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李航,于佳龙,罗勇,蒋其俊,杨开华[1](2021)在《肿瘤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脑胶质瘤107例与正常脑组织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胶质瘤中的VEGF、HIF-1α与MVD情况,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组中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中HIF-1α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中HIF-1α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级别脑胶质瘤组中MVD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低级别脑胶质瘤(P<0.05);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中MVD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VEGF与HIF-1α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HIF-1α和VEGF的表达上调预示脑胶质瘤病理级别越高,微血管密度计数可快速反映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三者可作为临床判定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薛巍[2](2020)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成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根据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程度、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程度将其分为Ⅰ到Ⅳ级,Ⅰ级和Ⅱ级胶质瘤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高,肿瘤进展快,即使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其预后仍然很不理想,特别是WHOⅣ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增生活跃,基底膜畸形、内皮不完整、周细胞缺失以及连通紊乱,形成了低氧、酸性以及高细胞间压力的特殊肿瘤微环境,刺激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且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胶质瘤微血管还参与形成肿瘤血管龛(Niche)样结构,既可以为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场所及营养支持,又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相互交联促进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干性维持,在胶质瘤的治疗抵抗以及复发中发挥关键作用。高级别胶质瘤的微血管增生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治疗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胶质瘤的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分子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例如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2,ANG-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HI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等,均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促血管新生的作用。高级别胶质瘤内存在多种形式的血管新生方式,如血管共生、血管生成、血管发生、血管拟态和肿瘤细胞内皮转分化等,不同的血管新生方式对应的病理过程以及调控机制不同,其主要调控基因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其中VEGF基因的高表达是胶质瘤中促进肿瘤血管新生的关键事件,参与了多种方式的血管新生,但是临床上使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辅以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抑制肿瘤VEGF生物活性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并未能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在BEV治疗之后肿瘤区域血管共生增多且肿瘤侵袭增强,而且针对其它促血管新生分子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在临床上也没能真正起到抗肿瘤血管新生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说明尚有未知的血管新生调控基因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血管新生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胶质瘤的抗血管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手术或活检获取的部分肿瘤组织无法全面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抗血管治疗过程中尚待寻找一种能全面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无创监测抗血管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PWI-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创监测肿瘤内部血流及血管情况,进而评估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DSC-MRI成像技术根据血管内对比剂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得反映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参数CBV及CBF,DCE-MRI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取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信息,例如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而且可以获得反映肿瘤血管功能的参数,例如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以及对比剂反流速率指标Kep。这些参数不仅与肿瘤区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例如,Ktrans与胶质母细胞瘤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相关,rCBV可以用来评估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状态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等,也有文献报道肿瘤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的表达量与其磁共振成像特征相关。因此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以作为无创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潜在手段。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原位小鼠肿瘤模型并对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肿瘤标本微血管状态以及能否成功构建原位胶质瘤模型,筛选出新的与高级别胶质瘤早期生长与进展密切相关的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并且筛选影像生物指标预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胶质瘤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及检测手段。而后对比了原代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与患者脑胶质瘤常规及灌注磁共振特征的差异,并且从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表达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为动物来源的磁共振生物标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最后通过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原位小鼠胶质瘤模型的生长,探究治疗过程中肿瘤血管新生方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影像标志,从血管新生方式的角度探索抗血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为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诊断以及抗血管治疗疗效监测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与PWI-MRI监测1、收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30例,术前行DSC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无菌条件下将肿瘤标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小鼠原位肿瘤模型;第二部用来对肿瘤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以及平均微血管直径(Diameter);第三部分用来进行转录组测序。3、对DSC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CBV、CBF、Ktrans、Vp、Ve及Kepmap,计算肿瘤所有体素平均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作为该肿瘤的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4、根据原代肿瘤细胞能否在小鼠颅内生长并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将30例高级别胶质瘤病例分为成瘤组与未成瘤组,比较两组病例灌注磁共振扫描参数r CBV、r CBF、Ktrans、Vp、Ve和Kep,肿瘤组织MVD、MVA和微血管直径,以及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5、使用siRNA分别抑制两例原代肿瘤细胞内上述基因的表达,检测其成血管能力的变化。6、根据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曲线,动态监测上述基因在肿瘤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的关系。