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异体和异种骨移植物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新鲜异体和异种骨移植物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一、新鲜同种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烁[1](2021)在《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制备基于聚醚醚酮材料的多孔微球并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探究其在骨修复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1、前期工作中,利用液-液相置换法已制备出表面光滑的PEEK微球。本研究对光滑PEEK微球进行羟化处理,制备出多孔PEEK微球,对其进行电镜观察、傅里叶红外分析、压汞仪、水接触角、蛋白吸附能力和浸提液细胞毒性测试。进一步利用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技术,将矿化细胞外基质包被于多孔PEEK微球表面。使用电镜对矿化细胞外基质进行形貌观察,利用能量散射X线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分别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2、对多孔PEEK微球和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进行体外生物形容性和体内成骨性能瓶评估。通过钙黄绿素染色和电镜观察不同微球表面MC3T3-E1细胞黏附和细胞外基质分泌情况,DAPI染色和CCK法评估微球对于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定量检测、Runx2和Col-1两种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微球体外成骨活性。构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rco-CT重建分析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一步评估微球的体内成骨效果。3、利用多巴胺(dopamine,DA)涂层的黏附特性,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同时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对于黏附DA涂层后的微球进行颜色和表面形貌观察,利用X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和比例,接触角评估亲水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微球表面黏附的生长因子量和14天内的释放行为进行分析。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定量检测、Runx2、OPN和OCN三种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评估微球体外成骨活性。构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rco-CT重建分析和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和马松染色进一步评估微球的体内成骨效果。结果:1、电镜观察表明,经过羟化处理后,多孔PEEK微球球形度保持良好,表面孔隙结构分布均匀。傅里叶红外分析显示,多孔微球表面羰基峰强度降低且出现新的羟基峰。压汞仪检测显示,多孔微球的孔隙率大于90%,平均孔径为569.72nm。同光滑微球相比,多孔微球的水接触角显着降低,蛋白吸附能力有所提升。经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处理后,微球表面经元素分析发现有氮、钙和磷元素的出现。通过电镜观察发现,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多孔微球表面包被的矿化细胞外基质更致密且分布更加均匀。热重分析仪的结果显示,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微球在400℃下的质量损失可从6.41%升至12.38%。多孔PEEK微球的浸提原液和稀释一倍后,其细胞存活率分别大于85%和95%。2、微球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在各观察时间点,钙黄绿素、DAPI染色、CCK检测和电镜观察显示,同光滑微球相比,多孔微球表面的细胞数目更多,细胞多呈扁平球状且伪足更多,细胞黏附状态更佳且细胞外基质的分泌更旺盛。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微球表面黏附的细胞量和CCK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不断提高。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多孔微球表面的着色较光滑微球明显加深,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钙定量分析、Runx2和Col-1的表达水平也显着提高。多孔微球表面在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后,其上述体外成骨能力检测指标均进有明显提升。Micro-CT重建显示,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微球组,4周时颅骨缺损区域已基本被覆盖,8周时其骨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两组,骨组织分数分别为42.19±2.80%和65.19±1.63%,同样显着高于其它两组。组织切片染色发现,光滑微球周围以纤维组织包裹为主,且不能与周围新生组织形成强有力的键合,导致切片中出现较多的微球缺失。多孔微球周围则以新生骨组织为主,与周围新生组织键合紧密,没有出现微球缺失的情况。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微球周围以成熟骨组织为主,结构致密且周围有较多新生血管。3、多孔微球表面黏附DA涂层后,颜色由之前的白色变为均一的灰黑色,电镜观察则无明显变化。元素分析表明黏附DA涂层后,微球表面出现氮元素,定量分析表明,DA涂层黏附IGF-1后,氮元素占比由1.58%升至1.71%。DA涂层可以将多孔微球的水接触角由65.88±4.55°降至51.08±3.7°。ELISA检测证实,DA涂层可将生长因子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且在14天内具有较为缓慢的释放曲线。微球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后,在各观察时间点,钙黄绿素、DAPI染色、CCK检测显示,含有IGF-1的微球组细胞黏附状态更佳且细胞数目更多,CCK检测表明,双生长因子组的增值率略低于IGF-1组,差异无显着性,但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经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含BMP-2的微球组着色明显加深,但单一BMP-2组与双生长因子差异不明显。含有双生长因子微球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定量分析、14天时Runx2、OPN和OCN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其它各组。MicroCT重建显示,双生长因子组在8周时不仅能将缺损区域完全覆盖,且其骨密度较高,骨缺损区域的中央几乎与缺损边缘等高。冠状位CT影像上可观察到在可透射线PEEK微球的上方有骨性连接,形成“骨桥”结构,将骨缺损边缘和中央区的新生骨进行连接。双生长因子组在8周时的骨组织分数为85.79±6.20%,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可见,双生长因子组骨组织结构致密且以成熟骨组织为主,血管更为密集。结论:1、光滑PEEK微球经过羟化处理后可制备出表面孔隙结构均一的多孔PEEK微球。2、通过改变接收液的温度和成分比例可以调控微球表面的孔径大小。3、利用矿化培养和脱细胞技术,可以在多孔PEEK微球表面成功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且随着脱细胞次数的增加其质量分数更高、分布更均匀。4、多孔微球同光滑微球比更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增殖,促进了细胞外基质的分泌。5、多孔PEEK微球在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后,进一步促进了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提高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钙质沉积能力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更优异。6、DA涂层可将IGF-1和BMP-2两种生长因子固定于多孔PEEK微球,在14天内均有较为缓慢的释放行为。7、负载双生长因子的微球同单一种类生长因子相比,其体外成骨诱导能力和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效果均有所提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1、通过羟化处理,一步法实现微球表面化学和物理双改性。2、利用矿化培养和反复脱细胞技术在微球表面成功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3、IGF-1和BMP-2联用促进骨修复效果,可降低单一生长因子使用剂量。

