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SR水动比例注肥泵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涛,刘坚,李家春,蔡家斌,李继学,杨涛[1](2021)在《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了解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的性能,在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4个文丘里管并联的施肥器,其部分参数为La=105 mm,Lb=55 mm,四通T型出口两侧长度L1~L8=36 mm,文丘里管通道内径均为50 mm.在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吸肥口为1个大气压力,营养液出口为0.10 MPa,进水端入口压力分别为0.15,0.25,0.35,0.45,0.55,0.65 MPa的边界条件下,运用FloEFD软件对施肥器吸肥量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各通道吸肥量与进出口压差呈正相关的工作特性.基于该分析结果,进一步在4个文丘里管并联施肥器的出口增设吸肥泵,构成四吸肥通道+旁路吸肥式管路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通过性能仿真表明: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可提高吸肥量整体提高31.08%以上,方差降低74.12%,同时实现将营养液有压输出.进一步开展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吸肥量性能试验,得出实测平均吸肥量为693.25 L/h,与仿真分析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仅为4%,验证了仿真分析结果.该研究为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整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刘化君,王国强,龚晓茜[2](2022)在《水动比例施肥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水动比例施肥器作为精确施肥的代表性装置,在国内尚停留在理论研究及产品研制方面。由于国内产品性能的不稳定,国内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被国外产品所占据。为了对比国内外水动比例施肥器在吸肥性能上的差异,通过试验综合对比了国内外3款水动比例施肥器的吸肥性能。结果表明:施肥器吸肥量受进口流量和压差的影响,相同压差下,国外施肥器进口流量更大,压力损耗更低,但过大的流量会对施肥器吸肥量产生不良影响;国内施肥器的施肥精度要低于国外施肥器;在大的吸肥量下,施肥器的工作效率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水动比例施肥器的进一步研制提供依据。
刘化君[3](2021)在《水动注入式滴灌施肥机的研制与水肥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
刘炳铄[4](2021)在《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农业灌溉淡水资源匮乏,化肥污染日益严重,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果园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广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果园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必然趋势。“果树上山下滩,不与粮棉油争地”是我国果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受山坡、丘陵、河滩等地形地势的影响,果树的种植区域通常被划分为多个水肥需求量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且互不连接的分区,仅控制一台大型水肥一体机难以对果园多个分区进行精细化水肥管理。因此,本文将果园水肥管理与分布式相结合,设计了一款系统主要由环境监测设备、系统服务器端及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组成的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与购置一台大型水肥一体机相比,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该系统能够依据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的果园环境信息数据,帮助用户制定科学的灌溉施肥决策,之后可通过灵活部署及高效管控多台低成本、高精度的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实现对每个果园分区的精准灌溉施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环境监测设备部署与系统服务器端设计为实时、准确监测果园中的多种生态环境数据,本文研制了一种集成了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以及光照强度传感器的环境监测设备,该设备可利用多种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果园内的环境信息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将信息数据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之后结合聚类分析算法及反距离权重算法,对环境监测设备的部署方案进行优化。此外,为将环境监测设备采集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可视化显示,同时方便用户管控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本文设计了一款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服务器端。(2)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设计与实现为满足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对高灵活性、低成本的需求,配套研发了一种轻简型水肥一体机。为保证注肥的精准度及均匀度,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基于PID控制算法,可依据标准水肥比例以及动态水流量,实时调控注肥速度,同时通过补偿流量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建立肥液流量与占空比之间的函数模型,对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的灌溉施肥控制模型进行优化。通过试验验证,该轻简型水肥一体机注肥结束后,肥液注入量的实际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3)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及测试以实际园间灌溉网络为例,结合环境监测设备、系统服务器端以及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对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整体实现,并设计了多个相关实验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验证。由实验验证结果可得,本系统能够通过灵活部署及高效管控多台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可同时对水肥需求量不同的果园各分区进行精准灌溉施肥,且具有较好的注肥精准度、均匀度及较短的灌溉施肥时间。
