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中药繁缕中几个黄酮碳苷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看LC-MS-MS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于金萍,刘亦学,李琦,张惟,白鹏华[1](2021)在《环境因子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缕[Stellaria media(L.) Vill.]逐渐成为天津设施蔬菜田中的恶性杂草,研究环境因子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对预防及治理繁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温度、pH值、干旱胁迫、盐胁迫、埋藏深度等对繁缕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适于繁缕种子萌发的温度为10℃,其次是15、5℃,随着温度升高,萌发率降低,芽长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10℃时,不同pH值(5.0、6.0、7.0、8.0、9.0)培养液处理之间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差异。在5、20℃时,不同pH值对繁缕种子萌发率有显着影响。较高浓度的NaCl、PEG(聚乙二醇)培养液及较深的埋藏深度,皆不利于繁缕种子的萌发。温度、埋藏深度、土壤状况(如盐分含量、pH值、干旱程度)均能影响繁缕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于金萍,刘亦学,李琦,张惟,白鹏华[2](2019)在《设施萝卜田繁缕发生动态及对萝卜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繁缕(Stellaria media)在天津设施蔬菜地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给萝卜、芹菜和番茄等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明确繁缕的发生规律,对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沙窝萝卜田繁缕发生情况进行了2年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9月中旬至萝卜收获前均有繁缕发生,11月中旬出苗达到高峰(20.83株/m2),占整个生育期总出苗量(145.67株/m2)的14.3%,随后出苗量逐渐减少。随着温度的降低,繁缕出苗量逐渐增加,最适生长温度为8~15℃。繁缕的发生量与萝卜产量性状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
赵长亮[3](2018)在《基于果园生草对繁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缕(Stellariamedia(L.)Vill.)为石竹科(Caryophyllanceae)繁缕属(Stellaria L.)植物。目前,对繁缕研究大多在药用和食用方面,对繁缕是否适合在果园生草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为了阐明其适合在果园生草中推广和应用,本研究对繁缕进行了种子萌发特性、播期以及不同遮阳处理对其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其结果如下:1.在恒温12℃、15℃、20℃、25℃和30℃条件下进行繁缕种子室内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繁缕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15℃~20℃。在恒温15℃和20℃条件下,种子萌芽率是95%和87%,在恒温12℃和25℃条件下,种子萌芽率为71%和52%,在恒温30℃条件下,种子不发芽。2.分别在3月中旬和下旬(地温达到12℃~15℃)、4月中旬(地温达到20℃)、5月上旬(地温达到30℃)、8月下旬(地温达到25℃)进行播种。试验结果表明8月下旬播种的繁缕出苗最早,仅需7 d左右,且植株长势最好,叶片面积最大约2.67 cm2;5月上旬播种的繁缕出苗最晚,需20 d左右,且长势最差,叶片面积最小约1.35 cm2。建议在晋中地区播种时间为8月下旬~9月上旬。3.通过研究不同程度遮阳处理(遮阳率为65%、75%、85%、95%)对繁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繁缕在遮阳率95%处理下长势最佳,CK下植株长势最小。遮阳处理下的叶片面积较大,叶片较薄,耐践踏性降低。4.遮阳处理能够有效的延迟繁缕的枯黄期。从植株叶片的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来看,遮阳率95%处理下植株抗寒性最强,对照下的植株抗寒性最弱,但从植株叶片和茎的丙二醛含量来看,对照下植株抗寒性最强。
吴子江[4](2013)在《无花果叶类黄酮提取、纯化、鉴定及抗氧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无花果叶片为材料,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无花果叶类黄酮的方法和工艺。探讨了利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无花果叶类黄酮的最佳条件。从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O2-·)、DPPH自由基及还原能力这4个方面研究了无花果叶类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了无花果叶中类黄酮的组成。研究结果如下:一、采用响应面法对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提出了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无花果叶类黄酮的最优条件,为无花果叶的充分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醇浓度、超声提取时间、液料比3个因素对无花果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其后以响应面法做优化组合实验。分析表明,提取最佳条件为420w超声功率下,乙醇浓度35.48%,超声提取33min,液料比59:1可获得最高提取率,预测提取率为34.8mg/g。二、以无花果叶类黄酮的吸附率、解析率为指标,考察了7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无花果:类黄酮的分离纯化性能,筛选出最佳大孔吸附树脂。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树脂无论在吸附还是解析率上都有较优表现。其后以单因素实验考查了吸附时间、解析浓度、吸附液pH值、解吸液pH值,洗脱体积等对大孔树脂的解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101型大孔树脂合适的吸附解析条件为样品pH1进行吸附,以pH3浓度90%的乙醇为洗脱剂,以12mL洗脱液洗脱1g吸附饱和的树脂的量计算所需洗脱溶剂体积为好。