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4年润滑油竞争格局充满变数(论文文献综述)
周伟[1](2020)在《中国与越南的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国发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表明将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产能转移到有国际需求的国家,促进其它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越南最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工业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产能合作空间和潜力极大。本文研究中国与越南的产能合作,希望能进一步丰富国际产能合作研究内容,深化中越的产能合作发展,提高中越产能合作水平和实现互利共赢。本文在产业转移、竞争优势和全球价值链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产能合作相关文献,构建了本文的分析逻辑。具体如下:首先对目前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的意义和基础进行了分析,明确中越产能合作是在一定战略政策背景下促进双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合作形式。其次,对中越产能合作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表明了中国与越南的产能合作主要以电力、纺织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工程承包规模较大,产能合作平台建设也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合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两国竞争优势尚未凸显,金融支撑不足等问题。再次,从理论和产能合作内涵角度确定了中越产能合作潜力分析依据,构建了产能合作潜力分析体系,明确从产业国际竞争力、市场需求和可扩展空间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越未来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发展空间。其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量体系主要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大类出发,引入了八个子指标来综合分析,能较为直观地表明中越国际产能合作领域发展的指向性和可行性。接着结合对市场需求和可扩展空间的分析,确定了中越在多个产业都具备较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并根据该结论给出了中越产能合作重点领域发展建议。最后,基于目前中国对越南产能合作的问题和双方协同升级、互利共赢目标的目标,提出了相关参考性建议。
包伟杰[2](2018)在《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文中指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科技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金融、对外贸易等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市场的“神经”。而中国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在全球的影响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中国政府提出的“一路一带”倡议,不仅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不断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诚意,这将对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的GDP总量为19.3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为12.24万亿美元,中美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前世界经济增速趋于放缓,特别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发展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美国的金融监管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投资就业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而中国经济发展则暴露出了包括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宏观政策调控失准、地方政府债务过高、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两国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 80%,中国经济的发展则过度依赖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当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扩大的情况下,短时期内不得不依靠巨大的政府投资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消费不足而投资过热的结构性难题,由此也引发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过大、企业杠杆过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目标带来阻碍,应该看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差距,反思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形成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一方面其直接反应出了构成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其又间接反应出了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动力基础,进而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作为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演化趋势,其较为直观的描述了一国经济发展从初级到高级、从欠发达到发达、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发展的路径。总的来说,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一国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冲击,从而才能使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探究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特征、驱动因素、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以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因素、逻辑规律、路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说明两国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异同点,尤其是着重分析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差距。最后结合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我国经济能够在科学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实现长期平衡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内容涵盖了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产业结构的划分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结构的演进模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理论和研究综述。为论文的写作找到强有力的理论及文献支撑。第二部分则主要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基本逻辑与分析框架进行研究,首先是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划分,这是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出发点。其次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的演进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等。第三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通过理论分析,研究需求因素、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研发投入等如何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通过构建模型(未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考虑人力资本的索罗模型),研究驱动因素如何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第四部分主要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路径与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将中美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各自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美国涉及的时间范围从19世纪初期工业化开始阶段至今,中国涉及的时间范围相对较短,从1952年至今。比较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美两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情况。在对中美两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三次产业各产业的内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三次产业中包含的相关产业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就是中美第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分时段比较。