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hong GU OK U Angy Eda X u ex UE B AO 2002年刊总内容

Z hong GU OK U Angy Eda X u ex UE B AO 2002年刊总内容

一、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 General Contents of 2002 Issues(论文文献综述)

钱艳[1](2021)在《社会共治视角下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F区为例》文中认为

张金婷[2](2021)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给水管网是城市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水管网的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对保证管网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由于给水管网的规模较大,设计复杂,传统设计方法根据相关规范和经验进行设计,经常出现管段流速较低、节点水压较大、设计方案不经济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既能满足给水管网性能化目标,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优化设计方案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现有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给水管网年费用、节点富余水头均值及节点富余水头均方差、节点水龄均值、节点水龄均方差最小为目标建立管网多目标优化模型。针对该模型非线性、离散性和多属性难题,将最短路线法与蒙特卡洛模拟法相结合,首先利用最短路线法并结合事故供水要求进行管网布置和流量初步分配。在分时电价机制下,利用经济流速计算公式并结合管段位置及类型初定各管段经济流速,由经济流速确定各管段管径取值范围;再应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各管段管径,由此生成若干备选方案。通过MATLAB调用Epanet动态链接库对备选方案进行平差计算及工况校核,对不满足约束条件或校核要求的方案直接剔除,对剩余方案进行水质模拟,由此可获得各管段流量、水头损失、节点水压和水龄,从而求出各目标函数值。在此基础上,应用理想点法选取最佳方案。以安徽省某县城给水管网为例,证明了该方法优于单目标优化方法,较好的解决了给水管网优化设计非线性、离散性和多属性的难题。同时将实施分时电价与未实施分时电价机制下所得的多目标近似优化解进行对比,综合判断出基于分时电价优化可以获得更好的优化结果。

张芳[3](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钟景就[4](2020)在《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文中提出《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着中的篇章。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李成[5](2020)在《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能利用效率是表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所吸收的能量转化为有机干物质效率的指标,是评价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参数。目前关于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动态变化以及环境调节机制认识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不同的天气状况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从而影响着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精确估算和预测。本研究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2014-2015年涡度相关法监测碳通量和同步观测微气象数据为基础,采用直角双曲线方程获取每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表观光量子效率(α)和基于生态系统总生产力(GEP)与生态系统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光能利用效率(LUE)。分析荒漠草原生态系统α和LUE在季节尺度上的动态特征及其生物物理调控机制,对比分析不同天气状况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以及散射辐射对光合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荒漠草原生态系统α和LUE呈现明显季节变异规律。α均是从生长季开始逐渐增大,在生长季旺季7月左右达到最大值,伴随着生长季的结束而逐渐降低。2014年LUE与α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似;2015年LUE的变化随着生长季的变化逐渐增大,在7月出现一个小的波谷,随后又继续增大在9月达到峰值,随后随着生长季的结束而下降。两年α的均值分别为0.0075μmol CO2μmol-1 PAR和0.0098μmol CO2μmol-1PAR;LUE的均值分别为0.0019 g C MJ-1和0.0017 g C MJ-1。LUE在日尺度上的变化趋势是先减小后增大,在每天的13:00-14:00左右达到最小值。LUE的日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PAR的变化速率大于GEP的变化速率,APAR在每天的13:00左右的时候达到最大值。(2)在季节尺度上,光能利用效率(α和LUE)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空气温度Ta、土壤温度Ts和饱和水汽压差VPD。α随着Ta、Ts和VPD的增加而增大,LUE随着温度(Ta和Ts)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LUE随着VPD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REW的增加而增加。α和LUE随着生物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增加变大,冠层导度gs在一定范围内时,光能利用效率随着gs的增加而变大。日尺度上APAR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GEP的变化速率,从而导致LUE的变化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光合有效辐射不仅会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大小,也会影响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3)通径分析结果表明α和LUE的变化主要的影响因子各不相同。α与Ts的变化相关性最强,其次是gs和VPD,Ta、NDVI与α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是会通过影响gs从而影响α的变化。LUE与VPD的变化相关性最强,其次是Ta和Ts,生物因子gs和NDVI对LUE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REW与LUE的变化之间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4)LUE在中度阴天条件下所占比例最大,随着晴空指数(CI)的增大天气状况由阴天状况条件转变成晴天状况条件时,LUE逐渐减小;α在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值大于阴天条件下的值。随着CI的增大,α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在中度阴天条件下的值大于重度阴天天气条件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值并且中度阴天天气条件占所有天气条件的比例最大。GEP均随着CI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14年GEP在CI大约为0.5时达到最大值0.69 g C m-2 day-1;2015年GEP在CI为0.46时达到最大值0.55 g C m-2 day-1。(5)散射光合有效辐射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当CI大约在0.5左右的时候,GEP达到最大峰值。并且当CI为0.5左右时,散射光合有效辐射PARdif达到最大值。阴天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最大光合速率(Pmax)值比晴天条件时的Pmax值高23.7%。在非胁迫条件下(较低的饱和水汽压差条件下(1≤1 k Pa),较低的空气温度条件下(Ta≤20℃)和土壤水非胁迫条件(REW≥0.4)时,Pmax达到最大值。散射辐射可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生产力。综上所述,光能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趋势,其变化受到生物物理因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散射辐射能促进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和光合能力。基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散射辐射量处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天空状况的云层的厚度增加的趋势背景下,在建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模型的时候应考虑天气状况。