7、对两组病例之间有显着差异的磁共振扫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获取其鉴定肿瘤组织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的诊断阈值(cut-off值)、特异性及敏感性。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7例。术前均行常规MRI,DWI-MRI以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对患者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选取五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病例肿瘤的r ADC及Ktrans值。3、分别提取原代肿瘤干细胞球并建立相应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每例建模5只。4、在NOD-SCID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晚期,采用Bruker 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对荷瘤鼠进行扫描,扫描序列有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DWI及DEC-MRI。5、对小鼠移植瘤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分别选取五个ROIs,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移植瘤的r ADC及Ktrans值。6、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常规MRI,DWI-及DCE-MRI特征的差异。7、患者脑胶质瘤组织及相应小鼠移植瘤组织石蜡包埋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组织病理染色探究患者脑胶质瘤与移植瘤磁共振特征差异的病理基础。8、患者脑胶质瘤组织(Patient tumor 1,2 and 3)及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组织(Xenograft 1,2 and 3)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原位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差异。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建立U87 BALB/c小鼠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2、建模后21天,采用BEV(Bevacizumab,贝伐单抗)和TMZ(Temozolomide,替莫唑胺)单独及联合给药的方式对荷瘤鼠进行药物干预。BEV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剂量为15mg/kg,给药一次;TMZ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剂量为50mg/kg/天,连续给药5天;TMZ和BEV联合干预时,首先静脉注射BEV,24小时后连续口服TMZ 5天,剂量为50mg/kg/天。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3、荷瘤鼠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6天进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DEC-MRI。4、对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Ktransmap,采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选择伪彩图上信号较高的5个区域为ROIs,计算平均值得到该移植瘤的Ktrans值。5、荷瘤鼠MRI扫描完成后,完整取出脑组织固定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CD34、TNC、CD34-PAS)及透射电镜检测。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套叠、血管出芽及血管拟态数量。6、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Ktrans与血管新生类型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1、30例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中9例成功建立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能形成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的病例其肿瘤组织具有更大的微血管密度(P=0.003)及更小的平均微血管管径(P=0.019)。微血管面积与肿瘤组织形成原位胶质瘤模型的能力没有明确关联(P>0.05)。2、具有形成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力的病例其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相关基因BMPER(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endothelial cell precursor derived regulator)、CXCL10(Chemokine ligand-10)及HOXA9(Homeobox A9)表达明显高于不能成原位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组织(P=0.043,P=0.002,P=0.002)。3、2例原代肿瘤细胞体外分别抑制BMPER、CXCL10或HOXA9表达后肿瘤细胞成血管能力减弱(P<0.05,P<0.05,P<0.05;P<0.05,P=0.008,P<0.05)。4、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动态监测显示,在肿瘤生长第2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HOXA9及肿瘤血管标志CD34呈低表达;在第3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及HOXA9呈低表达,但CD34表达增高;到第40天BMPER表达降低,CXCL10及HOXA9表达升高,而且与CD34的表达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肿瘤晚期CXCL10、BMPER及HOXA9均呈低表达,CD34呈高表达。5、BMPER、CXCL10及HOXA9高表达的病例DSC-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以及DCE-MRI扫描参数Ktrans、Vp明显高于低表达的病例(P=0.014,P=0.018,P=0.001,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r CBV、r CBF、Ktrans及Vp对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r CBV诊断阈值为1.481,曲线下面积为0.86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r CBF诊断阈值为1.289,曲线下面积为0.84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Ktrans诊断阈值为0.209,曲线下面积为0.95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92.86%。Vp诊断阈值为0.139,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0%、85.71%。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移植瘤在小鼠颅内的生长方式分为两类,其中6例移植瘤呈弥散生长(xenografts1,2,3,4,5 and 6),1例呈结节状生长(xenograft 7)。呈弥散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增强扫描后只有局部区域出现轻度强化,灌注扫描Ktrans map显示肿瘤区域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移植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信号,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呈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明显,移植瘤强化程度也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7例移植瘤的Ktrans值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且r ADC值高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16,P=0.001)。2、6例呈弥散生长的原位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组织CD34染色:移植瘤微血管面积及微血管管径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09,P=0.007),而微血管密度在移植瘤与患者脑胶质瘤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H&E染色: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较清楚而患者脑胶质瘤边界不清。3、原代原位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Patient-1与Xenograft-1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Patient-2与Xenograft-2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5408个,Patient-3与Xenograft-3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 analysis)显示,与原位移植瘤相比,患者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iogenesis and vasculature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s),肿瘤细胞特性及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cell activation,cell adhesion,cell migration,cell motility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related genes),以及免疫相关基因(immune response,immune system process and immune effector process related genes)表达较高。而细胞周期及核分裂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U87原位移植瘤内共鉴定出四种类型的血管新生,即血管共生、血管出芽、血管套叠及血管拟态。2、BEV干预组:给药后3天实验组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显着减少(P<0.05,P=0.002)。到给药后6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出芽数量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5,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拟态数量反而增高(P<0.05)。3、TMZ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3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01,P<0.05)。