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和面临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雨,刘洋[1](2020)在《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文中认为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关系着办公室职能实现,直接影响着高校可持续发展。然而,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管理人才素质滞后、使用人员技能缺乏、系统建设层次较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和重视建设淡化应用等问题,需要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管理层宏观设计,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使用者实践技能,全面统筹兼顾,提高系统建设实效性,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系统建设规范性,坚持管建并重,提高系统建设协同性等,加速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进程。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增光[3](2019)在《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选取我国秘书事务商业化运作中的秘书事务外包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国内秘书学理论中首次提出秘书事务外包的概念,即由外部服务提供商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职能部门或自然人作为需求主体,提供的以“书办谋管”为核心内容的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的专业化、高端化、商业化秘书服务项目。本文通过对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背景、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发展呈现出辅助性、项目性、保密性,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新性等显着特征,且秘书事务外包正面临着品牌名称有待培育、行业引领平台亟需搭建等困境,提出了要培育适合秘书事务外包成长的生态环境、构建适合秘书事务外包发展的软件载体等对策思考。力求以此探索中国秘书事务外包的用户痛点与商业模式,为我国秘书事务外包运营主体提供商业模式参考蓝本,为秘书学研究提供科学翔实的学术借鉴,进一步丰富国内秘书学理论研究,助推中国秘书职业化进程朝着更加深远的方向发展。
李菁[4](2019)在《J高校资产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 ——基于母子公司集团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加快了改革的步伐。为了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国高校都开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掀起了创办了企业的热潮,并且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校办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产权不清晰,风险意识差,部门权责不清晰等相关问题。教育部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国高校依法组建资产公司,对高校校办企业进行统一管理。高校资产公司作为特殊身份的企业集团母公司,起到连接学校和下属各子企业的作用。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亟需一套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来作为制度保障和引导,但目前从高校资产公司的管理来看,并没有过多重视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这就使得高校的校办企业在自主管理水平和自主发展上受到制约,成为校办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在高校资产公司集团内部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本文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基于母子集团公司的视角,以J高校资产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J高校资产公司的基本概况和发展现状,采取对资产公司内部及各校办企业进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发现资产公司内部目前尚存在组织架构不合理、对下属校办企业财务控制力度不够、监督不充分,集团公司整体风险应对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有障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集团公司内部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所导致。因此,笔者根据COSO框架5要素,从设置公司新型组织结构、制定科学工作流程控制风险、完善各项内部控制活动、推进内部信息公开、成立内审机构等方面提出构建适合J高校资产公司集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方案,从而改善公司发展现状,使校办集团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并希望能为全国其他高校资产公司的内控体系构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周士程[5](2019)在《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产业逐步渗入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数据库、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信息管理系统广泛用,并且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金融、保险业的应用。近几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带来的是全面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不断强大的资本市场,大量资本的流动促使国内银行系统加快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本文开发一个功能完备的银行网上办公系统。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基础,论述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意义,以及研究工作的内容,其次,通过对银行从业人员需求的了解,对旧的办公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流程进行分析,并对这个系统的不足提供了解决办法,得出了一整套的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逻辑功能,并使用了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根据系统运行的现状进行了需求分析。随后,结合系统所需求的功能,根据系统流程进行设计并使用结构化设计图展现出来,针对功能模块的结构实施系统的设计工作。在完成设计工作的同时,对系统数据库的定义实施全面的总结。而后,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系统的实现环境进行详细介绍,将成熟的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及Lotus技术充分的应用到系统部分功能模块设计中,作为技术开发的依据。