符越[6](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刘大昌[7](2020)在《长沙地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黄润青[8](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刘嘉瑞[9](2020)在《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成长路径的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自从1958年MM理论诞生以来,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问题成为财务管理和企业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的融资决策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治理效率,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电信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具有资金密集性、成本沉淀性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对其他产业的信息传递和组织效率提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通信技术发展已进入5G时代,但近些年来我国电信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收入和盈利压力增加,发展情况并不乐观。本文对我国的三家电信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别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如何通过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和合理安排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不仅丰富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也有利于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目前三家电信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然后选择了 2001年-2018年三家企业港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做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债务结构和股权结构两个方面分别对三家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移动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流动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非线性关系,最优的流动负债率水平为92.76%;滞后一期的无息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无息负债率在92.66%左右的水平对未来企业绩效的提高更为有效;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非线性关系。中国电信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均与企业绩效呈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45.20%和88.14%分别为为较优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率水平;滞后二期的无息负债率与企业绩效之间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提高无息负债率对未来企业绩效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函数关系,最优水平为74.91%。中国联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为负相关关系,降低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更为有效;从债务结构看,提升流动负债率和无息负债率均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从股权结构看,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呈显着的三次函数关系。

黄磊[10](2020)在《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福建省饮用水源地水库富营养化的问题,研究了在三明市饮用水源地东牙溪水库实施的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工程,通过对已实施工程的库区进行采样监测,评估了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对水库沉积物和水生态的改善效果,对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东牙溪水库受到外源和内源的氮磷等营养盐的污染,2013-2016年期间的监测结果表明,水库各断面的溶解氧在5.9 mg/L~12.2 mg/L之间,平均值为9.0 mg/L,一年之中均为夏季最高,表层水体处于超饱和状态,底层水体缺氧;水库水体总氮浓度分布在0.42 mg/L~1.62 mg/L之间,总磷浓度分布在0.01~0.10 mg/L之间,叶绿素a浓度分布在1.1~32.9μg/L之间。2014、2015年夏季水库部分区域爆发以蓝藻门为主的水华现象。在东牙溪水库中实施原位围隔模拟试验,设置单独微纳米曝气、微纳米曝气+微生物组、微纳米曝气+锁磷剂组试验,结果表明,微纳米曝气+锁磷剂组、微纳米曝气+微生物组对藻类总丰度的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2%和78.9%,比单独曝气组提高5.2%和13.9%。2016-2017年,在东牙溪水库坝前区域、牛岭库湾区域以及回瑶库湾区域实施一、二、三期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向水体投加已驯化的原位功能微生物(包括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和光合细菌等),来分解水体中污染物质及藻类残体,各区域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修复实施面积依次为40000 m2、60000 m2和45000 m2,面积之和占水库总面积的15%。2018-2019年,分别采集东牙溪水库六个点位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结果表明,曝气区相对于非曝气区的沉积物总碳平均下降了17.1%,总氮平均下降了10.7%,总磷平均下降了15.4%。通过分析工程实施前后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经工程治理后,沉积物中主要功能菌群变形菌门含量上升了26.4%,包括固氮和聚磷的的细菌,而指示富营养化的绿弯菌门含量下降了9.5%,说明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改善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使好氧菌和有益的功能微生物数量增加。近两年夏季,东牙溪水库不再爆发蓝藻水华。曝气区相对于非曝气区水体的各项指标中,溶解氧平均提高了0.8 mg/L,特别是底层水体溶解氧平均提高了1.0 mg/L,叶绿素a的削减率平均为41.4%,藻类总量削减率平均28.3%,其中蓝藻的削减率平均33.9%,夏季的藻类总量削减率平均为31.9%,较其他季节要高,水体总氮的削减率平均为15.3%,水体总磷的削减率平均为35.7%,可溶性活性磷的削减率平均为26.0%。2019年相对于2018年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改善。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实施三年后,对水库各项水质指标均有改善,对沉积物碳、氮、磷污染有较强的削减作用,水体总磷比总氮削减得多,使得水体的氮/磷比值提高,有利于蓝藻的削减。微纳米曝气结合微生物强化技术对水库型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试验研究结果为富营养化水库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二、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 General Contents of 2002 Issu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 General Contents of 2002 Issues(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给水管网优化模型研究
        1.2.2 给水管网优化算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基础理论
    2.1 管网优化设计目的
    2.2 管网优化设计的思路
    2.3 管网优化设计的内容
        2.3.1 管网布置与定线
        2.3.2 管段流量、管径和水头损失计算
        2.3.3 管网水力计算
        2.3.4 管网设计校核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模型
    3.1 给水管网经济性目标函数
    3.2 给水管网可靠性目标函数
        3.2.1 给水管网可靠性
        3.2.2 可靠性目标函数的确定
    3.3 给水管网水质目标函数
        3.3.1 给水管网水质影响因素
        3.3.2 水质目标函数的确定
    3.4 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建立
        3.4.1 目标函数