第五部分主要是基于之前章节对于中美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将产业结构放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主要而言是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如何通过技术进步,进而影响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第六部分基于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相应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各驱动因素与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灰色关联度;构建VAR模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差分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等。中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在大方向上趋于一致,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两国的产业结构形态由最初的“一二三”最终演进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三次产业内部来看,伴随着行业革命的不断推动,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比重在不断分化,产业结构内部得以持续优化。不过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特征还是有所差异,中国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深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况且两国的产业发展也正各自面临着一些问题。除此之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正日益深刻影响着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而两国又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双方之间不仅直接面临着合作与竞争,还面临着旧有的经济制约因素和新的工业革命挑战。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贸易开放、交流合作、互惠互利会是大的方向和趋势,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中美需要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寻求三次产业之间和内部的平衡发展,努力促成行业的变革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魏新[3](2014)在《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消费的增长性、地理分布和供需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因素加剧了世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良好,成为了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中国在面临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和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下,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克拉玛依正处在“城市转型”和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并与中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开拓中亚市场、与中亚石油企业合作竞争是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的油气合作竞争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国际、国内和克拉玛依为背景,提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目的与意义;对合作竞争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论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其次,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主要经营业务、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区位情况等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供需市场及油气产业状况、相关市场信息、国际石油合作状况以及中亚石油市场国际合作竞争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弄清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双方的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三,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ISM和DEMATEL方法系统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层次结构化处理和影响大小测度,弄清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影响强弱程度;运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面临的环境机会与威胁、自身优势和短板,得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第四,基于直接面向中亚和间接面向国家或上级两个层面,分析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结合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能力的“双钻石模型”,分别从内层和外层两个方面,共计九个要素,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中的能力优势。第五,围绕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对合作竞争战略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基于不同进入时期,即进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竞合力量,即上下游纵向合作竞争、同行横向合作竞争和游说政府或上级的双向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要素,即石油技术、石油投资项目、人才培养、融资和信息合作竞争模式。最后,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具体方式、主要任务;克拉玛依政府在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孙宇[4](2013)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 ——基于亚洲生产网络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起来。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刺激下,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开始遍及全球所有地区,双边、区域自由贸易区(FTA)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更多的国家开始将其提到与WTO同等重要甚至更加优先的地位,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战略。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中国也充分认识到参与其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予以落实。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自由贸易区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途径,并且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但纵观其进程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发现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现有布局是“零散”的,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局势,迫切需要做出改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方面显示了国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决心及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及推进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及建设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问题。其次,本文从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入手,考察了区域内贸易增长机制、区域生产网络状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对中国的挑战及中国在该地区面临的困境等问题,指出中国有必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以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化解自身在市场保障、能源供应及生产稳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的理论依据、经济依托,解决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的基础问题。