李红,汤攀,陈超,张志洋,夏华猛[5](2021)在《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总结分析了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科研、生产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施肥设备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分析了文丘里施肥器、压差施肥罐、比例施肥泵、柱塞泵及固体肥料溶解施肥装置等常用施肥设备的技术特点、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指出施肥设备的发展亟需结合作物区域种植特点,综合施策,创新发展多种先进施肥装备及技术,建立节水节肥技术综合管理体系,重点研究管路中水肥流动规律、优化设计方法、产品研发与标准化、灌水施肥制度与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施肥设备的多功能、低能耗及精准化、水肥一体化系统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切实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
李红,张乾坤,汤攀,孙彩珍[6](2020)在《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性能分析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为探明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的工作原理及水力性能,该研究针对施肥泵的结构原理及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同时还进行了其水力性能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出口压差一定时,随着施肥泵三通阀角度的增大,进口流量先减小后增大,在所有正常工作压力下都呈现同样的趋势。施肥比例与三通阀的水平分流比成正比,且可以实现0.07%到0.35%范围内的连续变化。在正常工况下(进出口压差在0.06~0.18MPa),三通阀角度为90°时,能量转换效率随着进出口压差的增大而增大;施肥比例稳定度为95.91%,表明施肥泵在不同进出口压差下工作时的施肥比例较为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比例施肥泵的整体设计及优化提供指导。
江景涛,杨然兵,鲍余峰,潘志国,员玉良[7](2021)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传统农业"大水大肥"的生产方式,浪费水肥资源、污染环境,制约了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提高水肥利用率、肥药减施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国际公认最好的灌溉施肥技术。为此,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水肥利用率及作物生长、品质等方面的研究,分类介绍了重力自压施肥法、压差式施肥法和文丘里施肥法等施肥方式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施肥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卢珍,周小波,李光辉,李玉玲,曾文明,阮红丽[8](2019)在《水动比例施肥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中指出水动比例施肥泵作为一款性能优越的高端施肥设备,在农业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水动比例施肥泵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动比例施肥泵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李欢[9](2019)在《改进型文丘里混肥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混肥器是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关键的一环,文丘里混肥器由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实际工作中,文丘里混肥器压强损失过大,混肥效果不佳,易出现不吸肥、倒吸肥情况。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种改进型文丘里混肥装置,实现了较为稳定的混肥与降低压强损失的目的,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文丘里混肥器的改进。通过对常规混肥装置的分析与比较,从压强损失、施肥性能以及混肥器所需功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文丘里混肥器与注肥泵的特点,初步设计了文丘里混肥器的结构,提出螺旋纹式结构以及多路正压供肥模式。螺旋纹式结构可以使水肥快速混合,多路正压供肥模式改进了文丘里混肥器压强损失大的弊端。文丘里混肥器的数值模拟。根据改进后的文丘里混肥器的结构,分别对螺旋纹长度、螺旋纹占比以及螺旋纹高度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对其进行正交试验并进行优化,优化了文丘里喉部直径和进口直径的收缩比以及增设螺旋纹混肥结构。根据正压供肥的工况条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FLUENT以及CFDPOST两种软件进行了仿真。在此基础上,对进肥管道位置、紊流区位置、进肥管角度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混肥器模型的各关键参数。以出口速度及负压极值作为评判标准可以得到螺旋纹条数为3条、螺旋纹占比为1/2、螺旋纹高度为15mm的混肥器水力性能较优。文丘里混肥器的试验测试。按混肥器模型做出实物并搭建试验环境,通过改变调频器的频率控制电机转速,调整供水泵的出口流量与压强,测定不同进口条件下喉部参数的变化规律,找寻不同转速条件下喉部压强及流速的大小的关系,并进行压强损失探究;通过调压器调整供肥泵出口流量,测定混肥器混肥比例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正压供肥的混肥结构压强损失较小,约为16%;通过控制供肥泵可以较为精准的控制混肥比例,单泵供肥时,随着目标浓度的增大,其浓度偏差越大;同一目标浓度下,随着供肥泵数量的增多,其混肥浓度越稳定。
吴锡凯[10](2019)在《滴灌系统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装置性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肥一体化具有节水节肥省工等优点,在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其中与滴灌系统配套使用的比例施肥泵运行稳定、施肥均匀度高,性能较优,目前在施肥泵施肥性能进行了单独测试和研究。本文在保持滴灌系统滴灌带首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对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进行性能试验,分析了施肥泵两端作用压差、吸肥比例、肥液桶中不同肥液配比对吸肥量以及施肥管道与输水管道上肥液浓度的影响。初步优选方案后布置在武威地区大田试验滴灌系统中,通过大田玉米水肥一体滴灌试验,对施肥泵两端作用压差与入口流量、吸肥量、肥液浓度以及吸肥比例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FLOW-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选择适合的运行参数组合模式进行灌溉施肥。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不超过设计流量范围下,吸肥量基本符合其相应的比例;施肥比例的变化对入口流量基本没有影响。