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曹禹[1](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丰富学校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尝试以“药物化学”作为学科知识背景,并结合社会性科学议题(SSI)视角,设计出一个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首先本研究梳理了SSI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然后本研究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调查他们对于本课程的态度、期望和需求。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均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持有正面态度,但目前课程资源不足。本研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及原则、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要素,综合了师生需要与学科背景,以新课程理念为切入点,设计了《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本课程共分为3个模块,8个专题,以“药物化学”作为主干知识,并结合了历史、人文、社会等隐性因素,力图向学生介绍药物化学的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疫情原因,本课程未能进行课堂实施,因此邀请课程专家对本课程进行背对背评价,并依据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完善课程文本。科学教育正在不断深化,而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被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希望本研究能为今后相关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
张霞[2](2021)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在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得以提出。自此,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引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该教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趣味性。与此同时,跟随情境教学一起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还有新理念。有了新理念就有了新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如何运用就变得十分重要。导论与结语部分除外,本文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概述。主要论述了情境和情境教学的概念、主要特征,以及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知主义的发现学习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来论述情境教学的科学性。并且还提及了新课程理念对情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第二部分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通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标的深入分析,从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学科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三个角度论述了其必要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学情三个维度阐述了其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从问卷调查目的、问卷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结果等方面展开。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情境教学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缺乏深度挖掘、学生参与情境热情消散过快、教学情境新颖度不高、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与预设效果落差较大等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是部分教师缺乏对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定位不清晰、课堂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教师职业倦怠和考试升学压力的影响。第五部分主要从情境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总结阶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运用对策。第六章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的案例,通过展示《国家财政》一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来展示情境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总之,本文在结合教育实习以及对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展开了调查研究。通过研究表明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认同。该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还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吴亚丽[3](2020)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数学教学标准中之所以指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因为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掌握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并且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环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为了能够更加完善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通过课堂上老师以及学生所给出的评价进而开展出更多的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老师也能够通过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从而熟悉学生的对自身学习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加有目标的针对学生施行教学。本篇文章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价从而开展了探讨。
乌仁苏都[4](2020)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标准的更新,对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上都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对教师而言,数学课堂教学是展示专业知识及教学能力的舞台,也是他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教学、诊断教学、激励师生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作用,一堂数学课需要师生共同成就,离不开老师的努力和引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发展。通常通过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来导向、诊断、激励和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一个较为科学的、合理的、可靠的、并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促成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素养、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如何构建出一份科学、合理、可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一核心问题,广泛阅读,依据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经过专家咨询修订和确定权重,最终构建出一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望对学校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给予参考和帮助。本文共六个章节,主要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广泛阅读文献,寻找突破点,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及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及已有指标体系为依据,根据导向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发展性原则,选取一二级指标,初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在前一章对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构的基础上,编制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必要程度调查(德尔菲法问卷),向一线数学教师和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发放问卷,采集专家们对指标体系的必要度意见,从而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并修正。