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天然贸易伙伴假设”初选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潜在目标,运用贸易依存度指数、贸易密集度指数及引力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与上述贸易伙伴的相互依存度、贸易密集度及贸易潜力值,在定量指标上对潜在目标进行了考察及排序,从而解决了“应该和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问题。最后,本文系统构建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具体包括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战略伙伴选择、战略布局、战略模式、战略路径、战略保障等内容,从而回答了“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是什么”的问题。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应立足于开拓新兴市场、巩固亚洲生产网络、保障外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确保战略资源供应等目标。如何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全面发展的契机,积极构建以中国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网络,不仅关系到中国经贸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国战略能源保障、地缘政治安全、国际竞争力提升等问题。为高效推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深入研究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选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伙伴,并最终构建出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就显得非常必要,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韩晓东[5](2011)在《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与非洲国家苏丹在石油开发领域的合作于近年来成为国际热点话题之一。这一合作原本属于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十分正常的经济往来关系,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承载了太多和太丰富的内容。由于中苏石油合作起步时间不长,国内有关的宣传报道也少,人们对其中蕴涵的很多重要问题远不够了解。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南南合作等多方面的宗旨考量,学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亟需加强。本文以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为主题,涵盖六方面课题:中苏石油合作的历史渊源及两国石油工业发展比较;中苏石油合作项目来龙去脉、合作模式的内涵及评估;中苏石油合作的伴生政治效应:中苏石油合作提示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针对非市场因素的管理策略;中苏石油合作警示的与西方国家间国际话语权博弈;中苏石油合作促发的中国外交政策理念整合等。除绪论和结论外,本文的正文由六章组成。各章分别围绕不同课题展开探讨,彼此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逻辑关联而相互呼应。第一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发生的历史机缘》本章专题分析、比较中国和苏丹两国石油工业成长的相似与不同,提示人们关注以往曾长期被忽视的非洲大陆和非洲国家苏丹;特别提示人们关注苏丹的石油工业发展问题、中国与苏丹传统关系的升级和深化问题、中国在与苏丹石油合作过程中所饱经的国际风浪。本章认为,中国-苏丹石油合作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事件,它典型地体现出南南合作精神,具有相当独特的历史机缘性。第二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政策与实践》本章以时间为序,先逐层分析中苏石油合作的背景及实施过程;然后归纳出合作项目的布局结构,合作模式的内涵、特点和问题;最后针对项目运营情况做出整体评估。本章内容突出强调中苏石油合作关系的经济属性定位,这是本文立论的基调;结合大量资料和统计数据研判,认为中国-苏丹石油合作项目是中国石油工业实践“走出去”战略的标志性工程。第三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伴生政治效应》本章把中苏石油合作放到中国的海外石油合作战略总体格局中来解读,对中苏合作经历到的多方(中国因素、苏丹政府因素、美国因素、俄罗斯因素、法国因素、日本因素、印度因素、苏丹周边国家因素及苏丹国内不同政治力量因素相互间)能源关系磨合调整问题做了探讨,最终得出一个重要观点:正是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直接推动中国的整体海外石油合作战略快速进入成熟期。第四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非市场因素管理》本章将中苏石油合作显现出的一系列新管理课题作为专题研究,以供中国国有企业(首先是国有石油公司)和其它企业做海外业务拓展时的参考用途,主要涉及中国企业跨国运营中的宏微观机制转换、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交往风险)化解和社会责任承担等非市场因素,这些因素是中国企业在传统体制和机制下运营中不易遇到的。为了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大循环,中国企业界和决策层应当在这方面多做筹划,以便控制风险,增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准。第五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国际话语权博弈》本章从话语逻辑分析入手,对于由中苏石油合作关系发展所引致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国际话语权博弈问题做学理性探讨。如何理解达尔富尔问题、种族问题、中苏石油合作问题、北京奥运会问题在经由西方话语体制操作之后而相互发生复杂关联,又如何进一步左右国际政治走向等,均属于探讨范围。中苏石油合作的经历警示:为了有效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更加瞬息万变的复杂国际环境挑战,切实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中国、苏丹等国在自身国际话语权的建设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第六章《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中国外交政策理念的双重整合》本章通过探究中苏石油合作关系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两条线索上归纳出中国外交政策理念正在发生的实际变化,其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初创时期。这些变化日益显示出双重整合的特征,非常合乎逻辑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和与发达国家关系分别被纳入整合的内涵,中国海外石油合作战略走向成熟的步伐,同时也是中国外交通过政策理念的双重整合而真正“走出去”,实现“大外交”的过程。结论部分对全文内容及观点做了合宜的归纳疏理。
邓向辉[6](2010)在《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文中指出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资源,随着全球对能源渴求的不断加剧,能源不但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与竞争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大国之间政治博弈的着力点,是引发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世界各能源中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大国争夺的焦点,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种手段保障本国的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然的战略选择。而油气资源储量和产量丰富的非洲对能源消费国来说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近年来世界各大国纷纷抢滩非洲,围绕非洲油气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这场争夺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了优势地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奋起直追。非洲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然而大自然在赐予他们财富的同时并没有赐予他们和平与安宁。由于能源的巨大吸引力,该地区成为各利益集团和跨国公司竞相争夺和角逐的热点。因此,在研究该地区能源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其丰富的能源储备,还要看到其背后各股国际政治势力的较量,看到能源与地缘政治格局的互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战略力量,但是他们的能源状况和能源利益各不相同。这些国家从本国实际和国家利益出发,纷纷制定了不同的非洲能源战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各种手段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众多非洲产油国由此被推向了世界政治经济舞台,围绕该地区油气资源的争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将直接影响到国际能源格局的调整和能源生产国及消费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有效解决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主动参与到国际能源的竞争与合作中去。中非传统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政治关系稳定、经贸关系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势在必行。在实施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已经将非洲作为一个重要来源区纳入战略考虑甚至将之视为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非洲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这对中非双方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可以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同时也可以缓解中国国内的能源短缺问题。