三、无花果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剩余水相部分在不同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清除作用及还原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萃取物对三种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且均具有还原性。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清除作用及还原能力均变强。且在未达到饱和清除之前均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在与对照Vc实验中发现,3种萃取物在清除羟自由基时与Vc差别不大,而还原性实验则差异显着。这可能是因为提取物中具有强烈清除自由基的物质,但对还原性影响不大。四、用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测定不同保留时间对应的成分,确定了无花果叶中6种主要成分,分别为芹菜素-3-C-阿拉伯糖-6-C-葡萄糖苷、芹菜素芸香糖苷、芦丁、槲皮素六碳糖苷、山奈酚六碳糖苷、山奈酚芸香糖苷。其中芹菜素-3-C-阿拉伯糖-6-C-葡萄糖苷、芹菜素芸香糖苷、山奈酚六碳糖苷3种化合物为首次在无花果叶中发现。
孔羽[5](2011)在《木豆叶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为豆科(Leguminosae)木豆属(Cajanus)一年或多年生灌木,广泛分布于南北纬35°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具有广泛的生态价值和药用价值。木豆叶在民间用于治疗外伤感染、褥疮、感冒、糖尿病、股骨头坏死和癌症等,目前活性成分研究较少。本文以MTT细胞毒测试为导向,首次对木豆叶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明确了 22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同时,通过对单体成分的评价明确木豆中芪类化合物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对活性最好的芪类成分木豆芪酸(CSA)抗人乳腺癌的体内生物活性及体外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研究为木豆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高效低毒的天然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全文工作取得进展如下:1、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正相、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凝胶色谱、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方法,从木豆叶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了 2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方法(UV、IR、NMR、)鉴定了其中22个化合物:棕榈酸酯(1)、木豆内酯(2)、木豆芪C(3)、球松素.(4)、球松素查尔酮(5)、木豆芪酸(6)、12-羟基木豆芪酸(7)、芹菜素(8)、木犀草素(9)、柚皮素(10)、芹菜素-8-C-a-L-阿拉伯糖苷(11)、异牡荆苷(12)、牡荆苷(13)、荭草苷(14)、芹菜素-6,8-二-C-a-L-吡喃阿拉伯糖苷(15)、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a-L-阿拉伯糖苷(16)、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葡萄糖苷(17)、染料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8)、木糖(19)、木犀草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8-C-β-D-吡喃葡萄糖苷(20)、木犀草素-6-C-β-D-吡喃葡萄糖基-8-C-a-L-阿拉伯吡喃糖苷(21)、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其中2个化合物:2和7为新化合物,9个化合物11、14、15、16、17、19、20、21和22为首次从木豆中分离得到。2、采用MTT(噻唑蓝)方法对化合物2-22进行活性筛选,实验结果发现:与其他化合物相比,3个芪类化合物3、6、7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他们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的IC50值分别为·:(化合物 3)8.53、11.92、9.79 μg/mL,(化合物 6)4.81、5.11、5.01 μg/mL,(化合物 7)10.13、12.01、12.78 μg/mL。其中,化合物6(CSA)对三种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3、通过构建荷瘤裸鼠动物模型,本研究首次对CSA进行抗人乳腺癌(MCF-7)的体内活性评价,结果发现CSA具有明显的体内抗MCF-7活性,给药剂量为15 mg/kg和30 mg/kg的CSA对裸鼠MCF-7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3.14%和66.41%,并且没有引起小鼠体重的明显变化。病理学观察发现CSA能够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CSA能够诱导MCF-7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这种凋亡产生的可能机制是通过引起MCF-7肿瘤细胞S期和G2/M期细胞大量阻滞而发生的。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明CSA通过引起线粒体膜电位的丢失、激活caspase 3蛋白酶,同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诱导MCF-7细胞凋亡。
郑玉红,赵海光,单宇,周建建,韩福贵[6](2010)在《繁缕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种的考证出发,综述了繁缕近年来在形态学、植物化学、分子系统学、孢粉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繁缕作为资源植物的利用和作为杂草的防除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繁缕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地利用繁缕种质资源提供了借鉴。