武祥宇[2](2021)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应用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分别应用颈椎自体骨赘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 BMP-2)作为植骨材料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施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42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植骨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自体骨赘组(22例)和rh BMP-2组(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拍摄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时的颈椎标准正侧位X线片。比较两组患者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术后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着提高(P<0.05),术后随访3个月时有少量丢失,但仍高于术前,两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颈椎前凸有少量丢失,但效果仍较满意,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rh BMP-2组融合率(92.3%)高于自体骨赘组(88.0%),但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别以自体骨赘和rh BMP-2作为植骨材料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在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上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与自体骨赘相比,rh BMP-2可加速颈椎融合,在早期取得更高的颈椎融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耀宗[3](2020)在《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骨缺损疾病的治疗始终是困扰临床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尽管目前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骨缺损进行重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来源受限以及取材部位并发症等缺点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骨组织工程等学科在天然材料改进或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发展为用于骨缺损治疗的移植材料选择方面提供了希望。利用人工合成有机和无机材料制备成的复合支架材料有多方面的性能优势,如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和韧性高等而受到研发以及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人工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完成其功能之后,直接在体内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聚癸二酰甘油酯(PGS)是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具有良好的体内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临床研究中广泛被应用。马来酸酐(MAH)能通过为复合物提供羧基和羟基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促进组织形成和生长,提升复合物的性能。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作为骨和牙齿最主要的无机成分,这种材料不会引发明显排异反应,但由于其脆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将聚癸二酰甘油酯(PGS)接枝马来酸轩(MAH)制备成一种可降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PGS-M),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进一步将PGS-M与n-HA制备成兼具两者优点的复合支架材料,弥补PGS-M在力学性能上的不足,提高n-HA的生物学性能。方法:用高温真空等步骤制备PGS、PGS-M有机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用核磁共振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化学结构。用扫描电镜观察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形态表征和孔隙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分析系统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热学性能。用浸泡质量丢失法测定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用CCK8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用QPCR、WB和IF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相关基因指标的影响。用QPCR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钙磷沉淀能力。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薄层三维CT和组织学HE染色法检测动物体内PGS-M支架和PGS-M-n-HA-0.6复合支架的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结果:PGS-M支架制备后检测到PGS的癸二酸的亚甲基(CH2)和甘油部分的质子信号以及马来酸轩上双键的质子信号,43%的羟基被马来酸酐取代。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系列复合支架制备后,检测到在1036 cm-1有吸收峰代表n-HA的C-O形成的羟基团。从SEM图片看多孔复合支架的孔径可达150-300μm,支架的孔隙率极大,支架内部的大量的孔洞也利于细胞的迁移和粘附。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的孔隙率分别为90.13%,88.21%和84.56%。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25℃-30℃之间,表明了复合支架在室温保存或体温下植入都处于高弹态,具有较好的高弹形变的性能。在仪器测试的温度范围内(-50℃-150℃),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没有观察到的结晶峰,氧化峰和熔融状态的吸收峰的出现。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质量加热到250℃后质量开始下降,到600℃时PGS支架质量变化接近100%,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质量变化至40%60%。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降解呈线性关系,8周时PGS-M支架降解的质量丢失百分比最大,降解了33.26%;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分别降解了25.21%、21.57%、16.34%。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的压缩强度随着n-HA含量比例的提高而提高。AD-MSCs与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共培养后相较于PGS-M支架的增殖能力增加。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促进AD-MSCs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steocalcin和CollagenI的表达。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抑制AD-MSCs炎症因子的释放。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有更多的钙磷沉积。大鼠颅骨动物模型三维CT和组织学HE的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0.6复合支架在体内具有更强的促成骨能力。结论:通过高温熔融法我们成功的制备了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系列复合支架材料。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孔径、孔隙率极大利于细胞的迁移和粘附。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在室温和体温下都处于高弹态,能表现出较好的弹性,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降解时间上呈线性关系,利于新骨逐渐长入,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随n-HA比例提高,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不断提升。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促进AD-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因子的释放,可降低炎症反应。PGS-M-n-HA-0.6复合支架具备促进体内成骨的能力。

郭志远[4](2020)在《(天然)牛角材料应用于胸壁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胸壁重建材料-天然水牛角替代胸壁缺损后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质变化。方法:院外购买10只健康成年家犬和水牛角。将水牛角制成与犬肋骨相似的大小和形状,术中人为造成肋骨缺损,用水牛角替代肋骨。术后连续3天记录犬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术后第1、3、7、14天时抽取静脉血,测CRP、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第14天拍摄胸部X线正、侧位片。术后3个月时,处死实验犬,显微镜下观察移植部位细胞浸润、新生血管、纤维囊情况,水牛角尖端有无骨痂生成。使用美国BOSE-3200生物力学实验机和艾德堡推拉力计,将干燥和离体后的水牛角进行三点弯曲实验和剪切实验,观察力学强度变化。结果:1.术后3天犬的临床观察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正常心率80-130次/分、呼吸频率10-40次/分、体温38-39℃。2.犬2术后第1天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值63-87%)稍高为92.8%,犬1、2、3的谷草转氨酶前3天均大于正常40U/L。3.X线下未见水牛角有折断和脱落。4.显微镜下移植部位细胞浸润以纤维母细胞为主,伴有少量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所有切片均发现新生血管、纤维囊,水牛角尖端有骨痂包绕。5.移植后的水牛角弯曲强度和剪切强度持续下降,7天后基本维持不变。结论:水牛角生物相容性良好,不会造成全身感染、溶血和凝血,没有肝肾毒性。水牛角可在X线下显影,有利于术后随访。水牛角会刺激移植部结缔组织增生,并有足够的力学强度使自身不会折断。

