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变》译者——严复奇

《天变》译者——严复奇

一、《天演论》的译者──严复其人(论文文献综述)

耿良凤[1](2020)在《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文中指出

王长斌,戚庆雨[2](2020)在《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文中认为严复一生着译丰富,主要代表有八大译着。他对近代中国的思想界、翻译界以及教育界贡献殊钜,同时对近代中国的版权事业进步亦有鼎力之功。其译着《群学肄言》开创了出版业内多个第一:第一个采用写真版印刷,第一次使用版权"印花",所立之约也是近代中国出版业内第一份出版合同。通过对严复及其译着《群学肄言》的研究,可以让后人更好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刘晓[3](2020)在《严复《天演论》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演论》作为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科学阐述书籍,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着重要的思想启蒙和文献研究意义。而作为《天演论》的作者,严复无疑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但是这部书在当时却饱受争议。因为其宣讲的物竞天择理念与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天演论》的出世和发行对晚清时期中国人民的思想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冲击。由于当时已经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严复为了编撰《天演论》经历了种种困难。他认真研究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以及达尔文与斯宾塞之间不同的进化理论和观点,并采用特有的翻译技巧将其补充进自己书中。在此之上,他还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例如佛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相互揉杂贯通,编进了《天演论》之中,因此此书委实是一部涉及了多方面思想流派的着作。《天演论》的成书是严复对中西文化思想予以融会贯通的成果,而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有意将赫胥黎原书内容与中国传统的佛学、儒学和道家思想进行会通,以期达到易为国人接受和思想传播的目的。首先,对于在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庞大信仰基础的佛教,严复对其系统内的经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借鉴了佛家翻译经文的方法就中西方对佛教理念的不同看法也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严复将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就是儒家思想也掺杂其中,从而形成了佛、西学、儒三种思想的融会贯通。儒家书籍《易经》中的变易思想与严复的物竞天择理念有着相似之处,而儒家大师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和西方的“与天争胜”思想亦有相通之处,同时他也分析和阐述了自己对性的理解与儒家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最后,严复研究了道家的自然观念和西方的进化理论,并且进行了融会。应该认识到,严复利用中国的本土文化对西方着作进行翻译,并在《天演论》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达”“雅”翻译方式,继而撰成了当时国人更容易理解的学术着作,从而对晚清时的政府、社会和人民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严复在翻译时所用的融会贯通之法,实际上也是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贯通交汇的一种体现,也正是由于严复的大胆创新是国人们得以了解西方的繁荣景象,严复《天演论》的完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到的天演哲学观,不论从历史价值还是现代价值上讲,都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系统的翻译理论和研究依然被广为流传。

张仲民[4](2017)在《“亡国之媒”: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梁启超通过办报着书等趋新宣传活动,重新形塑了近代中国的阅读文化,为一众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吸收使用的大量新式思想资源。他虽然一度倾向革命,但最终仍归于坚持保皇和立宪一途,不过其文字宣传所起的作用却被视为"亡国之媒",助推了近代中国革命浪潮与舍旧谋新崇拜的勃兴。为此,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都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及其间梁启超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并从不同角度反省了当时新学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

纪宁[5](2013)在《严复译作与其思想之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中国近现代翻译界的影响极大,但严复本人的译作是否已做到信、达、雅,后人对此看法不一。如果从忠实的、全面的介绍西学的角度而言,严复不是典范,他是一个有选择的、以我为主的拿来主义者,译述是为了自己思想的表达,而不仅仅是学理的输入,因此独立的、甚至是矛盾的思想家们的部分思想却在严复的思想体系中成了有机的组成部分。严复在具体文义的翻译中确实在追求"信、达、雅"。但"信、达、雅"的要求是针对具体文章的文义翻译而言的,不涉及作者学术思想的全面性问题。

