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

加强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

一、强化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提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王君[2](2021)在《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趋势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应用,提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层面决策方法对于提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优化高等院校办学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自由发展、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各大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但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面临着高层认识不统一、管理流程不严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监督评价和内控环境等深层次因素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深层角度来解决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各层面问题所带来的挑战。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涉及到学校主体、监督部门、校办企业,甚至是校外实体和个人等,对其进行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多种学科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涵盖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博弈论、统计学及控制论等多种学科原理,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提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结合了多种模型和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到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风险、成本效益、监管模式、决策绩效及系统优化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夯实了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决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将高等院校视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提出了内部控制风险评价目标与指标层级结构,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了设计和预处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评价,得出了样本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为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其次,采用关系矩阵方法对我国高校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始终是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采用了博弈论中的关系矩阵方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剖析了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和适度内部控制问题,在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和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并对高校主体和监督部门的关系情景进行了讨论。接着,采用粒子群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决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独立单元和分校区的监管涉及到路径优化问题,其内部控制监管模式是建立在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的基础上,基于此,本文构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集中—分散”巡视路径优化模型,引入了粒子群优化算法,选取并对比分析四种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安全监管中心巡视路径优化问题设计了编码系统,并进行了仿真求解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可动态调整的优化路径策略,以适应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的需要。然后,采用AHP-FCE模型对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内部控制绩效是高等院校内容控制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状况,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问题,界定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象、问题和评价原则,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目标原则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AHP-FCE算法原理,构建了AHP-FCE评价模型,并采用了AHP-FCE模型对案例高等院校的内部控制绩效进行了实证评价,为高等院校提高内部控制绩效提供了参考。最后,以系统论为工具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决策问题。基于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体系,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并对高等院校多方面问题进行了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论演化和实践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角度,从单位和业务两个层面提出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方案,以便夯实我国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基础,为解决我国高等院校深层次内部控制问题提供了优化策略。

杜方正[3](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周帆舟[4](2020)在《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不断丰富,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越来越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有利于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核,还有利于加强管理工作,增强治理效果。但国有建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聚焦在分支机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生产经营基层一线负责的项目经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极少。项目经理作为工程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在项目履约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有责任对业主及社会负责,另一方面需要满足公司下达的目标管理要求。而长期以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审计往往关注项目经济效果,对综合绩效水平评价较少,没有对项目经理履职情况和个人能力进行综合的考量,项目经理提拔、任用及奖惩缺少充分的依据。对项目经理监督评价环节的缺失,企业选人用人会产生一定风险的同时,还可能因监管宽松导致项目经理的履职不当、廉洁风险等,情节严重的可能对建筑企业形象及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开展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项目经理履职情况,则能发挥经济责任导向作用,促进项目经理履职能力提升,规范项目管控及选人用人程序,降低组织风险。ZJS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年产值规模120亿元,在施项目92个。近年来项目经理频繁调动、离任的同时,管理层也认识到对离任项目经理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ZJS集团新增项目经理审计数量逐年增加,但依旧是依托项目内控审计进行,对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缺少体系化的建设,项目经理评价及结果运用单一,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更不利于组织风险防控。本文结合国有建筑施工企业ZJS集团审计工作现状,通过文献整理及实地研究,分析了在内外环境需求下,ZJS集团开展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必要性。再通过梳理ZJS集团审计工作体系较为成熟的优势,总结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可行性,并分析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立项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成果运用阶段及工作保障层面面临的难点和原因,以此构建了审计体系方案。审计体系主要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和成果运用三个部分构建,辅以保障措施,并通过访谈相关使用者,预期体系效果。具体看,审计立项上保证审计开展依据充分;审计实施上加强组织筹划和审前调研,完善审计内容和搭建评价模型;成果运用上多措施使用审计结果、加强后续整改落实。在审计保障措施上,加强审计影响、审计团队、审计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工作,从而促进ZJS集团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系,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加强基层组织监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何鑫波[5](2020)在《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价值增值是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而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面临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压力,强化内部审计管理,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加强管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内部审计增值为目的,在内部审计相关概念及受托责任、全面风险管理、价值链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TX企业内部审计开展情况,根据平衡计分卡对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考察,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开展等级评价。