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证券即将问世

昆仑证券即将问世

一、昆仑证券呼之欲出(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婷[1](2020)在《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与我国应对措施》文中认为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是美国利用其优势在金融支付与结算领域对外实施的国际干预手段。金融支付结算制裁是金融制裁的一种方式。而金融制裁是经济制裁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该制裁对制裁发起方的门槛较高,美国身为世界经济大国满足制裁所需的前提与条件。如今,美国将其作为打击恐怖主义、防止核扩散等违法行为之外稳固自身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的常用政治工具。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经济制裁已然成为比军事武力制裁更低成本、高威慑和易执行的对外压制措施,受到了广泛使用。而美国凭借其美元霸主地位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助力”,拥有了实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绝对优势。目前,美国保护主义与霸权主义凸显,该优势正逐渐被美国滥用于迫使他国改变或妥协某项政策或体制以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全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全球金融跨境通信系统,支撑着全球绝大多数的金融支付与结算服务,也掌握着几乎全球的金融交易数据。美国通过国内法律与行政命令的制定和长臂管辖权的行使,使美国国内法具有了域外效力。同时,美国从决策层、执行主体与金融机构等渠道方三方面构建了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运行机制。此外,小布什政府签署行政命令使美国得以获取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相关金融交易数据。由此,美国结合其不断更新变长的制裁名单,已成功实施了多起金融制裁。伴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白热化与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美国直接或间接对我国实行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可能性。美国可能在独自对中国发起金融支付结算制裁后,联合其盟国加深制裁威胁。即使中国未被列入美国的制裁名单,但中国企业或个人仍可能面临美国该种制裁的风险。从已发生的历史案例中可得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负外部性远高于已进行的中美贸易战。因此,本文从绕开、直面与超越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角度,借鉴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试图为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制裁情形提出可为我国借鉴的应对措施。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概况与缘由;第二章着重对该种制裁的法理进行深入分析;第三章阐述了该种制裁的运行机制及其不合理性与发展趋势;第四章通过对伊朗遭受美国金融制裁及巴黎银行遭受美国制裁相关的处罚进行案例剖析,凸显了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未来的常用性与滥用性。同时也明确了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单边性与价值扭曲性;虽然日前并未有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但第五章试图为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制裁情形提出意见建议。欧盟与俄罗斯所设立的绕开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交易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区块链相关应用场景的反制裁措施仍处于设想的初级阶段,并未付诸于实际运行。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货币的发行是我国能彻底超越并战胜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应对措施。虽然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且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但该应对措施要真正落地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因此,目前,我国面临可能触发的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除了深入落实上述种种应对措施外,更需要建立其较为完善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从法治与顶层设计的层面抵挡制裁风险。而任何一项应对措施的顺利落地均离不开我国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保障。故法治、金融与技术三管齐下,我国能更从容地成功抵御可能的外来制裁风险。

朱紫楠[2](2020)在《油气管输业务拆分对中国石油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

董凡[3](2019)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学者研究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及司法实践,历来注重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责任方式等问题的定性探究,而较少重视对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原则、数额的确定等核心内容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实证分析。以致于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实施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一直饱受诟病,并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不相适应。现阶段,学理界与实务界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情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尚未充分发挥保护权利人、遏制侵权行为、持续激励创新的制度效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仅简单借用传统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内容,十分缺乏在传承继受基础上形成创新发展性质的研究成果。因此,国内多数研究结论与建议亦无法有效解决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恶意侵权、重复侵权、赔偿低、举证难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基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特殊性以及我国司法审判实践的现实情势,围绕“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具体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路径”与“制度完善对策”四大主轴,设计研究框架,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在“制度本体内容构成与适用现状”部分,旨在探求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核心组成内容及其内涵。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在损害意涵、制度功能、基本原则、多元赔偿方式方面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同时,通过对1769件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裁判案件的实证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存在缺失基础理论指引、具体赔偿方式适用空间有限、法定赔偿裁量空间较大以及缺乏专门证据制度等显现问题。在“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部分,深入剖析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与基本原则两大方面。基于现有侵权情势严峻、赔偿额补偿效果遏制社会创新潜力以及传统民事损害赔偿理念难以解释突破法定赔偿上限等现实状况,进而强调“预防功能”的重要性;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应将预防功能与救济功能置放于同一功能价值位阶,以发挥其遏制侵权、促进创新的制度效果。传统民事损害赔偿以填平救济原则作为最主要的计赔原则,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在坚持填平救济原则的同时,还应当明确引入和确立市场价值原则和比例原则,构建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三原则”内容体系。在适用填平救济原则作为确定赔偿实现目标的基础上,具体适用市场价值原则来确定初步的损害赔偿数额,再适用比例原则确定最终的合理损害赔偿额。在“赔偿方式及其适用规则”部分,实际损失应当厘清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另外,法官在适用实际损失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以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应当持“分摊原则为原则,以整体市场价值原则为例外”的裁判逻辑;适用“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时,应当扩大合理许可费基准范围,适当援引域外计算合理许可费基数的司法经验;同时,应当确立“法定赔偿”的量化裁判标准。同时,我国应当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并在适用规则方面设计精细化赔偿倍数的考量因素。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需从实体法、程序法和相关配套制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实体法维度,应当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及适用关系,即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的赔偿基准、取消适用损害赔偿方法的法定位序限定等;删除许可使用费合理倍数中“倍数”的立法措辞,而以“合理许可使用费”的赔偿方式代替;适当修正法定赔偿的最低判赔限制与至高判赔上限,以及统一“法定赔偿”的立法措辞;提出以“故意侵权”和“实施两次以上的侵权行为或者侵权情节严重”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并且统一判赔倍数的幅度。