单宇[7](2009)在《繁缕抗病毒活性蛋白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繁缕(Stellaria media (L.) Villars)为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繁缕属(Stellaria L.)植物,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繁缕全草入药,有多种药用功效,尤其繁缕鲜汁液在治疗疱疹等病毒性皮肤病方面有显着疗效。为阐明其药效物质,本研究以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的活性为导向,从繁缕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新的抗HSV-2活性蛋白,初步对其进行了理化性质、质谱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其具有过氧化物酶(POD)和核糖体失活蛋白(RIP)的相关活性;本文同时对繁缕RIP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展开研究,首次克隆到Q1、Q2两个繁缕RIP基因并获得异源表达,为繁缕抗病毒药效物质的分离纯化和阐明提供了关键信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繁缕活性蛋白分离纯化、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1.1繁缕活性蛋白分离纯化以抗病毒(HSV-2)活性为导向分离指标,采用50%-85%饱和度硫酸铵盐析、弱阳离子交换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及强阳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从繁缕中分离得到一种抗病毒活性蛋白。SDS-PAGE、FPLC、MALDI-TOF MS显示该蛋白达到色谱纯以上,精确分子量为35.157kD; PAS染色结果表明该蛋白是糖蛋白;IEF-PAGE电泳结果表明为碱性蛋白,等电点9.3<pI<9.6。1.2繁缕活性蛋白鉴定对分离得到的活性蛋白,应用MALDI-TOF MS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数据库检索未能发现与之匹配的数据。应用ESI-Q-TOF2MS解析了活性蛋白的4个胰酶水解肽段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GFEVIDAAK (Fr1)、GPSFAVQLR (Fr2)、 AFSTNKGLAPGLLR (Fr3)和MGNTGVLTGERNDR (Fr4)。数据库检索和比对结果显示获得的序列为蛋白新序列。多重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中Frl和Fr4肽段与植物POD的部分氨基酸保守序列同源性较高。鉴定该蛋白是一种新的天然植物蛋白,命名为SAP (Stellaria Antiviral Protein)。1.3繁缕活性蛋白生物活性研究实验表明SAP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活性。体外抗病毒实验显示SAP可体外抑制HSV-2对细胞的感染,IC50达到0.37μM,CC50大于40μM。其在HSV-2感染初期作用效果最显着,作用机制与直接使病毒失活有关。体外抗肿瘤实验显示SAP有较强的抗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结肠癌细胞LoVo生长活性,IC5o分别为9.09μM和12.32μM,同时对正常细胞生长无明显作用,CC50大于40μM,具有显着地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SAP具有较强的RNAN-糖苷酶活性和DNA超螺旋裂解活性。SAP对核糖体RNA和超螺旋DNA的这种切割作用具有不可修复性,可以称之为DNA (RNA)糖苷酶/脱嘌呤裂解酶,这种酶活性也许是SAP抗病毒、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体外POD活性实验表明SAP还具有较强的POD活性,酶活力大小为36.6Umin-1μg-1,Km值为0.01mol/L。2繁缕核糖体失活蛋白(RIP)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研究2.1繁缕RI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繁缕RIP基因保守区片段,结合RACE技术获得5’和3’非翻译区序列,将相关序列拼接,获得了2条繁缕RIP基因Q1(FJ860049)和Q2(FJ860050)的cDNA全长。Q1与Q2的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858bp,765bp,其同源性为95.5%。Q1、Q2有390个碱基与同科其他植物RIP基因完全相同,且碱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与不同科属植物RIP同源性较低。Q1、Q2和以DNA为模板获得的繁缕RIP基因Q(FJ860051)进行分析比较,证实繁缕RIP基因无内含子。Q1和Q2编码的繁缕RIP分别命名为Stellarin1和Stellarin2。二者的理论分子量分别为31.0kD和27.6kD,p1分别为9.40和9.54,都包含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其理化特征均与I型RIP和SAP相似,但与后者的同源性较低。序列分析发现,Stellarin1和Stellarin2与已知RIP产生抗病毒活性的特征区域同源性很高,相应保守区域完全相同,表明繁缕RIP具备抗病毒能力,预示繁缕存在多种抗病毒活性蛋白。2.2繁缕RIP基因原核表达将Q1、Q2连接到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ET29a-Q1和pET29a-Q2,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a、BL21(DE3)和BL21(DE3)plysS中。含有pET29a-Q1和pET29a-Q2的3种菌株分别在LB和TB培养基中振荡培养,并诱导表达。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处理中,Q1均未能获得可观察到的表达;Q2只在采用LB培养基的BL21(DE3)和BL21(DE3)plysS中得到低含量表达。Q1、Q2表达的产物对宿主细胞有毒性,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从而导致Q1、Q2未能得到高效表达。
付桂香,董曦,赵世萍[8](2009)在《LC/MS/MS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LC/MS/MS在药代动力学、代谢产物结构解析、药物定性定量研究等方面的一些应用。引用参考文献26篇。
董美芳,尚富德[9](2009)在《不同生境下繁缕叶的形态结构特点比较》文中认为通过形态观察法和石蜡切片法,对采自三种生境下的繁缕叶片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繁缕属阴生植物,对不同的生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作为农田杂草难以清除,但可以开发其为草坪、地被植物.同时,从其结构特点分析了可以将其作为蔬菜的原因.
