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浅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刀贵娟[1](2021)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因此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基于此,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中国特色民族问题的关键策略,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所以积极促进二者融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试图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通路径研究。文中阐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及目标;再根据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整理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提高思想认识、扩大融通范围、优化融通队伍、丰富融通内容、创新融通策略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

窦星辰[2](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特征鲜明,具有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时代体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话语是作为语言实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用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符号系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交流过程中使用的符号体系,具有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价值观引领使用和保障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具有输导功能、转换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和引领功能,呈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人本性、恒定性与动态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内背景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体现时代性,即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同时直面新时代的新问题。一方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复杂化、话语权主体位移、公众认同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话语主体“空场”、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普遍性掩饰了“精准性”、话语转换无序等现实问题,有“主导”与“主体”关系认识不到位、教育者素质及转换能力有待提升、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话语环境的影响等多重归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益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思想为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指南,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话语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努力以突出思想性、坚定自信心、提升亲和力、掌握主导权和彰显实效性为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政策引领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多维联动,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新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平等对话交流的新型话语主体,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丰富话语载体、拓展话语空间以创新话语介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和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以优化话语环体,充分利用全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建构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精神家园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源同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明确话语为人民、话语说中国,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应对“话语陷阱”,努力提升文化话语权,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建构“话语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健步走向世界。

付馨瑶[3](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的迅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高校而言,基于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必须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因此,为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理念以及新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直接立论依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系统论、信息论等理论知识,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方法等。第二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明确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三部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尚存在着“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法未与时俱进”、“教育载体建设不足”、“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认识不足,网络思政产品供给未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改善,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等原因。第四部分阐明了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坚持求是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教育内容为主线”,“以教育方法为主导”、“以网络传播为手段”、“以队伍建设和完善网络平台为保障”的六位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李辉[4](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张振卿[5](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语言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实效生成,更加突出语言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教育中的鲜明、独特作用。语言艺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有机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行过程中有着锦上添花之妙用。故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具有理论与现实双重价值。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就,语言艺术实践在改进中加强,相关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前路开阔。在此形势下,系统深入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均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把握研究动态,阐明研究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等。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概念,阐释了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类型、运用原则等。第三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之间的相互关联;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与经验。第四部分,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归纳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挑战,主要从语言艺术的供需矛盾、语言艺术形式、遣词造句、语言转换、话语效应等方面展开分析。第五部分,基于前文研究,从丰富语言艺术资源、凝练话语表述细节、革新语言艺术形式、灵活改进语言转换、生成强劲话语效应等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时代和现实所需的语言艺术创新举措。

刘蕊[6](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人类使用最基本、最普遍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教育手段和最主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合理使用语言,教育者可以把特定的思想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信息传达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桥”和“船”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纽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讲究艺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帮助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应该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哲理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语言要实事求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只有不断提高语言艺术运用能力,只有拥有“坚固的桥梁”和“坚固的船”,才能成功地“渡河”。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第二,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教育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做受教育者的忠实倾听者,学会引导教育会话。第四,丰富教育者的话语资源。通过引经据典来展现中国气质,吸收网络热门语言来体现时代感。第五,提升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六,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接受能力。

