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代维[1](2021)在《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会导致许多胃内及胃外疾病。中国是Hp高感染率、胃癌高发的发展中国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了根除Hp不仅可以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还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尽管指南推荐的有铋剂四联疗法、伴随疗法、序贯疗法等,但由于抗生素耐药性、依从性、患者个体基因多态性导致的药物代谢差异,仍有3%~24%的患者初治失败。新近研究发现,Hp感染和根除诱导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辅助治疗可减轻根除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衡。但益生菌对Hp补救治疗人群的效果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尚无统一定论。故本研究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个部分,初步探索补救治疗前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8月-2020年12月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从门诊数据系统及对患者的问卷调查中获取临床资料,包括基线数据、既往根除史、胃镜表现、药敏结果、CYP2C19基因多态性、本次治疗方案及治疗结局。根除失败定义为:既往经历过1次及以上根除Hp失败,根据根除前是否开具过益生菌制剂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统计补救治疗患者耐药率、根除率,电话回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分析影响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前瞻性纳入40例因既往根除Hp失败再次来我院根除的患者。根除失败定义为:我国第五次共识推荐的标准铋剂四联根除失败≥1次或其余方案失败≥2次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完善Hp药敏试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分别在根除治疗前给予含/不含培菲康的30天辅助治疗,随后给予艾司奥美拉唑(耐信)40mg Bid+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220mg Bid+阿莫西林胶囊(阿莫仙)1g Bid+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 Bid口服14天根除,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及根除疗效,并在治疗过程中分别于益生菌治疗前(T0)、根除治疗前(T1)、根除治疗后(T2)、根除后4周(T3)收集粪便标本,存放于-80℃冰箱。试验结束将粪便标本送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16S r 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第一部分观察性研究: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纳入根除失败的患者143例。益生菌组53例,非益生菌组90例。有66例患者进行了Hp药敏检测,34例患者进行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补救治疗患者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80.3%、60.6%、3.0%、3.0%、0、0;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48.5%),其次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双重耐药(24.2%)、甲硝唑单耐药(12.1%)、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双重耐药(6.1%)。绝大部分根除失败患者表现为快、中代谢型,分别占50%(17/34)、47.1%(16/34);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补救治疗根除率分别为89.5%(85/95)、89.6%(43/48)。治疗前无论是否辅助益生菌对根除率没有显着影响(92.5%vs.87.8%,p=0.378),但益生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非益生菌组(5.7%vs.14.7%,p=0.019)。第二部分干预性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22例,非益生菌组18例。ITT分析总根除率87.5%,PP分析总根除率89.7%。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根除率无显着差异(p=1.000)。培菲康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但物种组成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分析根除治疗对其影响,发现在根除结束时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患者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包括Chao1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在根除后4周基本恢复至根除前水平。PLS-DA分析显示,益生菌组和非益生菌组在根除结束时肠道菌群组成较根除前具有显着差异,但根除后4周益生菌组较非益生菌组更接近于根除前状态。物种组成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根除结束时肠道内条件致病菌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la和Enterobacter相对丰度较根除前升高,根除4周后有所下降;而有益菌如Bifidobacterium、Blautia和Romboutsia则在根除结束时明显减少,根除4周后有所恢复,其中益生菌组有益菌的上升较非益生菌组更显着。结论:补救治疗根除前补充益生菌虽不能提高疗效,但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呋喃唑酮联合阿莫西林/四环素的铋剂四联14天疗法对于Hp补救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补救治疗患者阿莫西林、利福平、呋喃唑酮、四环素耐药率仍稳定维持在低水平;补救治疗患者最常见的耐药模式是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多重耐药。
