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卒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卒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一、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中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曹伟康[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CI的作用靶点及通路,进一步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在TTD和TCMID数据库中分别输入补阳还五汤加减中黄芪、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钩藤和牛膝7味中药,获取其活性成分和靶点,在经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出其作用靶点蛋白,最后就是药物作用的靶点。从TTD和Dis Ge NET数据库获取脑梗死疾病的靶点,并取药物疾病二者的交集基因,通过Cytoscape3.7.2绘图软件绘制出补阳还五汤加减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PPI网络、获取关键基因靶点、网络分析、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手工查找文献进行通路注释,就能分析出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多通路可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结果:通过TTD和和TCMID数据库共获取152个有效活性成分,经过TCMSP、Dis Ge NETSwiss、Target Prediction、String、Unitport得出了513个交集基因,预测赤芍治疗CI有82个作用靶点,川芎19个作用靶点,钩藤102个作用靶点,红花81个作用靶点,黄芪81个作用靶点,牛膝55个作用靶点,桃仁93个作用靶点。GO富集显示分子生物学效应主要发生过在细胞质膜、细胞外外泌体等处,炎症应答、白细胞迁移是主要的生理活动,具体主要是蛋白质结合。KEGG分析,富集了3条流体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占、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通路。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在治疗CI可能是通过流体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和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通路三条大通路激活TNF、VEGFA、ICAM1、IL、TLR4、SERPINE1、PI3K等因子,具体涉及炎症应答、白细胞迁移、血管内皮、血栓、细胞凋亡、神经炎症、免疫反应、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蛋白质结合等一系列途径,促进或抑制上述反应,从而起着恢复血流动力学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坏死区域的再灌注、促使血管新生和改善预后治疗CI的作用。

杨开令[2](2020)在《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最常见,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等特点,对该病的防治及研究是当今医学界的热点之一。星形胶质细胞上广泛存在的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能传递细胞间的物质和信息,对脑损伤后的扩散以及修复都有促进作用。Cx43受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影响,bFGF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神经营养因子,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产生,能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突触可塑性,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补阳还五汤是中医治疗脑缺血的代表方,具有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可以在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对Cx43的表达进行调节,并且在脑缺血恢复期维持bFGF的高水平表达,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神经重塑密切相关,而突触是神经重塑最强的部位,许多神经系统的功能都依靠于突触可塑性的参与,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和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是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蛋白,它们的表达量与突触结构可塑性密切相关。深入了解突触可塑性调控机制有利于了解突触重建的全过程,对揭示学习、记忆的分子机制以及神经可塑性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运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后脑海马的突触超微结构,采用免疫荧光联合免疫蛋白印迹分析与突触重塑机制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补阳还五汤通过Cx43在脑缺血损伤后的恢复期促进神经重塑的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成年大鼠(250-300g),采用改良线栓法,创建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选取评分合格的大鼠进行下面实验。1.Cx4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分别在术后3、7、14 d取材,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时间点Cx43和p-Cx43的表达情况。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Cx43抑制剂(Gap26)组、Cx43激动剂(GAP-134)组;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GAP-134于术后第3d灌胃,2次/d(3m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 d取材,分别观察脑缺血损伤后,海马区突触结构的形态,数目,使用WB分别检测缺血侧脑海马区SYN、GAP-43的表达。运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定位检测。2.Cx43在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BYHWD组、BYHWD联合Gap26组,补阳还五汤于术后清醒灌胃2次/d(16g/kg),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 d取材,WB检测缺血侧海马SYN、GAP-43的表达。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检测。3.Cx43在bFGF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bFGF组、bFGF中和抗体组、bFGF联合Gap26组、BYHWD组、BYHWD联合bFGF中和抗体组,bFGF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100μg/kg),bFGF中和抗体于术后第3d灌胃,1次/d(0.1mg/kg),Gap26于术后第3d腹腔注射,1次/d(25μg/kg),补阳还五汤于术后清醒灌胃2次/d(16g/kg),假手术和模型组用生理盐水处理;术后7d取材,WB检测缺血侧海马Cx43、FGFR1的表达。IF对海马FGFR1和GFAP进行双染。IF对各组海马CA1、CA3、DG区SYN、GAP-4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术后不同时间点Cx43和p-Cx4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第3d、7d、14 d,Cx43和p-Cx43表达均增加(P<0.05)。此外,第7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3d和14d(P<0.05),是表达高峰期。电镜下观察到假手术组的突触结构完整,突触轮廓清晰,有较多的突触数量以及均匀分布的突触小泡;模型组和Gap26组突触结构溶解,突触轮廓模糊,突触以及突触小泡数量明显减少;GAP-134组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轮廓较清晰,突触数量明显增多;WB和IF显示: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SYN、GAP-4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Gap26组显着降低SYN、GAP-43的表达(P<0.05);GAP-134组显着升高SYN、GAP-43的表达(P<0.05)。