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蒗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昌威,叶征宇,曹云,王超[1](2021)在《云南宁蒗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文中认为宁蒗盆地地处扬子古陆块的活动边缘,在构造上亦属吸纳和调节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应力应变的构造转化带。为了研究云南宁蒗地区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及盆地类型,通过对宁蒗地区开展的数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分析了宁蒗盆地内部及相邻地区的构造格架特征,认为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均受控于断裂;通过对宁蒗新生代盆地的沉积建造、控盆构造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地质背景的研究,认为宁蒗盆地是比较典型的走滑拉分盆地,其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盆地拉分打开阶段、始新世初至始新世末拉分盆地沉积阶段、始新世末至中新世盆地改造阶段。
马中良,谭静强,赵晗,郑家锡,赵中熙[2](2020)在《云南禄劝地区泥盆系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随着四川盆地海相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新区、新层系的油气勘探逐渐提上议程。云南地区泥盆系泥页岩在局部地区广泛分布,有机质丰度较高,但钻井工作很少,研究较为薄弱,油气富集情况不明。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中泥盆统华宁组发现了液态油苗。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苗与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亲缘关系较好;中泥盆统华宁组三段的泥灰岩整体沉积于强还原—还原环境,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也有来自高等植物的贡献,已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油气生成能力,生烃能力与Ⅱ1型烃源岩相当;康滇古陆西缘泥盆系泥灰岩有过生油气过程,生成的原油以饱和烃和芳香烃为主,且保存条件好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页岩油气和常规油气勘探前景。
邓敏,程锦翔,王正和,余谦,张海全,张娣,陆俊泽[3](2020)在《盐源—宁蒗地区早泥盆世古地理特征及油气潜力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探索康滇地轴以西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通过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与钻孔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结合,对盐源—宁蒗地区下泥盆统黑色页岩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盐源—宁蒗地区早泥盆世古地理主要受康滇古陆及古特提斯构造域的构造活动控制,靠近金-箐断裂地区发育滨岸-潮坪相,古隆起围限区出现局限海湾相,远离隆起的西北部地区发育台地、陆棚、盆地相;大瓜坪组(早泥盆世晚期)发育黑色页岩(局部地区发育硅质泥岩),在羊排喜—岩口一带分布较为稳定、厚度大(20~100m),普遍含钙质,有机碳含量较高,具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热演化程度适中,是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富集有利层位;黑色页岩主要发育在局限海湾环境中,羊排喜—岩口—茅坪子一线是盐源—宁蒗地区黑色页岩富集区。
张子亚,石砥石,兰志勤,张聪,覃英伦,陈榕,康海霞[4](2020)在《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查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宁蒗地区云宁地1井首次在康滇古陆以西泥盆系钻获稳定天然气流,取得了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重大发现。本文基于宁蒗—盐源盆地云宁地1井的系列岩心、测录井、地震以及地质地化综合实验分析,开展泥盆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储层物性特征以及保存成藏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对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云宁地1井钻遇中泥盆统大槽子组生屑泥页岩段累计厚度约130 m,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适中,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基础。(2)大槽子组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平均为63.1%,有利于储层改造;孔隙度为0.66%~3.3%,微米—纳米级孔隙发育,有机质孔、溶蚀孔、粒间孔、晶间孔、层间孔和微裂缝等均广泛分布,具备良好的页岩气赋存储集空间。(3)上覆中泥盆统碳山坪组发育礁滩相沉积,下段生物礁灰岩孔隙度达4.91%;原生孔隙、溶蚀孔和缝合线等均较为发育,其中原生孔隙多为层孔虫和珊瑚等构成的生物格架孔。