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蒋汶[1](2020)在《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玉米、高粱作为我国广泛分布的三种粮食作物,其副产物秸秆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将秸秆制备为活性炭并应用于食品加工,利用制炭过程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的抑菌性制备食品添加剂“熏液”,不仅与食品科学相结合,符合国家方针政策,同时能提高其利用和经济价值。本文以小麦、玉米、高粱秸秆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特性出发,采用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活性炭。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制备原理后,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活性炭吸附性能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实现可控制备。随后与食品科学相结合,首先将制备的活性炭应用于低度白酒的除浊,其次分析了3种秸秆制炭过程的液体产物中可用于食品工业的组分,最后对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进行精制并分析其成分及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秸秆在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表现出类似的特性,秸秆经水热炭化后热解特性指数D改善,活化能升高。水热温度升高时,D相应减小,活化能升高。水热时间延长使D减小,活化能减小,反应转折点滞后。将水热碳化与超声辅助浸渍-热解法相结合,采用Zn Cl2和H3PO4作为催化剂进行协同活化,用于制备秸秆活性炭是可行的。水热活性炭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水热温度225℃,氯化锌浸渍比2:1。超声辅助浸渍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热解制备条件为升温速率5℃/min,磷酸浸渍比2:1,500℃下热解1 h。WSHUPC、CSHUPC、SSHUPC的MB吸附值分别为165,166和164mg/g,碘值分别达到764,725和701 mg/g。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可以充分结合水热与热解法、双活化剂、物理活化与化学方法的不同优势,WSHUPC、CSHUPC、SSHUPC的BET比表面积分别达1258 m2/g、1102 m2/g、1061 m2/g。与水热炭化相比,热解法更有利于形成微孔。超声波促进了微孔转化为介孔,增加了总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水热碳化后秸秆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部分分解,热解后反应更充分。将机器学习应用于秸秆热解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值预测是可行的。LR模型中的degree为3,SVR模型中核函数为Polynomial,C=100,degree=4,coef0=0.3,RFR模型中n_estimators设置为10。RFR模型的MSE、MAE、R2和EVC分别为84.3144,9.0954,0.9987和0.9999。RFR模型的评价参数表明,该模型非常适合于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值的预测。活性炭对低度白酒除浊的最佳处理条件为添加量2.5 g/L,处理时间30 h。经活性炭处理后低度白酒酒体清澈透明,透光率显着增加,总酸和总酯含量略微下降。低度白酒中的风味物质以酯类为主,同时还包含多种酸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龙兴御液低度酒以乳酸乙酯、乙酸乙酯、正己酸为代表构成其特有的风味组成。三种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液体产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酸类、酮类、醇类为主。三种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液体产物中均发现可用于食品工业中的组分,且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种类均在9-12种之间。以酮类、酸类、酚类为主,绝大多数为食品用香料或香料中间体,少量为抑菌剂、抗氧化剂。液体产物中的木醋液经秸秆活性炭精制后,颜色由红褐色变为橙黄色,具有烟酸味,稠度减小,清澈透明。小麦秸秆木醋液成分以酸类为主,同时还含有酚类、酮类、酯类、糠醛等。小麦秸秆木醋液对大肠杆菌ATCC 25922与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稀释20倍时抑菌率达到99%。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2](2017)在《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文中研究说明酒业巨匠,一代宗师;桃李天下,华章满园。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科技领先,实践检验。苦心耕耘,终成正果;引领后者,攀登高峰。
张旋,韩韬,颜廷才,白冰,王艳超,马荣山[3](2017)在《浓香型原酒中塑化剂的吸附剂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选用4种大孔树脂和4种酒类专用活性炭为吸附剂,采用静态吸附法,首先对57%酒精度模拟加标酒样进行吸附实验,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ethylhexyl phthalate,DEHP)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吸附率为指标进行初选。之后用57%酒精度浓香型原酒进行验证,以塑化剂的吸附率和原酒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4种香气成分的损失率作为指标,筛选出理想的吸附剂。结果表明:1)JT201、JT203酒类专用活性炭对模拟酒样中4种塑化剂的吸附效果较好,平均吸附率为91.01%和87.21%,大孔树脂中非极性的D4006较其他树脂吸附效果好,吸附率达73.67%;极性大孔树脂NKA-Ⅱ和颗粒活性炭的吸附率不足60%,初选JT201、JT203酒类专用活性炭为原酒中塑化剂的吸附剂。2)JT201、JT203酒类专用活性炭吸附后,原酒中DMP、DBP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JT201对DIBP、DEHP的去除率均达80%以上,JT203对DIBP、DEHP去除率为78%、72%;JT201、JT203吸附处理后原酒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分别损失7.7%、6.1%、11.9%、11.6%和10.4%、8.6%、33.9%、16.0%,本研究确定JT201酒类专用活性炭为去除浓香型原酒中塑化剂的最佳吸附剂。