在本文的最后,将完成的系统设计进行实地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测试,主要包括功能及性能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的分析,该系统能够将陈旧办公系统的功能需求全部涵盖在内,并产生良好的测试结果。开发工作完成后,该系统需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完全能够弥补以往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该系统在满足从业人员的基础上,众多优势也体现出来,一方面展示银行的业务能力,促进银行办公信息化水平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促进银行向技术性企业迈进,转变工作模式,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运营成本的降低,提高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王颖钏[6](2019)在《考虑用户行为的办公建筑能耗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均用能匮乏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建筑数量逐年上升,2014-2016年我国建筑施工新开工项目数分别为41.3、48.6、61.7万个,未来每年新开工项目数约为60万个。其中,办公建筑是我国建筑能耗主体和节能重点。而办公建筑能耗的巨大差异,除了与建筑本身建筑结构及材料外,与建筑内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人的行为也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本研究首先以复杂适应系统与多主体建模方法为研究理论,探究了办公建筑内能耗组成元素、用户使用特征以及空调系统能耗等影响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因素,之后引入了以用户用能行为为基础的办公建筑能耗仿真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以AnyLogic为工具,将该模型框架进行计算机实现、证明其适用性的可行性验证以及能耗优化策略效果检验实验。本研究旨在形成具有通用性的、可再现用户与建筑动态交互行为的仿真模拟模型,为办公建筑能耗优化以及定量分析用户行为对能耗影响提供实验基础。针对办公建筑的能耗问题,本研究从办公建筑能耗的组成元素入手,分析并合理反映和完整刻画组成元素之间的复杂联系;同时从个人移动以及个人行动两方面对用户使用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从而保证用户与办公建筑动态交互的模拟和计算,并总结了后续研究中对办公建筑能耗建模的特点及难点,为仿真模型框架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之后,本研究引入了复杂系统以及多主体建模方法,通过对办公建筑能源消耗现实系统的深入考察,以用户用能行为为基础,建立办公建筑能耗仿真模型。通过对用户、电器设备等各微观主体在能耗系统中的行为规律以及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建模,细致地刻画用户与其他主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对办公建筑能耗产生的影响。最后,利用AnyLogic仿真工具,对模型进行计算机实现,根据典型场景,设计仿真环境的系统状态变量及参数化映射方案,通过对具体能耗实例的重现,证明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结合典型场景探究显着影响因素,消除随机性影响,并设计一系列以能耗优化为目的的策略仿真组合实验,证明了照明管理策略、用户交互模型以及激励节能政策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多主体建模方法建立微观视角下的办公建筑能耗系统的仿真模型,为办公建筑能耗管理研究提供科学实验的途径;在一系列策略仿真实验运行后,不仅证实了用户的用能行为也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肯定了人的行为对能耗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发现了管理策略、用户交互以及节能激励政策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
侯叶[7](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潘佳佳[8](2018)在《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办公室工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已经迅速走上前台。当前,自动化已广泛应用于日常文件处理等多项办公领域并取得了积极效果。高校办公室作为高校服务师生、联通上午的重要环节,对于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多数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整体推动缓慢。本文正是基于此问题,希望通过对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为高校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建言献策,从而对高校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李桂娥[9](2018)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自动化探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网络环境的大幅改善,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自动化的趋势逐渐流行,本文分析了高校管理工作自动化的特点,管理自动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骆增翼[10](2017)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对以教师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日益强烈,立足于学校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学校组织变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素养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在反思以往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组织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聚焦研究问题。选择典型的G初中作为分析样本,以管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理论,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全面、深入、持续考察G初中成立以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变革真实运行图景。通过分析真实图景,进一步挖掘组织变革背后的影响因素,借鉴约翰·科特“领导变革八步法”,反思与探寻同类型或类似学校组织变革中可能具有的一般逻辑和实践方法。本文主体部分包括六章(除绪论和结语外)。第一章,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的关系,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的变化,但学校组织存在的行政化组织关系、工具化教育取向、分割式学科划分等问题却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组织必须以“专业”、“成人”、“发展”为取向,在组织结构、组织技术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变革。