研究显示,当前TX企业在增值型内部审计方面的增值功能处于中等状态,根据对TX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调研及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TX企业在内部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基础能力方面增值功能差。基于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原则,优化集组织、人员、业务、制度、流程为一体的完整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同时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进而帮助企业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向佳欣[6](2020)在《基于PDCA循环的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水利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对水利基建项目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则是掌握基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水务公司经营管理状况、内部风险控制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水利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涉及金额巨大、事项繁杂、综合性极强,而传统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仅为项目完工后竣工决算审计,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利于基建项目的管理。因此,应及时调整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模式,由仅为事后竣工决算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同时进行的全过程跟踪审计,达到事前预防、事中解决、事后改进,提高水务公司审计部的内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更好的发挥内审监督、评价和服务职能,促进水利基建项目更好的实现营运目标。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以S水务公司为例,运用PDCA循环理论研究了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及其优化问题。本文首先从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出发,简述了内部控制理论、受托责任理论、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理论,随后引出PDCA循环在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在PDCA循环模式下开展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的关键点。然后对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现状进行简要论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PDCA循环模式进行优化分析并提出了实施内部审计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在计划P阶段,主要从内部审计项目的确定、开展审计前期调查、明确内部审计定位进行优化;在实施D阶段,主要从加强内审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优化;在检查C阶段,主要从严格落实三级复核制度、妥善保管审计工作底稿和建立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优化;在行动A方面,主要从加强后续审计、对内部审计责任进行追究、对内审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对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发现其内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方案,对于其他水利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证明PDCA循环理论不仅有助于健全基建项目内审工作各环节工作流程和具体内容,推动内审范围全覆盖实现内审闭环,也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水务公司审计部价值形象。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高晓霞[8](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蒋荣[9](2019)在《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市场化改革力度的日渐加大和国际合作增多,市场规则愈加公开、透明和开放。同时,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生产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迫使企业积极参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来深化改革。内部审计作为建设项目中一项重要的监督和完善内部控制的产物,被认为是组织自身的“免疫系统”,我国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还通过修订相关准则来配合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能够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能够降低项目审计风险,强化内部控制和约束机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保障项目的平稳运行。由于建设项目存在着生产参与部门众多、组织结构复杂、作业连续性高、资金密集度高等特点,加上内部审计信息不对称、内审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内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等多种现实问题导致内审质量普遍不高,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不利于项目持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建设项目必须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避免审计失败是企业内部审计亟需解决的。本文基于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理论分析,对油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包括如下内容: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概述国内外关于审计风险理论研究现状,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进行了说明。其次,详细阐述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及特点,分析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以及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审计风险评价工作流程等相关理论。再次,在通过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总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整理和分析出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因素,结合调查法的结果,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进行了筛选和分析,最终确定了由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的总水平为目标层,审计环境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审计项目风险和内审人员能力风险为准则层以及17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确定风险等级,其中确定指标权重选用层次分析法。最后本文选择江苏油田分公司负责实施设计施工的昆仑燃气浙江分公司长兴-湖州输气管道工程对其进行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根据建设项目4个准则层的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大小排序,案例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等级排序为:审计项目风险>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内审人员能力风险>审计环境风险;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制度、人员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马薇[10](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强化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2)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
        2.1.2 COSO内部控制理论
        2.1.3 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
        2.2.1 基本范围
        2.2.2 框架体系与概念模型
    2.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系统论
        2.3.2 PDCA循环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控制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决策研究
    3.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3.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3.1.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价目标
        3.1.3 指标层级结构及确认
    3.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体系分析
        3.2.2 指标权重设计
    3.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指标的预处理
        3.3.1 一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3.2 二级评价指标得分情况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风险实证分析
        3.4.1 支持向理机原理
        3.4.2 模型参数设计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研究
    4.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决策分析
        4.1.1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效率分析
        4.1.2 基于成本收益模型的高等院校适度的内部控制分析
    4.2 基于关系矩阵构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模型
        4.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决策分析假设