随着中非交往的日益密切,合作内容也由过去单一的石油贸易扩展到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中非能源合作呈现良好势头。与此同时,中非能源合作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中国在与非洲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比较优势,积极致力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以实现与非洲国家平等互利互惠的“双赢”目标。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中非之间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合作,中非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也会走的更稳、更远。本文从梳理国际能源格局的演变入手,在分析非洲能源状况及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今世界主要大国的非洲能源战略,主要研究了当今世界上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大国和大国联盟,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非洲能源战略。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为了确保本国能源安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将非洲作为其重要的能源来源地之一。本文在研究中国当前的能源安全形势和能源战略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非能源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与中非传统友好关系对中非能源合作的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新世纪的中非能源合作。虽然非洲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不能代替中东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打破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但是随着非洲石油储量的不断增长,将影响到国际石油航线的走向。这不仅对21世纪非洲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世界石油市场的分布格局。
王广平[7](2009)在《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震撼了全球。成品油市场价格由异常震荡到理性回归,这给石油外来依存度高的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思考。成品油这一同质性较强,消费弹性系数较小的商品,将对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完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目前,我国石油市场已经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竞争的格局。这对于国内成品油经销企业来说,无疑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很好的情况下,成品油经销企业若要有效低投入管理好客户资源,有的放矢的最大化实现“一对一”营销,抓住客户的心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的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是在研究客户关系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岳阳分公司的客户管理现状,以及客户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客户数所挖掘,并结合实际,找到客户分类管理策略,并提出了适宜的实施保障措施。通过大量阅读和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后,结合实际,根据本人从业心得,最后得出本文结论:想让客户满意,应先让员工满意;强化加油文化,提升客户忠诚;做好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优化企业资源,高效运营管理;分类管理好客户,落实“一对一”营销;动态管理客户数据,积极拓展非油品业务。这些对中长燃岳阳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其研究的结果对同行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但是,本文在研究过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提高。诸如,客户关联消费、客户关系管理的成本量化,以及非油品业务经营等方面。
吴艳艳[8](2009)在《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际经济形式和国际能源结构出现剧烈调整的年代里,“全球化”也正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影响着每个区域、国家、企业和个人。每个单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石油资源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与能源行业息息相关的油田技术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能源挑战;油田服务公司应该如何认清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作为油田服务行业一份子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OSL)又该如何及时调整企业自身的战略以求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生存并实现超越等等问题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油田技术领域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现代石油工业产生于工业革命之后,正是世界工业文明产生的初期,而专业分工与协作正是工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石油工业出现的时候就伴随着石油勘探生产公司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而且一体化服务模式正成为油田服务的重要的业务模式。本文以在中国海域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海油田服务公司为例,透过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因素分析,研究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在分析COSL的发展战略时,根据该企业的实际综合运用了多种理论方法,其中包括SWOT分析法、波士顿(BCG)矩阵分析法、竞争力量评估、战略匹配分析、对标分析等方法以及制作了多种图表对该企业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这些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本文研究的科学性,也给企业今后的战略管理提供了一套可以利用的分析决策工具,同时增加了本文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武鸿[9](2008)在《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新经济时代,也是一个企业面临充满未知多变的市场营销的新时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就是要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市场营销策略。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几经历史变迁,其所生产经营的“长城润滑油”这一中国润滑油着名品牌,其生产的润滑脂市场份额已占到全国润滑脂协会成员企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并已成为亚洲产销量第一的润滑脂生产厂家。企业发展到今天,正因为有着自己的辉煌,所以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对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企业发展历程、市场、渠道、服务等实际情况出发,以市场营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并购重组理论、品牌整合理论等为基础,分析了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所面临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而分析了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提出了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的营销策略,期望能对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喆[10](2007)在《炎青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企业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更在于营销策略的竞争。谁的营销策略设计的好、运用得当,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的润滑油消费大国,润滑油作为石化产品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最具品牌效应、竞争最为激烈的产品,也一直是跨国公司用来打开我国石油市场的先头产品和利器。随着我国成品油零售市场进一步的放开,外国石油公司必将全面进人中国石油市场。作为一家国内专业生产、销售润滑油的公司,即将面临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加严峻的挑战,炎青润滑油公司如何在未来寡头垄断的润滑油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我国润滑油行业未来发展的宏观形势为研究背景,以炎青润滑油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国内润滑油市场营销环境入手,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引用大量的相关数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几个方面对炎青公司的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指出了炎青润滑油公司在营销中存在问题。同时,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炎青润滑油公司的营销机会与风险,剖析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提出了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方面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和针对性的实施建议,如: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意识、调整营销组织的结构、培育忠诚顾客等。希望本文研究结果能对炎青润滑油公司实施整体营销策略起到参考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对中国其他润滑油销售企业乃至中国润滑油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二、2004年润滑油竞争格局充满变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润滑油竞争格局充满变数(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越南的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研究 |
