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三市集中供热企业调查报告

辽宁省三市集中供热企业调查报告

一、辽宁省三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娇娇[1](2019)在《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环境污染和能源匮乏问题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视,我国在供热方面有很大的节能空间。怎样减少能耗,提高供热系统的效率是最首要的问题。集中供热系统有很大的优势,可是同时由于系统庞大、结构复杂、输配环节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能耗浪费和不利于调控,运行效率低等现实问题。通过与传统的供热方式相比较,分布式供热系统的优势明显,节能效果显着。所以对该系统的深入研究并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过程做了介绍,并分析了我国供热行业的增长趋势。第二,对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进行介绍,分析了能耗浪费情况及优化和节能策略,引出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及其优势。第三,以输配系统理论知识为依托,建立分布式变频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管网各支路与流量的水力工况。将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把系统的年计算费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系统的可及性、可调节性、稳定性等为条件,采用理论分析推导、模拟计算分析与工程试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式变频系统进行优化研究。第四,采用软件HACNet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模拟,确定了零压点位置和主泵、用户泵的优选方案,得出控制点和变频泵的合理选择规律和分布式变频系统的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本溪市衡泽热力公司的供热系统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公司热源介绍、改造前状况、改造内容及采取节能技术策略、节能效果分析。衡泽热力公司转山热源厂5#换热站借助HACNet软件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和节能模拟后,系统的能耗为往年的85%,计算出节约资金63.66万元。以5#换热站改造为范本,对衡泽热力公司转山地区和溪湖地区供热范围的21个换热站全部进行改造,计算得出每年可节约资金577.87万元。同时减排效果显着,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唐恩全[2](2019)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经常出现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热量损失及水力工况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热质量,并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增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的节能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对供热系统改造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16个省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管龄15年以上管网所占比25%。换热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仅占总数的50%左右。燃煤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25.8kgce/m2,燃气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14.6m3/m2,热电联产采暖平均能耗约0.50GJ/m2。实施热计量的供热面积仅占16%。热水输送时平均温降达到2.4℃/km。从2006年到2011年发生供热一般性事故50.9万次,由管线腐蚀造成的事故且管线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比例为77%左右。结论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潜力巨大。其次,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包括管网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调节技术、多热源联网运行、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和供热监控技术等。全国预计管网改造的总长度79741km,约占35%;改造管网中使用15年以上管网51935km,约占65%。安装热量表约247万套,安装流量平衡装置约102万套。建立375座供热信息管理平台。改造范围内供热管网计划总投资共计1830亿元,热力站节能改造203亿元,二级网节能改造229亿元,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6亿元。节能改造之后,每年节约供热用煤2046万t,减少管网补水42000万t,节约用电量2.3亿kwh。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84亿元,可节省水费21亿元,可节省电费1.5亿元。每年可减少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5673万t/年;二氧化硫22万t/年;氮氧化物10万t/年:烟尘5万t/年;灰渣量534万t/年。最后,以沈阳某供暖公司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改造为例,分析改造的潜力及带来的节能和经济效益。改造后单位面积年耗煤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左右。对锅炉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节约大约9.8%的能量。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实际耗电量减少约50%左右。热站节电率大约38%,3个月累计耗电量节省近40万kwh的电量,节约电费支出约28万元。人员成本每年最少节省6万元。一次网的失水量降低到80t/h,采暖期节省水费约167万元,节省热费约1620万元,综合节省费用支出约1800万元。分户改造后,用户缴费积极性提高。

张曦[3](2019)在《沈阳地区某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严寒C区沈阳建筑大学教学楼为例,探究对严寒地区高校既有建筑的节能技术,以期为该地区的高校教学楼今后的节能改造实践提供指导借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教学楼的围护结构现状和供暖系统现状,该教学楼建于2001年,外墙、外窗和屋面的传热系数均超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所规定的限值,该建筑为非节能建筑。一次供水温度和二次供水温度过低,达不到设计参数;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对教学楼室内热环境品质的满意度,根据统计结果得知供暖期内48.34%的人对室内热环境不满意;通过现场测试四个典型房间温度得到在供暖期测量时间内,四个房间的日最高温度均低于室内设计温度。其次,针对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教学楼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该教学楼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和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技术。再次,选取教学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建筑模型,运用Energy Plus软件对原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及分析。对外墙添加传热系数达标的保温材料,对屋面更换传热系数达标的保温材料,对外窗更换传热系数达标的外窗,为了对比出单项节能改造措施节能效果,设置其他的围护结构为原始材料,分别采取不同节能措施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引入年收益投资比SIR值,从外墙、屋面、外窗三种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中,分别选出SIR值最大的节能措施,组合成最终的围护结构改造方案并分析该方案经济性和节能效益。最后是对供暖热源进行节能改造,改造目的为提高二次网供水温度,方案一为使用地下水源热泵机组为教学区进行供热,方案二为采用蓄热电锅炉利用谷电蓄热为教学区进行供热。利用Energy Plus对两种节能改造方案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并比较分析两种方案的经济性,综合优选出适合该高校教学区的供暖热源节能改造方案。

侯银萍[4](2013)在《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古今,土地的合理利用始终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因素。在“土地所有为中心”向“土地用益为中心”的变迁中,土地使用制度自然构成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和最为核心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土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现实重负,土地制度的创新和优化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制度瓶颈,而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土地权利更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重大问题。土地用益物权不但是一个法律制度问题,它与土地所有制结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及土地利益关系高度纠结在一起,呈现出一幅纷繁、复杂甚至混乱的社会场景。当前,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逐渐暴露出土地权属模糊、土地权利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产权结构不清晰、重政策轻法律、土地法律制度缺乏权威性等严重的制度缺陷,这些弊端对经济结构调整、制度建设、土地权利保障等工作的制约愈发明显。实际上,单纯的立法完善或法律分析均存在方法单一、系统性不强、理论整合能力欠缺、应对策略乏力等问题,而法经济学的理论与视角为改进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推进路径。因此,在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借鉴国外(地区)的相关先进经验,依托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阐释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其成因,进而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改进方案。本文第一部分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分别梳理了国内外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研究现状,针对传统法学研究的局限和纯粹经济学研究的特点,指出法经济学研究视角更能立足现实,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路径。