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内镜下行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130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军,左尔东,李刚[1](2021)在《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文中提出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主要发病原因有鼻部发育异常、外伤,如在生长发育和骨化过程中骨与骨之间或者软骨与骨之间生长发育不均衡,形成偏曲[1],可以导致鼻塞、鼻出血、头痛、头昏等临床症状,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目前,采用韩德民描述的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2]为主。我科采用鼻内镜下改良两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并发症少,疗效满意。2008年1月~2018年3月我科收治17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两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侯军才[2](2020)在《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常见手术方式,鼻中隔成形术后,传统采用双侧鼻腔填塞方法处理,可有效稳定鼻腔结构,防止鼻腔粘连的发生,但术后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不适感。有研究显示,鼻中隔成形术后进行鼻中隔缝合可完好地封闭鼻中隔黏膜间腔隙,患者不适感较低。本研究拟借鉴疼痛评估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主观指标,以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客观指标,评价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尤其对比两种术中处理方式引起患者术后不适感的程度,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接受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治疗的患者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缝合组20例和填塞组20例。缝合组于鼻中隔成形术中给予鼻中隔缝合处理,填塞组于鼻中隔成形术中给予鼻腔填塞处理。于术后第2天对患者主观不适感(鼻痛、头痛、头晕、鼻塞、鼻痒、流泪、流涕、睡眠困难8个维度)以VAS进行评分。术前及术后第2天抽取静脉血,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中CRP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对比组间及组内手术前后CRP和IL-6水平的差异。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两组患者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以及继发鼻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包括主观不适感的VAS评分及CRP、IL-6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第2天,缝合组患者鼻痛VAS评分、头痛VAS评分、头晕VAS评分、鼻塞VAS评分、鼻痒VAS评分、流泪VAS评分、流涕VAS评分、睡眠困难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填塞组患者,两组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术前,两组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第2天,缝合组患者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着低于填塞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术后随访过程中,填塞组出现1例患者鼻腔粘连,2例患者继发鼻出血,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3/20);缝合组出现1例患者鼻中隔血肿,1例患者鼻腔粘连,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2/2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成形术中使用鼻中隔缝合和鼻腔填塞均能达到满意的鼻中隔矫正效果,术后患者鼻腔均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血清CRP和IL-6可作为鼻中隔缝合和鼻腔填塞患者主观不适感对比的一种客观手段。相较于鼻腔填塞,鼻中隔成形术中使用鼻中隔缝合,患者主观不适感更加轻微,患者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霞[3](2019)在《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凡鼻中隔生长发育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为鼻中隔偏曲[1]。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引起鼻中隔偏曲的主要因素有:鼻外伤,腺样体肥大,发育异常,鼻腔、鼻窦肿瘤
蒋修成[4](2018)在《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中使用抗生素是大部分整形外科和耳鼻喉医生常用的手段,但是目前并无有效的证据来表明常规应用抗生素对鼻整形术后的恢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明确的帮助及预防作用,对于是否应用抗生素目前国内外仍有较大争议,有些术者认为是必要的,有些则持相反意见。因此为明确鼻中隔成形术后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及有效性,我们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发表的鼻中隔成形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用循证的方法寻找科学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资料和方法:对鼻中隔成形术(Septoplasty)前后应用抗生素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检索,收集所有已发表的研究,中英文数据库及搜索引擎:Pub Med、SCI、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谷歌学术等,检索日期自1980年1月至2018年1月31日。检索文献后进行纳入标准排除,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结局指标:鼻中隔成形术后,根据抗生素干预的时机和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实验组、对照组,术后7天对各项指标统一评价,对不同组间的术后感染发生率由Rev Man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对干预的意义进行评价。结果:在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英文,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软件显示风险偏倚均较低。(因纳入文献较少<10,未予发表偏倚评价)。(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5项RCT对照中,实验组共纳入470例,术后感染101例,对照组451例纳入,术后感染87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13[0.93,1.37],I2=16%(p=0.22)。(2)在观察组与试验组3项RCT对照中,观察组纳入364例,术后感染45例,实验组纳入300例,术后感染28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28[0.82,1.99],I2=45%(p=0.27)。(3)在观察组与对照组2项RCT对照中,观察组纳入268例,术后感染37例,对照组纳入189例,术后感染20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RR(95%CL)为1.30[0.78,2.17],I2=0%(p=0.30)。结论:(1)鼻中隔成形术后,尽管抗生素干预的时机和时间不同,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感染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Z=1.24,(P=0.22),证据尚不足以说明抗生素的应用时机和时间对感染的发生有决定性的作用;(2)在观察组和实验组术后感染的发生对照中亦无统计学差异,Z=1.10,(P=0.27);(3)在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中,Z=1.02,(P=0.31),仍然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大样本的RCT,对鼻中隔成形术这项操作,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干预时间、甚至不予干预,术后感染事件的发生目前暂无证据证明是由统计学差异的,因此可以说明抗生素干预并不能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因此在我们开展鼻整形术时,明确手术的适应症,严格执行围手术规范、术后完善护理,可以纠正抗生素的不规范应用,及不必要的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李杰恩,唐臻臻,王扬,刘金兰,姚东方,周永,黎木兰,杨颖,陆升[5](2016)在《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6月3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295例,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87例。改良切口与传统Killian切口不同,改良的手术切口位于鼻中隔软骨前方。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对合并下鼻甲肥大患者同期行下鼻甲成形术(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或下鼻甲黏骨膜下切除术);合并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先行鼻内镜下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后再同期行鼻窦手术。结果 38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手术时间为835 min,中位手术时间20 min;术中出血量1080 ml,中位出血量为30 ml;鼻中隔成形术后随访612个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鞍鼻或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保留了较完整的鼻中隔支架,手术方法简便,术中鼻中隔黏膜张力小,术野清楚,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手术时间短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矫正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微创手术的新方法。
