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云[1](2013)在《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文中提出明亮的天空中有一颗奇亮无比的星,他就是在中西方上空闪烁的陶渊明。作为一代杰出文人,他不光有着大济苍生的治世理想,还有着每个平常人都有的儿女情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情结。浓厚的家庭情结时刻环绕着陶渊明,母子连心的相互依靠,夫妻的和谐共建爱巢。到了孩子的心里,是敬畏和害怕共存,但他默默地在心里疼爱那些给他慰藉的小天使。这些情感被人巧妙地织在一张牢不可破的家庭网里,将会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在陶渊明的那些亲情诗歌中就是很好的体现。他是我们见过超级洒脱和自由的幽灵,可到了家的这张爱网里,他是逃脱不了的,更别提撇开一切,撒手就跑,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在陶渊明身上的。我们将在陶渊明的诗歌中见证他爱的责任和那种抽象的家庭固有的因素,从而让他的诗歌情操散发出来,让他在文章中演绎自己高尚的不被俗人理解的品质。从而来展示他在家庭情结方面的魅力。绪论部分我先展开讨论选题对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论文中关键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之后开始整理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和现象,最后交代这篇论文所运用的研究理论和所选择的阐释方法。正文从三方面入手展开。第一章讲述孕育陶渊明家庭情结的过程,重点分为四节来论述和探究。第一节概括介绍陶渊明的家世影响,祖辈的丰功伟绩奠定了陶渊明深厚的家族观念。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个性和修养,先辈们的影响,尤其是陶侃和孟嘉的影响,已经孕育了陶渊明的家族情结。第二节主要指出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环境,当时动荡的环境对诗人家庭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三节主要写了儒道玄对陶渊明家庭情结的影响,儒家观念中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魏晋玄学的兴起都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注入了新鲜活力。第四节那个重情的社会风气对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多情的人性对陶渊明的家庭情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章着重分析了陶渊明的家庭情结,一共四节。第一节谈了对祖辈的追述和怀念,主要通过《命子》和《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两首诗来论述。第二节主要写了对父母的热爱和孝敬,通过与母亲孟氏的感情来描叙。第三节讲了对妻子儿女真挚的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妻子翟氏的夫妻之情,二是与儿子之间的拳拳父子之情。第四节写了兄妹之间的亲密无间,主要通过祭文来表现与程氏妹,从弟仲德,从弟敬远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陶渊明家庭情结的文化意蕴,一方面写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经》对陶渊明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那些早于陶渊明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让作者从中品出了自己的感情。
吴春秋[2](2012)在《宋代洗儿诗与示儿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菊[3](2007)在《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渊明在诗文作品中进行自我神化,以《五柳先生传》和《拟古九首》其五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并通过对上古之民心境的美化和达到了自我神化、通过尚友古贤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第二部分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作出历时性的描绘,构成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各种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并最终固定,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过程也是其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陶渊明的形象经历高士—→名士+文士—→圣贤+顶尖诗人—→高尚的凡人和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一变化过程。对陶渊明的神化和圣化从宋代开始,对他的拔高和人性化挖掘两条路子齐头并进,可见宋人对陶渊明有意识的偶像化。第三部分从横向把握陶渊明文化形象构成的层面,主要从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他的人生态度来考察。陶渊明的形象基本上是内敛的,这来自中国人“温良”的典型性格。他的无所于忤的总体形象的形成,与他的“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的正面意义密切相关,也与“忤”的限度和魏晋时代对个性化行为容忍度密切相关。他的多重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开放的解释体,可以多方位地代表中国文化。而他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中挣扎和领悟的结果,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多义与兼容性及正面性,使他充分具备了成为一个文化偶像的条件。