王嘉伦[2](2016)在《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传统医药学的简称,是蒙古族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逐渐积累出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及其应用方法,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蒙药治疗疾病一直是蒙古族人民保障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且随着蒙药确切疗效逐渐被肯定,蒙药也渐渐应用于全国各地,因此,本论文从文献入手,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进行了挖掘整理研究,以期提高蒙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并为蒙药的毒性研究做出相应贡献。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论文简单梳理了蒙药发展情况及蒙医药基本理论,从而发现蒙古族人民应用蒙药的历史颇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对蒙药的合理应用也十分重视,因此论文从蒙医药经典文献中进一步挖掘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是可行的;论文对现代蒙药毒性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蒙药安全用药研究多集中于蒙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研究方面,毒及毒性相关文献研究较少,虽有蒙成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但是对蒙药临床安全用药的总结也较少,因此论文基于文献对蒙药安全用药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是必要的。2.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毒”相关记载,挖掘整理了蒙药的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发现经典典籍中“毒”的概念包涵很广,涉及病因、病症及药物三个方面,其中对药物毒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也有详尽的记载,证明蒙医药古代经典典籍中已形成蒙药毒性理论的雏形,古今语言模式存在不同,现今“安全用药”的思想存在于蒙药的这种毒性理论雏形之中;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药正典》、《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记载,从三部典籍中汇集出毒性药物78种,结果发现,蒙医药当代经典典籍相较于古代而言,毒性药物的记载数量增多,表明当代对药物毒性及用药安全重视度提升,而古代典籍中一些未记录于当代典籍中的毒性药物,部分已被现代实验证明具有一定毒性,值得进一步研究;论文基于蒙医药古代及当代经典典籍《蒙医甘露四部》、《中华本草·蒙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汇集整理了毒性蒙药的明确或可能的减毒方法记载,结果发现,存在着减毒目的明确的炮制方法的蒙药共48种,论文通过对蒙药方剂所用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出20组含毒性蒙药的药对,分析认为部分蒙药存在着与毒性蒙药配伍减毒的可能性,论文从典籍中归纳出4类用于服用蒙药的药引,分析认为应用部分药引服用蒙药也存在着降低蒙药毒性的可能。3.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论文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选取蒙成药,以蒙成药名为主题词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检索近三十五年的不良反应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并从药物、机体及用药三大方面分析蒙成药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结果发现发生不良反应的蒙成药共计13种,不良反应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也涉及皮肤及附件、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不良反应发生可能与药物毒性成分、药物作用增强、患者民族差异、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病理状态、合用西药、服药不当等因素有关。论文以蒙药用药安全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蒙医药文献入手,挖掘整理研究了经典文献中的蒙药毒性理论及现代蒙成药应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蒙药用药安全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基础。
彭如洁[3](2007)在《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体外实验评价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Hp)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它们分别与抗生素甲硝唑或克拉霉素结合的对Hp耐药菌株的联合抑菌作用,以筛选新的抗Hp的天然药物及探索Hp感染耐药产生后的补救治疗,从而探索新的理想的中西医结合的根除Hp疗法。方法:102株Hp临床分离株取自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镜检查患者胃粘膜标本,分离培养获得,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分别检测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Hp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分别计算它们各自的半数抑菌浓度(MIC50)和90%抑菌浓度(MIC90)及Hp对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根据测定的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Hp菌株的MIC值,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相应浓度(50%或90%MIC值)的这三种物质,用琼脂稀释法再次测定甲硝唑或克拉霉素对其耐药菌株的MIC值;分别将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白藜芦醇、大黄素和甲硝唑或克拉霉素及它们的混合液加入培养基中,分别计算抗生素、三种物质及它们的混合溶液对相应耐药菌株的抑菌率。