        4.2.2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成本分担的关系矩阵
        4.2.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基于声誉价值的关系矩阵
    4.3 基于关系矩阵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成本收益情景分析
        4.3.1 基于成本分解的情景假设
        4.3.2 基于效益分解的情景假设
        4.3.3 高等院校主体和上级部门关系的情景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监管模式决策研究
    5.1 问题描述与数学建模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1.3 数学建模
    5.2 监管模式决策算法体系
        5.2.1 算法提出
        5.2.2 总体框架
        5.2.3 变体对比
    5.3 监管模式决策实证分析
        5.3.1 编码解码
        5.3.2 算例设计
        5.3.3 参数设置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AHP-FCE算法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决策研究
    6.1 案例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概况
        6.1.1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基本状况
        6.1.2 高校内部控制的基础性评价
    6.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问题与原则
        6.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问题
        6.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的评价原则
    6.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决策的实证分析
        6.3.1 AHP-FCE算法原理
        6.3.2 AHP-FCE评价模型建立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系统论的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决策研究
    7.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问题诊断
        7.1.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方法
        7.1.2 高校内部控制系统问题的诊断分析
    7.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7.2.1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原则
        7.2.2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的目标
    7.3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单位层面的优化方案
        7.3.1 数据采集
        7.3.2 优化方案
    7.4 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业务层面的优化方案
        7.4.1 数据采集
        7.4.2 优化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位层面指标、要点及评价操作细则
附录B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C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附录D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度问卷
附录E 影响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现实度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本章小结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及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权力制衡理论
        2.2.3 项目经理责任制理论
        2.2.4 平衡计分卡理论
    2.3 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概念
        2.3.1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2.3.2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
        2.3.3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和范围
3 ZJS集团审计现状及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
    3.1 ZJS集团背景
    3.2 ZJS集团审计工作现状
    3.3 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分析
        3.3.1 外部因素分析
        3.3.2 ZJS集团内部因素分析
        3.3.3 ZJS集团开展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4 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路径分析
    4.1 ZJS集团开展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可行性基础
        4.1.1 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领导机制
        4.1.2 运用成熟的审计统筹协同机制
        4.1.3 积累丰富的项目审计内容和方法
    4.2 开展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4.2.1 审计立项阶段的问题及分析
        4.2.2 审计实施阶段的问题及分析
        4.2.3 审计成果运用阶段的问题及分析
        4.2.4 工作保障方面的问题及分析
    4.3 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的框架
5 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策略及预期效果
    5.1 明确审计立项制度依据
        5.1.1 识别审计对象
        5.1.2 规范审计实施主体
        5.1.3 明确审计期间和范围
    5.2 提升审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5.2.1 统筹审计组织模式
        5.2.2 推动审前调研工作
        5.2.3 完善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5.2.4 搭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经济责任评价模型
    5.3 推进审计成果运用落实
        5.3.1 拓宽审计结果应用范围
        5.3.2 建立后续整改跟踪督办机制
    5.4 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保障措施
        5.4.1 提高内部审计影响力
        5.4.2 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和培养
        5.4.3 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
        5.4.4 推动审计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
    5.5 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的预期效果
        5.5.1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体系
        5.5.2 提供选人用人客观依据
        5.5.3 加强基层项目监督
6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内部审计与企业治理关系的相关研究
        1.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1.2.3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路径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及发展
        2.1.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涵义及其体系内容
    2.2 平衡计分卡
        2.2.1 平衡计分卡的内涵
        2.2.2 平衡计分卡模型
    2.3 其他理论基础
        2.3.1 受托责任理论
        2.3.2 价值链理论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现状及评价
    3.1 TX企业基本情况
    3.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现状
        3.2.1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组织建设及人员配置
        3.2.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具体业务内容
        3.2.3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文化和制度建设
        3.2.4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信息技术资源配置
        3.2.5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
    3.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评价分析
        3.3.1 指标维度确定
        3.3.2 体系的权重设计
        3.3.3 评价结论
第四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
    4.1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优化原则
        4.1.1 一致性原则
        4.1.2 前瞻性原则
        4.1.3 效益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组织优化
        4.2.1 实行分级负责制和垂直管理模式
        4.2.2 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的双重监管模式
    4.3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人员优化
    4.4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优化
        4.4.1 拓宽内审业务范围
        4.4.2 改善业务的内部审计方式
    4.5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制度优化
        4.5.1 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4.5.2 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考评与奖惩制度
        4.5.3 增加风险管理制度中再监督内容
    4.6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操作流程优化
第五章 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5.1 健全审计文化建设