孙广平[6](2013)在《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文中认为目前的学术界,尤其是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兴起了一股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热潮。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的是对清末民初教科书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很少有针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晚清教科书文本的难以收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初时期。本文作者从英美、日本、港台,以及国内各大知名图书馆多方收集到晚清时期所出版的七十余本原版英语教科书,以真实文本为基础,力图对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按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演变历程,本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六章。第一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萌芽期(1807—-184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英语教科书的编写还处于无意识阶段。由中国人编写的供英语学习的材料,基于上都是洋泾浜英语文本。与此同时,以马礼逊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入学习英语编写了专门的教科书,标志着中国人接受正规英语语言教育的开始。英华书院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是中国人学习正规英语的最早文本,在中国英语教科书编写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是由于英语教科书的使用范围所限,这些最早期的英语教科书对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可说是微乎其微。第二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时期(18401895),本阶段分两章来阐述。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为前段时期。值此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首次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英语在中国的渐进传播。清政府首次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提高国家实力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晚清英语教科书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由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科书,最初主要将英语视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后来,随着晚清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外语学习风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人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学习,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门类也渐渐增多,出现了英语语法、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教科书。中国人开始参与到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这表现了中国人对英语语言、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到渐趋接受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他们通过引入原版欧美英语教科书、编写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英语教科书等各种手段,丰富了晚清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质量。第三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成熟时期(1895—1911)。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随着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以及《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者都把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英语教科书也在当时强大的社会需求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英语教科书之发展,呈现了与以往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中国英语教科书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从西方直接引入的原版教科书,又有受到日本明治改革的影响而大量引入的日本英语教科书;还有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专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其二是英语教科书的门类细化:既有以往学习英语所特别重视的语法类教科书、商务英语类学习读本,也有英语口语类教科书等。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由中国人编写的专为适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中小学分年级英语教学而使用的系列课本,这在此前的英语教科书编写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是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有意识地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受日本教育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分析此阶段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所盛行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以及代表先进教育法的古安系列教学法,并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改革与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所出现的英语教科书进行文本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历史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对晚清英语教科书做深入的、跨学科的分析与研究,力求表现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在语言接触层面中所表现出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再现当时的历史原貌。晚清英语教科书,作为当时民众接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化交流的领域。透过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西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形提供了真实的参照。

陈雯[7](2012)在《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文中提出严复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王相锋,梁霄[8](2012)在《严译《天演论》过程的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翻译史上,《天演论》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作者严复更是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个标准对当今中国翻译界而言仍具深刻意义。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正值中国清朝末年,甲午海战惨败,中华民族深处内忧外患之中。《天演论》的问世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本文将从功能派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严译《天演论》时翻译过程的影响。