在程序法维度,提出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收集阶段确立诉讼证据披露规则与证据保全规则;在诉讼庭审过程中确立举证妨碍规则以及降低证明标准的完善建议。在相关配套措施方面,应当强调通过发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强化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以及在确定损害赔偿数额时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通过上述完善对策的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出最优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刘佳琪[4](2019)在《中国养老产业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社会性难题,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老龄化国家,并且这种老龄化的趋势仍在不断加深,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势在必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而言,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又是重大的现实挑战。金融是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养老产业融资至关重要。完善的融资体系有助于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新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提升老年人的福祉。国家也十分重视养老融资问题,《“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养老产业融资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代表着养老产业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养老产业融资难、效率低是制约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时代下,如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产业融资途径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宏微观层面分析养老产业融资的现状,客观考察其融资模式、融资效率等关键性问题,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寻有效的途径以解决养老产业融资难问题。从理论意义上看,本研究通过深入的理论解析与经验总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融资理论框架及双寡头垄断模型,以此来探索养老产业融资中的最优国有化水平,是对双寡头垄断理论在现实应用上的拓展。从现实意义上看,为养老企业发展提供具体的融资建议,对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有助于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全面促进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发展。本文以中国养老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产业融资相关问题,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其次,从养老产业、企业融资、养老产业融资三个层面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再次,揭示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思路及方法;最后,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从企业融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的梳理出发,揭示了其对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理论借鉴价值。第三部分是中国养老产业融资概述。该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详细研究。先后对养老产业融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诠释,指出养老产业融资发展的背景及必要性,详细分析了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环境,明确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部分是中国养老产业融资模式选择。首先,指出混合所有制是中国养老产业模式选择的重要方向。其次,对目前各类养老产业融资模式,包括PPP、上市融资、银行贷款、REITs、信托、政府性资金支持、债券、互联网金融等,从内涵、功能、不足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细致分析。最后,揭示了在混合所有制发展背景下,融资模式选择中的国有资本最优比例。第五部分是中国养老产业融资效率分析。首先,介绍了测度养老产业融资效率所使用的方法——三阶段DEA。随后,对2013—2017年中证养老指数企业及新三板养老企业进行了DEA效率测度,分析中国上市及新三板养老企业的融资效率。第六部分是国外经验借鉴。分别梳理了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产业融资中的有益经验,并指出这些经验对中国养老产业及其融资发展的启示。第七部分是促进中国养老产业融资发展的对策。这是本文最终的落脚点,分别从养老产业融资供给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养老市场、养老保障体制等多个视角构建了中国养老产业融资支持体系,并提出对应政策。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了若干结论,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马慧强[5](2019)在《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保险业快速发展,各种复杂产品,复杂的股权结构,都给保险业监管带来了难题。面对挑战,保险业的传统监管已无力应对,难以充分地识别和防范风险。在此背景下,穿透式监管应运而生。穿透式监管是指监管者透过金融产品的形式,按照金融业务和行为的实质,确定监管规则的全流程监管。作为一种全流程监管,保险业穿透式监管仍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从而防范保险业的系统性风险。与传统监管相比,保险业穿透式监管注重保险产品或业务行为的实质,改变了金融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对比。在实践中,保险业穿透式监管包含了资本端、资产端、负债端三类运用方式。与传统监管相比,保险业穿透式监管具有多重优势,能够有效应对保险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具备制度优势,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契合实质正义的内在要求。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保险业穿透式监管也存在不足,穿透能力不强和行政色彩浓厚。在今后的保险业穿透式监管中,监管者应当既提高穿透能力,又要避免权力的滥用,审慎使用,基于监管的市场之维,完善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周慧之,黄燕华[6](2018)在《中石油再次调整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成立天然气销售分公司》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管网公司呼之欲出之时,中石油又开启了内部改革的按钮。据了解,中石油近日在内部宣读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的通知》:中石油将以市场为中心,按照规划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批零一体化的目标,对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

钱路波[7](201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场经济理论是人类对实际经济生活中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组织结构等客观关系和实际作用的一种理论抽象。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就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中心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学界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崭新面貌在21世纪中更加发展完善。论文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生产方式的客观实践出发,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寻求实践总结和理论跃升。首先,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开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论述与评价。随后,论文分别从实践、理论、时代、特色四个维度,分别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大致经历了历史前奏、起步试验、初步进展、持续推进、逐步完善、以及全面深化等历史阶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经济实践,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模式和“五大发展理念”,并从经济基础、分配制度、服务目的、社会矛盾、上层建筑等方面,形成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时代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既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特色维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不是遵循市场原教旨主义,简单地复制所谓西方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进行了制度选择与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避免了那种强制性的制度移植输入和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了深化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推进产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为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力供能。

