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利用现有猪种资源培植优质高效养猪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鲁绍雄,李明丽,严达伟,葛长荣[1](2020)在《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其保种与多样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猪种资源是保证猪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云南独特多样的生态地理、气候环境和民族农耕习俗孕育了独特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为开展新品种(品系)培育、发展优质特色养猪业及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种质素材。本文综述了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遗传多样性、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基础、遗传资源保护以及多样化选育利用的研究与实践进展,以期为地方猪种资源的发掘、保护与选育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汪旭晖,赵博,王新[2](2020)在《数字农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网易味央猪的案例》文中提出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法,对网易味央猪数字农业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发现其经历了生产模式探索和经营模式探索两个阶段,进而依次从生产和产业经营层面,将网易味央猪模式与传统生猪养殖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数字农业模式创新是由以"产品"为核心,高效生态的数字生产模式和以"消费者"为中心,全产业链衍伸的数字经营模式组成的。并进一步归纳出数字农业模式的发展路径为以农业生产为根本,推进生产模式变革;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推进消费模式变革;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推进经营模式变革;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推进产业模式变革;以组织化水平提升为支持,推进能力变革。
陈磊[3](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喀斯特地区植被盖度降低,水土流失速率加快,基岩大面积裸漏,生态系逆向演替趋势严峻且难以挽回,石漠化与生态系统的破坏愈演愈烈。林草优化配置与猪的健康养殖是草地畜牧业的关键部分,是解决石漠化地区农户生存压力的有效方式。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缓解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矛盾、人地矛盾、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失业率。采用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相结合的现代绿色生态产业模式,及精确的技术监测手段是高效治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重要举措。依据有关自然地理学、生物学、土壤学、农学、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营养学等原理,以生态修复理论、生态养殖理论、耦合效应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于2017-2020年以毕节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综合防治混农林业示范区或研究区和关岭-贞丰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产业示范区或研究区为研究区,采用文献分析法、室内与室外实验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筛选适宜的经济林和牧草进行不同比例的单播与混播,研究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的机理,机制,技术及示范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林草优化配置过程中牧草鲜草及干草产量变化特征,筛选石漠化地区牧草产量最高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撒拉溪喀斯特高原在核桃林基础上选取满足适地条件与健康养猪的牧草最优配置方式: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鸭茅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白三叶+黑麦草(3:2)组合,为9458.2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黑麦草(2:3)组合,仅为6716.5 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鸭茅,为2452.1 kg/hm2,最低的是白三叶,为1177.7kg/hm2。花江基于石漠化自然背景及原有经济林(李子树),选取适宜牧草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进行单播与混播的配置试验,鲜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60446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为10858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金荞麦,为9083.73 kg/hm2,最低的是紫花苜蓿+菊苣(3:2),为1530.8 kg/hm2。(2)不同林草优化配置方式下牧草养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核桃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差异显着,白三叶的水分(Moisture)、粗蛋白(CP)、木质素(Lignin)、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钾(K)、磷(P)、钙(Ca)含量显着高于于其他牧草(P<0.05),而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合(P<0.05),说明其营养价值较好。三种混播方式下组合之间差异性不显着(P<0.05)。李子树下3种牧草不同播种方式之间的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单播紫花苜蓿的Moisture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牧草(P<0.05),而干物质(DM),Ash,CP,Ca,ADF的含量显着高于菊苣、金荞麦、以及紫花苜蓿+菊苣三种混播方式下的含量(P<0.05)。三种混播中,紫花苜蓿含量越高则CP含量越高,三种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2:3)的整体效果与其它2种混播相比较差。(3)在石漠化地区通过利用天然草地、人工建植草地来“以草养猪”,促进石漠化脆弱生境的改善,同时兼顾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户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耦合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以草养猪”在1-2年内可显着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该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良天然草质资源及进行人工草地建植的立地气候生境,“以草养猪”具有巨大的潜力优势和可观的市场前景效益。林草有机结合优化配置形成不同的模式,为林农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带动农、林、牧、副及相关产业的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4)林草优化配置中不同牧草组合对猪的日增重及增重成本具有不同响应,示范效果明显。潜在-轻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财万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72元/kg)>试验组3(2.89元/kg)>试验组6(2.85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1(2.72元/kg)>试验组5(2.71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63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11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1元/kg。