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一、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科宇,吉红玉,顾成娟[1](2022)在《鹿茸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历代经典方剂及现代名家经验,总结出鹿茸具有以下临床应用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1~18.75 g,常用剂量为3~15 g;丸散剂临床用量为0.3~11.54 g。结合病种、证型、症状选择其最佳剂量,如补肾壮阳、起痿振颓治疗早泄、难治性肾病等,常用量为3~18.75 g,丸散每服用0.5~11.54 g;益精填髓治疗中风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等,常用量为1~15 g,丸散每服用0.3~3 g。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补肾壮阳、起痿振颓常配伍人参、巴戟天、韭菜子、淫羊藿、仙茅等;益精填髓常配伍红参、牛脊髓粉、熟地黄等;补肾壮骨常配伍续断、骨碎补、杜仲、熟地黄。

邢新婵,黄甡[2](2020)在《黄明志活用愈痫丸辨治小儿癫痫》文中指出黄明志教授运用愈痫丸治疗小儿癫痫时,常根据患儿风、痰、瘀三种表现的侧重不同,将癫痫分为肝风内动、痰浊蒙窍、瘀血阻窍、痰热惊风四个证型,辨证配伍进行诊治。肝风内动证,治以平肝熄风,方选镇肝熄风汤配愈痫丸;痰浊蒙窍证,治以化痰开窍,方选柴胡龙牡汤合温胆汤配愈痫丸;瘀血阻窍证,治以活血通窍,方选通窍活血汤配愈痫丸;痰热惊风证,治以清热镇惊、化痰熄风,方选风引汤合涤痰汤配愈痫丸。

孙云云[3](2020)在《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一: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研究目的:调查共患和不共患ADHD的TD患儿发病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TD共患ADHD(TD+ADHD)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病情对比分析选取2018.8-2019.11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的门诊患儿,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抽动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纳入6-12岁的TD及TD+ADHD患儿共计408例,其中单纯TD组296例,TD+ADHD组112例。分析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布,抽动障碍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评分、严重程度、病程、亚型分布,以及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始发症状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且进一步描述SNAP-Ⅳ总分值与YGTSS评分值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分析抽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2 TD+ADHD组患儿一般情况分析根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同分型,将TD+ADHD患儿分为三个亚型:TD共患注意缺陷型 ADHD(TD+ADHD-I)、TD 共患多动/冲动型 ADHD(TD+ADHD-HI)、TD 共患混合型 ADHD(TD+ADHD-C),进一步探究了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于抽动障碍的影响,分为以下四个调查部分:(1)针对三组患儿的一般状况分析;(2)三组患儿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分布、抽动障碍YGTSS评分差异,分析各亚型中抽动障碍病情差异;(3)三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分析各亚型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的差异;(4)探索TD+ADHD患儿先出现抽动障碍还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亦或是同时出现。结果:1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病情对比分析1.1抽动障碍大多以单独而非共病的形式出现,并且男性患儿的患病比例要大于女性患儿;1.2在始发抽动障碍时年龄分布、始发症状分布、病程分布及亚型的分布方面,单纯TD组与TD+ADHD组患儿无统计学差异(P>0.05);1.3在YGTSS评分及抽动障碍严重程度分布方面,两组患儿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在总运动性抽动分数及总发声性抽动分数方面,两组患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描述患儿心态、生活、学习及社交的损害率方面却有显着差异(P<0.001)。1.4 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的相关系数r=0.16<0.3(P>0.05),因此,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 TD+ADHD组患儿病情分析2.1 TD+ADHD-I、TD+ADHD-HI、TD+ADHD-C三组患儿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儿年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年龄排序为TD+ADHD-I>TD+ADHD-C=TD+ADHD-HI,由此可得出,与 TD+ADHD-I 相比,TD+ADHD-HI 与 TD+ADHD-C 的患儿就诊年龄偏小。2.2三组患儿始发抽动障碍的年龄及YGTSS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其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3在SNAP-Ⅳ量表注意缺陷子项目评分中,TD+ADHD-I与TD+ADHD-C两组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值较TD+ADHD-HI组评分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三组患儿排序为:TD+ADHD-I=TD+ADHD-C>TD+ADHD-HI;在 SNAP-Ⅳ量表多动/冲动子项目评分中,TD+ADHD-HI与TD+ADHD-C两组评分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值较TD+ADHD-I组评分值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三组患儿评分为TD+ADHD-HI=TD+ADHD-C>TD+ADHD-I。该数值分布是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本身疾病的特点所决定的。