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

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

一、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血栓性疾病越发受到关注,临床上有逐年渐增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用溶栓药消除血栓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方法。现有的溶栓药虽然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治疗窗口期窄,用药量大,纤维蛋白特异性低,再灌注率低,系统出血率高,半衰期短,副作用大等问题。而纤维蛋白特异性高,溶栓效率高,出血风险低,半衰期长,毒副作用低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Desmodus rotundus salivary plasminogen activator alpha 1,DSPAα1)又称去氨普酶(desmoteplase),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溶栓药物。本研究应用哺乳动物转基因技术,在获得了乳腺特异性表达重组DSPA(recombinant DSPA,rDSPA)转基因兔的基础上,收集兔乳中的表达产物,应用自制的单克隆抗体,用于兔乳的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建立从转基因兔乳汁中分离和纯化rDSPA的方法;对rDSPA进行一级结构和生物活性分析,包括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分子量以及体外溶纤活性;应用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并通过此血栓模型研究纯化产物rDSPA的体内溶栓效果及血浆半衰期。1.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两只原代兔经扩群繁殖、近交和回交,获得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134只,其中经测交确定纯合子兔2只(F2代)。收集兔乳,离心分离乳清,经ELISA检测,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为1.19±0.26 mg/mL,纤维平板溶圈法(Fibrin Agarose Plate Assay,FAPA)检测F0代、F1代、F2代转基因兔乳清中DSPA的溶纤活性,溶圈直径大小基本一致(18.6-20.4 mm),结果表明外源基因rDSPA能稳定遗传给后代,此外培育出的纯合子兔能免除繁琐的基因型检测工作量,为rDSPA的转基因兔的保种提供了保障。2.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PCR法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上的编码DSPAαl成熟肽的DNA序列,用于与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转入Rosetta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电泳估测大小约为50 kDa。目的蛋白纯化后纯度为92%,远远满足其作为制备rDSPA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的纯度要求。3.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纯化的原核表达产物加弗氏佐剂免疫BALB/c小鼠,分离B淋巴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获得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泌PR-mAb杂交瘤细胞注入同系小鼠腹腔制备抗体。本研究共得到3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从中筛选出12株稳定分泌抗体的细胞株(命名M1-M12)。经ELISA-elution筛选,其中M3、M4两株为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筛选率为16.67%(2/12)。注射M3和M4细胞株的小鼠腹水的抗体效价为1:125000,腹水抗体可用于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4.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分离、纯化小鼠腹水抗体经rProtein 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与CNBr-activated Bestarose 4 FF介质偶联制成免疫亲和层析柱。rDSPA转基因兔乳经超速离心和硫酸铵沉淀预处理后。分别选用自制免疫亲和层析、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纯化rDSPA。结果表明rDSPA转基因兔乳通过超速离心、55%硫酸铵沉淀、苯甲醚亲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赖氨酸亲和层析和活性蓝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获得纯度为98%的rDSPA。运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去除纯化产物中的内毒素,使用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表明纯化rDSPA内毒素含量低于0.015 EU/mL,符合注射剂标准。5.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运用Edman降解法测定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rDSPA的N端氨基酸序列为 Val Ala Cys Lys Asp Glu IIe Thr Gln Met Thr Tyr Arg Arg Gln,与设计的 DSPA编码序列的理论N端的第4-18位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表明rDSPA编码序列N-端的山羊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的信号肽已完全切除;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测定rDSPA的C端氨基酸序列及其它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 rDSPA 的 C 端氨基酸序列为 Asp Val Pro Gly Val Tyr Thr Lys Tyr Leu Gly Trp IIe Arg Asp Asn Met His Leu,与设计的rDSPA编码序列的C末端完全一致,共有47%(208个氨基酸)的序列与DSPA编码序列完全同源。经高分辨率质谱仪检测后确定rDSPA的相对分子量为53126.75 Da,大于理论的49535.94 Da,推测是翻译后的糖基化修饰导致;运用纤维平板溶圈法(FAPA)检测纯化产物rDSPA的体外纤溶活性(773333 IU/mg)略高于阿替普酶(580000 IU/mg)。6.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SD大鼠腹主动脉采血,血凝块切成约0.1 cm3方块并称重,分成7组(0.5 μg/mL、1 μg/mL、2 μg/mL DSPA;0.5 μg/mL、1 μg/mL、2 μg/mL 阿替普酶;生理盐水),37℃孵育16 h,称重剩余血凝块并计算血凝块溶解率。结果显示rDSPA体外大鼠血凝块溶解率(48.34±2.25%)明显高于阿替普酶组(40.91±1.36%)的血凝块溶解率(p<0.05),表明rDSPA体外溶栓活性强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成低、中、高剂量rDSPA组(2 mg/kg、8 mg/kg、32mg/kg)和阿替普酶组(8 mg/kg),安慰剂组,空白对照组。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同时测量大鼠尾部血栓长度。结果显示rDSPA有显着的溶栓效果,rDSPA低(APTT:18.80±1.26 s;TT:35.75±0.41 s)、中(APTT:27.78±1.88 s;TT:39.18±0.82 s)、高(APTT:36.51±1.29 s;TT:37.56±1.07 s)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APTT:27.00±1.76 s;TT:34.05±0.99 s)的 APTT、TT 均较安慰剂组(APTT:12.53±0.54 s;TT:26.87±1.31 s)相比有所延长,且差异极显着(p<0.01),rDSPA 中(PT:14.28±0.79 s;D-二聚体:2.49±0.07 mg/L)、高(PT:17.07±1.19 s;D-二聚体:3.12±0.55 mg/L)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PT:14.26±0.93 s;D-二聚体:2.53±0.12 mg/L)的PT、D-二聚体水平均比安慰剂组(PT:12.29±0.76 s;D-二聚体:2.30±0.07 mg/L)显着升高(p<0.05),表明大鼠注射rDSPA和阿替普酶后都有效激活纤溶系统。阿替普酶组(200.22±6.09mg/dL)较rDSPA低(222.40±7.89 mg/dL)、中(228.30±1.72mg/dL)、高(228.19±1.89mg/dL)剂量组的 FIB 水平较有所下降(p<0.05),rDSPA低、中、高剂量组之间的FIB水平差异不显着,表明rDSPA在溶栓过程中FIB消耗量小于阿替普酶,相比阿替普酶不易引起颅内出血副作用,更具有安全性。rDSPA低(48.96±9.42%)、中(24.71±6.26%)、高(0.00±0.00%)剂量组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明显小于安慰剂组(67.76±6.06%),即rDSPA低、中、高剂量组的尾栓消溶相对长度明显长于安慰剂组,并与剂量成正比例,且rDSPA高剂量组大鼠尾部不形成血栓。相同剂量的rDSPA中剂量组(24.71±6.26%)和阿替普酶组(49.19±6.21%)的大鼠尾栓相对长度百分比差异极显着(p<0.01),表明纯化产物rDSPA的溶栓能力明显优于阿替普酶。8周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分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均以8 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rDSPA或阿替普酶,采集血浆进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测定,计算rDSPA半衰期。结果显示rDSPA组和阿替普酶组大鼠血浆PAP浓度分别在6 min及3 min达到顶峰(133.06±63.90 ng/mL,219.44±1.18 ng/mL),rDSPA和阿替普酶在SD大鼠体内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52.41 min和10.41 min。推算rDSPA的半衰期较阿替普酶延长5倍,表明rDSPA可用于单次注射针剂溶栓药的制备。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培育出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且rDSPA转基因兔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建立了有效的分离纯化的实验室工艺,并保持原有的溶纤溶栓活性,表明该研究迈出临床应用的第一步。rDSPA的一级结构分析表明,重组DSPA编码序列可以在转基因兔乳腺上皮细胞中表达,并剪切去除异源性的信号肽序列,翻译后加工为有溶栓活性的成熟蛋白,这一结果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大鼠体内外溶栓试验中rDSPA表现出优于阿替普酶的溶栓性能,且rDSPA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长于阿替普酶,体内溶栓试验呈现出更安全、更持续的溶栓效果,该结果在国内外也未见报道。本研究成果为开发和生产新的高效溶栓药奠定了实验基础。