蒋晋安,王娟利,张少强[6](2015)在《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诊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适应证及关键操作方法。方法选取我科2011-042013-04收治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均行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将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交界处及鼻中隔软骨与上颌骨鼻嵴连接处减张,术后随访一年。结果 80例患者中65例患者治愈,15例好转,全部患者术后无中隔穿孔及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镜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应注重适应证的选择,重视棘/嵴突的处理,保证黏膜的完整性,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最大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熊武,张松,周军,潘松,余坤飞,唐佳慧[7](2014)在《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行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2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结果:23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随访疗效好,中隔偏曲矫正满意,手术并发症少。结论:鼻内镜下行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在显示系统直视下手术,照明好,术野清晰,术中损伤少,基本保留了鼻的基本支架,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张松,熊武,周军,潘松,余坤飞[8](2013)在《鼻内窥镜下同期鼻骨复位及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外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同期鼻骨复位及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外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窥镜下同期鼻骨复位及鼻中隔成形术治疗85例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85例患者中83例鼻骨复位满意,79例鼻中隔基本居中,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外伤导致的鼻骨骨折合并鼻中隔骨折患者,鼻骨复位的同时,可以同期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这样可以减少病人2次手术的痛苦,且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黄永[9](2013)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2例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关注,随着鼻内镜技术不断发展,鼻中隔偏曲和多种鼻部疾病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鼻中隔偏曲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鼻部疾病,其诱因也较为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鼻中隔偏曲的治疗逐渐得到了重视[1]。临床中对鼻中隔偏曲多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李杰恩,杨颖,何金年,姚东方[10](2012)在《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文中研究说明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目前的手术方法主要是传统Killian切口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但传统手术因过多切除鼻中隔支架,导致鼻中隔主要支架缺失,使鼻中隔黏膜过于松弛而摆动,并可致鼻缓慢变形,如鞍鼻、鼻背过宽、尖上区塌
二、鼻内镜下行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1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内镜下行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1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T结果 |
2.2 两组手术结果比较 |
3 讨论 |
(2)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鼻中隔成形术后鼻腔处理方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4)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探讨 |
1.1 鼻中隔成形术概述 |
1.2 鼻腔的生理及其免疫机制 |
1.3 鼻整形术常见的感染类型 |
1.4 Meta分析及循证的意义 |
第二部分 鼻中隔术后感染的相关META分析 |
资料和方法 |
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数据提取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Meta分析的全部试验概况 |
3.3 纳入Meta分析的临床试验风险评估 |
3.4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天感染率发生比较 |
3.5 观察组与试验组术后7天感染率发生比较 |
3.6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感染比较 |
讨论 |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4.2 观察组和实验组的比较 |
4.3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4.4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5)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临床资料 |
1. 2 手术方法 |
1.2.1麻醉方法 |
1.2.2手术器械 |
1.2.3手术切口 |
1.2.4鼻中隔支架的处理 |
1.2.5术后处理 |
1.3临床观察指标 |
1.4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3. 1 鼻中隔成形术手术切口的选择 |
3. 2 鼻中隔支架的处理 |
3. 3 改良切口鼻中隔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 |
3. 4 改良切口鼻中隔成形术的经验 |
(6)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器械及设备 |
1.3 手术麻醉方法 |
1.4 手术方法 |
1.5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7)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临床观察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方式 |
3.2 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的优点 |
3.3 笔者的经验 |
四、鼻内镜下行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1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疗效观察[J]. 陈新军,左尔东,李刚.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05)
- [2]鼻中隔缝合与鼻腔填塞在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对比研究[D]. 侯军才.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3]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临床疗效分析[J]. 张霞.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23)
- [4]鼻中隔成形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相关Meta-分析[D]. 蒋修成. 苏州大学, 2018(06)
- [5]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疗效观察[J]. 李杰恩,唐臻臻,王扬,刘金兰,姚东方,周永,黎木兰,杨颖,陆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16(01)
- [6]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的诊疗体会[J]. 蒋晋安,王娟利,张少强.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06)
- [7]鼻内镜下两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分析[J]. 熊武,张松,周军,潘松,余坤飞,唐佳慧. 吉林医学, 2014(03)
- [8]鼻内窥镜下同期鼻骨复位及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外伤的疗效分析[J]. 张松,熊武,周军,潘松,余坤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13(05)
- [9]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2例临床研究进展[J]. 黄永.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07)
- [10]改良切口的鼻中隔成形术[J]. 李杰恩,杨颖,何金年,姚东方.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05)
标签:鼻中隔偏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