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集中控制变电站监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延晓[1](2020)在《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方案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能电网的应用带动了变电站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开始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改造工程,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智能变电站的可靠运行。相对于普通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具有高压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检修状态化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重要基础。高压设备智能化采用智能组件与高压设备相结合的方式组成智能高压设备,实现高压设备各项监测信息的上传,同时接收调度及监控主站下发的命令。二次设备网络化利用先进可靠的通信技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进行分层与组网,实现可靠的测量、保护、控制与计量。本文从变电站智能化的特点及构成体系入手,从智能高压电气设备以及变电站监控系统两方面阐述了变电站智能化的研究背景及其现状。分析变电站智能化架构体系的组成,研究智能变电站网络拓扑与监控系统功能。其次,根据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的需求及其设计原则,提出高压设备智能化的设计方案,重点研究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等设备的智能化实现方法。然后,针对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架构进行分析,围绕变电站智能化监控系统需求,制定了多层分布结构的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并且对多层次监控系统的设备集成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对云南省某地级市110kV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方案实施过程,并且对智能变电站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分析其运行的故障率以及可靠性,说明高压设备智能化有效的降低了变电站的故障率,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有效的促进了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变电站运行和检修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刘晓瑞[2](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部分,对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起着支撑作用[1]。为保证智能电网可靠、安全、智能、经济、环保运行,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各系统及总体布置进行设计,并对其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以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基本工程数据,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器设备发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建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并结合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变电站监控后台进行开发增加五防功能结合,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监控水平。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设计部分。变电站设计基于IEC61850规约进行,首先,根据南石地区供电现状和未来用电规划确定建设110/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其次,根据南石地区电力数据和用电用户情况对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设计,确定变电站容量和电气主接线方式,通过短路电流计算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用智能设备和“设备本体+智能组件”形式的智能一次设备并进行校验,绘制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再次,对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和南石地区电力网布局及电力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并进行整定计算,同时完成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设计;最后,对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部分,在变电站屋顶设计安装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对变电站建设布局、抗震防雷措施、站用电进行设计,绘制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图、变电站电气总布置图、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及监控设备研究部分。根据变电站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设计以及变电站监控要求,对变电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监控目标、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搭建带有“五防”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完成监控系统设备配置;监控设备研究是引入物联网概念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模拟实验,首先,根据设计构想使用成品电子器件对短信报警系统设计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对变电站报警系统软件、硬件进行设计开发,使用STM32芯片、GSM芯片等实现短信报警功能,最后,在南石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上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实现设计功能。本次智能变电站详细设计满足了南石地区未来发展用电需求。本次设计中,各种形式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使用、带有“五防”功能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屋顶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铺设以及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的开发,使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化水平、操作灵活性、运行环保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余振[3](2018)在《一体化牵引变电所就地智能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客运专线、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轨道运输安全、准时的前提,牵引变电所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日益受到关注。面对我国铁路大提速以及铁路安全的高要求,对现有的牵引变电所监控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目前对监控系统采集的准确性和变电所环境的实时监测已无法满足无人值守变电所的要求。为此,本文给出了一体化牵引变所就地智能监控系统设计,通过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利用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算法对采集信号进行筛选,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为对就地监控系统的准确性提供可靠保证;通过对监控视频图像进行智能识别,对变电所有效环境监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首先,根据结合现有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模型,详细研究了其设计原则、系统功能的研究,给出了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的设计要点。