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巡礼(论文文献综述)
陈德金[1](2021)在《基于有限元的环氧泡沫端盖冲击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环氧泡沫易碎端盖由于开盖形式简单、易于贮存和耐腐蚀性强,成为目前贮运发射箱端盖研究的热点。为避免弹尖精密设备在冲击过程中受到损坏,易碎端盖在顶破开盖过程中对其冲击性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要求易碎端盖的冲击力严格限制在一定的界限范围内。基于上述环氧泡沫易碎端盖技术要求,建立一套冲击力测试的技术与方法,同时获得环氧泡沫易碎端盖顶破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通过设计环氧泡沫易碎样盖的结构与搭建低速冲击实验装置,利用正交试验与极差分析的方法,对顶破力离散程度较小的铝合金样盖进行冲击试验。获得了冲击性能稳定的铝合金样盖在不同外界影响因素下冲击力的变化规律,给后续环氧泡沫易碎样盖冲击测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际试验相结合的形式,对环氧泡沫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获得环氧泡沫材料的性能参数。并按照实际测试工况,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环氧泡沫易碎样盖在正交试验下的九组参数分别进行计算与冲击试验,获得了不同冲击因素下的仿真分析试验数据以及环氧泡沫易碎样盖冲击力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冲击速度这一因素对冲击力影响程度最大。将仿真结果与试验进行比对,获得了较好的仿真结果。有限元仿真结果和环氧泡沫易碎样盖冲击试验的规律基本一致。结合环氧泡沫易碎样盖的冲击试验与数值模拟所获的结论,将冲击力测试方法应用在某一型号的环氧泡沫易碎端盖产品上,并对其进行冲击试验。端盖冲击变化趋势与样盖变化趋势吻合,端盖小型化试验具有可行性和参考性。冲击测试方法用小型化的样盖做冲击力的趋势预测,冲击过程中数值模拟与实际试验结果相互映照,能给其余型号的环氧泡沫易碎端盖冲破力研究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陈威杨[2](2021)在《层合复合材料口盖机械冲击破坏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计了一种含有预制切口薄弱环节的复合材料口盖试件。采用湿法铺贴、常温真空加压固化工艺制作了口盖试件。对口盖试件开展了冲击试验,使用高速摄像机对冲击过程进行了拍摄记录。建立了含预制切口薄弱环节的复合材料口盖机械冲击开盖有限元分析模型。探究了不同冲击能量、冲击点位置、C型薄弱区缺口设计、冲击头直径对复合材料口盖试件冲击开盖过程的影响,进而对口盖机械冲击破坏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编写了ABAQUS用户自定义VUMAT子程序,在冲击开盖数值分析过程中使用三维HASHIN准则判定纤维损伤,使用PUCK准则判定基体损伤。使用二次应力准则判定二次固化胶层的初始损伤,使用BK准则判定二次固化胶层的分层失效。试验和分析表明:含预制切口薄弱环节的口盖当冲击能量低于口盖开盖阈值时,冲击头会反弹,开盖失败;冲击能量高于开盖阈值且低于贯穿阈值时,口盖能够成功沿预制薄弱环节开盖;冲击能量高于贯穿阈值时,口盖被穿透,开盖失败。在工程中设计口盖可以通过数值分析获得开盖的能量范围,防止冲击头反弹或贯穿口盖,保证口盖能够沿着预制薄弱环节成功开盖;一定冲击能量范围内,冲击能量越高,冲击头与口盖的接触时间越短,接触压力的合力(CFNM)最大值呈小幅度波动式下降;在相同冲击能量下,冲击头剩余速度随着冲击点离口盖BC边距离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冲击过程的能量耗散增加;不同冲击点周围分层损伤面积与其CFNM峰值变化趋势相同;冲击点周围碳纤维层基体拉伸损伤面积与CFNM峰值变化趋势相同;口盖预制切口占比与口盖开盖阈值能量成反比;相同冲击能量下,切口占比与CFNM峰值成反比,与碳纤层基体拉伸损伤面积成反比,与口盖冲击点处分层损伤面积呈反比;冲击能量从开盖阈值能量至一定范围内,不同冲击头直径冲击口盖时,CFNM峰值都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而出现小幅度下降;相同冲击能量下,冲击头直径增加CFNM峰值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冲击点周围碳纤维层基体拉伸损伤面积减少,表明增大冲击头直径可以降低冲击头对口盖试件冲击点处造成的损伤情况。
王岩,景磊,李树茂,李军[3](2019)在《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导弹发射系统的不断发展,对导弹发射装置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发射筒前盖作为导弹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形式和开盖方式也不断的推陈出新,为了满足现代作战的需要,对其又提出了一系列功能性的要求,使其向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方向不断发展。本文介绍了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应用情况,综述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设计要点,并指出目前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艳,李仙会,庄辛[4](2019)在《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别从易碎端盖的开盖形式、外形结构以及碎裂方式等方面详尽论述和总结了我国在易碎端盖的研制方面取得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国内贮运发射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缩短了与国外技术的差距,提升了国内导弹技术的整体水平。最后指出了国内易碎端盖研究尚需努力的方向。