徐霞,李亚仲,冯煦,王鸣,孙浩[10](2008)在《繁缕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繁缕属植物主要含有环肽、黄酮、甾醇、挥发油等化学成分。由于其明确的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近年来日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
二、从中药繁缕中几个黄酮碳苷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看LC-MS-MS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中药繁缕中几个黄酮碳苷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看LC-MS-MS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因子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温度对繁缕种子萌发影响试验 |
1.2.2 不同pH值培养液对繁缕种子萌发影响试验 |
1.2.3 干旱胁迫对繁缕种子萌发影响试验 |
1.2.4 NaCl胁迫对繁缕种子萌发影响试验 |
1.2.5 土壤埋藏深度对繁缕种子萌发影响试验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pH值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 干旱胁迫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2.4 NaCl胁迫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2.5 土壤埋藏深度对繁缕出苗的影响 |
2.6 pH值与温度互作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3 小结 |
(2)设施萝卜田繁缕发生动态及对萝卜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繁缕发生规律 |
1.2 温度对繁缕发生情况的影响 |
1.3 繁缕对萝卜产量性状的影响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繁缕发生规律 |
2.2 温度对繁缕的影响 |
2.3 繁缕对萝卜产量性状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基于果园生草对繁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果园生草研究进展综述 |
1.1.1 果园生草的涵义及意义 |
1.1.2 果园生草对果树生长环境的影响 |
1.1.3 果园生草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 |
1.1.4 果园生草对果树生长结果的影响 |
1.1.5 果园生草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1.6 果园生草栽培方式及草种选择要求 |
1.2 繁缕研究概况 |
1.2.1 繁缕的分类学研究 |
1.2.2 繁缕的植物化学研究 |
1.2.3 繁缕的杂草学研究 |
1.3 种子萌发及播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遮阳处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种子萌发试验 |
2.2.2 田间播种时间与播种方式 |
2.2.3 遮阳处理试验 |
2.3 测定方法 |
2.3.1 田间物候期观测及形态指标测定 |
2.3.2 不同遮阳光照强度及地温测定 |
2.3.3 繁缕枯黄期观测 |
2.3.4 不同遮阳处理下繁缕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5 不同遮阳处理下繁缕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不同遮阳处理下繁缕抗寒性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繁缕种子萌发特性及播期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黑暗条件下不同温度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2 不同播期对繁缕物候期影响 |
3.1.3 不同播期对成熟繁缕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播期对繁缕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遮阳处理对光照强度及地温的影响 |
3.2.2 不同遮阳处理下繁缕田间物候期观测 |
3.2.3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4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根冠比的影响 |
3.2.5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6 田间抗寒性测定过程中日平均气温变化 |
3.2.7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2.8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9 不同遮阳处理对繁缕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繁缕种子萌芽及播期的研究 |
4.2 遮阳处理对繁缕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4)无花果叶类黄酮提取、纯化、鉴定及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前言 |
1.2 无花果的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主要栽培品种 |
1.2.1 种质资源收集 |
1.2.2 资源分类研究 |
1.2.3 主要优良栽培品种 |
1.3 无花果的营养成分 |
1.3.1 维生素 |
1.3.2 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 |
1.3.3 香豆素类化合物和挥发性组分 |
1.3.4 氨基酸及酶 |
1.3.5 碳水化合物 |
1.3.6 类黄酮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二章 优化超声波提取无花果叶类黄酮工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4 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
2.1.5 因素实验 |
2.1.6 响应面设计实验 |
2.1.7 无花果类黄酮提取率实验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芦丁标准曲线 |
2.2.2 乙醇浓度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3 液料比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4 超声时间对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
2.2.5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无花果叶类黄酮 |
2.2.6 超声波提取无花果叶类黄酮的响应面分析 |
