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均衡负载群集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1](2020)在《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的正常、持久和稳定运行取决于通信机房管理系统的可靠运行。近年来,通信机房设备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形成一个集成的、联网的、统一的监控系统,将有助于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和正常的维护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和工作强度。机房里的所有设备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性,为了实现对机房环境的实时掌控,同时还为了可以及时定位和预防各种警报,如火灾、漏水和盗窃等,更为了给人工远程检查和故障排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建立一个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成了现实的可行方案。本文将实际工作和生产结合在一起。根据企业需求并在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之后,设计了这套用于机房的集中式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选择以SSH框架为基础进行设计,并分离了系统的控制层、数据层和表示层。模块彼此之间的耦合性低,可扩展性强,从而系统的持久性与稳定性得到了提升。(2)使用基于服务器集群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技术,以减轻服务器处理压力并缩短了服务器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了实时处理任务和系统高可用性的要求。(3)充分利用MySQL技术,统一数据管理,Web浏览器提供整个动力环境管理的适当的后台应用程序和前景显示,以帮助操作和维护信息与通信的人员有效地管理资源。(4)该系统基于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动力环境告警数据的高效分析,实现了对机房动力环境运行的全面感知进而智能辅助用户决策。该项目可以预防事故、打击犯罪、保护财产,并使机房安全稳定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石海波[3](2019)在《广电播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目前江苏广电集团已经建成节目制播等多个系统,系统分别部署在多个机房,机房位置又分散在不同楼层,且这些系统绝大多数是正在运行的业务系统,每天承转着节目的正常播出运转,已运行多年且成熟而稳定,同时对安全性要求也较高。同时,机房本身不具备基础设施的监控,只有部分视频监控。因此,对建设本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决定建设一套监控系统来满足日常的工作与维护需求,主要工作包含:(1)设计了监控系统架构,包括系统软件架构、客户端软件架构、服务端软件架构以及系统软件部署。(2)采用了ASP.NET的MVC框架结构,利用SNMP、TCP、UDP进行通讯,应用服务协议支持WEBService、FTP,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双机备份,采用HTML5技术进行展示以及微信服务号进行信息推送等技术实现了业务流程以及系统环境的监控并能实时报警,利用了网闸技术实现了内外网交互的安全性。(3)通过系统的功能测试来判断是否符合设计需求。目前系统在江苏电视台已正常使用,在出现复杂故障后,它能帮助值班人员进行事后分析、排查。在满足统一监控系统的前提下,它提供的监测结果是非常正确的。
柯伟[4](2018)在《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也愈加繁琐。近年来,互联网已渗透到中小企业的研发、生产、供应链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大大促进了中小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及管理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了“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针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业务需求,在对市面上流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充分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某中小型公司自身的业务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种以企业采购结算业务为主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包含了主体公司与合作公司之间的信息认证、合同签署、结算申请和扣款结算等一系列业务合作的在线服务,实现了企业对重要业务办公自动化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器处理能力和信息安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动态反馈的服务器负载均衡策略,以及基于用户-角色-权限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以提高系统的高并发处理能力和系统安全性。(2)通过对中小型企业采购与结算业务的调研,对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需求分析,获取系统的总体功能、必要功能、扩展功能以及网络性能等需求,并划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合作公司认证管理、采购管理、扣款结算管理和结算工作流管理等模块。(3)基于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要求,结合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确定了系统整体采用B/S架构和J2EE开发模式,搭建出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整体架构,然后分模块对系统进行设计。(4)结合Spring,SpringMVC,MyBatis、JavaScript、JSP等前后端技术,开发出适合公司主体和合作公司使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测试表明,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对采购结算业务的功能需求和日常性能要求。