周裕力[5](2019)在《基于船舶运动模拟和预报的垂直装填系统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被大量开采,接近枯竭,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日益重视,与邻国就海洋资源开发的矛盾开始突显;同时,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大增,大量我国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地,由于恐怖主义和海盗等日益猖獗,我国商船在外航行的安全性受到威胁。为保证我国合法的海洋权益并为商船的航行安全提供保障,对我国海军舰船远洋作战能力和远洋补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发射死角的导弹垂直发射技术提高了舰船的攻击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是我国未来舰载导弹发射的新趋势。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导弹垂直装填是保证舰船远洋作战能力的难题。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建立舰载导弹垂直装填系统机械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海洋随机波浪的影响、船舶的波浪载荷响应、系统波浪补偿装置控制方式等因素,对垂直装填系统进行动力学联合仿真,以得到不同海况条件下垂直装填系统的运动响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导弹垂直装填系统的组成,确定了本文的导弹垂直装填作业流程,建立了以波浪补偿装置和垂直装填装置为关键的导弹垂直装填系统。其次,通过波浪模拟仿真的方法,针对船舶在不同海况条件下的摇荡运动进行模拟仿真。建立了随机波浪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和波能谱仿真方法编写波浪模拟程序并建立了船舶运动模拟仿真平台。利用该平台,得到随机波浪波能谱仿真曲线、横纵摇方向上的波高模拟曲线、波倾角模拟曲线以及船舶横、纵摇运动角模拟仿真曲线。然后,通过时域和频域内两种短期预报的方法对垂直装填作业时两船舶的相对运动状态进行仿真预报。利用波浪模拟仿真得到的数据,验证了AR预报模型的可行性,对基于时序AR自回归模型的船舶运动短期预报进行了仿真验证和误差分析,比较各方法的预报精度和适用条件。最后,分析了两轴稳定平台的波浪补偿原理,进行了姿态解算,得到了平台位姿(上平台面倾角)与横、纵摇轴伸长量关系。使用ADAMS和MATLAB对导弹垂直装填系统进行动力学联合仿真,在保证机械系统建模完整性的同时保证系统控制的准确性,提高了仿真精度,确保了试验条件与真实海洋环境的相似性,得出了不同海况条件下系统的响应,为虚拟样机的优化提供数据参考。
马璐[6](2019)在《超近程垂发导弹弹道优化与控制系统参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垂直发射导弹的系统反应能力快速,发射效率高,360度无发射死角,装弹量大,有利于通用化、模块化,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成本低等优点。但是导弹在飞行时存在大攻角机动的过程,气动非线性现象十分明显,同时超近程导弹的飞行距离和系统响应时间都很短,要求控制系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动态品质。本文以超近程垂发导弹为研究对象,进行弹体非线性气动力和力矩建模、弹道优化及推力方案一体化设计、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针对超近程垂发导弹快速转弯存在大攻角机动飞行的特点,对弹体所受力和力矩进行气动分析,建立了描述导弹进行大攻角转弯时非线性力和力矩模型、控制模型、导弹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为本文后续研究搭建了基础理论模型。其次,导弹在快速转弯阶段发动机推力和弹体运动存在耦合现象。根据垂直发射导弹的飞行特性将弹道进行分段设计,把原问题转换为参数规划求解问题,设计导弹的飞行状态参数约束条件,建立导弹多约束多优化变量多飞行阶段条件下弹道优化模型。基于hp-伪谱法将弹道优化问题转变成非线性规划问题,从而得到方案弹道。第三,结合导弹大攻角机动飞行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方案弹道优化结果,设计了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Backstepping方法的非线性姿态控制律。控制器设计中会出现微分膨胀现象,根据动态面法设计低通滤波器来估计微分项,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说明Backstepping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跟踪精度和稳定性。基于三通道控制模型设计非线性控制律来解决通道之间的运动和惯性耦合项。根据六自由度运动模型进行仿真说明导弹控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第四,考虑到非线性气动不确定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设计非线性干扰观测器(NDO),提出了基于NDO的Backstepping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一定的自抗扰能力,动态品质良好。