通过对比分析牵引变所就地监控系统的网络模型,确定了基于以太网的网络模型;借助层次化、模块化概念建立了分层管理的结构。其次,分析了一体化监控系统的数据共享与联动操作需求,设计了各子系统间的联动逻辑,借助数据服务器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建立了一体化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并给出了该系统可实现的各应用功能,完成了一体化地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接着,在牵引变电所实现各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数据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样本训练,完成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选取,实现对数据服务器中缺陷数据的筛选处理。然后,利用就地监控系统提供的原始视频监控图像,结合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对视频内人员活动进行预警。通过对图像进行图像增强、中值滤波处理去除图像噪声;利用基于Canny算子的改进边缘检测方法对目标区域进行初步判别;再根据基于相似度原理的模板匹配进行人员识别,有效识别视场范围内的人数,为环境监测提供有效支持。最后,采用上位机KingView组态软件,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采集信号筛选进行仿真实验验证,经过105次迭代后成功得到最优值,对现有数据筛选正确率达85%;通过已有图像样本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识别进行验证,其人数识别的正确率在86%。经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系统符合对一体化牵引变电所的就地智能监控的设计要求。
韩振峰[4](2017)在《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电网实现的首要基础是变电站的智能化,本文在智能变电站不断发展和推广的背景下,针对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与验收这一关键环节的工作方法、技术手段及现场实践进行了深入思考、探索、研究与实践,结合现场工作和电网建设情况,提出了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新意体现如下:(1)在智能电网不断推进和发展的背景下,就智能变电站发展历程给予较详尽的综述和评判,结合自身大量现场研究与实践,以及参阅同行的研究成果,对智能变电站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实际状况,给予总结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就目前智能变电站状况,给出围绕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三层两网结构,以及主要功能的概括与总结。(3)系统阐述了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的目的、作用,以及主要内容和现有的调试方法。具体是从被验证项目的性质、重点部位、流程等不同维度,分析了调试验收工作的本质。同时阐明虽然现目前已有多套验收规范,但在现场解读与执行中,分段验收方法的理想化、孤立化、不全面、重复性等问题,对现场工作人员造成困扰。(4)针对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直接组网的方法。直接组网法具备周期短、效率高、重复性低、项目精炼的特点。虽然该方法存在工作安排紧张、回归试验复杂等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该方法在现场工程应用中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推进智能变电站调试验收工作有一定的推广价值。(5)针对直接组网方法的不足,进一步提出对其改进的方法。其核心在于从图纸与工具两个方向寻求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工作的改进思路与实践,对直接组网法不足进行有效弥补。通过分析智能变电站的"数字怪圈"现象,引入全信息回路图的概念,并提供了制作方法。意在实现整个智能站监控系统数字信息的集中汇总,在此情况下,除可实现定制化的可视展现外,亦可利用信息本身开发实现自动测试工具,快速实现SCD文件集成、间隔层设备监测、问题快速定位等工作。总之,在当今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等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智能变电站自然具备与这一趋势相衔接的条件,全信息回路图及其衍生工具,必将成为变电站高级应用测试技术的发展方向。
樊春苗[5](2016)在《集中控制变电站的管理模式》文中提出伴随着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电站的广泛应用,我国的电站在管理模式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和创新。现阶段我国的变电站中使用的管理模式大多数是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集中控制的管理模式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极大的提升了变电站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集中控制管理。文章主要针对集中控制变电站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以及阐述,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变电站的管理效率,同时也为我国尽快找到一种便捷以及有效的变电站管理模式做出一定的贡献。
金剑[6](2015)在《10kV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有效降低电力维护成本和电力相关运行成本,全面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经成为了我国变电站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向。特别是一些智能开关和高精度电子互感器的应用,更是大大推动了智能化电网系统的所建设进度,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操作、误动作次数,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行故障率,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监控网络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监控系统相比较,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通讯为手段,综合运用了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现代信息处理等先进技术对变电站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检测控制,比如继电器保护、测量控制、故障检测、信号录波等等,而且实现了变电站智能化系统内部各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数据共享等功能。本文以武汉某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设计为例,首先分析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发展现状,对比了国内外发展水平,整理了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设计的依据;然后分析了lOkV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设计原则,主要从系统功能需求、结构形式和通信方式进行了分析;再根据武汉某10kV变电站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研究;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设计实现。本文后半部分对我国现有10kV监控网络变电站进行改进及补充设计,比如低压电动机继电保护参数整定及计算;小电流选线装置无定值设计;适用于改扩建项目的新型微机五防系统改进设计。在整个系统实际运用过程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变电站工作效率,实现了无人化、自动化管理,而且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张垚[7](2014)在《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发展,在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应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情况也是越来越普遍。