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颌间固定术后麻醉恢复期呼吸管理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侯小明[1](2021)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伴鼾症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间观察及护理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伴鼾症患者术后麻醉复苏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本次研究入组74例行全身麻醉手术治疗伴鼾症患者,均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以随机、单盲法均分,各37例。对照组在术后麻醉复苏期实施基础护理支持,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支持。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比对照组短(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1.62%)(P <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手术伴鼾症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实施观察和综合护理,可缩短麻醉复苏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汤斌铨[2](2020)在《15°头高斜坡侧卧位气管拔管对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15°头高斜坡侧卧位气管拔管对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手术患者120例,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1865岁,BMI≥28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每组30例:平卧位组(C组)、15°头高斜坡仰卧位组(S组)、15°头高斜坡左侧卧位组(L组)和15°头高斜坡右侧卧位(R组)。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术毕C组采用平卧位,S组采用15°头高斜坡仰卧位,L组采用15°头高斜坡左侧卧位,R组采用15°头高斜坡右侧卧位。记录入室时(T0)、拔管后1 min(T1)、5 min(T2)、30 min(T3)、2 h(T4)的SpO2、PaO2、MAP、HR;记录下拔管时间和出室时间;记录咳嗽、咽痛、喉痉挛和舌后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四组T1—T4时SpO2明显降低(P<0.05),T1—T2时的MAP、HR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S组、R组和L组T1—T4时的SpO2、PaO2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MAP、HR明显降低(P<0.05),拔管时间、出室时间明显缩短(P<0.05),R组和L组舌后坠、咳嗽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组相比,R组和L组T1—T4时SpO2、PaO2明显升高(P<0.05),拔管时间、出室时间明显缩短(P<0.05),舌后坠、咳嗽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四组咽痛和喉痉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头高斜坡侧卧位气管拔管可改善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氧储备,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
石磊[3](2020)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不同拔管方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深麻醉拔管后不同辅助通气装置的通气效果和不良反应,探讨更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拔管方式及通气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腰椎手术的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NA组: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OA组:深麻醉拔管后放置口咽通气道;C组:正常气管拔管。记录拔管前5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入PACU即刻(T5)、入PACU后10min(T6)、离开PACU时(T7)的有创动脉血压(A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拔管后三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拔管10min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值。记录深麻醉拔管后至离开PACU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躁动、口咽部疼痛、鼻出血、呼吸抑制),患者麻醉苏醒后使用耐受性评分评估三组患者的耐受性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Mallampati分级、麻醉时间、舒芬太尼用药量、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术中补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MAP、HR比较:与T1时比较,C组在T2时,MAP、H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OA组患者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MAP、HR在T1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5时,NA、OA组患者MAP、HR显着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OA组组间比较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MAP、HR比较在T6时,与C组比较,NA、OA组患者MAP、HR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A组患者MAP、HR明显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5.与C组比较,拔管后NA组(13.9次/分)和OA组(14.3次/分)的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6.与C组相比,术后三组患者血气分析PO2、P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与C组比较,NA组(10%)躁动发生率、OA组(16%)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NA、OA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NA组比较,OA、C组鼻出血发生率显着低于NA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C组比较,NA组和OA组口咽部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与C组患者相比,NA组和OA组患者耐受性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血压患者采用深麻醉拔管血流动力学更稳定。2.高血压患者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和口咽通气道均能有效解除舌后坠等上呼吸道阻塞,实现良好通气。3.高血压患者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后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患者耐受性更好。
王璧霞[4](2020)在《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信息支持内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患者参与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字化技术兴起的背景下,着眼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信息支持现状,了解其在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中的信息需求,进一步综合现有证据与医护专家建议,探索及构建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以促进改善患者的诊疗体验,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完善患者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法:1.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遵循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五步法,对建库至2018年11月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文献以及专业协会中的患者教育资料进行搜索和筛选,对纳入文献与资料进行概括综述。2.