中度-强度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任万松生猪养殖示范点,猪的增重成本由大到小为对照组7(3.83元/kg)>试验组1(2.90元/kg)>试验组6(2.84元/kg)>试验组3(2.83元/kg)>试验组2(2.81元/kg)>试验组4(2.77元/kg)>试验组5(2.74元/kg)。从经济效益和增重成本看,对照组7的增重成本最高,试验组5的增重成本最低,较对照组7饲料成本可节约96.25元,平均每头猪可节约16.04元,增重成本可节约1.06元/kg。(5)基于不同石漠化背景实施针对性的林草优化配置方式,对石漠化植被恢复、林草群落生态稳定性、水源涵养、保水保肥等均具有正向作用。以草养猪能改善林草生态系统,促进植被生长,并能改善猪肉风味与品质,通过林草优化配置的混播牧草来饲喂猪,其饲料消耗率降低了33%,猪的出栏成活率保持在96%左右,农户可支配收入显着提高。在喀斯特生态畜牧业推进中应提高林草资源利用率,结合天然林与人工草地建值,构建“牧草资源为辅+饲料为主”的现代健康养猪饲用生产格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可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与区域经济质的飞跃,对贫困县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价值。未来要整合现有林草资源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的健康养猪,构建健康养猪品牌效应。
赵冬冬[4](2020)在《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岳西黑猪是安徽省岳西县地方特有猪种,具有肉质好、耐粗饲、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等优点,其杂交后代有着优良的杂交优势,但同时也因其产仔数较低,生长速度慢、瘦肉率低而导致养殖效益差,从而制约其产业化开发进程。因此,在做好岳西黑猪原种猪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培育高效、低耗、优质岳西黑猪新品种,加快新品种开发利用工作,对于促进岳西黑猪保种选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针对以上情况,岳西黑猪的品种改良尤其显得重要,因此通过导入高产父系种猪北京黑猪和巴克夏猪以达到改善的目的。本论文主要针对岳西黑猪与北岳黑猪、巴岳黑猪进行繁殖性状等方面的比较,后续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的胴体性能、肉质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采用2012-2018年度的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繁殖数据和岳西黑猪、北岳黑猪的屠宰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母猪繁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岳西黑猪总产仔数9.54头,北岳黑猪总产仔数10.82头,巴岳黑猪9.18头,差异显着性分析表明北岳黑猪的产仔数相对于岳西黑猪、巴岳黑猪呈显着上升。并对北岳黑猪和岳西黑猪分别进行不同年份的产仔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北岳黑猪2016年的总产仔数较低以外,其他年份的总产仔数均维持逐步上升,并且在2017年和2018年的总产仔数维持11胎左右。岳西黑猪不同年份的总产仔数均差异不显着,但呈现上升趋势。2.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进行了相同胎次的总产仔数比较和相同胎次的活产仔数比较,均有显着性提升。3.利用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胎次与平均窝产总仔数、产活仔数使用二项式进行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873x2+0.7215x+7.6629、y=-0.0757x2+0.6568x+9.6039、y=-0.0886x2+0.6054x+8.6717、y=-0.0916x2+0.64x+8.4759。通过胎次与平均总产仔数的回归曲线趋势和胎次与平均活产仔数的回归曲线趋势分析说明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回归曲线的趋势大体相似,北岳黑猪的总产仔数在第三胎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随胎次继续增加,总产仔数逐渐下降平缓,而岳西黑猪到达第4胎后才开始下降。4.对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进行屠宰测定,对胴体性状和肉质性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岳西黑猪的肉色评分显着低于于北岳黑猪(P<0.05),岳西黑猪的b*、Y显着高于北岳黑猪(P<0.05),两个群体的大理石纹评分、p H1、p H24、滴水损失、系水力、失水率、水分、肌内脂肪、嫩度都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北岳黑猪的肉质和岳西黑猪相比差异不显着,仅肉色发生改变。
李玢[5](2020)在《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业格局正处于转型发展期,正经历着“南猪北移”的布局调整。本文以辽宁西部工业经济欠发达、正在向农业经济转型的地区——辽宁省朝阳市作为立足点,结合该地区的猪肉市场和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本地区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W公司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发展现状并找出企业发展战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该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新的发展战略。本文调查了 2011-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生猪影响因素以及W公司生猪出栏量、生猪存栏量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W公司生猪出栏量与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行预测,建立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对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评价分析W公司的养殖业务发展评价中的一级指标主体胜任性、运行高效性、环境匹配性的评价等级为优秀。W公司的养殖业务发展评价在实践中是非常成功的,遵循于“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实现了与农户的多赢共赢,打造了一条全程质量管控链条,并建立了先进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公司的主体胜任性、运行高效性、环境匹配性都得到提升[18]。发展环境分析是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依托。详细分析W公司在生猪养殖事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运用PESTLE分析法对W公司在辽西地区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生猪产业未来发展,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出影响发展的综合因素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战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表明:W公司产业基础稳定,具有良好的地区优势、产业经济地位等优势较为明显。同时也存在高级人才匮乏、生产经营方式本身风险性、终端市场销售压力大等不足。既面临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东北区崛起战略对辽宁省生猪养殖业的促进等发展机遇,又面临农业生产本身的风险性、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资金压力大等挑战。综合来看,W公司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前途宽广。本文研究重点放在W公司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内容的制定,在深入分析W公司生猪产业发展的历程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实际特点,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实施策略。研究表明:公司应积极为员工培养企业文化,建立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建立合同监督与约束机制、加强人才服务建设、注重公司品牌公关、注重食品安全等措施,推动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