李楠[9](2012)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文中研究说明1859年,《物种起源》在英国出版,其作者英国着名博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以其严谨刻苦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科学意志以及贝格尔号的艰苦航行等也成为科学史上着名的事件。由此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为生物学科及人类文明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下半叶,生物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迅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思想变革不仅涉及了生物学界,更是深刻影响了社会学等非自然科学领域。本研究运用文献梳理法、科学史分析与考证法对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作了全面的历史考察,以期从生命科学的立场出发,也从社会发展的立场出发,科学、公正地重新审视和勾勒1937年以前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和传播意义。全面调查了1949年以前的3000余种科技期刊,从中选择了1873—1937年对生物进化论进行传播的18种科技期刊共213篇文章以及这期间的代表性图书,作为研究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依据。并从中进一步选取《格致汇编》、《国闻汇编》、《科学》、《新青年》、《汇报》、《民铎》等代表性期刊以及《西学考略》、《物种原始》等图书进行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严复《天演论》传播进化论之前,1873年,《申报》第404号以《西博士新着<人本>一书》为题发表了一篇报道,这是达尔文的名字及其着作在中国的首次出现。1877年《格致汇编》第7卷上发表傅兰雅撰写《混沌说》一文,介绍了生物由简至繁的渐进过程,并首次论及人猿同祖论和生物进化。188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出版《西学考略》一书,正式对达尔文及其进化论进行评论介绍,据考证此书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最系统地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介绍。2)1897年,《国闻汇编》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宣传了变革和发展的观点,对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到了深刻启蒙作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严复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1906年,李扶撰文《天演论驳议》发表于第9年54号《汇报》,作为对生物进化论提出批判的极具代表性的一份传教士期刊,从侧面展现出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曲折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深入传播。3)五四时期,以1915年创刊的《新青年》期刊为传播媒介,陈独秀(1879—1942)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对进化论进行了大力的整合与广泛宣传,为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青年》传播的生物进化论,最初尚且接近其科学本质,但不久即在陈独秀等人的笔下异化为社会进化论,并成为试图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这一理论由自然科学上的新理论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国人的思想洗礼,促进了思想启蒙运动的深远发展。于是,在1919年前后,掀起了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第三次高潮。4)1915年由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期刊出版,这一份在美国编辑而在上海出版的期刊向中国积极传播生物学知识和思想,特别是生物进化论。1927年《科学》发行“生物进化论专号”,该刊从达尔文其人、进化思想源流和影响、遗传、突变、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与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引进生物进化论,而且也系统引进了作为生物进化论基础的整个现代生物学。同时,中国科学社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学研究所。1922年出版的《民铎》之《进化论专号》深入从进化之历史、进化的方法、进化的证据、达尔文年谱等各个方面解读生物进化论,并指出进化论发展之趋势。研究结论如下:1)首次从科学传播的新视角勾勒了1873—1937年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轨迹。生物进化论并非如学界通常认为的是1897年通过严复的《天演论》传入中国,将其传入时间提前至1873年。相比较图书和报纸,期刊一直是生物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从形态上来看,传播生物进化论的期刊经历了从文理综合性期刊到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再细化为分支学科期刊的过程,从文章体裁来看,晚清时期多为新闻报道、短评消息形式的文章体裁,以此介绍达尔文其人其事,民初时期文章体裁则演变成为较为专业的学术论文,这也标志着《博物学会杂志》、《博物学杂志》、《博物杂志》等生物学专业期刊传播科学知识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2)首次从期刊传播的视角深刻剖析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严复、陈独秀等人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中国晚清社会形态相结合,并异化为社会进化论的传播策略,是造成空前影响最主要的原因。从报纸形态的《国闻报》到期刊形态的《国闻汇编》的嬗变和共存现象,既是报纸为中文期刊诞生的源流之一的证明,也是严复熟练规避报纸和期刊各自劣势和熟练运用各自优势的一个典型案例。一年以后,又将《国闻汇编》连载的部分《天演论》修订完善后以图书的形式出版。在其中:规避了报纸知识性、学术性较欠缺的劣势,充分利用了报纸新闻报道短平快的优势,传播西学中的进化论等科学消息,实现一次传播;规避期刊出版周期比报纸长的劣势,充分利用期刊学术性、系统性优势,长篇连载进化论,实现二次传播;规避图书连续性、时效性较差的劣势,先在期刊连载发表,形成连续性知识获取悬念,再利用图书的阶段性、集成性优势,在期刊连载的基础上以图书的形式出版,从而实现了三次传播效应。这是天演论之所以在晚清中国形成爆发传播和轰动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3)1915年创刊的《科学》是向中国传播生物学,特别是生物进化论,以及促生中国生命科学学科萌芽和系统化的主媒介,它完全不同于晚清民初以来其他期刊或图书有关生物进化论的零散传播、局限于知识传播甚至异化传播的势态。作为我国创办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它对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更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科学》对大多数西方基础学科的引进、传播都体现了系统性和前沿性的追求。这正是《科学》之所以成为晚清以来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的主媒介的根本原因所在。4)生物进化论,作为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在中国的传播有力地促进和影响了我国生物学高等教育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接纳和研究进化论加快了生物进化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在中国兴起,进而系统完善了中国生物学科发展。在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我国的生物学高等教育不但丰富了原有的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比较生理学、胚胎学,系统分类学等传统学科,还逐渐衍生出进化生物学、细胞进化学、进化生态学、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生物进化论、人类起源与演化学等新的学科分支。并使中国生物学科朝着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方向快速发展。

