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枣保健茶饮料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忻州市人民政府[1](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提出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思遥[2](2019)在《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以红枣、核桃为原料,通过乳酸菌发酵,研制红枣核桃发酵饮料。[方法](1)以料液比、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为单因素,红枣浸提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浸提工艺条件,然后进行红枣酶解,以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单因素,红枣浸提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酶解工艺条件。通过感官评定确定核桃脱皮最佳条件,以蛋白质溶出率为指标确定核桃打浆条件。最后通过感官评价和蛋白质含量确定红枣汁核桃汁复配比例(2)通过对植物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单一菌种进行驯化,使得三个菌种都适应了红枣核桃复合汁。通过对比其pH、酸度、乳酸菌数和感官评定,选择出最佳的发酵菌种进行饮料研制。(3)以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和葡萄糖添加量为单因素,确定基础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感官评分作为响应值,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基础配方进行了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通过比较黄原胶、CMC、海藻酸钠、蔗糖酯、单甘酯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品质的影响,选出合适的稳定剂进行复配得到最佳稳定剂配方。通过添加辅料来改善饮料的口感,以白砂糖、柠檬酸、蜂蜜作为辅料,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辅料最佳配方。[结果](1)最佳浸提条件是:料液比1:6,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110min;酶添加量0.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2.5h;选择4g/L的Na2CO3和10g/L的Ca(OH)2混合溶液预煮3min,自来水冲洗去皮效果最好;在80℃、料液比1:10时蛋白质溶出率达到最高,颜色、风味、口感合适;红枣汁核桃汁1:1时,此时红枣核桃复合汁得分最高,并且蛋白质含量比较适宜。(2)通过对比pH、酸度、菌落总数和感官选择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3)根据响应面优化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38℃,发酵时间16h,葡萄糖添加量为3.5%为最佳工艺条件,对最佳条件进行验证后,产品感官评分可达89.23分。黄原胶、CMC、蔗糖酯可以有效的降低离心沉淀率,并且饮料的感官品质较好。三种稳定剂复配后,选择黄原胶0.08%、CMC0.04%和蔗糖酯0.06%,离心沉淀率可以降低到3.16%。辅料配方为白砂糖添加量为6%,柠檬酸添加量为0.06%,蜂蜜添加量为1.5%可以较好的改善饮料的口感。[结论]应用上述工艺及配方获得的红枣核桃发酵饮料酸甜适中,口感良好,具有清淡的红枣核桃香味,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付露莹[3](2019)在《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文中指出核桃粕是核桃仁冷榨取油后剩余的副产物,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食品原材料。用冷榨法得到的核桃粕可以保持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品质。红枣中还原糖、维生素C、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丰富。本文以冷榨核桃粕、红枣为主要原料,生产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并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加工工艺、产品配方、保质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对真空冷冻干燥与喷雾干燥二种加工方式进行探究和品质比较,喷雾干燥在耗时、水分含量、堆积密度、色差、溶解性、微观结构、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氨基酸含量、挥发性物质等方面均优于真空冷冻干燥,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喷雾干燥。2、对喷雾干燥工艺进行优化,选择进风温度、进料流量、进风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进行分析,得到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喷雾干燥最优工艺参数为:进风温度183℃、进料流量0.3 L/h、进风量50m3/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 Brix。在该条件下生产的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的集粉率59.50%、休止角40°、堆积密度0.23 g/mL,水分含量1.5%。3、为提高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的溶解性、减轻喷雾干燥过程中的粘壁现象,在加工过程中需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选择及用量确定,以及流变性能、微观结构的分析,最终确定蔗糖脂肪酸酯为乳化剂,β-环糊精为稳定剂,麦芽糊精为助干剂,其添加量分别为核桃粕质量的3.5%,1.4%和5%。经过验证实验,添加食品添加剂后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稳定性最好,喷雾干燥效果好,粘壁现象较轻,且冲调溶液由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黏度轻微增加,产品稳定性显着提高。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感官进行优化实验,得到最佳配方为:核桃粕红枣复合粉45 g、植脂末55 g、白砂糖31 g、焦糖色素3 g。按照该配方制得的固体饮料,综合感官评分为88.32。4、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在贮藏过程中,受贮藏时间、贮藏温度等因素影响。低温条件有助于产品贮藏,对产品水分含量、过氧化值、稳定系数都有一定的控制,可以保持良好的色泽、风味、组织形态。室温(25℃)下贮藏,对产品的品质没有较大影响。贮藏温度保持在25℃以下,贮藏期可达70 d。