第四部分的内容则是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中国文化的偶像崇拜特点、读者的接受和塑造、相关的争论和异域的视野。从战国、汉朝到六朝的墓葬绘画的考察发现,中国人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在六朝时期由神灵向人间的文化英雄转化。陶渊明继嵇康之后被塑造为另一个文化英雄。读者对于经典的形成和偶像的树立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视点影响他们对陶渊明形象的建构。争论的产生说明形象把握的分歧之存在,静穆之争、“忠愤”说来展开。静穆之争导致陶渊明形象的研究中观念的革新和对陶渊明形象的平面性和至高性的质疑、对全面性和凡俗性的深入。对“忠愤”说的质疑显示了陶渊明忠臣义士形象的动摇,而至今不衰的支持则表明政治因素在陶渊明形象中的作用。第五部分是陶渊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留下的印迹。菊、酒、桃花源、舟船与渔夫、北窗高卧的闲适姿态,是其诗酒风流的风雅士、怀抱深忧的隐君子、浊世中的梦想家等诸多不同的形象所留下的文化印迹。菊是陶渊明的身份证。嗜酒是陶渊明作为风流雅士的面目之一,饮酒与高雅、风流、深沉的痛苦、自我的掩藏以及极致的哲理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和李白、白居易喝酒方式的比较,说明渊明喝酒的瘾头比较大,而且并不计较酒的种类与喝酒的方式、花样和时间,只凭兴之所至,反而更能品出“酒中深味”。舟船意象在文学史上全面建立是陶渊明的功绩,这显示了长江流域的现实生活在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的深刻影响,他对舟船意象进行的哲学层面和诗意层面的申发(虚舟、壑舟是哲学层面的,诗意层面的月之船应该还没有论者述及)表明他对此意象的深刻把握。北窗高卧则是以闲适的姿态在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北”的方向和“窗”的物理属性为之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由兴波[4](2006)在《诗法与书法 ——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四人之诗歌创作又都卓有成绩,他们的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诗歌以语言为工具创造意境,书法则用线条为手段营造笔墨意趣,二者虽是不同文艺部类,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统一性,所谓“异质同构”,都是同一创作主体精神的外在展示。本文对四家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一致性与矛盾性作以论述,以求得对他们整体文艺思想的把握。 苏轼提出“尚意”的书法审美观,并将之应用于诗歌、书法创作中,这是对唐诗、唐书的反叛与创新,为宋代诗歌与书法开辟了新路。东坡注重创作过程中心灵的感悟,追求文艺创作的“自然”表现,使线条与语言具有了流动性,形成内外合一的创作情态;同时注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强调“天工”,在其文艺思想中充满辨证思维;《黄州寒食诗》帖是东坡书法艺术的最高代表,是其诗歌观与书法艺术观的集中体现。其有关书法的诗歌亦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理论性。 黄庭坚注重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精神互通,“免俗”是其文学、艺术观中一贯主张和核心思想,并以重“韵”作为品评文艺作品的标准,在形式上则求“拙”;其诗论同书论中有通过诗、书外在现象来达到本质的观念,通过字句推敲、点画模拟来实现精神上的相似,“自成一家”是其一生中对诗、书的不倦追求:山谷晚年的诗、书创作形成了互补,成为其情感表达的双重载体。 彰显“自我”是米芾主导的书学思想,并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他在诗、书创作方面都注意学习古人:诗学唐,追求平淡自然的诗风;书宗晋,在注重基础点画同时力求表达真实性情。 继承与复古是蔡襄在诗歌与书法方面的主导理论,为北宋新诗风与书风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文学、艺术创作内在精神的重要性,推崇晋唐古意,博采众家之长,注重书法与诗歌的基本功,强调基础,表现出非常严谨的书风与诗风。 四家在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中互相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他们文艺思想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创作主体的个人气质与时代文艺特色,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以求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朱和君[5](2002)在《2001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刘石[6](2001)在《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文中研究指明 陶渊明诗最知名的是表达自己隐居田园生活和心境的一类,如《归国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等。《责子》诗从内容讲属于比较独特的一首,也不算他的最高成就,但诗中反映的骨肉亲情是人间最可宝贵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代诗文创作中很普
二、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1)陶渊明的家庭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的意义 |
2、情结,家庭情结的界定 |
3、研究现状 |
4、文章运用的理论和所选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陶渊明家庭情结的孕育 |
1.1 不同的家世影响 |
1.2 独特的时代环境 |
1.3 儒道玄思想的渗透 |
1.4 社会风气的独特性——重情 |