给药后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微血管密度反而增高(P=0.003),但血管共生数量、血管出芽数量、血管套叠数量及血管拟态数量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血管套叠是对TMZ最敏感的新血管生成方式,在TMZ干预1天后即明显减少(P=0.001)。4、BEV和TMZ联合干预组:实验组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P<0.05,P<0.05,P<0.05,P=0.01)及3天(P=0.003,P<0.05,P<0.05,P=0.025)都显着减少,血管拟态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最后一次给药后6天,药物对肿瘤微血管的影响开始减弱,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血管出芽数量减少(P<0.05),而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拟态数量均无明显差异。5、药物干预后U87原位移植瘤DCE-MRI特征变化:BEV单独干预组,从给药后1天到6天移植瘤Ktran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5,P<0.05)。TMZ单独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移植瘤Ktrans值没有明显差异,给药后3天移植瘤Ktrans值显着降低(P<0.05),但是给药后6天Ktrans值反而高于对照组(P=0.007)。BEV和TMZ联合干预组,移植瘤Ktrans值的变化与BEV单独干预组类似,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及6天实验组移植瘤Ktran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22,P<0.05,P<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与移植瘤Ktrans值有较好的相关性,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血管出芽数量与Ktrans值呈显着正相关,r的值分别为0.9068、0.9806、0.8641(P<0.05)。结论:1、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中,BMPER、CXCL10以及HOXA9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促进肿瘤早期生长与进展,有可能成为抗血管治疗的新靶点;DSC-MRI及DCE-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Vp及Ktrans可以作为影像标志物无创预测肿瘤组织BMPER、CXCL10及HOXA9的表达程度。2、原代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不能复制相应患者脑胶质瘤的MRI特征,而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移植瘤来源的MRI标志在临床应用时需要谨慎使用。3、BEV干预后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区域血管拟态数量的增多,以及TMZ治疗后微血管密度反弹性的增高,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抗血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的变化与Ktrans值呈正相关,Ktrans值可以作为监测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变化的潜在有效影像学指标。
陈倩倩[3](2020)在《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大脑胶质瘤(cerebral glioma,CG)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侵袭性、高致死率及易复发的特点。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多局限在周围脑组织,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瘤周水肿(Peritumoral edema,PTE)是大脑胶质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明显影响临床预后,同时也是造成胶质瘤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关键区域的损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最重要的优势是其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并且能够无创性地定量及定性评估肿瘤组织周围的微结构,包括细胞、血管增殖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甚至能够可视化地显示肿瘤深部的灰质及白质纤维的走行,更有利于术前评估。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是一种基于假设组织中的水分子呈高斯扩散,水分子的扩散具有各向异性,进而引起磁共振信号改变,以此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较常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包括神经纤维束解剖结构的显示。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high-angular-resolution diffusion imaging,HARDI)是在 DTI 模型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基于DTI数据的纤维束追踪技术相比,HARDI的追踪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及准确性,它能够避免DTI在显示交叉及重叠纤维时存在的缺陷。HARDI成像时可采用包括高阶张量模型(High Order Tensor,HOT)、QBI(Q-ball imaging)模型、球谐函数(Spherical Harmonic,SH)以及球面反卷积(Spherical Deconvolution,SD)等多种处理方法。其中SD可以用作计算每个体素内的纤维方向分布(Fibe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FOD)。FOD包含有不同纤维的方向,包括包围着它们的不确定的方向,以及各自的体积分数。有确切的研究发现,HARDI模型在评估伴有严重水肿的高级别胶质瘤中具有优势,特别适用于需要重建复杂纤维束的情况。从近些年的文献来看,HARDI纤维束追踪将成为一个研究和开发比较活跃的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HARDI模型参数值定量分析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定量分析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程度与性别、年龄及胶质瘤分级、IDH分型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使用Siemens Prisima 3.0 T磁共振进行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HARDI及动态增强扫描。将147例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所有平扫及增强图像导入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水肿区观察及勾画取值,采用Bitzer的方法计算水肿指数(edema index,EI),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胶质瘤分级、IDH分型的相关性。选取EI>3.0且经病理证实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55例)的图像传至 syngo.via Frontier framework 工作站,在 MR TDI and Tractography 2.0.3 模块进行后处理,得到 TDI(Track-density imaging)图、TDT(Track-density tractograpy)图。于MR Basic窗口比照T2WI定位,在TDI图上手工勾画ROI测量近瘤水肿区、远瘤水肿区、相对正常白质区、瘤侧正常白质区及同层面对侧相应的正常白质区的纤维密度(track density),利用(肿瘤侧纤维密度)/(对侧正常白质区)得出矫正后的相对纤维密度。使用SPSS 20.0软件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直方图分析性别和年龄在各类别胶质瘤中的分布情况。EI值在各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T检验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则采用L-S-D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相对纤维密度在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差异情况,在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绘制有效参数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预测相应阈值、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本研究中胶质瘤患者年龄从18岁-70岁,平均年龄46.80±12.44岁,.男:女=11:10,性别在整体分布中没有明显差异。年龄在高/低级别组间、WHOⅡ/Ⅳ级组间、WHOⅢ/Ⅳ级组间及IDH突变型/IDH野生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P=0.000,P=0.000)。EI值在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0,P=0.453);在高/低级别组间、WHOⅡ/Ⅳ级组间、WHOⅢ/Ⅳ级及IDH野生型/突变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41,P=0.005)。EI值在高、低级别组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67,其阈值为1.63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77.0%、62.7%。相对纤维密度在胶质瘤瘤周近瘤水肿区域、远瘤水肿区域、相对正常白质区域、正常白质区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229.061,P=0.000),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相对纤维密度值在在近瘤水肿区域、相对正常白质区组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92,其阈值为0.578,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4%、92.7%。结论1、EI值在胶质瘤的分级、IDH分型中存在差异。2、HARDI参数纤维密度在胶质母细胞瘤瘤周各区域具有渐变性改变的特征,反映了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的浸润特征。