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将会是一种应用变电站监控主站系统的一种新的模式,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可以控制实现和安全监测变电站的工作运行状况。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现有的500kV变电站工作运行的基本特征,然后详细分析了500kV变电站的集中控制运行管理基本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了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为以后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战胜[8](2014)在《基于组态王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输电线网络也在不断的改进、发展。输电网的构造、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所以对变电站的安全性、先进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传感器技术、分散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变电站监控系统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是电网系统的先进管理体系的重要体现。将变电站传统的人员值班式管理方式转变为变电站无人或少人值守的管理方式。首先介绍了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的意义,对变电站综合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应遵循可靠性、灵活性、兼容性等要求;完成的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负责控制命令的通信、运行任务的安排等职责。其次实现了基于组态王的110kV变电站监控系统平台设计。监控系统主要由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站、远传工作站等部分组成。系统的组织结构采用集中式控制方式,实现实时运行信息的监视和设备的控制,使调度自动化系统具备监控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能力,完成供电局所管辖110千伏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遥信、遥测、遥控、遥调、遥视等功能及各变电站增加满足集中控制中心监控要求的信息。组态王丰富的界面表现与底层设备的通讯无需专业编程,通过现有驱动连接即可简单实现。监控系统的人机交互软件,也使用组态王软件实现,系统具有日报表、历史报表、打印、历史曲线以及事件报警等功能。最后实现了变电站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对变电站进行综合监控不但为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性以及电网进一步建设和改造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也为对变电站的监控方式研究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王伟伟[9](2014)在《特高压交流工程一体化监控系统方案及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方案及通信实时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战略和实际需求的双重支持下,特高压交流工程在我国的应用日益广泛,所以,对于能够应用于特高压变电站的一体化监控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现阶段,变电站监控系统正处于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阶段向标准化、智能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因此对于基于DL/T860标准的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用于规范我国电力行业标准化的DL/T860标准,并从信息系统模型建立、通信服务与接口、通信协议与网络支持性、配置描述语言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探索研究,为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建模做铺垫。在分析DL/T860标准的基础上,对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主要设备及其功能和监控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研究;以国内某特高压变电站为实例,分析了应用于该类型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并给出了监控系统具体的间隔划分和保护配备方案;以DL/T860标准中变电站设备分层的思想为基础,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整个变电站通信网络的架构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设计了几种可能能够用于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建设的拓扑结构,并对每种结构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的网络通信延时做了理论分析,总结归纳了引起延时的主要原因和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对于通信实时性的基本要求,为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可靠性仿真做理论铺垫。最后,根据各设备的主要功能和通信协议栈,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建立了其通信模型,搭建了变电站监控系统的仿真平台,将对于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网络可靠性仿真推进到了协议栈层次,并利用变电站监控系统仿真平台对其中主要的几种架构进行了通信可靠性仿真验证,对于特高压变电站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俊辉[10](2014)在《500KV变电站监控系统无人值班改造及调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无人值班、集中监控模式已成为电网运行管理的趋势。变电站监控系统及时向站端和调度人员提供详实的设备运行信息,并通过其控制变电站设备运行方式,是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控制中心,如何安全、高效、科学地对老旧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改造,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变电站监控系统无人值班改造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提高数据传输实时性、工程施工安全性的解决策略和性能验收测试方法。首先,基于无人值班模式讨论了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体系结构、主要功能、目前主流数据传输方式。特别地,对湖南省500kV集控中心远程监控体系结构和受控站监.控系统改造所涉及的数据通信及技术指标进行分类。其次,结合湖南500kV复兴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工程,针对工程系统改造的复杂情况,分析该变电站监控系统运行工况、改造约束条件及常规改造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种解决策略。通过性能评估选取改进型远动装置并列过渡作为施工方案,解决了常规改造方法施工量大、安全可靠性低的不足,并对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施工风险防范、事故应急措施进行总结。进一步地,针对当前国内监控系统改造在极限情况下性能测试盲区,采用IEC标准推荐数据雪崩模型(Reference Data Avalanche, RDA),通过计算机仿真复兴变电站严重故障状态下的数据流,建立符合该变电站实际情况的数据模型用于改造系统性能测试。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型与变电站实际故障拟合度高、收敛性好,同时测试效果证明了改造后复兴变CSC-2000监控系统在极端情况下的性能可靠性。
二、集中控制变电站监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集中控制变电站监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方案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架构体系研究 |
2.1 概述 |
2.2 智能变电站架构体系的形成 |