孙汝兵[7](2020)在《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与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是高校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已经得到全国各高校的重视。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广西几所学校的实证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科学分析与总结,着力于解决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管理运行协调力度不够、协同工作机制松散化、能力提升方式欠妥与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以期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全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文章的选题价值、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同时指出文章研究思路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选题所述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了研究的学理基础,同时指出广西高校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必要之处。第三部分针对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的调查方式,发现并总结各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初步构建中取得的成就,寻找其中仍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着重通过对选题所述机制的建构与完善进行探索。从广西各高校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并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为中心,在管理运行机制、协同工作机制、能力提升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设对策,并将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为高校课程思政整体育人机制的建构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型。

舒安冬[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载体及其运用》文中提出符号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领域内极具代表性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被称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工具”,结合符号本身所特有的传播方式和时代特质,可以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数年来的发展,在方向划分越来越细致和深入的同时,新领域、新问题也不断产生,借助于跨学科的力量进行综合研究,将会进一步开阔视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符号学的引入是促进其实现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寻求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形式,那么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之后,正在开启的则是一个语言载体与非语言载体并存、思想内容和传播方式同时符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而目前看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符号结合方面存在符号意识淡薄、利用率不高和工具化倾向等问题,因此探索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建构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载体、充分发挥符号的教育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和新的教育内容对于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符号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符号载体的理论借鉴和历史经验,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建构与运用符号载体的可行路径。文章的内容分成了五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其次对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关于符号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将两者结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归纳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中的切入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符号化转向,这一部分先对符号载体的概念界定与属性特征进行了介绍;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表达形式与功能向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两大理论借鉴。第三部分首先通过介绍革命年代与建设时期的标语和口号,对我国建构与运用符号载体的历史进行实例分析;其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革命建设时期建构与运用符号载体取得成效的原因;最后总结了革命建设时期建构与运用符号载体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现实启示。第四部分总结了当前符号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效,其次阐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面临的困境,最后归纳了符号载体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基于前两部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存在问题和历史经验的内容,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三大建构与运用原则,再分别提出建构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可选路径,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论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实践方式。

赵娜[9](2020)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从广义上来讲,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媒介。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传播媒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人们沟通交流、人际互动、消遣娱乐的载体和手段。特别是以“抖音”、“快手”、“微视”等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追求新奇、崇尚潮流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短视频传播媒介因其传播主体的年轻化、传播内容的分众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传播方式的交互化等特点迅速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走红,并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和对象就是大学生,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行为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大学生作为短视频传播的主力军,短视频的走红传播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作用。为此,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时而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在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短视频传播新媒介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场域、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关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但另一方面,短视频传播的低门槛性、广泛性、虚拟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主体面临“去中心化”、教育客体出现“复杂化”、教育环体“拟态化”、教育介体“式微化”等困境。如何突破这些困境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难点和重点,而短视频的相关传播优势又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一定的理念和方法借鉴,这对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更好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活、做新的新的尝试。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浅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价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和难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重要性
    一、宏观层面: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一)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建设边疆的需要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三)夯实民族平等、团结及反对民族分裂的需要
    二、中观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一)维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需要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共同繁荣的需要
        (三)巩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奉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需要
        (二)提高在校学生和普通群众知识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需要
        (三)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