碳山坪组储层物性较好,上段致密灰岩排替压力大,封盖能力佳,和大槽子组泥页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综合认为,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具备良好的常规天然气藏与页岩气藏形成条件,是下一步勘查和攻关研究重点方向。该成果同时也为四川盆地外复杂构造区天然气勘查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方立羽[5](2020)在《宁蒗盐源地区云宁地1井泥盆系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宁蒗-盐源地区YND1井中泥盆统碳山坪组和大槽子组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在700m1400m深度范围内取泥页岩样品,基于实验测试和数学统计等研究手段,以泥页岩各岩相特征为问题导向,展开系统研究,探究该区中泥盆统页岩气资源潜力。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宁蒗-盐源地区碳山坪组泥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岩矿物组成,大槽子组泥页岩主要由黏土矿物和硅质矿物组成。碳山坪组泥页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其中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要成分;大槽子组泥页岩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其中以伊利石为主,伊蒙混层和绿泥石为辅,部分含有少量高岭石。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显示,宁蒗-盐源地区中泥盆统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Ⅱ1型干酪根。成熟度较高,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随深度增加成熟度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基于有机质质量平衡原理模型,得出该区中泥盆统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恢复系数K介于1.6861.823之间,平均为1.762。碳山坪组和大槽子组原始有机碳含量相差不大,且纵向上都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基于统计学法定量界定脆性矿物和非脆性矿物发现,该区最佳聚类数为3类,其中碳山坪组脆性矿物类为碳酸盐岩矿物,大槽子组脆性矿物类为石英。碳山坪组脆性矿物含量和脆性指数Ⅰ变现较为极端,不适合评价该组脆性,大槽子组脆性矿物含量、脆性指数Ⅰ和脆性指数Ⅱ表现趋势较为一致。从页岩矿物组成、有机质特征、页岩岩相等方面对宁蒗—盐源地区YND1井中泥盆统泥页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表明,碳山坪组Ⅰ类储层占12%,Ⅱ类储层占56%,Ⅲ类储层占32%;大槽子组Ⅰ类储层占28%,Ⅱ类储层占63%,Ⅲ类储层占9%。总体来说,槽子组优于碳山坪组储层,更具勘探潜力。
覃英伦,张子亚,石砥石,张聪,陈榕,肖恩照,徐胜林[6](2020)在《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评价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气资源潜力,选择4条典型泥盆系剖面(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在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页岩样品进行矿物、微量元素分析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富有机质页岩为陆棚沉积,岩性主要为黑色富有机质页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及黏土矿物。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TOC质量分数多数大于1.0%,镜质体反射率介于1.23%~2.31%,有机质类型表现为Ⅱ1型—Ⅱ2型。V/(V+Ni)、V/Cr及U/Th指示研究区大槽子组页岩形成于缺氧—厌氧环境沉积。在宁蒗地区4个剖面控制区域中,野麻地剖面—岩口剖面一线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大槽子剖面—三股水剖面一线勘探潜力较差。
何治亮,马永生,张军涛,朱东亚,钱一雄,丁茜,陈代钊[7](2020)在《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乎每个地质时代都有白云岩分布的国家。从华北地区的元古宇到第四系的盐湖沉积物,都能见到各种类型的白云岩(石),但白云岩在层位和区域上分布不均,类型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下古生界白云岩分布最为普遍,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仅有局部地区发育白云岩。中国白云岩的类型和与之相对应的白云岩化作用主要有:微生物(生物)白云岩化、萨布哈白云岩化、回流渗透白云岩化、热液白云岩化和混合水白云岩化。由于白云岩化作用是一个持续或断续的、复杂的过程,即使同一层系的白云岩也会经历多期次、多类型白云岩化作用的叠加改造。白云岩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储层,其类型多、形成时间跨度大。在深层和古老海相层系之中,白云岩比灰岩更易于形成优质的油气储层,由此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形成的湖相白云岩也具有很好的储集性能,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赋存场所。白云岩储层按照其形成主控因素可以大致分为4种基本类型:相控准同生溶蚀型、面控表生溶蚀型、断控深埋改造型和深埋生烃溶蚀型。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受构造、层序、岩相、流体和时间五因素的联合、复合作用所控制。这些因素和成储机制的差异,造就了白云岩储层发育展布的多样性。