第二章,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在调整组织结构、更新核心技术、创设合作文化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挑战: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第三章,G初中在组织结构改造中,将明确的分工协作体系、规范灵活的工作标准、柔性化的运行机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学校组织结构的要素,坚持稳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集权与分权相配合、正式性与非正式性相结合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原则,进一步评估学校变革环境,实行轮岗制、整合职能部门、优化管理人员、修订完善组织运行制度、积极培育非正式组织。第四章,在“互联网+”背景下,G初中一方面积极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行为,增强教师教学实施、评价与科研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素养;另一方面,为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信息化管理技术支持。第五章,G初中在秉持彰显人的价值、注重顶层设计、持续稳步推进的文化理念指引下,确定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由精神到制度再到器物的文化改善路径,以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着力点。第六章,以全景式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所实施的组织变革,分析变革中的经验与不足,尝试建构学校组织变革的一般逻辑与实践方法,明确学校组织变革需要关注的基本问题、厘清变革中的几对关系、秉持几种变革意识以及采取变革的环节与步骤。
二、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和面临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和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
(一)管理人才素质滞后 |
(二)使用人员技能缺乏 |
(三)系统建设层次较低 |
(四)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五)重视建设淡化应用 |
二、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 |
(一)提高思想认识,提高管理层宏观设计 |
(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使用者实践技能 |
(三)全面统筹兼顾,提高系统建设实效性 |
(四)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系统建设规范性 |
(五)坚持管建并重,提高系统建设协同性 |
三、结语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3)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秘书事务外包的背景与定义 |
第一节 秘书事务外包的背景 |
第二节 秘书事务外包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内秘书事务外包问卷调查分析 |
第二节 国内秘书事务外包实地走访与网上调研情况分析 |
第三章 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我国秘书事务外包面临的困境 |
第四章 我国秘书事务外包发展壮大的对策思考 |
第一节 培育适合秘书事务外包成长的生态环境 |
第二节 构建适合秘书事务外包发展的软件载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国秘书事务外包服务问卷调查 |
附录2 :秘书事务企业主体一览表 |
附录3 :国内秘书学会/协会一览表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4)J高校资产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 ——基于母子公司集团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2 基础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概述 |
2.1.1 内部控制定义 |
2.1.2 内部控制目标 |
2.1.3 内部控制原则 |
2.2 高校资产公司概述 |
2.2.1 高校资产公司的内涵与特征 |
2.2.2 高校资产公司的结构与职责 |
2.3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3.1 COSO框架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3 J高校资产公司情况简介 |
3.1 J高校资产公司基本情况 |
3.1.1 成立的背景 |
3.1.2 公司的性质 |
3.1.3 公司的基本任务 |
3.2 J高校资产公司机构设置 |
3.2.1 资产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
3.2.2 企业集团组织结构 |
3.3 J高校资经营公司的发展现状 |
4 J高校资产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结果整理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4.1.2 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
4.2 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4.2.1 内部环境现状 |
4.2.2 风险评估现状分析 |
4.2.3 控制活动现状分析 |
4.2.4 信息与沟通现状分析 |
4.2.5 内部监督现状分析 |
4.3 公司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分析 |
4.3.1 内控环境薄弱 |
4.3.2 风险评估不足 |
4.3.3 内控活动不完善 |
4.3.4 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健全 |
4.3.5 监督评价不充分 |
5 J高校资产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总体目标和设计原则 |
5.1.1 总体目标 |
5.1.2 设计原则 |
5.2 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具体方案 |
5.2.1 设置新型组织结构 |
5.2.2 制定科学合理的重要工作流程,以应对公司的经营风险 |
5.2.3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活动 |
5.2.4 运用OA系统,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 |
5.2.5 成立内部审计机构,发挥日常监督作用 |
5.3 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高校的支持 |
5.3.2 企业自身的约束 |
5.3.3 集团子公司的配合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
(5)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目的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组织构架 |
第2章 系统可行性和需求分析 |
2.1 系统应用背景介绍 |
2.1.1 系统当前存在的弊端 |
2.1.2 意义分析 |
2.1.3 解决方案 |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2.2.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2.2.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 系统功能需求 |
2.3.1 首页功能需求分析 |
2.3.2 我的工作功能需求 |
2.3.3 办公管理需求分析 |