王娟[4](2019)在《杜仲红枣复合饮料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杜仲是我国着名的中药材,现已被国家卫计委列入新资源食品征询目录,其含有的绿原酸、丁香树脂醇双苷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降血压、改善肾脏功能、抗疲劳等功效。本文以杜仲叶为主要原料,优化了杜仲红枣复合饮料配方工艺,优化了饮料澄清和灭菌工艺条件,研究了饮料在常温储藏条件下的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绿原酸得率为指标,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杜仲叶绿原酸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比较醇提与水提绿原酸得率,最终选择水提法。提取条件: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50min,液料比35:1,提取2次。2.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进行响应面实验,优化最佳杜仲红枣复合饮料配方,结果显示杜仲叶最适宜添加量为0.28%,蔗糖6.89%、柠檬酸0.03%、甜菊糖苷0.0052‰、枣 1.56%。3.研究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澄清工艺,以饮料透光率为指标,最终选择壳聚糖与加速离心澄清相结合,壳聚糖浓度0.7g/L、温度50℃、时间50min,3000r/min离心15min。4.为保证杀菌工艺的稳定可靠,最终选择85℃杀菌20min。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杜仲红枣复合饮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和归类分析,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5种醇类化合物,16种羰基类化合物,1种酸类化合物,2种杂环类化合物和3种酯类化合物。6.研究杜仲红枣复合饮料贮藏期稳定性,将其置于室温条件下,定期观察6个月内饮料绿原酸浓度、pH值、感官评分、透光率、△E及微生物指标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饮料在室温下贮藏,微生物指标符合卫生标准且感官品质良好。7.产业化示范:进行设备选型、绘制工艺流程图和工厂平面设计图。
施衡乐,郜海燕,韩延超,丁玉庭,陈杭君[5](2019)在《紫背天葵茶饮料的研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紫背天葵和绿茶为主要复合原料,开发新型复合果蔬茶饮料,旨在为紫背天葵深加工提供新思路。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紫背天葵茶饮料的调配配方,并对均质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紫背天葵茶饮料的最佳配方为紫背天葵汁和茶水的比例1∶1(体积比)、白砂糖5%、柠檬酸0.05%;稳定剂最佳组合为黄原胶0.2%、海藻酸钠0.07%、羧甲基纤维素0.08%;最佳的均质条件为均质压力30 MPa均质2次。在此工艺下,得到的紫背天葵茶饮料可溶性固形物为5.2%(以白砂糖计),总酚为12.64 mg/mL,总黄酮为0.47μg/mL,VC为210.16μg/mL。
寇译丹,张月明,韩璐,白长财[6](2018)在《中药保健茶的制备工艺及功效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保健茶是以多种传统中药材为主要成分且具有多方面保健功能的茶饮料,携带方便、口感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市场调研,对常见的八宝茶及保健凉茶的配料、功效及工艺进行总结,为以后保健茶的研究及其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张良[7](2018)在《新疆调和茶饮料工艺优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调和茶是保健茶类的一种,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传承,2014年被列入新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试验以印度豆蔻、红花、玫瑰花、丁香、薄荷、小茴香、甘草、干姜、姜黄、茯砖茶配制成调和茶,测定其基本理化指标,以GC-MS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以多酚含量为加工工艺指标,利用Box-Behnken法优化加工工艺,以Fe3+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H2O2氧化损伤Hep G2细胞的保护作用来考察抗氧化活性,以RAW 264.7巨噬细胞作为探讨基础,研究免疫活性调节能力。具体结果如下:(1)调和茶多酚类化合物5.92%,总糖7.92%,粗脂肪6.29%,粗蛋白16.381%,氨基酸12.67%,粗纤维20.97%,灰分8.45%,水分11.14%,水浸出物23.47%。实验总共检测了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6.84%;对氨基酸进行评价,甲硫氨酸+胱氨酸含量为推荐值的30.35%,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GC-MS香气分析结果表明,共检出72种香气成分,酚类41.91%,醇类11.48%,碳氢化合物8.87%,酮类8.4%,酯类3.37%,酸类2.04%,醛类0.7%。(2)调和茶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时间24 min、提取温度85.5℃、料液比1:54(g/g)。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在最优工艺下获得的实际多酚提取量为46.86±0.814 mg/g,p=0.1723与预测值无显着性差异。以调和茶混合粉末为计量单位,测得其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ABTS+、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分别为:30.837、13.399 mg/m L,以调和茶水提物的冻干物为计量单位,测得低浓度的水提物样品对Hep G2细胞损伤不显着且氧化损伤保护作用也不显着,中高浓度的水提物样品对Hep G2细胞没有显着损伤且氧化损伤保护作用显着,说明调和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3)实验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存活率影响不显着,对NO的释放量影响显着,且提高细胞中i NOS、COX-2、TNF-α、IL-1β的分泌水平,对p-ERK、p-p38、p-JNK、p65、c-Jun、c-Fos等蛋白的表达有较高影响。通过实验,初步验证了调和茶具有增强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调节作用功能。