陈剑[8](2019)在《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与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条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盐源盆地泥盆系下泥盆统被认为是页岩气潜力勘探层,但至今开展的石油勘探工作寥寥无几。因此,亟待开展黑色页岩沉积特征的理论研究与明确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条件的工作,从而为盐源盆地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力准备。本文从野外地层剖面、钻井岩芯、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微观特征、沉积构造以及特征元素分析等方法对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做沉积特征分析,并建立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模式;通过对岩口剖面做有机地球化学及矿物组成、孔隙及含气量特征测试,对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有机地化特征和储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本区的页岩气富集条件;通过盐源盆地构造单元划分、野外断层构造剖面、岩浆岩野外产状及室内分析、页岩埋藏深度,并配合主力生气期与构造活动和岩浆热事件活动时间的研究,对研究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进行评价。从而最终确定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页岩气保存条件。对野外地层剖面、钻井岩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盐源盆地下泥盆统沉积相主要为滨岸相和浅海陆棚相。研究区下泥盆统黑色页岩古生物发育,见生物层和化石带;沉积构造发育一般,以层理构造为主;微观特征以草莓状黄铁矿为典型。通过古构造、古海平面和沉积环境研究得出:上扬子板块西部地区泥盆纪时地壳下降,进而发生大规模海侵,被动大陆边缘环境提供了泥盆系拉张环境下稳定的沉积环境;古构造上继承了志留纪以来已初步形成的东高西低的趋势和隆凹展布格局,沉积体系展布都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分析认为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的沉积模式是由被动大陆边缘-古海平面上升-古构造-缺氧环境等多因素综合控制下形成的。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和孔隙实验结果测试得到: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页岩气富集条件以缩头山组最好,坡松冲组次之,坡脚组最差。研究区的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31%,平均Ro为1.13%,有机质类型以Ⅱ1和Ⅱ2为主,富有机质页岩累计有效厚度超过100m。矿物组成和孔渗分析指示:富有机质页岩总脆性矿物平均含量远高于40%,矿物脆度均值为59.30%,非膨胀性粘土矿物含量均值高达97.89%,具有较高的后期改造能力;页岩孔隙度均值为2.51%,渗透率均值为0.053mD,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研究区缩头山组最大吸附气量为3.02m3/t,具有较高的吸附气量。通过盐源盆地构造单元划分、野外断层构造剖面、岩浆岩野外产状及室内分析、页岩埋藏深度,并配合主力生气期与构造活动和岩浆热事件活动时间的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下泥盆统页岩气保存条件总体相对较好。盆地下泥盆统烃源岩在中三叠世中期开始大量生排油,在中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进入大量生排气阶段;盐源盆地边界断裂对页岩气的保存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盆地内部构造以宽缓褶皱为主,断裂相对不发育,发育的脆韧性断裂对页岩气的破坏较小;研究区内对页岩气评价可能产生影响的岩浆-热事件目前仅在盆地局部有所出露,因其规模不大,对研究区内的目的层页岩气形成和保存不会产生全局性的影响;研究区黑色页岩埋深以北西深,南东浅为特征,最大埋深5150m,处于有利埋深1500-4000m的区域广泛,为有利的页岩气埋深区。
谢武仁[9](2019)在《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类型划分、主控因素研究及分布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四川盆地寒武系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厚度大,勘探经历了60多年,一直没有获得大的突破,直至2012年在川中磨溪地区取得较大突破,截止2017年底,该地区龙王庙组百万方井超30口,探明地质储量达4400亿方,成为一个特大型整装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取得突破后,大量的钻井和岩心资料揭示,该地区龙王庙组为一套厚层白云岩沉积,颗粒滩厚度20-70m,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12口井653m岩心的精细描述为基础,结合103块铸体薄片的观察,利用27000km二维地震、6000km2三维地震,对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沉积相特征、岩相古地理演化、储层类型及发育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四项研究进展:利用钻井与岩心等资料,研究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为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其中川中地区发育局限台地沉积,包括颗粒滩、云坪和滩间海三个亚相,向西为混积陆棚,向东为泻湖沉积。