第五,由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设计结构比较复杂,而滑模控制结构简单,对内部参数摄动具有“不变性”,结合滑模控制和Backstepping控制各自的优点,设计了基于滑模的Backstepping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基于滑模的Backstepping控制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李文龙,周光明,刘畅,蔡登安,陆方舟[7](2016)在《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失效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进行失效性能分析,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基于Mises准则,计算了薄弱区结构在不同载荷工况下的失效载荷,同时绘制了强度包络线,并进一步分析了薄弱区的结构参数对其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分别增加薄弱区的搭接厚度和搭接长度,其承载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并进行冲破实验,实际结果与设计冲破压力吻合较好,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刘成生,张卿[8](2016)在《方位连续旋转垂直发射飞行器仿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分析三轴仿真转台模拟方位可连续旋转的垂直发射飞行器姿态运动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够模拟飞行器俯仰、滚动姿态不小于±180°变化范围并且航向姿态变化无限大的四轴仿真转台方案,进行四轴转台结构布局分析和控制建模,并设计基于"切换运动机制"的四轴协调运行控制规律,完成转台控制过程中的平滑切换措施设计及仿真验证。证明了四轴仿真转台及其协调运行控制方案,为方位连续旋转的垂直发射飞行器全程飞行姿态运动的模拟提供了一种连续、实时、高效的仿真方法。
余洪浩[9](2016)在《冲破式方形多瓣易碎盖的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导弹发射系统的重要组成,导弹盖既需要承受导弹贮存时发射箱内的贮存压力,保证箱内惰性气体不外泄,同时也需要在冲破压力值破坏,及时打开让导弹发射。传统发射箱盖通常是金属制成,采用机械打开或是爆破打开的方式开启。该种导弹盖不但存在质量大、机构复杂、反应慢等缺陷,而且故障率高、容易损伤内部弹头。使用复合材料替代原金属制作导弹盖具有质量轻、耐腐蚀、开启迅速等优点,所以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复合材料易碎盖需要导弹发射时尾部发出的燃气流冲开,飞出的分离体携带着很大的能量,会对周围的人或设备造成危险,所以本文针对方形的发射箱提出了方形多瓣复合材料易碎盖,对其进行了结构设计、力学性能分析和试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设计了发射箱盖的外形尺寸,将多瓣易碎盖结构分成了底边法兰、薄弱区和分离体三部分,其中分离体由4瓣子盖通过薄弱区结构胶结而成。根据不同的分离体分割方式将发射箱盖分成了两种。初步通过有限元计算考察了发射箱盖的应力水平,对整体箱盖进行了铺层设计,通过对比不同胶接结构选择双面搭接对接胶结接头作为薄弱区结构。第二部分对薄弱区两个主要影响强度的参数进行了量化模拟和趋势影响分析,通过有限元和试验结合分析的方法,发现了搭接厚度与搭接长度的变化对强度影响的规律,为本文选取具体的复合材料胶接接头的具体形式提供了数据参考和选取依据。第三部分采用有限元研究了多瓣易碎盖的刚度和强度。采用高压气体流动冲击的方法模拟了导弹发射时燃气流对发射箱盖的冲击,1ms的时间内箱盖从开始承压到破坏。建立发射箱盖整体模型,校核在保压气密工况、外压工况和内压冲破工况下的刚度和强度。对两种薄弱区位置的易碎盖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种工况下的模拟计算,两种易碎盖同时满足保压气密条件,冲破压力下正切式易碎盖受载时应力分布均匀,应力水平更小,因此更容易控制。第四部分制作了正切式和对角式多瓣易碎盖数个,用模拟发射装置对两种易碎盖进行了保压气密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易碎盖气密性良好;对其进行外压试验,发现两种易碎盖并未发生损伤;对其进行内压冲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比两种易碎盖优劣,并讨论产生原因,确定本文最终研制结果。
曹然,周光明,钱元,蔡登安,黄翔[10](2015)在《复合材料易碎盖薄弱区结构的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复合材料易碎盖薄弱区结构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提出了薄弱区结构参数化设计方法。对发射箱盖整体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薄弱区局部模型分析的边界条件和载荷。计算薄弱区结构模型在11种拉弯耦合载荷作用下的承载能力,绘制强度包络线,分析了薄弱区内外侧搭接布条的长度与厚度对其性能的影响。根据最大主应力强度准则,计算得到薄弱区结构在不同拉弯比例下的强度随结构参数变化的曲线,进而对薄弱区结构进行参数化设计。根据参数化设计方法,设计了2种易碎盖进行冲破实验。结果表明,搭接长度主要影响薄弱区结构的剪切强度,而搭接厚度主要影响薄弱区结构的拉伸强度;设计结果与实验结果差距在10%左右,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二、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巡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的环氧泡沫端盖冲击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贮运发射箱盖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端盖结构设计 |