第二部分,借助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剖析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权利性质模糊、权利结构不完整、与土地所有权的边界不清晰、保护机制粗线条等缺陷,以及上述缺陷所造成的土地用益物权缺乏稳定预期、正当交易行为无法保障、隐形土地市场大量存在等连锁影响。第三部分,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出发,考量政府行政权力的干预程度对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影响机理,分析各方主体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制约着土地权益的实现进路,把握路径依赖对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演进方向、结果的重要影响和潜在效应;探究国家层面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对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运行规范性和合法性的现实制约,对土地利益主体之间矛盾调和处置不力,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不足等深层次问题。第四部分,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历史沿革,梳理其发展现状,在纵向历史脉络中,凝练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五部分,在比较英、美、日及台湾地区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挖掘可供我国土地制度改进的启示与借鉴之处;第六部分,在前述考察、比较、反思基础上,把握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在宪政改革、明晰土地所有权、创新治理模式等领域亟待完善的对策,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实际上,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进行经济学、法学的双重解读,并努力寻找经济学与法学两大学科对同一问题进行解释的交集和差异,还是少有人问津的领域,具有理论认知价值。就研究现状而言,中国土地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国内围绕土地问题的相关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无论是法学界还是经济学界大都将研究的视线投注到具体的农地制度方面,对国有土地制度的研究也多是关注国有土地的出让与划拨问题;而将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结合起来,站在用益物权的层面研究中国土地制度问题,这在国内研究中也很少涉猎。本文以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为研究取向,试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而弥补该问题现有研究的上述缺憾。在对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进行经济学分析中,本文运用国家理论,分析了中国土地产权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认为我国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名为形式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质意义上的所有权人却是国家,应当理顺国家与集体的关系,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农村土地产权委托代理关系。进而在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策略研究部分,提出了两个层面的改进方案:在法律主体层面,限制政府行为、健全物权人的权利保障机制;在法律操作层面,增强法律的信用度、注重制度的法治化。这在理论认识层面是一个突破,也符合中国的实际,对于推动我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深化改革应该具有一定的政策及制度安排方面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土地用益物权制度视为由多个子法律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系,既注重考察各具体制度的发展演进,又注重研究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整体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从而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体系,这有利于深化该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相应的策略方案,也具有较强的政策参考价值。

洪伟[5](2013)在《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 ——以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人口日益散居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人员往来会越来越频繁,民族散居化的格局将更加明显。进一步重视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注意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益,对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法制保障建设相对滞后,侵害散居少数民族公民权益的现象和矛盾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加强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的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司法保障、监督保障等保障机制建设,切实维护散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对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各方面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分析其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处于的生存环境,梳理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对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制度构架,以期提出更加完善的、有利于政府参考的、保障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制度性方案。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引入人类学的方法,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北京望京地区的朝鲜族,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调研研究。同时,在整个调研写作中,注重微观与宏观视角的结合,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充分利用资料收集、问卷调查、走访个案、走访政府机关与街道办事处、数据统计分析等多种途径,结合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律制度的变迁情况及理论构架,从多角度全面透视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障问题。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了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基本理论,包括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涵义与内容、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法理学基础、国外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研究现状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障之必要性等,主要是为下面的与实践结合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引入社会变迁理论,在我国城市化的背景下,深入考察城市化进程中的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社区居民的多民族化,分析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基本特点与面临的生存现状,突显其权利保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章是对望京朝鲜族权益保障状况进行实证考察与分析,首先是对朝鲜族本身和北京的望京地区进行概况性介绍,其次结合调查数据,以图表、表格等形式,从望京地区朝鲜族的人口状况、教育保障、职业分布、宗教信仰、权利诉求等各方面,以数据为切入口,分析望京地区朝鲜族的权利保障状况。第四章是以望京地区朝鲜族为例,全面解构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构成,分别从平等权、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教育文化权利及社会权利等方面,理论结合权利现状,找出现实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五章讨论了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与实践,从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法制框架、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及我国现行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现实困境等方面横向考察了权利的运行机制。第六章是就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提出对策机制,以全球视野中少数人权利保障的实践对中国的启示,构建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整体思路,分别从立法、司法与行政保障方面完善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机制。本文的创新突破点集中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结合望京地区朝鲜族的鲜活实例,研究其对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构成变迁的影响,分析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构成和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通过全球视野中少数人权利保障的实践对中国的启示,以期在一种可能的路径下思考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立法完善、司法完善和行政完善。在具体制度方面,包括建立多元化的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机制;建立专门的散居少数民族权益纠纷解决机制;建立懂朝鲜语、专门的社区调解机构;配备懂朝鲜语的警察和基础政府工作人员;建立专门针对民族工作的机构等。