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基于自然主义质询哲学基础的研究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采取最大差异化策略,选取上海市某三甲医院口腔颅颌面科接受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进行半结构质性访谈,了解不同治疗阶段牙颌面畸形患者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以期为信息支持内容提供依据。3.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意见的描述性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采取最大差异化策略,选取参与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不同治疗环节的医护专家,进行半结构质性访谈,了解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的意见或建议,以期为信息支持内容提供参考。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构建:根据概括综述,结合患者与医护专家质性访谈结果,构建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经过焦点小组访谈对信息支持内容进行修订。结果:1.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共检索到文献3535篇,最终纳入文献36篇,发表时间为1995至2018年,对纳入研究的信息提供者、提供信息支持的时间,信息支持的内容与方式、参与的研究对象,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等进行分析;检索专业协会149家,最终纳入13家医师协会的患者教育材料,源自于8个国家,其中6家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3家正畸医师协会,4家整形外科医师协会。对纳入协会的患者教育内容,材料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内容分析法形成获得了7项主题,19项子主题。2.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共纳入36名接受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总结其不同治疗阶段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形成3项主题,18项子主题。3.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意见的描述性质性研究:共纳入12名不同治疗环节的医护专家,总结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的意见或建议,形成5项主题,17项子主题。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构建:经过2轮焦点小组访谈,分别组织6名患者及家属与7名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进行讨论,最终修订形成终稿,包括5个治疗时间序列、3个信息支持内容模块,43个一级条目,133个二级条目及相关具体内容。结论:本研究回顾了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内容的相关文献与相关资料,并根据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阶段的诊疗体验与信息需求访谈,结合医护专家对联合治疗中的意见与建议,明确了患者参与理念指导下,医护协同模式的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方向,提高了信息支持内容的临床适用性。本研究确立了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可契合我国情境,呼吁多学科团队医护人员合作,注重联合治疗各环节中患者心理变化与诊疗体验,辅以积极的心理支持,促进患者参与治疗决策,保障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全程信息提供的连续性,贯彻个体化精准医疗模式,并为未来开展牙颌面畸形患者移动医疗信息支持方案,完善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信息支持体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为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断持续改进。
林凤琼,杨俊华,李娜[5](2019)在《小儿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儿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相关因素,为处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行全麻下行支气管镜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60例,统计术后麻醉期气道阻塞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60例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患儿的气道阻塞发生率为31.67%;气道阻塞者误吸、窒息、喉痉挛、支气管痉挛、高气道反应、舌后坠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生气道阻塞者(P <0.05)。Pearson分析显示,气道阻塞发生与误吸、窒息、喉痉挛、支气管痉挛、高气道反应、舌后坠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呈正相关(P <0.05)。结论误吸、窒息及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是气管异物术后患儿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原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气道阻塞的发生,改善患儿预后。
马宏伟,丁丽景,丁会峰,周艳杰,李凤茹,赵子军,罗珍[6](2018)在《初入高原患者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初次进入高原的患者手术麻醉对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此类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初入高原手术的患者100例,第1次来高原1周内为A组(n=30)、2周内为B组(n=35)、3周内C组(n=23)、4周内为D组(n=12),观察患者麻醉前、麻醉中、术后24 h后麻醉恢复期血压(BP)、脉搏(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患者麻醉中肺水肿发生率,麻醉恢复期肺水肿、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结果与D组麻醉前BP、HR、SpO2比较,A组BP、HR升高明显,SpO2下降明显,B、C、D组呈逐渐递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患者麻醉中和麻醉恢复期BP、HR比较,A组的颇动大,B、C、D组呈逐渐递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患者麻醉中和麻醉恢复期的肺水肿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A组较高,B、C、D组呈逐渐递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进入高原的患者手术麻醉处理和平原患者不能等同,有其特殊性,通过行之有效的麻醉管理手段,可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孙玉香[7](2017)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全麻下实施WLL的9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6月378例采用常规护理,7—12月611例采用麻醉恢复期精细化护理,观察二组患者停止麻醉后的耐管情况、拔管后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恢复期通过精细化护理后,拔管期间患者耐管性提高,拔管后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均明显下降。不耐管率常规组5.8%,精细化组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应激反应发生率常规组4.8%,精细化组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组18.5%,精细化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麻醉恢复期精细化护理,可使患者平稳度过拔管期,减少拔管后不良反应,保障肺灌洗安全。
刘莹,宋敏,王颖[8](2014)在《高龄患者全麻术后入恢复室的护理流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高龄患者全麻术后入恢复室的护理流程,可以有效的加强高龄患者在术后苏醒期间的观察与护理,避免麻醉并发症及意外的发生。方法高龄患者一般是65岁以上的患者,我院至2006年成立麻醉恢复室以来,每年大约需要入恢复室的患者3000例以上,而65岁以上的患者有900例左右,占总人数的30%,所以必须要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护理流程,才能保证患者在全麻术后苏醒期间的安全。结果通过这套护理流程,保障了我科对高龄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护理的安全,使恢复室的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结论制定科学的护理部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但能够减少和避免高龄患者全麻术后恢复期的并发症,还能提高恢复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入到患者身上,提高了护理质量。