陈兰枝[8](2018)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杂志》是由我国近代最大的民营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创办的教育专业期刊。它几乎与我国新教育制度轫始相伴,出版发行近40年,刊期长,影响大,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与教育话语变迁的重要窗口。上世纪30年代初到全面抗战以前,《教育杂志》的发展步入历史辉煌时期,单期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5万册,成为民国时期传播范围最广,受欢迎度最高的专门教育期刊。卢沟桥的炮火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全国教育期刊的发展从战前的波峰阶段跌入全面陡降的波谷时期。由中华书局创办的《中华教育界》,在全面抗战前与《教育杂志》并称教育期刊界的“双子星座”,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便宣告停刊了。《教育杂志》却于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坚守期刊出版岗位,勇于担当战时教育媒介的历史责任,并显示出强烈的问题意识。战时《教育杂志》一边致力于构建战时教育论坛,力求贡献意见,供当局采择,一边强化杂志信息功能,呈现战时教育生态,凝聚教育界同人的“教育救国”共识,鼓舞教育界同人的抗战信心。本文将《教育杂志》置于全面抗战和战时文教中心内迁的宏阔历史背景下,以传播学的“5W”传播模式构建研究框架,对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与传播活动和其作为教育专业媒介的文化传播价值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考察。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对全面抗战爆发后《教育杂志》在编辑出版方面的应对情况进行了总体考察。考察内容具体包括战时《教育杂志》辗转多地短暂停刊并迅速复刊的过程,战时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栏目的调整,以及杂志主编黄觉民及其办刊风格,战时作者群的演化特征和战时专题、专号的策划与出版。第二章主要探讨《教育杂志》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议题设置与论坛构建技巧。战时《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具有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并显现出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按照战时《教育杂志》主要栏目的功能进行划分,《教育杂志》所构建的战时教育论坛可分为由主体主导的“主论坛”和由“他者”组织构建的“辅论坛”两个部分,通过“战时教育方针”“战时函授自修”“师范教育”等具体战时教育议题的延展分析,更凸显了《教育杂志》编者使主辅论坛时而遥相呼应,时而弥合互文的论坛构建策略与技巧。第三章聚焦《教育杂志》对战时各级各类教育生态的勾勒和描摹。战时《教育杂志》采用了通讯、调验报告、小说等多种文体对战时教育生态加以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界同人“冒危险,耐苦劳,淬砺奋发,维持全国教育文化于不坠,发扬民族意识,推进内地文化”,谱写了“足以动国际之观听,供盟邦之借镜”的辉煌教育篇章。《教育杂志》对于教育生态的呈现基于此,但却不满足于此。在这一总体视角之外,战时《教育杂志》对国统区内迁高校师生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学校学生这两大教育群体的精神风貌与爱国情怀又特别予以展现。此外,战时《教育杂志》对战时沦陷区教育文化界知识分子的“异化”现象也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分析。第四章以《教育杂志》上刊登的商务印书馆各类书刊和相关业务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战前战后在广告种类和广告策略上的变化,展现其作为专业教育媒介在文化抗战与商业追求之间游走的本质。第五章主要考察全面抗战时期《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发行传播方式。战时文教中心向大后方迁移,教育期刊陡降以及身处战时出版文化名城——香港是战时《教育杂志》所处的主要传播环境。商务印书馆的战时发行网络成为《教育杂志》主要依托的发行渠道,此外,战时《教育杂志》还充分借助馆内的书刊和馆外的报刊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得以在后方、香港和新加坡、澳门等地广为传播。第六章分析了战时《教育杂志》在推动战时教育政策制定与修正、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以及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宝贵一手史料等几个方面的传播效果与意义。全面抗战时期的《教育杂志》勇于承担文化抗战责任,引领教育界开展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助力商务印书馆的“文化抗战”大业,而不失权威教育期刊的专业水平。战时《教育杂志》的内容生产与出版传播是专业期刊媒介主动适应战争传播环境的成功尝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传播价值,也为当代教育期刊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翟舒毅[9](2017)在《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文中指出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枢纽,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借短贷长”的经营模式潜在着资金错配的风险、金融机构间密切的依赖关系潜在着系统性风险、存款合同的流动性问题潜在着危机时的挤兑风险等因素,金融业具有脆弱性特征。当金融业发生危机时,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和传染性的特征,这使一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保障金融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对金融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被各国政策当局高度重视。作为亚洲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韩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很高,但金融业的高度开放也使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韩国政策当局以两次危机为契机,调整金融监管思路,深化金融监管改革,在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金融监管组织职能改革、金融监管规则改革和金融监管措施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参考。本文以韩国金融监管改革为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韩国金融监管改革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金融监管是以控制金融风险,维护和促进金融稳定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基于一系列制度、规则和组织机构,借助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政策工具,而对金融主体和金融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活动和规制过程。本文第2章主要介绍了金融监管内涵、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第二,研究韩国金融监管制度和监管组织职能改革,为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和监管组织职能改革提供参考。本文第3章分别从分业金融监管制度和综合金融监管制度两个角度研究韩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从内部动因和外部压力两个角度探讨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动因,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角度描述现行金融监管制度下韩国金融体系的现状。本文第4章从分业监管时期和综合监管时期两个角度研究了韩国金融监管组织职能改革问题,并研究了韩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及功能。韩国的综合金融监管模式对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三,金融业的高度开放需要高度国际化的金融监管规则保驾护航。本文第5章研究了韩国金融监管规则改革。韩国在金融监管国际化问题上通过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BCBS)、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和国际保险监管者协会(IAIS)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根据国情对国内金融机构灵活推行国际监管标准,促进金融机构自身建设发展。韩国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完善资本开放政策以及对国内企业推行国际会计基准(K-IFRS)等方式为韩国金融市场和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营造环境。第四,韩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复苏,证明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进行的全面改革取得了成效,尤其是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改革。本文第6章分别从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两个时期研究韩国金融监管措施改革。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监管措施改革注重监管机构改革和对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而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监管当局则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完善民生金融发展环境和激发金融市场活力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革,突显出韩国金融监管措施改革思路的转变。