2.电镜下观察到补阳还五汤明显改善了损伤的突触,相比于突触结构溶解,突触数量减少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的突触结构较完整,突触轮廓较清晰,突触数量增多,接近正常;补阳还五汤联合Gap26组突触损伤较补阳还五汤组加重。WB和IF显示: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的SYN、GAP-43表达情况显着升高(P<0.05);补阳还五汤组SYN、GAP-43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强(P<0.05);与补阳还五汤联合Gap26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增强SYN、GAP-43的作用被显着抑制(P<0.05)。3.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Cx43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FGF组可显着增强Cx43的表达(P<0.05);与补阳还五汤组比较,补阳还五汤联合bFGF中和组显着降低Cx43的表达(P<0.05)。与模型组比较,bFGF组可显着增强SYN、GAP-43 的表达(P<0.05);与 bFGF 组比较,bFGF+Gap26 组显着降低 SYN、GAP-43的表达(P<0.05)。结论:1.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Cx43能促进缺血侧海马突触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YN和GAP-43的表达有关;2.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缺血侧海马区的突触可塑性,其机制可能与增加Cx43的表达促进对SYN和GAP-43的干预有关;3.在脑缺血再灌注恢复期,补阳还五汤能通过bFGF增强Cx43的表达,bFGF促进缺血侧海马突触可塑性的机制可能与通过Cx43干预SYN和GAP-43的表达有关。

刘体勤[3](2020)在《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2例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并诊断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6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化瘀方汤剂治疗,疗程均为14天。分别比较2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浆D-二聚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安全性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所有临床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NIHSS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ADL评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评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且安全性监测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患者能提高疗效,同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且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中风患者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有关。

袁丽君[4](2020)在《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上下游相关细胞因子、蛋白在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缺血性脑中风SD大鼠前后的释放量及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揭示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作用机制,尤其是与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相关的作用环节和靶点。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复制缺血性脑中风SD大鼠模型,将Zea-longa评分13分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土家族麝针组和针刺对照组,另取正常SD大鼠参照改良线栓法同法手术但不行栓塞处理,作为假手术组,每组30只。土家族麝针组以自制麝针以捻针法刺激大鼠对侧头皮运动区肌层,以200r/min以上的速度快速捻针,至针刺区微微有发热感,捻针5min后留针5min,反复捻针留针3次后起针,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两天,持续治疗3个疗程;针刺对照组同法同位置以普通毫针刺激,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3疗程结束后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采用平衡木实验测试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于2疗程治疗后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检测其记忆功能;于3疗程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做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取治疗前及治疗3疗程后各组大鼠血浆,用ELISA法检测其中IL-6、IL-1β的含量;取治疗3疗程后的大鼠脑组织固定、切片后,利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采集皮层区小胶质细胞突起的图像、采用Image J进行小胶质细胞突起进行骨架化分析,采集小胶质细胞总突起数目、突起总长度。在治疗3疗程后,取各组大鼠血浆和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HIF-1α的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结果:平衡木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他各造模组平衡木测试评分显着降低(P<0.05),且造模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着疗程增加,各造模大鼠平衡木测试评分显着增加,且在第3疗程评分土家族麝针组>针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P<0.05)。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记忆功能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土家族麝针组记忆功能更接近于假手术组。镜下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结果显示,缺血性脑中风后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数量明显减少,且结构不完整,出现大量神经元细胞坏死以及空泡现象;经过土家族麝针治疗后,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基本整齐,胞膜结构完整,形态基本接近于假手术组。小胶质细胞突起结果显示,治疗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小胶质细胞的突起总数目和总长度均显着下降(aP<0.05);给予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后其突起总数目和突起总长度均显着增加(bP<0.05),而针刺疗法能显着增加突起总长度(bP<0.05),对突起总数目无显着的影响(bP>0.05)。血浆中IL-6、IL-1β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各造模组大鼠血浆中IL-6、IL-1β的含量显着升高(aP<0.05)且无明显差异(bP>0.05,cP>0.05)。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浆中IL-1β、IL-6的含量均有显着降低(aP<0.05,△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土家族麝针组血浆中IL-6、IL-1β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针刺对照组血浆中IL-6显着降低(bP<0.05),而IL-1β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bP>0.05)。