2.4在本研究回顾性调查TD+ADHD患儿始发病时,由于受到时间等客观条件及患儿家长(法定监护人)记忆等主观条件的影响,未能调查出TD+ADHD患儿始发为何种疾病,因此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结论:1抽动障碍大多以单独而非共病的形式出现,并且男性患儿的患病比例要大于女性患儿2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与单纯TD患儿相比,TD+ADHD患儿在YGTSS评分总分及描述心理状态的损害率方面分值更高,抽动障碍病情更加严重,但是其发病年龄及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其中影响其抽动障碍严重程度的因素,很有可能是当TD患儿共患ADHD后,与之伴随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关;3就诊年龄:在TD+ADHD患儿组中,TD+ADHD-HI与TD+ADHD-C患儿的就诊年龄明显小于TD+ADHD-I患儿。可推知TD+ADHD-HI与TD+ADHD-C患儿在临床中,外向型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加明显,因此更早地前来医院就诊;4 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相关关系,今后可建立其他相关关系模型,研究YGTSS评分值与SNAP-Ⅳ总分值之间的关系,并深入探讨该两者之间的临床意义。研究二:“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探索“从心论治”抽动障碍为主,分析“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TD与TD+ADHD患儿在抽动障碍病情方面的临床疗效差异;进一步分析“静心止动方”对于共病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方法:将单纯TD患儿与TD+ADHD患儿治疗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治疗该两组“心肝热炽证”患儿抽动障碍的差异;将TD+ADHD患儿自身前后进行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在治疗其抽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为主的同时,对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的治疗效果。结果:1“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单纯TD与TD+ADHD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单纯TD疗效更加显着(P<0.05)。2“静心止动方”能够明显缓解两组“心肝热炽证”患儿急躁易怒、胸闷/憋气、口腔溃疡、睡眠问题、口干喜饮、咽红、咽部异物感、大便干结等中医症状体征(P<0.01)。3“静心止动方”在治疗“心肝热炽证”抽动障碍为主的同时,TD+ADHD组患儿整体SNAP-Ⅳ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静心止动方”治疗“心肝热炽证”单纯TD与TD+ADHD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治疗单纯TD疗效更加显着;并且对该两组患儿相关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在该研究中,对于大多数共患ADHD的“心肝热炽证”TD患儿来说,“静心止动方”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其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而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加重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在抽动障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可再对其尚未改善的多动症状进行干预,可为临床治疗TD共患ADHD提供很好的临床思路。

谢永贵[4](2018)在《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达原饮为治疗温病邪伏膜原的经典处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有肯定的疗效,但是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临床总结,因此有必要对达原饮的临床应用及证治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冀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方法:本课题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将达原饮相关论着、医案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方论总结。再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将1986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达原饮文献进行筛选、整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频数统计方法和黄金分割法,从一般发病规律、核心脉症、用药规律等方面来分析、总结方证特点。最后将两者结果进行对比、讨论,得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结果:(1)一般发病规律:达原饮使用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无明显的地域差异,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各年龄段皆可发病,但以21-69岁为主。(2)核心脉症:达原饮的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为发热、胸闷、纳差、疲乏、恶寒、恶心、头痛等7个症状;次要症状为口干、身重疼痛、腹胀、汗出、便秘、口苦、烦躁、头晕;舌红,苔厚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象以弦数、弦滑、滑数为常见。(3)原方用药规律:达原饮的主药是厚朴、草果、槟榔,其余药物的使用频率从大到小为黄芩、知母、甘草、白芍,临床使用时一般都用到原方的6味药物以上。(4)加味药物用药规律:达原饮的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是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主要加味药物是:柴胡、姜半夏、大黄、青蒿、陈皮、栀子、枳壳、苍术、茵陈、薏苡仁、葛根、连翘、藿香、茯苓、枳实等15味。(5)中医疾病谱:达原饮的主治病证是外感病证和脾胃肠病证,主治病种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6)西医疾病谱:达原饮所治西医疾病以发热性、消化、呼吸疾病最为多见,西医主治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便秘、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结论:达原饮原为治疗温疫邪伏膜原证而创制,也可以治疗病机为湿遏膜原、湿热阻滞胃肠证的疾病,包括湿阻、痞满、外感发热、便秘等。本文通过方论文献和临床数据两方面对达原饮方证进行研究,总结出达原饮的证治规律,扩宽了临床应用范围。达原饮在外感疾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应用,在把握病机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加味药物类型主要有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理气药、泄下药。