陈富余[10](2012)在《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研究 ——以《穆勒名学》为例》文中指出严复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他所翻译的西方经典对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复熟知西方文化,又深谙中国传统,在对待中西方文化时,能够清醒的将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过程中,严复所使用的方法,是他通过自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理解所做出的针对性的对策,以革新中国学术,为中国走向富强而服务。《穆勒名学》作为严复引入中国用以改变中国传统方法论思想的着作,其中所表达的方法,在严复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过程中,已然被潜移默化的应用了,甚至在他对这本书进行翻译时,已经有意识的运用了归纳方法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处理。本文就以《穆勒名学》为中心,对严复中西文化的比较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一部分对于选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近代有关严复思想研究的综合梳理做出了学术史的回顾,并从语言相通等方面指出严复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的可能以及《名学》作为一部方法论着作作为本文例证中心的可行性。第二、三部分分别讨论了严复的生平和其中西文化观的特点和严复中西文化比较的方法。严复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领军人物,既是过渡者,又是开辟者,其中西文化观,很大程度上是力图通过西学来弥补中学之不足,以完善中国文化自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就穆勒《逻辑学体系》一书从该书原意和严复解读进行了陈述,结合《穆勒名学》及严复其他论文着述对其比较中西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并从方法论方面与同时期学人进行了比较。最后叙述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的意义和影响,研究严复在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时所用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冲击时中国知识分子做出的反应,同时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天演论》的译者──严复其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演论》的译者──严复其人(论文提纲范文)

(2)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群学肄言》之简介
    按语一抄录如下:
    按语二摘录如下:
二、《群学肄言》首次采用版权“印花”之标识
三、《群学肄言》首开“写真板”书籍印刷之先河

(3)严复《天演论》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1.严复思想研究现状的综述
        2.严复生平和着作流传
        3.严复翻译研究
        4.严复的教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
        5.严复哲学思想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严复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严复行述概说
    (二)时代的呼唤
    (三)《天演论》的问世
二、严译《天演论》中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的体现
    (一)严复在佛家思想上与西方文化会通
        1.佛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会通的体现
        2.《天演论》中严复与赫胥黎对佛教中“涅盘”的认识
    (二)严复在儒家思想与西学文化会通
        1.《天演论》中《易》学思想的体现
        2.荀子思想在《天演论》中的体现
    (三)严复在道家思想与西学文化会通
        1.老庄思想在《天演论》中的关联和效用
        2.老子哲学思想在《天演论》中的体现
        3.庄子自然哲学思想在《天演论》中的体现
三、严复在《天演论》中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研究意义
    (一)严复“自强保种”民族观念的社会价值
    (二)严复翻译《天演论》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严复翻译《天演论》思想的历史意义
        2.严复翻译《天演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亡国之媒”: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唯公言是听”
三、“亡国之媒”
四、结语

(5)严复译作与其思想之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6)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萌芽篇
    第一章 鸦片战争(1840)前英语学习读物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 早期《红毛番话》类英语读本
        第二节 马礼逊与《英国文语凡例传》
发展篇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西人所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学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科书
        第三节 罗存德与《英话文法小引》
        第四节 罗伯聃与《华英通用杂话》
    第三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建立
        第二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
        第三节 国人自编主要的英语词语类教科书分析
成熟篇
    第四章 甲午战争后西方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流传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概况
        第二节 英美原版教科书的引入与编译
    第五章 甲午战争后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发展之比较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节 英语教科书引自日本
    第六章 甲午战争后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发展
        第二节 国人自编的主要英语语法教科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7)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复其人
二“信达雅”的提出和理解
三“信达雅”的推崇与运用
四“信达雅”之“雅”
五、结语

(8)严译《天演论》过程的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严复其人及《天演论》
2 关于翻译行为理论
3 严译《天演论》时的社会环境, 翻译目的及其翻译过程
    3.1 严译《天演论》时社会环境及翻译目的
    3.2 严译《天演论》翻译过程
        3.2.1 翻译文本的选择方面
        3.2.2 文本的解读方面
        3.2.3 文学译本的创造方面
4 总结

