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液中谷胱甘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许海芹[1](2020)在《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我国为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区,占全世界慢性HBV感染总数的1/3。乙肝后肝硬化是我国肝硬化人群的主要构成部分,病情进展至失代偿阶段5年病死率在70%以上。控制HBV病毒的复制及抗纤维化是目前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西医治疗联合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探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探讨肝病中血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肝硬化中肝血窦毛细血管化的相关性。评价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HBV相关肝病疾病提供临床辩证用药思路。方法:对124例,2016年至2019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感染科就诊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从初诊至治疗6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接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61例,采用西医治疗+益气解毒通络法。分别观察患者初诊时、3个月、6个月中医证侯总积分,中医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凝,血小板,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变化,对结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有效率70%,对照组有效率29%,两组综合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综合疗效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胸胁胀满或疼痛、纳呆食少、口臭、失眠/多梦、皮肤瘙痒、两目干涩、面色晦暗(P<0.01)。治疗组身目黄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改善倦怠乏力、排便不尽感症状方面较对照组优(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尿黄症状无改善。而对照组在尿黄、头身困重、便秘、身目黄、肌肤甲错方面无改善。(3)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肝功能方面:治疗3、6月时,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3月时TBIL、GGT、ALT、A/G,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6月时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血凝:治疗3、6月时,两组PT、PTA均明显改善。3月治疗组在PT方面优于对照组,6月治疗组PT、PTA疗效均优于对照组。(5)PLT:治疗3、6月时,两组PLT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6)肝脏B超影像学指标方面:治疗6月后两组门静脉直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6月时两组对门静脉直径均无明显改善。两组门静脉直径稳定不变,说明两组在延缓病情进展方面起到一定作用。(7)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大便稀水样,次数增多,临床化验结果无异常,后自行缓解,考虑胃肠道调整过程中的排毒反应,1例患者出现药后头晕,测量血压无异常,休息后缓解,后无再发,考虑药中病邪,正邪相争所致。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是明确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益气解毒通络法对于化验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对降低门静脉直径与对照组无差异,也可能因观察治疗时间较短所致。
李念[2](2020)在《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A:30例、对照组B: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分别予以抗病毒恩替卡韦、及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抗病毒基础上加用调肝化纤丸,疗程均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HBV-DNA、ALB)、肝纤四项(HA、PCⅢ、Ⅳ-C、LN)、肝脏硬度值(LSM)、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等指标变化情况。应用SPSS20.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对患者西医综合疗效评价: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A的56.67%和对照组B的70.0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两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患者肝功能和HBV-DNA转阴率结果评价: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治疗后治疗组和两组对照组相比,在ALT、AST下降方面治疗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BV-DNA转阴率较两组对照组未见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结果评价: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治疗后治疗组和两组对照组相比,HA、PCⅢ、Ⅳ-C、LN、LSM下降方面治疗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治疗后调肝化纤组和两组对照组相比,症状改善更加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肝化纤组的总有效率是93.33%,恩替卡韦组总有效率为73.33%,扶正化瘀组总有效率为86.67%,调肝化纤组均优于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发现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是(93.90±9.19),两组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是(80.77±10.93)(83.17±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调肝化纤丸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肝功能(AST、ALT、TBIL)、降低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LSM)方面优于单纯使用恩替卡韦和扶正化瘀组。2、在中医综合疗效方面,调肝化纤丸联合西药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有明显优势,中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经研究分析,调肝化纤丸方证初步总结如下:(1)肝区隐痛(2)口干口苦(3)神疲乏力(4)恶心呕吐(5)舌脉象:舌淡或暗,苔薄白,舌体胖大,舌下络脉曲张,边有齿痕,脉弦滑或濡缓。为今后临床运用调肝化纤丸提供了初步的依据。
范玉琛[3](2007)在《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损伤状态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2b(Interferon alpha 2b,IFNα-2b)治疗前后氧化损伤状态变化及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47例符合干扰素治疗指征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给予IFNα-2b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三次,疗程12周。治疗前后化学比色法测定患者血清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患者肝功、胆红素、血常规、HBV DNA及病毒标志物的变化,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肝病毒基因分型,21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1.HBV基因分型检测显示本地区主要为B型和C型,其中基因B型10例(21.3%),C型32例(68.1%)。2.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的45例患者中,完全应答及部分应答患者共20例,总有效率为44.4%(20/45)。不同基因组患者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未发现不同性别组之间的有效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二醛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无显着差别(P>0.05)。干扰素治疗后患者血清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有效组患者干扰素治疗后的丙二醛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区别(P>0.05),但无效组治疗后的丙二醛浓度仍高于健康对照(P<0.05)。干扰素治疗前有效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治疗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升高(P<0.05)。在干扰素治疗有效组,抗氧化能力的升高较为明显(P<0.05),而在无效组中,干扰素治疗前后的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区别(P>0.05)。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谷胱甘肽-S-转移酶浓度明显升高(P<0.05)。上述各指标在不同HBV基因型组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与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445,P=0.002;r=-0.612,P=0.000),谷胱甘肽还原酶与ALT水平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13,P=0.150),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62,P=0.000)。