李从磊[5](2017)在《面向微服务的公共事业信息服务开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公共事业服务资源管理趋向于复杂化,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彼此独立进一步推升了管理成本。如何打造统一、开放的面向大众化的公共事业服务信息平台,对传统的单一且独立的公共事业服务提出了挑战。基于某城市公共事业信息服务管理中服务彼此独立等问题以及统一、开发和高安全性等需求,利用微服务架构模式以及移动互联等相关技术,研发了面向微服务的公共事业信息服务开放平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企业级分层架构的设计模式,结合API网关、负载均衡、数据库群集、文件群集等相关技术重构了现有公共事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架构。(2)设计了基于安全令牌的认证授权服务以及开放式的API安全协议,确保开发平台通信安全;设计并实施了基于微服务架构模式的公共事业信息多服务整合;设计并实现基于插件式开发技术的第三方多支付渠道的接入,以应对第三方支付渠道的多样性和扩展性。实施后的面向微服务的公共事业信息服务开放平台,达到预期效果并顺利完成某集团企业的验收工作,目前已服务了万级的注册用户。系统自2016年实施上线以来,为多家企业单位提供稳定高效的服务接入,订单流水突破百万级,达到项目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
史伟[6](2016)在《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作为一种公文流转与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主要是在政府部门之间利用专用网络技术,使工作人员的各种信息交互逐步转变为人机交互系统来协助完成。传统的办公模式由人工完成,不但工作效率低,而且出错概率高,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和行政支出。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OA(Office 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发展的方向出发,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为研究重点,在We(bWorld Wide Web)环境使用ASP.NET(Active server page.net)技术和SQL Server(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erver)数据库,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进行系统方案的开发和实施,对政府办公的各项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该平台从办公业务的设计到系统的管理、应用和维护,为政府电子政务办公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研究,结合政府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深入进行了系统需求分析,总结出办公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环节和实际问题,对系统的整体架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2)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实现。针对工作业务流程设计模块的协同办公需求,重点实现了收发文管理、系统机构管理、移动办公等功能模块。(3)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功能验证和性能验证。验证各类功能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并通过LoadRunner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本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人工效率低下、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协同办公的问题。系统自2015年起已在某地级市政府投入使用,并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公文可以快速收发,信息可以实时共享,权限可以统一管理等方面。
徐文哲[7](2015)在《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环境、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传统图书馆历经自动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数字图书馆时代。然而,信息量的激增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单一图书馆个体已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协同便成为新一代图书馆建设研究的趋势。但与协同理论在企业管理和计算机领域致力于系统结构转变机理和规律探寻研究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研究仍停留在协同的字面合作之意,即跨系统、跨区域的图书馆联盟,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协同制度、组织形式和管理层面,尚未深入触及到系统的协同运作原理和机制。因此,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践必须从更深层次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在上述研究背景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逻辑主线,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协同学、群集、群集智能、复杂系统、博弈论等理论,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内容、方法和论文组织结构;紧接着介绍了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结合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特性、历史哲学分析、运行机制、博弈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我国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架构、协同模型和实现机制;随后结合群集、复杂系统和群集智能、博弈论等理论深入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的概念、组织特性、群集系统效应、组织形式、技术战略管理、系统演化机制、博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本文主体部分所做的工作及结论有以下几点:(1)要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的协同管理应从组织联盟迈向群集管理,因为群集更多地涉及数字图书馆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理和应用层面之技术。