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论文文献综述)
谢卓娟[1](2020)在《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域经济发展,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图服务于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迫在眉睫。海域地震区划编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然而,由于海域的特殊位置,海域地震监测受台网密度的限制,和陆域地震相比,海域的地震活动基础数据积累不足,地震资料零散,来源渠道多元化和震级标度多样性,海域地震活动的特点既存在板内地震又有板缘地震,两类地震在性质、强度、震源深度、地震活动规律和机制上不相同,造成海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相对匮乏。当前开展我国海域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少我国海域及邻近地区的统一地震目录及其完整性分析,无适合于海域地区的震级转换方法和经验公式,缺乏海域地震活动性的深入研究,以及针对海域地震活动特点建立的海域不同震源深度(包括俯冲带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等。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我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并进行完整性分析,为海域活动构造划分、浅部潜在震源区和中深部“立体”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海域地震活动规律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并基于建立的地震目录进行海域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为海域地震区划的编制提供重要参数,得出如下创新性成果:(1)编制了我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填补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建立了我国海域及邻区M≥4.7级地震目录和2.0≤M<4.7级中小地震目录,填补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为我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的试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地震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法。(2)提出了适合于海域的震级转换方法,并建立相应的震级转换公式。研究了我国海域地区测定的面波震级与GCMT和NIED测定的矩震级的震级系统差,并与陆域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系统差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分析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震台网、菲律宾的地震台网,在测定同一震级标度的地震时,产生震级偏差产生的原因,并统计分析产生的震级偏差在不同深度、不同时段、不同震级段和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提出了适合于海域的震级转换方法,并分别建立我国海域及邻区不同震级范围和不同深度范围内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GCMT和NIED测定的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以及建立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震台网ML震级,与菲律宾地震台网Ms震级的震级转换关系式,最终统一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的震级标度。本论文采用海域地区的地震资料建立的适合于我国海域及邻区的不同震级和不同深度范围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区别于以往国外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和国内陆域地区的浅源地震的震级转换关系式,可为今后海域地区地震震级的转换提供参考,震级系统差的研究也可为我国大陆地震台网修订这些地区的量规函数,进行震级偏差改正和地震联合观测提供参考。(3)给出了海域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及其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我国海域及邻区各国地震台站的分布情况和台网的发展简史,分析和研究不同海域、不同时段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震中定位精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给出了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和地震定位精度差的区域,为我国海域地区的完整性分析和沿海、近海地区海洋地震监测台网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科学参考。采用适合海域地区地震资料的除丛方法删除前余、震,并基于累积频数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分析方法(Entire-magnitude-range method,EMR)确定海域地区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和不同震源深度范围内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分布特征。(4)针对海域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特点,建立不同海域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参数。