两次危机后韩国金融监管措施改革思路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参考,尤其是在宏观审慎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和促进民生金融发展等方面。第五,韩国金融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第7章对韩国金融监管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关建议。韩国政策当局通过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使韩国金融监管体系更加成熟,金融体系更加稳健,韩国的国家主权信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是,在改革中也存在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不足和缺乏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等问题。结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特征和金融监管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以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为启示,本文提出了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综合金融监管体系、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和优化我国民生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建议。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有:第一,从韩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金融监管组织职能改革、金融监管规则改革、金融监管措施改革等多个方面对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进行全面梳理,重点评述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出的新特征,分析韩国金融监管改革效果,弥补现有文献在这方面论述的不足,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参考。第二,以韩国综合金融监管模式的优缺点为借鉴,结合我国现有“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本文提出在我国建立包含中央银行在内的综合金融监管模式的设想。以此改善我国当前分业金融监管模式的不足,以及避免出现类似韩国现行不含中央银行在内的综合金融监管模式而产生的问题。第三,借鉴韩国拟建的金融消费者专门保护机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独立于监管机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的设想。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对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有关研究不足以及部分监管改革效果有待时间检验。

陈晓晨,李琛[10](2017)在《从连通到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的内涵演进》文中认为中巴经济走廊计划提出四年以来,其内涵经历了一个演进过程。与最初设想及大众预期不同,中巴经济走廊的内涵并非强调地缘连通,而是日益突出包括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在内的综合发展。"一带一路"框架下发展战略的对接,以及巴基斯坦对电力与交通基础设施的渴求,是这种演进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连通印度洋"并未成为中巴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优先方向。中巴经济走廊的电力建设说明,对发展的强调在电力领域建设中得到不断强化。中巴经济走廊的内涵演进生动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共同发展的宗旨。

二、昆仑证券呼之欲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仑证券呼之欲出(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与我国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概述
    第一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主要工具
        一、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概念
        二、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的运行方式
        三、SWIFT系统与美元地位形成美国金融制裁工具
第二章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法理分析
    第一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法理基础
    第二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法理依据
        一、授权性法律
        二、总统行政命令
第三章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运行机制
    第一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决策主体
    第二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执行主体
    第三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渠道主体
    第四节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运行分析
        一、从制裁国的维度分析
        二、从制裁渠道的维度分析
第四章 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美国对伊朗的金融支付结算制裁
    第二节 美国对法国巴黎银行的处罚
第五章 中国预防和抵御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措施
    第一节 绕开美国制裁工具的反制裁措施
        一、采取以物易物模式
        二、建立新的银行间通信系统
    第二节 直面美国制裁工具的反制裁措施
        一、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反制裁措施
        二、利用稳定币以减少对美元的使用
    第三节 超越美国制裁工具的反制裁措施
    第四节 中国预防和抵御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的基础与关键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学术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与立法依据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容构成
        二、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依据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现实考察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呈泛化态势
        二、判赔金额与诉请金额间差距较大
        三、部分赔偿额超过法定赔偿的上限
        四、缘于“举证难”致使审理周期较长
        五、判赔额与地区经济水平呈正比关系
        六、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地区分布不均匀
    第三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适用的存在问题
        一、缺失制度特有的基础理论指引
        二、赔偿方式未能彰示其工具价值
        三、法定赔偿适用的裁量空间过大
        四、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证据规则
        五、赔偿方式的规则设计不尽合理
第三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与功能
    第一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价值基础
        一、矫正正义理论:基石价值
        二、功利主义理论:补充价值
        三、创新激励理论:专有价值
    第二节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多元功能
        一、救济功能
        二、预防功能
        三、惩罚功能
        四、确认功能
    第三节 预防功能应当定位为核心功能
        一、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功能定位调整的必要性
        二、预防功能定位为核心功能的多维度诠释
        三、预防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必要限定
第四章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基点
        一、填平救济原则是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基石原则
        二、适用填平救济原则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路径
    第二节 市场价值原则:确定赔偿数额的价值原点
        一、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与理论支撑
        二、引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原则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三、确定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量定工具与方法选择
    第三节 比例原则:探寻诉讼当事人利益的衡平点
        一、比例原则的基础内涵与本质属性
        二、比例原则适用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正当性诠释
        三、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阶层化操作及其适用
        四、比例原则适用于损害赔偿的局限表征与完善径路
第五章 知识产权损害的一般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第一节 实际损失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实际损失的所属类型与赔偿范围