血浆中HIF-1α、VEGF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相比,各造模组大鼠血浆中HIF-1α、VEGF的含量显着升高(aP<0.05)。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浆中HIF-1α、VEGF的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土家族麝针组以及针刺对照组血浆中HIF-1α、VEGF的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b P<0.05)。脑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海马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P<0.05),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aP<0.05),mTOR蛋白表达显着升高(aP<0.05);随着疗程的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土家族麝针组大鼠海马组织中PI3K蛋白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bP<0.05,▲P<0.05,△P<0.05,●P<0.05),AKt蛋白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bP<0.05,▲P<0.05,△P<0.05,●P<0.05),mTOR蛋白表达在治疗1、2疗程后变化不明显(bP<0.05,▲P>0.05,△P>0.05),但在治疗3疗程后有下降的趋势(●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生后,大鼠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降低、记忆认知能力显着下降的现象,其发生可能与缺血缺氧导致血浆中IL-6、IL-1β、VEGF、HIF-1α的含量增加,海马组织中PI3K、AKt蛋白的表达降低,mTOR蛋白表达增加引起的脑组织神经元坏死有关。土家族麝针疗法对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运动功能和记忆认知能力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其“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并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加血浆中VEGF、HIF-1α的含量,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调节MCAO大鼠细胞内分子开关,减少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进而降低神经毒性,改善脑组织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缺血性脑中风的恢复有关。

吴丘玲[5](2020)在《黄芪四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大多数患者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丧失或残疾,如偏瘫、视物不清、失语、记忆力减退等后遗症。因此,开发神经恢复剂尤为重要。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芪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包括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这将在本课题展开研究,为开发改善或恢复脑卒中后损伤神经功能的药物提供可能。方法体外:用CCK-8检测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对PC 12细胞活力的影响。此外,在0.3 ng/mL神经生长因子(NGF)存在下,将PC 12细胞分别与化合物共培养5 d,观察它们是否促进PC 12细胞突向外生长以及βIII-tubulin和GAP-43蛋白表达。体内:将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模型和给药组,建立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给药组给予剂量为30 mg/kg刺芒柄花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5%CMC-Na溶液,1次/d,连续灌胃14 d。分别于术前、术后1、3、7和14 d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和体重变化检测。14天后处死大鼠后完成以下实验:(1)高尔基体染色检测脑组织M1区域神经元树突棘数量。(2)Western blot检测梗死边缘区域组织中βIII-tubulin、GAP-43、NGF、BDNF、Trk A、p-Trk A、Trk B、p-Trk B、AKT、p-AKT、ERK 1/2和p-ERK 1/2蛋白的表达。(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层中BrdU+/NeuN+双标记新生神经元的表达。结果体外:(1)CCK-8表明4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增强PC 12细胞活力。(2)与溶媒组相比,在0.3 ng/mL NGF存在时,4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能显着促进PC 12细胞突向外生长。(3)与溶媒组相比,在0.3 ng/mL NGF存在时,4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显着增加PC12细胞中βIII-tubulin阳性细胞数量。(4)与溶媒组相比,在0.3 ng/mL NGF存在时,0.1μM的4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显着上调GAP-43和βIII-tubulin蛋白表达。体内:(1)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大鼠mNSS显着增加;在rotarod转轴上停留的时间显着减少;体重变化显着减小。与模型组相比,刺芒柄花素组大鼠mNSS在第7和14 d显着减小,在rotarod转轴上停留的时间显着增加;体重在第7和14 d显着增加。(2)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大鼠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显着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刺芒柄花素组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显着增加。(3)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βIII-tubulin、GAP-43、NGF、BDNF、Trk A、p-Trk A、AKT和p-AKT蛋白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刺芒柄花素显着上调βIII-tubulin、GAP-43、NGF、BDNF、Trk A、p-Trk A、p-Trk B、p-AKT和p-ERK 1/2蛋白的表达。(4)假手术组大鼠皮层没有检测到BrdU+/NeuN+阳性细胞。与模型组相比,刺芒柄花素组大鼠皮层中BrdU+/NeuN+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在体外实验中,在0.3 ng/mL NGF存在时,毛蕊异黄酮、刺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能诱导PC 12细胞分化。在体内实验中,刺芒柄花素通过促进神经元分化和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改善或恢复脑缺血后损伤的神经功能,PI3K/AKT/ERK通路磷酸化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张文智[6](2020)在《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文中指出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为临床上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中成药,疗效确切,为探求其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拆方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对芪蛭通络胶囊中发挥化痰开窍、息风通络功效的药味进行研究,为该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将SD大鼠分为全方组、化痰开窍与息风通络组(以下简称化痰通络组)、缺化痰开窍与息风通络组(以下简称缺化痰通络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共五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测定脑缺血面