和丽媛,李智康,唐敏,刘美欣,张丽莹,梁子乐,蔡锦源[8](2017)在《国内外茶饮品研制之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因其丰富的品种以及独特的口感风靡全球,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起始简单的红茶、绿茶饮品,到如今丰富多样的复配型茶饮品的研究开发及上市,茶饮品早已走向规模化生产路线。综合近年来市场上和学术上对茶饮品的研究,对茶饮品的功效和提取工艺进行综述,为传统茶饮品的品质改进和新型茶饮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白昆立[9](2016)在《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可以增加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产生新的茶叶风味。本文对细菌发酵茶饮料、酵母菌发酵茶饮料、霉菌发酵茶饮料、药食用真菌发酵茶饮料、其他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我国对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研究进行应用的还较少,将茶叶生产技术与食品工程技术结合,才能推动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更快发展。
张骏龙,时彩云,冯叙桥,周纷,邓亚军,刘欢,刘丹[10](2016)在《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生姜中含有姜酚、姜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糖等多种良好的功效。生姜应用于饮品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优势。文中详细介绍了生姜的功效及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并就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提出了参考意见。
二、红枣保健茶饮料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枣保健茶饮料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红枣 |
1.1.1 红枣的概述 |
1.1.2 红枣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 |
1.1.3 红枣的开发现状 |
1.2 核桃 |
1.2.1 核桃的概述 |
1.2.2 核桃的营养成分及保健作用 |
1.2.3 核桃的开发现状 |
1.3 软饮料 |
1.3.1 软饮料的概述 |
1.3.2 软饮料的分类 |
1.4 植物蛋白饮料 |
1.4.1 植物蛋白饮料概念 |
1.4.2 植物蛋白饮料分类 |
1.4.3 植物蛋白饮料营养价值 |
1.4.4 植物蛋白饮料发展展望 |
1.5 乳酸菌 |
1.5.1 乳酸菌概述 |
1.5.2 乳酸菌的生理功能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试验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红枣汁及核桃汁的制备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红枣浸提工艺 |
2.2.2 核桃仁去皮工艺 |
2.2.3 核桃打浆工艺 |
2.2.5 红枣核桃比例的调配 |
2.3 测定方法 |
2.3.1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方法 |
2.3.2 红枣浸提率测定方法 |
2.3.3 核桃去皮感官评价 |
2.3.4 核桃蛋白质溶出率测定 |
2.3.5 红枣核桃复合汁感官评定 |
2.4 结果分析 |
2.4.1 红枣浸提工艺参数 |
2.4.2 核桃脱皮条件的选择 |
2.4.3 核桃打浆条件的选择 |
2.4.4 红枣核桃比例的选择 |
2.5 小结 |
第三章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菌种驯化与选择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菌种 |
3.1.3 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MRS培养基的制备 |
3.2.2 菌种活化 |
3.2.3 菌种驯化 |
3.3 测定方法 |
3.3.1 pH的测定 |
3.3.2 酸度测定 |
3.3.3 乳酸菌数测定 |
3.3.4 感官评定 |
3.4 结果分析 |
3.4.1 驯化对pH的影响 |
3.4.2 驯化对酸度的影响 |
3.4.3 驯化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3.4.4 菌种的选择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1 材料 |
4.1.2 菌种 |
4.1.3 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加工工艺流程 |
4.2.2 影响红枣核桃发酵饮料因素之间的对比 |
4.2.3 响应面优化红枣核桃发酵饮料加工工艺研究 |
4.2.4 稳定剂的筛选 |
4.2.5 复配稳定剂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影响 |
4.2.6 饮料口感的调配 |
4.2.7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中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4.3 测定方法 |
4.3.1 酸度测定 |
4.3.2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感官评价 |
4.3.3 离心沉淀率测定 |
4.4 结果分析 |
4.4.1 影响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因素对比 |
4.4.2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加工工艺优化 |
4.4.3 响应面优化结果 |
4.4.4 不同稳定剂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影响 |
4.4.5 复配稳定剂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影响 |
4.4.6 辅料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影响 |
4.4.7 复配辅料对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影响 |
4.4.8 红枣核桃发酵饮料中游离氨基酸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3)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核桃资源概述 |
1.2 核桃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 |
1.2.1 核桃主要营养成分 |
1.2.2 核桃主要功能 |
1.3 核桃综合利用现状 |
1.3.1 核桃青皮的利用现状 |
1.3.2 核桃硬壳的利用现状 |