        二、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实际损失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二节 侵权获益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侵权获益赔偿的请求权基础择定
        二、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侵权获益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三节 许可费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理论基础
        二、许可使用费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适当扩大许可费赔偿的基准范围
        四、丰富我国合理许可费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法定赔偿方式与适用路径
        一、法定赔偿方式的理论内涵
        二、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困境
        三、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路径
第六章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引入与适用规则
    第一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内涵
        二、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二、全面引入知识产权惩罚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与镜鉴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二、大陆法系地区的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三、域外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经验镜鉴
    第四节 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与考量因素
        一、厘清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规则
        二、释明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数额的考量因素
        三、预防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滥用的适当限制
第七章 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对策
    第一节 实体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修正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方式的法定位阶及适用关系
        二、优化我国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赔偿规则的立法规范
        三、调整我国知识产权法定赔偿的赔偿幅度与规范内容
        四、构建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的基本要件
    第二节 程序法维度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诉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
        二、优化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据收集与保全规则
        三、调整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
    第三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发挥我国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司法政策的指引作用
        二、强化我国知识产权案例指导制度的司法示范作用
        三、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及司法会计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国养老产业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养老产业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养老产业融资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融资理论
        2.1.1 早期融资理论
        2.1.2 现代融资理论
        2.1.3 新资本结构理论
    2.2 交易成本理论
        2.2.1 交易成本的提出、概念及分类
        2.2.2 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
        2.2.3 交易成本的性质
    2.3 产权理论
        2.3.1 产权的内涵、性质及分类
        2.3.2 产权的功能、界定和保护
第3章 中国养老产业融资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养老产业概念解析
        3.1.2 融资概念解析
        3.1.3 其他相关概念解析
    3.2 大力推进养老产业融资的现实背景和必要性
        3.2.1 推进养老产业融资的现实背景
        3.2.2 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融资的必要性
    3.3 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环境
        3.3.1 政策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环境
    3.4 目前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困境
        3.4.1 养老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限
        3.4.2 养老产业融资能力弱
        3.4.3 养老市场和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4章 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模式选择
    4.1 养老产业融资模式选择的重要方向——混合所有制
        4.1.1 养老产业融资与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内在逻辑
        4.1.2 养老产业混合所有制发展现状
    4.2 PPP模式
        4.2.1 PPP项目概述
        4.2.2 养老产业PPP项目
        4.2.3 养老PPP项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3 上市融资
    4.4 银行贷款
    4.5 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4.5.1 REITs概述
        4.5.2 养老型REITs
    4.6 政府类资金融资模式
        4.6.1 政府引导基金
        4.6.2 政府补贴类政策
    4.7 养老信托
    4.8 其他养老融资模式
    4.9 养老产业融资模式选择中的最优国有化水平
        4.9.1 问题的提出
        4.9.2 模型的构建
        4.9.3 模型分析
第5章 基于三阶段DEA的养老产业融资效率分析
    5.1 方法介绍
        5.1.1 DEA模型
        5.1.2 三阶段DEA模型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三阶段DEA方法的测度
        5.3.1 第一阶段:未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的养老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5.3.2 第二阶段:影响融资效率的环境变量分析及投入变量调整
        5.3.3 第三阶段: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后的养老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5.4 养老企业融资效率评价
        5.4.1 不同主营业务类型养老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5.4.2 不同年度养老上市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5.4.3 结论
第6章 国外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经验借鉴
    6.1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经验借鉴
        6.1.1 美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6.1.2 美国养老产业融资经验借鉴
    6.2 欧洲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经验借鉴
        6.2.1 欧洲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6.2.2 欧洲养老产业融资经验借鉴
    6.3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经验借鉴
        6.3.1 日本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6.3.2 日本养老产业融资经验借鉴
    6.4 其他国家的经验借鉴
    6.5 对中国的启示
第7章 促进中国养老产业融资的对策建议
    7.1 构建完善的养老产业融资供给支持体系
    7.2 健全养老产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
    7.3 大力推进养老产业市场体系建设
    7.4 推动“多层次混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实现医养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华海财险违规股东被清退案分析及其问题引入
    (一)华海财险违规股东被清退的案情介绍
    (二)基于华海财险违规股东被清退案的问题引入
二、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界定
    (一)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用语分析
    (二)保险业穿透式监管与传统监管的关系