岑梓文[4](2020)在《ZR30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颅内恶性胶质瘤类型中最常见的,它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虽然对于其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模式的探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但是目前治疗效果令人沮丧,患者平均生存期不足2年。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切除,联合放射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但是由于胶质瘤弥漫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边界不清晰,放化疗耐药及复发等问题而带来比较差的预后,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如抗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证实EFEMP1(epidermal growth factor-containing fibulin-like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 1,EFEMP1)源性肿瘤抑制蛋白ZR30对U251,U87等胶质瘤细胞系在体内外都有着良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把人源原代细胞系以及抗血管生成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研究目的】研究ZR30在胶质瘤中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探讨ZR30对人源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的体内外血管生成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应用人源胶质瘤原代培养细胞系51B,97B和98B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进行微管形成实验,检测ZR30在体外的抗血管生成能力;应用Western-Blotting实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通路相关的蛋白进行检测,阐明ZR30在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分子机制;绘制裸鼠原代胶质瘤原位成瘤经ZR30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对照组处理的生存曲线,评价ZR30的疗效;测定ZR30用药后的胶质瘤原位成瘤标本的肿瘤区间微血管密度,分析ZR30在体内实验的抗血管生成能力。【研究结果】ZR30能抑制原代胶质瘤细胞51B,97B和98B的生长活力。微管形成实验中51B细胞的微管数,ZR30低浓度组和ZR30高浓度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都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n=3,P<0.01),ZR30低浓度组比对照组平均少了54%的微管数,ZR30高浓度组比对照组平均少了78%的微管数。浓度组和低浓度组的微管数也有统计学意义(n=3,P<0.05),ZR30高浓度组与ZR30低浓度组相比,平均少了57%的微管数。97B的ZR30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少32%(n=3,P<0.05),ZR30高浓度组平均少了36%;98B的ZR30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少了34%,ZR30高浓度组相比平均少了48%(n=3,P<0.05);用免疫印迹WB法检测了VEGFR2以及VEGFA的表达情况。经ZR30处理12小时后,97B细胞的VEGFR2表达显着降低(降至无处理对照组的30%),24h后回调至对照组的60%。ZR30作用下的VEGFR2表达减少没有在51B细胞系中表现出来;动物实验结果为,ZR30延长51B-51A(1:9)胶质瘤原位成瘤模型中位生存期12.5天,有近期疗效差异;ZR30延长97B-97A(1:9)胶质瘤原位成瘤模型中位生存期14.5天,有远期疗效差异;ZR30治疗组中的微血管数比PBS治疗组显着减少,51B-51A移植瘤中ZR30治疗组的血管密度为对照组的37%(n=20,P<0.01),97B-97A移植瘤中ZR30治疗组的血管密度为对照组的30%(n=20,P<0.01)。【研究结论】(1)EFEMP1源性抑制肿瘤蛋白ZR30能够抑制胶质瘤的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胶质瘤的发展;(2)ZR30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分子蛋白机制可能与ZR30能下调VEGFR2的表达,影响VEGF/VEGFR2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的数据揭示了EFEMP1的人工合成变体ZR30能够靶向抑制胶质瘤血管生成,从而产生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胶质细胞瘤VEGFA-VEGFR2的信号通路有关。
熊艳[5](2020)在《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神经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6%。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是临床诊断脑胶质瘤和判断肿瘤分期的重要工具。磁共振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高重复性、高准确性、扫描序列多和重建方式多样等优点,在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随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RI 3D-ASL序列不需要团注外源性示踪剂、以水质子为自身内源性示踪剂,构建三维动态自旋灌注加权成像。3D-ASL不仅无辐射、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且适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重要的是:3D-ASL,在肿瘤性病变中能准确反映新生血管程度,可评估脑肿瘤血流动力学情况。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早期可通过检测肿瘤一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这些分子表达常与肿瘤预后及临床治疗密切相关。Ki-67是反应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增殖、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Ki-67在正常脑组织与不同级别胶质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与胶质瘤级别具有相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源性肿瘤的重要标志蛋白,选择性剪接以DUSP4依赖的方式调节胶质瘤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胶质瘤细胞表达中间丝蛋白其选择性剪接变异体GFAP-δ相对于典型剪接变异体GFAP-α的水平在Ⅳ级高于低度恶性胶质瘤。高GFAP-δ/α比率诱导了局灶性粘连中的双特异性磷酸酶4(DUSP4)的表达,DUSP4上下游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途径,高GFAP-δ/α比值使胶质瘤细胞能够更好地侵入大脑。GFAP-δ/α比值高的胶质瘤细胞是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从而使GFAP选择性剪接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胶质瘤患者共62例,其中低级别(Ⅰ-Ⅱ)35例,高级别(Ⅲ~Ⅳ)27例;术前采用3D-ASL灌注成像获得肿瘤最大血流量(TBFmax),并计算与对侧半球灰质和白质血流量的比值(rCBF);采用免疫组织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Ki-67和GFAP的表达。结果:低级别组患者TBFmax、对侧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均明显小于高级别组患者[(1.23±0.34)比(1.89±0.56),t=5.006,P=0.004;(1.12±0.41)比(1.45±0.58),t=4.785,P=0.013;(1.26±0.48)比(1.58±0.69),t=4.659,P=0.016;(1.33±0.39)比(1.75±0.68),t=4.923,P=0.009]。两组患者的肿瘤组织Ki-67和GFAP表达水平也有显着差异,表现在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Ki-67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GFAP 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在低级别组显着比高级别组升高(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TBFmax、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分别与肿瘤组织Ki-67定量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GFAP定量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脑血流量能够预测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对预测肿瘤预后、分子靶向治疗和治疗后的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卞静[6](2020)在《miRNA-411-5p对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尽管在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效果仍不理想。胶质瘤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实体肿瘤,其生长主要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因此,如何抑制胶质瘤血管新生是胶质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热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2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内源性小RNA,主要通过与其下游靶基因的mRNA 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 regions,3’UTR)靶向结合,降解mRNA或抑制mRNA翻译来发挥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多种差异表达的miRNA参与胶质瘤的血管新生,发挥抑癌或促癌作用。MiR-411是14q32.31 miRNA基因簇的成员。该基因簇多个成员在新生血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iR-411是否参与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目前还不清楚。有研究报道,miR-411在胶质瘤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下调,并参与进化保守的非编码RNA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调控,提示它可能是潜在的抑癌基因。然而,miR-411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glioma-exposed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GECs)中的表达尚不明确。