1.3.3 核桃树皮、核桃叶、核桃花的利用现状 |
1.3.4 核桃仁的利用现状 |
1.3.5 核桃粕的利用现状 |
1.4 红枣综合利用现状 |
1.4.1 红枣的概述 |
1.4.2 红枣的营养成分及其功能 |
1.4.3 红枣的综合利用现状 |
1.5 固体饮料研究现状 |
1.5.1 固体饮料定义及特点 |
1.5.2 固体饮料的加工方法 |
1.5.3 固体饮料稳定性研究现状 |
1.6 喷雾干燥研究进展 |
1.6.1 喷雾干燥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
1.6.2 喷雾干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
1.7 真空冷冻干燥研究进展 |
1.7.1 真空冷冻干燥的定义及基本原理 |
1.7.2 真空冷冻干燥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
1.8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作用 |
1.9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干燥方式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工艺流程 |
2.3.2 核桃粕的制备 |
2.3.3 红枣汁的制备 |
2.3.4 核桃粕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5 红枣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 |
2.3.6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的制备 |
2.3.7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测定 |
2.3.8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色差值测定 |
2.3.9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微观结构观察 |
2.3.10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测定 |
2.3.11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热稳定性测定 |
2.3.12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氨基酸含量测定 |
2.3.13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挥发性物质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核桃粕、红枣主要营养成分 |
2.4.2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影响 |
2.4.3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色差的影响 |
2.4.4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组织结构的影响 |
2.4.5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热稳定性的影响 |
2.4.6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中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的影响 |
2.4.7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4.8 不同干燥方式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挥发性物质成分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工艺流程 |
3.3.2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 |
3.3.3 喷雾干燥工艺响应面试验 |
3.3.4 核桃粕红枣复合粉物理特性的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
3.4.2 喷雾干燥工艺响应面优化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辅料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工艺流程 |
4.3.2 乳化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
4.3.3 稳定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
4.3.4 助干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 |
4.3.5 乳化剂、稳定剂、助干剂正交试验 |
4.3.6 流变学性质测定 |
4.3.7 微观结构测定 |
4.3.8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单因素试验 |
4.3.9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正交试验 |
4.3.10 感官评定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乳化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
4.4.2 稳定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
4.4.3 助干剂种类及添加量筛选结果 |
4.4.4 乳化剂、稳定剂、助干剂正交试验结果 |
4.4.5 蔗糖脂肪酸酯、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4.4.6 蔗糖脂肪酸酯、β-环糊精和麦芽糊精对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7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单因素试验感官评定结果 |
4.4.8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初品)与辅料配方正交试验感官评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贮藏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试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含水量、过氧化值、稳定性、色差值、感官性状的研究 |
5.3.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含水量、过氧化值、稳定性、色差值的影响 |
5.4.2 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对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杜仲红枣复合饮料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杜仲 |
1.1.1 杜仲简介 |