刘歌[6](2013)在《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文中提出该论文是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外墙保温系统、传统外墙保温材料和新型保温材料的特点及性能、外墙保温技术及其特点、国外和国内的外墙保温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产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国内相关政策的分析、国内经济背景的分析、当今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目前相关技术背景的分析、重点保温体系的介绍、目前该行业存在的产品及技术方面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外墙保温建材的前景展望等。该报告有助于初步了解该行业的企业与人员准确掌握外墙保温建筑材料的相关信息和基本技术,以及市场的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发展状况、竞争对手情报和市场发展前景等,是企业投资或代理外墙保温建筑产品、创业以及对现有外墙保温建筑产品进行市场研究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从本文的分析来看,给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外墙保温系统及产品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符合节能标准;二是生产以岩棉板为主的A级外墙保温材料应是投资者进入保温材料市场的首选;三是应加大力度研发自保温墙体产品、硬质聚氨酯保温材料及新型外墙保温产品;四是应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外墙保温板与模板一次成形技术;五是每种产品都有缺点,应着重开发外墙保温复合产品及复合体系。

曹旭[7](2011)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文中提出循环经济是为了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环境压力的重要出路之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借鉴德国、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生产领域环境污染突出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老典型,推广新试点,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从最初的试点到将发展循环经济列入“十一五”规划,说明了国家的重视、社会的认同与企业的努力。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本论文研究的根本问题是:通过对目前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建议。由于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论文在介绍循环经济的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目的在于从中获取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基础,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的模式。本论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类型。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中国以及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实证分析以评价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并揭示面临的问题。本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依据。本章主要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在循环经济概论中对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科学的界定以及对循环经济的原则给予合理的规范。第三章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本章阐述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阶段与战略,介绍了辽宁省作为试点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总结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对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进行了估计与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循环经济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循环经济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五章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选择了适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第六章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中国以及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对典型城市与典型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反映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并揭示了存在的差距,为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思路。第七章研究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类型。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为各地政府根据地区间区域循环经济差异制定更加合理的引导性政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在本章中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的3种类型。通过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考虑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十二五”规划,必须从各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着眼,必须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尊重循环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注重实效地、不一刀切地、各具特色地践行各种循环经济模式。而且,目前中国现行的循环经济的类型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发展。第八章研究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通过对前面部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理论上与实证上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王宏伟[8](2011)在《基于与采暖系统耦合的寒冷地区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人们对生活热水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目前住宅建筑采用局部热水供应方式存在的用能不合理、能源价格高、或不能连续供热等问题,提出一种适于全年热网可以运行的寒冷地区与采暖系统耦合的新型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形式。在详细研究目前生活热水各种供应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集中供暖系统热水为热媒、以户为单位供应生活热水的思路,建立了新型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模型;研制出户式供热装置的主要设备——浮动螺旋盘管半即热式户内小型换热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新型热水供应系统能够满足供热要求;给出户内共用系统和热网工况改变时相互影响的规律;采用动态费用年值方法对包括新型系统在内的八种生活热水系统进行经济分析评价,并选取燃料价格对方案进行敏感性分析,证明了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经济上的合理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方案热源所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新型热水供应系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户内热水供应系统和供暖系统是通过安装在每户的供热装置与集中供热管网连接,通过供热装置利用室外热网提供的热量向室内供暖和供应热水。所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热计量、热调控、降低户内管道和设备压力、节约高位和高价能源、易于检修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热水供应系统功能全、经济、节能、环保,可以作为住宅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较理想方案。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投入住宅建设中,可获得提高住宅使用功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效益,以及形成户式供热装置批量生产、促进住宅商品化供应的巨大经济效益。

杨建峰[9](2011)在《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众多经济学家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共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各国的学者都在积极寻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变化和区域竞争格局的重要因素,培养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中心和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包头市面临的最重要的发展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引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包头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繁荣、稳定、和谐的包头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主成分分析法作为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对包头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包头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以科技创新为视角,对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选取2000—2007年部分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认为包头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劲、潜力巨大,具有很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陈娜[10](2010)在《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反映到城市规划领域,就是农村聚居空间的不合理布局问题。发达地区城郊农村位于城乡交接带,一方面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使之初具“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城乡矛盾最为突出,空间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本论文将研究的视角锁定这一区域,试图在对转型期城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发达地区城郊农村理想的发展模式和探寻科学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法,为我国正蓬勃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针对现实中国城郊农村发展存在的现状问题,论文在借鉴国外城郊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综合了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成果,构建出发达地区城郊农村未来发展模式和空间形态,即建立在生态产业基础上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围绕这一模式目标的实现,提出基于生态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非建设用地规划为途径的与自然和谐的可布局用地的寻找;二是以产业布局为导向的与生态产业相协调的功能区划;三是基于通勤可达性考虑的城镇体系战略指导下的社区布局。最后以笔者参与的规划实践——成都市新都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为例,对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进行演绎。