在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两端压差较小并且施肥比例较大时,施肥泵的稳定情况不如其他施肥比例水平,在压差为0.020.035MPa时运行性能最为稳定,随着压差的继续增大,超过0.05MPa则会产生断吸肥液现象,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不建议采用过大压差与较小施肥比例进行施肥组合。(2)大田试验中施肥泵入口流量随着滴灌带首部压力的增大而变大,同一压力水头下,入口流量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变化不大,大田试验中同一压力水头下吸肥量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增大,基本符合其相应的吸肥比例;吸肥比例为4%时,两种类型滴灌带均出现了一定程度堵塞,实际生产中建议不宜采用较大的吸肥比例进行施肥。(3)侧翼迷宫式滴灌带稳定性不如内镶贴片式滴灌带,选用侧翼迷宫式滴灌带不宜选用较大的吸肥比例与较高的首部压力搭配。管道首部压力较大时吸肥比例不宜超过3%。同一入口流量下,吸肥比例越大,其对应的吸肥量与入口流量的实测值与设定值的相对偏差越小,实际所需的施肥时间与设定时间相比增加了近1/4,与之前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在实际生产运行中应搭配适宜的吸肥比例和灌水器首部压力以满足按时完成施肥量的要求。(4)建立了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数值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入口流量与压差变化关系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最大相对误差为7.22%,由此可以说明本次模拟试验方法较为准确,模型构建合理,可以用来有效地对后续的施肥泵内部液体流动进行模拟分析处理。各个吸肥比例下,活塞上行所需时间大于下行时间13%21%,施肥泵活塞的运行时间随着吸肥比例的增大而变小,由于泵体内流速在入口端速度骤减,并在出口处流速变大,导致相同行程下下行所需要的时间较少。(5)设计改进的施肥桶,施肥泵两端压差的增大在竖直方向上驱动活塞运动到泵体顶部受到的合力越来越大,并且随着压差的增大变大的速率也越来越快,在2s左右达到稳定状态,稳定时出口处的肥液密度约为1.05g/cm3;施肥桶中肥液流速由上至下,由四周向中心不断变大,在吸肥管中肥液出口位置处流速达到了最大流速为1.10cm/s;改善后的施肥桶与传统施肥桶相比肥液剩余量减少了79.2%,有效地提高了肥液利用率,并且改善肥料溶解问题,达到了省时省力的效果。
二、MSR水动比例注肥泵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R水动比例注肥泵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丘里管施肥器工作原理 |
1.1 物理模型及参数 |
1.2 文丘里管施肥器工作原理 |
2 浓度及p H值模型 |
3 压力工作特性分析 |
3.1 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模型 |
3.2 流体子域与边界条件设置 |
3.3 网格划分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4.1 工作原理分析 |
4.2 运行工况仿真分析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5.2 测试试验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 |
(2)水动比例施肥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装置 |
1.2 试验方案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进口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 施肥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施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 结论 |
(4)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果园水肥一体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 |
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设计及关键技术 |
2.1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设计 |
2.1.1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需求分析 |
2.1.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原则 |
2.1.3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结构 |
2.2 系统关键技术 |
2.2.1 聚类分析算法 |
2.2.2 反距离权重算法 |
2.2.3 XGBoost算法 |
2.2.4 PID控制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3 环境监测设备部署与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
3.1 环境监测设备部署 |
3.1.1 环境监测设备结构设计 |
3.1.2 环境监测设备硬件选型 |
3.1.3 环境监测设备硬件实现 |
3.1.4 环境监测设备软件实现 |
3.1.5 环境监测设备优化部署方案 |
3.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
3.2.1 数据通信传输协议 |
3.2.2 协同灌溉决策调整 |
3.2.3 XGBoost算法模型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4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设计与实现 |
4.1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外观设计 |
4.2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结构设计 |
4.3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硬件选型 |
4.4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硬件实现 |
4.5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软件设计 |
4.6 灌溉施肥控制模型 |
4.6.1 流量计修正补偿 |
4.6.2 PID控制算法仿真 |
4.6.3 PID控制算法优化 |
4.7 轻简型水肥一体机性能实验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5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及测试 |
5.1 园间灌溉网络设计 |
5.2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实现 |
5.3 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整体性能实验验证 |
5.3.1 单台水肥一体机灌溉不同果园分区 |
5.3.2 多台水肥一体机分别灌溉不同果园分区 |
5.3.3 多台水肥一体机协调灌溉同一果园分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施肥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文丘里施肥器 |
1.2 智能施肥机 |
1.3 压差施肥罐 |
1.4 比例施肥泵 |
1.5 柱塞泵及其他类型泵 |
1.6 固体肥料溶解施肥装置 |
2 未来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
2.1 发展趋势 |
2.2 研究重点 |