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与桐湾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古地理格局具有密切的关系,受桐湾期拉张作用影响,绵竹-长宁地区发育大型克拉通内裂陷,裂陷东侧川中地区形成大型水下古隆起,古隆起地貌相对较高,沉积水动力强,促使龙王庙组沉积了大面积分布的厚层颗粒滩,颗粒滩厚度20-70m。结合大量的地震资料,刻画了川中地区断裂展布特征与期次,分析了不同期次断裂控制形成的微古地貌对滩体展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川中地区发育多期同沉积断裂,控制龙王庙组颗粒滩沉积与展布。川中地区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呈近南北向、北东东向、北西西向、东西向展布。结合地震剖面分析,发现龙王庙组主要发育三期断裂,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为控制沉积断层,第三期断裂与油气富集相关。第一期南北向基底大断裂控制川中地区隆凹构造格局,控制川中水下古隆起的形成,古地貌相对高,奠定了川中地区大面积颗粒滩沉积基础,活动时期为震旦纪-早寒武世;第二期近东西向断裂控制古隆起上龙王庙组滩体沉积分异,该期断裂将川中地区形成多个局部古地貌高,断裂两侧古地貌相对较高,断裂之间形成古地貌低,沉积时期水体相对较深,水动力较弱,形成滩间海沉积,岩性致密,将川中地区分隔形成高石梯、磨溪、射洪-南充、盐亭-西充四条大型颗粒滩沉积带,活动时期为早寒武世-下二叠纪;第三期断裂控制油气的富集,主要为近东西向断裂伴生的北西向断裂,将高-磨地区分隔成多个小型的古地貌高,古地貌高部位油气容易富集,活动时期为二叠纪。分析了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基本特征,划分了储层类型。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岩石类型以砂屑白云岩、细-粗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为溶洞、粒间溶孔、晶溶孔及晶间孔,其中见到大量中小洞,整体表现为中低孔、中-高渗特征。根据储集空间差异,结合孔隙度与排驱压力、中值压力、最大喉道半径、中值喉道半径关系分析,将龙王庙组储层划分为溶蚀孔洞型、溶蚀孔隙型和基质孔隙型三种类型。溶蚀孔洞型:宏观上孔洞发育,溶洞占主导地位,电成像图上为暗黑色斑块,垂直缝发育。溶蚀孔隙型:宏观上针孔发育,偶见溶洞,电成像图上为暗黑色麻点,水平缝和垂直缝发育。基质孔隙型:宏观上未见孔洞,测井解释为有效储层,水平缝和成岩缝发育;其中高角度构造缝、水平缝、网状成岩缝和缝合线四种裂缝与三种储集类型形成整体连通的缝洞体系。通过地震、岩心、薄片和大量碳氧同位素数据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四元控储机制,认为川中地区龙王庙组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主要受川中古隆起、古海平面、古环境、多期岩溶等四种因素控制。川中古隆起奠定了颗粒滩沉积基础,促使川中地区发育大面积分布的颗粒滩。龙王庙组经历多期海平面升降,海水频繁振荡为生物繁盛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利于滩体发育和暴露,发育大规模的准同生期岩溶。川中地区寒武系龙王庙组处于海水温度在18℃-28℃之间,盐度值分布在118125,平均为123,同时紧邻膏岩湖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滩体白云岩化作用。龙王庙组颗粒滩后期经历风化壳岩溶和埋藏溶蚀作用形成溶蚀孔洞发育的优质储层,砂屑白云岩经历准同生期、表生期和埋藏期三期溶蚀作用,针状溶蚀孔与第一期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密切相关,大型溶蚀孔洞与第二期风化壳岩溶作用有关,晚期的扩溶缝、孔与第三期埋藏溶蚀相关;中细晶砂屑白云岩颗粒滩相形成溶蚀孔洞型、溶蚀孔隙型和基质孔隙型三种储集类型,形成缝洞发育的优质储层;三种类型储层横向叠置连片,大面积分布,延伸5-20km,井间连通性好。
王正和,邓敏,程锦翔,张海全[10](2018)在《康滇古陆西侧断裂及岩浆活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以盐源盆地为例》文中指出盐源盆地复杂的断裂体系及频繁的构造与岩浆活动对盆地内页岩气及常规油气保存的影响有待探讨.通过对断裂、岩浆活动与两套主要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匹配性分析,认为:(1)盐源盆地的边界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在喜马拉雅期均有活动,且其活动作用主要是破坏早期的油气藏,并对油气的空间配置进行再次调整,对自生自储的原位页岩气保存主要起破坏作用;(2)盐源盆地内部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褶皱中仍然可能残留保存相对较完好的构造圈闭,并且可能富含气和轻质油;(3)盐源盆地及邻区所发育的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及喜山期4期岩浆活动对盐源盆地中油气生成与运移的有利作用在于催熟烃源岩,加速其生油气,并提供潜在的运移通道;不利作用在于会破坏有利圈闭或先期油气藏,且烃源岩中的岩浆底辟会对自生自储的原位页岩气保存起破坏作用.