积,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测定炎症反应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观察脑组织HE染色切片,综合评价化痰通络组药味的药效作用;(2)采用超高效液相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摸索UPLC液相条件建立8批化痰通络组药材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建立单味药、阴性药、对照品、空白血清、含药血清的UPLC图谱,通过各图谱对比,分析化痰通络组药味血中移行成分,并对其来源进行归属,推测化痰通络组药味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D、GSH-Px活力显着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显着上升(P<0.05),说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缺化痰通络组、化痰通络组、全方组均能显着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P<0.05),其中,缺化痰通络组与化痰通络组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作用没有显着差别(P>0.05),但与全方组相比,缺化痰通络组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作用明显降低(P<0.05),表明化痰通络组药味在全方中起着重要作用。(2)确定UPLC色谱条件为: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0min,5%13%A,1015min,13%A;1540min,13%40%A;4060min,40%75%A;7578min,75%78%A;7880min,78%8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30℃,流速为0.3mL·min-1。共匹配出36个共有色谱峰,共有峰归属结果显示:第3号峰为尿嘧啶,第4号峰为次黄嘌呤,第12号峰为天麻素、第14号峰为对羟基苯甲醇,36个色谱峰中有4个峰只由天麻所贡献,5个峰只由猪牙皂所贡献,其余峰由两种及两种以上药材共同贡献。各图谱的相互对比研究共发现血中移行成分6种,其中原型入血成分有2种,代谢成分有4种。结论:化痰通络组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药效作用,进一步表明该方组方的合理性;发现化痰通络组血中移行成分有6种,进一步阐明芪蛭通络胶囊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本研究表明拆方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可行性。

李玉[7](2020)在《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以“气血—脑髓”相关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在课题组前期SCF/c-kit信号通路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之上,对具有差异的结果深入探究;选用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治疗给药后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动态检测,模型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及GRB7、VEGFR2指标的变化,探讨脑络欣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进行即实验一与实验二。共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300±20g,按照随机数值表法分为假手术组(J组)、模型组(M组)、通心络组(T组)和脑络欣通组(N组),每组共24只,再分设3d、7d、14d三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了大鼠大脑右侧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并从局部脑血流量、神经功能体征等指标对模型进行了评价。造模成功结束2h后拔鱼线行脑缺血再灌注,根据Zea Longa评价标准,选用2分或3分者。以脑络欣通5.04g/kg及通心络0.50g/kg剂量每天灌胃2次,第3d、7d、14d后?进行4%多聚甲醛心脏内灌注固定后,开颅取脑。实验一: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测定各组大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法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及治疗后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r CBF变化。实验结果,显微镜400倍视野下皮质区选4个相近区域摄片,采用南京捷达DP801形态学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处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Mean±S表示,每个时间点各组之间比较用多变量方差分析,P<0.05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示差异具有显着性。结果实验一1.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位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胞核及胞浆中。J组有少量表达,与J组相比较,M组GRB7阳性表达量增加,且表达的阳性面积有差异(P<0.05);与M组相比较,N组GRB7表达增多,阳性表达面积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T组比较,N组GRB7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测结果显示:在缺血部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主要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及神经元细胞胞浆和突起中。J组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均有少量阳性表达,与J组相比,M组VEGFR2阳性表达面积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相比,N组VEGFR2蛋白相应时间点表达均显着增高(P<0.01)。与T组比,N组VEGFR2表达阳性表达面积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激光多普勒检测MCAO/R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与J组比较,M组、T组、N组相应的第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均P<0.01);而其他3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AO/R大鼠治疗干预后,J组3d、7d、14d三个时间点脑血流量均较前轻微升高,而M组、T组、N组较治疗前三个时间点均明显升高;治疗后M组仍显着低于J组,而J组与T组、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N组相应三个时间点均显着升高(P<0.01);与T组相比,N组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及其代表方脑络欣通可以通过上调脑缺血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蛋白的表达,调节SCF/c-kit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提高脑缺血侧皮质梗死部位脑血流量,抗脑缺血损伤。