李绍亮,牛学士[4](2013)在《膜分离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文中认为膜分离范畴内的微滤和超滤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包括白酒在内的许多领域;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只有经过酒用活性炭、硅藻土、微滤、超滤等过滤工艺及其他流程,才能保障产品合格;对滤膜材质和孔径的选择十分重要,复合有机微滤膜正广泛应用,新的替代产品———超细(直径是微米级)不锈钢丝材料制作的滤膜已悄然兴起。对膜分离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胡刘平,黄洋,张碧[5](2010)在《粉状活性炭柱法连续处理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把传统的粉状活性炭间隙式处理方法,改为连续式的活性炭柱法处理酒,使粉状活性炭最先易吸附大分子化合物这一特点,首次用设备来实现,使其具有强的选择吸附能力,处理出的酒比原酒风味好,酒的总酯、总酸和固形物含量基本不变。
耿曙光[6](2009)在《用酒类专用炭去除低度白酒浑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档低度白酒是用高度酒降度而成的,降度后立即产生乳白色浑浊,这是由于在降度过程中高级脂肪酸乙酯溶解度改变造成的,用酒类专用炭可吸附这些化合物,使酒清亮透明,且保留原酒风味。
殷瑞清,杨瑞[7](2007)在《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提高中国白酒品质的微生物和酶工程技术,并介绍了白酒后处理技术以及营养、功能性白酒的研究现状,为低质白酒的品质提高指明了发展方向。
殷瑞清,杨瑞[8](2007)在《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提高中国白酒品质的微生物和酶工程技术,并介绍了白酒后处理技术以及营养、功能性白酒的研究现状,为低质白酒的品质提高指明了发展方向。
张安宁,张建华,徐大好,王传荣[9](2002)在《“汪洋”牌酒类专用炭在白酒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目前我国白酒正向着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方向健康发展,消费者口味亦呈多样化趋势。优质、纯净、营养、卫生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因此,白酒的后处理技术显得日益重要。白酒后处理技术有多种方法,目前比较成熟的有冷冻法、吸附法、树脂法、分子筛及超滤法、再蒸馏法等。对中小型酒厂而言,考虑到设备投资、处理成本、操作难易等诸多方面因素,应用较多的是吸附法尤其是活性炭吸附法。
祝秀凤,林向阳[10](2000)在《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将酒类专用颗粒炭应用于低度浓香型白酒除浊中,结果表明,用颗粒炭比粉末炭综合效益更好。
二、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现状 |
1.1.2 国内外关于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方针政策 |
1.1.3 国内外生物质资源利用 |
1.1.3.1 生物质液化技术 |
1.1.3.2 生物质气化技术 |
1.1.3.3 生物质燃烧技术 |
1.1.3.4 生物质炭化技术 |
1.2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研究 |
1.2.1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脱色作用 |
1.2.2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除味作用 |
1.2.3 活性炭在食品工业中的纯化作用 |
1.3 生物质基活性炭制备的研究 |
1.3.1 物理活化法 |
1.3.2 化学活化法 |
1.3.3 物理化学耦合法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秸秆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秸秆粉末的制备 |
2.2.2 秸秆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
2.2.3 秸秆水热炭的制备 |
2.2.4 单一热解法、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分析 |
2.2.5 单一热解法、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分析动力学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秸秆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
2.3.2 单一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 |
2.3.2.1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TG-DTG分析 |
2.3.2.2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 |
2.3.2.3 秸秆热解制炭过程中的动力学分析 |
2.3.3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重分析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
2.3.3.1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
2.3.3.2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的影响 |
2.3.2.3 秸秆种类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
2.3.4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重及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
2.3.4.1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
2.3.4.2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的影响 |
2.3.4.3 水热温度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
2.3.5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的热重及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
2.3.5.1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TG-DTG分析的影响 |
2.3.5.2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特性指数分析的影响 |
2.3.5.3 水热时间对水热-热解法制炭过程中热解动力学分析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秸秆活性炭及优化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2 秸秆粉末的制备 |
3.2.3 秸秆水热活性炭的制备 |
3.2.4 秸秆热解活性炭的制备 |
3.2.5 超声-热解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