(7)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1.1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1.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1.3 水肥一体化对作物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1.4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降低病害传播的影响 |
2 水肥一体化装备研究现状 |
2.1 重力自压施肥法 |
2.2 压差式施肥法 |
2.3 文丘里施肥法 |
2.4 注肥泵法 |
2.5 多功能水肥一体机 |
2.5.1 旁路吸肥式 |
2.5.2 旁路注肥式 |
2.5.3 主管压差式 |
2.5.4 主管加压式 |
2.6 施肥方式的比较分析 |
3 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
1)不同地区、不同作物水肥耦合机理研究。 |
2)CFD数值模拟技术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 |
3)低压灌溉施肥技术的研究。 |
4)模糊控制技术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 |
5)物联网技术在水肥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 |
4 结语 |
(8)水动比例施肥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2.1 结构研发 |
2.2 性能试验 |
2.3 运动机理研究 |
3 存在的问题 |
4 发展方向 |
(9)改进型文丘里混肥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章节安排 |
2 常规混肥装置原理与分析 |
2.1 混肥装置的总体构成 |
2.2 设备原理及工作流程 |
2.3 常规混肥装置的工作原理 |
2.3.1 压差式混肥装置 |
2.3.2 自吸式混肥装置 |
2.3.3 注入式混肥装置 |
2.4 对比分析 |
2.5 基于文丘里结构的注入式混肥器结构构想 |
3 文丘里混肥器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3.1 文丘里混肥器的总体设计 |
3.2 仿真试验整体设计 |
3.2.1 试验架构模态分析 |
3.2.2 螺旋纹条数设计 |
3.2.3 螺旋纹占比设计 |
3.2.4 螺旋纹高度设计 |
3.2.5 较优的结果选择 |
3.3 正交试验分析法 |
3.4 进肥管道位置的选择 |
3.5 管道长度对紊流区域的影响 |
3.6 收缩比选择 |
3.7 进肥管角度确定 |
3.8 仿真及结果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试验平台的搭建 |
4.1.1 试验目的及原则 |
4.1.2 试验平台的工作原理 |
4.2 试验方法设计 |
4.3 不同转速下混肥器工况试验 |
4.4 阀门开合度试验 |
4.5 喉部压强的变化规律 |
4.6 喉部压强损失 |
4.7 混肥配比试验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滴灌系统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装置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
1.2.1 滴灌施肥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 |
1.2.2 滴灌施肥方式与装置 |
1.2.3 注肥泵施肥装置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案 |
2.1 试验主要材料 |
2.2 室内试验布置与方法 |
2.3 大田试验设计与布置 |
2.3.1 试验区概况 |
2.3.2 试验方案与布置 |
2.4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内部结构数值模拟试验 |
2.4.1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内部结构 |
2.4.2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运行原理 |
2.5 试验指标测定及预期结果 |
2.5.1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
2.5.2 预期结果 |
第三章 压差对比例施肥泵性能试验研究 |
3.1 施肥泵两端作用压差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不同滴灌带首部压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不同压差下吸肥比例变化对吸肥均匀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吸肥量对比例施肥泵性能试验研究 |
4.1 不同施肥比例下的吸肥量与入口流量的变化 |
4.2 不同取液口肥液浓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肥液桶中不同肥液配比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
5.1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活塞受力分析 |
5.2 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泵内部流动模拟研究分析 |
5.2.1 施肥泵两端压差与入口流量关系 |
5.2.2 施肥泵内部流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施肥桶结构改进设计 |
6.1 施肥桶改进设计方案 |
6.2 施肥桶结构改进后吸肥性能试验研究 |
6.2.1 施肥桶结构改进后实体装置 |
6.2.2 施肥桶数值模拟试验 |
6.2.3 施肥桶改进对比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MSR水动比例注肥泵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并联四文丘里管施肥器“旁路吸肥”模式性能分析[J]. 王永涛,刘坚,李家春,蔡家斌,李继学,杨涛.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1(09)
- [2]水动比例施肥器性能对比试验研究[J]. 刘化君,王国强,龚晓茜. 农机化研究, 2022(05)
- [3]水动注入式滴灌施肥机的研制与水肥分布规律的研究与应用[D]. 刘化君.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果园分布式水肥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炳铄.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中国水肥一体化施肥设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李红,汤攀,陈超,张志洋,夏华猛.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2021(02)
- [6]阀门调节式比例施肥泵性能分析与试验[J]. 李红,张乾坤,汤攀,孙彩珍.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8)
- [7]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江景涛,杨然兵,鲍余峰,潘志国,员玉良. 农机化研究, 2021(05)
- [8]水动比例施肥泵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卢珍,周小波,李光辉,李玉玲,曾文明,阮红丽. 现代农业科技, 2019(19)
- [9]改进型文丘里混肥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欢.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10]滴灌系统水力驱动式比例施肥装置性能影响因素研究[D]. 吴锡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