修楠[5](2019)在《同种异体牙骨粉在大鼠拔牙模型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同种异体牙骨粉与自体牙骨粉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植入机体引起免疫反应的变化,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替代材料的应用提供临床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5只SPF级SD雄性大鼠,6周龄,体重180±20g。拔除下颌左右中切牙,建立拔牙模型,去除中切牙牙周膜及牙髓,制备牙骨粉。将大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A组.拔牙窝植入新鲜未处理自体牙骨粉,B组.拔牙窝植入新鲜经过脱矿等处理的自体牙骨粉,C组.拔牙窝植入新鲜未处理同种异体牙骨粉,D组.拔牙窝植入新鲜经过脱矿等处理的同种异体牙骨粉,E组.拔牙窝不植入骨移植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按观察时限,根据术后1、2、4周分为3期。分别在术后1、2、4周取大鼠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并分离下颌骨制作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每个样本随机选取3张切片,分别在50倍、100倍、400倍镜下拍摄照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并对每个样本在400倍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牙骨粉颗粒所占视野面积相近),根据细胞核形态、核浆比例进行人工炎症细胞计数。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同种异体牙骨粉移植后的免疫反应。每个样本50倍镜下拍摄照片使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拼接重建拔牙窝,分析计算各组拔牙窝骨小梁面积,分析各组的成骨效果。结果:一.大体观察:术后1天:面部轻微肿胀,进食量、活动量减少。术后1周:牙骨粉移植部位愈合良好,无红肿流脓现象,面部肿胀消除,大鼠饮食正常,活动恢复正常。二.流式细胞仪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相同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术后1、2、4周同种异体未处理组与其他各实验组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同种异体未处理组相比较其他实验组未引起明显的免疫差异,术后2周同种异体未处理组、自体未处理组CD4+/CD8+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相比较术后1、4周,术后2周各实验组CD4+/CD8+均增加,自体未处理组、同种异体未处理组CD4+/CD8+与术后1周、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未处理组在术后2周可能达到免疫高峰。术后4周,各组CD4+/CD8+降低,与术后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HE染色观察分析:术后1、2、4周,各组牙骨粉植入区周围均未发现明显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灶,只存在少量的炎症细胞,术后2周各组拔牙窝内可见少量新生不规则骨小梁,术后4周经过脱矿处理的实验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牙骨粉颗粒降解吸收明显,周围被新生的骨小梁爬行替代,并且新生骨小梁与骨粉紧密相接,骨小梁之间有较多活跃骨细胞。根据细胞核形态人工炎症细胞计数分析检测:相同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同种异体未处理组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Image Pro Plus 6.0软件骨小梁面积分析:相同时间点不同组间比较:术后2周时各组骨小梁面积均增加,自体未处理组、自体处理组、同种异体处理组增加明显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时,同种异体处理组、自体处理组骨小梁面积增加明显,与同种异体未处理组、自体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种异体处理组与自体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术后2周各组拔牙窝内可见新生不规则骨小梁,骨小梁面积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各组骨小梁面积明显增加分别与术后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同种异体牙骨粉与自体牙骨粉一致,具有良好成骨效果。2.经过脱矿处理的同种异体牙骨粉与自体牙骨粉均可良好的诱导新骨形成,且优于未处理牙骨粉。3.同种异体牙骨粉、自体牙骨粉植入机体后免疫状态一致,不会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差异。

罗婷苑[6](2017)在《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创伤和肿瘤切除等因素均可导致骨缺损,进而出现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需要给予修复。目前,可作为骨缺损修复的材料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和异质骨等。自体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是目前疗效最佳的治疗手段。但自体骨移植存在着供骨量有限、创口感染、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取骨区疼痛和继发骨折等局限性,促使人们研究骨移植替代材料。同种异体骨和异种骨存在着材料来源有限、传播疾病和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等不足之处。在众多的异质骨材料中,珊瑚羟基磷灰石(coralline hydroxylapatite,CHA)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CHA是以珊瑚为原材料,通过“热液转换”制备而来的新型骨移植替代材料,其相互交通的管道结构与人体松质骨相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无细胞毒性,可以为正常骨沉积和维持提供支架。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是第三代血液提取物,由Sacco于2006年首次提出,通过变速不间断离心技术获取,与第二代自体血液提取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相比,其中的生长因子浓度更高,物理特性更优越。CGF制备过程简单、成骨诱导能力强,在骨组织再生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以CHA为支架复合CGF用于修复骨缺损,以评价其骨修复能力和骨修复效果。实验一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目的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GF)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CHA)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材料与方法1.选40只新西兰兔,2月龄,雄性。在每只兔的两侧颅骨上各制备1个直径10mm圆形缺损,分别植入CGF/CHA、CGF、CHA、自体骨或空白。术后6周和12周取材,通过Micro-CT分析各组的新生骨量和骨密度,通过组织学观察分析各组的成骨情况,以评价骨修复效果。2.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d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两两比较用S-N-K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结果Micro-CT观察显示,术后6周和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和骨密度显着多于CGF组、CHA组和空白组(p<0.05),在术后12周,CGF/CHA组新骨形成量与自体骨组相近(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6周,在CGF/CHA组整个缺损区的CHA孔隙内有散在的新骨形成,CHA组仅在邻近骨床的CHA孔隙中有少量编织骨长入。术后12周,CGF/CHA组的CHA孔隙内有大量新骨形成并相互融合,部分CHA降解吸收,而CHA组的CHA孔隙中新生骨进一步长入,但缺损中央区CHA孔隙内仅有结缔组织充填。结论CGF与CHA联合使用能有效地促进骨愈合,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实验二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珊瑚羟基磷灰石(CHA)复合浓缩生长因子(CGF)修复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符合条件的单个上颌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患者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实验组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内植入CHA/CGF复人工骨,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术后常规即刻临时树脂固定修复,术后3个月,最终全瓷修复。术后1、4、6个月复查,观察种植体的留存、修复体功能状态和牙龈形态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记录龈乳头指数。即刻种植同期和术后4个月,行CBCT检查,测量分析种植体唇侧和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结果在随访期间,所有种植体无松动和脱落,CBCT示骨结合良好,牙龈形态恢复良好,永久修复后咬合功能和红白美学恢复良好。牙龈乳头恢复良好,两组间龈乳头指数的频数分布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唇、腭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CHA/CGF复人工骨修复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效果理想,是理想的骨增量骨移植替代材料。