而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HBV DN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IFNα-2b治疗三个月后,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IFNα-2b治疗有效组中,治疗前血清谷胱甘肽的浓度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无效组(P<0.05)。IFNα-2b治疗有效组中,治疗后血清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还原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较无效组有明显升高(P<0.05),基本上能够恢复到健康对照组的水平(P>0.05)。在IFNα-2b治疗无应答组,治疗后无应答组患者血清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浓度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浓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区别(P>0.05),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浓度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上述各指标在不同HBV基因型组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维生素C和维生素E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06,P<0.05;r=-0.602,P<0.05),而与HBV DN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经IFNα-2b治疗三个月后,无论有效组还是无效组,维生素E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而维生素C浓度在无效组患者中无明显升高(P>0.05)。IFNα-2b治疗有效组中,治疗前血清维生素C与维生素E浓度与无效组无明显区别,治疗后基本上能够恢复到健康对照组的水平(P>0.05)。在IFNα-2b治疗无应答组,治疗后维生素浓度C仍然能够恢复到健康对照组的水平(P>0.05),而维生素E浓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氧化-抗氧化损伤平衡的紊乱同时还发现干扰素α-2b能够改善机体的内环境状况,并且在干扰素治疗有效组改善更为明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该适当应用抗氧化剂。
谯明[4](2020)在《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有效部位及单体活性成分;构建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互作网络,初步预测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阐明芹菜素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后续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采用TGF-β1诱导HSC-LX2细胞活化,建立体外肝纤维化模型。通过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比较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其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2)通过检测HSC-LX2细胞增殖、凋亡及肝纤维化指标含量,观察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采用GC-TOF-MS和UHPLC-MS/MS技术对芹菜子有效成分进行识别分析,共同考察芹菜子抗肝纤维化活性与有效成分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和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对芹菜子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1H-NMR和13C-NMR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4)通过TCMSP数据库、文献挖掘和本实验室已有研究获取芹菜子活性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和BATMAN-TCM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预测和筛选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String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对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5)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0.60g·kg-1)及芹菜素高剂量组(0.60g·kg-1)、中剂量组(0.30g·kg-1)和低剂量组(0.15g·kg-1),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给予40%CCl4花生油溶液(1m L·kg-1),正常组给予相应体积花生油,每周2次,连续9周。从造模第5周起,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受试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溶媒,每天1次,连续5周。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清和肝、脾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大鼠血清ALT、AST、ALB、TP、ALP和LDH水平;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TB、DB、GSH-PX、Hyp、SOD和MDA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HA、LN、PCIII和IV-C含量;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TGF-β1和COL-I蛋白的表达;6)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大鼠肝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对差异表达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对差异m RNA-protein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对富集程度高的靶蛋白进行验证,进一步阐明芹菜素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结果:1)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和芹菜根95%乙醇提取物及其石油醚部位可有效抑制HSC-LX2细胞活化,降低LN、HA和PCIII的含量,促进细胞凋亡,其中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作用最强,故将芹菜子作为后续研究对象;2)芹菜子6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高剂量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5.14%、73.52%、54.09%和4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7.5%、4.3%、0.7%和0.1%,石油醚部位细胞上清液中肝纤维化指标含量更接近于正常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中共鉴定识别出122个化学成分,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与所含芹菜素、芹菜甲素、秦皮乙素及其含量呈正相关;3)从芹菜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佛手柑内酯、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木犀草素、槲皮素、大叶茜草素和芹菜甲素。芹菜素、芹菜苷、芦丁、山柰酚、槲皮素和芹菜甲素对HSC-LX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1.32%、30.87%、15.81%、22.02%、48.28%和61.93%;4)筛选得到芹菜子17个活性成分,其中apigenin、aesculetin和3-n-butylphthalide具有较多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芹菜子的药理作用中起到较为核心的作用。芹菜子活性成分作用的69个靶点主要涉及collagen catabolic,inflammatory response和negative regulation of cholesterol storage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GF-β,NF-κB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5)与模型组相比,芹菜素各剂量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HA、LN、PCIII和IV-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清肝功能指标AST、ALT、ALP、MDA、LDH、Hyp、TP、TB和DB水平显着下降(P<0.05),ALB、SOD和GSH-PX水平显着升高(P<0.05);大鼠的肝脾指数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芹菜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纤维化及炎性程度逐渐减轻;6)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有161个基因上调,891个基因下调,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PPAR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Cell adhesion molecules。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芹菜素组中正调控蛋白207个,负调控蛋白332个,涉及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VEGF/MAPK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ECM-receptor interaction。