(9)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合评述
        1.2.1 研究基础
        1.2.2 文献综合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难点与重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进化思想与生物进化论发展史
    2.1 生物进化思想起源
        2.1.1 林奈的分类说
        2.1.2 进化思想的先哲——布丰
        2.1.3 进化论的伟大先驱——拉马克
    2.2 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基础
        2.2.1 居维叶与灾变说
        2.2.2 赖尔与地质渐变说
    2.3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
        2.3.1 达尔文生平简介
        2.3.2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2.3.3 马尔萨斯《人口论》对达尔文的影响
        2.3.4 《物种起源》的出版:激烈反响与牛津论战
    2.4 达尔文学说的发展
        2.4.1 新达尔文主义——孟德尔、魏斯曼
        2.4.2 现代达尔文主义
        2.4.3 传统进化论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阶段(1873—1896)
    3.1 国人与传教士共同传播进化论
        3.1.1 《谈天》:西方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起点
        3.1.2 《地学浅释》:启发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重要着作
        3.1.3 《格致汇编》(1876)与“混沌说”
    3.2 在华传教士独立传播生物进化论
    3.3 《申报》与达尔文
    3.4 小结
第四章 生物进化论在晚清社会的社会化传播过程(1897—1919)
    4.1 《国闻汇编》的拓荒性传播
        4.1.1 《国闻汇编》之创刊背景
        4.1.2 《国闻汇编》之出版概况
        4.1.3 主编严复其人
        4.1.4 传播进化论思想
        4.1.5 以图书形式的二次传播之《天演论》出版
        4.1.6 小结
    4.2 《新青年》与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化传播
        4.2.1 《新青年》出版概况
        4.2.2 《新青年》传播的进化论
        4.2.3 《新青年》与《科学》的关系
        4.2.4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系统、广泛传播(上,1914—1919)
    5.1 《科学》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5.1.1 《科学》编辑出版概况
        5.1.2 《科学》传播生物学的概况
        5.1.3 《科学》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1.4 小结
    5.2 生物学期刊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1 《博物学杂志》对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2 《博物学会杂志》与生物进化论的传播
        5.2.3 《博物杂志》及其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5.3 生物进化论在华传播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以《天演论驳义》为例
        5.3.1 《汇报》的出版概况
        5.3.2 《天演论驳义》对生物进化论的批判
        5.3.3 小结
第六章 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系统传播(下,1920—1937)
    6.1 马君武及其《达尔文物种原始》的出版
        6.1.1 马君武先生简介及年谱
        6.1.2 《达尔文物种原始》:《物种起源》最早的中译本
        6.1.3 马君武与《达尔文》
    6.2 《民铎·进化论号》与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
        6.2.1 《民铎》出版概况
        6.2.2 《民铎》的主笔
        6.2.3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2.4 首次发表的《达尔文年谱》
        6.2.5 《民铎·进化论号》传播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 《科学》出版生物进化论专号
        6.3.1 出版背景及概况
        6.3.2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的生物进化论
        6.3.3 《科学·进化论专号》传播生物进化论的科学意义
        6.3.4 两本期刊专号之对比
    6.4 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成立
        6.4.1 中国生物学发展之回顾
        6.4.2 静生生物调查所之创立
        6.4.3 《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之创办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及参与课题
参加会议与学术交流
致谢

(10)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研究 ——以《穆勒名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言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1. 关于严复思想体系的研究
        2. 关于严复翻译的研究
    (三) 选题依据
二、 严复生平及其中西文化观概述
    (一) 严复生平及其思想演变
    (二) 严复中西文化观的特点
三、 《穆勒名学》的翻译和严复中西文化比较之方法
    (一) 严复对西学的引入
    (二) 《逻辑学体系》与《穆勒名学》
        1. 约翰·穆勒与其《逻辑学体系》
        2. 严复对穆勒逻辑学思想的理解
    (三) 《穆勒名学》与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
        1. 格义
        2. 求异
        3. 达旨
        4. 天演
        5. 统筹以上诸法之归纳
    (四) 与同时代学人方法论的比较
四、 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之影响与意义
    (一) 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二) 学术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天演论》的译者──严复其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D]. 耿良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2]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J]. 王长斌,戚庆雨. 中国民族博览, 2020(02)
  • [3]严复《天演论》的中西文化会通思想研究[D]. 刘晓.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亡国之媒”: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J]. 张仲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02)
  • [5]严复译作与其思想之关系[J]. 纪宁.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6]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D]. 孙广平. 浙江大学, 2013(04)
  • [7]浅谈严复及其“信达雅”的影响[J]. 陈雯.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 [8]严译《天演论》过程的翻译行为理论视角分析[J]. 王相锋,梁霄.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2(20)
  • [9]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1873-1937)[D]. 李楠. 西北大学, 2012(11)
  • [10]严复中西文化比较方法研究 ——以《穆勒名学》为例[D]. 陈富余. 苏州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天变》译者——严复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