1.2.2 端盖仿真分析 |
1.2.3 冲击模拟试验 |
1.3 论文的创新及意义 |
1.4 本文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端盖冲击测试方法设计 |
2.1 冲击试验方法设计 |
2.1.1 样盖的结构设计 |
2.1.2 正交试验的选用与参数的确定 |
2.1.3 低速冲击试验装置的搭建 |
2.1.4 冲击测试方法流程 |
2.2 铝合金样盖冲击试验及趋势分析 |
2.2.1 铝合金样盖冲击试验 |
2.2.2 合金样盖正交试验趋势分析 |
2.2.3 端盖开盖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端盖冲击测试方法分析与验证 |
3.1 有限元简述 |
3.1.1 Ansys workbench |
3.1.2 显式动力学 |
3.1.3 有限元仿真分析流程 |
3.2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3.2.1 环氧树脂参数性能参数 |
3.2.2 网格划分 |
3.2.3 失效形式 |
3.2.4 边界条件和载荷 |
3.2.5 接触设置 |
3.3 环氧泡沫样盖冲击试验 |
3.4 仿真与试验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冲击测试方法在环氧泡沫易碎端盖上的应用 |
4.1 环氧泡沫易碎盖结构设计 |
4.1.1 整体结构形态设计 |
4.1.2 冲击部位结构设计 |
4.2 端盖制备 |
4.3 冲击试验设备与工装 |
4.4 数值模拟 |
4.5 冲击试验 |
4.6 冲击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层合复合材料口盖机械冲击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复合材料概述 |
1.1.2 复合材料口盖冲击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法概述 |
2.1 冲击动力学的有限元法 |
2.2 接触 |
2.2.1 接触的离散方法 |
2.2.2 接触约束方法 |
2.2.3 接触的追踪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层合复合材料理论及失效判据 |
3.1 经典层合板理论 |
3.2 各向异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
3.3 层合复合材料损伤理论 |
3.3.1 复合材料失效判据 |
3.3.2 刚度退化方案 |
3.3.3 COHESIVE单元介绍 |
3.3.4 COHESIVE单元的本构模型 |
3.4 用户自定义子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材料口盖试件的设计与制备 |
4.1 口盖材料 |
4.2 口盖试件设计与制备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冲击试验 |
5.1 试验设备 |
5.2 试验方案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口盖的冲击开盖仿真 |
6.1 口盖冲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6.1.1 口盖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1.2 口盖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6.2 基于python语言的口盖参数化建模 |
6.3 冲击能量对口盖的影响 |
6.4 冲击点位置对口盖的影响 |
6.5 C型薄弱区缺口占比对口盖的影响 |
6.6 冲击头直径对口盖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应用现状 |
2.1 燃气开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2.2 燃气扰动波气流开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2.3 弹头冲击开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3 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结构设计研究情况 |
3.1 复合材料前盖外形结构设计 |
3.2 复合材料前盖薄弱区结构设计 |
4 结语 |
(4)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的开盖形式 |
1.1 燃气开盖 |
1.2 顶破开盖 |
1.3 燃气冲击波开盖 |
2 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
2.1 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的外型设计与优化 |
2.2 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碎裂方式的设计 |
2.2.1 设置应力薄弱区 |
2.2.2 拓扑自锁结构控制破碎方式 |
3 结束语 |
(5)基于船舶运动模拟和预报的垂直装填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垂直装填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波浪模拟与波浪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船舶运动预报和波浪载荷短期预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ADAMS与 MATLAB联合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导弹垂直装填仿真试验平台设计 |