李丽[2](2021)在《纸基过渡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柔性器件具有机械柔性、可延展性、可弯折等优异的性能,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环境保护治理、食品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纳米柔性器件规模集成和商业化广泛应用主要集中于有机纳米材料。相较于有机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具有更为突出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力学性质,且其来源广泛、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制备方法简单,在功能化纳米柔性器件制备、智能光电子产品研发及远程诊疗领域获得广泛关注。本论文选用纸纤维作为柔性基底材料,以构建过渡金属及其复合纳米材料功能化柔性微流控纸器件为研究目标,针对环境、医疗便携式监控芯片的需求,结合微流控纸芯片的低成本、便携、易于功能化及集成化等特点,通过改变生长工艺,调控纸基材三维空间的结构与组成,实现多功能纸基柔性器件光电流的定向调控,解析过渡金属复合纳米材料能带组成、位置及光生载流子转移路径,设计不同的光电化学增敏基元及三维纸芯片建构模型,提高柔性纸器件光电转换效率、能源利用率和输出通量,推动电化学纸芯片在现场即时监控、清洁能源制备领域的快速发展。围绕多功能电化学纸基柔性器件,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纸纤维纵横交织网络结构,采用“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以H2Pt Cl6为氧化剂,Na BH4为还原剂,制备Pt纸芯片,借助F-刻蚀ZnO纳米棒,合成柔性TiO2-Pt纳米材料功能化微流控纸器件,提高纸纤维导电性,同时突破TiO2纳米材料在柔性基底上负载技术难题,构筑TiO2、氮掺杂的碳点及Cu S竞争型光敏结构,实现光电流的定向调控,同时,利用纸芯片三维可设计性,结合纸基“光控”开关的制备,构建高通量可寻址光电化学纸器件。(2)利用电沉积技术,制备阵列式TiO2/CeO2过渡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功能化微流控纸芯片,构筑原位Ⅱ型光敏异质结敏化纸器件,进一步提高TiO2光电转换效率;利用DNA马达智能程序性驱动酶促催化反应机制,获得单一目标分子输入激活多级酶促因子输出,完成纸器件上光电响应多级放大,实现目标物高信号的响应,拓宽柔性纸器件在临床诊疗领域中的应用。(3)针对因传统纸疏水处理的单向性限制了多功能模块的适时联接集成问题,基于纸芯片易于组装特性,利用折纸技术、二次原位生长技术及丝网印刷技术,制备高导电性(0.179Ωsq-1)、大比表面积(0.794 cm2)Au柔性纸电极及Ag-H2O2响应型纸流体开关,设计制备纸基化学尺直读芯片和比率型电化学功能模块,构筑双模纸芯片,解决纸微通道内流体单向不可逆传输限制纸器件一体化集成的问题,续写多功能联动纸芯片监测新篇章。(4)基于能带匹配理论,采用水热反应及化学沉积技术,制备MoSe2/CdS/ZnO复合纳米材料功能化柔性Au纸芯片,构筑双级联内置电场,攻克了传统Ⅱ型光敏异质结激子转移过程中库伦排斥力及低的氧化还原能力限制光催化反应动力学的难关,联合MoSe2的光热效应,加速光生载流子产生、转移及分离,获得高的光电流密度(0.3 V电势下,2.4 m A cm-2)、光电转换效率(52%)及太阳能到氢能转换效率(0.6 V电势下,4.1%),开启纸芯片在环境领域应用的新篇章。

林振华[3](2021)在《梅特勒-托利多仪表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4.0以来,企业面临全球化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竞争。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面临巨大的挑战诸如如何缩短项目研发时间、如何降低公司的库存水平、如何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等。另外在信息化和数据化推动下,企业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变得更快。产品迭代是否成功取决于新产品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必须考虑产品的成本、开发周期、产品质量、投资风险等因素。成本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本文以梅特勒托利多仪表研发为背景,对仪表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目的在于合理控制仪表的研发成本,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针对当前企业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现状,本文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收集并归纳问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然后结合企业的现状,重点关注仪表研发的需求阶段、设计阶段、试生产阶段及退市阶段,提出了一系列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措施。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措施应用到具体的仪表研发中。相比于以前,新的措施节省了开发时间三分之一,并减少研发投入百分之二十以上。本文提出的控制管理措施,避免了单一成本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及水土不服的问题,而是将目标成本管理、价值工程、作业成本管理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进行融合,针对仪表研发的特点制定的有效措施。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为更多类似的企业进行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利于缩短研发时间,减少研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可以确保新产品研发成功。

尹博思[4](2020)在《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锌离子电池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生态友好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众多电极材料中,钒基材料,尤其是钒氧化物,具有开放式的框架结构,可容纳大量的Zn2+离子进行能量存储。虽然二价Zn2+可通过多电子转移反应提供较高的能量密度和比容量,但Zn2+离子电荷密度高、离子半径较大,会与主体材料产生强静电引力,加速主体材料晶格结构的弯曲振动,同时引起电极材料严重的晶格变形,导致主体材料结构崩塌。本论文以提高钒基化合物材料的倍率性能、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为目的,通过多种手段,包括优化电极微观形貌以及电极集成模式,利用支柱效应稳定结构,控制优化材料生长取向等手段,提升电池整体性能。以商用V2O5微米块粉末为研究主体,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具有发达导电网络的无粘结剂三维柔性电极,进而构造柔性锌离子电池并对其放电容量进行了考察。提出“不使用含强极性原子粘结剂”的自支撑类电极可以提升电极在大电流密度下的放电容量。同时优化V2O5电极材料的纳米形貌,可以获得容量为402mAh·g-1的正极材料(电流密度0.5A·g-1时)。针对V2O5材料层间距狭窄,结构不稳定,容量衰退严重等问题,采用向钒基材料中引入低摩尔质量客体离子作为支柱的策略,借此来延缓由于多价离子的反复嵌入而导致结构崩塌的现象。同时,引入的小分子基团支柱极大增加材料层间距,提供更多可容纳锌离子的空间,从而提高材料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此外,通过高温煅烧法,制备了高度(001)取向的V2O5材料。实现Zn2+离子在主体材料中的高速迁移,提升了材料的倍率性能。针对高电荷密度Zn2+与V2O5材料VO层静电吸引力较大,导致Zn2+在晶格中迁移缓慢、甚至无法脱嵌、造成不断积累的问题,于是提出制备钒硫化物的策略。通过溶剂热法向VS2中引入硫缺陷,并从实验及理论分析两个角度,证实此方法有利于锌离子在材料表面的锚定以及在主体材料层间的迁移。同时,针对目前V2O5材料放电平台低,循环稳定性较差的难题,开发了新型钒基材料Mn2V2O7。将Mn2V2O7用于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详细研究了电极性能,提出了可能的锌离子存储机制。该材料放电平台高于V2O5,且循环性能优异,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正极材料。

张阳[5](2020)在《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负极界面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态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好,使用温度范围广,是目前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固态电解质是固态锂金属电池区别于其他锂金属电池的根源,当前最热门的固态电解质主要有聚合物电解质,硫化物电解质和氧化物电解质等。从安全性能考虑,氧化物电解质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能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其中,石榴石型的锂镧锆氧(Li7La3Zr2O12,LLZO)电解质对锂负极稳定,并且室温电导率较高(>10-4S·cm-1),是最具应用前景的电解质材料。LLZO固态电解质对金属锂(Lithium,Li)特别稳定,但是LLZO在与空气接触后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包含Li OH和Li2CO3的钝化层,这一钝化层影响Li与LLZO的接触性,并阻断了界面处的锂离子传输通道,导致电池的界面阻抗很大,电池性能严重受限。而且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锂离子的不均匀沉积,锂枝晶沿着LLZO晶界生长,逐渐导致电池短路,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并产生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Li/LLZO界面进行改性。针对Li/LLZO的界面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种简单、快捷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1)通过形成Li-Na低共熔合金,在负极/电解质界面处形成一层电子导电层,增加Li-Na对LLZO的浸润性,并且能使界面处电流分布均匀。改性后的Li-Na/LLZTO在室温和60℃的界面阻抗分别只有54.01Ω·cm2和18.98Ω·cm2。由于Na+与Li+尺寸相近,受负极内部Na+的浓度梯度驱动,在循环过程中Li-Na之间形成固-固对流,存在负极中锂钠合金的动态平衡,可以保持负极/电解质界面处的合金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界面接触,这一稳定的界面层可以保证充放电过程中的界面接触并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改性后的Li-Na/LLZTO/Na-Li对称电池可以在60℃下50μA·cm-2和100μA·cm-2的电流密度下分别稳定循环超过3500小时和3000小时,并且室温下的极限电流密度可以达到1.1 m A·cm-2。60℃时Li-Na/LLZTO/Li Fe PO4全固态电池在100μA·cm-2电流下首圈容量可以达到148.3m Ah·g-1,当电流达到400μA·cm-2时依然可以保持116.0 m Ah·g-1的容量。Li-Na/LLZTO/Fe F3全电池也表现出良好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在200μA·cm-2电流密度下首圈容量达到377.6 m Ah·g-1,在100圈循环后容量依然高于200 m Ah·g-1。(2)蜡烛燃烧产生高温,而蜡烛不完全燃烧可以形成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化碳材料,因此炭黑可以在燃烧产生的高温环境下还原LLZO表面的Li2CO3,可以快速去除LLZO表面的钝化层。随后,一部分炭黑沉积在LLZO表面形成一层包覆层,炭黑包覆层与锂在230℃加热时发生锂化,生成以Li C6为主的中间过渡层,同时Li与LLZO形成良好的界面接触。锂化炭黑过渡层稳定性好,具有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性,可以有效降低负极/电解质的界面阻抗,并可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改性后的Li/CS-LLZTO界面在60℃下的面电阻只有50.04Ω·cm2。通过XPS图谱分析可以确定LLZTO表面的钝化层被去除,Li/CS-LLZTO-polished/Li对称电池的界面阻抗只有52.66Ω·cm2。Li/CS-LLZTO/Li对称电池可以在60℃200μA·cm-2的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400小时,Li/CS-LLZO/Fe F3全电池在200μA·cm-2电流密度下的首圈容量高达366.4 m Ah·g-1,并且在循环700圈之后可逆容量依然能达到201.0 m Ah·g-1,在经过从100μA·cm-2到400μA·cm-2的倍率测试后依然可以在100μA·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450圈。(3)通过将Li2Ti O3前驱体和LLZO共烧结的方法,在LLZTO表面形成Li2Ti O3和Ti O2混合包覆层(LTO)。