1.2.2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3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实证的研究 |
1.2.4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1.2.5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策略的研究 |
1.3 分析逻辑和研究内容 |
1.3.1 分析逻辑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国际产能合作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内涵界定 |
2.1.1 国际产能合作 |
2.1.2 产业国际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的意义和基础 |
3.1 中越产能合作的意义 |
3.1.1 中越产能合作是中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的有效途径 |
3.1.2 中越产能合作是越南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
3.1.3 中越产能合作是改善中越双边贸易不平衡的需要 |
3.2 中越产能合作的战略基础 |
3.2.1 “一带一路”对接“两廊一圈” |
3.2.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
3.2.3 跨境经济合作区和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 |
3.3 中越产能合作的经济基础 |
3.3.1 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
3.3.2 中越投资合作不断加深 |
第四章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中越产能合作的现状 |
4.1.1 产能合作内容以电力、纺织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
4.1.2 中国在越南工程承包规模较大,但近年逐渐下降 |
4.1.3 中国在越南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
4.2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存在的问题 |
4.2.1 合作机制及服务体系不健全 |
4.2.2 中越产能合作竞争优势尚未凸显 |
4.2.3 产能合作的金融支撑不足 |
第五章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的潜力分析 |
5.1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潜力分析依据 |
5.1.1 产业国际竞争力 |
5.1.2 市场需求和可扩展空间 |
5.2 中国和越南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比较分析 |
5.2.1 中国与越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分析 |
5.2.2 中国与越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优势分析 |
5.2.3 中国与越南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3 市场需求和可扩展空间 |
5.3.1 越南产业进口市场需求分析 |
5.3.2 越南具体商品部门进口市场需求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与越南产能合作的建议 |
6.1 中越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建议 |
6.1.1 中越产能合作重点领域梳理 |
6.1.2 中越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建议 |
6.2 提升中越产能合作水平的建议 |
6.2.1 优化中越产业园区的建设 |
6.2.2 建立协同升级、互利共赢的内在动力机制 |
6.2.3 发挥中越产能合作专门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 |
6.2.4 打造便利化的产能合作营商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可能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 |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背景和范式 |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一、三次产业之间演进规律 |
二、产业发展的阶段规律 |
三、主导产业转换的规律 |
四、劳动力转移规律 |
五、比较劳动生产率演进规律 |
六、三次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背景选择与理论范式 |
一、雁行形态发展模式的区域国际分工背景 |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国际贸易与产业转移背景 |
三、同时开发发展模式的产业政策和政府主导背景 |
四、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理论范式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背景设定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的背景与范式 |
一、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背景:市场化转型与经济全球化 |
二、市场机制取代计划体制对产业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 |
三、资源约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速度 |
四、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的范式 |
五、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产业驱动范式 |
六、中美两国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 |
第三章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及其技术进步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因素 |
二、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
一、需求因素分析 |
二、供给因素分析 |
三、国际贸易 |
四、国际直接投资 |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未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 |
二、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 |
三、考虑人力资本情况下的索罗模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特征及趋势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三、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比较 |
第二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一、中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二、中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三、中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贸易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
二、货物贸易结构 |
三、服务贸易结构 |
四、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国际贸易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美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
二、出口贸易结构 |
三、进口贸易结构 |
四、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
三、国际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美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二、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
三、国际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进步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假设条件、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一、假设条件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
