同配合做好土地落实和管理工作 |
5.2 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地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 |
5.2.1 优化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办理程序 |
5.2.2 加强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主动服务 |
5.2.3 加强用途变更和确权登记工作考核 |
5.3 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并建立考核机制 |
5.3.1 创新后期经营管理模式 |
5.3.2 优化经营管理考核指标体系 |
5.3.3 建立健全经营管理考核制度 |
5.4 优化完善财政补助政策 |
5.4.1 尽快出台后续财政补助政策 |
5.4.2 优化财政补助政策支持方向 |
5.4.3 统筹用好现有其他财政政策 |
5.5 鼓励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 |
5.5.1 营造新型主体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的政策环境 |
5.5.2 鼓励引导新型主体采用流转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 |
5.5.3 鼓励引导新型主体与退耕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川中丘陵区香桂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居区发展现状 |
1.1 基地建设规模 |
1.2 栽植情况 |
1.3 管护情况 |
2 发展困境与思考 |
2.1 产业链断,资源利用率较低 |
2.2 动力不足,林农积极性不高 |
2.3 机制欠佳,发展模式成熟度不够 |
3 对策建议 |
3.1 培育龙头,完善链条 |
3.2 强化宣传,提振信心 |
3.3 健全机制,激发活力 |
3.4 加强监管,做好保障 |
4 前景与展望 |
四、加强管护是提高造林保存率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岳山林区造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韩秀丽. 山西林业, 2021(S2)
- [2]阿拉善盟生态林管护问题与对策[J]. 海莲,王霞,杨卫超. 防护林科技, 2020(07)
-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建设问题及建议[J]. 赵东晓,蔡建勤,土小宁,殷丽强,李敏. 中国水土保持, 2020(05)
- [4]固原市退耕还林的法律制度研究[D]. 马国红. 兰州大学, 2020(01)
- [5]浅议造林地的后期管护[J]. 王亚萍. 山西林业, 2020(02)
- [6]山丹县影响重点生态工程区造林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J]. 吴玉涛. 甘肃科技纵横, 2019(12)
- [7]西北干旱地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 马振华,李才文. 林业资源管理, 2019(04)
- [8]弘扬右玉精神 践行初心使命 全力推动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校第54期党员干部进修班调研报告[J]. 杨春,汶哲,王冠聪,曲海华,杜书翰,云天昊,张小刚.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03)
- [9]四川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梁书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川中丘陵区香桂基地建设及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 范俊岗,龙平,吕丽,彭洪. 农村实用技术,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