在与熔化的Li接触时,Ti O2与Li发生反应形成LixTi O2,使得混合层出现电子导电性,反应也提高了Li与LTO-LLZTO的界面接触,而Li2Ti O3内部具有丰富的离子传输通道,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因此反应后的LTO中间过渡层具有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性。改性后的Li/LTO-LLZTO界面在室温和60℃时的界面阻抗分别为11.78Ω·cm2和7.18Ω·cm2,Li/LTO-LLZTO/Li对称电池在100μA·cm-2电流密度下的极化只有18.0 m V,并可以稳定循环超过1600小时。混合导电过渡层可以降低Li+在界面传输的势垒,Li/LTO-LLZTO/Li对称电池在200μA·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0小时后的电压极化也仅有30.1 m V。(4)将含Na的普鲁士蓝(Na0.61Fe[Fe(CN)6]0.94,PB)作为过渡层涂覆在LLZTO表面,在230℃下与Li反应发生Na+/Li+替换,使其产生锂离子导电性,加上PB框架结构中的―C≡N具有电子导电性,离子替换后的PB兼具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性。改性后的Li/PB-LLZTO在60℃下的面电阻为26.15Ω·cm2,Li/PB-LLZTO/Li对称电池在100μA·cm-2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超过750小时。PB在Fe2+/Fe3+转换过程中发生了电子离域,可以在其内部形成稳定的Li+传输通道,保证Li+传输过程的稳定性,因此可以实现Li+均匀沉积。Li/PB-LLZTO/Li Fe PO4全固态电池的初始充放电平台电势差仅有0.086 V,全电池在100μA·cm-2的首圈容量达到171.1 m Ah·g-1,在400μA·cm-2电流密度下依然可以保持135.9 m Ah·g-1。(5)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出网络状Fe S2材料,将其作为过渡层涂覆在LLZO表面,并用热处理的方法使Fe S2与Li接触使之锂化。Fe S2完全锂化的产物为Li2S和Fe,Li2S是一种锂离子导体,Fe可以在界面处形成内部导电网络。溶剂热法合成出的Fe S2具有多孔网络状结构,在Fe S2与Li反应的过程中在孔隙内部填充更多的Li,Fe-Li合金的形成有助于将Li限制在孔隙内部,在与Li充分接触之后在界面处原位形成Li2S/Fe-Li混合导电过渡层。改性后的Li/Fe S2-LLZTO界面在60℃下的界面阻抗为15.20Ω·cm2,经过等效实验测试,完全锂化的Fe S2在60℃的离子电导率为6.724*10-6S·cm-1。Li/Fe S2-LLZTO/Li对称电池在400μA·cm-2电流密度下能稳定循环超过400小时,电压极化只有25 m V左右,并且可以承受600μA·cm-2的大电流充放,极化也不超过50 m V。

范林林[6](2020)在《金属硫化物的调控改性锂离子电池负极储锂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锂金属与金属硫化物负极均具有较高的比容量,成为锂离子电池较有潜力的负极材料,然而差的循环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制备了多种形貌的金属硫化物(Ni3S2、Co9S8)三维框架结构,提高了锂金属电镀/剥离过程中的库伦效率和循环寿命;通过调控MoSx纳米晶负极材料的硫缺陷,显着增加了其循环稳定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在泡沫镍的骨架上生长了具有三维结构的Ni3S2纳米片和纳米棒,将商业化的三维泡沫镍改性为高性能的锂沉积载体。Ni3S2纳米片/棒与Ni骨架直接相连,在Ni3S2纳米片/棒与基底之间建立了电子快速传输的通道,保证了良好的电子转移。尤其是,Ni3S2纳米片紧密连接构成的多孔结构,可促进电解质的充分渗透,同时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锂的体积膨胀。此外,Ni3S2纳米片相互连接,形成导电网络,保证了电荷的均匀分布,从而诱导锂的稳定沉积来抑制枝晶的生长。在1 mA/cm2下,210次充放电后,能够保持高达98.9%的库伦效率。当电流密度为1 mA/cm2,面积比容量为1 mAh/cm2下,组装的对称电池能够稳定循环2800 h而不发生电池的失效,其过电势均保持在13 mV之内,展现出超长的循环寿命。(2)在石墨烯膜上原位生长了具有三维花状结构的Co9S8,有利于降低局部电流密度,增加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亲锂的Co9S8可提供丰富的成核位点,减小锂成核的势垒。同时,放电过程中Co9S8与Li反应,原位生成的Li2S和Li2S2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层来减少电解液和金属锂的副反应,具有离子传导性质的Li2S/Li2S2可以进一步改善锂离子通量分布的均匀性。在1 mA/cm2电流密度与1 mAh/cm2的锂面积比容量下,3D Co9S8/GF循环到100圈时的库伦效率为98.3%。在Li@Co9S8/GF对称电池的长循环测试中,能够保持较低的过电势且稳定循环至2000 h不发生电池的失效。(3)采用离子插层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单层结构的MoS2纳米晶,利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脱去MoS2表面的部分S,制备出具有硫缺陷的单层MoS1.5纳米晶。硫缺陷会带来更多的表面活性位点,有利于电导率的增强。同时具有硫缺陷的MoS1.5纳米晶与还原氧化石墨烯之间能够形成化学键(-C-O-Mo),有助于稳定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基团,使复合电极呈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具有最优MoS1.5纳米晶载量的复合材料表现出了突出的储锂性能。在0.1 A/g下,进行100次充放电,其可逆比容量高达1409.5 mAh/g。(4)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硫缺陷程度的单层MoSx纳米晶/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硫缺陷程度的增加有利于硫化钼纳米晶金属性的提高,且具有较高硫缺陷程度的MoS1.5纳米晶表现出低的锂离子扩散势垒,在1 A/g高电流密度的长循环测试中,循环到640圈,其复合电极能够保持983.9 mAh/g的可逆比容量。同时探究了赝电容效应对于建立高性能、长循环锂离子电池的贡献机制,在电流密度为1 A/g下,充满983.9 mAh/g的容量需要3542 s,有大约814.7 mAh/g的容量贡献来自于赝电容效应。此外,Mo-S纳米晶1T相结构的增加有利于减小电极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促进循环比容量的提高。

李超[7](2020)在《磁性三元陶瓷(Cr2-xMnx)Ga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Cr2GaC属于三元层状材料MAX相的一种,MAX相材料是一类三元层状碳化物或者氮化物的总称,化学通式为Mn+1AXn(n=1,2,3)。其中M代表早期过渡金属,A代表着第三或第四主族中的部分元素,X则是N或者C元素,MAX相特殊的晶体结构及化学键种类使其兼具有陶瓷和金属的优异性能。通过固溶单质Mn原子,可以获得具有磁性能的MAX相固溶体(Cr2-xMnx)GaC,是数据存储、磁记录以及自旋电子学等磁学领域的理想应用材料。本文以无压烧结的合成方式分别制备了MAX相Cr2GaC和固溶体(Cr2-xMnx)GaC,并对掺杂前后两种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磁性能和电性能进行研究。本研究以Cr粉、C粉和金属Ga为原料,采用无压烧结的方式合成MAX相Cr2GaC,研究了合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烧结产物物相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物中Cr2GaC的纯度会随着反应温度以及保温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1050°C条件下保温2 h即可得到几乎纯净的MAX相Cr2GaC,烧结产物Cr2GaC的晶格参数a=b=2.560?,c=12.126?。在此基础上,以Cr粉、C粉、Mn粉和金属Ga为原料,采用无压真空烧结的方式合成了MAX相固溶体(Cr2-xMnx)GaC。相比于Cr2GaC,合成(Cr2-xMnx)GaC所需的反应时间更长,在1050°C条件下保温24 h后反应才能完全进行。Mn在原料中的加入量对(Cr2-xMnx)GaC的合成有着重要影响,在Mn含量x≤0.4时,Mn的成功固溶量会随着x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在x=0.4时,固溶量最大,XRD图谱偏移效果最为明显;在x超过0.4后则会随之逐渐降低,直至无法产生固溶。Mn的掺杂没有改变Cr2GaC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但其晶面间距及晶格参数值会有略微降低。通过表征掺杂前后(Cr2-xMnx)GaC样品的磁性能,发现Mn的掺杂导致了Cr2GaC由反铁磁体(AFM)向铁磁体(FM)的转变,掺杂后的(Cr2-xMnx)GaC样品具有低温磁性能,居里温度在100 K附近。以x=0.4的样品为例,在10 K温度条件下,(Cr1.6Mn0.4)GaC的矫顽力Hc值为35 Oe,剩余磁感应强度Br为0.1 emu/g,属于一种低温软磁性材料。掺杂Mn原子后的(Cr2-xMnx)GaC样品具有良好的电循环特性,x=0、0.2、0.4和0.6四个电极样品的质量比电容分别为11.33 F/g、11.07 F/g、10.46 F/g和9.41 F/g,Mn的固溶会降低Cr2GaC的电容特性,但其电导率会有所增大。

李茜[8](2020)在《掺杂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用钯基催化剂的性能调控》文中指出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化工原料,其自身具有强氧化性且使用后的产物无污染,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过氧化氢的合成从最早的电解法到现在普遍使用的蒽醌法,它们存在反应条件苛刻、设备繁重、能源消耗量大等缺点,人们希望找到一种经济、便捷的绿色生产方法来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直接合成法由于其原料为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简单,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但是它存在着反应的危险性较大、催化合成的产率和转化效率低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通过在钯基催化剂中引入第二类金属和卤素两方面研究了其在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这为开发用于直接合成H2O2的高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提供了有希望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模拟计算预测PdW催化剂能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因此,本论文在不添加任何助剂的情况下采用工业浸渍法,分别以C,MgO,SiO2,TiO2,CeO2,Al2O3为载体,添加非贵金属钨合成PdW双金属催化剂,表征结果中可以看到金属颗粒均匀锚定在支撑面上,在性能测试中,W-Pd/MgO无论是在主反应还是副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催化能力,W-Pd/Al2O3仅在主反应H2O2的合成中催化活性突出,归因于Al2O3与WO3酸性物质在反应中更高效的催化H2与O2反应合成H2O2,抑制产物进一步发生反应。(2)以工业上常用的氧化铝为载体,改变金属负载比例来探究W掺杂到钯基催化剂中形成的最优复合型材料。实验证明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的W-Pd/Al2O3催化剂,当Pd/W为4:1时(总金属负载量为5 wt%),直接合成H2O2反应中的H2O2产率和选择性分别可以达到156.9 molH2O2kgcat-1h-1和64.5%。值得一提的是,在循环稳定性实验中新型复合催化剂的可再利用率高于80%,且重复使用五次后其催化效率不会明显降低。(3)采用预卤化处理钯基催化剂研究卤素掺杂改性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用钯基催化剂的性能影响,并与反应液中直接添加卤素的方式进行对比。实验发现,Br-,Cl-1是催化剂的助剂,F-,I-的添加不利于H2O2的合成。其中,卤素掺杂改性催化剂能获得更好的催化效果,在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反应中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催化活性。