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7](2016)在《异种骨移植与大段骨缺损修复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由创伤、肿瘤、代谢疾病等所致的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而骨移植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治疗方式。目前有多种骨移植物可供选择,它们各有优缺点,其中的异种骨因其特有优势在创伤骨科以及肿瘤骨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较为突出的临床和学术意义。然而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异种骨抗原性、移植后的免疫反应、制作工艺等问题。如何制作出更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异种骨移植物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就上述问题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异种骨移植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张保亮[8](2016)在《生物型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细胞学及免疫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意义:骨移植主要用于修复骨缺损和促进骨再生,在骨科及口腔颌面外科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目前临床上骨移植材料的种类最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骨及复合骨。自体骨作为植骨的“金标准”已经成为共识,但骨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同种异体骨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材料,主要用于修复、填充骨缺损,具有固定和支撑作用,但其来源亦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植骨需求。异种骨材料来源广泛,如果经过合适程序处理后可以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能够很好地解决临床上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来源不足的问题,然而异种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适当的工艺降低其免疫原性及免疫排斥反应,同时尽量保留其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植骨融合效果。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国家,生产事故、交通意外、地质灾害等时有发生,造成伤亡事故导致的骨缺损病例大量存在,因此我国对骨缺损材料需求量较大。异种骨来源丰富,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但其移植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影响移植骨的融合效果,为解决其免疫排斥,学者们相继研究出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能应用于临床的异种骨,如Bio-OSS、RBX重组合异种骨,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也得到认可。目的:本实验分细胞学实验及免疫学实验两部分,细胞学实验采用材料在体外与细胞共培养,通过Transwell试验测定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ANPP法检测AFP,MTT法评价异种骨的细胞毒性,溶血试验观察材料与血液的相容性情况。结合上述方法来综合评价异种骨与成骨细胞的体外的成骨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免疫学实验通过建立羊颈椎异种骨融合器植入动物模型,观察异种骨植入后分时段抽取动物模型血液,通过流式细胞仪来检测不同时间点CD4+及CD8+淋巴细胞,CD4+/IL-2+T细胞及CD4+/IL-4+T细胞的含量来评定免疫排斥反应情况,进一步为生物型异种骨移植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材料: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已获得美国专利授权(US6106555A, US6231614B1)的技术制备;生物型异种骨颈椎融合器: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备;SD大鼠成骨细胞株由广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实验室液氮冻存;成年本地山羊18只,体重25~30kg,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第一章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细胞学研究方法:实验分成3组,分别是实验组(交联的异种骨组),阳性对照组(未交联的异种骨组)和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将交联的异种骨与SD大鼠成骨细胞在H-DMEM培养基中进行共培养;阳性对照组将未交联的异种骨与SD大鼠成骨细胞在H-DMEM培养基中进行共培养;阴性对照组将SD大鼠成骨细胞直接在普通H-DMEM培养基中单独培养。分别于培养后1、3、5、7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吸光度值,以评价细胞的增殖情况,反应异种骨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采用PNPP偶氮法分别测定3天,1周,2周,3周时的ALP量,以评价异种骨对成骨细胞成骨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以及成骨细胞凋亡情况,以评价异种骨对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取新西兰大白兔静脉血进行异种骨的急性血溶试验,评价异种骨与血液的生物相容性。Transwell试验分成4个组,分别为A1组:未交联的异种骨组,A2组:A1组的对照组;和B1组:交联的异种骨组,B2组:B2组的对照组。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移情况,测定穿膜成骨细胞数量,评价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或Tamhane多重比较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培养1、3、5、7 d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成骨细胞形态均良好。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OD值均升高,在1d、3d、5d、7d时间点,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同一时间点三个组间吸光度值两两比较差别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MTT法测定OD值可间接反应细胞增殖数量,表明异种骨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无不良影响,与成骨细胞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2 PNPP偶氮法测定出ALP的OD值加入成骨诱导液后3天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三个组的成骨细胞形态,结果显示三个组H-DMEM培养基中生长的成骨细胞形态均良好,采用PNPP法测定OD值可间接反应细胞成骨能力,本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三个组OD值均升高,表明三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3天及7天时3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周及3周时,实验组及阳性对照组跟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跟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周期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illipore软件分析实验结果显示:A组G0/G1、S、G2/M分别所占细胞周期百分比为:70.10±1.1%、3.82±0.02%、16.56±0.02%;B组GO/G1、S、G2/M分别所占细胞周期百分比为:70.10±0.20%、3.82±0.02%、16.56±0.01%;对照组GO/G1、S、 G2/M分别所占细胞周期百分比为:70.20±0.04%、3.86±0.02%、16.52±0.05%。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GO/G1、S、G2/M三组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三组细胞G0/G1期、S期、G2/M期分布比例相似,表明两种异种骨对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均无不良影响。4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试验中通过在高倍镜下(×200)随机取5个视野计数,计数每个视野的平均细胞数量评价成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与含异种松质骨培养基的迁移能力。