        3.4.2 约束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
    4.1 给水管网流量初分配
        4.1.1 常用给水管网流量分配方法
        4.1.2 最短路线法
    4.2 优化设计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4.2.1 供水能量变化系数的确定
        4.2.2 经济流速的确定
        4.2.3 管段虚流量及管径取值范围的确定
    4.3 随机生成管网设计方案
    4.4 近似最优解的确定
        4.4.1 目标函数值的计算
        4.4.2 多目标决策问题的解法
        4.4.3 权重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技术经济参数设定
    5.3 优化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第一节 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第二节 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第三节 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第二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第二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第三节 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第三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第一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第二节 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第三节 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第四章 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第一节 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第三节 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附录二 《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附录三 《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5)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
        1.2.2 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1.2.3 不同天气状况下光能利用效率的变化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土壤和植被特征
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方法
        3.3.1 CO_2通量与气象数据观测
        3.3.2 光能利用效率与环境和生物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环境和生物因子与光能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通径分析
    3.4 数据处理
        3.4.1 通量观测数据处理
        3.4.2 气象和生物因子的计算
        3.4.3 散射辐射和不同天气状况的定义
        3.4.4 光能利用效率的计算
    3.5 研究技术路线
4 光能利用效率的季节动态变化
    4.1 表观光量子效率α的季节动态变化
    4.2 表观光量子效率α的每月动态变化
    4.3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日尺度动态变化
    4.4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季节动态变化
    4.5 光能利用效率LUE的每月动态变化
    4.6 小结
5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动态变化
    5.2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2.1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α的影响
        5.2.2 季节尺度上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LUE的影响
    5.3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3.1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
        5.3.2 日尺度上环境因子对LUE的影响
    5.4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4.1 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对α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4.2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LUE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5 讨论
        5.5.1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5.5.2 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光能利用效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5.6 小结
6 不同天气状况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1 不同天气状况下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1.1 不同天气状况对LUE的影响
        6.1.2 不同天气状况对α的影响
    6.2 不同天气状况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不同天气状况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6.3.2 不同天气状况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小结
7 散射辐射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7.1 散射光合辐射条件下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合特性
    7.2 不同天气状况条件环境因子对散射光合辐射的光合特性的影响
    7.3 不同天气状况条件环境因子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环境因子对光合特性参数的影响
        7.4.2 不同天气状况下环境因子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相互影响
        7.4.3 散射辐射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合特性的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1.1.2 农村住宅能耗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1.3.4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2.1 综合评价法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3.1 评价目标一致
        2.3.2 核心内容相通
        2.3.3 科学的互补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2.5 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3.2 地域气候特征
        3.2.1 地域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3.4.2 能耗构成水平
        3.4.3 调研测试方案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建筑遮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4 遮阳措施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6.4.2 分项权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7.2.2 清单分析
        7.2.3 环境性评价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4 分项权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8.2.1 研究方法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8.3 数学模型
        8.3.1 无量纲化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8.4.1 节能性
        8.4.2 经济性
        8.4.3 环境性
        8.4.4 设计与创新
        8.4.5 评价结果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8.6 试评价
        8.6.1 建筑基本信息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8.7 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情况说明
致谢