二、辽宁省三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三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动力集中式供热管网优化及节能策略
    2.1 集中供热系统简介
    2.2 集中供热系能源耗费情况分析
        2.2.1 集中供热系统的主要能耗指标分析
        2.2.2 热能耗费分析
        2.2.3 电能耗费分析
        2.2.4 水资源耗费分析
    2.3 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节能方法
        2.3.1 供热技术的优化节能
        2.3.2 供热设施的优化节能
        2.3.3 规范供热企业的日常管理
        2.3.4 系统设计的优化节能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变频供热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3.1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简介
        3.1.1 与传统供热系统的比较
        3.1.2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配置形式
        3.1.3 零压差控制点和变频调速
        3.1.4 循环水泵的性能参数
        3.1.5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自动控制
    3.2 建立输配系统物理模型
        3.2.1 输配系统的基本方程和网络图论
        3.2.2 基于图论的模型表达
    3.3 输配系统的数学模型和算法
    3.4 输配系统理论分析
        3.4.1 输配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问题
        3.4.2 与传统调节方式水压图的比较
        3.4.3 输配系统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优化设计思路
        4.1.1 主循环泵和用户泵的优化
        4.1.2 管网优化设计重点
    4.2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4.2.1 年费用法简介
        4.2.2 系统的年费计算
    4.3 模拟分析
        4.3.1 HACNet软件介绍
        4.3.2 热网模型的建立
        4.3.3 模拟计算过程
    4.4 模拟方案的能耗和投资情况分析
        4.4.1 模拟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比较
        4.4.2 模拟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改造实例分析
    5.1 公司热源介绍
    5.2 改造之前状况
    5.3 改造内容及采用的节能技术策略
        5.3.1 GPRS热网系统升级改造策略
        5.3.2 系统运行改造策略
        5.3.3 系统安全改造策略
    5.4 HACNet水力平衡调试实例分析
        5.4.1 本工程采用HACNet软件的主要原因
        5.4.2 水力平衡试验和原因分析
        5.4.3 管网水力模拟仿真
        5.4.4 节能效益分析
    5.5 改造节能效果分析及节能量计算
        5.5.1 节能效果分析
        5.5.2 节能量计算
        5.5.3 环境效益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调查
    2.1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
        2.1.1 供热面积现状调查
        2.1.2 供热管网现状调查
        2.1.3 热力站现状调查
    2.2 能耗与热计量现状调查
        2.2.1 采暖系统能耗
        2.2.2 热计量
    2.3 供热管网运行情况
        2.3.1 运行参数
        2.3.2 事故统计
        2.3.3 事故分析
    2.4 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1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3.2 管网节能改造技术
        3.2.1 管网敷设方式
        3.2.2 管道保温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
        3.2.3 供热调节
        3.2.4 多热源联网运行
    3.3 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
        3.3.1 设备改造
        3.3.2 监控系统改造
    3.4 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
        3.4.1 流量调节
        3.4.2 热计量
    3.5 供热监控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研究
    4.1 概述
        4.1.1 技术改造的依据
        4.1.2 技术改造的原则
        4.1.3 技术改造的范围
        4.1.4 技术改造的目标
    4.2 管道节能改造
        4.2.1 一级管网
        4.2.2 二级管网
    4.3 热力站节能改造
        4.3.1 更换设备
        4.3.2 直接连接改间接连接
        4.3.3 装设节能设备
        4.3.4 补水系统改造
        4.3.5 热力站附件保温
    4.4 二级网节能改造
    4.5 供热监控能力建设
    4.6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4.7 效益分析
        4.7.1 节能效益
        4.7.2 经济效益
        4.7.3 环境效益
        4.7.4 社会效益
    4.8 保障措施
        4.8.1 政策保障
        4.8.2 组织保障
        4.8.3 技术保障
    4.9 本章小结
5 沈阳市某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实例概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改造前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
    5.2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5.2.1 热源和热力站改造
        5.2.2 供热管网改造
        5.2.3 楼内供热系统改造
    5.3 改造前后节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沈阳地区某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2 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及现状
        1.1.3 我国高校建筑能耗现状
    1.2 课题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 严寒地区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行性分析
    2.1 严寒地区气候特征
    2.2 严寒地区高校建筑现状调研
        2.2.1 高校教学楼基本信息
        2.2.2 高校教学楼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2.2.3 高校教学楼供暖系统现状调研
    2.3 高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调研
        2.3.1 室内人体热舒适性问卷调查
        2.3.2 供暖期室内温度测量
    2.4 教学楼围护结构与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2.4.1 围护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2.4.2 供暖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严寒地区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1 教学楼外墙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1.1 教学楼的外墙保温形式的确定
        3.1.2 教学楼的外墙保温材料的确定
    3.2 教学楼屋面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2.1 教学楼的屋面保温形式的确定
        3.2.2 教学楼的屋面保温材料的确定
    3.3 教学楼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3.1 适用的外窗材料
        3.3.2 教学楼外窗的确定
    3.4 教学楼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4.1 水源热泵供热系统
        3.4.2 蓄热电锅炉供热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既有教学楼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模拟分析
    4.1 能耗模拟软件
    4.2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4.2.1 建立建筑模型
        4.2.2 设置模拟参数
        4.2.3 教学楼能耗现状模拟
    4.3 外墙节能改造方法模拟及分析
        4.3.1 外墙改造方案的确定
        4.3.2 外墙节能改造前后模拟对比及分析
    4.4 屋面节能改造方法模拟及分析
        4.4.1 屋面改造方案的确定
        4.4.2 屋面改造前后模拟对比及分析
    4.5 外窗节能改造方法模拟分析
        4.5.1 外窗改造方案的确定
        4.5.2 外窗改造前后模拟对比及分析
    4.6 教学楼围护结构整体改造方案的确定
        4.6.1 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的经济性分析模型
        4.6.2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的确定
        4.6.3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节能效益分析