本文引入群集概念,将数字图书馆看作为一个群集系统。首先,在外部组织形式上,区域空间内的不同等级、规模的图书馆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团体间密切联系所形成的空间聚集体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这一聚集空间内部的互联和交互是系统的本质属性,呈现出不同于以往条块分割局面的图书馆组织新形式;其次,在内部系统结构中,群集作为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通过交互行为涌现出一种群体智能,具有鲁棒性和自组织的特征,这种基于局部优化的系统构成,在效率和鲁棒性方面都比传统的集中式控制系统更具优势。(2)运用协同理论和群集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实体运行和管理的模型。一方面,运用协同理论明确了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内部的协同交互形式,并通过战略图、平衡计分卡、系统与外部合作者协同、协同流程管理、整体战略协同等组织层面的管理架构和重组来帮助其系统的界定和获取其价值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运用群集技术数字图书馆多主体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3)将博弈论运用到数字图书馆协同中来,分析协同主体和群集系统内多主体间的合作竞争关系,从微观层面对系统整体的协同运行状态进行把控,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系统发挥协同效应服务。
李远佳[8](2015)在《虚拟化在铁路数据中心的应用》文中认为论文介绍了目前虚拟化的发展形势和主要技术产品,以及在国内外数据中心的应用,分析虚拟化的应用对于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以郑州铁路局为例,分析目前铁路数据中心的发展模式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铁路信息化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虚拟化的需求。从小机、PC服务器和网络三个方面阐述虚拟化在郑州铁路局数据中心的部署方案,同时对于具体的部署流程进行了简单介绍。论文接着总结了虚拟化实施的成果,与传统模式进行了对比,同时对PowerVM,VMware vSphere等虚拟化平台所采用的虚拟化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然后从运维管理、系统建设、资源利用和系统可靠性等角度对虚拟化平台建设为铁路数据中心带来的优势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虚拟化的应用给郑州铁路局数据中心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在数据中心搬迁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对未来铁路数据中心在服务器虚拟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在网络虚拟化方向的逐步推广和桌面虚拟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易危香[9](2013)在《南京地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地铁作为城市核心运输主干网的地位被确立后,城市地铁的发展也不断地深化,各国各地区地铁(包括城市轻轨)不断涌现,在这样现代化大交通背景下,采用何种先进技术,采用何种科学手段才能充分管理好地铁,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目前地铁主管部门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南京地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本项目充分借鉴国内外地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结合南京地铁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综合设计、分项实施的总建设原则,构建南京地铁的综合信息管理一体化系统,力求实现各应用子系统之间的互为关联,达到信息共享,确保各子系统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一门户和统一认证;采用了基于J2EE平台的层次化组件的体系架构,研究了在门户层、业务应用层、数据层的应用集成技术,实现了单点登录与统一信息门户、数据整合及应用系统集成;选用了UNIX平台、ORACLE数据库及Websphere中间件、普元BPS工作流进行开发;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在南京地铁的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南京地铁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实现南京地铁综合业务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为企业实现全面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手段;加强南京地铁的内部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手段,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共享性和时效性,节约管理成本,为地铁建设的科学组织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付伟[10](2012)在《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云计算各种核心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制造领域出现了云制造技术。云制造是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的制造模式,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何构建云制造服务平台并为分布式客户提供各种制造资源服务还处于初步研究和发展阶段。