2.3 智能变电站网络拓扑结构 |
2.4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
2.5 系统高级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设计 |
3.1 高压设备智能化技术特征 |
3.2 变压器的智能化方案 |
3.3 开关设备智能化方案 |
3.4 互感器智能化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 一体化监控系统构架研究 |
4.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 |
4.3 110KV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智能化方案的实施 |
5.1 项目概述 |
5.2 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概况 |
5.3 高压设备智能化方案实施 |
5.4 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 |
5.5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
5.6 一体化电源系统方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变电站运行效果分析 |
6.1 变电站运行故障统计与分析 |
6.2 变电站可靠性分析 |
6.3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6.4 解决的关键问题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枣庄地区用电发展背景 |
1.3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1.3.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3 五防装置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基本方案设计及设备选择 |
2.1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必要性 |
2.1.1 本地区电网现状 |
2.1.2 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1.3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优势 |
2.2 站址选择及介绍 |
2.2.1 站址地理位置 |
2.2.2 站址概况 |
2.2.3 站外交通运输及进出线走廊条件 |
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
2.4.1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原则 |
2.4.2 智能主变压器容量选择 |
2.4.3 智能主变压器台数选择 |
2.4.4 智能主变压器类型选择 |
2.4.5 智能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短路电流计算 |
2.5.1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5.2 不同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计算 |
2.6 电气设备选择 |
2.6.1 设备环境运行参数 |
2.6.2 110kV侧设备选择及校验 |
2.6.3 10kV侧设备选择 |
2.6.4 变电站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三章 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设计 |
3.1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及整定计算 |
3.1.1 南石变电站一次电力系统现状 |
3.1.2 枣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
3.1.3 继电保护设计及整定计算 |
3.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1 枣庄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3.2.2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3 调度远动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4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及配置 |
3.3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现状 |
3.3.2 电力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3.3.3 南石变电站站内通信方案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及研究 |
4.1 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4.1.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2 监控目标设计 |
4.2.1 电网运行数据 |
4.2.2 电网故障信号 |
4.2.3 电气设备监控数据 |
4.3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4.1 站控层设备 |
4.4.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4.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5 变电站五防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监控平台建立及数据采集 |
4.5.2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及功能数据关联 |
4.5.3 监控平台规约及通信通道配置 |
4.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研究 |
4.6.1 短信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6.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硬件搭建 |
4.6.3 系统软件设计 |
4.6.4 系统可行性研究模拟测试 |
4.6.5 系统硬件设计 |
4.6.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实验测试 |
第五章 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 |
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2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 |
5.2.1 南石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5.2.2 主要器件选型 |
5.2.3 项目总体设计 |
5.2.4 效益分析 |
5.3 抗震设计 |
5.4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5.4.1 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
5.4.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5.4.3 站用配电系统配置 |
5.4.4 照明系统设计 |
5.5 防雷接地设计 |
5.5.1 防直击雷保护方式设计 |
5.5.2 接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STM32F103RBT6 单片机主程序 |
附件2:枣庄市高新区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 |
附件3: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图 |
附件4: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设计图 |
附件5:南石110kV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附件6:南石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设计图 |
(3)一体化牵引变电所就地智能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设计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设计要点 |
2.3 牵引变电所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 |
2.3.1 串行数据通信 |
2.3.2 现场数据总线通信 |
2.3.3 以太网通信 |
2.4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基本结构 |
2.5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功能 |