        4.6.4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经济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既有教学楼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模拟分析
    5.1 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方案
    5.2 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模拟及分析
        5.2.1 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的设计
        5.2.2 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模拟及分析
    5.3 蓄热电锅炉供热系统模拟及分析
        5.3.1 蓄热电锅炉供热系统的设计
        5.3.2 蓄热电锅炉供热系统模拟及分析
    5.4 供暖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经济对比分析
        5.4.1 各方案初投资比较
        5.4.2 各方案年运行费用比较
        5.4.3 各方案费用年值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冬季室内热环境品质调查表
作者简介
致谢

(4)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意义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 主要创新
        (二) 若干不足
第一章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内的相关研究
        一、 法学的研究:基于用益物权的视角
        二、 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产权的视角
    第二节 国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相关研究的评析
        一、 法学研究的特点及局限
        二、 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三、 法经济学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第一节 传统土地使用权制度的缺陷
        一、 制度基础由“所有权”到“所有制”
        二、 制度框架由“私有产权”到“公有产权”
    第二节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性质和产权结构
        一、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性质
        三、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结构
    第三节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产权边界和权能
        一、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产权边界模糊
        二、 国有土地用益物权的具体权能有待规范
    第四节 土地用益物权的实现和保护机制
        一、 二元土地制度造成了城乡土地产权不对等
        二、 强制性行政干预造成了土地流转收益缺乏有效实现途径
第三章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制度经济学考量
    第一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中的政府权力干预
        一、 以政府强制性供给为主导的土地使用制度变迁方式
        二、 政府的过度干预制约着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效率
    第二节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利益博弈
        一、 制度与博弈规则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三、 地方政府与国有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四、 政府、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一、 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二、 土地使用制度的初始禀赋
        三、 路径依赖对现有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安排的潜在效应
    第四节 土地使用制度安排的供给与需求
        一、 制度安排的供求与均衡
        二、 潜在的土地使用制度需求与供给现状的矛盾
第四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沿革、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封建租佃制下分块经营为主的土地使用制度
        二、 土地使用制度呈剧烈变动的复杂态势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建国初期土地上使用收益等私权的延续
        二、 私法话语下土地使用收益等权利的式微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集体土地用益物权的确立及其权能的扩充
        二、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逐渐法制化
        三、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现状
        二、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地区)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第一节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
        二、 英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实践
        三、 英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美国的土地制度及实践
        二、 美国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三节 日本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日本土地用益物权及其立法体系
        二、 日本的农地用益物权制度变革
        三、 日本惠农政策对土地用益物权的保障作用
        四、 日本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四节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一、 台湾地区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
        二、 台湾地区的土地改革
        三、 台湾地区土地制度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改革的前瞻及建议
    第一节 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前瞻性思考
        一、 努力推进宪政改革
        二、 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
        三、 探索有效的自主治理模式
    第二节 改进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若干建议
        一、 完善土地用益物权的相关制度安排
        二、 改良土地用益物权的配套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 ——以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意义
    2. 研究现状
    3. 研究背景
    4. 研究方法
    5. 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6. 创新突破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基本理论
    第一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基本范畴
        1.1.1 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1.1.2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界定与类型
        1.1.3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法理学基础
        1.1.4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1.1.5 我国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理论研究现状
    第二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域外考察
        1.2.1 少数人的界定
        1.2.2 少数人权利的性质
        1.2.3 少数人权利的正当性
        1.2.4 少数人权利保护的内容
    第三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构成
        1.3.1 平等权
        1.3.2 政治权利
        1.3.3 经济权利
        1.3.4 教育文化权利
        1.3.5 社会权利
第二章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
    第一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散居少数民族
        2.1.1 对“城市化进程”的概述
        2.1.2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界定
        2.1.3 我国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
        2.1.4 城市社区居民的多民族化
    第二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生存现状
        2.2.1 当前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新特点
        2.2.2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的基本生存状态
        2.2.3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面临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北京朝鲜族的基本状况
        2.3.1 北京的朝鲜族及其社会结构
        2.3.2 朝鲜族聚居望京
第三章 望京朝鲜族权益保障状况的实证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朝鲜族基本概况
        3.1.1 朝鲜族概况
        3.1.2 政治经济
        3.1.3 文化艺术和体育
        3.1.4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二节 北京望京地区概况
        3.2.1 望京地区的发展及民族构成
        3.2.2 望京地区民族关系现状
        3.2.3 望京地区的社区管理与民族工作
    第三节 望京地区朝鲜族现状与需求调查统计及分析
        3.3.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3.2 居住状况
        3.3.3 工作状况
        3.3.4 流动状况
        3.3.5 社会保障状况
        3.3.6 教育及培训状况
        3.3.7 子女就学入托情况
        3.3.8 社会交往与民族关系
        3.3.9 社会支持与参与状况