王红华[9](2013)在《麻醉复苏室和全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是一个具有相当危险因素的特殊阶段,如何安全度过麻醉就显得格外重要。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为了防止全麻后出现意外,所有施行全身麻醉及重大手术的患者均应在手术结束后由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特殊的监护和护理,使其安全的度过麻醉恢复这一特殊时期,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麻醉复苏室(PACU)是现代医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手术
贺月珍,陈玉珍,吴巧兰[10](2013)在《术后全身麻醉病人的复苏护理》文中指出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全身麻醉术后病人进行短时间严密观察和监护的场所[1]。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麻醉恢复期的病人集中管理,监测治疗术后尚未彻底苏醒或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病人[2-5]。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不
二、颌间固定术后麻醉恢复期呼吸管理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颌间固定术后麻醉恢复期呼吸管理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伴鼾症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间观察及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术后麻醉复苏时间对比 |
2.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2)15°头高斜坡侧卧位气管拔管对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入选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2 试验仪器和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病例分组及处理 |
2.3.2 全身麻醉、入PACU气管拔管 |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3.2 四组患者不同时点SpO_2、PaO_2、MAP和 HR的比较 |
3.3 四组患者拔管时间及出室时间的比较 |
3.4 四组患者拔管苏醒期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 |
4.2 促进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恢复的方法 |
4.3 15°头高斜坡侧卧位与呼吸功能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1.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药品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选择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实验样本量 |
3.2 分组方法及实施方案 |
3.3 麻醉诱导与维持 |
3.4 数据采集 |
3.5 拔出鼻咽、口咽通气道时机 |
3.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信息支持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概括综述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牙颌面畸形患者不同治疗阶段信息需求的描述性质性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医护专家对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意见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初步构建 |
6 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信息支持内容的确立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3 结果 |
6.4 讨论 |
7 研究结论、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性 |
7.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情况 |
(5)小儿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气道阻塞发生情况 |
2.2 气道阻塞发生原因 |
2.3 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6)初入高原患者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麻醉方法 |
1.4 麻醉管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时间段患者生命体征比较 |
2.2 4组麻醉中和麻醉恢复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1 初入高原人群生理变化 |
3.2 初入高原患者围术期循环的管理 |
3.3 初入高原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呼吸管理 |
3.4 初入高原患者手术术中目标导向的液体的管理 |
3.5 初入高原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心理护理 |
3.6 初入高原手术患者麻醉的选择 |
(7)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护理方法 |
1.4.1 二组病例均按照规范化的WLL[3-6] |
方法进行灌洗 |
1.4.2 WLL常规护理方法 |
1.4.3 麻醉恢复期精细化护理 |
1.4.3. 1 停止麻醉前护理 |
1.4.3. 2 停止麻醉后护理 |
1.4.3. 3 拔管前护理 |
1.4.3. 4 拔管后护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护理体会 |
3.2 拔管后常见麻醉并发症及护理 |
3.2.1 喉痉挛 |
3.2.2 舌后坠 |
3.2.3 呕吐、误吸 |
3.2.4 应激反应,心率血压升高 |
3.2.5 支气管痉挛 |
3.2.6 燥动 |
3.2.7 寒颤 |
(8)高龄患者全麻术后入恢复室的护理流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流程及体会 |
2.1 高龄患者入室前的准备 |
2.2 高龄患者入恢复室 |
3 高龄患者离开恢复室 |
(9)麻醉复苏室和全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PACU配置 |
1. PACU的基本要求 |
2.PACU的医护人员配置 |
PACU的护理 |
1.呼吸管理 |
2. 循环管理 |
3. 各种管道的护理 |
4. 安全护理 |
5. 注意保暖 |
6. 心理护理 |
7. 出PACU的参考指标 |
讨论 |
(10)术后全身麻醉病人的复苏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护理 |
2 一般护理 |
2.1 做好准备 |
2.2 准确执行医嘱 |
2.3 监测生命体征 |
2.4 医疗废物处理 |
2.5 进行Steward评分 |
3 重点护理 |
3.1 呼吸道护理 |
3.2 循环功能护理 |
3.3 吸痰护理 |
3.4 拔管护理 |
3.5 防止意外损伤 |
3.6 疼痛护理 |
4 心理护理 |
5 小结 |
四、颌间固定术后麻醉恢复期呼吸管理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身麻醉下手术治疗伴鼾症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间观察及护理分析[J]. 侯小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3)
- [2]15°头高斜坡侧卧位气管拔管对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D]. 汤斌铨. 南昌大学, 2020(08)
- [3]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D]. 石磊.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4]数字化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患者的信息支持内容研究[D]. 王璧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小儿气管异物术后麻醉恢复期气道阻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J]. 林凤琼,杨俊华,李娜. 临床医学工程, 2019(03)
- [6]初入高原患者手术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马宏伟,丁丽景,丁会峰,周艳杰,李凤茹,赵子军,罗珍. 河北医药, 2018(18)
- [7]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J]. 孙玉香.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01)
- [8]高龄患者全麻术后入恢复室的护理流程[J]. 刘莹,宋敏,王颖. 中国医学工程, 2014(12)
- [9]麻醉复苏室和全麻患者恢复期的护理[J]. 王红华. 江苏医药, 2013(23)
- [10]术后全身麻醉病人的复苏护理[J]. 贺月珍,陈玉珍,吴巧兰. 全科护理,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