本实验中实验组随机取5个视野计得平均迁移的细胞数目结果为:A1组:13.42±0.02个/视野,A2组:8.00±0.02个/视野;B1组:13.41±0.02个/视野,B2组:8.00±0.07个/视野;两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amhane多重比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A1与A2之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B1与B2之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A1与B1之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5细胞凋亡实验流式细胞仪结果经过Guava Nexin软件分析显示24小时3各组细胞凋亡率为A组:0.87±0.01%;B组:0.88±0.03%;C组:0.91±0.01%。48小时3各组细胞凋亡率为A组:2.16±0.03%:B组:2.20±0.01%;C组:6.19±0.06%。三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24h时,三组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8h时三组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交联异种骨组与阴性对照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未交联的异种骨组与阴性对照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未交联的异种骨组与交联异种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24小时内两种异种骨共培养后不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凋亡,48小时时,交联的异种骨对成骨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然而这时未交联的异种骨对能够明显促进成骨细胞的凋亡。6溶血实验 肉眼下可见两种异种骨组离心管中上清液呈无色透明,与阴性对照组管中的上清液颜色接近一致,无明显溶血现象发生;阳性对照组离心管中上清液呈玫瑰红色,红细胞完全破裂溶解。实验材料中未交联异种骨组的溶血率为1.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无明显溶血反应;交联的异种骨组溶血率为1.02%,且值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符合溶血标准,不会引起明显溶血反应结论:1,生物型异种骨体外培养状态下可以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和迁徙能力,交联后的异种骨比未经交联处理的异种骨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2,生物型异种骨体外培养状态下24小时内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凋亡无明显影响,48小时时,未交联的异种骨可以明显增加成骨细胞的凋亡率,而交联后的异种骨无此影响。3,生物型异种骨体外培养状态下对大鼠成骨细胞成骨的增殖活性和细胞周期无不良影响,不会引起明显溶血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章异种骨生物相容性免疫学研究方法:18只成年本地山羊,体重25-30kg,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A组为自体髂骨组,手术植入自体髂骨,钢板固定;B组为异种骨融合器组,手术植入异种骨融合器加自体骨,钢板固定;C组为阴性对照组,不给予手术处理,用于对照。分别于1w、2w、4w、8w抽取实验动物血液20ml,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个时间点各组血标本中CD4+/IL-2+, CD4+/IL-4+; CD4+, 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用于评价山羊对异种骨免的疫排斥反应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P<0.05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 1只山羊术后当天因麻醉相关并发症死亡,当天补上1只替代。所有山羊术后正常进食及野外放养,每天观察伤口情况,术后部分山羊切口轻度肿胀,5天后肿胀基本消失。术后所有伤口愈合良好。2标本大体观察术后12周时A组颈3/4椎体间大部分融合,融合节段可见大量骨痂形成;B组融合器与上下椎体融合较差,结合处可见少量骨痂。术后24周时A组两椎体完全融合,B组融合效果欠佳。3 CD4+及CD8+T细胞测定结果 1周时,三个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数值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组与异种骨融合器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相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组与异种骨融合器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相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数值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组与异种骨融合器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相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及CD8+T淋巴细胞值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 CD4+/IL-2+T细胞及CD4+/IL-4+T细胞测定结果1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自体骨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器组与自体骨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自体骨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8周时,自体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器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异种骨融合组与自体骨组之间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异种骨椎间融合器植入羊体内后早期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导致CD4+及CD8+T细胞及CD4+/IL-2+T及CD4+/IL-4+T细胞升高,4W左右最显着,随后逐渐下降,8周时CD4+及CD8+T细胞及CD4+/IL-2+T及CD4+/IL-4+T细胞数量逐渐接近正常。2,手术创伤,疼痛可以引起山羊体内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CD4+/IL-2+T细胞及CD4+/IL-4+T细胞数目升高,这种效应术后就开始,2周开左右达到最高,可以维持到术后4周左右,然而这种应激反应却不能引起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的升高。

黄金龙[9](2014)在《生物型异种骨体内外实验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意义:由创伤、肿瘤或代谢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骨缺损发生率很高,骨缺损的重建一直都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的临床难题。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骨移植修复材料主要包括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等。自体骨作为植骨的“金标准”无可否认,但往往取骨量有限,因此很难对大范围骨缺损进行修复。同种异体骨是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主要用于修复、填充骨缺损,具有固定和支撑作用,但其来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植骨需求。异种骨材料不受来源限制,经适当处理即可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修复骨缺损,其移植可很好地解决临床上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来源不足的问题,但异种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其免疫原性及植骨排斥反应,以达到良好的植骨融合效果。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地质灾害、生产事故、交通意外等时有发生,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导致的骨缺损病例大量存在,因此国内市场对骨缺损材料需求量较大。异种骨来源丰富,可以满足这一需求,但其移植后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解决其免疫排斥,相继有许多不同方法处理的异种骨出现,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多种能应用于临床的异种骨,如Kiel骨、Bio-OSS、RBX重组合异种骨,其治疗效果显着,安全性也得到认可。目的:本实验分体内实验及体外实验两部分,体外实验采用材料浸提液在体外与细胞共培养的方法检测超临界C02、环氧固定等技术制备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2)的生物型异种猪松质骨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评价与成骨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评价生物型异种骨应用于山羊颈椎的椎间融合效果,进一步为生物型异种骨移植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依据。