2.3.4 文件查询模块分析 |
2.3.5 信息发布需求分析 |
2.3.6 档案系统需求分析 |
2.3.7 个人设置需求分析 |
2.4 系统业务流程图分析 |
2.5 系统性能需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设计 |
3.1 系统设计原则 |
3.2 系统构架设计 |
3.2.1 系统的网络拓扑设计 |
3.2.2 系统体系整体架构 |
3.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3.1 首页功能模块设计 |
3.3.2 我的工作模块设计 |
3.3.3 办公管理模块设计 |
3.3.4 文件查询模块设计 |
3.3.5 信息发布模块设计 |
3.3.6 档案系统模块设计 |
3.3.7 个人设置模块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系统数据流图 |
3.4.2 系统主要数据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实现 |
4.1 系统实现环境 |
4.2 系统实现公共程序 |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4.3.1 系统登录模块 |
4.3.2 我的工作模块 |
4.3.3 办公管理模块 |
4.3.4 文件查询模块 |
4.3.5 信息发布模块 |
4.3.6 个人设置模块 |
4.4 Notes数据库一致性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描述 |
5.2 系统工作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考虑用户行为的办公建筑能耗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建筑节能的研究 |
1.2.2 .关于用能行为模式的研究 |
1.2.3 .现有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问题 |
1.3.1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3.2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理论方法及技术工具 |
2.1 .复杂适应系统 |
2.1.1 .复杂系统定义 |
2.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2 .多主体建模与仿真 |
2.2.1 .多主体建模方法 |
2.2.2 .多主体建模一般流程 |
2.2.3 .AnyLogic建模工具介绍 |
2.3 .动态博弈理论 |
2.3.1 .个体有限理性 |
2.3.2 .复制动态方程与进化稳定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办公建筑能耗问题分析 |
3.1 .办公建筑能耗组成元素 |
3.1.1 .能耗组成元素 |
3.1.2 .能源消耗形式 |
3.2 .办公建筑中的用户特征 |
3.2.1 .个体的移动 |
3.2.2 .个体的行为状态 |
3.3 .办公建筑内用户行为分析 |
3.3.1 .用能行为 |
3.3.2 .博弈行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主体和博弈的能耗仿真模型 |
4.1 .基于用能行为的仿真模型概述 |
4.1.1 .研究假定 |
4.1.2 .主体识别及参数设置 |
4.2 .主体状态模型 |
4.2.1 .用户主体状态模型 |
4.2.2 .耗电电器状态模型 |
4.2.3 .办公室主体状态模型 |
4.3 .主体交互模型 |
4.4 .用户与管理者博弈仿真模型 |
4.4.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4.4.2 .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
4.5 .模型仿真实现 |
4.5.1 .Agent的实现 |
4.5.2 .定义Agent交互行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1 .仿真模型验证 |
5.1.1 .实证调查,信息收集 |
5.1.2 .仿真模型初始化 |
5.1.3 .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5.1.4 .实验小结 |
5.2 .作息模式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 |
5.2.1 .用户作息阶段划分 |
5.2.2 .实验方案设计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5.2.4 .实验小结 |
5.3 .照明能源管理策略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 |
5.3.1 .实验方案设计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3.3 .考虑节能意识对照明策略的选择影响 |
5.3.4 .实验小结 |
5.4 .用户交互行为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 |
5.4.1 .能耗场景下的用户交互行为 |
5.4.2 .实验方案设计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5.4.4 .实验小结 |
5.5 .实施节能政策对办公建筑能耗的影响 |
5.5.1 .实验方案设置 |
5.5.2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3 .实验小结 |
5.6 .办公建筑能耗优化对策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
1.2.7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
1.3.4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
2.3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
3.6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
4.7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
5.8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
6.8 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
7.6 小结 |
本章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办公室工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 |
(一)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 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的需要 |
(三) 做好参谋服务工作的需要 |
二、当前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三、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发展的建议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自动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管理工作自动化的特点 |
(一) 办公自动化简述 |
(二) 便于高校的组织和管理 |
二、高校办公室自动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办公室人员对自动化意识不足 |
(二) 相应的制度不完善 |
(三) 自动化管理的安全性不足 |
三、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自动化的改进建议 |
(一) 科学地设计管理系统 |
(二) 增强高校管理人员的自动化意识 |
(三)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
四、结束语 |
(10)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教育工作实践的反思 |