刘旺华[8](2019)在《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文献调查法探讨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从在体和离体两层次探讨健脾补土方(JPBTF)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外基质(ECM)及整合素(INT)-黏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及机理,反证脑缺血损伤后脾虚病机可能,为临床抗脑缺血损伤提供新的治法和切入点。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检索近10年脑卒中急性期相关期刊文献,运用频次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2.以《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收录的着名医家治疗脑卒中的经验方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3.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神经ECM微观结构与中医“脾土”功能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提出健脾补土法保护ECM抗脑缺血损伤的治法。在体实验中,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JPBTF小剂量组、JPBTF中剂量组、JPBTF大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大鼠m-NSS法,脑组织病理形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血脑屏障采用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伊文思蓝渗出法检测,细胞外基质胶原(Col Ⅳ)、层粘连蛋白(LN)、纤维蛋白原(FN)、Caspase-3蛋白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Masson染色法检测,MMP-9 mRNA、MMP-2 mRNA表达用RT-PCR法检测,INTβ3、p-FAK、p-AKT、bcl-2蛋白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检测用TUNEL法。细胞实验中INT、ILK、FAK蛋白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结果:1.脑卒中急性期常见证型有13个证型,其中与“痰”有关的证有7个,累积频率占53.8%。与“瘀,”有关的证型有5个,累积频率占50.2%。与“气虚”有关的证型有3个,累积频率占22.9%。2.脑卒中急性期病位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脑、脾、肝;病性证素频次排前3的分别是痰、瘀血、气虚。3.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10的单味药是白芍、牛膝、当归、半夏、茯苓、石菖蒲、胆南星、钩藤、黄芪、熟地。4.脑卒中处方中频次排前5位的药类依次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药。5.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聚为6类:分别是涤痰汤加减、羚角钩藤汤加减、天麻枸杞菊花饮、镇肝熄风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6JPBTF各剂量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神经功能症状(P<0.01),改善脑组织病理形态;JPBTF大、中剂量能保护血脑屏障完整性,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减少脑组织伊文思蓝的渗出(P<0.05);JPBTF各剂量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P<0.05~0.01);JPBTF大、中剂量能减轻脑组织Col Ⅳ、LN、FN的降解和丢失(P<0.05~0.01);JPBTF各剂量能抑制ECM降解酶MMP-9、MMP-2的表达(P<0.05~0.01);JPBTF大、中剂量促进INT-FA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INTβ3、ILK、p-FAK、p-AKT、bcl-2 的表达(P<0.05~0.01);JPBTF 各剂量能降低脑组织 Caspase-3的表达(P<0.05~0.01)。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病位证素除了脑,脾排在第一,病性证素痰排第一,气虚排第三。表明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及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脾虚是脑缺血后的一个重要的病机;通过对《当代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进行数据挖掘显示,健脾益气是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治法单元,为健脾补土法组方治疗脑卒中提供了理论支撑。2.健脾补土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脾虚状态、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减轻ECM降解,抑制神经细胞失巢凋亡。3.健脾补土方可能通过保护ECM和干预INT-FAK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神经损伤。4.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将ECM与“脾土”类比建立的健脾补土法保护神经ECM抗脑缺血损伤具有可行性。

黄格朗[9](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孟英姣[10](2018)在《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细胞“生新”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越来越显现其独特的优势。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的益气活血名方,方中重用君药黄芪以达行气活血之功,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传世验方。本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君药黄芪中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样PC12细胞膜效应成分,运用CCK-8、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技术,利用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和神经元样PC12细胞,验证效应成分的药效。从MLCP/MLC通路、GAP-43及BDNF角度出发探讨这些成分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样PC12细胞氧糖剥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模型细胞的“生新”作用,探究补阳还五汤在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康复“生新”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建立药物制剂新标准提供依据。目的:从MLCP/MLC通路及VEGF表达方向研究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膜和神经元样PC12细胞膜效应成分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从GAP-43及BDNF角度出发研究这些成分对神经元样PC1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及神经元“生新”的作用机制。方法:1.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参考文献方法[1-2],从10日龄大鼠脑组织中分离获得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传代,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细胞纯度。2.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运用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CCK8试剂检测吸光度,对效应成分进行初步药效探索研究。3.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LC、p-MLC和VEGF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考察效应成分对rBMECs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细胞MLC、p-MLC和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效应成分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4.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共培养技术及免疫荧光鉴定技术,诱导未分化PC12细胞分化成具有神经元样PC1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检查细胞阳性率。5.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神经元样PC 12细胞活性的影响运用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利用CCK8试剂检测吸光度,对效应成分进行初步药效探索研究。6.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模型神经元样PC12细胞GAP-43和BDNF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考察效应成分对神经元样PC 12氧糖剥夺模型细胞GAP-43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效应成分对神经细胞的“生新”作用机制。