2.1 引言 |
2.2 导弹垂直装填作业全流程分析 |
2.3 仿真试验平台整体构架设计 |
2.4 导弹垂直装填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2.4.1 波浪补偿装置的设计 |
2.4.2 垂直装填装置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随机波浪载荷下船舶运动模拟仿真 |
3.1 引言 |
3.2 船舶运动仿真原理及数学模型建立 |
3.2.1 海洋波浪数学模型描述 |
3.2.2 海洋波浪模拟方法及数学模型建立 |
3.2.3 船舶摇荡运动模拟方法及数学模型建立 |
3.3 船舶运动模拟仿真工具 |
3.4 船舶运动模拟仿真案例分析 |
3.4.1 波能谱仿真案例分析 |
3.4.2 波浪模拟仿真案例分析 |
3.4.3 船舶摇荡运动仿真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垂直装填作业船舶运动短期预报 |
4.1 引言 |
4.2 基于自回归法的船舶运动短期预报 |
4.2.1 AR模型 |
4.2.2 优化AR预报模型的确定 |
4.2.3 船舶运动短期预报工具 |
4.2.4 船舶运动短期预报仿真流程 |
4.2.5 基于MATLAB的 AR短期预报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导弹垂直装填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ADAMS和 MATLAB软件简介 |
5.2.1 ADAMS软件简介 |
5.2.2 MATLAB/Simulink简介 |
5.3 波浪补偿装置虚拟样机建模 |
5.3.1 波浪补偿装置运动学分析 |
5.3.2 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 |
5.3.3 机械仿真模型的建立 |
5.4 ADAMS和 MATLAB联合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6)超近程垂发导弹弹道优化与控制系统参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垂直发射武器现状 |
1.2.2 弹道优化研究现状 |
1.2.3 垂直发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干扰观测器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超近程垂发导弹数学模型 |
2.1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
2.1.1 坐标系定义 |
2.1.2 坐标系间的转换 |
2.2 超近程垂发导弹受力和力矩分析 |
2.2.1 非线性气动力和力矩建模 |
2.2.2 作用在超近程垂发导弹的力 |
2.2.3 作用在超近程垂发导弹的力矩 |
2.3 超近程垂发导弹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
2.3.1 基本假设 |
2.3.2 质心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
2.3.3 绕质心转动的动力学方程 |
2.3.4 质心运动的运动学方程 |
2.3.5 绕质心转动的运动学方程 |
2.3.6 几何关系方程 |
2.3.7 超近程垂发导弹空间运动方程组 |
2.3.8 超近程垂发导弹控制系统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超近程垂发导弹弹道优化设计 |
3.1 弹道优化设计设计描述 |
3.1.1 优化设计需求 |
3.1.2 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 |
3.1.3 优化模型 |
3.2 基于hp-自适应伪谱法的弹道优化设计 |
3.2.1 自适应伪谱法迭代原则 |
3.2.2 自适应伪谱法优化流程 |
3.2.3 弹道优化一体化设计 |
3.2.4 优化结果与分析 |
3.3 优化模型敏感性分析 |
3.3.1 Morris法 |
3.3.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超近程垂发导弹Backstepping控制参数设计 |
4.1 Backstepping控制方法 |
4.2 俯仰通道自动驾驶仪设计 |
4.2.1 基于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 |
4.2.2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4.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基于Backstepping控制的六自由度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NDO的超近程垂发导弹Backstepping控制参数设计 |
5.1 干扰观测器 |
5.1.1 干扰观测器的原理 |
5.1.2 干扰观测器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 |
5.2 基于NDO的 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 |
5.3 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超近程垂发导弹滑模Backstepping控制参数设计 |
6.1 滑模变结构控制 |
6.1.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不变性 |
6.1.2 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思想 |
6.2 改进全局滑模面设计 |
6.3 基于滑模Backstepping控制器设计 |