miR-411能否通过抑制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形成进而抑制胶质瘤血管新生,发挥抑癌作用,目前尚未见报道。G补缀FHA域血管生成因子1(angiogenic factor with G patch and FHA domains1,AGGF1)是在研究人类先天性静脉肢体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时新发现的一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AGGF1在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参与介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形成和以主动脉环为中心的血管生成。前期研究显示AGGF1参与调控胶质瘤血管新生。但是关于AGGF1是否参与miR-411对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进而调控血管新生,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明确miR-411-5p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miR-411-5p对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最后探讨miR-411-5p是否通过靶向结合AGGF1影响胶质瘤血管新生,为胶质瘤的抗血管新生治疗提供新的靶标。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miR-411-5p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别转染miR-411-5p agomir或antagomir过表达或表达沉默miR-411-5p,qRT-PCR验证其转染效率;并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Matrigel胶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体外管形成能力变化,研究其在胶质瘤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分别构建野生型和突变型AGGF1 3’UTR报告基因质粒,分别与miR-411-5p agomir共转染293T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分析miR-411-5p与AGGF1的靶向结合。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过表达或表达沉默miR-411-5p后AGG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miR-411-5p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脑微血管内皮中的表达(P<0.05 vs.ECs group)。在转染miR-411-5p agomir的细胞中,miR-411-5p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 vs.miR-411-5p agomir NC group);在转染miR-411-5p antagomir的细胞中,miR-411-5p的表达水平并未显着下调(P>0.05 vs.miR-411-5p antagomir NC group)。过表达miR-411-5p显着抑制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P<0.05或P<0.01 vs.miR-411-5p agomir NC group)和管形成能力(P<0.01 vs.miR-411-5p agomir NC group);表达沉默miR-411-5p显着促进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P<0.05或P<0.01vs.miR-411-5p antagomir NC group)和管形成能力(P<0.01和P<0.05 vs.miR-411-5p antagomir NC group)。miR-411-5p与AGGF1存在靶向结合作用(P<0.05 vs.AGGF1-wt+miR-411-5p NC group)。过表达miR-411-5p显着下调AGGF1 mRNA(P<0.05 vs.miR-411-5p agomir NC group)和蛋白(P<0.01 vs.miR-411-5p agomir NC group)的表达水平;表达沉默miR-411-5p显着上调AGGF1 mRNA(P<0.01 vs.miR-411-5p antagomir NC group)和蛋白(P<0.01 vs.miR-411-5p antagomir NC group)的表达水平。结论1.miR-411-5p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低表达。2.过表达miR-411-5p抑制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形成能力,表达沉默miR-411-5p促进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管形成能力。3.miR-411-5p靶向结合AGGF1并下调其表达水平,可能是miR-411-5p抑制胶质瘤血管新生的机制。
古龙[7](2020)在《神经胶质瘤预后与VEGF表达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与脑胶质瘤预后之间的关联性,并结合相关临床研究结果,为胶质瘤患者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我们使用计算机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万方、CBM中文数据库和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进行了搜索,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神经胶质瘤预后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同时对文献中引文的出处进行追溯查阅,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12月。中文数据库以“神经胶质瘤”“胶质瘤”“神经肿瘤”“胶质母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存活率”“生存率”“死亡率”“预后”等为检索词,英文数据库以“Glioma”“brain tumors”“Malignant Gliom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prognostic significance”“mortality”“survival”等为检索词检索。对所有提取到的资料进行仔细阅读,然后进行质量评价,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共获得1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并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按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行偏倚风险评价,利用软件合并HR及95%CI并绘制森林图,对于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我们绘制漏斗图进一步分析评估,最后以切换随机/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方法作敏感性分析。结果:关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神经胶质瘤预后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包含共有19篇,其中涵盖1460例患者,其中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12篇。将结果行Meta分析得出:VEGF高表达组的死亡风险高于低表达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HR=1.32,95%CI:1.04-1.68,P=0.02<0.05),暗示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显着影响患者的预后,高表达组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结论: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对患者的生存期有预测作用,它可以作为指标评价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效果。
沈书园[8](2020)在《PIWIL1/piRNA-DQ593109、RBFOX1调节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脑胶质瘤是人脑部最常见及原发性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方法是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和化疗。血肿瘤屏障(blood tumor barrier,BTB)极大地限制了大多数的化疗药物进入肿瘤组织中,降低了化疗的疗效。因此,选择性开放BTB以增加脑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对于提高化学疗法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有效性至关重要。PIWI(P-element-induced wimpy testis)蛋白属于Argonaute(AGO)家族,参与癌症发生的生物学过程。PIWI蛋白识别并结合PIWI相互作用RNA(piRNA),构成pi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piRISC),在表观遗传调控、转座子沉默等发挥重要的作用。PIWIL1(Piwi‐like RNA‐mediated gene silencing 1)是PIWI蛋白家族中的一员,能促进胶质瘤的增殖、迁移和抑制其凋亡。然而,PIWIL1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目前尚未见报道。PiRNAs(Piwi-interacting RNA)是长度为23-32个核苷酸(nt)的非编码RNA。最近研究表明,piRNAs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治疗癌症的分子靶标。piR-DQ593109的功能尚未见报道。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s)调控细胞的生物学过程,包括RNA的剪接、稳定性、降解和翻译。RBFOX1是RBFOX家族成员,在大脑、心脏和骨骼肌中选择性表达并与多种肿瘤的发生相关。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自闭症等患者中发现RBFOX1的缺失。RBFOX1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中低表达。但是RBFOX1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与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PIWIL1/piR-DQ593109、RBFOX1在胶质瘤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阐明PIWIL1/piR-DQ593109及RBFOX1在调控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从而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研究方法:1.构建体外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模型和体外BTB模型;2.