赵小星,郭亚雄[5](2017)在《郭亚雄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厌食症是一种以厌恶进食、不思饮食、食量减少为临床表现的病症。病久导致营养不良、身体瘦小,严重则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郭亚雄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太阴脾土湿困、阳明胃热不能受纳为辨证关键,可谓是另辟新径。

王荻[6](2016)在《自拟补肾止遗散穴位外敷与口服治疗儿童遗尿症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和分析中药穴位外敷与口服治疗下元虚寒型儿童遗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2月到2015年7月的下元虚寒型遗尿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试验组治疗以自拟补肾止遗散穴位外敷加口服,对照组治疗以单纯口服自拟补肾止遗散,治疗到达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每周遗尿次数分别为:2.93±1.34、4.15±2.12;第4周每周遗尿次数分别为:0.64±1.68、2.13±4.87;第8周每周遗尿次数分别为:0.12±0.05、1.34±0.9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证候积分分别为:7.89±2.28、7.68±2.68;治疗后证候积分分别为:2.45±1.78、3.93±2.03。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随访复发率为11.1%,对照组复发率为25%,试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补肾止遗散穴位外敷与口服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疗效显着,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遗尿次数明显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尤元敏[7](2016)在《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食物特异性Ig G变化情况,以期为中药健脾法为主治疗食物不耐受及其他相关的疾病提供可行性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婴幼儿湿疹患儿,按照就诊前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3例)。所有患儿皮损严重时给与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感染类外用药,对照组按照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进行饮食干预,治疗组在饮食干预基础上给与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3个月为一疗程。于治疗后第2周、1个月来院复诊或随访,3个月时到院复诊并复查食物不耐受,观察两组的有效率、食物特异性Ig G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治愈患儿1个月后进行随访是否复发。结果:1.14种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鸡蛋阳性率最高,为84.1%,多为+2级、+3级;牛奶次之,为82.6%,以+2级、+3级为主;其他食物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小麦、大豆、西红柿、大米、鳕鱼、虾、玉米、蟹、牛肉、蘑菇、鸡肉、猪肉。2.69例婴幼儿湿疹患者中,多数患儿不耐受的食物在2种及以上。不耐受食物为1种的14例,占总人数20.29%;不耐受食物为2种16例,占总人数23.19%;不耐受食物为3种及以上39例,占总人数56.52%。3.湿疹的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治愈率5.56%,有效率30.56%;对照组治愈率3.03%,有效率24.24%,经秩和检验,Z=-1.002,P=0.316(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治愈率为19.44%,有效率69.44%;对照组治愈率为9.09%,有效率42.42%,经秩和检验,Z=-2.500,P=0.012(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治愈率为69.44%,有效率97.22%;对照组治愈率为39.39%,有效率78.79%,经秩和检验,Z=-2.790,P=0.005(P<0.01),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4.食物不耐受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食物不耐受的等级例次比较,经秩和检验,Z=-0.019,P=0.000(P<0.01),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参苓白术散及饮食干预可改善食物不耐受。对照组治疗前后食物不耐受的等级例次比较,经秩和检验,Z=-2.970,P=0.003(P<0.01),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单纯饮食干预也可改善食物不耐受。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食物不耐受的等级例次比较,经秩和检验,Z=-3.057,P=0.002(P<0.01),两组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痊愈患儿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治愈25例,复发1例(4%);对照组治愈13例,复发1例(7%),经Fisher检验,P=1.000,(P>0.05),说明两组复发率无显着差异。结论:1.本地区患有湿疹的婴幼儿不耐受食物以鸡蛋、牛奶为主,且多为中重度不耐受。2.本地区婴幼儿患湿疹的不耐受食物多为2种及以上,不耐受食物只有1种的为20.29%;2种为23.19%;3种及以上为56.52%。3.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降低食物不耐受的等级,并优于单纯饮食干预,还可降低婴幼儿湿疹的复发率。从“健脾”论治食物不耐受及其相关的婴幼儿湿疹,具有一举两得之功。4.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安全性好。