3.2.6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
3.2.7 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 |
3.2.8 活性炭碘吸附值的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氯化锌浸渍比对水热炭化的影响 |
3.3.2 水热温度对水热炭化的影响 |
3.3.3 磷酸浸渍比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
3.3.4 热解温度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
3.3.5 热解升温速率对热解炭化的影响 |
3.3.6 秸秆热解活性炭的正交试验 |
3.3.7 超声浸渍温度对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影响 |
3.3.8 超声浸渍时间对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影响 |
3.3.9 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活性炭的吸附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秸秆活性炭的表征、对比及制备原理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试剂 |
4.2.2 秸秆活性炭的制备 |
4.2.3 秸秆活性炭的表征 |
4.2.4 秸秆活性炭质量产率的计算及再生方法 |
4.2.5 秸秆活性炭等电点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秸秆活性炭的工业分析 |
4.3.2 秸秆活性炭的元素分析 |
4.3.3 秸秆活性炭的微观结构分析 |
4.3.4 秸秆活性炭的ATR-FTIR分析 |
4.3.5 秸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分析 |
4.3.5.1 氮气吸附等温线 |
4.3.5.2 孔径分布分析 |
4.3.5.3 秸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参数 |
4.3.6 秸秆活性炭的XRD分析 |
4.3.7 秸秆活性炭的等电点 |
4.3.8 ZnCl_2-H_3PO_4 协同活化水热协同超声-热解法制备秸秆活性炭的原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秸秆活性炭性能预测及验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试剂 |
5.2.2 秸秆粉末的制备 |
5.2.3 秸秆热解活性炭(SPC)的制备 |
5.2.4 MBN与IN预测模型的建立 |
5.2.5 模型训练数据集的准备 |
5.2.6 模型验证数据集的准备与验证 |
5.2.7 预测模型的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基于L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1.1 L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
5.3.1.2 L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
5.3.1.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LR模型结果分析 |
5.3.2 基于SV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2.1 SV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
5.3.2.2 SV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
5.3.2.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SVR模型结果分析 |
5.3.3 基于RFR的 MBN和 IN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5.3.3.1 RFR模型训练与参数优化 |
5.3.3.2 SVR模型测试与模型验证 |
5.3.3.3 WSPC、CSPC、SSPC的 MBN与 IN预测RFR模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秸秆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理化指标及风味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2 低度白酒的制备 |
6.2.3 低度白酒的透光率、总酸及总酯的测定 |
6.2.4 低度白酒的风味物质测定 |
6.2.5 活性炭用量对低度白酒的影响 |
6.2.6 活性炭处理时间对低度白酒的影响 |
6.2.7 秸秆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活性炭添加量对低度白酒透光率、总酸、总酯的影响 |
6.3.2 活性炭处理时间对低度白酒透光率、总酸、总酯的影响 |
6.3.3 活性炭除浊对低度白酒风味物质的影响 |
6.3.4 活性炭对低度白酒的除浊作用机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原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秸秆制炭过程的液体产物及其中可用于食品工业的组分分析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收集 |
7.2.2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处理 |
7.2.3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的GC-MS分析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秸秆制炭过程中固体、液体、气体产物产率分布分析 |
7.3.2 不同温度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2.1 3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2.2 4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2.3 500℃下小麦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3 不同温度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3.1 3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3.2 4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3.3 500℃下玉米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4 不同温度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4.1 3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4.2 4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4.3 500℃下高粱秸秆液体产物的GC-MS成分分析 |