2.2.7 无花果提取率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无花果叶黄酮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3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3.1.4 无花果叶提取物的制备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
3.1.5 吸附量测定 |
3.1.6 解吸量测定 |
3.1.7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1.8 D101 型大孔树脂静态纯化工艺考察 |
3.1.9 D101 型大孔树脂动态纯化工艺考察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大孔树脂的筛选 |
3.2.2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3.2.3 不同 pH 值对类黄酮吸附效果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解吸液对类黄酮解析效果的影响 |
3.2.5 不同 pH 值对类黄酮解吸效果的影响 |
3.2.6 洗脱体积对洗脱效果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无花果叶片黄酮体外的抗氧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3 无花果叶提取物的制备 |
4.1.4 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测定 |
4.1.5 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测定 |
4.1.6 清除 DPPH 自由基活性测定 |
4.1.7 还原能力测定 |
4.1.8 样品类黄酮含量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评价研究 |
4.2.2 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评价研究 |
4.2.3 清除 DPPH 自由基活性评价研究 |
4.2.4 还原能力评价研究 |
4.2.5 样品溶液黄酮含量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无花果叶黄酮类成分的色谱质谱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3 液相色谱条件 |
5.1.4 质谱条件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木豆叶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木豆简介 |
1.1.1 木豆的植物学特征 |
1.1.2 木豆的用途 |
1.1.3 木豆种质资源 |
1.1.4 适应生境与分布 |
1.2 木豆化学成分与生物学活性研究概况 |
1.2.1 木豆的化学成分 |
1.2.2 木豆生物学活性研究 |
1.3 天然产物抗肿瘤研究概况 |
1.3.1 天然抗肿瘤药物介绍 |
1.3.2 天然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
1.3.3 天然产物抗肿瘤作用机制 |
1.3.4 天然产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抗肿瘤活性指导木豆叶化学成分的分离 |
2.1 木豆叶抗肿瘤活性初步筛选 |
2.1.1 实验原理 |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 木豆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
2.2.1 植物来源及鉴定 |
2.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3 提取物的制备 |
2.2.4 木豆叶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
2.2.5 分析测试条件 |
2.2.6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2 单体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木豆叶中的单体成分CSA体内抗人乳腺癌活性评估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瘤株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溶液配制 |
3.2.2 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培养 |
3.2.3 动物模型构建与给药处理 |
3.2.4 移植瘤生长情况和药物抑瘤效果观察、测试 |
3.2.5 药物对MCF-7移植瘤作用的观察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人乳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 |
3.3.2 移植瘤生长情况和CSA抑瘤效果 |
3.3.3 病理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诊断 |
3.3.4 MCF-7移植瘤细胞周期 |
3.3.5 MCF-7移植瘤DNA变化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木豆叶中单体成分CSA体外抗人乳腺癌作用机制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MCF-7肿瘤细胞DNA形态观察 |
4.2.2 MCF-7肿瘤细胞总DNA提取及DNAladder检测 |
4.2.3 流式细胞仪分析MCF-7肿瘤细胞周期 |
4.2.4 流式细胞仪检测MCF-7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 |
4.2.5 Western blotting分析MCF-7蛋白质表达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SA诱导MCF-7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
4.3.2 CSA阻滞MCF-7细胞周期 |
4.3.3 CSA作用后MCF-7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4.3.4 CSA对MCF-7细胞中凋亡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与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繁缕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繁缕研究历史及种的考证 |
2 繁缕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3 繁缕的化学成分研究 |
3.1 黄酮类化合物 |
3.2 甾体、蒽醌类化合物 |
3.3 蛋白质、氨基酸类 |
3.4 挥发油 |
3.5 繁缕的植物提取物 |
3.6 其他成分 |
4 繁缕的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
5 繁缕的孢粉学研究 |
6 繁缕的生态学研究 |
7 繁缕作为资源植物的研究 |
8 繁缕作为杂草的研究 |
9 讨论 |
(7)繁缕抗病毒活性蛋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繁缕研究概况 |
1. 繁缕本草考证 |
2. 繁缕分类学研究 |
3. 繁缕植物化学研究 |
4. 繁缕分子系统学研究 |
5. 繁缕杂草学研究 |