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整合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素可能通过HIF-1/MAPK/e NOS/VEGF/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Focal adhesion和Regulation of actin cytoskeleton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大鼠肝组织中TGF-β1、α-SMA、HIF-1α、VEGF、i NOs、FAK和p38 MAPK m RNA和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结论:1)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佛手柑内酯和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芹菜子中分离得到,大叶茜草素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芹菜子有效成分识别分析结合单体化合物体外药效实验,确定了芹菜素、芹菜甲素和秦皮乙素是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中芹菜素生物活性最强;2)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了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主要涉及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体现了芹菜子“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为进一步开展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3)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从整体水平探讨了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建立了“多靶点-多通路”复杂网络关系,从系统层面探析芹菜素抗肝纤维化机制为通过TGF-β、HIF-1、MAPKs、PI3K/AKT、e NOS和VEGF介导的FAK磷酸化途径来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
蔡媛媛[5](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罗俊华[6](2016)在《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文中指出目的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 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从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肝肾同源理论的源流及内涵来梳理肝肾同源发展的脉络;从肝肾同源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来论述现代对肝肾同源理论实质的探讨和发挥;最后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从肝肾论治的病因病机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实验研究:120例入组的HBeAg阴性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均为60例。治疗组口服地五养肝方及恩替卡韦;对照组予中药安慰剂口服,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疗程为48周。并另选同期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清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乙型肝炎三系定量、HBV DNA定量及肝脏瞬时弹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组血清TGF-β1、EGF、HGF、IFN-γ及IL-9、IL-10的水平,并计算IFN-γ/IL-10值。检测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正常组血清SOD、GSH、CAT、8-OHdG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用real time PCR技术、免疫组化法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肝组织EGF、EGFR、HGF、c-met mRNA量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理论研究:肝肾同源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深化于汉唐金元,形成于明清。肝肾同源理论包含有肝肾精血相关,肝肾母子相生,肝肾共司相火,肝肾同居下焦、阴阳互补,肝肾藏泄相协及肝肾经脉相通,而现代医家将肝肾同源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靶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联系起来,并延伸至下丘脑-垂体-肝轴及睾丸-睾酮-hgf,更进一步丰富了肝肾同源理论的内涵。chb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等一系列过程均与肝肾功能状态密不可分,其根本病机为肝肾失调,脏腑正气不足,因此从肝肾论治chb能取得卓越疗效。实验研究:1.hbvdna阴转情况:治疗组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和治疗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比较:两组治疗后alt、ast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alt、ast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pt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两组治疗后Ⅳ-c、pcⅢ、ln、h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Ⅳ-c、pcⅢ、ln、ha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4.对照组和治疗组肝脏瞬时弹性值(lsm)的比较:两组治疗后lsm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lsm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对照组和治疗组tgf-β1、ifn-γ及il-9、il-10水平的比较:两组治疗后tgf-β1、ifn-γ及il-9、il-10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减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tgf-β1、ifn-γ及il-9、il-10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ifn-γ/il-10值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ifn-γ/il-10值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egf、hgf水平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egf及hgf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egf及hgf的水平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7.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gsh、cat、sod及8-ohdg水平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gsh、cat、so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8-ohdg水平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8-ohdg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gsh、cat、sod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8.对照组和治疗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后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加(p<0.05),cd3+及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d4+及cd4+/cd8+较治疗前均显着增加(p<0.01或p<0.05),cd8+显着下降(p<0.01),c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cd4+及cd4+/cd8+升高更明显(p<0.05),cd8+下降更明显(p<0.05)。9.对照组和治疗组肝组织egf、egfr表达的比较: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内可见egf、egfr的表达,肝细胞胞浆及细胞膜区域呈浅棕色。治疗组治疗后egf、egfr在肝细胞胞浆、细胞膜及血窦区域表达呈强阳性,为棕黄色,egf、egfr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egf、egfr的表达量较同期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10.对照组和治疗组肝组织hgf、c-met表达的比较: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内可见hgf、c-met的表达,肝窦及窦周细胞胞浆、肝细胞膜等区域呈浅棕色。经过地五养肝方治疗,hgf、c-met在肝窦及窦周细胞胞浆、肝细胞膜等区域的表达显着增强,呈强阳性,表现为棕黄色,hgf、c-met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hgf、c-met的表达量较同期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11.对照组和治疗组肝组织egf、egfr、hgf、c-metmrna表达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egf、egfr、hgf、c-metmrna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肝组织egf、egfr、hgf、c-metmrna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gf、egfr、hgf、c-metmrna的表达量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理论研究:肝肾同源理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立足肝肾同源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及药物作用机制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实验研究:1.