侯黎明,牛培培,杜新平,张总平,周五朵,李平华,黄瑞华[6](2020)在《“非瘟”与“新冠肺炎”双重防控压力下我国养猪业所面临的困境及现代生物技术和育种技术应用的迫切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养猪业正经受防控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双重疫情的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种猪资源保护利用以及育种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并建议我国尽快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保护我国优良猪种种质资源,尽快推广和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种猪生产性能,加快我国生猪产能的恢复。
杨津骁[7](2019)在《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是我国养猪大省,生猪养殖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山东省和全国生猪养殖大多采用国外品种猪,虽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品质较差、口感不好、抗病能力差等缺点。目前,山东省拥有莱芜黑猪、里岔黑猪、大蒲莲猪、五莲黑猪、烟台黑猪和沂蒙黑猪等6个优良的地方品种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抗逆性强、肉质优良等优点。近年来,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和重点等不明确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依据战略管理理论,综合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五力模型分析等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重点从发展历程、存在问题、环境分析、战略制定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主要从生产、产品和消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包含的数据是通过实地调研和查询统计年鉴得到的。研究分析得知:随着经济的升温,地方品种猪的饲养规模、产量以及产值整体展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中,五莲黑猪、烟台黑猪和沂蒙黑猪上升趋势表现较为明显,而里岔黑猪、大蒲莲猪和莱芜黑猪则表现出下降趋势。山东省地方品种猪发展环境从外部和内部环境两大方面表述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目前所处的环境状况,并利用SWOT分析法全面地分析了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的机遇、威胁、优势和劣势。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受到外来品种引入的威胁,增加了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压力;生猪企业的标准化、集约化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压力;地方品种猪肉与普通猪肉相比,虽然有市场占有率低、销售价格高等不利因素,但地方品种猪种质资源丰富,在品种上占据优势,促进了地方品种猪产业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地方品种猪产业也具有较为坚实的政策、经济、技术、自然资源等支撑;地方品种猪品牌效应不断扩大等有利因素。战略制定为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该部分结合了129份调查问卷以及发展环境分析的结论,从以下六个方面探讨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战略。第一,突破传统单一和普遍化的思想,积极运用多样化、优质化和品牌化的战略思想;第二,始坚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品种培育新品种的战略原则,在保种育种的同时开发出新的配套系;第三,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执行严格的养殖标准,保证猪肉质优、绿色、无污染,通过加大品牌建设的力度,扩大地方品种猪产业的规模;第四,在消费市场建立战略目标,品牌建设与推广为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更进一步;第五,地方品种猪产业从功能、品种、产品、技术、市场五方面确定自身定位,保证产业发展不走弯路;最后,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品种的繁育与开发,种群的扩大为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实施战略部署提供了依据。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是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关键之处。根据前文研究结论,该部分从以下六方面提出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第一,深化改革产业组织形式,推动人才基础建设,通过健全执法体系的不断完善进行组织保障;第二,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重视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保障同时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第三,建立投资引导机制,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协调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第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带动了地方品种猪产业转型升级,为地方品种猪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第五,建立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得到市场保障;第六,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及时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预测风险,加强信息保障。
陈茜[8](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陈明哲[9](2018)在《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生猪产业在肥城市优势地位明显。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对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发展机会,推动生猪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肥城市生猪产业现状为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经济学的理论,通过联系的方法及PEST和SWOT的解析手段,从产品地位演变、发展环境分析、发展策略、实施措施等四个方面研究了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为肥城市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措施,提升生猪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化程度水平,促进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参考。生猪产品地位演变历程是本文研究的基础部分。为肥城市生猪产业的环境分析奠定基础。本文根据相关权威统计数据,从产品产量发展历程、产品产值发展历程、产品消费发展历程三个方面分析了肥城市生猪产业产品地位的演变历程。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肥城市生猪出栏量、生猪调出量、猪肉产量、养猪业产值和消费水平等指标的绝对量呈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而相对量则呈现出波动中稳定发展的趋势;但肥城市生猪产品占肉类产品比重呈下降趋势,城乡居民平均消费量差距相对量趋于稳定。