6. 繁缕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 |
第二节 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 |
1. POD分子结构及组成 |
2. POD反应机理 |
3. POD分离纯化研究 |
4. POD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三节 核糖体失活蛋白研究进展 |
1. RIP类型和分布 |
2. RIP分子结构及组成 |
3. RIP酶学特性 |
4. RIP生理功能 |
5. RIP在异源生物中的表达 |
6. RIP在医学中的应用 |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繁缕活性蛋白分离纯化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繁缕总氨基酸成分测定 |
2.2 蛋白粗提液制备 |
2.3 活性蛋白分离纯化结果分析 |
2.4 繁缕抗病毒蛋白导向分离 |
2.5 活性蛋白纯度检测 |
2.6 活性蛋白理化性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繁缕活性蛋白质谱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品制备 |
1.2 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
1.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 |
1.4 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UAD-TOF2)分析 |
1.5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检索 |
2. 结果与分析 |
2.1 N-端氨基酸序列分析 |
2.2 MALDI-TOF MS分析 |
2.3 ESI-QUAD-TOF2 MS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繁缕活性蛋白生物活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1.2 抗HSV活性测定 |
1.3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测定 |
1.4 RNA N-糖苷酶活性测定 |
1.5 对超螺旋DNA的切割作用 |
1.6 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AP抑制HSV-2活性研究 |
2.2 SAP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测定 |
2.3 繁缕蛋白组分及SAP的RNA N-糖苷酶活性 |
2.4 对超螺旋DNA的切割作用 |
2.5 SAP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3. 讨论 |
3.1 SAP抗病毒活性 |
3.2 SAP抗肿瘤活性 |
3.3 SAP RNA N-糖苷酶活性 |
3.4 SAP DNA超螺旋裂解活性及抗病毒、抗肿瘤机理初探 |
3.5 SAP过氧化物酶活性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繁缕RIP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繁缕总RNA提取 |
2.2 繁缕总DNA提取 |
2.3 繁缕RIP基因片段的扩增 |
2.4 RACE扩增 |
2.5 繁缕RIP基因全长的获得 |
2.6 繁缕Q1、Q2基因序列比较与分析 |
2.7 繁缕Q1、Q2编码氨基酸序列比较与分析 |
3. 讨论 |
3.1 同源克隆的方法用于繁缕RIP基因的克隆 |
3.2 繁缕Stellarin 1和Stellarin 2的特征分析 |
3.3 繁缕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繁缕RIP基因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菌株及质粒 |
1.2 转化大肠杆菌、扩大培养 |
1.3 质粒提取及Barn H Ⅰ、Hind Ⅲ双酶切片段回收、连接、转化 |
1.4 诱导外源基因表达 |
1.5 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的蛋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化大肠杆菌、扩大培养 |
2.2 质粒提取及BamH Ⅰ、Hind Ⅲ双酶切片段回收、连接、转化 |
2.3 pET 29a-Q1、pET 29a-Q2的鉴定 |
2.4 pET 29a-Q1、pET 29a-Q2中Q1、Q2基因的序列分析 |
2.5 诱导外源基因表达 |
3. 讨论 |
3.1 菌株和载体对Q1、Q2表达的影响 |
3.2 培养基对Q1、Q2表达的影响 |
3.3 Q1、Q2的诱导表达产物对菌株生长的影响 |
3.4 Q1、Q2基因序列本身可能对表达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全文讨论与总结 |
1. 全文结论 |
2. 本文的创新点 |
3. 本文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繁缕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 肽 |
2 黄 酮 |
3 挥发油 |
4 甾 体 |
5 生物碱 |
6 其 他 |
7 结 语 |
四、从中药繁缕中几个黄酮碳苷成分的分离和分析看LC-MS-MS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因子对繁缕种子萌发的影响[J]. 于金萍,刘亦学,李琦,张惟,白鹏华. 杂草学报, 2021(03)
- [2]设施萝卜田繁缕发生动态及对萝卜产量性状的影响[J]. 于金萍,刘亦学,李琦,张惟,白鹏华. 杂草学报, 2019(02)
- [3]基于果园生草对繁缕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赵长亮.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4]无花果叶类黄酮提取、纯化、鉴定及抗氧化研究[D]. 吴子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
- [5]木豆叶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 孔羽.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5)
- [6]繁缕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郑玉红,赵海光,单宇,周建建,韩福贵.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 [7]繁缕抗病毒活性蛋白的初步研究[D]. 单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8]LC/MS/MS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分析中的应用[A]. 付桂香,董曦,赵世萍. 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09
- [9]不同生境下繁缕叶的形态结构特点比较[J]. 董美芳,尚富德.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10]繁缕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徐霞,李亚仲,冯煦,王鸣,孙浩.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