7.3.5 小麦、玉米、高粱秸秆液体产物中食品组分的对比、分析及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秸秆制炭液体产物中木醋液的成分及抑菌作用分析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秸秆木醋液的制备 |
8.2.2 秸秆木醋液的前处理 |
8.2.3 秸秆木醋液的GC-MS分析 |
8.2.4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分析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基本性质分析 |
8.3.2 小麦秸秆木醋精制液的GC-MS成分分析 |
8.3.3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分析 |
8.3.3.1 小麦秸秆木醋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 |
8.3.3.2 小麦秸秆木醋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 |
8.3.4 小麦秸秆木醋液的抑菌作用原理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论文使用的主要简写符号的意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投身中国酒业, 组织和参与中国白酒行业活动 |
1.1 主持和参加中国白酒协会活动 |
1.2 积极参加中国酒业协会活动 |
1.3 主导苏鲁豫皖4省峰会 |
1.4 发起主导中国白酒东方论坛 |
1.5 参加行业科技成果鉴定 |
1.6 参加其他相关机构和地方协会等相关行业活动 |
2 足迹遍天下, 为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发展把脉 |
2.1 产品质量鉴评 |
2.2 参加企业各种活动 |
3 积极培养人才, 为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4 引导香型风格走向 |
4.1 确立“豉香”“特型”“馥郁香” |
4.2 白酒风格 |
5 倡导创新 |
5.1 创新产品 |
5.2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
5.2.1 安琪活性干酵母应用 |
5.2.2 低度白酒除浊介质的应用 |
6 传播酒道文化, 提倡健康饮酒 |
6.1 酒文化 |
6.2 饮酒与健康 |
6.3 酒道文化 |
7 关爱行业媒体 |
7.1 为媒体撰稿 |
7.2 参加媒体活动 |
7.3 参加《酿酒科技》相关座谈会 |
7.4 为《酿酒科技》题词 |
8 祝愿沈老一路走好 |
(3)浓香型原酒中塑化剂的吸附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吸附剂初选 |
1.3.2 验证实验 |
1.3.3 塑化剂测定[22-24] |
1.3.3. 1 测试条件 |
1.3.3. 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1.3.3. 3 样品测定 |
1.3.4 香气测定及感官鉴评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塑化剂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2.2 吸附剂初选结果 |
2.3 验证实验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4)膜分离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滤和超滤技术发展状况 |
2 微滤和超滤过滤技术原理和材料种类 |
3 微滤和超滤技术在白酒过滤环节中的应用 |
3.1 在中端过滤中的应用 |
3.2 在终端过滤中的应用 |
3.3 在提高硅藻土过滤机过滤质量中的应用 |
3.4 在白酒降固除杂及 (超) 低度浓香白酒低温除浊中的应用 |
4 应用前景分析 |
5 结论 |
(5)粉状活性炭柱法连续处理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粉状活性炭柱法处理酒的稳定性 |
2.1.1 柱法处理酒的稳定性 |
2.1.2 铁对酒质的影响 |
2.1.3 温度对酒质的影响 |
2.2 粉状活性炭柱法处理酒的生产应用 |
2.3 粉状活性炭处理酒的方法比较 |
2.4 经济效益 |
3 结论 |
(6)用酒类专用炭去除低度白酒浑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酒类专用炭的吸附机理 |
2 酒类专用炭在浓香型低度酒除浊中的应用 |
2.1 工艺操作规程 |
2.1.1 酒基及酒类专用炭 |
2.1.2 工艺流程 |
2.1.3 操作方法 |
2.2 主要技术指标测试结果 |
3 讨论 |
(7)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白酒品质的微生物及酶工程法 |
1.1 微生物法 |
1.2 酶工程法 |
2 白酒后处理技术 |
2.1 过滤除浊 |
2.1.1 吸附法 |
2.1.2 离子交换法 |
2.1.3 冷冻过滤法 |
2.1.4 硅藻土过滤 |
2.1.5 膜过滤法 |
2.2 人工催陈 |
2.2.1 微波法 |
2.2.2 加土陶片(瓦片)催熟 |
2.2.3 磁场处理 |
2.2.4 臭氧法 |
2.2.5 超声波催陈法 |
3 营养型、功能性白酒的研究 |
4 展望 |
(8)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白酒品质的微生物及酶工程法 |
1.1 微生物法 |
1.2 酶工程法 |
2 白酒后处理技术 |
2.1 过滤除浊 |
2.1.1 吸附法 |
2.1.2 离子交换法 |
2.1.3 冷冻过滤法 |
2.1.4 硅藻土过滤 |
2.1.5 膜过滤法 |
2.2 人工催陈 |
2.2.1 微波法 |
2.2.2 加土陶片 (瓦片) 催熟 |
2.2.3 磁场处理 |
2.2.4 臭氧法 |
2.2.5 超声波催陈法 |
3 营养型、功能性白酒的研究 |
4 展望 |
四、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活性炭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D]. 蒋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2]巨星陨落 酒界同悲——缅怀白酒巨匠沈怡方先生[J]. 黄平,姜萤,杨国华,张肖克. 酿酒科技, 2017(03)
- [3]浓香型原酒中塑化剂的吸附剂筛选[J]. 张旋,韩韬,颜廷才,白冰,王艳超,马荣山. 食品科学, 2017(05)
- [4]膜分离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推广应用[J]. 李绍亮,牛学士. 酿酒科技, 2013(11)
- [5]粉状活性炭柱法连续处理酒的研究[J]. 胡刘平,黄洋,张碧. 酿酒科技, 2010(09)
- [6]用酒类专用炭去除低度白酒浑浊的研究[J]. 耿曙光. 中国酿造, 2009(06)
- [7]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J]. 殷瑞清,杨瑞. 酿酒, 2007(03)
- [8]低质白酒品质提高的研究进展[J]. 殷瑞清,杨瑞.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7(02)
- [9]“汪洋”牌酒类专用炭在白酒中的应用[J]. 张安宁,张建华,徐大好,王传荣. 江苏食品与发酵, 2002(04)
- [10]酒类专用颗粒炭在低度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探讨[J]. 祝秀凤,林向阳. 酿酒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