发展环境分析是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基础与依托。运用PEST方法,分析宏观环境条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发展的综合因素,从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用科学的方法从资源优势、产业劣势、发展机遇以及面对的挑战等方面对生猪产业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综合分析表明:肥城发展区位优势、经济社会优势、良种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经济地位等优势较为明显。同时,也存在防疫形式严峻、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健康规划等不足。既面临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等发展机遇,又面临养殖风险不确定、替代产品威胁与冲击、舆论及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等等挑战。从综合上看,肥城市的生猪产业在发展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其前途较为宽广。本文研究重点放在肥城市生猪产业的发展战略内容的制定。在深入分析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历程演变特点和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肥城产业自身实际,发展思路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部署和目标等几个方面构建了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具体战略。并指出肥城市生猪产业下一步的健康发展应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优质化为方向,提高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和猪肉精深加工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建设,完善疫病防控体系,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从组织、政策、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五方面的保障出发,为肥城市生猪产业的未来健康发展制定了实施举措。研究显示:通过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发挥服务职能,创新组织保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倾斜力度,做好产业投资引导,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走产、学、研结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立完善的生猪市场供需体系,建立产品的信息统计与发布机制,加强市场流通效率,建立一体化产业模式等措施,推动肥城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朱冠楠[10](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二、充分利用现有猪种资源培植优质高效养猪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利用现有猪种资源培植优质高效养猪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2)数字农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网易味央猪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
(二)数字农业的模式创新 |
三、研究设计 |
(一)单案例方法的选择 |
(二)网易味央猪数字农业模式创新的案例介绍 |
1.网易味央猪的经营模式。 |
2.网易味央猪的发展历程。 |
(三)数据收集 |
(四)研究框架设计 |
四、数字农业的生产模式分析 |
(一)网易养猪与传统养猪模式对比分析 |
1.猪场建设。 |
2.生态养殖。 |
3.环境污染。 |
4.健康防疫。 |
5.食品安全。 |
(二)数字农业的生产模式创新 |
五、数字农业的经营模式分析 |
(一)网易与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对比分析 |
1.以信息化建设,克服“猪周期”困局。 |
2.以多元化销售,缩短交易流程。 |
3.以服务模式创新,丰富金融资源。 |
4.以价值链布局优化,实现产业融合需求。 |
(二)数字农业的经营模式创新 |
六、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1.以农业生产为根本,推进生产模式变革。 |
2.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推进销售模式变革。 |
3.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推进经营模式变革。 |
4.以产业融合为方向,推进产业模式变革。 |
5.以组织化水平提升为支持,推进能力变革。 |
(二)建议 |
第一,策略性地选择数字农业模式的实施路径。 |
第二,进一步拓展“互联网+农业+金融”模式。 |
第三,以“新农人”为主的数字农业人才培养。 |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
(二)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3 试验方案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性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不同等级石漠化背景下林草优化配置机理 |
(一)林草优化配置中牧草混播理论基础 |
(二)林草优化配置中适生性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筛选机理及产量分析 |
(三)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养分差异性分析 |
2 白三叶、黑麦草、鸭茅差异性分析 |
(四)高原峡谷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牧草养分差异性分析 |
1 不同配置方式下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养分差异性分析 |
2 紫花苜蓿、菊苣、金荞麦差异性分析 |
四 石漠化环境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耦合机制 |
(一)“以草养猪”的效益耦合机制 |
1 “以草养猪”的生态效益耦合机制 |
2 “以草养猪”的经济效益耦合机制 |
3 “以草养猪”的社会效益耦合机制 |
(二)不同牧草对猪增重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1 潜在-轻度石漠化环境 |
2 中度-强度石漠化环境 |
五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环境现有成熟技术 |
1 生态养猪技术 |
2 林草间作技术 |
3 干草、青贮饲喂技术 |
(二)石漠化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牧草留茬试验剪切装置 |
2 生态养猪抽屉式食槽 |
3 土壤植物生长模拟试验取草装置 |
4 加热功能的生态养猪食槽装置 |
5 牧草存活率试验取样装置 |
6 一种仔猪喂料槽 |
7 潜在-轻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
8 中度-强度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 |
9 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集成对比分析 |
(三)石漠化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及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4)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性能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
2.2.1 检测指标 |
2.2.2 测定方法 |
2.3 选种选配方案 |
2.4 选择指数 |
2.5 杂交路线 |
2.6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岳西黑猪、北岳黑猪和巴岳黑猪的繁殖性能分析 |
3.1.1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巴岳黑猪繁殖性能的比较 |
3.1.2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繁殖性状年度选育进展 |