        5.1.1 内部审计精神文化建设
        5.1.2 内部审计物质文化建设
    5.2 拓宽各部门的沟通渠道
    5.3 建立学习型组织
    5.4 构建审计整改的评价机制
    5.5 搭建一体式信息化数据库技术平台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PDCA循环的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内部审计
        1.3.2 基建项目内部审计
        1.3.3 PDCA循环内部审计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内部控制理论
    2.2 受托责任理论
    2.3 工程项目管理理论
    2.4 PDCA循环理论
3 PDCA循环在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中的适用性分析
    3.1 PDCA循环与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在联系
    3.2 PDCA循环在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中的作用机制
4 S水务公司及其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现状
    4.1 S水务公司概况
    4.2 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概况
    4.3 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现状
        4.3.1 S水务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人员情况
        4.3.2 确定基建项目审计模式和目标
        4.3.3 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实施情况
5 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剖析
    5.1 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决策、计划阶段问题剖析
        5.1.1 审计立项流于形式
        5.1.2 基建项目内审职责与管理职责存在交叉导致内审定位模糊
    5.2 内部审计现场实施、审计报告阶段问题剖析
        5.2.1 内审人员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基建项目内审需求
        5.2.2 内部审计手段滞后
        5.2.3 施工阶段审计不严格
    5.3 审计质量检查阶段问题剖析
        5.3.1 三级复核不到位
        5.3.2 未妥善保管审计工作底稿
        5.3.3 没有系统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5.4 审计成果跟踪阶段问题剖析
        5.4.1 审计整改效果不佳,内审结果利用率低
        5.4.2 内部审计人员责任追究不到位
6 基于PDCA循环的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优化方案
    6.1 优化思路与基本原则
        6.1.1 优化思路
        6.1.2 基本原则
    6.2 计划(plan)阶段内部审计优化措施
        6.2.1 科学地确立基建项目内部审计项目
        6.2.2 明确内部审计定位
    6.3 实施(do)阶段内部审计优化措施
        6.3.1 优化审计队伍建设
        6.3.2 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6.3.3 明确施工阶段各环节审计工作
    6.4 检查(check)阶段内部审计优化措施
        6.4.1 严格落实三级复核制度
        6.4.2 妥善保管审计工作底稿
        6.4.3 基于平衡计分卡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
    6.5 处理(action)阶段内部审计优化措施
        6.5.1 强化后续审计,推动审计闭环的实现
        6.5.2 根据审计结果建立内审人员考核机制
    6.6 内部审计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6.1 思想保障
        6.6.2 制度保障
        6.6.3 人才保障
        6.6.4 数据保障
        6.6.5 技术保障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念、特征及作用
        2.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涵义
        2.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征
        2.1.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
    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基本理论
        2.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类型
        2.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程序
        2.2.3 内部控制理论
        2.2.4 审计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概述
        2.3.1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2.3.2 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目标
        2.3.3 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流程
    2.4 研究方法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行性
        2.4.2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2.4.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2.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
    2.5 本章小结
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3.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3.1.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3.1.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风险
    3.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及分析
        3.2.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选取来源
        3.2.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影响因素选取分析
    3.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因素的筛选
        3.3.1 问卷的编制
        3.3.2 问卷发放与实施
        3.3.3 结果分析
    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4.1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4.2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定义
        3.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案例分析
    4.1 项目基本情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项目概况
        4.1.3 案例项目实施组织——江苏油田的组织结构
        4.1.4 江苏油田内部审计组织
        4.1.5 项目方案及主要工程量
        4.1.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 项目内部审计分析
        4.2.1 总投资分析
        4.2.2 项目审计分析基本内容
        4.2.3 成本费用计算及分析
    4.3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1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集
        4.3.2 模糊综合评价集的设定
        4.3.3 计算各级指标权重
        4.3.4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矩阵
        4.3.5 内部审计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6 结果分析
    4.4 内审风险多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4.1 风险管理重要性排序分析
        4.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结果
    4.5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文不足之处和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10)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主要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一、国家治理
        二、国家审计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国家治理理论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第一节 现实困境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第二节 生成机理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四、利益协调困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三、组织关系厘定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二、审计职能转型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一、内生机制
        二、外部机制
        三、联接机制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强化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多模型决策方法研究[D]. 王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4]ZJS集团项目经理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研究[D]. 周帆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TX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优化研究[D]. 何鑫波.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PDCA循环的S水务公司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研究[D]. 向佳欣.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风险评价研究[D]. 蒋荣. 扬州大学, 2019(06)
  • [10]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加强内部审计是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需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