结果:1.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分离的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呈长梭型,细胞融合后呈现明显的“漩涡”状及内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特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纯度达95%以上。2.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CCK-8实验结果显示,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氧糖剥夺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提示两成分对脑微血管内皮氧糖剥夺模型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进一步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3.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模型细胞MLC、p-MLC和VEGF表达的影响两效应成分均能不同程度下调p-MLC水平,上调MLC和VEGF的水平,提示下调p-MLC上调MLC和VEGF分泌水平可能是两效应成分发挥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生新”作用机制之一。4.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培养与鉴定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共培养技术及免疫荧光鉴定技术,100ng/mL神经生长因子诱导未分化PC12细胞4d,即可分化未分化PC12细胞成具有神经元样PC12细胞,阳性率达90%以上。5.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神经元样PC 12细胞活性的影响CCK8实验结果显示,毛蕊异黄酮苷和芒柄花苷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氧糖剥夺损伤神经元样PC12细胞活性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强作用,表现为促进神经元存活作用。6.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模型神经元样PC12细胞GAP-43和BDNF表达的影响两效应成分均能不同程度上调GAP-43和BDNF表达的水平,提示促进GAP-43和BDNF的表达可能是两效应成分发挥促进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神经元样PC12细胞“生新”作用机制之一。结论:自提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诱导分化的神经元样PC12细胞符合实验要求,可用于细胞活力验证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效应成分可提高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元样PC12细胞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条件下的存活率;效应成分可能通过上调氧糖剥夺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LC、VEGF的水平和下调p-MLC水平,发挥促进血管“生新”作用,通过上调氧糖剥夺模型PC12细胞GAP-43和BDNF的水平发挥促进神经元“生新”作用。

二、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中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中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具体步骤
3.结果
4.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综述气虚血瘀型脑梗死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二、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第二节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一、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二、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43的研究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Connexin43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概括
        二、Connexin43与补阳还五汤的研究概括
        三、Connexin43与bFGF的研究概括
        四、Gap26与GAP-134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Connexin43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一、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二节 Connexin43在补阳还五汤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第三节 Connexin43在bFGF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
        一、实验动物与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统计方法
        四、实验结果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S的认识
        1.1 IS的危险因素
        1.2 IS损伤级联反应
        1.3 IS的治疗
        1.4 IS的预防与调护
    2 中医对IS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3 预防调护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风病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中止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设计
        2.1 病例分组
        2.2 干预方案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项目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安全性分级评价
        2.7 不良事件处理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3.1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结果比较及统计分析
    4 讨论
        4.1 “阳虚”为中风病发病之本
        4.2 “血瘀”贯穿于中风病始终
        4.3 温阳化瘀方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4 导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4.5 温阳化瘀方的“方、药”分析
        4.6 温阳化瘀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临床疗效分析
        5.2 NIHSS评分分析
        5.3 ADL评分分析
        5.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5.5 血浆D-二聚体、LDL-C水平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土家族麝针疗法干预MCAO大鼠的疗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土家族麝针疗法对MCAO大鼠小胶质细胞及其胞内分子开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土家族麝针疗法对MCAO大鼠血浆中HIF-1α、VEGF和脑组织中PI3K/AKt/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土家族麝针疗法“活血化瘀生新”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认识
    2 西医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研究
    3 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缺血性脑中风