本文分析了计算机集成制造、应用服务提供商、制造网格等先进制造模式的技术特点,结合云计算技术研究了云制造的体系结构以及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针对本文提出的一种云制造体系结构,提出了资源接入的基本要求,以及若干资源的接入方法。利用云计算的核心技术—虚拟化和SaaS技术,在V13环境下建立了虚拟机群集及虚拟桌面池,利用虚拟化技术对若干软硬件资源进行了封装;在X86环境下基于Web构建了初步的云制造原型系统,基于MySQL的二次开发构建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借助数据库及谷歌文件系统(GFS)技术,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和一种基于云制造平台的资源管理和资源匹配调度方法,实现了若干云制造资源的有效管理及远程共享。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的来源,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简述了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分析了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提出云制造服务平台五大支撑模块:Web端服务支撑模块、业务模式和平台监管支撑模块、任务分解支撑模块、资源调用平台支撑模块、资源封装支撑模块,并对五大支撑模块进行了功能模型分析。第三章分析了云制造系统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分析并提出了资源的封装规范、表示方法和接入方法,提出了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及基于数据库表的资源管理和匹配调度方法;分析了虚拟化技术并提出了若干种软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封装办法,介绍了虚拟机集群技术以及Web端服务形式和技术。第四章研究了云制造原型系统的构建方法,研究了支撑云制造原型系统的虚拟机群集以及虚拟桌面池的构建方法,利用MySQL构建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作为云制造原型系统的后台支撑数据库,研究了Web服务平台的搭建方法。第五章以某电机开发过程为例演示了在云制造原型系统上开展资源共享服务的部分实例,包括远程电磁设计软件、CRM、PDM以及虚拟桌面应用等。第六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云制造原型系统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二、均衡负载群集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均衡负载群集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技术现状 |
1.2.2 应用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论文结构 |
2 UML用例建模系统需求分析 |
2.1 UML建模机制概述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问题现状分析 |
2.2.2 定义用户角色 |
2.2.3 功能性需求 |
2.2.4 非功能性需求 |
2.3 系统UML用例建模 |
2.3.1 系统用例分析 |
2.3.2 系统类图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监控系统告警关联模型设计 |
3.1 数据分析 |
3.2 数据预处理 |
3.3 特征量化与选择 |
3.4 模糊C-均值聚类 |
3.5 关联规则挖掘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的系统其他设计 |
4.1 系统技术背景简介 |
4.1.1 机房监控系统的技术特点 |
4.1.2 深入Java |
4.1.3 SSH框架 |
4.1.4 MySQL数据库技术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架构设计 |
4.4 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技术 |
4.4.1 服务器集群系统 |
4.4.2 自适应算法 |
4.5 系统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
4.5.1 UPS监控模块 |
4.5.2 精密空调监控 |
4.5.3 配电监控 |
4.5.4 关联告警模块 |
4.5.5 风机监控 |
4.5.6 环境监控 |
4.5.7 安防门禁监控 |
4.5.8 系统管理 |
4.6 MySQL数据库设计 |
4.7 Web应用程序的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系统的实施 |
5.1 部署环境 |
5.2 系统功能展示 |
5.2.1 登录客户端 |
5.2.2 实时界面 |
5.2.3 告警关联分析模块 |
5.2.4 温湿度检测 |
5.2.5 门禁模块 |
5.2.6 配电模块 |
5.2.7 UPS模块 |
5.2.8 精密空调模块 |
5.3 运行效果及分析 |
5.4 告警关联模型应用结果与分析 |
5.4.1 效率分析 |
5.4.2 精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广电播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2 需求分析 |
1.3 项目建设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2.1 设计原则 |
2.2 监控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3 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
2.3.1 系统软件架构 |
2.3.2 客户端软件设计 |
2.3.3 服务端软件设计 |
2.3.4 系统软件部署 |
2.4 监控系统硬件需求 |
2.4.1 总体要求 |
2.4.2 设备选型 |
第三章 监控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3.1 发布订阅技术 |
3.2 微信服务号定向发布技术 |
3.3 通讯中间件技术 |
3.3.1 中间件 |
3.3.2 消息中间件原理 |
3.4 群集技术 |
3.5 采集预缓存技术 |
3.6 Web开发技术 |
3.6.1 MVC结构 |
3.6.2 ASP.NET技术 |
3.6.3 ASP.NET的 MVC框架 |
3.7 B/S模式架构 |
3.8 内外网安全传输技术 |
3.9 数据库技术 |
3.9.1 数据库备份 |
3.9.2 数据库监控 |
3.9.3 数据库应急处理 |
第四章 监控系统功能实现 |
4.1 系统流程可视化 |
4.2 移动发布系统架构 |
4.3 业务监控可视化 |
4.3.1 播出机房监控软件 |
4.3.2 节目备播状态大屏 |
4.3.3 直播信号源比对分析功能 |
4.3.4 节目生命周期监控 |