朱瑞娟[8](2015)在《补肾健脑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补肾健脑颗粒是由龟甲、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怀牛膝五味药材制成的复方制剂,主要用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优化研究了补肾健脑颗粒的提取及成型工艺,并采用薄层色谱法和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对颗粒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简便的提取和制备工艺以及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几部分:综述: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概述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发病原因及医治方法。概述补肾健脑颗粒各味组成药材的研究概况,并介绍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第一章:补肾健脑颗粒提取工艺研究本章采用单因素实验和L9(33)正交实验,以干浸膏得率和指标性成分β-蜕皮甾酮含量作为考察指标,研究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最优提取工艺确定为:12倍水提取3次,1小时/次,三批验证实验显示优选工艺简便可靠。第二章:补肾健脑颗粒成型工艺研究考察干燥方式、温度、辅料用量、乙醇浓度、筛网目数等对制粒的影响,确定最佳成型工艺。提取液浓缩成浸膏,分别在常压和减压两种方式下干燥,以浸膏干燥状态为指标,确定最佳干燥方式。浸膏干燥粉碎后过100目筛,加入处方比例的龟甲微粉混合均匀。选择合适的辅料,以颗粒合格率和休止角为指标考察辅料用量、稀释剂、筛网目数等对制粒的影响。最终确定以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用60%乙醇制软材,过16目筛制粒。优选出的补肾健脑颗粒制备工艺为:按处方比例取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怀牛膝适量,加12倍水煎煮3次,1小时/次,合并滤液,浓缩成浸膏,60℃烘干,粉碎后过100目筛,按处方比例加入龟甲微粉并混匀。加入适量微晶纤维素,充分混合使均匀,用60%乙醇制软材,过16目筛制颗粒,60℃烘干,14目筛整粒,即得。第三章:补肾健脑颗粒薄层色谱研究采用薄层色谱法,分别以远志对照药材、肉苁蓉对照药材为对照,对制剂中的远志和肉苁蓉2味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结果,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第四章: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补肾健脑颗粒用超高效合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建立补肾健脑颗粒及各药材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归属分析了补肾健脑颗粒指纹图谱中的主要色谱峰,并同时测定指标成分β-蜕皮甾酮和松果菊苷的含量。方法为:样品经乙醇提取后,进样 1 μL,用 Waters ACQUITY UPC2.rMBEH 柱(100 mm×3.0 mm,1.7 μm)分离,柱温为40℃,以超临界C02-0.05%磷酸甲醇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分析补肾健脑颗粒和各药材提取物的UPC2指纹图谱,利用各峰相对保留时间、紫外光谱图归属主峰。结果表明,补肾健脑颗粒UPC2指纹图谱中15个主峰来源明确,其中12号峰为β-蜕皮甾酮,含量为380μg/g,15号峰为松果菊苷,含量为9.562 mg/g。与HPLC和UPLC法相比,本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第五章:结论与工作展望

黄甡[9](2014)在《运用膏摩法治疗小儿病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膏摩法是祖国医学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在人体施行按摩时,涂上用中药制成的膏剂,再进行摩擦、推拿等。该法具有药物与按摩的双重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笔者运用膏摩法广泛治疗小儿疾病,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一、运用暖脐止泻膏治疗小儿久泻

陈俊[10](2014)在《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遵照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梳理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要素及结局转归,总结其病机、传变及预后规律,验证中医预案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对2011年乙脑中医预案进行完善。运用不同中医方案治疗乙脑患者,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乙脑中医治法,筛选有效中成药。从而系统深化乙脑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认识,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范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现场考察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284例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参照2009年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规律与诊疗方案的研究”(简称乙脑项目)课题组制定的中医预案,在急性期将所有病例分为轻型(毒蕴肺胃证)、普通型(毒损脑络证)、重型(毒陷心包证)、极重型(阴阳衰竭证),填写《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调查表》(CRF表),记录人口学资料,各症状、体征发生的程度、频次、出现时间、消失(或明显减轻)时间,中医证候及舌脉信息,中医辨证分型,住院时间,用药记录,结局判断,随访记录等。将CRF表记录的中医症候要素按照不同证型进行整理和排序。根据“乙脑项目”临床实施方案的分组方法,轻型、普通型病人纳入随机组,重型、极重型纳入队列组。通过计算机软件(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生成随机数字,具体采用区组与动态随机结合方法,应用SAS9.1.3统计软件PROC PLAN程序进行随机化分配,将受试者所接受处理随机安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①中医辨证处方②柴石退热颗粒③抗病毒口服药④喜炎平注射液。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高热、神昏、抽搐(乙脑三大主症)的治疗效果、对预后的影响。尤其以发热为切入点,观察中医治疗方案中有效药物的临床疗效。定量资料的描述将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定性资料描述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统计学处理由SPSS16.0软件完成,两组可比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P<0.05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指差别显着。结果1.病例资料:2012年本研究共观察乙脑病例284例,在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毒蕴肺胃型61例,占总例数的21.48%;毒损脑络型114例,占总例数的40.14%;毒陷心包型98例,占总例数的34.51%;阴阳衰竭型11例,占总例数的3.87%。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15岁,平均年龄5岁7月;男女比例为1.63:1。2.传变及预后规律:毒蕴肺胃证病在卫表,易于治愈;毒损脑络证为气分热甚,邪在中焦,或气营同病、有生风之兆,大部分临床可治愈。毒陷心包证为热毒内陷营分,耗气伤津,兼或营血同病,动风耗血,或兼湿热并重、痰湿内生,约30%病患预后欠佳;阴阳衰竭见热伤气阴,易成内闭外脱、亡阴亡阳之象,病情危重,须积极抢救生命。