魏奇[9](2020)在《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是一种食用兼药用的真菌,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有着很高的食药用价值,能够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和抗糖尿病等功效。本研究以姬松茸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获得姬松茸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通过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的手段,研究姬松茸多酚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活性,并且探究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由此,为姬松茸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作为糖尿病人的辅助膳食开辟新的思路与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姬松茸为原料,利用乙醇浸提法获得姬松茸多酚,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经响应面优化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2℃、提取时间2.5 h、料液比1:20,此工艺条件下的姬松茸总酚含量为2.92 mg/g,接近预测值(3.03 mg/g)。通过评估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四个抗氧化指标,综合评估姬松茸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显示出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有清除能力,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40μg/m L、300μg/m L和2.84 mg/m L,同时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浓度为1.25 mg/m L时,姬松茸多酚的还原力为1.49)。2、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动力学模型和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相结合,评估姬松茸多酚体外调节葡萄糖消耗的效果。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姬松茸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为0.95 mg/m L,姬松茸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率为0.27 mg/m L,姬松茸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强于姬松茸乙醇提取物。在作用浓度为200μg/m L时,姬松茸多酚对Hep G2细胞活力无显着的影响(P>0.05),并且能够显着提高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P<0.05)。3、采用STZ诱导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于评估姬松茸多酚的体内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喂食姬松茸多酚(250 mg/kg和500 mg/kg),连续喂食28天后,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FBG)、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并且提高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在降低血脂方面:姬松茸多酚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C)水平,胆固醇(TG)和丙二醛(MDA)含量。于此同时,姬松茸多酚处理能够提高糖尿病大鼠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由组织病理学分析可知:姬松茸多酚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肝细胞和胰腺的组织形态结构,减少胰腺组织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促进胰腺中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缓解糖尿病大鼠高血糖的症状。4、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探究了姬松茸多酚对PI3K和AMPK信号通路上关键靶因子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姬松茸多酚能够上调Akt、AMPK、IRS1、PI3K、GK和GLUT4的基因表达,下调GSK3β、G6Pase和JNK1/2的基因表达;上调Akt、p-Akt、GS和PI3K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表达。由此可知,姬松茸多酚可以通过调控PI3K和AMPK信号通路达到降血糖的作用。5、取大鼠的盲肠内容物样本,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姬松茸多酚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柔膜菌门(Tenericutes)是各组大鼠的优势菌群。姬松茸多酚处理组的糖尿病大鼠肠道内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减少,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开始增加。可见,姬松茸多酚可以调节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而调节体内代谢。6、为了进一步探究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的作用机理,应用UPLC-MS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对健康大鼠,糖尿病大鼠和姬松茸多酚处理组的大鼠肝脏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经姬松茸多酚处理后,能够上调糖尿病大鼠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中的NAD含量,由此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并且上调糖代谢通路中的3种化合物(cis-Aconitate、Glyceraldehyde-3P和2-Hydroxy-ethyl-Th PP)含量。由代谢通路分析可知:姬松茸多酚处理后主要干扰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由此加快糖类的分解代谢。可见,姬松茸多酚能够有效干预肝脏的糖代谢途径和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姬松茸多酚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其潜在作用机理如下:(1)上调Akt、AMPK、IRS1、PI3K、GK和GLUT4的基因表达,下调GSK3β、G6Pase和JNK1/2的基因表达;上调Akt、p-Akt、GS和PI3K蛋白表达,下调GSK3β蛋白表达;(2)增加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稳定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3)以糖酵解为联接,磷酸戊糖途径,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代谢过程受到明显的干扰(P<0.05);(4)改善氧化/抗氧化平衡、促进糖原合成、激活PI3K和AMPK通路。

尚童鑫[10](2020)在《面向高倍率储能的二维基多孔电极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便携电子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缩短储能器件的充电时间广受关注,开发高倍率电化学储能器件逐步成为推进储能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是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的重要成员,超级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在智能电网、汽车制动系统等很多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锂硫电池理论容量高、成本低廉,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之一。然而,目前超级电容器在发展能量密度的过程中明显牺牲了其倍率性能和功率密度,锂硫电池则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硫几乎不导电且中间产物多硫化物转化速率慢,使其倍率性能较差,因此在开发高比能超级电容器和锂硫电池的过程中提升其倍率性能是推进下一代电化学储能器件发展的方向之一。设计高效的电极材料是优化储能器件性能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从加快离子传输和电化学反应速度的角度出发,以生物质碳和Ti3C2Tx为例,构筑了面向高倍率储能的多孔电极材料。首先,通过碳材料的微观结构设计,同步提高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倍率性能。以核桃壳为原料,引入过量活化剂造孔,制备了具有超高比表面积(3577m2 g-1)和超大孔容(2.19 cm-3 g-1)的薄孔壁碳片,由于其导电性好、孔隙率高,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层级孔结构,在超级电容器中实现了高倍率充放电,能量密度最高可达120 Wh kg-1,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00 k W kg-1。其次,优化二维材料Ti3C2Tx的片层组装,提升赝电容器的倍率性能。从二维Ti3C2Tx纳米片出发,发展了Ti3C2Tx的三维凝胶化方法,有效抑制Ti3C2Tx片层堆叠,并通过改变溶剂脱除方式有效调控了三维Ti3C2Tx组装体的多孔结构。将三维Ti3C2Tx水凝胶切片用作自支撑的超级电容器电极,由于三维结构具有连续的导电网络、贯通的离子传输通道、更多的有效活性位点和高比表面利用率,其表现出高倍率超电容储能特性。此外,设计了具有三维结构的Ti3C2Tx基复合材料,有利于加快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和电子、离子传输速度,提升高倍率下的硫利用率。通过液相组装和原位生长法分别构建了三维的Ti3C2Tx/石墨烯和Ti3C2Tx/TiN复合材料,一方面三维连续网络结构有助于电子、离子快速传输,另一方面高效可利用的活性位点促进了多硫化物的快速转化,有效提高了锂硫电池的倍率性能。

二、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论文提纲范文)

(1)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血栓性疾病与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血栓的概述及溶栓机理
        1.2 去氨普酶(DSPA)研究进展
        1.3 其它生物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1.4 问题及展望
    2 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2.1 乳腺生物反应器简介
        2.2 乳腺生物反应器优势
        2.3 作为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常用动物
        2.4 乳腺生物反应器应用
        2.5 问题与展望
    3 蛋白质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分离纯化概述及其常用技术
        3.2 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组蛋白的分离纯化
        3.3 DSPA的分离纯化
        3.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转基因兔的传代繁殖
        1 材料
        1.1 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常用试剂的配制
        1.5 DSPA编码区设计
        2 方法