二、宁蒗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蒗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宁蒗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 宁蒗新生代盆地特征 |
2.1 盆地新生代沉积地层 |
2.2 盆地内小型构造 |
3 盆地边界构造 |
3.1 丽江—小金河断裂金棉段(F1) |
3.2 箐河—金河断裂(F2) |
3.3 老鹰崖咀断裂(F3) |
3.4 大厂—平川断裂带(F4) |
4 宁蒗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
4.1 古新世末至始新世初——盆地拉分打开阶段 |
4.2 始新世初至始新世末——盆地沉积阶段 |
4.3 始新世末——盆地改造第一阶段 |
4.4 渐新世至中新世——盆地改造第二阶段 |
5 结论 |
(2)云南禄劝地区泥盆系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样品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有机族组成 |
2.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烃 |
2.3 萜烷和甾烷 |
3 地质意义 |
4 结论 |
(3)盐源—宁蒗地区早泥盆世古地理特征及油气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质概况 |
2 下泥盆统主要特征与分布 |
3 古构造格局与沉积演化 |
3.1 古构造格局 |
3.2 早泥盆世沉积演化 |
4 黑色页岩分布特征及油气潜力探讨 |
4.1 黑色页岩发育、分布特征 |
4.2 黑色页岩油气潜力 |
5 结论 |
(4)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查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背景 |
2 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油气地质条件 |
2.1 云宁地1井钻遇地层 |
2.2 页岩地球化学特征 |
2.2.1 有机质类型 |
2.2.2 有机碳含量 |
2.2.3 有机质成熟度 |
2.3 储层物性特征 |
2.3.1 碳山坪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
2.3.2 大槽子组泥页岩储层特征 |
2.4 保存条件 |
2.4.1 天然气组分分析 |
2.4.2 盖层分析 |
3 宁蒗—盐源盆地油气勘查方向 |
4 结论 |
(5)宁蒗盐源地区云宁地1井泥盆系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页岩岩相划分研究现状 |
1.2.2 页岩储层脆性指数研究现状 |
1.2.3 页岩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盐源盆地概况 |
2.2 盐源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2.2.1 盐源盆地构造位置 |
2.2.2 盐源盆地构造演化 |
2.2.3 研究区地层概况 |
3 泥页岩储层基础特征研究 |
3.1 YND1 井概况 |
3.2 有机地化特征研究 |
3.2.1 有机质类型 |
3.2.2 有机质成熟度 |
3.2.3 有机质丰度 |
3.3 泥页岩物性特征 |
3.3.1 孔隙度 |
3.3.2 渗透率 |
4 岩石矿物学特征及岩相划分 |
4.1 岩石矿物组分分析 |
4.2 脆性指数分析 |
4.2.1 脆性指数Ⅰ和脆性指数Ⅱ |
4.2.2 基于统计学法定量计算页岩脆性指数研究 |
4.3 页岩岩相划分 |
5 优势页岩岩相划分 |
5.1 页岩岩相特征 |
5.2 页岩岩相组合划分 |
5.3 储层有利层段优选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样品测试 |
3 实验结果 |
3.1 矿物成分特征 |
3.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3.2.1 有机质丰度 |
3.2.2 有机质成熟度 |
3.2.3 有机质类型 |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 实验讨论 |
4.1 矿物特征及地质意义 |
4.2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意义 |
4.3 氧化还原指标 |
5 结论 |
(7)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白云岩(石)时空分布 |
1.1 元古宇白云岩 |
1.2 下古生界白云岩 |
1.3 上古生界白云岩 |
1.4 中生界白云岩 |
1.5 新生界白云岩(石) |
2 中国白云岩成因类型 |
2.1 微生物(生物)白云岩化 |
2.2 萨布哈白云岩化 |
2.3 回流渗透白云岩化 |
2.4 热液白云岩化 |
2.5 混合水白云岩化 |
2.6 埋藏白云岩化 |
3 中国白云岩储层形成与保持控制因素 |
3.1 储层分布 |
3.2 四种储层成因类型 |
1)相控准同生溶蚀型 |
2)面控表生溶蚀型 |
3)断控深埋改造型 |
4)深埋生烃溶蚀型 |
3.3 储层发育与保持机理 |
4 结论 |