三、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现实考量
    (一)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必要性
    (二)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立法实践
    (三)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运用方式
四、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优势与不足
    (一)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优势
        1.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现实优势
        2.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制度优势
        3.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理论优势
    (二)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不足
        1.穿透能力有待加强
        2.行政色彩浓厚
五、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的路径
    (一)提高穿透能力
    (二)审慎使用
    (三)监管的市场之维:完善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石油再次调整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成立天然气销售分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批零一体化, 协同效果待验证
省公司与区域公司“定位互换”
西南区域销售模式“归位”
细化定位有待后续明确

(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1.1.3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的体制根源
        1.1.4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1.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1.3.2 文献研读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1.3.4 系统科学研究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和分析框架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探索
        1.4.3 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性分析
        2.1.1 社会经济三形态理论
        2.1.2 世界市场理论
        2.1.3 东方社会理论
        2.1.4 对市场经济一般原理的具体论述
    2.2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
        2.2.1 从消灭商品交换到利用商品交换
        2.2.2 从限制市场到引导市场
        2.2.3 探索“以市场、商业为基础”的路子
        2.2.4“整个看法根本改变”和经济范畴的运用
    2.3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在新中国的初步发展
        2.3.1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3.2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性质需要辩证看待
        2.3.3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2.3.4 要重视和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2.4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2.4.1 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最初运用
        2.4.2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继续发展
        2.4.3 计划经济体制下邓小平市场思想的不断深化
        2.4.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市场思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飞跃
    2.5 东欧国家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反思
        2.5.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探索——兰格模式
        2.5.2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布鲁斯模式
        2.5.3 宏观间接调控的自由市场协调——科尔内模式
    2.6 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理论研究的有益借鉴
        2.6.1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6.2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经济理论
        2.6.3 凯恩斯的全面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
        2.6.4 萨缪尔森的混合调节市场经济理论
    2.7 对中国古代市场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7.1 高度重视市场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作用
        2.7.2 主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2.7.3 重视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景像
    3.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前奏(1949—1978)
        3.1.1“第二次结合”的尝试:计划经济背景下市场因素的曲折成长
        3.1.2 全面整顿的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试验(1978—1984)
        3.2.1 农村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2.2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3.2.3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3.2.4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
    3.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进展(1984—1992)
        3.3.1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3.2 企业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3.3.3 流通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大: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3.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1992—2002)
        3.4.1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3.4.2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3.4.3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2003—2012)
        3.5.1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3.5.2 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5.3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化(2012——)
        3.6.1 经济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境遇
        3.6.2 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6.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革命
        3.6.4“一带一路”倡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3.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价值
        3.7.1 推进了中国市场化进程步伐
        3.7.2 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3.7.3 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3.7.4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集成
    4.1 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
        4.1.1 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4.1.2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原则
        4.1.3“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的形成
        4.1.4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4.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1 结合的理论前提:商品经济二重性
        4.2.2 结合的现实前提: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2.3 结合的逻辑前提:市场经济中性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4.2.4 结合的关键节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5 结合的基本途径: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各自的实现形式
    4.3 形成了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