地五养肝方能有效治疗hbeag阴性chb。2.hbeag阴性chb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氧化应激等的紊乱,相当于祖国医学之“精髓失调”、“骨髓失调”和“脑髓失调”。hbeag阴性chb患者存在的上述各种紊乱失调导致肝组织炎症损害,影响肝细胞正常再生,与祖国医学之“髓失生肝”意义相通。3.地五养肝方通过补肾能有效调控hbeag阴性chb患者机体细胞因子网络,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调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提高抗氧化能力,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肝组织egf、egfr、hgf、c-met的表达,改善肝内微环境,从而有利于肝细胞正常再生,促进肝功能恢复,初步揭示了肝肾同源“补肾生髓成肝”的物质学基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郑成芳[8](2012)在《阿德福韦酯联合GSH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2例被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阿德福韦酯lO mg,每天一次口服。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rA)、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对照组为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降低、PTA升高,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液中谷胱甘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液中谷胱甘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 |
2 生理病理改变 |
3 研究进展 |
4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诊断 |
5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认识 |
1.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中医病名归属 |
2 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 |
3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案 |
2.3 疗效判断标准 |
3 数据分析 |
4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络脉理论 |
5.2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发展形成 |
5.3 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理论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不良反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肝纤维化的文献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方案设计 |
2.1 病例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7 治疗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9 疗效评价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治疗前基础的比较 |
4.2 西医临床疗效的评价 |
4.3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
4.4 生活质量的评价 |
4.5 安全性观测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不足 |
2 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优势 |
3 调肝化纤丸运用的依据 |
3.1 柴胡 |
3.2 黄芩 |
3.3 大枣 |
3.4 人参 |
3.5 炙甘草 |
3.6 生姜 |
3.7 半夏 |
3.8 当归 |
3.9 芍药 |
3.10 川芎 |
3.11 白术 |
3.12 茯苓 |
3.13 泽泻 |
4 临床疗效分析 |
4.1 对改善患者西医综合疗效分析 |
4.2 对改善患者肝功能和HBV-DNA转阴率结果的分析 |
4.3 对改善患者肝纤维化结果的分析 |
4.4 对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 |
4.5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分析 |
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参照表 |
附表2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 |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经方治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损伤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氧化损伤与肝脏代谢 |
1 氧化损伤和活性氧 |
2 抗氧化系统以及氧化损伤标记物 |
二 氧化损伤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存在氧化损伤及抗氧化损伤的失衡状态 |
2 氧化损伤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
3 氧化损伤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第二部分 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损伤状态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芹菜子和芹菜根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研究 |
实验一 芹菜子和芹菜根不同提取物及萃取部位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筛选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GC-TOF-MS和 UHPLC-MS/MS的芹菜子化学成分及抗肝纤维化活性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芹菜子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芹菜子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预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芹菜素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基于转录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芹菜素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实验三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联合分析及验证实验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芹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八、黄疸的治疗 |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实验设计 |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
(三) 随机分组 |
(四) 治疗方法 |
(五) 观察时间 |
(六) 观察指标 |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八)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一) 年龄、病程比较 |
(二) 性别比较 |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
(一) T-BIL比较 |
(二) D-BIL比较 |
(三) TBA比较 |
(四) AST比较 |
(五) ALT比较 |
(六) CG比较 |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三节 讨论 |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肝肾同源理论源流 |
2 肝肾同源理论内涵 |
3 肝肾同源的临床应用 |
4 肝肾同源的实验研究 |
5 肝肾同源与慢性乙型肝炎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 |
第一节、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GF-β1、EGF、HGF、IFN-γ及IL-9、IL-10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EGF、EGFR、HGF、c-met表达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8)阿德福韦酯联合GSH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液中谷胱甘肽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解毒通络法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许海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调肝化纤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李念.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干扰素α-2b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氧化损伤状态的影响[D]. 范玉琛. 山东大学, 2007(03)
- [4]转录—蛋白质组学的芹菜子抗肝纤维化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谯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3)
-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D]. 罗俊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阿德福韦酯联合GSH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郑成芳. 中国热带医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