(8)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与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黑色页岩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
1.2.2 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6 获得的成果与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盐源盆地地理位置 |
2.2 盐源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
2.2.1 盐源盆地构造位置 |
2.2.2 盐源盆地构造演化 |
2.2.3 盐源盆地地层概况 |
第3章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 |
3.1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剖面特征 |
3.1.1 盐边县格萨拉乡岩口村下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特征 |
3.1.2 盐边县温泉乡野麻地村盐地1 井剖面特征 |
3.2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 |
3.2.1 岩性特征 |
3.2.2 古生物特征 |
3.2.3 典型矿物特征 |
3.3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沉积相 |
3.3.1 滨岸相 |
3.3.2 浅海陆棚相 |
3.4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模式 |
3.4.1 黑色页岩形成条件 |
3.4.2 黑色页岩沉积模式 |
第4章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页岩气富集条件 |
4.1 页岩气富集因素 |
4.2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
4.2.1 黑色页岩有机质丰度 |
4.2.2 黑色页岩有机质类型 |
4.2.3 黑色页岩有机质成熟度 |
4.2.4 黑色页岩有效厚度 |
4.3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储层特征 |
4.3.1 黑色页岩岩石学特征 |
4.3.2 黑色页岩物性特征 |
4.3.3 黑色页岩含气量特征 |
4.4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页岩气富集条件初步评价 |
4.4.1 黑色页岩生烃潜力初步评价 |
4.4.2 黑色页岩储层特征初步评价 |
第5章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页岩气保存条件 |
5.1 盐源盆地构造单元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1.1 盐源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5.1.2 盐源盆地构造单元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2 盐源盆地断裂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2.1 盐源盆地北边界断裂构造特征 |
5.2.2 盐源盆地南东边界断裂构造特征 |
5.2.3 盐源盆地断裂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3 岩浆热事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3.1 印支期前岩浆热事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3.2 印支-喜马拉雅期岩浆热事件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5.4 盐源盆地主力生气期与构造和热事件活动的匹配关系 |
5.4.1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烃源岩排烃史 |
5.4.2 主力生气期与构造和热事件活动的匹配关系 |
5.5 盐源盆地下泥盆统埋藏深度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类型划分、主控因素研究及分布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论文选题来源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龙王庙组颗粒滩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构造演化对沉积影响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1.6 论文成果与创新点 |
第2章 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勘探开发概况 |
2.1.1 勘探历程 |
2.1.2 勘探成果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2.2.1 区域构造格局 |
2.2.2 基底结构 |
2.3 研究区地层特征 |
2.3.1 龙王庙组地层特征 |
2.3.2 川中地区龙王庙组的分布 |
第3章 龙王庙组岩相古地理的分布 |