6.4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6.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论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失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弱区结构 |
2 有限元分析 |
2.1 材料失效准则 |
2.2 球面薄弱区有限元分析 |
2.3 柱面薄弱区有限元分析 |
3 实验验证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9)冲破式方形多瓣易碎盖的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复合材料发射箱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多瓣式复合材料易碎盖结构设计 |
2.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 |
2.1.1 强度设计原则 |
2.1.2 刚度设计原则 |
2.2 方形多瓣易碎盖技术要求 |
2.3 方形多瓣式易碎盖结构设计 |
2.3.1 易碎盖外形设计 |
2.3.2 分离体结构设计 |
2.3.3 方形多瓣式易碎盖主体材料选择 |
2.4 方形多瓣易碎盖铺层设计 |
2.5 易碎盖薄弱区结构设计 |
2.5.1 薄弱区结构类型选择 |
2.5.2 薄弱区结构几何参数 |
2.6 小结 |
第三章 易碎盖薄弱区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基本力学参数 |
3.2.1 试验测定参数 |
3.2.2 其他参数计算 |
3.3 薄弱区参数对其强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瓣易碎盖刚度与强度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导弹发射过程分析 |
4.3 方形多瓣式易碎盖有限元模型 |
4.3.1 整体方形易碎盖有限元模型 |
4.3.2 含薄弱区局部有限元模型 |
4.4 整体模型承压有限元分析 |
4.4.1 内压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4.4.2 外压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
4.5 含薄弱区模型承压有限元分析 |
4.5.1 易碎盖局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
4.5.2 薄弱区有限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瓣易碎该制作成型与实验比较 |
5.1 引言 |
5.2 方形易碎盖制作成型 |
5.2.1 易碎盖选材 |
5.2.2 成型工艺 |
5.3 多瓣易碎盖冲破实验 |
5.3.1 方形多瓣式易碎盖保压气密实验 |
5.3.2 方形多瓣式易碎盖外压工况实验 |
5.3.3 方形多瓣易碎盖内压冲破实验 |
5.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设计方案比较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复合材料易碎盖薄弱区结构的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薄弱区细观结构 |
2强度准则 |
2.1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2.2强度准则 |
3有限元模拟 |
3.1整体有限元模拟 |
3.2局部有限元模拟 |
4结果分析 |
5实验验证 |
5.1实验方法 |
5.2实验结果 |
6结论 |
四、舰载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巡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的环氧泡沫端盖冲击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与应用[D]. 陈德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2]层合复合材料口盖机械冲击破坏机理研究[D]. 陈威杨.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1
- [3]复合材料发射筒前盖的研究进展[J]. 王岩,景磊,李树茂,李军. 纤维复合材料, 2019(03)
- [4]导弹贮运发射箱易碎端盖研究进展[J]. 张艳,李仙会,庄辛.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19(03)
- [5]基于船舶运动模拟和预报的垂直装填系统仿真研究[D]. 周裕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6]超近程垂发导弹弹道优化与控制系统参数设计研究[D]. 马璐.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复合材料多瓣易碎盖薄弱区结构失效性能研究[J]. 李文龙,周光明,刘畅,蔡登安,陆方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2016(12)
- [8]方位连续旋转垂直发射飞行器仿真方法研究[J]. 刘成生,张卿. 系统仿真学报, 2016(06)
- [9]冲破式方形多瓣易碎盖的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 余洪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10]复合材料易碎盖薄弱区结构的参数化设计[J]. 曹然,周光明,钱元,蔡登安,黄翔. 固体火箭技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