        4.3.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内涵
        4.3.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限定
        4.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的区别
        4.3.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背景下的政府作用解析
    4.4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
        4.4.1 宏观调控的常态化
        4.4.2 调控目标的多元化
        4.4.3 调控机制的一体化
    4.5 形成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新发展理念
        4.5.1 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
        4.5.2 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4.5.3 绿色发展: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5.4 开放发展:拓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4.5.5 共享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格局
    4.6 彰显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4.6.1 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2 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所引致的后果与资本主义不同
        4.6.3 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4 党的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与之联系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不同
    4.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4.7.1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
        4.7.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4.7.3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
        4.7.4 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方位
    5.1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维度
        5.1.1 理解时代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5.1.2 实践基础的重要构件: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
        5.1.3 理论标志的主要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4 立论依据的突出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5.2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5.2.1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5.2.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5.2.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5.2.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5.3.1 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5.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逻辑一致性
        5.3.3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5.3.4 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5.4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4.1 为转型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5.4.2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4.3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5.5.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5.5.2 推动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的必要条件
        5.5.3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创新经济发展的特色呈现
    6.1 充分发挥创新型制度变迁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6.1.1 注重制度建设“破旧”与“立新”的动态磨合
        6.1.2 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6.1.3 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6.2 坚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化改革方式的稳步推进
        6.2.1 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市场化
        6.2.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结合
        6.2.3 从局部性改革到整体推进
    6.3 凸显以市场配置资源为目标的价格改革
        6.3.1 价格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6.3.2 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制度建设
        6.3.3 价格改革促进企业制度改革
    6.4 注重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6.4.1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6.4.2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6.4.3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指南
    7.1 继续推进基本经济制度的更加完善
        7.1.1 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7.1.2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1.3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2 深入推动产权制度的更加完善
        7.2.1 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7.2.2 健全产权交易和流转制度
        7.2.3 加强对产权市场运转的有效监管
    7.3 加快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更加完善
        7.3.1 不断健全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7.3.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3.3 着力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7.4 促进宏观调控方式和体系的更加完善
        7.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4.2 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7.4.3 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
    7.5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1 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5.2 以结构性新供给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7.5.3 以制度政策新供给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7.5.4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统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
    8.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8.3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8.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一、有关民国教育期刊的总体研究
        二、关于民国教育期刊个案的研究
        三、有关《教育杂志》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出版概况
    第一节 全面抗战以前的出版传播简述
        一、初创发展阶段(1909—1922)
        二、变革创新阶段(1922—1931)
        三、复刊飞跃阶段(1934—1937)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编辑与出版应对
        一、短暂停刊、快速复刊与多地辗转
        二、办刊宗旨、编辑方针与栏目调整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主编与作者群
        一、教育家型主编黄觉民
        二、专业权威的多元作者群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专题与专号策划
        一、专题、专号的策划出版概况
        二、专题、专号的策划方式创新
        三、专题、专号的战时话语演进
第二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论坛构建
    第一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方针
        一、服务抗战的内容定位
        二、兼容并包的公共立场