3.1 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相模式 |
3.1.1 沉积相类型 |
3.2 多期同沉积断裂控制川中地区滩体沉积分异 |
3.2.1 川中地区断裂特征 |
3.2.2 近南北向基底断裂控制川中地区滩体大面积分布 |
3.2.3 近东西向同沉积断裂控制川中台内滩体的分异 |
3.3 海平面变化控制滩体发育的期次 |
3.3.1 海平面变化的证据 |
3.3.2 海平面变化对滩体期次和滩体组合方式的影响 |
3.4 岩相古地理展布 |
3.4.1 沉积相横向对比 |
3.4.2 沉积相模式 |
3.4.3 岩相古地理分布 |
第4章 龙王庙组储层基本特征及类型划分 |
4.1 储层岩石类型 |
4.1.1 碎屑组分 |
4.1.2 基质与胶结物 |
4.1.3 储层岩石类型 |
4.2 储层的储集空间与物性特征 |
4.2.1 储集空间特征 |
4.2.2 孔隙结构类型 |
4.2.3 储层物性特征 |
4.3 裂缝类型与形成时期 |
4.3.1 构造裂缝识别 |
4.3.2 裂缝发育特征 |
4.4 储层类型的划分 |
4.4.1 储层评价标准 |
4.4.2 储层评价 |
第5章 龙王庙组滩相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研究 |
5.1 古环境有利于颗粒滩沉积与白云岩化 |
5.1.1 龙王庙组沉积时期的古气候和古环境 |
5.1.2 膏盐盆有利于储层白云岩化 |
5.2 海平面变化控制颗粒滩期次与准同生期岩溶储层 |
5.2.1 海平面变化有利于多期颗粒滩的发育 |
5.2.2 海平面变化有利于滩体的暴露,形成准同生期岩溶 |
5.3 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储层孔洞发育 |
5.3.1 加里东构造运动对风化壳岩溶储层的控制 |
5.3.2 晚期烃源岩排烃有利于埋藏溶蚀作用 |
第6章 龙王庙组优质储层分布预测 |
6.1 优质储层地震相特征 |
6.1.1 储层地震响应模式 |
6.2 优质储层横向对比 |
6.2.1 垂向分布 |
6.2.2 横向分布 |
6.3 优质储层平面分布预测 |
6.3.1 反演效果 |
6.3.2 储层平面预测 |
6.4 储层平面分布评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10)康滇古陆西侧断裂及岩浆活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以盐源盆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 |
2 龙马溪组与坡脚组生排烃史 |
3 断裂与油气关系 |
3.1 断裂发育特征 |
3.1.1 金河-箐河断裂 |
3.1.2 小金河断裂 |
3.1.3 宁蒗-小金河断裂 |
3.1.4 宁蒗-岩蜂箐断裂 |
3.2 断裂与油苗分布关系 |
3.3 断裂活动与油气关系 |
4 岩浆活动与油气关系 |
4.1 岩浆活动期次 |
4.2 岩浆活动与油气关系 |
5 结论 |
四、宁蒗盆地油气勘探远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宁蒗新生代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 马昌威,叶征宇,曹云,王超. 中国地质调查, 2021(01)
- [2]云南禄劝地区泥盆系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马中良,谭静强,赵晗,郑家锡,赵中熙. 地质力学学报, 2020(06)
- [3]盐源—宁蒗地区早泥盆世古地理特征及油气潜力分析[J]. 邓敏,程锦翔,王正和,余谦,张海全,张娣,陆俊泽.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0(04)
- [4]宁蒗—盐源盆地泥盆系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查方向[J]. 张子亚,石砥石,兰志勤,张聪,覃英伦,陈榕,康海霞. 石油科学通报, 2020(02)
- [5]宁蒗盐源地区云宁地1井泥盆系储层特征研究[D]. 方立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6]宁蒗地区中泥盆统大槽子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覃英伦,张子亚,石砥石,张聪,陈榕,肖恩照,徐胜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20(02)
- [7]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J]. 何治亮,马永生,张军涛,朱东亚,钱一雄,丁茜,陈代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1)
- [8]盐源盆地下泥盆统黑色页岩沉积特征与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条件研究[D]. 陈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川中地区龙王庙组储层类型划分、主控因素研究及分布预测[D]. 谢武仁.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10]康滇古陆西侧断裂及岩浆活动对油气保存条件的影响:以盐源盆地为例[J]. 王正和,邓敏,程锦翔,张海全. 地球科学,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