        3.3.10 面临的困难与对政府的希望
第四章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现状与不足——以望京地区朝鲜族为例
    第一节 平等权
        4.1.1 平等权的具体体现
        4.1.2 平等权保障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政治权利保障问题
        4.2.1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2.2 表达自由
        4.2.3 监督权
    第三节 经济权利保障问题
        4.3.1 就业权利
        4.3.2 获得国家帮助的权利
    第四节 教育文化权利保障问题
        4.4.1 受教育权
        4.4.2 风俗习惯自由
        4.4.3 宗教信仰自由
        4.4.4 文化权利
    第五节 社会权利保障问题
        4.5.1 生活扶助
        4.5.2 社会福利
        4.5.3 社会保险
    第六节 对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币利保障不足的思考
        4.6.1 “权利贫困”理论
        4.6.2 “权利贫困”的表现
        4.6.3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贫困”的原因
第五章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
    第一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立法保障
        5.1.1 立法保障的概述
        5.1.2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评述
        5.1.3 有关政治权利的规定
        5.1.4 有关经济、文化权利的规定
        5.1.5 有关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的规定
    第二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司法保障
        5.2.1 司法保障的基本范畴
        5.2.2 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5.2.3 司法保障的基本现状
    第三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法律困境
        5.3.1 立法保障的不足
        5.3.2 理论研究与公民意识的贫乏
        5.3.3 民族工作水平的有待提升
第六章 完善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整体思路
        6.1.1 特殊保护理念的转变
        6.1.2 立法的规范化
        6.1.3 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节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6.2.1 基本原则的确立
        6.2.2 《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修订
        6.2.3 《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的制定
    第三节 完善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行政保障
        6.3.1 行政保障的基本原则
        6.3.2 行政保障的完善
    第四节 完善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司法保障
        6.4.1 实体权利保障
        6.4.2 程序权利保障
参考文献
附录:望京地区朝鲜族权利保障现状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
    1.3 文章的内容及框架
    1.4 文章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外墙保温体系与产品的综述
    2.1 常用的外墙保温体系
        2.1.1 外墙自保温体系
        2.1.2 外墙内保温体系
        2.1.3 夹心复合保温体系
        2.1.4 外墙外保温体系
    2.2 外墙保温产品的特点及性能
        2.2.1 A级保温材料
        2.2.1.1 泡沫玻璃板
        2.2.1.2 岩(矿)棉板
        2.2.1.3 玻璃棉板
        2.2.1.4 微孔硅酸钙制品
        2.2.1.5 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
        2.2.1.6 玻化微珠制品
        2.2.1.7 膨胀蛭石制品
        2.2.1.8 加气混凝土板及砌块
        2.2.1.9 无机保温粉料
        2.2.1.10 无机保温浆料制品
        2.2.2 B级保温材料
        2.2.2.1 聚苯板
        2.2.2.2 酚醛保温板
        2.2.3 新型保温材料的介绍
        2.2.3.1 聚氨酯泡沫制品
        2.2.3.2 高压聚乙烯发泡材料
        2.2.3.3 复合保温材料
    2.3 外墙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2.3.1 内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2.3.2 外保温技术及其特点
        2.3.2.1 外挂式外保温
        2.3.2.2 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
        2.3.2.3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保温
        2.3.3 与内保温相比外保温优势分析
    2.4 常用的外墙外保温体系
        2.4.1 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
        2.4.2 胶粉EPS颗粒保温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
        2.4.3 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
        2.4.4 EPS钢丝网架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
        2.4.5 机械固定EPS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2.4.6 其它外墙外保温系统
第三章 外墙保温体系与产品的现状分析
    3.1 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1.1 国外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1.2 国内外墙保温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
        3.1.2.1 岩棉板的现状分析
        3.1.2.2 聚苯板的现状分析
        3.1.2.3 其它保温材料的发展趋势
    3.2 外墙保温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外墙保温的质量与措施
        3.3.1 外墙外保温存在的问题
        3.3.1.1 聚苯板薄抹灰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不足
        3.3.1.2 水泥砂浆厚抹灰钢丝网架保温板外保温隔热构造设计存在不足
        3.3.1.3 无网聚苯板外保温外饰面粘贴面砖的缺陷
        3.3.2 外墙内保温存在的问题
        3.3.3 内外混合保温存在的问题
        3.3.4 其它存在的问题
        3.3.5 外墙保温的技术措施
        3.3.5.1 外保温开裂的原因
        3.3.5.2 保温材料的选择
        3.3.5.3 设计抗裂构造措施
        3.3.5.4 选择合适的表面装修材料
        3.3.5.5 强化外墙外保温的施工控制
    3.4 评价指标和测试方法
第四章 外墙保温产品的发展建议和前景展望
    4.1 推进外墙保温发展的多种途径
        4.1.1 复杂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节能标准
        4.1.2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建筑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4.1.3 自保温墙体技术和复合保温墙体技术
        4.1.4 新型外墙保温产品的开发
        4.1.4.1 优势
        4.1.4.2 劣势
        4.1.4.3 机会
        4.1.4.4 威胁
    4.2 对外墙保温产品的发展建议
        4.2.1 A级保温材料的发展措施
        4.2.2 积极加快发展复合保温墙体材料
        4.2.3 推广建筑外墙保温板与模板一次成形技术
        4.2.4 保温性能与防火性能的取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学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概论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2.1.3 循环经济实施原则
    2.2 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
        2.2.1 自然科学基础
        2.2.2 自然辩证法基础
        2.2.3 系统控制理论
    2.3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2.3.1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
        2.3.2 资源经济学
        2.3.3 环境经济学
        2.3.4 生态经济学
第3章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3.1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阶段与战略
        3.1.1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阶段
        3.1.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3.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
        3.2.1 试点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
        3.2.2 试点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
    3.3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
        3.3.1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经验
        3.3.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成效的原因
    3.4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3.4.1 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上的问题
        3.4.2 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上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4.1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
        4.1.1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