        2.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2.2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2.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3 结果
        3.1 rDSPA转基因兔传代扩群
        3.2 rDSPA转基因兔后代测交
        3.3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体外活性检测
        3.4 rDSPA转基因兔乳中rDSPA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核表达去氨普酶(DSPA)基因载体的构建
        1 材料
        1.1 载体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DSPA功能基因的引物设计
        2.2 PCR扩增pCL25/DSPA表达载体
        2.3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双酶切
        2.4 PCR产物和表达载体酶切产物纯化
        2.5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
        2.6 DSPA与pET-28a表达载体连接产物转化TOP10
        2.7 菌落PCR鉴定
        2.8 pET-28a/DSPA重组质粒提取
        2.9 pET-28a/DSPA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
        2.10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
        2.11 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2.12 蛋白透析
        2.13 浓缩及定量
        3 结果
        3.1 pCL25/DSPA表达载体的构建
        3.2 pET-28a/DSPA原核表达载体诱导DSPA蛋白表达及可溶性鉴定
        3.3 Ni-NTA 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DSPA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rDSP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筛选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免疫原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材料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免疫
        2.2 小鼠血清检测
        2.3 细胞融合
        2.4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5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
        2.6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2.7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和冻存
        2.8 rDSPA单克隆抗体(PR-mAb)的大量制备
        3 结果
        3.1 免疫小鼠血清检测
        3.2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3.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单克隆化鉴定结果
        3.4 多羟基反应单克隆抗体(PR-mAb)的筛选
        3.5 小鼠腹水抗体制备及腹水抗体ELISA检测
        3.6 小鼠腹水抗体纯化及SDS-PAGE蛋白电泳检测
        3.7 纯化抗体的ELISA检测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纯化
        1 材料
        1.1 纯化原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兔乳前处理
        2.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2.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2.4 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2.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2.10 纯化产物脱盐
        2.11 FAPA 法检测rDSPA
        2.12 SDS-PAGE检测rDSPA
        2.13 Western Blot检测rDSPA
        2.14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2.15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素
        2.16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2.17 rDSPA注射剂配制
        3 结果
        3.1 兔乳前处理
        3.2 硫酸铵沉淀兔乳清蛋白
        3.3 DSPA及兔乳清蛋白等电点预测
        3.4 纯化小鼠单抗与亲和介质的偶联
        3.5 免疫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6 强阳离子交换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7 苯甲醚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8 赖氨酸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9 活性蓝亲和层析法纯化转基因兔乳中rDSPA
        3.10 转基因兔乳中rDSPA的最终纯化方案
        3.11 纯化产物脱盐
        3.12 纯化产物SDS-PAGE及Western Blot检测
        3.13 纯化产物纯度测试
        3.14 纯化产物去除内毒
        3.15 纯化产物内毒素检测
        3.16 DSPA注射剂配制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乳腺特异性表达rDSPA纯化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检测
        1 材料
        1.1 检测样品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 方法
        2.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2.2 蛋白质N端测序
        2.3 蛋白质C端测序
        2.4 相对分子量测序
        2.5 纯化产物体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2.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3 结果
        3.1 rDSPA转基因兔乳汁中rDSPA信号肽序列切割位点预测
        3.2 蛋白质N端测序
        3.3 蛋白质C端测序
        3.4 相对分子量测序
        3.5 纯化产物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3.6 纯化产物体外活性测试
        4 讨论
        5 参考文
    第六章 rDSPA体内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评价
        1 材料
        1.1 检测样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1.5 常用试剂配制
        2 方法
        2.1 体外血凝块溶解试验
        2.2 角叉菜胶制备大鼠尾部血栓模型
        2.3 体内溶栓试验
        2.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试验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rDSPA体外血凝块溶解效果评价
        3.2 大鼠尾部血栓模型制备结果
        3.3 rDSPA对大鼠尾部血栓模型溶栓效果评价
        3.4 大鼠血浆rDSPA半衰期评价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纸基过渡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柔性器件概述
        1.1.1 柔性透明导电膜
        1.1.2 柔性超级电容器
        1.1.3 柔性传感器
    1.2 微流控纸芯片概述
        1.2.1 纸张的选择及加工技术
        1.2.2 微流控纸芯片设计
        1.2.3 微流控纸芯片的应用领域
    1.3 纳米材料功能化微流控纸芯片研究进展
        1.3.1 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
        1.3.2 碳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
        1.3.3 复合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
    1.4 纳米材料功能化微流控纸芯片电化学应用
        1.4.1 电化学传感
        1.4.2 电化学发光传感
        1.4.3 光电化学传感
        1.4.4 电子器件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纸基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原位生长与光电传感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可寻址纸基光电化学器件的设计和制备
        2.2.4 二氧化钛铂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的制备
        2.2.5 氮掺杂碳点、硫化铜及复合纳米材料的合成
        2.2.6 柔性纸基光活性界面的构建
        2.2.7 细胞培养
        2.2.8 光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的构筑
    2.3 结果与讨论部分
        2.3.1 二氧化钛铂纳米材料功能化纸芯片的结构表征
        2.3.2 铁酸锌、氮掺杂碳点及硫化铜的结构表征
        2.3.3 光电化学机理研究
        2.3.4 传感器阻抗和光电流分析
        2.3.5 实验条件优化
        2.3.6 传感器选择性和稳定性评估
        2.3.7 传感器分析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纸基TiO_2/CeO_2异质结原位生长与光电传感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阵列式TiO_2/CeO_2异质结光活性界面的制备
        3.2.4 底物探针的功能化
        3.2.5 稳态动力学测试
        3.2.6 光电化学传感芯片的构建
    3.3 结果与讨论部分
        3.3.1 结构表征
        3.3.2 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活性研究
        3.3.3 级联模拟酶催化机理分析
        3.3.4 催化动力学分析
        3.3.5 阵列式TiO_2/CeO_2异质结功能化纸器件传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纸基银流体通道自控开关的制备与双模式传感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CDH Pd-Pt NPs的合成及功能化处理
        4.2.4 纸基可视化功能模块的设计制备
        4.2.5 生物芯片的组装
        4.2.6 电化学/比色可视化双模式纸芯片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部分
        4.3.1 TSAu-PWE的表征
        4.3.2 CDH Pd-Pt的表征
        4.3.3 Au纸电极有效面积和导电性测试
        4.3.4 纸基Ag流体通道自控开关的可行性评估
        4.3.5 实验条件优化