并且,乙脑病情变化较一般温病更迅速更危重。3.恢复期,近40%病情较轻者中医症候要素:纳差、便秘、乏力少言、低热、多汗、口渴、胸闷、恶心,或伴肢体痉挛、颈强;舌象:舌暗红、少苔、质干,舌淡暗、苔白厚、舌体胖大;脉象:脉细无力。另有23.8%例病情较重者中医症候要素:发热易反复、伴抽搐、神志不清、头痛,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记忆力下降、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性格改变;舌象:舌淡或暗红、苔白厚,舌暗或紫、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弦细。4.将两期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症候要素与2011年中医预案分型要素对比,发现两点不同之处:①部分发热者伴胸闷、纳差、便溏、苔薄白或白厚,提示暑热挟湿致病。②部分邪犯气营或营血同病者,病程较长、病情偏重,在恢复期有18%的病例出现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观察结束时仍有11.6%的病例出现残障,表现出痰瘀阻滞,经脉失养之证。5.临床疗效:观察结束时,分析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西医组的疗效,结果显示,随机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0.6%,好转率7.69%,无效率1.71%;对照组治愈率74.14%,好转率18.97%,无效率6.7%。队列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67.53%,好转率23.37%,无效率9.09%;对照组治愈率46.88%,好转率40.62%,无效率12.5%。随机组和队列组分别组内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大主症疗效分析:随机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96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96小时,对照组为144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治疗组退热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组,治疗组神志完全复苏时间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120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85小时,对照组为132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的治疗组神志恢复正常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CRF表抽搐各类型的止痉情况,逐天进行记录,并与基线对比(观察第一天),结果显示:随机组治疗第三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队列组治疗第五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284例乙脑患者,治疗组194例均按照中医治疗方案执行,中药使用率达100%,治愈率为83.6%,其中服用柴石退热颗粒有44例,治愈率为93.18%;中医辨证处方33例,治愈率为81.82%;抗病毒口服液30例,治愈率73.33%、喜炎平注射液120例,治愈率84.16。8.其他中成药使用程度依次是: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四磨汤、保和丸等。中医辨证处方主方使用程度依次是:白虎汤、银翘散、三仁汤、清营汤、泻白散、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羚角钩藤汤等。9.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44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0.23±6.24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68.92±18.54h;对照组治疗乙脑31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2.53±7.31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106.55±24.83h;两者分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对队列组病人治愈率优势大于随机组,在退热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神昏、抽搐、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关,极少数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本研究表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季,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乙脑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基本符合卫气营血传变特点,乙脑传变更迅速,病情较一般温病更危重。通过对2012年临床中医症候要素的梳理,并与乙脑中医预案内容进行对比,证明乙脑项目中医预案对乙脑的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符合临床实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发现2012年乙脑致病的特点为暑热挟湿,治疗原则在“清热解毒”基础上,注意湿热并除,加用淡渗利湿中药。并对2011年中医预案恢复期加以优化,增加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我们用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现代科研技术方法证实中医药在防治乙脑这种病毒感染类传染病中作用突出,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筛选出有效中成药如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安宫牛黄丸等等。其中,柴石退热颗粒临床治疗乙脑效果主要表现在退热起效时间快、退热效力强、有效控制抽搐及减轻意识障碍,缩短疗程,同时,可以降低重症乙脑后遗症的发生。对重症病例的治疗优势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再发的经典传染病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深入发掘先辈治疗经验,对防治此类传染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以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支撑,在细胞水平上对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JEV)的作用功效及作用靶点进行初步探索,为中药抗乙脑病毒提供客观实验依据,从而扩大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谱,同时,为下一步进行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动物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BHK-21传代细胞株建立乙脑病毒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检测实验用病毒的活性,以BHK细胞检测药物细胞毒性,再以不同浓度的药物干预细胞,通过不同给药方式,使用同步感染法和空斑减少计数测定病毒滴度,分别考察药物对JE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另设立利巴韦林药物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对照组。