在此基础上使用专家排序法征询专家对评价指标的重要度意见,从而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第四部分: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方法进行概述,选取两位数学教师对八节高中数学课堂进行独立观察和评价,再使用SPSS对评价实施中的评分者进行信度检验,最后选取笔者自己的两堂高中数学课堂进行个案分析,诊断课堂教学情况。经研究,得出凝聚了多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数学教师认可和智慧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魏莹[5](2020)在《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一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因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开始关注“教学评一体化”的本土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资料显示,结合学科教学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较少,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研究更少。为此,本研究立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展开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资料。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分析了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梳理了国内外“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确定了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以文献分析、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课题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界定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建构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结构,分析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文献和理论分析法,研究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流程和范式;通过案例分析法,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等。第四部分基于本文编制的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教学案例,通过准实验法进行教学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收集实施中的信息。实施结果显示,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1)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增强有积极作用;(2)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3)能提高学生情境问题解决能力。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6](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卢伟彪[7](2019)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深度,共同关注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国家与社会改革发展中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倡导、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能力素质、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等方面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育管理方向。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育人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美术教育教学课堂,美术教育集中体现了初中学生在智育和美育方面的结合,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之一。初中美术教育对学生完整认知结构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以及个性化品质塑造、高尚审美取向培育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投注大量财力物力,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已经显现出重要战略发展意义。我国农村初中的美育教育日益提上教育改革日程,这一发展势头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整体改革与完善指明了方向,为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优化实施提供了有利契机。本研究以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状况为主要基点,系统梳理农村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弊端,以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为研究指导,兼顾城市美术教育成功案例中的有效办法,探寻适合农村美术教育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以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为前提,提出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实践策略。通过对样本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开展状况的分析,提出改善策略,因此为我国农村初中美术教育课程优化提供实践参考,促进农村美术教育事业快速提升,在农村初中美术教育领域尽快找到实践出路,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家宏观教育改革政策。
程明喜[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马骋[9](2019)在《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加突出,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美国率先提出了STEM教育,并展开了长期的改革实践。时至今日STEM教育热潮已经风靡全球,我国也在为建立适合本国发展的STEM教育道路不懈努力。虽然国家已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仍以教师单项输出为主,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中化学课程与教育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这时STEM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STEM教育在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多种素养。论文在分析STEM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设计与构建做出铺垫研究。论文总体上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梳理现阶段教育发展要求阐释了STEM教育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再通过分析国外各个时期对STEM教育的不同发展任务、总结国内对STEM教育不同方向领域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确定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法三种方法对内容进行研究。其次,论文对STEM教育的涵义和素养进行了深入辨析,分别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个角度分析了相互联系和培养要求,确立了STEM教育的发展意义,同时对教学目标和评价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并研究和总结了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与评价的要求,从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两方面分析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然后,从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目标与评价出发,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做出了不同方面的具体要求,从“科学素养”、“化学知识和技术实践”、“化学探究与工程设计”、“化学价值与现实生活”四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进行了具体要求构建,通过以全方位教学评价设计的要求为指导方针,构建了包含“学生项目过程自测表”、“过程性评价测量表”、“自我反思单”、“同伴评价单”的化学教学评价模式。最后,选取现行高中教材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原电池”、“硫的转化”三个不同知识类型,通过STEM教育相关知识分析、基于STEM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六个步骤完成基于STEM教育的教学案例设计,并对“化学反应速率”进行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表明STEM理念下的目标与评价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通过论文的研究与设计,以希望帮助广大化学教师明确STEM教育的内涵和对中学化学目标与评价的要求,为STEM教育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的目标与评价的制定做出一定的尝试性探索,为STEM教育在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中的发展添砖加瓦。