        4.3.6 纸基双模式芯片传感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基MoSe_2/CdS/ZnO异质结原位生长与光电化学水分解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MoSe_2/CdS/ZnO异质结功能化纸芯片的制备
        5.2.4 羟基自由基产生及RhB降解分析
        5.2.5 光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部分
        5.3.1 物相结构表征
        5.3.2 光学及谱带结构测试
        5.3.3 阻抗和寿命分析
        5.3.4 理论计算
        5.3.5 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5.3.6 光电催化降解机理分析
        5.3.7 光电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梅特勒-托利多仪表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成本控制方法概论
    2.2 目标成本管理
        2.2.1 目标成本管理特点
        2.2.2 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2.3 作业成本管理
    2.4 价值工程
        2.4.1 开展价值工程工作的原则
        2.4.2 价值工程实施流程
    2.5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仪表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现状
    3.1 梅特勒-托利多业务介绍及组织管理模式
        3.1.1 梅特勒-托利多业务介绍
        3.1.2 梅特勒-托利多现有的研发生产组织架构模式
        3.1.3 梅特勒-托利多现有的研发管理模式
    3.2 梅特勒-托利多研发成本控制现状
    3.3 梅特勒-托利多研发成本控制的问题
        3.3.1 缺乏事前控制
        3.3.2 研发设计主观性成分大
        3.3.3 量产过程中工程更改频繁
        3.3.4 产品退市物料浪费严重
    3.4 成本控制问题原因分析
        3.4.1 缺乏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思想
        3.4.2 缺少跨部门跨团队协调机制
        3.4.3 缺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
        3.4.4 缺少有效的成本控制流程和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改善策略
    4.1 设计需求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4.1.1 利用目标成本法确定新仪表的标杆定位
        4.1.2 新仪表的功能与价值匹配
    4.2 设计开发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4.2.1 利用价值工程进行方案或组件选择
        4.2.2 运用作业成本法确定技术方案成本
        4.2.3 建立团队内和跨团队协作机制
        4.2.4 建立人机界面共享平台
    4.3 试生产阶段成本控制策略
        4.3.1 新物料采购成本控制
        4.3.2 批量测试评估
    4.4 退市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
        4.4.1 退市流程
        4.4.2 运用ABC法则备件库存管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仪表研发成本控制改善策略实施方案与保障
    5.1 研发成本控制实施框架
    5.2 新产品项目介绍
    5.3 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保障
        5.3.1 需求阶段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保障
        5.3.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保障
        5.3.3 试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保障
        5.3.4 退市阶段成本控制实施方案和保障
    5.4 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梅特勒-托利多仪表研发成本控制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历

(4)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锌离子电池概述及储能机理
        1.2.1 Zn~(2+)嵌入/脱嵌机制
        1.2.2 化学反应机制
        1.2.3 H~+和Zn~(2+)共同嵌入/脱嵌机制
    1.3 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1.3.1 锰基正极材料概述
        1.3.2 钒基正极材料概述
    1.4 电解质及其电池性能研究进展
        1.4.1 水系电解质研究进展
        1.4.2 非水系电解质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选题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主要化学试剂与设备仪器
    2.2 样品的物理表征
        2.2.1 电子扫描显微镜表征(SEM)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TEM)
        2.2.3 X射线衍射表征(XRD)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2.2.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表征(ICP)
        2.2.6 比表面积与孔径测试(BET)
        2.2.7 热重表征(TGA)
        2.2.8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FT-IR)
        2.2.9 拉曼光谱表征(Raman)
    2.3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涂覆型极片与扣式电池制备
        2.3.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CD)
        2.3.3 循环伏安测试(CV)
        2.3.4 库仑效率测试
第3章 柔性V_2O_5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V_2O_5/碳纳米管柔性薄膜正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2.1 V_2O_5/碳纳米管柔性薄膜正极制备
        3.2.2 V_2O_5/碳纳米管柔性薄膜正极结构表征
        3.2.3 V_2O_5/碳纳米管柔性薄膜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 V_2O_5纳米片柔性正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3.3.1 V_2O_5纳米片柔性正极制备
        3.3.2 V_2O_5纳米片柔性正极表征
        3.3.3 V_2O_5纳米片柔性正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钒氧化物的层间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NH_4V_4O_(10)纳米纤维柔性正极制备及相关结构性能表征
        4.2.1 NH_4V_4O_(10)纳米纤维柔性正极的制备
        4.2.2 NH_4V_4O_(10)纳米纤维柔性正极的结构表征
        4.2.3 NH_4V_4O_(10)纳米纤维柔性正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4.3 NH_4V_4O_(10)纳米纤维柔性正极电化学性能分析
        4.3.1 NH_4~+对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4.3.2 NH_4V_4O_(10)正极的储锌机制分析
        4.3.3 NH_4V_4O_(10)正极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
    4.4 热处理对钒氧化物的性能影响分析
        4.4.1 热处理法制备V_2O_5材料的结构表征
        4.4.2 热处理法制备V_2O_5材料的电化学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钒基化合物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硫缺陷型VS_2纳米片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2.1 硫缺陷型VS_2纳米片的制备
        5.2.2 硫缺陷型VS_2纳米片的结构表征
        5.2.3 硫缺陷型VS_2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5.2.4 硫缺陷型VS_2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5.3 Mn_2V_2O_7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3.1 Mn_2V_2O_7的制备
        5.3.2 Mn_2V_2O_7的结构表征
        5.3.3 Mn_2V_2O_7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负极界面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固态电解质
        1.2.1 氮化物固态电解质
        1.2.2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1.2.3 Li-β-Al_2O_3
        1.2.4 NASICON
        1.2.5 LISICON
        1.2.6 钙钛矿
        1.2.7 反钙钛矿
        1.2.8 硫化物
        1.2.9 石榴石
    1.3 Li_7La_3Zr_2O_(12) 固态电解质
        1.3.1 Li_7La_3Zr_2O_(12) 的结构
        1.3.2 Li_7La_3Zr_2O_(12) 的合成方法
    1.4 Li/LLZO界面改性研究进展
        1.4.1 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的界面
        1.4.2 Li/LLZO界面改性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材料结构表征及成分分析测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4 拉曼光谱分析
    2.4 电化学测试
        2.4.1 电化学阻抗谱
        2.4.2 恒流充放电测试
        2.4.3 恒流间歇滴定技术
第3章 Li-Na合金改性Li/LLZO界面及其在FeF_3-Li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Ta掺杂Li_(6.5)La_3Zr_(1.5)Ta_(0.5)O_(12) 的制备及离子电导率测试
        3.2.2 Li-Na/LLZTO/Na-Li对称电池的组装
        3.2.3 Li-Na/LLZTO/LiFePO_4 全固态电池的组装
        3.2.4 Li-Na/LLZTO/FeF_3 全电池的组装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LZTO电解质的表征
        3.3.2 Li-Na合金的组分分析
        3.3.3 浸润性实验
        3.3.4 Li-Na/LLZTO/Na-Li对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3.3.5 Li-Na低共熔合金对锂枝晶的抑制作用
        3.3.6 LiFePO_4、FeF_3 全电池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蜡烛火焰碳沉积改性负极/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界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LZTO成分分析