所得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统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意义。结果1.乙脑感染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本实验所用JEV为强毒株,经活化后接种于BHK-21细胞,使细胞在48-72小时间发生细胞膜变圆、细胞染色质加深、细胞脱落、凋亡等病理变化,并且病毒在细胞传代3次后病变时间趋向稳定。2.药物细胞毒性实验:利巴韦林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显示出抑制细胞扩增的效应,在1600ug/ml浓度下可将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三倍,但不引起细胞凋亡;而柴石退热颗粒对细胞的毒性表现在对细胞的杀伤,当药液浓度达到320ug/ml时,大部分BHK-21细胞表现出坏死。柴石退热颗粒药液的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60ug/ml,利巴韦林10ug/ml即可达到对乙脑病毒的抑制作用。3.药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柴石退热颗粒40,80,160ug/ml组、利巴韦林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与柴石退热颗粒40ug/ml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160ug/ml组与利巴韦林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柴石退热颗粒对JEV的直接杀伤作用: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较病毒对照组,病毒滴度下降了约53333.3PFU/ml,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意义。5.柴石退热颗粒抑制JEV复制的作用靶点研究: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预处理细胞后感染病毒能降低其复制率,与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柴石退热颗粒80、160ug/ml组在病毒侵染细胞时给药,能一定程度阻断JEV的入侵,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两浓度之间对病毒入侵的影响无差别;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作用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环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利用BHK-21传代细胞建立了乙脑病毒感染细胞的体外模型,观察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制作用。结果显示,柴石退热颗粒在体外细胞模型上能较好的抑制乙脑病毒感染,且抑制作用与中药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组作用效果与利巴韦林相当。该药物抗JEV的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说明柴石退热颗粒对宿主细胞具有预防性保护作用。

二、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鹿茸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朱良春
    2.2 张志远
    2.3 毛天东
    2.4 石景亮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 仝小林
    3.2 傅延龄
    3.3 马融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人参
    4.2 配伍蛤蚧
    4.3 配伍熟地黄
    4.4 配伍菟丝子
    4.5 配伍龟板胶
    4.6 配伍龟板
5 小结

(2)黄明志活用愈痫丸辨治小儿癫痫(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复杂源头多,风痰瘀阻病发作
2 精妙配伍愈痫丸,活瘀涤痰兼熄风
3 随证配伍很关键,内服外治收显功
    3.1 肝风内动
    3.2 痰浊蒙窍
    3.3 瘀血阻窍
    3.4 痰热惊风
4 验案举隅
5 结语

(3)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概述
        2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3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机制
        4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中医学认识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名认识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对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终止标准
        7 研究方案
        二、临床调查结果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2 病情调查分析
        三、总结及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病情分析
        四、结论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研究二:“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肝热炽证)临床疗效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终止标准
        7 研究方案
        二、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2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的差异
        3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ADHD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值的差异
        三、总结及讨论
        1 患儿一般资料调查分析
        2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的差异
        3 “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ADHD组患儿SNAP-Ⅳ量表评分值的差异