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PIWIL1、pi R-DQ593109、MEG3、miR-330-5p、RUNX3、RBFOX1、LINC00673、MAFF的表达水平;3.Western blot检测PIWIL1、RUNX3、RBFOX1、MAFF、ZO-1、occludin、claudin-5的表达水平;4.在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GECs)中分别稳定转染PIWIL1沉默质粒、MEG3过表达质粒、RUNX3过表达质粒、RUNX3沉默质粒、RBFOX1过表达质粒、RBFOX1沉默质粒、LINC00673过表达质粒、LINC00673沉默质粒、MAFF过表达质粒、MAFF沉默质粒;在GECs中瞬时转染piR-DQ593109沉默物,agomir-330-5p、antagomir-330-5p;5.跨内皮电阻值(TEER)实验检测BTB的完整性;6.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实验检测BTB的通透性;7.免疫荧光技术检测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表达和分布;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并验证piR-DQ593109与MEG3、MEG3与mi R-330-5p、miR-330-5p与RUNX33’UTR、RUNX3与ZO-1、occludin、claudin-5,LINC00673与MAFF、MAFF与ZO-1、occludin、claudin-5的结合作用及结合位点;9.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检测piR-DQ593109、MEG3与PIWIL1的结合作用,MEG3、miR-330-5p与Ago2的结合作用,LINC00673与RBFOX1的结合作用,LINC00673、MAFF与STAU1的结合作用;10.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RUNX3与ZO-1、occludin和claudin-5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MAFF与ZO-1、occludin和claudin-5启动子区的结合作用;11.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BTB开放及应用情况。结果:1.PIWIL1、piR-DQ593109在GECs中高表达,分别沉默PIWIL1和piR-DQ593109以及双沉默PIWIL1/piR-DQ593109复合物显着降低了TEER值、增加HRP渗透量并显着降低了GECs中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同时改变了ZO-1、occludin和claudin-5在细胞膜上由连续性变为不连续性分布。2.MEG3在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MEG3显着增加了BTB通透性,且MEG3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介导了PWIL1/piR-DQ593109复合物对BTB功能的调控。3.在GECs中,miR-330-5p是MEG3的下游靶标,在过表达MEG3的GECs中过表达miR-330-5p显着逆转了单独过表达MEG3对TEER值的抑制、对HRP渗透量的促进,以及降低ZO-1、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的作用。4.在GECs中miR-330-5p负性调控下游靶标RUNX3的表达,双过表达mi R-330-5p和RUNX3显着逆转了单独过表达miR-330-5p对TEER值的抑制、对HRP渗透量的促进,以及降低ZO-1、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的作用。5.RUNX3靶向结合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启动子区,降低其启动子的活性。6.在GECs中,RBFOX1低表达,过表达RBFOX1显着降低了TEER值、增加HRP渗透量并显着地降低GECs中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同时改变了ZO-1、occludin和claudin-5在细胞膜上由连续性变为不连续性分布;沉默RBFOX1的表达则呈现相反的结果。7.在GECs中,LINC00673高表达,沉默LINC00673的表达显着降低了TEER值、增加HRP渗透量并显着地降低GEC中s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同时改变了ZO-1、occludin和claudin-5在细胞膜上由连续性变为不连续性分布;过表达LINC00673则呈现相反的结果。8.在GECs中过表达RBFOX1显着降低了LINC00673的稳定性,LINC00673参与了RBFOX1对BTB通透性的调控。9.LINC00673通过SMD方式下调下游靶基因MAFF的表达,且MAFF参与LINC00673对BTB通透性的调控。10.在GECs中,过表达MAFF显着增加了BTB通透性,而沉默MAFF的表达则呈现出相反的结果。11.MAFF结合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启动子区并降低其转录活性。12.分别过表达RBFOX1、沉默LINC00673以及共转染过表达RBFOX1和沉默LINC00673联合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促进了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结论:1.PIWIL1通过PIWIL1/piR-DQ593109途径降低MEG3的表达进而调控BTB通透性。2.MEG3通过靶向结合miR-330-5p降低RUNX3的表达调控BTB通透性。3.RUNX3分别与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启动子区进行直接地结合,转录抑制其表达,调节BTB通透性。4.PIWIL1/piR-DQ593109/miR-330-5p/RUNX3信号轴在调节BTB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5.RBFOX1通过降低LINC00673的稳定性增加BTB通透性。6.LINC00673通过SMD途径减弱对MAFF mRNA的降解促进MAFF对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5的转录抑制增加BTB通透性。7.RBFOX1/LINC00673/MAFF信号轴在调节BTB通透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李凯[9](2019)在《β2-微球蛋白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β2微球蛋白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生存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在脑胶质瘤不同WHO分级和IDH1突变状态中的表达差异以及β2微球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诊断的203例胶质瘤患者的术前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浓度和临床病理相关资料,术前2-3天采取脑胶质瘤患者静脉血1.5ml,通过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浓度;并使用石蜡包埋的胶质瘤组织通过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基因IDH1的突变状态。下载分析TCGA数据库中1134例胶质瘤患者的肿瘤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和临床病理相关资料。TCGA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包括使用高通量分析转录组定量测序(RNA-Seq)检测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和使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检测方法确定肿瘤的IDH1突变状态。分别比较不同WHO级别、不同IDH1突变状态的胶质瘤患者之间β2微球蛋白含量的差异,并使用TCGA数据库的患者随访信息分析胶质瘤的β2微球蛋白表达量与患者的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本组资料研究表明,WHO-IV胶质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显着高于其他级别(WHO II-III)(p<0.05),并且患者胶质瘤级别越高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越高;IDH1突变型胶质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浓度显着低于野生型患者(p<0.05);并且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血清β2微球蛋白表达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TCGA数据库资料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患者的WHO分级越高其β2微球蛋白mRNA水平也越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DH1突变型脑胶质瘤患者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显着低于野生型患者(p<0.05);并且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脑胶质瘤患者的β2微球蛋白mRNA水平越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越差。结论:β2微球蛋白含量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IDH1突变状态可能相关。脑胶质瘤恶性程度越高的患者其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和血清蛋白浓度可能会越高,并且β2微球蛋白水平越高的患者其预后愈差。第二部分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的相关性目的:探讨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在TCGA数据库中将胶质瘤所有基因的mRNA水平与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强相关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分析。并按照其分析的结果选择与血管生成调节相关的蛋白质进行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寻找β2微球蛋白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的相关性。收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手术的103例胶质瘤患者的石蜡切片,对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进行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CGA基因表达资料研究分析表明,在脑胶质瘤中与β2微球蛋白表达正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信号转导、血管生成及调节、NF-κB信号传导的正调节及细胞增殖中;呈负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化学突触传递及跨膜运动等过程中。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后发现,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的表达与血管生成调节过程中的调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密切相关。经石蜡切片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后表明,在38例WHO IV胶质母细胞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阳性率分别为84.21%和94.74%,并且随着恶性胶质瘤的WHO分级的降低,两种蛋白的阳性率均降低;同时,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在IDH1野生型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5.96%和89.47%;并且在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在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表达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密切相关,并参与调节脑胶质瘤血管生成过程,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及进展。