第二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关系与目标分析
    一、二者的内涵分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内涵
    二、二者的关系辨析
        (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二者融通的目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深化“五个认同”理念
        (四)强化“三个离不开”意识
第三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案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取得的成效
        (一)对二者的融通有了基本认知
        (二)对二者的融通持认同态度
        (三)会积极与破坏二者融通的行为作斗争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认识,发挥教育的引领示范效应
        (一)提高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提高受教育者对二者融通重要性的认识
    二、扩大范围,保证教育对象的全面覆盖
        (一)在校学生是首要对象
        (二)领导干部是重点对象
        (三)普通群众是重要对象
    三、优化队伍,提升教育者的专业水平
        (一)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二)开展学术交流,拓展教育者的专业视野
        (三)设立专业部门,提高教育队伍的专职程度
    四、丰富内容,构建完善的教育科学体系
        (一)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教育的科学体系
        (二)构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教育的科学体系
    五、创新策略,挖掘喜闻乐见的融通渠道
        (一)利用校内资源,推动融通方法创新
        (二)利用校外资源,推动融通形式创新
        (三)利用网络资源,推动融通载体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主要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话语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2.3.1 输导功能
        2.3.2 转换功能
        2.3.3 激励功能
        2.3.4 辩护功能
        2.3.5 引领功能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4.1.4 话语功能理论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4.3.2 西方话语资源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5.3.1 突出思想性
        5.3.2 坚定自信心
        5.3.3 提升亲和力
        5.3.4 掌握主导权
        5.3.5 彰显实效性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6.1.1 组织领导机制
        6.1.2 宣传引领机制
        6.1.3 政策保障机制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6.2.1 舆论监督机制
        6.2.2 社会协同机制
        6.2.3 公众参与机制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6.3.1 全科育人机制
        6.3.2 管理育人机制
        6.3.3 队伍建设机制
        6.3.4 综合评价机制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7.2.1 掌握话语之“因”
        7.2.2 整合话语资源
        7.2.3 丰富话语内容
    7.3 创新话语介体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7.3.3 拓展话语空间
    7.4 优化话语环体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8.2.2 应对“话语陷阱”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8.3 建构“话语中国”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教师)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学生)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2.1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2.1.1 新时代的使命与要求
        2.1.2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2.2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2.1 内容的丰富性
        2.2.2 数字化的发展
        2.2.3 多维互动性
        2.2.4 可视化方式
    2.3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3.1 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
        2.3.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求
        2.3.3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3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 优质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3.1.2 教育方法未与时俱进
        3.1.3 教育载体建设不足
        3.1.4 教育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
    3.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3.2.1 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认识不足
        3.2.2 思政产品供给未满足大学生成长需求
        3.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3.2.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高
第4章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遵循
        4.1.2 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理念
    4.2 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4.2.1 求是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4.2.3 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3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4.3.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4.3.2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心理
        4.3.3 加强网络媒体素养教育
    4.4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4.4.1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辨析
        4.4.2 提升网络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4.4.3 改进网络教育话语方式
    4.5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4.5.1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4.5.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知识技能
    4.6 打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4.6.1 打造好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4.6.2 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辅助软件
        4.6.3 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大学生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
    附录 2.大学生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动态的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方法
        (三)编制过程
        (四)问卷使用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可能实现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概述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主要类型
        一、口头语言艺术
        二、文本语言艺术
        三、图像语言艺术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为根本原则
        二、以语义、语境、语用的精准科学把握为基本原则
        三、以语言富有的审美体验和语言个性突出为重要原则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借鉴、功能与经验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跨学科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及语言艺术理论
        二、语言符号学与修辞学理论
        三、传播学与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艺术运用的关系辨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语言艺术功能发挥创设空间及语境
        二、语言艺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生成催生动力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功能
        一、促使教育者更好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动权
        二、增强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获得感
        三、彰显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性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方式方法上的亲和力
        五、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话沟通上的互动性
        六、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言语表达上的实效性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经验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美感营造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灌注丰富情感