        4 讨论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6 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的中医理论分析
        四、结论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1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附录2 基于中医证候的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医师填写)
    附录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父母版(SNAP-Ⅳ)
    附录4 Conners多动指数评分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方论概述
    1 达原饮的制方渊源
    2 达原饮的组成与方解
    3 达原饮的证治与加减
    4 达原饮类方
    5 达原饮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方剂选择标准
    3 病证(疾病)统计
    4 脉症归类
    5 达原饮汤原方药物名称规范
    6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2 达原饮的核心脉症
    3 药物使用规律
    4 中医疾病谱
    5 西医疾病谱
    6 小结
讨论
结论
验案举例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郭亚雄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
    1.1 膜原与脾胃的关系
    1.2 病因病机
2 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厌食症
3 验案举隅
4 讨论

(6)自拟补肾止遗散穴位外敷与口服治疗儿童遗尿症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脱落标准
        (五)症状分级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病例资料与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指标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程、病情的比较
    三、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遗尿次数比较
    四、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五、满4周疗程后的治愈有效率比较
    六、试验组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
讨论
    一、儿童遗尿症的分型
    二、儿童遗尿症的病因病机
    三、儿童遗尿症的治疗
    四、本研究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食物不耐受检测
        (三)治疗方法
        (四)复诊及随访
        (五)观察指标
        (六)疗效判定标准
        (七)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疗效观察
    三、复发率及安全性
讨论
    一、西医对婴幼儿湿疹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
        (一)婴幼儿湿疹的发病原因
        (二)婴幼儿湿疹的发病机制
    二、食物不耐受与婴幼儿湿疹
        (一)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二)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的区别
        (三)婴幼儿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
    三、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可行性分析
        (一)从“脾”论治婴幼儿湿疹
        (二)食物不耐受与脾虚
        (三)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
    四、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疗效分析
    五、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补肾健脑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第一节 儿童多动症概述
        1.1 中医理论解析儿童多动症的病变部位、分型及发病机制
        1.2 多动症的中医药治疗
        1.3 西医理论解析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机制
        1.4 多动症的西药治疗
        1.5 多动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第二节 补肾健脑颗粒各味药材研究概况
        2.1 肉苁蓉
        2.2 怀牛膝
        2.3 远志
        2.4 石菖蒲
        2.5 龟甲
    第三节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补肾健脑颗粒的提取工艺研究
    引言
        1 选择水为提取溶剂的依据
        2 选择β-蜕皮甾酮作为优化提取工艺指标性成分的依据
    第一节 建立HPLC法测定补肾健脑浸膏中β-蜕皮甾酮含量的方法
        1.1.1 试药、仪器与试剂
        1.1.2 β-蜕皮甾酮含量测定
        1.1.3 方法学考察
    第二节 补肾健脑浸膏提取工艺研究
        1.2.1 单因素实验设计
        1.2.2 正交试验设计
        1.2.3 干燥方式及温度的考察
        1.2.4 正交试验结果
        1.2.5 结论
        1.2.6 验证试验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补肾健脑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润湿剂、辅料种类和辅料用量的选择
        2.2.1 润湿剂的选择
        2.2.2 辅料的选择
        2.2.3 实验内容与结果
        2.2.4 讨论
    2.3 筛网目数的选择
    2.4 干燥条件的选择
    2.5 整粒
    2.6 颗粒剂的制法
    2.7 颗粒剂制备工艺的验证
第三章 补肾健脑颗粒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药
        3.2.1 仪器
        3.2.2 试剂与试药
        3.2.3 对照品与对照药材
    3.3 实验与结果
        3.3.1 肉苁蓉的薄层鉴别
        3.3.2 远志的薄层鉴别
    3.4 讨论
第四章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定性定量分析补肾健脑颗粒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色谱条件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4 补肾健脑颗粒的制备