于佳龙[10](2018)在《IDH1 R132H、HIF-1α及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异柠檬酸脱氢酶1 R132H(IDH1 R132H)、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调阅胶质瘤患者头颅CT明确胶质瘤部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确定脑胶质瘤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1例脑胶质瘤组织以及10例正常脑组织中IDH1 R132H、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脑胶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入选排除标准筛选经手术及病理诊断明确脑胶质瘤患者51例。(1)调阅头颅CT明确脑胶质瘤组织的部位:发生在额叶14例,颞叶13例,顶叶5例,枕叶6例,多部位13例(多部位为颅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位)。(2)HE染色后按照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及分级诊断标准进行分级:Ⅰ级胶质瘤11例,Ⅱ级胶质瘤20例,Ⅲ级胶质瘤14例,Ⅳ级胶质瘤6例。(3)病例组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病例组的IDH1 R132H、VEGF及HIF-1α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IDH1 R132H、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51例胶质瘤组织中,IDH1 R132H阳性表达有21例,阳性表达率41.17%(21/51),Ⅰ、Ⅱ、Ⅲ、Ⅳ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27%(3/11)、50.00%(10/20)、57.14%(8/14)、0.00%(0/6);男性、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13/26)、32.00%(8/25);<45岁、45-59岁及≥60岁各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71%(10/28)、57.14%(8/14)、33.33%(3/9);枕叶、顶叶、颞叶、额叶及多部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3/6)、80.00%(4/5)、46.15%(6/13)、21.21%(3/14)、38.46%(5/13);经统计学分析IDH1 R132H在年龄、性别、分级及位置各组表达无差异。HIF-1α阳性表达有24例,阳性表达率为47.06%(24/51),Ⅰ、Ⅱ、Ⅲ、Ⅳ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45%(5/11)、35.00%(7/20)、50.00%(7/14)、83.33%(5/6);男性、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85%(14/26)、40.00%(10/25);<45岁、45-59岁及≥60岁各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4%(9/28)、57.14%(8/14)、77.80%(7/9);枕叶、顶叶、颞叶、额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3/6)、40%(2/5)、53.85%(7/13)、21.42%(3/14);HIF-1α的阳性表达在年龄分组中中年及老年有差异(P<0.05),与性别、组织分级及位置无关。VEGF表达阳性有31例,阳性表达率为60.78%(31/51),Ⅰ、Ⅱ、Ⅲ、Ⅳ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3%(8/11)、55.00%(11/20)、64.29%(9/14)、50.00%(3/6);男性、女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69%(51/26)、64.00%(16/25);<45岁、45-59岁及≥60岁各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1%(17/28)、57.14%(8/14)、66.67%(6/9);枕叶、顶叶、颞叶、额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1/6)、40.00%(2/5)、76.92%(10/13)、50.00%(7/14);经统计学分析,VEGF在胶质瘤的位置分组中有差异(P<0.05);与性别、年龄、组织分级无关。(4)IDH1 R132H、VEGF及HIF-1α三个指标之间两两比较:VEGF与HIF-1α蛋白表达间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而IDH1 R132H与HIF-1α蛋白表达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8),与VEGF蛋白表达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697,P=0.193)。当IDH1 R132H表达阴性时HIF-1α阳性表达58.33%(14/24),VEGF阳性表达51.61%(16/31)。结论:1.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的HIF-1α表达可能与年龄有关,VEGF的表达可能与胶质瘤部位有关,HIF-1α与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可能有较强的关联性;2.脑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单个指标或多个指标阳性表达,联合检测IDH1R132H、HIF-1α及VEGF可能对胶质瘤的诊断提供线索。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肿瘤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VEGF表达比较 |
2.2 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HIF-1α表达比较 |
2.3 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比较 |
2.4 VEGF、HIF-1α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 论 |
(2)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级别胶质瘤血管新生研究进展与PWI-MRI评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学位论文自评表 |
致谢 |
(3)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磁共振扩散成像和IDH分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所获荣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致谢 |
(4)ZR30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
1.2 抗胶质瘤微血管生成研究 |
1.3 原代培养胶质瘤细胞 |
1.4 胶质瘤细胞的血管生成拟态研究 |
1.5 EFEMP1源性抑制肿瘤蛋白 |
1.6 药物ZR30 |
1.7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ZR30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体外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细胞株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 |
2.2.2 细胞生长曲线实验 |
2.2.3 微管形成实验 |
2.2.4 WESTERN-BLOTTING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胶质瘤细胞原代培养 |
2.3.2 细胞生长曲线实验 |
2.3.3 微管形成实验 |
2.3.4 WESTERN-BLOTTING实验 |
2.4 本章小结 |
2.5 本章讨论 |
第三章 ZR30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体内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1.1 动物与细胞 |
3.1.2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裸鼠的胶质瘤原位成瘤 |
3.2.2 HE染色 |
3.2.3 CD-31免疫组织化学 |
3.2.4 肿瘤微血管数密度计数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对胶质瘤原位成瘤裸鼠生存期的影响 |
3.3.2 HE染色 |
3.3.3 CD-31免疫组织化学 |
3.4 本章小结 |
3.5 本章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
1.2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
1.3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 |
1.4 脑胶质瘤的生化指标 |
1.5 脑胶质瘤的Ki-67表达 |
1.6 脑胶质瘤的GFAP表达 |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2章 研究报告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材料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特征 |
3.2 ASL的成像原理 |
3.3 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
3.4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3D-ASL表现特点 |
3.5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Ki-67和GFAP指标表达特点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miRNA-411-5p对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神经胶质瘤预后与VEGF表达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材料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
2.2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纳入研究特征 |