        三、讲求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语境的创设
        四、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语用技巧
        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个性特征
        六、用语言自身所承载的真理打动人心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时代转向中语言艺术供需矛盾突出
        一、语言艺术的诉求与回应难以同步
        二、语言艺术的扬弃过程中阻力尚存
        三、语言艺术素材利用存在一定缺位
    第二节 教育现实中有效语言艺术形式单调
        一、语言冲突的矛盾化解不够顺畅
        二、教育内容的受众吸引不够强烈
        三、教育思想的教化感染不够深刻
    第三节 教育者遣词造句的凝练“工夫”不足
        一、语言传递的信息与价值匹配度有待提高
        二、语言表达的目标与预期实现度有待提高
        三、话语讯息的发出与接收精准度有待提高
    第四节 教育过程中语言转换能力略显薄弱
        一、语言艺术综合应用的灵活性欠佳
        二、语言艺术的拿捏与运用不够娴熟
        三、语言艺术时机的把控不完全科学
    第五节 语言艺术指向的强劲话语效应不显
        一、对语言表达的认识与实践逻辑存在误区
        二、重理论轻艺术影响了语言的审美体验感
        三、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念难以入脑、入心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创新
    第一节 善用最新语言素材充实语言艺术资源
        一、及时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实践中的师生诉求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资源“素材库”
        三、语言艺术创新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案例分析:一个从无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图像“素材库”
    第二节 巧用多样语言范式创新语言艺术形式
        一、借鉴主流语言范式及成熟的语言表达
        二、强化语用实践中的形式创新及形式吸引
        案例分析:中纪委评《哪吒·魔童降世》、人民日报推文《“电子土豆大学”来了!》
    第三节 聚焦话语表述细节实现语言千锤百炼
        一、把握好情理交融、雅俗共赏、虚实结合三个着力点
        二、把握好启发性、细腻感、凝练度三个切入点
        三、把握好化抽象为具体、从理论到现实、由独白到对话三个关键点
        案例分析:“思修女神”陈果的语言之“美”
    第四节 挖掘话语内在关联促进语言灵活转换
        一、把握主体需要、语境转移、创新自觉的语言转换逻辑
        二、娴熟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各种技巧技能
        三、科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换的恰当时机
        案例分析:从《流浪地球》到《自然辩证法》,刘建军对语言转换的把握
    第五节 巩固语言受众基础生成强大话语效应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自圆其说的逻辑自洽性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审美过程当中的体验感
        三、增进教育对象对语言艺术及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感
        案例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2020年新年贺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理论依据
    2.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语言的含义
        2.1.2 语言艺术的含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含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性
        2.2.2 思想性
        2.2.3 科学性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和要求
    3.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3.1.1 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1.2 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3.1.3 哲理性与审美性相统一
    3.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要求
        3.2.1 实事求是
        3.2.2 言简意赅
        3.2.3 通俗易懂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教育教学效果
    4.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4.1.1 增强理论知识的亲和力
        4.1.2 增强语言表达的亲和力
    4.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4.2.1 形象生动的语言增强吸引力
        4.2.2 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结合增强吸引力
    4.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染力
        4.3.1 语言情景的运用增强感染力
        4.3.2 富有情感的语言增强感染力
    4.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召力
        4.4.1 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增强感召力
        4.4.2 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增强感召力
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途径
    5.1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
        5.1.1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理论
        5.1.2 提高教育者语言艺术运用的积极性
    5.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5.2.1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5.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5.3 学会倾听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5.3.1 做受教育者的忠实倾听者
        5.3.2 巧妙引导教育会话
    5.4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话语资源
        5.4.1 引经据典彰显“中国气质”
        5.4.2 吸收网络热门语言体现时代感
    5.5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5.5.1 提高理论践行素养使其言之有物
        5.5.2 使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5.5.3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的形象感
        5.5.4 把握语言艺术运用的语言情景
    5.6 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了解
        5.6.1 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5.6.2 把握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语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7)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概述
    2.1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概念
    2.2 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合力论
        2.2.3 隐性教育理论
    2.3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必要性分析
        2.3.1 广西高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3.2 广西高校“一流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
        2.3.3 服务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第3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现状
    3.1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3.1.1 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认识有所增强
        3.1.2 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践行有所提升
        3.1.3 课程思政育人氛围的营造有所凸显
    3.2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管理运行“少沟通,浅落实”
        3.2.2 育人方法“较传统,欠创新”
        3.2.3 育人成效“欠突出,少反馈”
    3.3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程度不够
        3.3.2 教师能力提升机制不够完善
        3.3.3 育人保障机制尚未生成
第4章 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路径
    4.1 强化有协调抓落实的管理运行机制
        4.1.1 高校党委强化领导作用
        4.1.2 教学管理部门做好协调引领工作
        4.1.3 高校各二级学院做好推进落实工作
    4.2 构建高效无缝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4.2.1 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
        4.2.2 丰富协同育人工作方法
        4.2.3 打造协同育人工作场所
    4.3 夯实多维度的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机制
        4.3.1 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能力
        4.3.2 提升专业课中全方位灵活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
        4.3.3 创新多形式有重点的教师培训方法的能力
    4.4 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多元反馈评价机制
        4.4.1 确定考核评价内容
        4.4.2 科学设定评价主体
        4.4.3 创新考核评价方法
        4.4.4 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载体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符号化转向
        2.1.1 符号与意义
        2.1.2 符号化转向