        4.2.5 药材提取物的制备
        4.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提取溶剂及提取条件的选择
        4.3.2 色谱条件的选择
        4.3.3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4.4 方法学考察
        4.4.1 专属性考察
        4.4.2 线性考察
        4.4.3 精密度、重复性、加样回收率试验
        4.4.4 样品的测定
        4.4.5 UPC~2与HPLC、UPLC对比分析
        4.4.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发表论文
    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10)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图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症候要素与辨证分型及治疗的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研究方法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急性期、恢复期中医症候特点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
        2.1.1 一般资料
        2.1.2 乙脑急性期中医症候特点
        2.1.3 乙脑患者恢复期中医症候特点
        2.2 临床疗效及中药使用情况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疗效
        2.2.2.1 疗效比较
        2.2.2.2 三大主症治疗情况
        2.2.3 中药使用情况
        2.3 对乙脑预案中医辨证分型的中医辨证要素梳理
        3.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乙脑致病的认识
        3.2 中医温病辨证体系
        3.3 中医对乙脑辨证及治疗的认识
        3.4 本研究对乙脑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
        3.5 本研究对乙脑中医治疗方法的探讨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疗效评价标准
        1.6 研究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体温
        2.3 疗效
        2.4 抽搐、神昏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2.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3.讨论
        3.1 乙脑的治疗现状
        3.2 中西医对发热的认识及治疗
        3.3 柴石退热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3.4 本次临床观察的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 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 BHK-21 细胞的毒性测定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材料
        1.3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JEV 流行病学特点、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特性
        3.2 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及 BHK-21 细胞系
        3.3 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 JFV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JEV 的侵染和复制
        3.2 药物抗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方法
        3.3 西医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认识
        3.4 中药抗病毒作用的认识
        3.5 柴石退热颗粒抗 JEV 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分析
        3.6 不足与展望
第三章 小结
讨论
    1. 中医辨证分型的症候要素及转归分析
    2. 乙脑中医恢复期辨证分型的完善
    3. 乙脑中医治法及有效中药的研究
    4. 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参考文献
附录 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预案(中医部分)2011 年版
附录 3:CRF 表
附录 4:图表
附录 5: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四、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鹿茸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J]. 陈科宇,吉红玉,顾成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 [2]黄明志活用愈痫丸辨治小儿癫痫[J]. 邢新婵,黄甡. 中医学报, 2020(09)
  • [3]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横断面调查及临床疗效研究[D]. 孙云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达原饮证治规律研究[D]. 谢永贵.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郭亚雄运用达原饮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J]. 赵小星,郭亚雄. 江西中医药, 2017(08)
  • [6]自拟补肾止遗散穴位外敷与口服治疗儿童遗尿症的疗效对比[D]. 王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参苓白术散加减及饮食干预治疗食物不耐受相关的婴幼儿湿疹临床观察[D]. 尤元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补肾健脑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 朱瑞娟. 兰州大学, 2015(01)
  • [9]运用膏摩法治疗小儿病的临床体会[A]. 黄甡.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贵州省针灸学会2014年学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10]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D]. 陈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黄明志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