第3章 牵引变电所一体化就地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3.1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一体化设计 |
3.2 系统联动的基本逻辑设计 |
3.3 一体化就地监控系统结构 |
3.4 变电所一体化就地监控系统功能 |
第4章 就地监控系统的数据智能化筛选 |
4.1 BP神经网络的算法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筛选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脚本程序设计 |
4.4 BP神经网络的算法数据流设计 |
第5章 基于视频监控视频的智能识别 |
5.1 图像预处理 |
5.1.1 图像增强 |
5.1.2 图像去噪 |
5.2 目标区域提取 |
5.3 图像匹配 |
5.4 相似性测度准则 |
第6章 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6.1 基于KingView的牵引变电所就地监控系统设计 |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筛选实现 |
6.2.1 算法参数选取 |
6.2.2 算法效果验证 |
6.3 监控视频的自动识别算法的实现 |
6.3.1 算法结果展示 |
6.3.2 算法实验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及科研成果 |
(4)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智能变电站的定义和内涵 |
1.1.2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进程 |
1.1.3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 |
1.1.4 监控系统的调试与验收 |
1.1.5 调试验收工作的重要性 |
1.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 |
1.2.1 监控系统 |
1.2.2 监控系统调试验收步骤 |
1.2.3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调试技术和方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结构和主要功能 |
2.1 三层两网结构 |
2.2 主要设备和组网方式 |
2.2.1 一体化设计 |
2.2.2 主要设备 |
2.2.3 设备组网方式 |
2.3 主要功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内容研究 |
3.1 调试验收的目的 |
3.2 调试验收的关键点 |
3.2.1 正确性验证 |
3.2.2 完整性验证 |
3.2.3 规范性验证 |
3.2.4 可读性验证 |
3.3 调试验收的主要内容 |
3.3.1 安装位置验收 |
3.3.2 物理接线调试验收 |
3.3.3 数字接线调试验收 |
3.3.4 运行参数调试验收 |
3.3.5 整体功能验收 |
3.4 现有调试验收方法分析 |
3.4.1 基本流程 |
3.4.2 主要项目 |
3.4.3 存在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的直接组网法 |
4.1 直接组网法的提出 |
4.2 直接组网法的特征和基本流程 |
4.3 直接组网法调试验收步骤 |
4.3.1 调试开始前应具备的条件 |
4.3.2 系统及设备检查和配置 |
4.3.3 变电站监控功能调试验收 |
4.3.4 调度监控功能试验 |
4.3.5 资料归档 |
4.4 实际应用与分析 |
4.4.1 直接组网法的优势 |
4.4.2 实际应用效果 |
4.4.3 存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变电站调试验收直接组网法的改进 |
5.1 基本思路 |
5.2 全信息回路图的构建 |
5.2.1 智能站调试工作中的"数字怪圈"现象 |
5.2.2 图纸在智能站调试中面临的问题 |
5.2.3 全信息回路图的定义和构建方法 |
5.3 基于全信息回路图的工具改进 |
5.3.1 SCD文件自动集成 |
5.3.2 间隔层设备自动组网检测 |
5.3.3 传输故障快速定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10kV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2.3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和课题主要工作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主要工作 |
第2章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概述 |
2.1 变电站运行原理 |
2.2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
2.3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通信方式 |
2.3.1 环形网络拓扑结构 |
2.3.2 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
2.3.3 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 |
2.3.4 通信方式对比 |
2.4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
2.5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智能组件 |
2.6 电子式互感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10kV变电站设计与应用 |
3.1 10kV变电站工程概述 |
3.2 系统设计要求 |
3.3 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技术特点 |
3.4 10kV变电站设计 |
3.4.1 主接线选择 |
3.4.2 主变压器选择 |
3.4.3 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选择和校验 |
3.4.4 互感器的选择接线 |
3.4.5 无功补偿装置选择 |
3.5 10kV变电站防雷设计 |
3.6 接地装置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10kV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设计与应用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 |
4.2.1 一次设备智能化结构 |
4.2.2 一次设备智能化解决方案 |
4.3 变电站二次设备智能化设计 |
4.3.1 二次设备智能化方案概述 |
4.3.2 主变压器保护 |
4.3.3 电动机保护配置 |
4.3.4 线路保护配置 |
4.3.5 母线和并联电容器保护配置 |
4.3.6 监控系统智能化设计 |
4.3.7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
4.4 一种实用的低压电动机保护设置方法 |
4.5 两种改进型小电流选线装置 |
4.6 微机五防系统改进设计 |
4.6.1 什么是微机五防 |
4.6.2 五防系统的现状 |
4.6.3 混合式微机五防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当前500k V变电站的基本特征 |
2 采用集中控制500k V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的技术条件 |
2.1 集中控制的运行管理模式的特点 |
2.2 提升变电站的自动化设备 |
2.3 变电站监控中心的建设 |
2.4 变电运维班的组建 |
3 500k 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
3.1 设备以及人员的配置 |
3.2 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
4 结束语 |
(8)基于组态王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变电站系统设计要求 |
2.1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 |
2.2 变电站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
2.3 变电站监控系统职责要求 |
2.4 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 |
2.4.1 主变压器差动保护单元 |
2.4.2 线路测控保护单元 |
2.4.3 备用电源自投单元 |
2.4.4 距离保护单元 |
第3章 变电站监控系统组成 |
3.1 变电站主接线路 |
3.2 系统结构设计 |
3.3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3.4 系统方案设计 |
3.4.1 监控系统结构 |
3.4.2 系统服务器 |
3.4.3 监控系统的层次化设计 |
第4章 基于组态王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实现 |
4.1 组态王软件简介 |
4.2 组态软件与底层硬件设备的连接 |
4.3 人机界面设计 |
4.4 系统报表 |
4.5 曲线绘制 |
4.6 事件及报警记录 |
4.7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