    2.2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概念与特征
        2.2.1 概念的界定
        2.2.2 属性与特征
    2.3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表达与功能
        2.3.1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表达形式
        2.3.2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功能向度
    2.4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理论借鉴
        2.4.1 皮尔士符号活动论
        2.4.2 莫里斯多元对话的符号学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建构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成功案例
    3.1 中国共产党建构与运用红色符号的实例分析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符号
        3.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符号
    3.2 中国共产党建构与运用红色符号取得成效的原因
        3.2.1 科学正确判断所面临的形势
        3.2.2 能真正表达人民的利益需求
        3.2.3 语言表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3.3 中国共产党建构与运用红色符号的现实启示
        3.3.1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3.3.2 强调宣传效果最大化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建构与运用现状分析
    4.1 总结与思考:符号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效
        4.1.1 教育理念更新,信息传播快捷
        4.1.2 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多样
    4.2 挑战与制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面临的困境
        4.2.1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时面临的困难与制约
        4.2.2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3 探究与归因: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陷入困境的原因
        4.3.1 认识水平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
        4.3.2 灵活运用符号载体能力的缺乏
第5章 建构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实践路径
    5.1 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建构与运用原则
        5.1.1 方向性原则
        5.1.2 共同体原则
        5.1.3 功能性原则
    5.2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可选路径
        5.2.1 挖掘符号的文化内涵
        5.2.2 构建规范化符号体系
        5.2.3 突破内外部环境限制
    5.3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可选路径
        5.3.1 增强运用符号载体的能力
        5.3.2 建立与完善评估保障机制
        5.3.3 采取灵活多样的运用形式
    5.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符号载体的实现方式
        5.4.1 落实时代新要求
        5.4.2 打造教育共同体
        5.4.3 实现“新”与“旧”互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9)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和简要评价
        (一)文献综述
        (二)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短视频及其传播概要
    一、短视频的界定与类型
        (一)短视频的一般定义
        (二)短视频的主要类型
    二、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
    三、短视频的传播与特征
        (一)传播主体年轻化
        (二)传播内容分众化
        (三)传播信息碎片化
        (四)传播方式交互化
        (五)传播效应广泛化
第二章 短视频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一、短视频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走红的驱动因素
        (一)大势所趋:短视频传播热潮的趋势使然
        (二)技术赋能:借力第五媒体发展福利
        (三)资本助推:迎合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意愿
        (四)人心所向: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新媒介
    二、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精神文化消费凸显大学生无意识选择
        (二)虚实转换异化大学生思想行为
        (三)算法推荐引发“信息茧房”效应
        (四)传播主体复杂影响大学生价值养成
        (五)媒介依赖弱化大学生现实社会交往能力
    三、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低门槛式参与: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
        (二)一键式共享:满足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三)圈层式社交:促进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四)碎片化传播:满足大学生释压减负的需要
        (五)多元素混搭:满足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 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境遇
    一、短视频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作用过程要素相像
        (二)主体目的内生耦合
        (三)功能发挥内在相通
        (四)传播发展优势互补
    二、短视频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一)主客界限消融:教育主体“去中心化”
        (二)传播效应广泛:教育客体“复杂化”
        (三)传播时空自由:教育环体“拟态化”
        (四)多维元素整合:教育介体“式微化”
    三、短视频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
        (一)独特性: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场域
        (二)平等性: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关系
        (三)灵活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手段
        (四)分众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
        (五)交互性: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第四章 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理支持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E·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四)“议程设置理论”
    二、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融合“三因”理念的实践探索
        (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创新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必要尝试
    三、短视频传播优势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解析
        (一)重传统课堂教学轻网络育人阵地开发
        (二)重专业知识学习轻媒介素养培育
        (三)重结果量化考核轻过程互动反馈
第五章 短视频传播背景下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
        (一)正确看待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新变化
        (二)辩证对待短视频传播产生的相关影响
        (三)引导主体形成对短视频传播的理性认知
        (四)实现短视频传播优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三)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五)坚持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三、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增强主体魅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领袖”
        (二)改进教育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对称性
        (三)优化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四)净化育人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新媒体育人空间
        (五)释放育人合力,借助新媒介传播优势活化思政工作
        (六)顺应时代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浅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的路径研究[D]. 刀贵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 窦星辰. 河北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付馨瑶.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研究[D]. 张振卿.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D]. 刘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广西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D]. 孙汝兵.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8]思想政治教育的符号载体及其运用[D]. 舒安冬.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短视频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D]. 赵娜. 兰州大学, 2020(12)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  

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