材料:生物型异种松质骨: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已获得美国专利授权(US6106555A,US6231614B1)的技术制备;SD大鼠成骨细胞株由广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实验室液氮冻存;成年本地山羊18只,体重25-30kg,由广东冠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第一章异种骨与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培养,于1、3、5、7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 MTT)法测定吸光度值,以评价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试验,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移情况,计算穿膜成骨细胞数量,检测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以评价异种骨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骨细胞增殖活性培养1、3、5、7d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细胞形态均良好。MTT法测定OD值可间接反应细胞增殖数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OD值均升高,在1、3、5、7d时间点,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吸光度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异种骨浸提液对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无不良影响,与成骨细胞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2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试验中通过在高倍镜下(×200)随机取5个视野计数,计数每个视野的平均细胞数量评价成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与含异种骨浸提液培养基的迁移能力。本实验中实验组迁移的细胞数目为:13.40±2.51个/视野,对照组迁移的细胞数目为:8.00±1.87个/视野,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数量多于对照组,表明异种骨复合BMP-2后可促进成骨细胞迁移。3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周期实验组与对照组成骨细胞培养24小时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illipore软件分析实验结果示:实验组G0/G1、S、G2/M分别所占细胞周期百分比为:69.92±1.31%、3.83±0.31%、16.56±1.20%;对照组G0/G1、S、G2/M分别所占细胞周期百分比为:71.61±1.69%、4.06±0.28%、17.24±0.94%,数据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组细胞各期分布相似。表明异种骨浸提液对成骨细胞细胞周期无不良影响。结论:采用超临界CO2、环氧固定等技术制备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物型异种猪松质骨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周期无不良影响,能促进成骨细胞迁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第二章生物型异种骨应用于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方法:18只成年本地山羊,体重25-30kg,随机分成A组:自体髂骨组,B组:PEEK融合器加自体骨组,C组:PEEK融合器加生物型异种骨组,每组6只。三组均行C3-C4椎间盘切除术并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4、8、12、24周时分别拍摄颈椎正、侧位X光线片,并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C3-C4的平均椎间高度(discspace height, DSH),术后12、24周行CT检查,并每组处死3只山羊,取C3-C4节段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方法评价脊柱愈合情况。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椎间高度及CT影像学评分整体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1只山羊术后当天因麻醉相关并发症死亡,随后补上1只替代。术后山羊正常进食及放养,术后切口轻度肿胀,于第5天肿胀基本消失。术口愈合良好,无感染、渗液及排斥反应等。2标本大体观察术后12周时A组上下椎体间大部分融合,融合节段可见大量纤维性骨痂;B组及C组融合器与上下椎体融合较为紧密,结合处也可见大量纤维性骨痂。术后24周时A组两椎体完全融合,B组及C组融合器与上下椎体结合紧密,未见明显间隙。3影像学分析3.1X线检查融合情况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3组山羊融合节段区可见较明显间隙,无骨小梁通过。术后4周时,A组可见融合节段区密度有所增高,B、C组融合节段区略模糊,密度较A组稍低,周围可见软组织影。术后12周时,A组融合节段区密度较前增高,与椎体骨界面模糊,可见骨小梁通过,B组融合节段区密度较A组低,骨小梁较少,C组融合节段密度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也可见较多骨小梁通过。术后24周时,A组融合节段区密度较前明显增高,与正常骨分界消失,B组融合节段密度较A组稍低,也可见大量骨小梁通过,与正常骨分界基本消失,C组融合节段与正常骨分界消失,密度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前及术后即刻三组动物所测量DSH无组间差异。术后4、8、12及24周B组及C组平均DSH值均大于A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而B组、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CT扫描及评分结果术后12周时A组部分CT层面可见融合器与椎体界面间隙稍模糊,部分新生骨形成,少见骨性连接;B、C组部分CT层面可见新生骨形成,融合器与椎体界面间隙模糊程度较A组轻。术后24周时,A组绝大部分CT层面均可见新生骨形成,融合器与椎体之间已形成骨性连接;B、C组同样可观察到大部分CT层面新生骨形成,融合器与椎体之间有大量骨小梁,形成骨性连接。术后12周时,A组融合度评分较B、C组高(P<0.05),B组与C组间数据统计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24周时,三组间数据统计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4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时,A组可见自体髂骨块被纤维骨痂包裹,大量新骨形成骨小梁结构,并可见毛细血管形成;B组PEEK融合器周围可见纤维骨痂包裹,融合器界面可见大量新骨生长入,较多毛细血管形成;C组PEEK融合器周围也可以大量纤维骨痂包裹,大量新骨长入,异种松质骨部分降解,较多毛细血管形成。术后24周时,A组的自体髂骨块与椎体间的新生骨小梁已改建为成熟的骨小梁,纤维骨痂被成熟骨性骨痂代替,植骨块与椎体间已完全骨性融合;B组PEEK融合器周围纤维骨痂被骨性骨痂代替,可见成熟骨小梁,融合器与椎体形成骨性融合;C组在PEEK融合器边缘可见大量成熟的骨小梁组织,异种松质骨已完全降解被正常骨替代,大量骨性骨痂,融合器已椎体已完全形成骨性融合。结论:在颈椎椎间融合中,椎间融合器加生物型异种骨植骨融合比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融合可更好地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降低椎间隙塌陷发生率,可获得与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融合及椎间融合器加自体骨植骨融合同样的融合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椎间融合材料,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雷鹏飞[10](2013)在《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原性。方法:新西兰兔12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胃蛋白酶组、白体骨组、骨基质组、过氧化氢组5组,每组25只,手术造成兔左前肢桡骨中上段10mm骨缺损,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其余各组分别在骨缺损处植入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医用诱导骨基质、过氧化氢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术后3d、7d、14d、28d、56d每组分别处死5只动物,取相应标本行流式细胞仪检测、RT-PCR法、ELISA法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流式细胞仪、RT-PCR及ELISA法检测结果示白体骨组及空白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各组,胃蛋白酶组、骨基质组各项指标均低于过氧化氢组,胃蛋白酶组与骨基质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观察示自体骨组炎细胞及淋巴细胞较少,成骨良好,胃蛋白酶、骨基质组炎细胞及淋巴细胞较过氧化氢组少。结论: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免疫原性优于过氧化氢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但稍差于自体骨。胃蛋白酶脱蛋白异种骨移植材料和医用诱导骨基质免疫原性无显着差异,初步达到了临床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要求。

二、新鲜同种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鲜同种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再生的策略
        1.2.1 骨结构的生物学原理
        1.2.2 骨再生的机制
        1.2.3 骨植入材料的设计
    1.3 骨植入物的分类
        1.3.1 自体移植物
        1.3.2 同种异体移植物
        1.3.3 异种骨移植
        1.3.4 已塑形骨组织工程材料