结果:1、Hp对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甲硝唑的MIC50为8mg/L,MIC90为256mg/L;克拉霉素MIC50为0.5mg/L,MIC90为128mg/L;阿莫西林MIC50为≤0.125mg/L,MIC90为0.25mg/L;对甲硝唑的耐药率为55.88%,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22.55%,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1.96%,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同时耐药的Hp有20株,占19.71%;女性患者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男性患者高(56.1%/43.9%),年轻患者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年老患者高(63.2%/12.9%)。2、Hp对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的药敏试验:维生素C的MIC50为1000mg/L,MIC90为2000mg/L;白藜芦醇的MIC50为62.5mg/L,MIC90为250mg/L;大黄素的MIC50为0.5mg/L,MIC90为2mg/L。3、维生素C、白藜芦醇或大黄素与抗生素的联合抑菌作用:对于抗生素耐药菌株,当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白藜芦醇及大黄素时,除加入50%MIC的维生素C所测得的甲硝唑MIC值分布位置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外,其余各组检测的甲硝唑或克拉霉素MIC值分布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加入物质的浓度越大,降低的程度越大;联合用药组的抑菌率比单一用药组的抑菌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白藜芦醇和甲硝唑有协同抗Hp的作用,大黄素与克拉霉素有协同抗Hp的作用。结论: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高,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往年升高,而且部分菌株多重耐药,同时还发现了对阿莫西林的耐药菌株;女性患者、年轻患者对甲硝唑的耐药率较高;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在体外对Hp都有抑制作用,而且这三种物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耐药菌株对相应耐药抗生素的敏感性;白藜芦醇和甲硝唑有协同抗Hp的作用,大黄素与克拉霉素有协同抗Hp的作用。
刘憬康,胡兴寿[4](2004)在《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消化性溃疡(PU)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PU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幽门螺杆菌(Hp)是PU的重要致病因素,故要使其治愈,必须根治Hp感染。现将PU药物治疗现状概述如下。
林双进[5](2002)在《奥美拉唑联用四环素及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林双进[6](2001)在《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评价金奥康 (奥美拉唑 )、阿莫仙及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方法 :98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 [丽珠得乐 (枸椽酸铋钾颗粒 )、阿莫仙、灭滴灵 ],服药前及停药 1个月后行胃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胃窦粘膜作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症状缓解率 ,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金奥康、阿莫仙、小剂量呋喃唑酮三联用药 ,每日二次 ,持续一周 ,根除HP疗效较好 ,症状缓解快 ,不良反应少。
二、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诊断及定义 |
2.2.2 临床资料收集 |
2.2.3 药物信息及服用方法 |
2.2.4 肠道菌群分析 |
2.3 分析方法 |
2.3.1 临床数据统计 |
2.3.2 DNA测序数据优化 |
2.3.3 OTU聚类 |
2.3.4 分类学分析 |
2.3.5 多样性分析 |
2.3.6 物种差异性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性研究 |
3.1.1 基线资料 |
3.1.2 补救治疗患者抗生素耐药率及耐药模式 |
3.1.3 根除率 |
3.1.4 不良反应 |
3.1.5 补救治疗根除率的单因素分析 |
3.2 干预性研究 |
3.2.1 基线资料 |
3.2.2 药敏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 |
3.2.3 根除率 |
3.2.4 不良反应 |
3.2.5 益生菌及根除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质子泵抑制剂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选择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2)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蒙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蒙医药简介 |
1 简述蒙药学及其发展过程 |
1.1 蒙药知识的积累阶段 |
1.2 蒙药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
1.3 蒙药学的成熟阶段 |
1.4 建国后蒙药的发展和成就 |
2 简述蒙医学基础理论 |
2.1 蒙医学基础理论的萌芽和形成 |
2.2 蒙医生理基础理论 |
2.3 蒙医病理基础理论 |
第二节 蒙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展 |