4.7.1 视频图像监控网络设计 |
4.7.2 视频监控组成 |
4.8 数据库设计 |
4.9 监控系统软件的实现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特高压交流工程一体化监控系统方案及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方案及通信实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变电站化监控系统概述 |
1.2.1 基本概念 |
1.2.2 发展阶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对于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可靠性检查技术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内容简介 |
2 DL/T860标准解析 |
2.1 引言 |
2.2 DL/T860定义的信息模型 |
2.3 DL/T860定义的信息交换方式 |
2.3.1 通信接口 |
2.3.2 通信服务 |
2.3.3 通信协议与网络 |
2.4 DL/T860规范的IED配置描述语言SCL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DL/T860标准的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方案研究 |
3.1 引言 |
3.2 特高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设备类型 |
3.2.1 站控层设备 |
3.2.2 间隔层设备 |
3.2.3 过程层设备 |
3.2.4 网络设备及传输介质 |
3.3 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典型配置方案研究 |
3.4 特高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组网模式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L/T860的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延时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端到端延时数学推导与分析 |
4.3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网络通信延时要求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网络通信仿真平台 |
5.1 引言 |
5.2 OPNET Modeler仿真软件简介 |
5.2.1 概况 |
5.2.2 建模机制 |
5.2.3 仿真机制及建模步骤 |
5.3 OPNET Modeler对于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仿真的支持性分析 |
5.4 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IED建模 |
5.4.1 报文格式简要分析 |
5.4.2 过程层IED建模 |
5.4.3 间隔层IED建模 |
5.4.4 变电站层IED建模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典型拓扑结构仿真 |
6.1 仿真基本流程 |
6.2 仿真参数设定 |
6.3 统计量收集 |
6.4 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典型拓扑结构仿真 |
6.4.1 间隔内组网方案通信延时特性仿真 |
6.4.2 变电站层组网方案通信延时特性仿真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500KV变电站监控系统无人值班改造及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500KV变电站管理模式的发展状况 |
1.3 500KV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研究及趋势 |
1.3.1 500kV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发展概况 |
1.3.2 500kV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无人值班模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分析 |
2.1 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功能及体系结构 |
2.1.1 集中式结构监控自动化系统 |
2.1.2 分布分散式结构监控自动化系统 |
2.1.3 分层分布式结构综合自动化系统 |
2.1.4 分层分布式和集中结合式结构综合自动化系统 |
2.2 数据通信传输模式 |
2.2.1 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数据通讯模式 |
2.2.2 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系统数据传输方式及接口技术 |
2.2.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信规约 |
2.3 无人值班-集中监控模式下典型远程监控体系结构 |
2.3.1 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典型监控系统 |
2.3.2 湖南500kV集控中心监控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考虑安全性和实时性的变电站监控无人值班改造解决策略 |
3.1 监控系统常规改造策略 |
3.1.1 基于修改新远动规约库的监控改造策略 |
3.1.2 基于旧远动装置转发数据的监控改造策略 |
3.2 改造约束条件 |
3.3 复兴500KV变电站综自系统目前运行工况及存在问题 |
3.4 改进型远动装置并列过渡的监控改造新方法 |
3.4.1 监控后台及五防改造方法 |
3.4.2 改进型远动装置并列过渡方案设计 |
3.4.3 改造流程及数据通讯配置方法 |
3.4.4 改造效果评估 |
3.5 改造工程实施与事故应急措施 |
3.5.1 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
3.5.2 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雪崩模型的监控系统调试与验收方法 |
4.1 信号调试及检测理论 |
4.1.1 几种典型信号调试及检测方法 |
4.1.2 数据雪崩试验理论 |
4.1.3 基于数据雪崩试验的调试及常规检测方法 |
4.2 基于变电站参考数据雪崩模型的监控系统测试及验收方法 |
4.2.1 整体思想 |
4.2.2 500kV复兴变电站信号量统计分析 |
4.2.3 故障状态与正常状态数据流统计 |
4.2.4 故障状态数据仿真 |
4.2.5 500kV复兴变电站参考数据雪崩模型构建 |
4.2.6 通信仿真测试软件设计 |
4.2.7 现场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集中控制变电站监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变电站智能化技术方案设计与研究[D]. 张延晓. 山东大学, 2020(04)
- [2]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D]. 刘晓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3]一体化牵引变电所就地智能监控系统研究[D]. 余振.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3)
- [4]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调试验收方法的研究[D]. 韩振峰. 山东大学, 2017(09)
- [5]集中控制变电站的管理模式[J]. 樊春苗.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28)
- [6]10kV变电站监控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金剑. 山东大学, 2015(04)
- [7]500kV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运行管理模式[J]. 张垚. 通讯世界, 2014(17)
- [8]基于组态王的变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D]. 战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9]特高压交流工程一体化监控系统方案及检测技术研究 ——基于DL/T860特高压变电站监控系统方案及通信实时性研究[D]. 王伟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2)
- [10]500KV变电站监控系统无人值班改造及调试[D]. 李俊辉.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3)
标签:变电站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特高压输电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智能监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