1.1.2 杜仲主要化学成分及功效 |
1.1.3 杜仲的药理活性 |
1.1.4 杜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 |
1.2 枣概况 |
1.3 其他 |
1.4 饮料的概述 |
1.4.1 饮料的定义与分类 |
1.4.2 我国饮料行业的发展现状 |
1.4.3 功能性饮料发展现状及前景 |
1.5 澄清技术 |
1.5.1 自然澄清法 |
1.5.2 酶解澄清法 |
1.5.3 壳聚糖澄清法 |
1.5.4 硅藻土澄清法 |
1.5.5 加速离心澄清法 |
1.6 风味 |
1.6.1 植物性食品风味物质 |
1.6.2 饮料风味物质检测前处理技术 |
1.6.3 萃取方法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杜仲叶基本成分测定 |
2.2.3 绿原酸测定方法 |
2.2.4 杜仲叶水提工艺优化 |
2.2.5 杜仲叶乙醇提取工艺优化 |
2.2.6 不同品种枣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2.2.7 红枣加热软化工艺 |
2.2.8 红枣汁澄清工艺 |
2.2.9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检测饮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 |
2.2.10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原料制备 |
2.2.11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的配方优化 |
2.2.12 感官品质评定标准 |
2.2.13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感官评定 |
2.2.14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澄清工艺研究 |
2.2.15 加热杀菌条件确定 |
2.2.16 统计与分析 |
2.2.17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 |
2.2.18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质量评价 |
2.2.19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产品标准的制定 |
2.2.20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贮藏期稳定性检测 |
2.2.21 产业化示范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杜仲叶基本成分的测定 |
3.2 杜仲叶水提法工艺优化 |
3.2.1 单因素实验 |
3.2.2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3.3 杜仲叶醇提工艺优化 |
3.3.1 单因素实验 |
3.3.2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
3.4 澄清枣汁制备 |
3.4.1 不同品种枣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
3.4.2 枣加热软化 |
3.4.3 枣汁酶解 |
3.5 枣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3.6 配方工艺研究 |
3.6.1 杜仲叶添加量的确定 |
3.6.2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配方单因素实验 |
3.6.3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感官评定 |
3.6.4 响应面试验 |
3.7 预杀菌 |
3.8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澄清工艺研究 |
3.8.1 最大透光波长确定 |
3.8.2 壳聚糖澄清 |
3.8.3 硅藻土澄清 |
3.8.4 加速离心澄清 |
3.8.5 自然澄清 |
3.8.6 小结 |
3.9 杀菌条件确定 |
3.10 红枣杜仲复合饮料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
3.10.1 红枣杜仲复合饮料中香气成分总离子流色谱图 |
3.11 产品质量评价 |
3.11.1 感官评价 |
3.11.2 理化指标 |
3.11.3 微生物指标 |
3.12 杜仲红枣复合饮料产品标准的制定 |
3.12.1 感官要求 |
3.12.2 理化指标 |
3.12.3 微生物限量 |
3.13 红枣杜仲复合饮料贮藏期稳定性检测 |
3.13.1 饮料贮藏期绿原酸浓度测定 |
3.13.2 饮料贮藏期pH测定 |
3.13.3 饮料贮藏期感官评分 |
3.13.4 饮料贮藏期透光率和△E变化 |
3.13.5 饮料贮藏期微生物总数变化 |
3.13.6 小结 |
3.14 产业化示范 |
3.14.1 设备选型 |
3.14.2 工艺流程图 |
3.14.3 车间平面设计图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5)紫背天葵茶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3 复合茶饮料调配工艺研究 |
1.2.3.1 紫背天葵汁和茶水混合比例的选择 |
1.2.3.2 白砂糖添加量的选择 |
1.2.3.3 柠檬酸添加量的选择 |
1.2.3.4 调配工艺的正交设计 |
1.2.4 紫背天葵茶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 |
1.2.4.1 稳定剂的选择 |
1.2.4.2 稳定剂正交试验 |
1.2.4.3 均质压力的选择 |
1.2.4.4 均质次数的选择 |
1.2.5 感官评定 |
1.2.6 稳定性评价 |
1.2.7 粒径大小测定 |
1.2.8 贮藏期间的稳定性评价 |
1.3 营养及微生物指标测定方法 |
1.3.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TSS) |
1.3.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1.3.3 总酚含量测定 |
1.3.4 VC含量测定 |
1.3.5 微生物的检测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背天葵茶饮料配方的确定 |
2.1.1 复合茶饮料的调配 |
2.1.2 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
2.1.3 柠檬酸添加量的确定 |
2.1.4 紫背天葵茶饮料最佳调配工艺的确定 |
2.2 紫背天葵茶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 |
2.2.1 紫背天葵茶饮料稳定性的单因素实验 |
2.2.2 紫背天葵茶饮料的复合稳定剂正交试验 |
2.2.3 均质压力对紫背天葵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2.2.4 均质次数对紫背天葵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2.3 储藏期间紫背天葵茶饮料稳定性的变化 |
2.4 紫背天葵茶饮料主要指标评价 |
3 结论 |
(6)中药保健茶的制备工艺及功效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保健茶及其制备工艺 |