二、个人研究旨趣的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学校组织变革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新变化对学校组织的挑战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变化 |
一、从注重个体到关注全体 |
二、从学科知识到综合知识 |
三、从外在培训到校本研修 |
第二节 原有学校组织不适应新变化的表现 |
一、行政化的组织关系 |
二、工具化的教育取向 |
三、分割式的学科划分 |
第三节 新变化对学校组织变革的新诉求 |
一、以“专业”为取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
二、以“成人”为取向的技术运行机制 |
三、以“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文化 |
第二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阶段实践 |
第一节 G初中成立时学校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
一、G初中成立前后的概况 |
二、G初中成立初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 |
第二节 G初中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十年实践 |
一、G初中组织变革的阶段划分 |
二、G初中组织结构的调整 |
三、G初中核心技术的更新 |
四、G初中合作文化的创设 |
第三节 G初中组织变革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困境 |
一、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持 |
二、强迫式的技术改造不易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
三、分数为取向的评价文化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提升 |
第三章 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结构改造 |
第一节 组织结构与学校组织结构 |
一、组织结构理论与内涵 |
二、学校组织结构特征与类型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目标与原则 |
一、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想组织结构 |
二、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原则 |
第三节 G初中学校组织结构改造的内容 |
一、学校组织环境的评估 |
二、2011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改造 |
三、2014年G初中组织结构的再改造 |
第四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技术改进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技术 |
一、“互联网+教育”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
二、“互联网+教育”下的学校组织技术 |
第二节 G初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技术融合 |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技术诉求 |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技术改进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技术更新 |
一、建构通畅及时的信息管理平台 |
二、培育类型多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五章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改善 |
第一节 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
二、教师文化与学校组织文化 |
第二节 G初中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方法 |
一、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理念 |
二、学校组织文化改善的路径 |
第三节 G初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文化着力点 |
一、营造学术型的学习氛围 |
二、支持反思性的教学常态 |
三、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平台 |
四、建构人性化的评价体系 |
第六章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逻辑 |
第一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关注的基本问题 |
一、学校组织变革的内容 |
二、学校组织变革的主体 |
三、学校组织变革的方法 |
四、学校组织变革的评价 |
第二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需厘清的关系 |
一、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关系 |
二、问题导向与优势挖掘的关系 |
三、变革愿景与变革行动的关系 |
四、科层式管理与专业自主的关系 |
五、变革频率与变革效果的关系 |
六、内部参与与外部支持的关系 |
第三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的意识与行动 |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坚持的意识 |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环节 |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步骤 |
结语 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中凝聚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后记 |
四、高校办公室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和面临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办公室自动化建设过程中常见问题处理[J]. 刘雨,刘洋. 数码世界, 2020(10)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我国秘书事务外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增光. 暨南大学, 2019(04)
- [4]J高校资产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研究 ——基于母子公司集团视角[D]. 李菁.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5]银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士程.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3)
- [6]考虑用户行为的办公建筑能耗仿真研究[D]. 王颖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当前高校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办公室工作为例[J]. 潘佳佳. 报刊荟萃, 2018(09)
- [9]网络环境下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自动化探讨[J]. 李桂娥.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06)
- [10]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以G初中为例[D]. 骆增翼.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