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及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1 蒙药毒性成分定性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1.2 蒙药毒性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2 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1 单味蒙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2.2 蒙药成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3 蒙药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1 蒙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3.2 蒙药配伍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的蒙医药毒性理论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基于蒙医药“毒”概念的相关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对“毒”的总体认识 |
1.1 对中毒的认识 |
1.1.1 中毒是“十五会分”之一 |
1.1.2 中毒是疾病发作的“外缘”之一 |
1.1.3 中毒可治愈 |
1.1.4 中毒与其他疾病关系 |
1.2 中毒诊断 |
1.2.1 通过脉象诊断中毒 |
1.2.2 通过尿色诊断中毒 |
1.3 治疗中毒的药物 |
1.4 治疗中毒的其他方法 |
2 蒙医药对“毒”的具体分类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 |
2.1 蒙医药“毒”分类方法 |
2.2 病因“毒” |
2.2.1 食物中毒 |
2.2.2 流动实毒 |
2.2.3 地气毒 |
2.3 病症“毒” |
2.3.1 丹毒 |
2.3.2 疔毒 |
2.3.3 肝攻毒 |
2.4 药物“毒” |
2.4.1 配制毒药 |
2.4.2 天然毒药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毒性蒙药汇集及其减毒文献整理研究 |
1 蒙医药典籍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1 《蒙药正典》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2 《中华本草·蒙药卷》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3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单味毒性蒙药的记载整理 |
1.4 以上三部典籍中共有的毒性药物汇集整理 |
2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药物的减毒文献整理 |
2.1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1 《蒙医甘露四部》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1.2 《中华本草·蒙药卷》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中药物炮制减毒文献整理 |
2.2 蒙医药典籍中药物配伍减毒文献整理 |
2.2.1 蒙药配伍减毒文献整理方法 |
2.2.2 结果 |
2.3 蒙医药典籍中对毒性蒙药减毒“药引”的文献整理 |
2.3.1 食物类药引 |
2.3.2 代谢物类药引 |
2.3.3 药物类药引 |
2.3.4 其它药引 |
3 小结 |
4 讨论 |
4.1 古籍典籍记载毒性蒙药的对比 |
4.2 毒性蒙药减毒方法探讨 |
4.2.1 炮制减毒 |
4.2.2 配伍减毒 |
4.2.3 服药药引减毒 |
4.3 蒙药毒性理论与安全用药思想雏形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现代文献的蒙成药不良反应整理研究 |
第一节 蒙成药独立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来源于蒙成药不良反应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1.1 巴特日七味丸 |
2.1.2 六味安消胶囊 |
2.1.3 那如三味丸 |
2.1.4 扎冲十三味丸 |
2.2 来源于蒙成药临床观察报道的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2.2.1 六味安消散 |
2.2.2 六味木香胶囊 |
2.2.3 五味沙棘含片 |
2.2.4 阿拉坦五味丸 |
2.2.5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2.6 肉蔻五味丸 |
2.2.7 外用溃疡散 |
2.2.8 消肿橡胶膏 |
2.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2.10 扎冲十三味丸 |
2.3 小结 |
第二节 蒙成药联合其它药物用药不良反应文献整理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整理 |
2.1 六味安消胶囊 |
2.2 六味木香胶囊 |
2.3 阿拉坦五味丸 |
2.4 巴特日七味丸 |
2.5 嘎日迪五味丸 |
2.6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
2.7 如意珍宝丸 |
2.8 外用溃疡散 |
2.9 协日嘎四味汤胶囊 |
2.10 扎冲十三味丸 |
3 小结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4)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治疗PU的现状 |
1.1 二联疗法 |
1.2 三联疗法 |
1.3 四联疗法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 |
(5)奥美拉唑联用四环素及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Hp检测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评定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Hp根除率 |
2.2 溃疡愈合率 |
2.3 症状缓解情况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益生菌辅助呋喃唑酮铋剂四联疗法在幽门螺杆菌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代维.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文献对蒙药毒性理论及安全用药思想的挖掘整理研究[D]. 王嘉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维生素C、白藜芦醇和大黄素对幽门螺杆菌体外抗菌作用的研究[D]. 彭如洁. 福建医科大学, 2007(01)
- [4]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现状[J]. 刘憬康,胡兴寿.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05)
- [5]奥美拉唑联用四环素及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 林双进. 中国基层医药, 2002(09)
- [6]金奥康及阿莫仙联用小剂量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 林双进.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