4.3.5 串联单编播流程监控 |
4.3.6 流程可视化管理 |
4.4 系统监控可视化 |
4.4.1 设备元数据定义 |
4.4.2 基础系统监控 |
4.4.3 协议格式支持 |
4.4.4 设备报警级别设置 |
第五章 监控信息展示 |
5.1 移动终端客户端功能 |
5.2 大屏端软件展示 |
5.2.1 大屏终端的程序 |
5.2.2 大屏展示 |
5.3 Surface客户端界面展示 |
5.3.1 管理员信息展示 |
5.3.2 普通用户信息展示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界面测试 |
6.2 功能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的相关技术研究 |
2.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
2.1.1 C/S和B/S架构模式的对比分析 |
2.1.2 基于Nginx的服务器负载均衡策略研究 |
2.1.3 权限管理模型研究 |
2.2 J2EE开源快速开发平台 |
2.3 ACTIVITI5工作流技术 |
2.4 POSTGRESQL关系型数据库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分析 |
3.2 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总体功能描述 |
3.3 合作公司认证管理的业务功能分析 |
3.3.1 合作公司账号管理 |
3.3.2 合作方认证管理 |
3.4 采购管理业务功能分析 |
3.4.1 协议/订单管理 |
3.4.2 招标信息管理 |
3.4.3 合作制度管理 |
3.4.4 合同信息管理 |
3.5 扣款结算与结算审批工作流功能分析 |
3.5.1 结算流程分析 |
3.5.2 到款信息管理 |
3.5.3 合作方结算申请 |
3.5.4 应扣款管理 |
3.5.5 主体公司结算审批 |
3.5.6 成本信息管理 |
3.6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
4.1.1 系统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4.1.2 物理结构 |
4.2 主要模块设计 |
4.2.1 公共设计模式和基础接口设计 |
4.2.2 合作公司认证管理模块设计 |
4.2.3 采购模块设计 |
4.2.4 扣款结算模块设计 |
4.2.5 结算工作流管理 |
4.3 系统数据库及实体层设计 |
4.3.1 数据库及实体层技术选型 |
4.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1.1 服务器端环境 |
5.1.2 客户端环境 |
5.2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5.2.1 系统登录模块 |
5.2.2 合作公司认证模块 |
5.2.3 采购模块 |
5.2.4 扣款结算模块 |
5.2.5 结算工作流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测试及应用 |
6.1 测试目的与原则 |
6.2 系统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2.3 安全性测试 |
6.3 系统的优势分析与推广应用 |
6.3.1 系统的优势分析 |
6.3.2 系统的推广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工作总结 |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5)面向微服务的公共事业信息服务开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相关技术与原理 |
2.1 WEB SERVICE服务 |
2.2 SPRING框架 |
2.3 MY BATIS框架 |
2.4 API网关技术 |
2.5 负载均衡技术 |
2.6 微服务架构 |
2.6.1 微服务架构技术背景 |
2.6.2 微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
2.6.3 服务之间的数据交互 |
2.6.4 服务间的负载均衡 |
2.6.5 服务调用的容错 |
2.6.6 微服务部署 |
2.6.7 微服务的架构模式 |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业务需求 |
3.2 关键问题分析 |
3.2.1 多服务平台整合与稳定 |
3.2.2 第三方多支付接入 |
3.2.3 平台高并发与开放性 |
3.3 系统架构与设计 |
3.3.1 技术架构与设计 |
3.3.2 网络架构与设计 |
4 关键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通信安全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4.1.1 基于安全令牌的认证授权技术 |
4.1.2 开放式API安全协议设计与实现 |
4.2 基于插件式开发技术的第三方多支付接入 |
4.3 微服务架构在多服务整合中应用 |
4.3.1 账户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
4.3.2 订单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
4.3.3 水务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4.1 系统核心功能 |
1.4.2 系统的创新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2 系统设计 |
2.1 总体结构设计 |
2.1.1 软件结构设计 |
2.1.2 功能结构设计 |
2.1.3 网络结构设计 |
2.2 技术架构设计 |
2.2.1 部署设计 |
2.2.2 流程引擎技术 |
2.2.3 中间件技术 |
2.2.4 ASP.NET技术 |
2.2.5 数据库设计 |
2.2.6 文档存储设计 |
2.2.7 消息中心设计 |
2.2.8 接口设计 |
2.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
2.3.1 公文管理设计 |
2.3.2 发文管理设计 |
2.3.3 收文管理设计 |
2.3.4 信息管理设计 |
2.3.5 档案管理设计 |
2.3.6 系统机构管理设计 |
2.3.7 资料共享交换设计 |
2.4 分中心设计 |
2.5 移动办公设计 |
2.5.1 手机APP设计 |
2.5.2 VPN远程技术设计 |
2.5.3 短信平台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实现 |
3.1 用户登录界面的实现 |
3.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3.2.1 公文管理的实现 |
3.2.2 发文管理的实现 |
3.2.3 收文管理的实现 |
3.2.4 信息管理的实现 |
3.2.5 档案管理的实现 |
3.2.6 系统机构管理的实现 |
3.2.7 资料共享交换的实现 |
3.3 分中心的实现 |
3.4 移动办公的实现 |
3.4.1 手机APP的实现 |
3.4.2 VPN远程技术的实现 |