一、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基于VAR模型 |
一、单整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四、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 |
五、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六、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美三次产业演进历程的异同点 |
二、中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的异同点 |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四、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五、国际贸易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比较结果 |
六、国际直接投资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比较结果 |
第二节 启示之处 |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具有针对性 |
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助力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
三、合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1.3 克拉玛依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重点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文献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1.1 合作竞争理论 |
2.1.2 合作博弈论 |
2.1.3 动态联盟理论 |
2.1.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 |
2.2.1 国外研究文献 |
2.2.2 国内研究文献 |
2.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内外环境分析 |
3.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1.1 石油企业基本情况 |
3.1.2 价值链环节与经营业务 |
3.1.3 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经济规模 |
3.2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及产业状况分析 |
3.2.1 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2 土库曼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3 乌兹别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4 吉尔吉斯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5 塔吉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
3.2.6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总体情况及需求分析 |
3.3 外部环境分析 |
3.3.1 国际油气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
3.3.2 国际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分析 |
第4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 |
4.1.1 总体情况 |
4.1.2 主要合作领域 |
4.1.3 存在问题 |
4.2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4.2.1 大国因素 |
4.2.2 中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
4.2.3 非国家行为体 |
4.2.4 中国国内影响因素 |
4.2.5 基于ISM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
4.2.6 基于DEMATEL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
4.3 合作竞争的SWOT分析 |
4.3.1 机会分析 |
4.3.2 威胁分析 |
4.3.3 优势分析 |
4.3.4 劣势分析 |
4.4 竞合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4.4.1 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
4.4.2 竞争的必要性分析 |
第5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 |
5.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层面 |
5.1.1 直接面向中亚石油企业的国际竞合能力分析 |
5.1.2 间接面向国家及中石油的竞合能力分析 |
5.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
5.2.1 钻石模型 |
5.2.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双钻石模型”竞合要素分析 |
5.3 基于波特“五力”改进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
5.3.1 “五力”模型 |
5.3.2 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
5.3.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七力”模型的诠释 |
第6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构想及战略模式选择 |
6.1 战略构想及战略目标 |
6.1.1 战略构想 |
6.1.2 战略目标制定 |
6.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概述 |
6.2.1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含义 |
6.2.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特点 |
6.3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1 基于不同时期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2 基于不同力量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6.3.3 基于不同要素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
第7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 |
7.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的组织 |
7.1.1 组织架构 |
7.1.2 实施过程 |
7.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方式 |
7.2.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平台 |
7.2.2 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的具体方式 |
7.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实施的任务和作用 |
7.3.1 驻市中央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
7.3.2 地方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
7.4 克拉玛依市政府中亚竞合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
7.4.1 提升克拉玛依城市综合实力和石油企业整体实力 |
7.4.2 建立促进中亚合作竞争的平台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 ——基于亚洲生产网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 |
1.2.2 国外研究文献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分析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
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2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现状分析 |
2.2.1 发展阶段 |
2.2.2 建设进程 |
2.2.3 发展局限 |
2.3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的现实依据 |
2.3.1 宏观政策的支持 |
2.3.2 产业发展的要求 |
2.3.3 战略构建问题的提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原因分析 |
3.1 亚洲生产网络的局限性 |
3.1.1 贸易增长机制缺陷 |
3.1.2 组织管理机制缺失 |
3.2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困境 |
3.2.1 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 |
3.2.2 亚洲经济一体化演变动因 |
3.2.3 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
3.3 主要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中国的影响 |
3.3.1 日本 |
3.3.2 韩国 |
3.3.3 印度 |
3.3.4 美国 |
3.4 中国在亚洲生产网络中面临的挑战 |
3.4.1 地位及发展现状 |
3.4.2 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基础分析 |
4.1 新区域主义浪潮兴起 |
4.1.1 区域主义概况 |
4.1.2 亚洲新区域主义 |
4.1.3 区域主义还是多边主义 |
4.1.4 中国的战略选择 |
4.2 “亚洲工厂”发展壮大 |
4.2.1 亚洲生产网络概况 |
4.2.2 亚洲工厂初具规模 |
4.3 中国成为亚洲工厂核心平台 |
4.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4.3.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3.3 研究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伙伴选择分析 |