        4.1.2 中国库兹涅茨曲线的原始数据选取
        4.1.3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
        4.1.4 结论
    4.2 循环经济生产函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2.1 循环经济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模型的推导
        4.2.2 数据选取及处理
        4.2.3 模型参数估计
        4.2.4 结论
第5章 中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5.1.1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5.1.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5.1.3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
    5.2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5.2.1 指标确定依据及标准值的设定
        5.2.2 多属性综合评价法
第6章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综合评价
    6.1 中国2003-2008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分析
        6.1.1 中国2003-2008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
        6.1.2 综合分析结论
    6.2 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综合评价
        6.2.1 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评价结果
        6.2.2 31省市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结论
    6.3 典型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综合评价
        6.3.1 典型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对比分析
        6.3.2 典型省份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综合分析
    6.4 典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对比分析
        6.4.1 本溪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分析
        6.4.2 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分析
        6.4.3 两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效果对比分析
第7章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类型
    7.1 中国循环经济聚类分析
        7.1.1 聚类分析方法
        7.1.2 聚类分析在中国循环经济的应用
        7.1.3 小结
    7.2 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类型
        7.2.1 自然成长结构优化类型
        7.2.2 资源转型节能降耗类型
        7.2.3 生态保护跨越发展类型
第8章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8.1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8.1.1 编制各种规划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8.1.2 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8.2 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推动作用
        8.2.1 充分发挥示范试点的导向作用
        8.2.2 树立先进典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8.3 依靠科技进步,构建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8.3.1 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
        8.3.2 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
        8.3.3 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8.4 深化改革,提供配套的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8.4.1 运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8.4.2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
        8.4.3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
    8.5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
        8.5.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升级
        8.5.2 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8.5.3 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8.6 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法规体系
        8.6.1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的成熟经验
        8.6.2 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与法规体系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基于与采暖系统耦合的寒冷地区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1.1.2 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生活热水供应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生活热水供应的发展现状
        1.2.3 生活热水供应存在的问题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活热水供应方式的研究
    2.1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
        2.1.1 热源
        2.1.2 热水管道
        2.1.3 加热设备
    2.2 生活热水供应方式的研究
        2.2.1 根据生活热水供应范围分类
        2.2.2 根据生活热水系统压力工况分类
        2.2.3 根据生活热水循环方式分类
        2.2.4 根据热水循环动力分类
        2.2.5 根据供水时间分类
        2.2.6 根据配水干管布置特点分类
        2.2.7 根据热水环路长度分类
        2.2.8 根据热水系统分区方式分类
        2.2.9 根据热水供应能源形式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研究
    3.1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的基本结构
    3.2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单元楼内管网形式
    3.3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的特点
    3.4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的运行方式
    3.5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用户内供暖系统的研究
        3.5.1 用户内系统的构成
        3.5.2 用户内供暖系统型式的研究
    3.6 单户式供暖与热水供应共用系统的主要装置
        3.6.1 热量表
        3.6.2 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3.6.3 循环水泵
        3.6.4 换热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运行参数的研究
    4.1 热水供应系统参数
        4.1.1 热水供应系统水温
        4.1.2 水流速
        4.1.3 水压
        4.1.4 单户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小时耗热量
        4.1.5 单户设计小时热水量
    4.2 供暖系统参数
        4.2.1 供暖系统水温
        4.2.2 水流速
        4.2.3 压降
        4.2.4 单户供暖设计热负荷
        4.2.5 单户供暖系统循环水量
    4.3 热力网参数
        4.3.1 热网水温
        4.3.2 热网水流速
        4.3.3 单户设计供热量
        4.3.4 单户热网循环水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生活热水供应系统供热装置的研究
    5.1 户内小型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5.2 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参数及热工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原理及实验系统的设计
        6.1.1 实验目的和原理
        6.1.2 实验系统的设计
        6.1.3 实验数据的处理
    6.2 供暖系统单独运行时的运行工况分析
        6.2.1 热网供水温度变化对户内供暖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6.2.2 热网流量变化对户内供暖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6.2.3 户内供暖系统流量变化时运行工况分析
    6.3 热水供应系统单独运行时的运行工况分析
        6.3.1 热网供水温度变化对户内热水供应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6.3.2 热网流量变化对户内热水供应系统运行工况的影响
        6.3.3 户内热水供应系统用水量变化时运行工况分析
    6.4 供暖系统与热水供应系统同时运行时运行工况分析
        6.4.1 两系统同时运行时户内系统供回水温的确定
        6.4.2 两系统同时运行时户内供暖系统供热工况
        6.4.3 两系统同时运行时户内热水供应系统供热工况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7.1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7.1.1 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7.1.2 技术经济分析的可比性原理
        7.1.3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7.1.4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程序
        7.1.5 经济分析的常用指标
        7.1.6 本课题采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7.2 生活热水供应方案及供热量的确定