3.4.3 短信平台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测试 |
4.1 测试目的 |
4.2 测试环境 |
4.3 功能测试 |
4.4 性能测试 |
4.4.1 测试场景一 |
4.4.2 测试场景二 |
4.5 测试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协同研究综述 |
2.1.1 协同学的源起及内涵 |
2.1.2 协同理论 |
2.1.3 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 |
2.1.4 国外研究领域的应用 |
2.2 群集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协同理论和群集理论在国内外数字图书馆研究中的应用 |
2.3.1 协同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2.3.2 群集理论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 |
2.3.3 小结 |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协同 |
3.1.1 协同概念 |
3.1.2 协同与近似概念辨析 |
3.1.3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
3.1.4 协同效应 |
3.1.5 小结 |
3.2 群集理论 |
3.2.1 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
3.2.2 数字图书馆群集形成的理论基础 |
3.2.3 群集效应 |
3.2.4 小结 |
3.3 群集智能 |
3.3.1 概念及其特点 |
3.3.2 系统结构 |
3.3.3 群集智能对数字图书馆群集复杂系统研究的意义 |
3.3.4 群集智能作用下的涌现 |
3.3.5 小结 |
3.4 复杂系统 |
3.4.1 源起 |
3.4.2 复杂系统的概念 |
3.4.3 数字图书馆群集是一个复杂开放系统 |
3.5 博弈论 |
3.5.1 博弈论的概念 |
3.5.2 博弈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
3.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博弈 |
3.5.4 小结 |
第4章 数字图书馆协同 |
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内涵 |
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特性 |
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历史协同性分析 |
4.3.1 历史序参量的出现和绵延孤立子的形成 |
4.3.2 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的历史协同性 |
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运行机制 |
4.4.1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组织机制 |
4.4.2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博弈机制 |
4.4.3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约束机制——边际效益 |
4.4.4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保障机制 |
4.5 数字图书馆协同建模 |
4.5.1 数字图书馆交互形式建模 |
4.5.2 数字图书馆协同过程建模 |
4.6 数字图书馆协同的实现机制 |
4.6.1 数字图书馆协同运行的组织架构 |
4.6.2 数字图书馆战略图和平衡计分卡 |
4.6.3 与外部合作者的协同 |
4.6.4 协同的流程管理 |
4.6.5 整体战略协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图书馆群集 |
5.1 数字图书馆群集内涵 |
5.1.1 概念 |
5.1.2 数字图书馆群集与相关概念辨析 |
5.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组织特性 |
5.3 群集系统的效应 |
5.3.1 群集系统的正效应 |
5.3.2 群集系统的负效应 |
5.4 数字图书馆群集的组织形式 |
5.5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技术战略管理 |
5.5.1 数字图书馆技术群及其选择策略 |
5.5.2 技术生命周期 |
5.5.3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技术进入战略 |
5.6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演化机制 |
5.6.1 群集系统竞争动态的三个阶段——生物学理论视角 |
5.6.2 群集系统内部合作与竞争的四个阶段——生命周期理论 |
5.6.3 从Agent到Multi-Agents |
5.7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博弈分析 |
5.7.1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 |
5.7.2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合作博弈模型 |
5.8 数字图书馆群集系统的机制设计和优化模型 |
5.8.1 单一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
5.8.2 多代理人的博弈机制设计 |
5.8.3 多代理人机制设计的优化 |
5.8.4 优化机制的合作博弈模型 |
5.8.5 风险回避型多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案例分析 |
6.1 NSTL三期建设 |
6.1.1 NSTL三期服务系统建设流程 |
6.1.2 NSTL三期系统建设成果 |
6.3 NSTL存在的问题 |
6.4 NSTL系统的协同建设 |
6.4.1 系统方案确定流程改进 |
6.4.2 NSTL系统资源协同建设 |
6.4.3 组织模式的重组 |
6.5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8)虚拟化在铁路数据中心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虚拟化应用案例 |
1.3 铁路数据中心的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2 数据中心和虚拟化技术 |
2.1 虚拟化技术分类 |
2.2 虚拟化技术的优缺点 |
2.3 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 |
3 铁路数据中心的需求分析 |
3.1 机房建设的需求 |
3.2 网络改造的需求 |
3.3 运维管理的需求 |
3.4 信息系统项目整合的需求 |