(8)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资料概述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三、经济地理空间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变化
        二、核心家庭趋向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小结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小结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附录
    附录一 《庭训琐言》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成长路径的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资本结构
        2.1.2 企业绩效
    2.2 基础理论
        2.2.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2.2.2 新资本结构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
        2.3.2 国内研究
        2.3.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基于财务角度的我国电信企业成长路径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产业改革
        3.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3.2 中国移动发展分析
        3.2.1 中国移动概况
        3.2.2 中国移动成长性、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分析
    3.3 中国电信发展分析
        3.3.1 中国电信概况
        3.3.2 中国电信成长性、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分析
    3.4 中国联通发展分析
        3.4.1 中国联通概况
        3.4.2 中国联通成长性、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分析
第四章 我国电信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对比分析
    4.1 资本结构的对比分析
        4.1.1. 债务结构分析
        4.1.2. 权益结构分析
    4.2 企业绩效的对比分析
    4.3 基于可视化方法的电信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我国电信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 研究假设
        5.2.1. 债务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2.2. 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5.3 变量选取
    5.4 中国移动实证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相关性统计分析
        5.4.4 回归分析及结果
    5.5 中国电信实证分析
        5.5.1 模型构建
        5.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3 相关性统计分析
        5.5.4 回归分析及结果
    5.6 中国联通实证分析
        5.6.1 模型构建
        5.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6.3 相关性统计分析
        5.6.4 回归分析及结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2.1 优化债权结构
        6.2.2 优化股权结构
        6.2.3 提高企业治理水平
        6.2.4 政策支持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水库富营养化概述
    0.2 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0.3 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
    0.4 研究意义及目的
    0.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1章 东牙溪水库概况
    1.1 前言
    1.2 自然环境
    1.3 水质状况
    1.4 水生态状况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围隔试验和工程实施设计
    2.1 前言
    2.2 项目背景
    2.3 工程设备
    2.4 经济性分析与比较
    2.5 围隔设计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试验期间水库天气情况
        2.6.2 围隔内水体溶解氧、pH、透明度的变化
        2.6.3 围隔内水体氮磷浓度的变化
        2.6.4 围隔内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
    2.7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实施工程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改善水库沉积物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沉积物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
        3.3.2 沉积物碳氮元素含量的变化
        3.3.3 沉积物微生物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纳米曝气组合功能微生物技术改善水质及水生态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体溶解氧、pH、透明度的变化
        4.3.2 水体氮磷浓度的变化
        4.3.3 水体藻类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 General Contents of 2002 Issues(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共治视角下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F区为例[D]. 钱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给水管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D]. 张金婷.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4]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研究(1907-1911)[D]. 钟景就. 暨南大学, 2020(04)
  • [5]宁夏盐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光能利用效率动态特征研究[D]. 李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6]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7]长沙地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 刘大昌.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8]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9]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成长路径的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的实证分析[D]. 刘嘉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10]微纳米曝气组合技术应用于东牙溪水库水质改善研究[D]. 黄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Z hong GU OK U Angy Eda X u ex UE B AO 2002年刊总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