3.1.3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相同胎次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比较 |
3.1.4 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3.1.4.1 北岳黑猪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3.1.4.2 岳西黑猪胎次对总产仔数、产活仔数的回归方程的建立 |
3.2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胴体和肉质的分析 |
3.2.1 胴体性状的分析 |
3.2.2 肉质的比较分析 |
4 讨论 |
4.1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巴岳黑猪的繁殖性能 |
4.2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
4.3 岳西黑猪和北岳黑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1.2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 |
2.1.3 企业战略管理类型 |
2.2 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SWOT分析法 |
3 W公司业务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W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1 W公司的发展概况 |
3.1.2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3.2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趋势预测与分析 |
3.2.1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趋势预测 |
3.2.2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3.3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3.1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2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评价 |
4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
4.1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机会分析 |
4.2.2 威胁分析 |
4.2.3 优势分析 |
4.2.4 劣势分析 |
4.3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4.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4.3.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5 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发展战略 |
5.1 战略目标与战略定位 |
5.1.1 战略定位 |
5.1.2 战略目标 |
5.2 战略重点 |
5.2.1 推进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 |
5.2.2 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
5.2.3 完善企业质量监控系统 |
5.3 保障措施 |
5.3.1 机制保障 |
5.3.2 战略保障 |
5.3.3 金融保障 |
5.3.4 技术保障 |
5.3.5 市场保障 |
5.3.6 信息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非瘟”与“新冠肺炎”双重防控压力下我国养猪业所面临的困境及现代生物技术和育种技术应用的迫切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猪粮安天下,良种筑基石 |
2 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丰富,优良种猪利用滞后 |
3 非瘟和新冠肺炎双重疫情形势下,我国保种育种工作陷困境 |
4 集成现代生物和育种技术,助力保种育种工作复苏 |
5 展望 |
(7)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地方品种猪生产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地方品种猪肉消费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地方品种猪发展战略的研究综述 |
1.2.4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3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与问题 |
2.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简介 |
2.1.1 莱芜黑猪 |
2.1.2 里岔黑猪 |
2.1.3 大蒲莲猪 |
2.1.4 沂蒙黑猪 |
2.1.5 烟台黑猪 |
2.1.6 五莲黑猪 |
2.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历程 |
2.2.1 地方品种猪生产发展历程 |
2.2.2 地方品种猪产品发展历程 |
2.2.3 地方品种猪消费发展历程 |
2.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问题 |
2.3.1 数据来源和调查样本情况 |
2.3.2 地方品种猪产业生产发展问题 |
2.3.3 地方品种猪产业产品发展问题 |
2.3.4 地方品种猪产业消费发展问题 |
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外部环境 |
3.1.1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
3.1.2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中观环境 |
3.1.3 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微观环境 |
3.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内在条件 |
3.2.1 地方品种猪饲养管理条件 |
3.2.2 地方品种猪产业的组织形式 |
3.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3.1 地方品种猪产业外在机会 |
3.3.2 地方品种猪产业外在威胁 |
3.3.3 地方品种猪产业内在优势 |
3.3.4 地方品种猪产业内在劣势 |
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
4.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思想与原则 |
4.1.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思想 |
4.1.2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原则 |
4.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总体目标 |
4.2.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方向 |
4.2.2 地方品种猪产业总体战略目标 |
4.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
4.3.1 地方品种猪产业功能定位 |
4.3.2 地方品种猪产业品种定位 |
4.3.3 地方品种猪产业产品定位 |
4.3.4 地方品种猪产业技术定位 |
4.3.5 地方品种猪产业市场定位 |
4.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部署 |
4.4.1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重点 |
4.4.2 地方品种猪产业战略部署 |
5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
5.1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5.1.1 健全执法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5.1.2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化产业化经营 |
5.2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 |
5.2.1 健全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政府综合服务水平 |
5.2.2 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促进地方品种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