        1.3.5 可注射骨植入材料
    1.4 多孔微球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1.4.1 多孔微球的特征
        1.4.2 制备多孔微球的材料与方法
        1.4.3 多孔微球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液-液相分离的原理
        2.3.2 表面光滑PEEK微球的制备
        2.3.3 表面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
        2.3.4 表面光滑与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2.3.5 PEEK微球蛋白吸附能力测试
        2.3.6 PEEK微球的亲水性能表征
        2.3.7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2.3.8 浸提液细胞毒性检测
        2.3.9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光滑PEEK微球的表面与剖面微结构
        2.4.2 多孔PEEK微球的表面与剖面微结构
        2.4.3 多孔PEEK微球的FTIR表征
        2.4.4 PEEK微球的亲水性表征
        2.4.5 多孔PEEK微球的蛋白吸附能力分析
        2.4.6 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
        2.4.7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PEEK微球的热失重分析
        2.4.8 浸提液细胞毒性
    2.5 结论
第3章 表面包被矿化细胞外基质的多孔PEEK微球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和体内成骨性能评估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黏附形态荧光染色观察
        3.3.2 细胞增殖检测
        3.3.3 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外基质
        3.3.4 脱细胞-再种植后的黏附荧光染色与增殖检测
        3.3.5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检测
        3.3.6 茜素红染色及钙定量检测
        3.3.7 Runx2和Col-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3.8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构建
        3.3.9 Micro-CT数据重建及分析
        3.3.10 组织切片染色观察
        3.3.11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胞黏附形态和细胞外基质的分泌
        3.4.2 细胞增殖
        3.4.3 脱细胞-再种植后的黏附与增殖分析
        3.4.4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活性分析
        3.4.5 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分析
        3.4.6 成骨相关基因分析
        3.4.7 Micro-CT重建及分析评价
        3.4.8 组织切片H&E及Masson染色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多孔PEEK微球表面聚多巴胺涂层黏附IGF-1 和BMP-2 双生长因子的骨修复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DA涂层及负载双生长因子的多孔PEEK微球的制备
        4.3.2 DA涂层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4.3.3 ELISA法检测微球生长因子负载量及缓释行为
        4.3.4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4.3.5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体内骨修复研究
        4.3.6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A涂层多孔PEEK微球的表征
        4.4.2 ELISA法检测微球生长因子负载量并评估缓释行为
        4.4.3 体外成骨性能评估
        4.4.4 负载双生长因子多孔PEEK微球的大鼠颅骨缺损修复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应用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缺损主要原因
    1.3 骨缺损主要治疗材料
    1.4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前景
    1.5 骨组织工程的免疫研究
    1.6 本论文目标内容及创新
第2章 材料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PGS-M
        2.3.2 制备PGS-M-n-HA
        2.3.3 氢核磁共振谱(H-NMR)分析化学结构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化学结构
        2.3.5 扫描电镜(SEM)检测材料表面形态孔隙,液体置换法测定孔隙率
        2.3.6 热学性能测试
        2.3.7 降解性能测试
        2.3.8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
        2.4.1 PGS-M-n-HA的化学结构特点
        2.4.2 PGS-M-n-HA的孔隙结构特点
        2.4.3 PGS-M-n-HA的热学性能特点
        2.4.4 PGS-M-n-HA的降解性能
        2.4.5 PGS-M-n-HA的力学性能特点
        2.4.6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体外细胞实验检测n-HA/PGS-M复合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
        3.3.2 细胞悬液制备
        3.3.3 接种细胞
        3.3.4 材料处理
        3.3.5 CCK-8 实验
        3.3.6 RNA提取
        3.3.7 q PCR实验
        3.3.8 WB检测蛋白表达
        3.3.9 免疫荧光
        3.3.10 细胞支架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活性检测
        3.3.11 结果统计
    3.4 生物学性能检测的结果
        3.4.1 PGS-M-n-HA复合材料的细胞活性检测
        3.4.2 PGS-M-n-HA复合材料的成骨分化能力
        3.4.3 PGS-M-n-HA复合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
        3.4.4 PGS-M-n-HA复合材料引起的细胞凋亡情况
        3.4.5 PGS-M-n-HA复合材料的钙磷沉淀能力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n-HA/PGS-M复合支架体内促进成骨功能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肉眼大体观察
        4.3.3 薄层三维CT扫描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大体观察与颅骨取材时外观
        4.4.2 CT检测骨缺损处新骨生成和灰度值统计
        4.4.3 HE组织切片的观察
        4.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天然)牛角材料应用于胸壁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移植材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同种异体牙骨粉在大鼠拔牙模型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仪器
        1.3 实验药品试剂
        1.4 手术器械
        1.5 软件分析
    2.实验方法
        2.1 手术
        2.2 制作牙骨粉
        2.3 植入牙骨粉、缝合
        2.4 取材及固定
        2.5 观察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大体观察
    2.流式细胞仪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3.组织学观察
讨论
    1.动物模型建立
    2.同种异体牙骨粉抗原成分及降低抗原的方法
        2.1 牙体组织抗原组成
        2.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3 移植材料降低抗原的方法
    3.异体移植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4.同种异体牙骨粉的成骨特性
    5.移植材料经过脱矿后的优越性
    6.实验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修复兔颅骨缺损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实验动物
        1.2 CGF制备
        1.3 CHA人工骨的制备
        1.4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1.5 动物分组及手术方法
        1.6 Micro-CT检查、分析
        1.7 组织学观察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动物情况
        2.2 Micro-CT分析
        2.3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3.1 骨替代移植材料
        3.2 珊瑚羟基磷灰石
        3.3 生长因子