    4 土家族麝针疗法的研究现状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黄芪四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4 个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促PC12 细胞分化的活性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细胞复苏、传代、冻存
        2.3 CCK-8 检测化合物活力
        2.4 突起外生实验
        2.5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2.6 免疫印迹实验
        2.7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4 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0.01~10.0μM)可增强PC12 细胞活力
        3.2 在0.3 ng/mL NGF存在时,4 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0.01~10.0μM)诱导PC12 细胞突向外生长
        3.3 在0.3 ng/mL NGF存在时,4 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0.01~10.0μM)增加PC12 细胞中βIII-tubulin阳性细胞的数量
        3.4 在0.3 ng/mL NGF存在时,4 种黄芪异黄酮类化合物(0.1μM)促进PC12 细胞中βIII-tubulin和 GAP-43 蛋白的表达
    4 小结
第二章 刺芒柄花素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MCAO模型的建立
        2.3 动物分组和药物处理
        2.4 神经行为学测试和体重变化
        2.5 取材
        2.6 高尔基体染色
        2.7免疫印迹实验
        2.8 免疫荧光双染
        2.9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心脏灌注多聚甲醛
        3.2 刺芒柄花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
        3.3 刺芒柄花素促进神经元分化标志物βIII-tubulin和 GAP-43 蛋白的表达
        3.4 刺芒柄花素增加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树突棘的数量
        3.5 刺芒柄花素促进大鼠脑缺血后NGF和 BDNF蛋白的表达
        3.6 刺芒柄花素促进大鼠脑缺血后PI3K/AKT/ER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3.7 刺芒柄花素增加大鼠脑缺血后BrdU+/NeuN+阳性细胞的表达
    4 小结
结论与创新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 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2 芪蛭通络胶囊化痰通络组各药味研究现状
    3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痰通络组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药效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法对化痰通络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第一节 化痰通络组体外化学成分的UPLC图谱建立方法学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方法学考察
        5 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组体外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指认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化痰通络组血中移行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7)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实验一、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额顶叶皮质区GRB7、VEGFR2 蛋白表达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动物和分组
        2.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2.1.3 实验器材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2.2.2 组织取材
        2.2.3 组织处理
        2.2.4 免疫组化检测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GRB7蛋白表达的影响
        2.3.2 益气活血通络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右侧额顶叶皮质区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
3 实验二、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动物与分组
        3.1.2 实验药物与给药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造模和评分
        3.2.2 rBCF检测
        3.2.3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造模成功后10min r CBF结果
        3.3.2 激光多普勒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治疗后rCBF结果
4 讨论
    4.1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病理生理机制
    4.2 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治疗
    4.3 中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4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治法
    4.5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病机
    4.6 益气活血通络法
    4.7 脑络欣通中药复方
    4.8 SCF/C-kit信号通络与脑缺血血管再生
    4.9 实验结果分析
5 总结
6 存在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近五年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筛选方法
        1.6 资料规范化处理
        1.7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证型分布情况
        2.2 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
    3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文献的缺血性脑卒中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规范化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脑卒中处方中药使用步页次分析
        2.2 脑卒中处方药物类别分析
        2.3 高频使用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1 材料与方法
        1.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1.1.1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1.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伊文思蓝渗出的影响
        1.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1.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ECM的影响
        1.1.5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1.1.6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1.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2 结果
        2.1 健脾补土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的影响