4 虚拟化在铁路数据中心的部署 |
4.1 小机虚拟化 |
4.1.1 小机虚拟化方案 |
4.1.2 小机虚拟化的部署步骤 |
4.1.3 小机虚拟化的关键技术 |
4.1.4 小机虚拟化部署的成果 |
4.2 PC服务器虚拟化 |
4.2.1 PC服务器虚拟化的方案 |
4.2.2 PC服务器虚拟化的步骤 |
4.2.3 PC服务器虚拟化的关键技术 |
4.2.4 PC服务器虚拟化的成果 |
4.3 网络虚拟化 |
4.3.1 网络虚拟化的方案 |
4.3.2 网络虚拟化的部署 |
4.3.3 网络虚拟化的关键技术 |
5 数据中心虚拟化带来的优势 |
5.1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
5.2 提高了系统的部署效率 |
5.3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
5.4 降低了机房的维护难度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虚拟化应用的总结 |
6.2 铁路数据中心虚拟化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9)南京地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
2.1 总体设计原则 |
2.2 总体结构 |
2.3 功能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实现方法 |
3.1 系统网络平台 |
3.1.1 基础网络平台技术方案 |
3.1.2 网络核心区设备配置 |
3.1.3 虚拟化网络技术方案 |
3.1.4 有线、无线一体化解决方案 |
3.1.5 IP 地址规划方案 |
3.2 系统主机平台 |
3.3 应用系统建设 |
3.3.1 应用软件系统平台架构 |
3.3.2 统一门户平台 |
3.3.3 办公自动化系统 |
3.3.4 行政事务办公系统 |
3.3.5 档案综合管理系统 |
3.3.6 统一信息发布系统 |
3.3.7 统一身份管理系统 |
3.3.8 集团财务管理系统 |
3.3.9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
3.3.10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特色与成效分析 |
4.1 规划与设计 |
4.2 实施策略 |
4.3 资源分析 |
4.4 技术路线 |
4.5 成效说明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的项目背景 |
1.3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1.3.2 应用服务提供商ASP |
1.3.3 制造网格 |
1.3.4 云制造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2 云制造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云制造的体系结构 |
2.3 云制造服务平台的功能需求 |
2.4 云制造服务平台各支撑模块功能模型 |
2.4.1 Web端服务支撑模块 |
2.4.2 业务模式和平台监管支撑模块 |
2.4.3 任务分解支撑模块 |
2.4.4 资源调用支撑模块 |
2.4.5 资源封装支撑模块 |
2.5 小结 |
3 系统若干关键技术与方法 |
3.1 引言 |
3.2 资源封装 |
3.2.1 资源接入规范 |
3.2.2 资源的表示方法 |
3.2.3 资源接入方法 |
3.3 资源匹配调度与任务分解 |
3.3.1 基于数据库表的资源匹配调度 |
3.3.2 基于历史任务统计的任务分解模型 |
3.4 虚拟化技术 |
3.4.1 典型虚拟化技术比较 |
3.4.2 软件资源虚拟化封装 |
3.4.3 硬件资源虚拟化封装 |
3.5 虚拟机集群技术 |
3.6 Web端服务形式及技术 |
3.7 小结 |
4 云制造原型系统构建 |
4.1 引言 |
4.2 云制造平台的后台虚拟机群集的搭建 |
4.3 虚拟桌面池的构建 |
4.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4.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4.2 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构建 |
4.5 Web服务平台搭建 |
4.6 云制造服务平台常用资源配置接入 |
4.7 小结 |
5 系统应用示例 |
5.1 引言 |
5.2 虚拟桌面资源共享 |
5.3 基于Web的远程电磁设计共享 |
5.4 CRM共享 |
5.5 PDM共享 |
5.6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虚拟基础平台的搭建方法 |
附录B 虚拟基础平台中虚拟机的搭建方法 |
附录C 虚拟机群集的搭建方法 |
附录D 虚拟桌面池的构建 |
附录E 论文涉及的相关术语解释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均衡负载群集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规则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D]. 张金.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广电播控中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D]. 石海波.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4]中小企业采购结算办公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柯伟. 长安大学, 2018(01)
- [5]面向微服务的公共事业信息服务开放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李从磊.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6]某地级市网络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史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数字图书馆协同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群集理论的研究视角[D]. 徐文哲. 南京大学, 2015(01)
- [8]虚拟化在铁路数据中心的应用[D]. 李远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6)
- [9]南京地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易危香.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10]云制造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原型系统初步开发[D]. 付伟. 浙江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