5.1 模型构建 |
5.1.1 模型假设 |
5.1.2 样本选取及说明 |
5.1.3 基本模型构建 |
5.2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2.1 基于贸易依存度的检验 |
5.2.2 基于贸易密集度的检验 |
5.2.3 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检验 |
5.3 战略伙伴确定 |
5.3.1 依据标准 |
5.3.2 结果及分类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 |
6.1 战略目标 |
6.2 战略原则 |
6.3 战略伙伴 |
6.4 战略布局 |
6.5 战略模式 |
6.6 战略路径 |
6.7 战略保障 |
6.8 挑战及建议 |
7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不平凡的苏丹国家成长历程 |
(二) 不平静的中国-苏丹石油合作关系 |
二、研究意义 |
(一) 现实意义 |
(二) 学术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特色和创新 |
(一) 选题方面 |
(二) 资料方面 |
(三) 内容方面 |
第一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发生的历史机缘 |
第一节 概述 |
一、中国与苏丹的传统关系基础 |
二、中国与苏丹的油气需求前提 |
三、中国与苏丹的基本状况对比分析 |
第二节 中国本土油气资源开发 |
一、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 |
二、共和国时期 |
第三节 苏丹早期油气资源开发 |
一、苏丹的地缘环境及社会人口结构 |
二、苏丹经济发展问题的提出 |
三、苏丹早期油气开发的坎坷之路 |
第二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第一节 中国:新的石油净进口国 |
一、中国对外石油合作起步 |
二、中国石油工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
第二节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启动 |
一、苏丹:新的石油输出国 |
二、中国-苏丹石油合作项目构成 |
三、有关统计数据换算方法的说明 |
四、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标志性评估 |
五、中国-苏丹石油合作模式剖析 |
第三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伴生政治效应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济外交"与"能源外交" |
二、"石油安全战略" |
三、中国"海外石油合作战略" |
第二节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的安全战略评估 |
一、石油供应安全评估 |
二、石油价格安全评估 |
三、石油运输安全评估 |
四、石油综合效应评估 |
第三节 中国海外石油合作战略成熟期预判 |
一、"中国海外石油合作战略成熟"之蕴涵探询 |
二、中国海外石油合作战略成熟之关键策略及案例分析 |
三、理论解析 |
第四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非市场因素管理 |
第一节 中国油企海外机制转换命题 |
一、宏观政策层面 |
二、微观管理层面 |
第二节 中国油企海外经营环境命题 |
一、政治环境方面 |
二、经济环境方面 |
三、交往环境方面 |
第三节 中国油企海外社会责任(CSR)命题 |
一、注重长远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整体平衡 |
二、积极参与地方治理 |
第四节 中国企业海外战略管理综合提示 |
一、关于交往平台选择 |
二、关于自我身份定位 |
三、关于现实认知取向 |
第五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国际话语权博弈 |
第一节 立论基本前提 |
一、现实背景 |
二、历史分析 |
三、理论诉求 |
第二节 话语逻辑辩点分析 |
一、"中国责任论"与"尊重主权论"之辩 |
二、"中国殖民论"与"共同发展论"之辩 |
三、"中国威胁论"与"构建和谐论"之辩 |
第三节 针对中西话语权问题的深层解读 |
一、以西方发达国家话语模式做相关解读 |
二、以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模式做相关解读 |
三、以话语权原理做综合解读 |
四、话语权建设的对策解读 |
第六章 中国-苏丹石油合作与中国外交理念的双重整合 |
第一节 整合思路概述 |
第二节 整合结构分析 |
一、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参与友好国家地方治理之理念整合 |
二、关于"韬光养晦"策略与相对进取性策略之理念整合 |
第三节 整合要义归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大事记 |
附录二 苏丹《1999年投资鼓励法》(摘要) |
附录三 《中国石油在苏丹》国别报告发布会实录(节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一章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非洲 |
第一节 石油资源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一、当今世界石油资源发展状况 |
二、石油供需的基本态势及结构性矛盾 |
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难撼石油在国际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
第二节 二战后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 |
一、二战后世界能源中心的转移与国际能源格局的演变 |
二、中东局势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
第三节 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和特点 |
一、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调整 |
二、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的特点 |
三、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
第四节 非洲能源在新世纪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非洲的能源资源状况 |
二、非洲主要能源生产大国的能源发展现状 |
三、非洲能源独特的战略地位 |
第二章 世界主要大国的非洲能源战略 |
第一节 美国的非洲能源战略 |
一、美国能源形势及前景 |
二、美国能源战略的演变 |
三、美国的新目标:非洲能源 |
第二节 欧盟成员国的非洲能源战略 |
一、欧盟成员国的能源形势 |
二、欧盟成员国共同能源战略 |
三、欧盟成员国的非洲能源战略 |
第三节 日本的非洲能源战略 |
一、日本的能源困境 |
二、日本能源“走出去”战略及问题 |
三、日本“走入非洲”的能源战略 |
第四节 俄罗斯的非洲能源战略 |
一、俄罗斯能源产业结构和实力 |
二、俄罗斯全球能源战略布局 |
三、俄罗斯的非洲能源战略 |
第五节 印度的非洲能源战略 |
一、印度能源形势及发展态势 |
二、印度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 |
三、印度的非洲能源战略 |
第三章 新世纪的中非能源合作 |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与能源安全战略 |
一、目前中国国内能源安全形势 |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
第二节 中非能源合作现状 |
一、中非能源合作现状 |
二、中非能源合作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三节 中非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
一、中非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 |
二、中非能源合作面临的问题 |
第四节 中国与其他大国在非洲的能源竞争与合作 |
一、非洲本土国家能源开发和能源合作状况 |
二、大国在非洲的能源博弈 |
三、中国与美国在非洲的能源竞争与合作 |
第五节 非洲社会经济发展与中非能源合作 |
一、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
二、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困难 |
三、非洲社会经济发展对中非能源合作的影响 |
第六节 中非传统友好关系与能源合作 |
一、中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
二、中非友好关系对能源合作的促进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理论研究与文献回顾 |
1.2.1 客户关系营销理论 |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分析 |
2.1 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的市场经营建设 |
2.1.1 中石化长江燃料有限公司的简介 |
2.1.2 中长燃公司的水上经销市场分析 |
2.1.3 中长燃公司水上加油站文化建设 |
2.2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2.2.1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简介 |
2.2.2 中长燃岳阳分公司的经营环境分析 |
2.2.3 中长燃岳阳分公司的客户管理分析 |
2.3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
2.3.1 人力资源方面 |
2.3.2 客户管理方面 |
2.3.3 客户数据方面 |
第3章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的客户情况分析 |
3.1 客户构成分析 |
3.1.1 客户信息收集管理 |
3.1.2 客户的细分与管理 |
3.1.3 客户的识别与选择 |
3.2 客户的需求分析 |
3.2.1 客户对油品的需求分析 |
3.2.2 客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
3.2.3 客户的消费行为分析 |
3.3 客户价值模型与计算 |
3.3.1 客户价值模型 |
3.3.2 客户价值分析 |
3.3.3 客户价值计算 |
3.4 企业员工客户之间的价值分析 |
3.4.1 企业投资者员工和客户价值链分析 |
3.4.2 优质服务与盈利的关系 |
3.4.3 企业员工的激励与关怀 |
第4章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分类的管理策略 |
4.1 客户分类管理的数据挖掘 |
4.1.1 数据的准备 |
4.1.2 数据的处理 |
4.1.3 数据的结果 |
4.2 客户的分类管理 |
4.2.1 普通客户管理 |
4.2.2 银质客户管理 |
4.2.3 金质客户管理 |