        4.3.2 蜡烛炭黑沉积及表征
        4.3.3 浸润性实验
        4.3.4 对称电池界面阻抗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4.3.5 LiFePO_4、FeF_3 全电池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离子/电子混合导电中间过渡层改性Li/LLZTO界面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LTO的制备及LTO-LLZTO改性
        5.2.2 Na_(0.61)Fe[Fe(CN)_6]_(0.94) 的制备
        5.2.3 FeS_2的制备
        5.2.4 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的组装
    5.3 LTO改性Li/LLZTO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LTO及 LTO-LLZTO的成分分析
        5.3.2 浸润性实验
        5.3.3 对称电池界面阻抗及电化学性能
    5.4 普鲁士蓝改性Li/LLZTO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Na_(0.61)Fe[Fe(CN)_6]_(0.94) 结构分析
        5.4.2 浸润性实验
        5.4.3 Li/PB-LLZTO/Li对称电池界面阻抗及电化学性能
        5.4.4 Li/PB-LLZTO/LiFePO_4 全固态电池性能
    5.5 FeS_2 改性Li/LLZTO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FeS_2结构分析
        5.5.2 浸润性实验
        5.5.3 Li/FeS_2-LLZTO/Li对称电池界面阻抗及电化学性能
        5.5.4 Li/FeS_2-LLZTO/LiFePO_4 全固态电池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金属硫化物的调控改性锂离子电池负极储锂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况
        1.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1.2.4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 锂金属负极
        1.3.1 锂金属负极概述
        1.3.2 锂金属负极的问题及挑战
        1.3.3 锂金属负极的改性思路和途径
        1.3.4 金属硫化物改性锂金属负极的研究现状
    1.4 金属硫化物负极
        1.4.1 金属硫化物负极概述
        1.4.2 金属硫化物负极的问题及挑战
        1.4.3 金属硫化物负极的改性思路和途径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规格
    2.3 材料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5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3.6 拉曼光谱分析
        2.3.7 热重分析
    2.4 电化学测试
        2.4.1 电极制备
        2.4.2 电池组装
        2.4.3 恒流充放电测试
        2.4.4 循环伏安测试
        2.4.5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3 纳米片状Ni_3S_2三维结构改性锂金属负极的研究
    3.1 引言
    3.2 泡沫镍表面原位生长纳米片状和纳米棒状Ni_3S_2
        3.2.1 泡沫镍预处理
        3.2.2 Ni_3S_2 NSs/Ni和 Ni_3S_2 NRs/Ni的制备
    3.3 Ni_3S_2 NSs/Ni和 Ni_3S_2 NRs/Ni的形貌结构与物相分析
        3.3.1 形貌和物相分析
        3.3.2 电解液的浸润性测试
        3.3.3 锂沉积剥离过程中的成分及形貌分析
    3.4 Ni_3S_2 NSs/Ni和 Ni_3S_2 NRs/Ni的电化学性能
        3.4.1 成核过电势
        3.4.2 库仑效率
        3.4.3 对称电池循环性能
        3.4.4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分析
    3.5 第一性原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三维花状Co_9S_8/石墨烯复合膜改性锂金属负极的研究
    4.1 引言
    4.2 三维花状Co_9S_8/GF复合膜及硫正极的制备
        4.2.1 石墨烯膜的制备
        4.2.2 三维花状Co_9S_8/GF复合膜的制备
        4.2.3 硫正极的制备
    4.3 三维花状Co_9S_8/GF复合膜的形貌结构与物相分析
        4.3.1 形貌和物相分析
        4.3.2 电解液浸润性与亲锂性测试
        4.3.3 锂沉积剥离过程中的成分及形貌分析
    4.4 三维花状Co_9S_8/GF复合膜的电化学性能
        4.4.1 成核过电势与库伦效率
        4.4.2 对称电池循环性能
        4.4.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分析
        4.4.4 锂硫电池循环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单层MoS_(1.5)纳米晶/还原氧化石墨烯储锂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单层MoS_(1.5)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
        5.2.1 单层MoS_(1.5)纳米晶的制备
        5.2.2 MoS_(1.5)NC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MoS_(1.5)NCs/rGO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与物相分析
        5.3.1 形貌结构表征
        5.3.2 物相成分及表面化学元素分析
    5.4 MoS_(1.5)NCs/rGO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硫缺陷调控MoS_x纳米晶/还原氧化石墨烯储锂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硫缺陷程度MoS_xNCs/r GO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MoS_x NCs/rGO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与成分分析
        6.3.1 形貌结构表征
        6.3.2 MoS_x纳米晶含量测定及Raman光谱分析
    6.4 MoS_x NCs/rGO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6.4.1 循环和倍率性能
        6.4.2 动力学行为分析
    6.5 第一性原理分析
        6.5.1 结构相变分析
        6.5.2 锂离子扩散势垒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磁性三元陶瓷(Cr2-xMnx)Ga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AX相材料
        1.2.1 MAX相材料介绍
        1.2.2 MAX相材料结构
        1.2.3 MAX相材料性能
        1.2.4 MAX相材料应用
        1.2.5 MAX相的制备方法
    1.3 MAX相固溶体
        1.3.1 固溶体介绍
        1.3.2 MAX相固溶体分类
        1.3.3 固溶对MAX相的影响
    1.4 磁性MAX相固溶体介绍
    1.5 磁性MAX相材料应用
        1.5.1 磁记录及存储领域
        1.5.2 自旋电子学领域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MAX相 Cr_2GaC的制备
    2.1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2.2 工艺流程
        2.2.1 Cr_2GaC的无压烧结
        2.2.2 除杂处理
    2.3 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仪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 测试结果与分析
        2.4.1 烧结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2.4.2 保温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2.4.3 溴酸钾溶液除杂
        2.4.4 Cr_2GaC形貌分析
        2.4.5 Cr_2GaC晶体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固溶体(Cr_(2-x)Mn_x)GaC的制备
    3.1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
    3.2 实验原理
    3.3 工艺流程
    3.4 表征手段
    3.5 测试结果及分析
        3.5.1 保温时间对制备(Cr_(2-x)Mn_x)GaC的影响
        3.5.2 原料中Mn的含量对制备(Cr_(2-x)Mn_x)GaC的影响
        3.5.3 (Cr_(2-x)Mn_x)GaC的微观形貌分析
        3.5.4 (Cr_(2-x)Mn_x)GaC的晶体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Cr_(2-x)Mn_x)GaC的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表征手段
        4.2.1 震动样品磁强计
        4.2.2 电化学工作站
    4.3 Mn的掺杂对Cr_2GaC磁性能的影响
        4.3.1 (Cr_(2-x)Mn_x)GaC的磁化率曲线分析
        4.3.2 (Cr_(2-x)Mn_x)GaC的磁滞回曲线分析
    4.4 Mn的掺杂对Cr_2GaC电性能的影响
        4.4.1 (Cr_(2-x)Mn_x)GaC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4.2 (Cr_(2-x)Mn_x)GaC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4.4.3 (Cr_(2-x)Mn_x)GaC的充放电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后期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掺杂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用钯基催化剂的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双氧水的工业合成方法
        1.2.1 蒽醌法
        1.2.2 电解法
        1.2.3 异丙醇氧化法
        1.2.4 等离子体法
        1.2.5 燃料电池法
        1.2.6 直接合成法
    1.3 直接合成法催化剂
        1.3.1 活性成分
        1.3.2 载体
        1.3.3 制备方法
    1.4 直接合成法的反应器
    1.5 反应机理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电子显微镜表征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4 程序升温脱附(TPD)
    2.3 实验设计
        2.3.1 反应体系中主反应的性能测试
        2.3.2 反应体系中副反应的性能测试
        2.3.3 循环稳定性测试
    2.4 实验分析
        2.4.1 铈量法
        2.4.2 气相色谱工作站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载体制备的W掺杂钯基催化剂应用于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3.3 催化剂的制备
    3.4 材料的表征
    3.5 性能评价
        3.5.1 合成过氧化氢的性能测试
        3.5.2 副反应的性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金属负载比的W掺杂钯基催化剂应用于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