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论文中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构建实际效果还需在真实教学活动中全方位检验,过程性教学评价的指标和依据也还需要证实,此外如何使STEM教育下的教学评价模式与实际教学活动更融合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阎雪梅[10](2019)在《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注表现性评价”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亮点,为教育中的评价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量规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性评价工具,能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完美结合。将量规应用于地理说课评价,不仅可以契合新课标评价要求,也使得课程评价更科学、严谨,还可为说课评价提供较好的反馈。基于前人对说课评价与量规设计的研究基础,结合地理学科特性,本文归纳了量规设计原则,并构建了适于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将其运用于中学地理说课现状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处理,为提升中学地理说课提供了相应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国内外有关说课及量规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路线及价值。针对所存在的概念不统一的现象,本文首先对说课、地理说课、地理说课评价及量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系统评价理论、多元智能评价等理论指导下,结合地理学科的特性与专家咨询,按照“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按什么程序教(学)”、“为什么这样教(学)”的思路确定了地理说课量规评价的五大维度,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理念渗透,并遴选了 17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第三,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维度指标进行了赋权,并将每个评价维度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从而生成地理说课评价量规。指标确权的方法为:首先建立中学地理说课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接着构造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层次单序列求出特征向量,进而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第四,运用生成的地理说课评价量规对选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12篇高中地理说课稿进行评价,同时保证每篇说课稿有6位评委对其进行打分,为了尽量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在打分过程中可参考改造过后的李克特量表评定法。整合每篇说课稿的评委们对其开展的定性评价并汇总到相应的评价记录表中,并将评分数据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矩阵计算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得到每篇说课稿的最终得分。第五,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中学地理教师说课的水平总体上处于良好等级,很少有不懂说课或者不会说课的现象,但存在缺乏课标指引、忽视学情分析、理论依据薄弱、目标设计不科学、教学整合不够、教学环节不完整、淡化人地观念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地理说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大提升策略: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丰富理论指导,明确教学逻辑;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总的来说,本文基于表现性评价工具—量规的设计对中学地理说课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对结果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策略,这将有助于我们诊断和把握中学地理说课的现状,有利于深化地理新课程改革,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时代背景 |
1.1.2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
1.1.3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难点 |
1.3.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内容分析法 |
1.5.2 调查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SSI |
2.1.2 校本课程 |
2.1.3 药物化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泰勒的课程原理 |
2.2.2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4 项目式学习理论 |
3 文献综述 |
3.1 校本课程 |
3.1.1 国内研究 |
3.1.2 国外研究 |
3.1.3 校本课程文献述评 |
3.2 SSI |
3.2.1 国外研究 |
3.2.2 国内研究 |
3.2.3 SSI文献述评 |
4 高中学生及教师对《药物化学》校本课程需求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工具 |
4.3 调查对象与调查过程 |
4.4 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2 对教师的调查分析与结论 |
4.4.3 调查启示 |
5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 |
5.1 课程设计理念及原则 |
5.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理念 |
5.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设计原则 |
5.2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概述 |
5.2.1 课程目标 |
5.2.2 内容总体框架 |
5.2.3 课程内容编排 |
5.2.4 教学要素分析 |
5.2.5 课程评价 |
6 《药物化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
6.1 教学设计案例一:科学研究中的偶然和必然 |
6.1.1 概述 |
6.1.2 教学设计 |
6.2 教学设计案例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
6.2.1 概述 |
6.2.2 教学设计 |
6.3 教学设计案例三: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
6.3.1 概述 |
6.3.2 教学设计 |
6.4 教学设计案例四:中医药与药物化学 |
6.4.1 概述 |
6.4.2 教学设计 |
7 课程设计评价 |
7.1 评价表单汇总与结论 |
7.2 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总 |
7.3 专家评价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问题和不足 |
8.3 对新课程理念下校本课程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药物化学》课程设计 |
致谢 |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问题的提出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概述 |
(一)情境与情境教学法 |
1.情境 |
2.情境教学法 |
3.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2.认知主义的发现学习观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
(三)新课程理念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
1.在情境创设中强化政治思想引导 |
2.情境探究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相交融 |
3.首次提出设置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
4.强调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
1.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
2.情境教学有利于进一步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打造成活动型的学科课程 |
3.情境教学有利于落实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
1.情境教学目标设置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 |
2.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情境教学开展提供物质支撑 |
3.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情境教学开展提供智力基础 |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调查情况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2.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1.情境教学缺乏深度挖掘 |