        3.4 浓缩生长因子
        3.5 显微CT(Micro-CT)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材料与设备
        1.4 术前准备
        1.5 CGF制备
        1.6 CHA/CGF复合人工骨的制备
        1.7 手术方法
        1.8 术后处理
        1.9 观察指标
        1.10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拔牙窝的愈合过程
        3.2 种植体植入时机的分类
        3.3 种植体植入时机选择的决策因素
        3.4 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三维变化和形态
        3.5 即刻种植的优缺点
        3.6 即刻种植的适应症
        3.7 即刻种植的相对禁忌症
        3.8 即刻种植的间隙性骨缺损修复
        3.9 即刻种植的即刻修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异种骨移植与大段骨缺损修复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异种骨移植物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排斥
2 异种移植物的制备
3 重组异种骨
4 总结与展望

(8)生物型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细胞学及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生物型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细胞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异种松质骨电镜扫描三维结构观察
        2.2 成骨细胞形态观察和功能分析
        2.3 成骨细胞增殖活性
        2.4 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结果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周期
        2.6 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
        2.7 细胞凋亡结果
        2.8 急性溶血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超临界二氧化碳(CO_2)处理异种骨技术特点
        3.2 异种骨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性
    4 结论
第二章 生物型异种骨生物相容性免疫学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
    2 结果
        2.1 动物的一般情况
        2.2 大体标本观察
        2.3 免疫学分析
    3 讨论
        3.1 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
        3.2 CD4~+T淋巴细胞及CD8~+T淋巴细胞数目测定结果分析
        3.3 CD4~+/IL-2~+T淋巴细胞及CD4~+/IL-4~+T淋巴细胞数目测定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生物型异种骨体内外实验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异种骨与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生物型异种骨应用于山羊颈椎融合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简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材料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动物分组
        2.2.2 手术步骤
        2.2.3 术后处理
        2.2.4 处置
        2.2.5 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CD4+、CD8+T淋巴细胞
        2.2.6 ELISA法检测检测兔白细胞分化抗原4(CD4)、兔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及统计分析方法
        2.2.7 RT-PCR法检测IgG
        2.2.8 ELISA法检测检测兔血清抗体IgG及统计分析方法
        2.2.9 组织学观察步骤
        2.2.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各实验组术后一般情况观察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
        3.2.1 流式细胞仪检测项目及意义
        3.2.2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2.3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 CD4+和CD8+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均值比较
    3.3 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血白细胞分化抗原4(CD4)、兔白细胞分化抗原8(CD8)结果
        3.3.1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 CD4和CD8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3.2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 ELISA法检测外周血CD4和CD8标准曲线及结果均值比较(见图5-图8)
    3.4 RT-PCR法检测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植骨材料IgG表达水平结果
        3.4.1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植骨材料及周围组织IgG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4.2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IgG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4.3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植骨材料及周围组织IgG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均值比较
    3.5 ELISA法检测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IgG
        3.5.1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IgG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5.2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外周血IgG检测标准曲线及结果均值比较
    3.6 各实验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切片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3.6.1 空白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切片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3.6.2 胃蛋白酶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观察结果
        3.6.3 自体骨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观察结果
        3.6.4 骨基质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观察结果
        3.6.5 过氧化氢组术后3d、7d、14d、28d、56d组织学观察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新鲜同种与异种骨移植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孔聚醚醚酮微球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在骨修复中的应用[D]. 孙烁. 吉林大学, 2021(01)
  • [2]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中应用两种不同植骨方式的近期疗效比较[D]. 武祥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 王耀宗. 吉林大学, 2020(08)
  • [4](天然)牛角材料应用于胸壁缺损的实验研究[D]. 郭志远.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同种异体牙骨粉在大鼠拔牙模型上免疫反应的研究[D]. 修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珊瑚羟基磷灰石联合浓缩生长因子修复骨缺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罗婷苑.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7]异种骨移植与大段骨缺损修复现状及研究进展[J]. 赵文博,张智,阳波,叶永杰. 现代临床医学, 2016(04)
  • [8]生物型异种骨生物相容性细胞学及免疫学研究[D]. 张保亮.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9]生物型异种骨体内外实验的相关研究[D]. 黄金龙.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异种骨移植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免疫学研究[D]. 雷鹏飞. 中南大学, 2013(06)

标签:;  

新鲜异体和异种骨移植物免疫反应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