研究我国海域地震活动在不同板内和板块边缘地区的空间分布、强度分布与频度分布特征,以及地震活动在板块边界俯冲带地区深浅部的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构造的关系;探讨了最小二乘法(LS)和最大似然法(MLE)在计算我国海域及邻区b值时的适用性;提出在综合考虑海域各地震带地震资料完整性程度和地震活动特征的基础上,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b值计算方法,以及多方案的方式来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最终给出我国海域及邻近地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值b值和V4值,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海域及邻区各地震带资料的完整性和地震活动的特征,定制的海域地区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值,有别于陆域区划和平时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只采用的最小二乘法计算方法,且不考虑震源深度范围计算得到的结果。分析俯冲带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和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为划分板块边界俯冲带的浅部潜在震源区、中深部潜在震源区的“立体”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了依据,在结合地震构造和动力学背景基础上,了解俯冲带地区的俯冲作用分布格局,并对俯冲带中深源地区的b值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俯冲带不同区域b值随深度的变化特征,以及b值在俯冲带不同段各剖面横截面随深度的分布特征,用b值图像标识出不同的区域构造背景下,板块边界未来可能发生破裂的高应力段,可为研究深部的地震机理提供研究基础。本论文的研究结果直接用于海域地震区划图试编工作中,也为今后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撑,对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区划和完善我国抗震防灾体系均有重要意义。
李青梅,吕俊强,谢辉[2](2017)在《宁夏地区近震震级短周期量规函数的研究与修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选取宁夏"十五"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2016年12月的1 782个地震事件、7 345条地震记录资料,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震级偏差的频次分布,修正ML量规函数,得到宁夏地区的地方性均匀震级量规函数和台基改正量。且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最大地动位移的衰减关系及与之对应的量规函数。结果表明,修正后的震级均方差由原来的0.237 0降低为0.228 9,震级修正最大值为0.51。
叶庆东,王生文,余大新,丁志峰[3](2017)在《龙门山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的关系及意义》文中认为通过震源谱拟合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218个微震的矩震级,并分别基于《地震台站监测规范》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GF)和李学政等(2003)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LXZ)计算了这些微震的两种近震震级。基于回归分析得到了两种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的关系,并讨论了此关系可能隐含的意义。近震震级与矩震级拟合关系MW=a+bML中系数b的取值与应力降Δσ和地震矩M0的关系相关,b=1/(1+γ)等价于Δσ∝M0γ,本文对应于γ=1的情形。由于动态应力降在数值上与静态应力降差别不大,这种关系同样适用于折合能量和视应力,因此仅根据拟合关系MW=a+bML中b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地震矩与应力降、折合能量及视应力的关系。基于量规函数LXZ得到的近震震级与能量震级更为接近,且两者在与矩震级的拟合关系MW=a+bML中有相同的b,接近于0.5,这既印证了从b的大小来判断应力降与地震矩关系的论断,也说明从能量的角度来看量规函数LXZ优于量规函数GF。
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4](2017)在《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微震监测仪器频带及波形记录的时频特征,我们筛选出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周围微震台阵2012年记录的218个ts-tp<1 s的微震.通过盖戈法与和达法相结合确定微震震源的几何参数,发现这些微震分布大体呈NE-SW展布,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基本一致.无论是采用《地震台站观测规范》中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GF)还是李学政等(2003)的量规函数(量规函数LXZ),近震震级均与矩震级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向震级小的一端延伸时都表现为ML<MW,但采用李学政等的量规函数时该趋势更加明显.同时采用Brune和Boatwright震源谱衰减模型对观测震源谱的拟合表明拐角频率具有模型依赖性:基于Brune模型拟合得到的拐角频率大于基于Boatwright模型得到的拐角频率.无论基于哪一种模型,矩震级与拐角频率、破裂半径的对数线性关系均较弱,与应力降、视应力的对数则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这些关系不支持应力降、折合能量、视应力为常数的观点,表明微震与大地震的震源物理过程存在差异.视应力与应力降成比例,比例系数小于0.5,表明破裂动力学模式符合SavageWood模式.近震震级与矩震级拟合关系Mw=a+bML中b的大小与应力降和地震矩的关系有关,△σ∝M0γ,则b=1/(1+γ),因此从b的大小可以粗略地判断应力降与地震矩的关系.本文对应于γ≈1的情况,与基于量规函数LXZ得到的近震震级与矩震级关系中系数b=0.53吻合,这说明仅从辐射能量的角度考虑量规函数LXZ较量规函数GF准确.