4.2.4 VIP 客户管理 |
4.3 客户的分类营销策略 |
4.3.1 普通客户营销策略 |
4.3.2 银质客户营销策略 |
4.3.3 金质客户营销策略 |
4.3.4 VIP 客户营销策略 |
第5章 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保障 |
5.1 建立客户推动机制 |
5.1.1 建立顾客为中心的加油文化 |
5.1.2 合理组织企业资源 |
5.1.3 企业与客户的互动 |
5.2 人力资源优化 |
5.2.1 完善招聘过程和标准 |
5.2.2 加强企业的员工培训 |
5.2.3 提升绩效考评和激励 |
5.3 提升客户的服务管理 |
5.3.1 加强管理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 |
5.3.2 建立成功的客户投诉管理体系 |
5.3.3 提升客户满意和加强客户忠诚 |
5.4 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 |
5.4.1 管理信息系统 |
5.4.2 建立数据仓库 |
5.4.3 应用数据挖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思路与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4.1 论文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全球化的基本理论综述 |
2.1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
2.2 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2.2.1 经济全球化以金融为核心 |
2.2.2 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为基础 |
2.2.3 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
2.2.4 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
2.3 跨国公司如何调整策略以应对全球化 |
第三章 全球油田服务行业现状 |
3.1 全球油田服务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 |
3.1.2 世界能源市场的特点 |
3.1.3 全球能源局势发展方向 |
3.2 中国的能源结构 |
3.3 全球油田服务行业发展分析 |
3.3.1 油田服务行业的特性 |
3.3.2 油田服务行业的发展历程 |
3.3.3 油田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
3.3.4 主要的国际大型油田综合服务公司及服务形式 |
3.4 油公司与服务公司关系的变化 |
3.5 一体化综合服务发展趋势 |
3.5.1 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选择 |
3.5.2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体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
3.5.3 一体化综合服务到与顾客战略联盟 |
第四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综述 |
4.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及过程 |
4.2 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发展阶段及理论动态 |
4.3 战略管理的五项任务 |
4.4 战略决策的特征 |
第五章 COSL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
5.1 COSL公司概况 |
5.2 COSL公司的外部竞争格局 |
5.3 COSL公司战略制定的原则 |
5.3.1 行业地位分析 |
5.3.2 公司的竞争优势 |
5.4 COSL公司战略管理过程模型 |
5.4.1 SWOT矩阵 |
5.4.2 建立COSL BCG矩阵 |
5.5 COSL公司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
第六章 COSL公司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
6.1 公司层战略 |
6.1.1 技术驱动战略 |
6.1.2 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
6.1.3 投融资发展战略 |
6.2 业务层战略 |
6.3 职能层战略 |
6.4 经营运作战略 |
6.5 战略制定工作的统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企业基本情况概述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理论支持 |
2.1 并购重组理论 |
2.2 品牌整合理论 |
2.3 市场营销理论 |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第四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中石化(润)天津分公司营销状况 |
4.2 优势和劣势分析 |
4.3 机会与威胁分析 |
第五章 市场细分与定位 |
5.1 需求分析与预测 |
5.2 行业应用与细分 |
5.3 营销市场的定位 |
第六章 中石化(润)天津分公司的营销策略 |
6.1 适合我国现状的营销战略 |
6.2 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的营销策略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炎青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营销理论发展及趋势 |
2.1.1 营销理论发展过程 |
2.1.2 营销理论未来趋势 |
2.2 STP 理论 |
2.3 市场营销组合理论 |
2.3.1 产品策略 |
2.3.2 价格策略 |
2.3.3 渠道策略 |
2.3.4 促销策略 |
3 国内润滑油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市场分析 |
3.1.1 国内润滑油市场概况 |
3.1.2 国内润滑油市场的供求形势 |
3.1.3 润滑油市场自身消费特点 |
3.2 顾客分析 |
3.2.1 顾客分类和需求分析 |
3.2.2 影响顾客消费因素分析 |
3.2.3 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
3.3 竞争分析 |
3.3.1 国内润滑油市场竞争格局 |
3.3.2 润滑油品牌间的市场竞争表现 |
3.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4 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
3.4 经销商分析 |
4 炎青润滑油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炎青润滑油公司概况 |
4.1.1 总体情况 |
4.1.2 营销系统组织结构 |
4.1.3 销售人员基本状况 |
4.1.4 产品状况 |
4.2 炎青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现状 |
4.2.1 产品销售情况 |
4.2.2 产品价格情况 |
4.2.3 渠道及市场分布情况 |
4.2.4 促销情况 |
4.3 炎青润滑油公司营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3.1 产品目标市场定位不清,区别模糊 |
4.3.2 渠道管理混乱 |
4.3.3 品牌定位、传播不到位 |
4.3.4 业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执行能力不强 |
4.3.5 对经销商服务意识淡薄 |
4.4 SWOT 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5 炎青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设计 |
5.1 营销目标及营销组合架构 |
5.1.1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
5.1.2 市场定位 |
5.1.3 营销目标 |
5.1.4 营销组合架构 |
5.2 炎青公司产品策略 |
5.2.1 目标市场中的产品选择策略 |
5.2.2 产品组合策略 |
5.2.3 产品品牌策略 |
5.2.4 产品包装策略 |
5.3 价格策略 |
5.3.1 价格影响因素 |
5.3.2 定价目标 |
5.3.3 价格策略的设计 |
5.4 渠道策略 |
5.4.1 渠道设计 |
5.4.2 渠道成员的选择与管理 |
5.4.3 渠道冲突的原因及对策 |
5.4.4 窜货管理 |
5.5 促销策略 |
5.5.1 广告策略 |
5.5.2 销售促进策略 |
5.5.3 企业CIS 策略 |
5.5.4 企业事件营销策略 |
6 炎青润滑油公司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6.1 树立“顾客第一”的思想意识 |
6.2 营销组织的结构调整 |
6.3 忠诚顾客的培育 |
6.4 销售队伍的管理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2004年润滑油竞争格局充满变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越南的产能合作研究[D]. 周伟. 广西大学, 2020(07)
- [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D]. 包伟杰. 云南大学, 2018(04)
- [3]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D]. 魏新.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4]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 ——基于亚洲生产网络视角[D]. 孙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9)
- [5]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研究[D]. 韩晓东. 西北大学, 2011(09)
- [6]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D]. 邓向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7]中石化长燃岳阳分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王广平. 湖南大学, 2009(02)
- [8]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选择研究[D]. 吴艳艳. 天津大学, 2009(S2)
- [9]中国石化润滑油天津分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 武鸿. 天津大学, 2008(09)
- [10]炎青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喆.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