        三、专业理性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主要议题
        一、关于战时教育方针定位的争论
        二、关于战时函授自修制度的研讨
        三、关于战时师范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三节 战时教育论坛的构建策略
        一、设置弥合呼应的主辅论坛
        二、延拓民众教育的补充论坛
第三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教育生态呈现
    第一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文体形式
        一、短讯与通讯
        二、调查与统计
        三、小说与传记
    第二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基本视角
        一、总结战时教育遭受的各项损失
        二、报道战时各类教育的应对举措
        三、展现教育同人英勇的抗战行为
        四、介绍国外战时教育及国际互动
    第三节 战时教育生态呈现的特定视角
        一、国统区高等教育与师生教育救国形象构建
        二、边区各类教育与学生抗战学习生活营造
        三、沦陷区奴化教育与“文化汉奸”面目揭露
第四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广告特征与广告策略
    第一节 战时广告的构成
        一、战时广告的概况
        二、战时广告的种类
    第二节 战时广告的特征
        一、馆外商业广告难觅踪迹
        二、抗战图书广告种类繁多
        三、新创抗战刊物广告力度大
        四、战时补充教材广告成为主体
        五、常规业务广告呈现抗战特色
    第三节 战时广告的策略
        一、利用“文化抗战”进行事件营销
        二、提升广告与期刊内容的匹配程度
        三、开展高频度与多维度的持续宣传
第五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环境与传播策略
    第一节 战时传播环境
        一、书刊出版传播追随文教中心迁移
        二、经历辗转确定香港为战时出版地
        三、教育期刊出版整体进入波谷时期
    第二节 战时发行方式与传播策略
        一、依靠商务印书馆的发行渠道发行
        二、通过商务印书馆的书刊互动宣传
        三、借助商务印书馆的馆外报纸推广
        四、改进内容生产维护特定受众群体
第六章 战时《教育杂志》的传播效果与意义
    第一节 助推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正
        一、促进战时教育政策的制定
        二、推动战时教育政策的修正
    第二节 助力商务印书馆“文化抗战”大业
        一、维护商务与文化教育界的联系
        二、推动商务抗战与文教图书的销售
    第三节 为战时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结语: 应对与引领 形塑与调和
附录
    1. 商务印书馆编审部迁往长沙后的合影
    2. 1938-1941年《教育杂志》封面
    3. 1938-1941年《教育杂志》版权页
参考文献
    Ⅰ 中文部分
    Ⅱ 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监管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2 研究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2章 金融监管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金融监管内涵及监管模式
        2.1.1 金融监管内涵
        2.1.2 金融监管模式
    2.2 金融监管相关理论
        2.2.1 金融脆弱性学说
        2.2.2 金融监管公共利益说
        2.2.3 金融监管的非公共利益相关学说
        2.2.4 其他金融监管理论
第3章 韩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与变迁
    3.1 韩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
        3.1.1 分业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1.2 综合金融监管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3.2 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动因
        3.2.1 内部动因
        3.2.2 外部压力
    3.3 韩国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现状
        3.3.1 韩国金融机构现状
        3.3.2 韩国金融市场现状
    本章小结
第4章 韩国金融监管组织职能改革
    4.1 分业监管时期金融监管组织
        4.1.1“二元化”的金融监管组织
        4.1.2 监管组织存在的不足
    4.2 综合监管时期金融监管组织
        4.2.1 综合金融监管机构
        4.2.2 相关金融监管机构
        4.2.3 现行金融监管组织的内部关系
        4.2.4 关于金融监管职能和监管模式改革的探讨
    4.3 韩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及功能
        4.3.1 构建金融安全网的必要性
        4.3.2 显性担保:高度国际化的存款保险制度
        4.3.3 隐性保障:紧急流动性支援制度
    本章小结
第5章 韩国金融监管规则改革
    5.1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灵活采用国际监管标准
        5.1.1 银行业逐步采用BCBS监管标准
        5.1.2 证券业采用IOSCO监管标准
        5.1.3 保险业采用IAIS监管标准
    5.2 营造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环境
        5.2.1 完善资本开放政策,改善资本市场环境
        5.2.2 推行国际会计基准(K-IFRS)
        5.2.3 采用国际化监管工具保护金融消费者
    本章小结
第6章 韩国金融监管措施改革
    6.1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监管措施改革
        6.1.1 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及应对
        6.1.2 金融分业监管到综合监管的改革
    6.2 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监管措施改革
        6.2.1 全球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冲击及韩国的应对
        6.2.2 深化综合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6.2.3 完善宏观审慎政策
        6.2.4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6.2.5 完善促进民生金融发展环境
        6.2.6 激发金融市场活力
    本章小结
第7章 韩国金融监管改革效果评估与借鉴
    7.1 韩国金融监管改革效果分析
        7.1.1 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效
        7.1.2 韩国金融监管改革存在的问题
    7.2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征
        7.2.1 从综合监管到分业监管
        7.2.2“央地分层”的分业监管模式
    7.3 韩国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启示
        7.3.1 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综合金融监管体系
        7.3.2 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
        7.3.3 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
        7.3.4 优化我国民生金融发展环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10)从连通到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的内涵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突出地缘联通演变为强调全面发展
二、“发展战略对接”是变化的根据
    (一)发展战略对接是“一带一路”的实施路径
    (二)中国国家发改委的作用
    (三)谢里夫政府的执政考虑
    (四)“连接印度洋”的宏大设想尚未落实为发展规划
三、电力建设一马当先:在实践中强化的发展内涵
    (一)应对电力危机的迫切需求
    (二)“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三)“一带一路”融资助力电站建设
结语

四、昆仑证券呼之欲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金融支付结算制裁与我国应对措施[D]. 杨雅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2]油气管输业务拆分对中国石油盈利模式的影响研究[D]. 朱紫楠.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 董凡.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养老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 刘佳琪. 吉林大学, 2019(10)
  • [5]保险业穿透式监管研究[D]. 马慧强.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6]中石油再次调整天然气销售管理体制,成立天然气销售分公司[J]. 周慧之,黄燕华. 新能源经贸观察, 2018(11)
  • [7]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D].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传播学视野下的战时《教育杂志》研究(1937-1941)[D]. 陈兰枝.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9]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D]. 翟舒毅. 吉林大学, 2017(03)
  • [10]从连通到发展:中巴经济走廊的内涵演进[J]. 陈晓晨,李琛.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2017(00)

标签:;  ;  ;  ;  ;  

昆仑证券即将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