        7.2.1 生活热水供应方案的确定
        7.2.2 方案的可比条件
        7.2.3 耗热量的计算
        7.2.4 水量的计算
    7.3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经济性评价
        7.3.1 初投资
        7.3.2 年运行费用
        7.3.3 费用年值
    7.4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的经济性评价
        7.4.1 户式燃气热水系统
        7.4.2 户式电热水系统
        7.4.3 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7.4.4 局部热水系统费用年值
    7.5 生活热水系统各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7.5.1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各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7.5.2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各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7.5.3 所有热水供应系统方案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7.6 敏感性分析
        7.6.1 电价的影响
        7.6.2 煤炭价格的影响
        7.6.3 燃油价格的影响
        7.6.4 天燃气价格的影响
    7.7 系统全年能耗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活热水供应热源形式的环境评价
    8.1 模糊数学方法的有关理论
        8.1.1 模糊集合的概念
        8.1.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步骤
    8.2 热水供应系统各方案的环境评价
        8.2.1 确定评价指标
        8.2.2 建立评语集
        8.2.3 进行单因素评价
        8.2.4 确定评价因素的模糊权向量
        8.2.5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8.2.6 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和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和获奖论文
致谢

(9)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1 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1-1 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2-1-2 资源型城市的分类
        2-1-3 资源型城市的特点
        2-1-4 资源型城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 科技创新的内涵
        2-3-1 科学、技术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3-2 科技创新的定义
        2-3-3 科技创新的主要理论
        2-3-4 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现状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3-3 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挑战
第四章 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4-1 包头市发展现状
    4-2 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4-2-1 社会支持系统
        4-2-2 经济发展支持系统
        4-2-3 资源环境支持系统
        4-2-4 综合评价
第五章 包头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
    5-1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5-1-1 加强政府在政策层面支持,对经济引导和调控
        5-1-2 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建设节能型产业结构
        5-1-3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产品附加值
    5-2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5-2-1 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居民生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5-2-2 推动城市功能转型
        5-2-3 加快发展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
    5-3 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5-3-1 提高矿区、厂区生态修复和调节功能,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5-3-2 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和污染治理的力度
        5-3-3 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六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2.1.1 欧美发达国家城郊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2.1.2 亚洲国家地区的乡村建设实践
    2.2 国内农村建设实践发展
        2.2.1 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发展
        2.2.2 改革开放后农村建设的起步
        2.2.3 城郊农村“三个集中”模式探索
    2.3 生态村社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2.3.1 国外生态村庄建设理论与实践
        2.3.2 国内生态村社建设理论与实践
3 新时期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模式构建
    3.1 城郊农村聚居模式演化
        3.1.1 以孤立和分散为特征的传统城郊农村聚落模式
        3.1.2 生态失落的转型期城郊农村聚居模式
        3.1.3 走向农业产业化的农村聚居模式
    3.2 发达地区城郊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基础——生态产业
        3.2.1 从农业产业化到生态产业的必然
        3.2.2 生态产业模式下农村的功能定位
        3.2.3 生态产业基础上新型城乡关系
    3.3 发达地区城郊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形态构建
        3.3.1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3.3.2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农村社区外部空间形态
        3.3.3 生态产业模式下新型农村社区内部空间形态
4 基于生态规划的发达地区城郊农村社区布局方法
    4.1 与自然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可布局用地寻找
        4.1.1 以非建设用地规划寻找可布局用地方法的提出
        4.1.2 以非建设用地规划寻找可布局用地的技术方法
        4.1.3 新型农村社区可布局用地的确定和容量控制
    4.2 与生态产业相协调的城郊空间功能区划
        4.2.1 非建设用地分类基础上的城郊空间产业布局
        4.2.2 与生态产业相协调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4.2.3 城郊农村空间功能整合区划
    4.3 以通勤可达性为尺度标准的社区布局
        4.3.1 通勤可达性概念解析
        4.3.2 通勤可达性尺度标准确定
        4.3.3 “宜农宜工宜商”农村社区布局模式探讨
5 方法应用——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5.1 新都区概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空间发展现状问题
    5.2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可布局用地的寻找
        5.2.1 新都区生态单因子适宜性分析
        5.2.2 规划区整体生态适宜性分区及建设控制导则
        5.2.3 建立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
    5.3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5.3.1 新都区农村产业布局规划
        5.3.2 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布局规划
        5.3.3 新都区新型农村社区社会公共设施配套规划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奖励

四、辽宁省三城市集中供热企业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布式变频供热系统热网优化及节能策略研究[D]. 张娇娇.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2]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唐恩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沈阳地区某高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及分析[D]. 张曦.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中国土地用益物权制度的经济学研究[D]. 侯银萍. 吉林大学, 2013(08)
  • [5]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研究 ——以北京望京地区朝鲜族为例[D]. 洪伟.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 [6]中国外墙保温体系产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D]. 刘歌. 大连工业大学, 2013(07)
  • [7]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 曹旭. 辽宁大学, 2011(01)
  • [8]基于与采暖系统耦合的寒冷地区新型热水供应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 王宏伟. 天津大学, 2011(05)
  • [9]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包头市为例[D]. 杨建峰.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10]发达地区城郊农村聚居空间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以成都市新都区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为例[D]. 陈娜. 重庆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辽宁省三市集中供热企业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