2 市售保健凉茶 |
3 保健茶功效研究进展 |
3.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调理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防辐射、抗衰老及美容养颜 |
3.4 抗疲劳及增强免疫力 |
4 其他研究 |
5 展望 |
(7)新疆调和茶饮料工艺优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新疆茶类研究状况 |
1.1.1 新疆调和茶 |
1.1.2 新疆奶茶 |
1.1.3 新疆特色花果茶 |
1.1.4 新疆调和茶发展现状 |
1.1.5 新疆调和茶配方确立 |
1.2 天然产物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1 Fe~(3+)还原能力的测定 |
1.2.2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1.2.3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1.2.4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实验 |
1.2.5 细胞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 |
1.3 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
1.3.1 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TPK)途径中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1.3.2 核转录因子κB |
1.3.3 活化蛋白-1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新疆调和茶营养成分及香气成分的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调和茶营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2.2.2 调和茶香气成分测定方法 |
2.2.3 GC-MS分析条件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调和茶营养成分含量 |
2.3.2 调和茶氨基酸成分与含量分析 |
2.3.3 新疆调和茶香气组分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响应面优化新疆调和茶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多酚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2 调和茶多酚提取量的测定 |
3.2.3 调和茶多酚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3.2.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条件 |
3.2.5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
3.3.3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疆调和茶免疫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调和茶样品制备 |
4.2.2 细胞培养 |
4.2.3 测定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率的影响 |
4.2.4 亚硝酸钠标准制作 |
4.2.5 测定巨噬细胞RAW264.7NO产量 |
4.2.6 测定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相关因子的相对表达量 |
4.2.7 巨噬细胞RAW264.7蛋白印迹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新疆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率的影响 |
4.3.2 新疆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水平的影响 |
4.3.3 新疆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基因表达及转录激活的影响 |
4.3.4 新疆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 MAPK的影响 |
4.3.5 新疆调和茶对巨噬细胞RAW264.7 NF-κB和 AP-1 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研究进展 |
1. 细菌发酵茶饮料 |
(1)乳酸杆菌发酵茶饮料 |
(2)醋酸杆菌发酵茶饮料 |
(3)红茶菌饮料 |
2. 酵母菌发酵饮料 |
3. 霉菌发酵茶饮料 |
4. 食药用真菌发酵茶饮料 |
5. 其他微生物发酵茶饮料 |
二、总结与展望 |
(10)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姜的主要功效 |
2 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 |
2.1 生姜汁饮料 |
2.2 生姜果蔬汁复合饮料 |
2.3 生姜茶饮料 |
2.4 生姜乳品饮料 |
2.5 生姜保健酒类 |
3 生姜用于饮品生产存在的问题 |
3.1 质量保证 |
3.2 综合利用 |
3.3 新技术应用 |
4 展望 |
四、红枣保健茶饮料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2]红枣核桃发酵饮料的研制[D]. 刘思遥.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核桃粕红枣复合固体饮料研制及品质分析[D]. 付露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4]杜仲红枣复合饮料研究与开发[D]. 王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紫背天葵茶饮料的研制[J]. 施衡乐,郜海燕,韩延超,丁玉庭,陈杭君. 食品工业科技, 2019(07)
- [6]中药保健茶的制备工艺及功效研究进展[J]. 寇译丹,张月明,韩璐,白长财.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7)
- [7]新疆调和茶饮料工艺优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 张良.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国内外茶饮品研制之研究进展[J]. 和丽媛,李智康,唐敏,刘美欣,张丽莹,梁子乐,蔡锦源. 轻工科技, 2017(03)
- [9]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研究进展[J]. 白昆立. 广东茶业, 2016(Z1)
- [10]生姜在饮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J]. 张骏龙,时彩云,冯叙桥,周纷,邓亚军,刘欢,刘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