卢婷,苏金蓉,孙玮[5](2017)在《四川近震震级确定及地震波衰减特征的区域性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大量时间、地点相对集中的地震来测定每个台站的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通过震级残差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子台震级偏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避开震源、路径、方位等耦合因素对震级测定的影响。结合四川盆地、川西高原及攀枝花-西昌地区不同的地质构造,从地震波衰减特征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探讨近震震级(2.5≤ML≤4.9)的估算问题,使计算的单台震级校正值更合理。研究表明,位于四川盆地腹地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台站,受松软沉积层对入射波放大作用和地震台站场地响应的共同影响,震级普遍偏大,作负校正;龙门山断裂带北中段台站估算盆地地震震级时震级偏小,作正校正;川西地区介质品质因子低,地震射线途径该区域时能量衰减大,加上"弱S波形"估算的近震震级偏小,作正校正;攀西地区单台震级偏差随震中位置不同而有变化,估算盆地地震震级时,受盆地边缘强烈不对称高幅值带的影响,单台震级常偏大,作负校正;估算高原地震震级时,射线路径穿越了川西、攀西两个高衰减区域,单台震级偏小,作正校正。
张帆,刘芳,张晖,赵艳红,刘永梅[6](2017)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台站震级偏差和近震量规函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2008年至2015年11月内蒙古中西部和邻近区域43个台站所记录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2327次地震事件,统计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震级偏差随着震中距的变化呈递增趋势,在震中距范围0150 km内,偏差值小于0;在震中距范围150500 km内,偏差值大于0。使用台站震级偏差结果对台站记录震级修正后,统计台站记录震级随震中距的变化,对量规函数进行修正。
刘芳,刘瑞丰,张帆,张晖,赵艳红,李彬,娜热[7](2016)在《内蒙古东部地区面波震级与近震震级转换关系》文中提出基于震级残差统计、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6年3月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地震观测报告和波形事件,确立该区量规函数,建立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的转换关系。研究表明,HLH、HLR和AGL等5个台站震级偏差较大,可能由地震台站场地响应衰减或放大、台基风化等造成;全国量规函数仅在140 km<Δ≤280 km时适用于内蒙古东部地区;采用正交回归方法(OR)得到古东部地区MS东部=0.99ML-0.12。
刘芳,张帆,张晖,赵铁锁,娜热,魏建民[8](2016)在《内蒙古地区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1月内蒙古测震台网81个台站所记录的6342次地震事件,基于震级残差统计方法,计算了81个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分析认为,BHS等6个台站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台站场地响应放大、台基风化等。台基校正前、后单台震级平均偏差值ΔMLi随震中距的变化曲线显示,曲线形态基本未有大的改变,台基校正后较之前震级平均偏差绝对值降低0.01,表明台基对地方性震级偏差的影响不大。同时,进行了81个台站的台基校正获得了内蒙古新量规函数,结果表明,全国量规函数除了震中距为0120km时适合于内蒙古地区以外,其余情况下均偏高,不符合内蒙古地区的特征。因此,本文修定了全国量规函数,得到了校正后的内蒙古地区量规函数。
李军,金星,郭阳[9](2016)在《福建台网测定台湾地震震级偏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福建台网记录的台湾地区1257个地震的近震震级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台湾地区近震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在比较震级残差法和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后,选用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拟合得到福建台网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量规函数,并用震级残差法得到了相应的台站校正值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这不仅减小了近震震级的离散度,而且使闽台两地震级标度趋于一致。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首台近震震级的校正,首台震级经过校正后可以快速测得偏差较小的近震震级,为地震预警震级的确定打下了基础。
李瑞芬,高伟[10](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提出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二、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地震目录编制现状 |
1.3.2 震级转换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3 我国海域地震资料完整性的研究现状 |
1.3.4 我国海域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 |
1.5.1 技术路线图 |
1.5.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 |
2.1 引言 |
2.2 地震目录的编目范围 |
2.2.1 空间范围 |
2.2.2 时间范围 |
2.3 资料来源 |
2.3.1 我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地震资料的来源 |
2.3.2 海域邻区各国地震资料的来源 |
2.4 编目的原则与方法 |
2.5 编目的成果与形式和目录概况 |
2.5.1 我国海域及邻区M≥4.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目录 |
2.5.2 我国海域及邻区2.0-4.6级中小地震目录 |
2.6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震级的转换和震级标度的统一 |
3.1 引言 |
3.2 我国海域及邻区面波震级、体波震级与矩震级的转换关系研究 |
3.2.1 资料来源及概况 |
3.2.2 回归方法 |
3.2.3 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经验关系统计 |
3.2.4 体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经验关系统计 |
3.2.5 与陆域震级转换关系式的对比 |
3.3 我国地震台网与其它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偏差研究 |
3.3.1 产生震级偏差的原因 |
3.3.2 计算方法 |
3.3.3 震级偏差的统计分析 |
3.3.4 不同地震台网震级的转换关系 |
3.4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震级标度的统一 |
3.5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我国海域及邻区不同时段地震台站分布和地震监测能力 |