第二章 家庭情结 |
总述家庭情结 |
2.1 对祖辈的回忆和缅怀 |
2.2 对父母的真诚孝敬和强烈的热爱 |
2.3 对妻儿真挚无私的爱 |
2.4 弟妹之间的浓浓深情 |
第三章 陶渊明家庭情结的文化意蕴 |
3.1 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
3.2 早于陶渊明表现强烈情感的作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宋代洗儿诗与示儿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关于“洗儿诗”与“示儿诗”的概念界定 |
1.3 相关文本的整理情况 |
1.4 关于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1.5 为何将洗儿诗与示儿诗并题研究 |
第二章、宋代洗儿诗略论 |
2.1 洗儿礼风俗的渊源与内容 |
2.2 洗儿礼在宋代的流变与繁盛 |
2.3 宋代洗儿诗的生成背景 |
2.4 宋代洗儿诗的创作类型及其艺术风貌 |
2.5 宋代洗儿诗的典型叙述模式 |
2.6 宋代洗儿诗的文化内涵 |
第三章 宋代示儿诗略论 |
3.1 宋代示儿诗的生成背景 |
3.2 宋代示儿诗概况 |
3.3 宋代示儿诗主旨归类 |
3.4 宋代文人示儿诗选析 |
3.5 示儿诗中所体现的积极意义 |
3.6 宋代示儿诗整体艺术特征 |
3.7 从示儿诗中管窥宋代文人心态 |
第四章、宋代洗儿诗与示儿诗综合研究 |
4.1 宋代洗儿诗、示儿诗的异同比较 |
4.2 洗儿诗、示儿诗与宋代文化构建 |
第五章、余论 |
参考文献 |
(3)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作为文化符号的陶渊明 |
一、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基础 |
(一) 陶渊明的基本真实与想象:形貌、居所与社交 |
(二) 陶渊明的自我神化 |
二、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
(一) 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和形象的逐渐定型 |
(二) 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轨迹和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 |
三、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层面 |
(一) 不怜于物的中国性格 |
(二) 多重身份的集合和思想的多层次性 |
(三) 生活态度: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 |
四、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 |
(一) 偶像崇拜与文化英雄 |
(二) 读者:各种社会阶层的接受与认知 |
(三) 争论导致的形象冲突 |
(四) 异域视野 |
五、陶渊明形象留下的文化印迹 |
(一) 东篱菊 |
(二) 陶公酒 |
(三) 桃花源 |
(四) 舟船与渔夫 |
(五) 北窗高卧 |
注释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诗法与书法 ——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绪论 |
一书韵诗情—中国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关系初探 |
二“蔡”为何人 |
三对宋“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学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论苏轼“尚意”的文学艺术观 |
第一节 书要通其意言需发吾心 |
第二节 心忘其手手忘笔好诗冲口谁能择 |
第三节 凛然一家求新意 不废前人取其神 |
第四节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
第五节 技道两进 以一含万 |
第六节 诗、书双璧情、意交融 |
第七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二章 论黄庭坚诗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互通与互补 |
第一节 诗书本一律 形神实互通 |
第二节 可以百为不可俗 求拙重韵自闳深 |
第三节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
第四节 字中有笔如句眼 点铁夺胎为本真 |
第五节 心自书空不书纸 波澜莫二承前人 |
第六节 以书补诗为求闲适 沉着痛快难觅知音 |
第七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三章 论米带文学艺术观中的“自我”意识 |
第一节 意足我自足 放笔一戏空 |
第二节 书入晋人求高古 诗寻唐音有己心 |
第三节 不问拙工暗求工 戏笔自然真性情 |
第四节 论书诗艺术分析 |
第四章 论蔡襄对前代文艺思想的继承 |
第一节 以人为本 重在品格 |
第二节 有意于古 博采众家 |
第三节 楷正中军严 诗成多锤炼 |
第五章 对宋代“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任性而为有创新 理性思考亦传神 |
第二节 诗、书互补 情、理交融 |
第三节 复古功绩大 创新影响深 |
第四节 点画之间显个性 清诗锻炼得精神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论文参考文献)
- [1]陶渊明的家庭情结[D]. 朱艳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2]宋代洗儿诗与示儿诗研究[D]. 吴春秋. 湖南科技大学, 2012(07)
- [3]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 吕菊. 复旦大学, 2007(06)
- [4]诗法与书法 ——宋代“书法四大家”诗学思想与书法理论比较研究[D]. 由兴波. 复旦大学, 2006(02)
- [5]2001年全国报刊陶渊明研究论文索引[J]. 朱和君. 九江师专学报, 2002(01)
- [6]责子与誉儿——也谈陶渊明《责子》诗及其他[J]. 刘石. 古典文学知识,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