2.学生参与情境教学的热情消散过快 |
3.教学情境的新颖度不高 |
4.课堂情境教学效果与预设效果落差较大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
2.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不清晰 |
3.课堂教学情境设置不合理 |
4.教师职业倦怠与考试升学压力影响情境创新 |
五、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对策 |
(一)情境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 |
1.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精心搜集情境素材 |
2.依托教学重难点精选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素材 |
3.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法衔接教学情境 |
(二)情境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 |
1.导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探究新课情境,展开新课学习 |
3.升华教学情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三)情境教学的课后总结阶段 |
1.做好情境教学的课后评价 |
2.开展情境教学的课后反思 |
(四)思想政治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
1.深度挖掘课堂教学情境 |
2.适当创新课堂教学情境 |
3.正确处理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
六、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案例 |
(一) 《国家财政》情境教学运用的教学设计 |
(二) 《国家财政》情境教学运用的教学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
1.1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思维 |
1.2改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
1.3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
2.1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
2.2减少学生对多媒体的依赖性 |
2.3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 |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设计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核心素养 |
2.1.2 学科核心素养 |
2.1.3 课堂教学评价 |
2.1.4 评价指标体系 |
2.2 理论概述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发展性教学评价思想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数学学习理论 |
第3章 初步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
3.1 课堂教学评价依据 |
3.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
3.1.2 已有指标体系 |
3.1.3 教学实践 |
3.2 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
3.2.1 导向性原则 |
3.2.2 有效性原则 |
3.2.3 可操作性原则 |
3.2.4 发展性原则 |
3.2.5 结合数学学科性质的原则 |
3.3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3.1 一级指标的筛选 |
3.3.2 二级指标的筛选 |
3.3.3 评价内容说明 |
第4章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德尔菲法 |
4.1 问卷设计与专家组可靠性分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专家组确定 |
4.1.3 专家组可靠性 |
4.2 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分析 |
4.2.1 专家协调系数 |
4.2.2 指标必要度分析 |
4.3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的修订 |
4.3.1 专家意见分析与指标修改 |
4.3.2 指标体系的修订 |
4.4 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确定 |
4.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4.4.2 指标权重的构建结果 |
第5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再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方法 |
5.1.1 评价实施目的 |
5.1.2 评价实施方法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中的信度 |
5.2.1 研究目的与方法 |
5.2.2 评分者信度检验 |
5.3 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的个案分析 |
5.3.1 课《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
5.3.2 课《柱体、锥体的体积》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5)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1.1.1 教学评一体化是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
1.1.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分离问题不容忽视 |
1.1.3 化学教育领域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究有待深入 |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思路 |
1.2.1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课题基本问题的理论分析 |
2.1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和特征 |
2.1.1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
2.1.2 教学评一体化的特征 |
2.2 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结构 |
2.2.1 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种类 |
2.2.2 课堂教学的要素与结构 |
2.3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特征 |
2.3.1 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是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 |
2.3.2 情境性化学问题解决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的主要途径 |
2.3.3 互动式、探究性教学活动是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
2.4 课题的支撑理论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4.3 逆向教学设计 |
第三章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
3.1 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模式和原则 |
3.1.1 逆向设计的模式 |
3.1.2 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
3.2.1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特征 |
3.2.2 目标表述的要求 |
3.3 评价任务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
3.3.1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评价任务特征 |
3.3.2 评价任务的设计方法和要求 |
3.4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
3.4.1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要求 |
3.4.2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要求 |
3.5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
3.5.1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特征 |
3.5.2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和要求 |
第四章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
4.1 教学案例的设计 |
4.1.1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 |
4.1.2 “二氧化碳的性质”课时教学设计 |
4.1.3 “燃烧与灭火”单元教学设计 |
4.1.4 “金属的锈蚀与防腐”课时教学设计 |
4.2 教学设计案例的实施 |
4.2.1 研究过程的设计 |
4.2.2 研究的实施 |
4.3 实施的结果与分析 |
4.3.1 充分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
4.3.2 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
4.3.3 提高了学生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 |
第五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得到的结论 |