5.3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
5.3.1 建立投资引导机制,协调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 |
5.3.2 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
5.4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
5.4.1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水平 |
5.4.2 加强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现代技术可持续发展 |
5.5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市场保障 |
5.5.1 严格监督质量问题,维护猪肉市场秩序稳定 |
5.5.2 多渠道突破市场瓶颈,提升猪肉国际竞争力 |
5.6 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信息保障 |
5.6.1 建立预警体系,有效控制地方品种猪价格波动 |
5.6.2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打造现代化地方品种猪产业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
第一节 选点理由 |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
一、子腊村的生态 |
二、子腊村的生产 |
三、子腊村的生计 |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
一、子腊村的民族 |
二、子腊村的文化 |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
(9)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生猪产业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猪肉市场产业链管理及消费市场的研究综述 |
1.2.3 关于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综述 |
1.2.4 关于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肥城市生猪产业产品演变历程 |
2.1 生猪产业产品产量发展历程 |
2.1.1 肥城市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变化趋势 |
2.1.2 肥城市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的变化趋势 |
2.2 生猪产业产品产值发展历程 |
2.3 生猪产业产品消费发展历程 |
3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1 生猪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生猪产业发展的中观环境 |
3.2.1 行业发展环境 |
3.2.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3 生猪产业发展的微观环境 |
3.3.1 猪肉消费者 |
3.3.2 饲料供应者 |
3.4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SWOT分析 |
3.4.1 优势 |
3.4.2 劣势 |
3.4.3 机会 |
3.4.4 威胁 |
3.4.5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SWOT综合分析 |
4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制定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基本情况 |
4.2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与基本原则 |
4.2.1 战略思想 |
4.2.2 战略原则 |
4.3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总体战略目标 |
4.3.1 战略方向 |
4.3.2 总体战略目标 |
4.3.3 具体战略目标 |
4.4 战略定位 |
4.4.1 功能定位 |
4.4.2 品种定位 |
4.4.3 产品定位 |
4.4.4 技术定位 |
4.4.5 市场定位 |
4.4.6 组织定位 |
4.5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
4.5.1 战略重点 |
4.5.2 实施步骤 |
4.6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部署 |
4.6.1 近期战略部署 |
4.6.2 中期战略部署 |
4.6.3 远期战略部署 |
5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5.1.1 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
5.1.2 创新组织保障机制,提高组织部门的服务水平 |
5.1.3 加强产业从业人才服务建设,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
5.2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保障 |
5.2.1 加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 |
5.2.2 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制度 |
5.2.3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5.3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资金保障 |
5.3.1 要加大财政政策向生猪产业倾斜力度 |
5.3.2 做好产业投资引导工作 |
5.3.3 拓宽生猪产业融资渠道,建立新的产业资金格局 |
5.4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技术保障 |
5.4.1 加强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
5.4.2 依靠科研单位的力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
5.5 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市场保障 |
5.5.1 建立完善生猪市场供需体系,建立产品的信息统计与发布机制 |
5.5.2 加快市场流通效率,建立一体化产业模式 |
5.5.3 开展生猪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
一、养猪业 |
二、养牛业 |
三、养羊业 |
四、养马、驴、骡业 |
五、养兔业 |
六、养禽业 |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主持科研项目 |
四、充分利用现有猪种资源培植优质高效养猪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地方猪种质特性及其保种与多样化利用[J]. 鲁绍雄,李明丽,严达伟,葛长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0(06)
- [2]数字农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网易味央猪的案例[J]. 汪旭晖,赵博,王新. 农业经济问题, 2020(08)
- [3]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林草优化配置与健康养猪技术研究[D]. 陈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4]岳西黑猪与北京黑猪、巴克夏猪的杂交效果分析[D]. 赵冬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5]W公司生猪养殖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李玢.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非瘟”与“新冠肺炎”双重防控压力下我国养猪业所面临的困境及现代生物技术和育种技术应用的迫切性[J]. 侯黎明,牛培培,杜新平,张总平,周五朵,李平华,黄瑞华. 畜牧与兽医, 2020(03)
- [7]山东省地方品种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杨津骁.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9]肥城市生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陈明哲.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2)
- [10]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