    4.3 催化剂的制备
    4.4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4.5 性能评价
        4.5.1 合成过氧化氢的性能测试
        4.5.2 副反应的性能测试
        4.5.3 机理分析探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卤素掺杂改性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用钯基催化剂的性能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药品与仪器
    5.3 卤素掺杂改性钯基催化剂应用于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的研究
        5.3.1 催化剂的制备
        5.3.2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5.3.3 性能评价
    5.4 Pd/Al_2O_3在不同的卤族反应液中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反应的研究
        5.4.1 催化剂的制备
        5.4.2 性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糖尿病及降血糖功能的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类型
        1.2 糖尿病的形成机理
        1.3 降血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1.4 降血糖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2 食用菌的研究进展
        2.1 食用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2 食用菌降血糖机理
    3 姬松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3.1 姬松茸简介
        3.2 姬松茸营养成分
        3.3 姬松茸生物活性
    4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4.1 论文研究内容
        4.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姬松茸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食用菌对蛋白质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的抑制作用
        2.2 不同食用菌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2.3 提取温度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4 提取时间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5 料液比对姬松茸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2.6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7 姬松茸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3 讨论
第三章 姬松茸多酚体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姬松茸多酚的测定
        2.2 不同底物浓度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2.3 最适α-葡萄糖苷酶浓度的确定
        2.4 不同反应时间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2.5 姬松茸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2.6 姬松茸多酚对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
        2.7 姬松茸多酚对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姬松茸多酚体内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一般体征的影响
        2.2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2.3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2.4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血清胰岛素及HbA1c的影响
        2.5 姬松茸多酚的降血脂活性
        2.6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糖原及GK和 G6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8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姬松茸多酚基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仪器设备
        1.2 实验试剂
        1.3 引物设计
        1.4 RNA抽提和检测
        1.5 肝脏组织相关基因的测定
        1.6 肝脏组织蛋白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1.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
        1.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姬松茸多酚对PI3K和 AM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 姬松茸多酚对PI3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2.2 大鼠肠道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分析
        2.3 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聚类分析
        2.4 肠道菌群结构与降血糖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脏代谢组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肝脏代谢轮廓分析
        2.2 PCA分析
        2.3 PLS-DA和 OPLS-DA分析
        2.4 肝脏组织中差异标记物
        2.5 姬松茸多酚对大鼠肝脏组织代谢通路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面向高倍率储能的二维基多孔电极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电极反应及其动力学原理
        1.2.1 电极反应的本质
        1.2.2 电化学储能器件中的动力学问题
    1.3 提升储能器件倍率性能的研究进展
        1.3.1 超级电容器
        1.3.2 锂硫电池
    1.4 电化学储能材料
        1.4.1 生物质衍生碳
        1.4.2 新型二维材料MXenes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步骤及表征、测试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材料理化性质的测试
        2.2.1 气相吸附测试
        2.2.2 力学性质测试
        2.2.3 其他表征方法及设备
    2.3 液相吸附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化学测试方法与原理
        2.4.2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试器件组装
    2.5 主要实验材料的制备
        2.5.1 Ti_3C_2T_x的制备
        2.5.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第3章 高比表面积片状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生物质衍生碳的制备
        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高比表面积片状多孔碳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3.4 孔结构的演变
    3.5 高比表面积片状多孔碳的电化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Ti_3C_2T_x的液相组装策略及其吸附和高倍率储能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MXene水凝胶的制备
        4.2.2 液相组装机制的探究
        4.2.3 液相吸附性能测试
        4.2.4 电化学测试
    4.3 Ti_3C_2T_x三维组装体的构建
        4.3.1 二维MXene的基本性质
        4.3.2 MXene水凝胶的结构特性
        4.3.3 宏量化构建Ti_3C_2T_x组装体
    4.4 Ti_3C_2T_x组装体的组成
    4.5 Ti_3C_2T_x的液相组装机制
        4.5.1 组装条件探究
        4.5.2 Ti_3C_2T_x的液相组装机理
    4.6 三维Ti_3C_2T_x组装体的吸附性能
    4.7 三维Ti_3C_2T_x的高倍率超电容特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Ti_3C_2T_x复合材料的设计及锂硫电池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正极材料的制备
        5.2.2 阻隔层材料的制备
        5.2.3 电化学测试
    5.3 三维Ti_3C_2T_x复合结构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
    5.4 三维Ti N@Ti_3C_2T_x复合结构在锂硫电池中间层中的应用
        5.4.1 结构表征
        5.4.2 电化学表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基因兔乳汁中重组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结构分析和药效研究[D]. 张婷. 扬州大学, 2021
  • [2]纸基过渡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应用研究[D]. 李丽. 济南大学, 2021(02)
  • [3]梅特勒-托利多仪表研发成本的控制管理研究[D]. 林振华. 兰州大学, 2021(12)
  • [4]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 尹博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固态锂金属电池中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负极界面的改性研究[D]. 张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20(04)
  • [6]金属硫化物的调控改性锂离子电池负极储锂性能的研究[D]. 范林林.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磁性三元陶瓷(Cr2-xMnx)Ga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超.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8]掺杂对氢氧直接合成过氧化氢用钯基催化剂的性能调控[D]. 李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9]姬松茸多酚降血糖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魏奇.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10]面向高倍率储能的二维基多孔电极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D]. 尚童鑫. 天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巨大突破梅特勒-托利多新一代天平——UMX/MX/AX系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