4.3 地震震中定位精度分析 |
4.3.1 各类地震定位精度随时间的变化 |
4.3.2 不同区域内地震定位精度的评估 |
4.4 删除前、余震 |
4.5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分析 |
4.5.1 地震目录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 |
4.5.2 最小完整性震级M_C的时间分布特征 |
4.5.3 最小完整性震级M_C的空间分布特征 |
4.6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性参数 |
5.1 引言 |
5.2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构造背景 |
5.3 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5.3.1 研究区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
5.3.2 我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带的划分和调整 |
5.3.3 近海大陆架海域各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
5.3.4 远海各地震统计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
5.3.5 俯冲带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5.4 我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
5.4.1 b值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
5.4.2 MLE和LS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5.4.3 近海大陆架海域和远海各地震带的b值和V_4值 |
5.4.4 俯冲带地区的b值和V_4值 |
5.4.5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对比和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附录 我国海域及邻区M_S≥7级地震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图件 |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宁夏地区近震震级短周期量规函数的研究与修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台网概况和资料选取 |
2 计算方法 |
3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3.1 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偏差比较 |
3.2 单台震级偏差值随震中距的变化 |
3.3 多元回归分析与量规函数的确定及结果校验 (1) 多元回归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3)龙门山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的关系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资料 |
2 震级确定 |
2.1 矩震级确定 |
2.2 近震震级的确定 |
3 讨论 |
4 结论 |
(4)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资料 |
3 微震位置及震级确定 |
3.1 震源位置的确定 |
3.2 震级的确定 |
4 静力学参数 |
5 动力学参数 |
6 讨论与结论 |
(5)四川近震震级确定及地震波衰减特征的区域性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和方法 |
2 定量统计 |
3 讨论 |
4 结语 |
(6)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台站震级偏差和近震量规函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资料选取 |
2量规函数计算方法 |
3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单台震级偏差 |
3.2单台震级偏差值随震中距的变化 |
3.3量规函数的校正 |
3.4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偏差值分析和新量规函数的检验 |
4讨论和结论 |
(7)内蒙古东部地区面波震级与近震震级转换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资料选取 |
2 计算方法 |
2.1 量规函数 |
2.2 回归方法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 量规函数 |
3.2 东部地区量规函数校正 |
3.3 东部地区量规函数检验 |
4 ML与MS转换关系 |
4.1 东部地区ML和MS关系的建立 |
4.2 两种震级转换关系对比分析 |
5 结论 |
(8)内蒙古地区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选取 |
2 量规函数计算方法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量规函数的校正 |
4 新量规函数检验 |
5 讨论和结论 |
(9)福建台网测定台湾地震震级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台网概况和资料选取 |
2 计算方法 |
3 震级校正 |
3.1 量规函数校正 |
3.1.1 震级残差法 |
3.1.2 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 |
3.2 台站校正 |
3.3 介质传播方向校正 |
3.4 校正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四、近震衰减特征的地区差异及近震震级的估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区划中的地震活动性研究[D]. 谢卓娟.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2]宁夏地区近震震级短周期量规函数的研究与修正[J]. 李青梅,吕俊强,谢辉.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6)
- [3]龙门山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近震震级与矩震级的关系及意义[J]. 叶庆东,王生文,余大新,丁志峰. 中国地震, 2017(03)
- [4]汶川地震科学钻探3号井孔附近微震震源参数确定及其意义[J]. 叶庆东,丁志峰,王生文,余大新,郑晨. 地球物理学报, 2017(07)
- [5]四川近震震级确定及地震波衰减特征的区域性差异[J]. 卢婷,苏金蓉,孙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6)
- [6]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台站震级偏差和近震量规函数研究[J]. 张帆,刘芳,张晖,赵艳红,刘永梅. 防灾减灾学报, 2017(01)
- [7]内蒙古东部地区面波震级与近震震级转换关系[J]. 刘芳,刘瑞丰,张帆,张晖,赵艳红,李彬,娜热.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05)
- [8]内蒙古地区地方性震级的量规函数研究[J]. 刘芳,张帆,张晖,赵铁锁,娜热,魏建民. 中国地震, 2016(03)
- [9]福建台网测定台湾地震震级偏差研究[J]. 李军,金星,郭阳. 自然灾害学报, 2016(03)
- [10]《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