        2.1.1 动物一般情况及证候观察
        2.1.2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2.1.3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2.1.4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2.1.5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2.1.6 健脾补土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2.1.7 健脾补土方对调控ECM降解的酶类的影响
        2.1.8 健脾补土方对INT-FAK信号通路INTβ3、p-FAK、p-AKT、bcl-2表达的影响
        2.2 健脾补土方对体外神经元INT、ILK、FAK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微观辨证
        3.2 取象比类
        3.3 基于微观辨证和取象比类思想的细胞外基质与“脾土”的类比
        3.4 ”脾土”与脑生成的关系
        3.5 “脾土”与脑的经络相通关系
        3.6 “脾土”与脑主情志的关系
        3.7 “脾土”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3.8 脑卒中临床特点与“脾土”的关系
        3.9 ECM和INT-FAK通路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3.10 中医药防治脑缺血性疾病研究概况
        3.11 健脾补土方通过ECM和INT-FAK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的干预
        3.12 健脾补土方立法选方理论探讨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综述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1.1.5 小结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风证型分类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小结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2.1.7 试验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随机的隐藏
        2.2.4 盲法的控制
        2.2.5 研究方案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患者一般资料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药治疗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10)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细胞“生新”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补阳还五汤化学效应成分的研究进展
    3 氧糖剥夺模型(OGD)建立的研究进展
    4 补阳还五汤促进神经元再生的研究
    5 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再生的研究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引言
    研究一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生新”的机制研究
        一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OGD/R模型的建立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2.2 CCK-8法测定rBMECs的生长曲线
        2.3 rBMECs的鉴定
        2.4 OGD/R模型的建立
        3. 讨论
        二 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接种细胞
        2.3 实验分组
        2.4 测定OD值
        3. 讨论
        三 效应成分对OGD/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LC、p-MLC和VEGF表达的影响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提取细胞总蛋白
        2.3 Western Blot实验
        3、讨论
    研究二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神经元样PC12细胞再生作用机制的研究
        一 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1、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培养
        2.2 CCK-8法测定PC12细胞的生长曲线
        2.3 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鉴定
        3、讨论
        二 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神经元样PC 12细胞活性的影响
        1、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PC12细胞诱导培养
        2.3 实验分组
        2.4 测定OD值
        3、讨论
        三 效应成分对OGD/R神经元样PC12细胞GAP-43和BDNF表达的影响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2.2 提取细胞总蛋白
        2.3 Western Blot实验
        3、讨论
结语
    一、结论
        1.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2. 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效应成分对OGD/R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LC、p-MLC和VEGF表达的影响
        4. 神经元样PC12细胞的培养鉴定
        5. 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神经元样PC 12细胞活性的影响
        6. 效应成分对OGD/R神经元样PC12细胞GAP-43和BDNF表达的影响
    二、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中风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D]. 曹伟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补阳还五汤通过Connexin43促进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重塑的机制研究[D]. 杨开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温阳化瘀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体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土家族麝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大鼠的作用机制[D]. 袁丽君.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黄芪四个异黄酮类化合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丘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D]. 张文智.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7]益气活血通络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rCBF及GRB7、VEGFR2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李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基于微观辨证探讨脑缺血后脾虚病机可能及健脾补土方干预[D]. 刘旺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补阳还五汤中黄芪效应成分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模型细胞“生新”作用机制的研究[D]. 孟英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成分对脑卒中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