1.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1.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Meta分析结果 |
2.1 异质性检验 |
2.2 敏感性分析 |
2.3 亚组分析 |
2.3.1 国家亚组 |
2.3.2 样本量亚组 |
2.3.3 检测方法亚组 |
2.4 偏倚检验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VEGF在神经胶质瘤方面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PIWIL1/piRNA-DQ593109、RBFOX1调节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PIWIL1/pi RNA-DQ593109 通过MEG3/mi R-330-5p/RUNX3 轴调控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细胞株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细胞换液、传代 |
2.2.3 细胞冻存 |
2.2.4 细胞复苏 |
2.2.5 体外血肿瘤屏障模型的建立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PIWIL1 m RNA、pi RNA-DQ593109、MEG3、mi R-330-5p和 RUNX3 m RNA的表达变化 |
2.2.6.1 细胞总RNA提取 |
2.2.6.2 基因组去除DNA反应 |
2.2.6.3 反转录反应 |
2.2.6.4 PCR反应 |
2.2.6.5 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pi RNA-DQ593109 及miR-330-5p的表达 |
2.2.7 细胞的转染 |
2.2.7.1 沉默PIWIL1质粒的稳定转染 |
2.2.7.2 piR-DQ593109沉默质粒转染 |
2.2.7.3 miR-330-5p过表达和沉默质粒转染 |
2.2.7.4 MEG3质粒的稳定转染 |
2.2.7.5 RUNX3过表达和沉默质粒稳定转染 |
2.2.7.6 PIWIL1与pi R-DQ593109与MEG3 共转染 |
2.2.7.7 MEG3与mi R-330-5p共转染 |
2.2.7.8 mi R-330-5p与 RUNX3 共转染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2.2.8.1 明确MEG3与pi R-DQ593109 的结合作用及结合位点 |
2.2.8.2 明确MEG3与mi R-330-5p结合作用及结合位点 |
2.2.8.3 明确RUNX33’-UTR与 mi R-330-5p结合作用及结合位点 |
2.2.9 跨内皮阻抗值(TEER)检测 |
2.2.10 辣根过氧化(HRP)渗出量的检测 |
2.2.11 Western blot |
2.2.12 免疫荧光 |
2.2.13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 |
2.2.14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在GECs中 PIWIL1 高表达,沉默PIWIL1 的表达增加BTB通透性,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2 在GECs中 pi R-DQ593109 高表达,沉默pi R-DQ593109 的表达增加BTB通透性,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3 在GECs中 MEG3 低表达,过表达MEG3 增加BTB通透性,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4 PIWIL1/ pi R-DQ593109 复合物以序列特定的方式调节MEG3 的表达 |
3.5 MEG3 靶向结合并负性调控mi R-330-5p的表达 |
3.6 在GECs中 mi R-330-5p高表达,沉默mi R-330-5p的表达增加BTB的通透性 |
3.7 mi R-330-5p介导MEG3对BTB通透性的调控 |
3.8 mi R-330-5p靶向结合RUNX |
3.9 RUNX3在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RUNX3 增加BTB通透性,并在转录水平抑制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10 RUNX3 参与mi R-330-5p对 BTB通透性的调控 |
3.11 RUNX3 显着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启动子的活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RBFOX1 介导LINC00673 通过SMD途径降解MAFF m RNA调控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实验细胞株和组织样本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培养、冻存、复苏 |
2.2.2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 |
2.2.3 构建稳定转染RBFOX1、LINC00673、MAFF过表达与表达沉默的细胞系及分组 |
2.2.4 跨内皮电阻值(TEER) |
2.2.5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
2.2.6 western blot |
2.2.7 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 |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分析 |
2.2.9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2.2.10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IP)实验 |
2.2.11 细胞凋亡实验 |
2.2.12 Click-i T Nasent RNA Capture Kit方法捕获新合成RNA |
2.3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RBFOX1在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RBFOX1 增加BTB的通透性并且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2 LINC00673在GECs中高表达,沉默LINC00673 增加BTB的通透性,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3 在GECs中 RBFOX1 靶向结合LINC00673,降低LINC00673 的稳定性,并且LINC00673 介导RBFOX1 调控BTB的通透性。 |
3.4 MAFF是 LINC00673 的下游靶基因,LINC00673 通过Staufen1(STAU1)介导的m RNA降解(SMD)方式下调MAFF的表达 |
3.5 MAFF介导LINC00673 调控BTB的通透性 |
3.6 MAFF在 GECs中低表达,过表达MAFF增加BTB通透性,降低ZO-1、occludin和 claudin-5 的表达 |
3.7 MAFF结合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启动子区并降低其活性 |
3.8 过表达RBFOX1 联合沉默LINC00673 能够促进阿霉素通过BTB输送到肿瘤组织中,促进脑胶质瘤的凋亡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β2-微球蛋白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β2微球蛋白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及患者生存关系的研究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和肿瘤组织中IDH1 突变状态的检测 |
2 TCGA数据库中脑胶质瘤β2微球蛋白mRNA水平及临床病理资料下载 |
三、结果 |
1 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浓度随着胶质瘤WHO分级的升高而增加 |
2 IDH1野生型脑胶质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浓度比IDH1 突变型高 |
3 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随着脑胶质瘤WHO分级的升高也增加 |
4 IDH1野生型脑胶质瘤β2微球蛋白的mRNA水平较IDH1突变型增加 |
5 β2微球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1 TCGA数据库中胶质瘤β2微球蛋白关联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表达 |
三、结果 |
1 TCGA数据库中脑胶质瘤β2微球蛋白关联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2 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整合 |
3 脑胶质瘤中β2微球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升高而表达增加 |
4 列联表分析β2微球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的在胶质瘤中表达呈正相关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β2微球蛋白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IDH1 R132H、HIF-1α及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肿瘤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李航,于佳龙,罗勇,蒋其俊,杨开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06)
- [2]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D]. 薛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D]. 陈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4]ZR30抗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 岑梓文.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熊艳. 长江大学, 2020(04)
- [6]miRNA-411-5p对胶质瘤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初探[D]. 卞静. 沈阳医学院, 2020(01)
- [7]神经胶质瘤预后与VEGF表达相关性的Meta分析[D]. 古龙.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PIWIL1/piRNA-DQ593109、RBFOX1调节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机制研究[D]. 沈书园.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9]β2-微球蛋白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血管生成关系的初步研究[D]. 李凯. 武汉大学, 2019(07)
- [10]IDH1 R132H、HIF-1α及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于佳龙. 遵义医科大学, 2018
标签:神经胶质瘤论文; 肿瘤论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恶性脑胶质瘤论文; 预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