5.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附录二: “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专家型评审意见单 |
附录三: 初三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6)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
二、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
三、美术教学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
二、关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
三、关于农村美术教学的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六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图像识读方面 |
二、美术表现方面 |
三、审美判断方面 |
四、创意实践方面 |
五、文化理解方面 |
第三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美术核心素养理念贯彻不够 |
第二节 美术教育的学科作用被忽视 |
第三节 美术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 |
第四节 农村美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
第四章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农村地区美术教学资源匮乏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
第三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
第四节 农村家庭对学生美术学习欠重视 |
第五章 促进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发展的改善策略 |
第一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应突出地域性特点 |
第二节 树立美术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
第三节 重视美术学科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
第四节 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应融合学生生活实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外研究综述 |
1.4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STEM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
2.1.1 STEM教育的内涵 |
2.1.2 STEM教育的意义 |
2.2 教学目标及评价的理论研究 |
2.2.1 教学目标的涵义 |
2.2.2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
2.2.3 教学评价的涵义 |
2.2.4 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评价的要求 |
2.3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认知学习理论 |
3 基于STEM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构建 |
3.1 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目标 |
3.2 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评价 |
3.3 STEM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要求 |
3.3.1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能体现科学素养 |
3.3.2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综合能力 |
3.3.3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要从多个维度体现学生的素质要求 |
3.3.4 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参与实践,学会体验式学习 |
3.4 STEM教育对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要求 |
3.4.1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能反应对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要求 |
3.4.2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 |
3.4.3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
3.4.4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切实贯穿于建构的学习过程中 |
3.4.5 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
3.5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构建 |
3.5.1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构建原则 |
3.5.2 基于STEM教育构建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 |
3.6 STEM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构建 |
3.6.1 STE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设计 |
3.6.2 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式构建 |
4 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
4.1 “化学反应的速率”的STEM教学设计与实施 |
4.2 “原电池”的STEM教学设计 |
4.3 “硫的转化”的STEM教学设计 |
5 总结与反思 |
5.1 总结 |
5.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STEM教育下的教学评价表 |
附录B “化学反应速率”项目实验探究 |
致谢 |
(10)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说课深化了地理新课程改革的诉求 |
1.1.2 说课契合了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
1.1.3 说课迎合了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案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 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说课 |
2.1.2 地理说课 |
2.1.3 地理说课评价 |
2.1.4 量规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 |
2.2.2 系统评价理论 |
2.2.3 多元智能评价理论 |
2.3 小结 |
3 地理说课评价的量规设计 |
3.1 设计原则 |
3.1.1 地理性 |
3.1.2 科学性 |
3.1.3 互异性 |
3.1.4 可操作性 |
3.2 设计程序与步骤 |
3.2.1 评价指标的遴选 |
3.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3.2.3 评价等级的确定 |
3.2.4 评价量规的生成 |
3.2.5 量规的使用说明 |
3.3 小结 |
4 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活动评价 |
4.1 课例选取 |
4.2 评价过程 |
4.3 评价结果 |
4.3.1 局部统计分析 |
4.3.2 整体统计分析 |
4.4 中学地理说课现状分析 |
4.4.1 注重教材分析,但缺乏课标指引 |
4.4.2 呈示主观课堂,但忽视学情分析 |
4.4.3 实践操作充分,但理论依据薄弱 |
4.4.4 目标层次分明,但科学设计不足 |
4.4.5 侧重教法指导,但教学整合不够 |
4.4.6 把握教学重点,但缺少过渡总结 |
4.4.7 贯彻课改理念,但淡化人地点拨 |
4.5 小结 |
5 中学地理教师说课活动提升策略 |
5.1 循迹教学方向,坚持课标导向 |
5.2 丰富理论指导,明确说教逻辑 |
5.3 立足学生发展,注重目标科学 |
5.4 开展双边互动,促进教学整合 |
5.5 加强素养渗透,深化人地协调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基本结论与创新之处 |
6.1.1 基本结论 |
6.1.2 创新之处 |
6.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6.2.1 不足之处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理念下的《药物化学》校本课程的设计研究[D]. 曹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运用研究[D]. 张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实践与思考[A]. 吴亚丽. 2020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4]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 乌仁苏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研究[D]. 魏莹. 扬州大学, 2020(02)
- [6]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核心素养理念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XX中学为例[D]. 卢伟彪.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基于STEM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与评价研究[D]. 马骋.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量规设计的中学地理说课评价研究[D]. 阎雪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