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沈潇湘[1](2021)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标准下,我国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教育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体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然后阐述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院校田径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我国体育院校田径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倪保锐[2](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廖冰心[3](2021)在《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试行),在高中试行体育模块化教学,确立了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教学目标的高中体育学科体系,在上海、北京等地试行两年之后,2020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对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的实施对于高中体育课的教学将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提高高中体育教师基于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的教学意识与执教能力是研究的核心命题。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根据教育方针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以高中篮球课程教学设计为研究对象,围绕尝试性地进行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的研究,具体探讨如何开展基于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篮球课教学,以及如何实现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下的篮球课教学设计,通过研究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把握2020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理念,立足新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研究也是新世纪优秀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的重要技能之一。在当下,贯彻落实好2020版《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将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贯穿其中。因此,本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研究中注重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将学科素养全面贯穿到篮球技能教学中,遵循学校体育教学规律,对篮球选项课模块、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建构学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2.篮球课程是2020版《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中选修内容,本研究将高中篮球全部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模块一和二是基础技术阶段,模块三和四是和提升技术,模块五和六是高阶阶段。鉴于篇幅限制,只进行了高一年级三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如在模块一、二中安排移动、反弹传球、单手肩上传球等技术动作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在模块三中安排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与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等攻防技术以及结合所学技战术介绍有关竞赛规则等内容。3.根据课程领域目标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和课时教学设计研究。在设计中体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在分目标中按照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十个维度进行了教学策略和手段的选择。4.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科核心素养,在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学生乐于参与各种学练活动,表现出良好的求知欲及创作欲等;运动能力方面,表现为掌握篮球学练中的脚步动作、运、传、投、防及战术基础配合的关健,并能较好地完成组合练习;体育品德方面,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体有道德和学习乐趣等。教学重点主要包括篮球文化理念和相关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领以及基本战术配合;通过基本技战术的学习能综合运用及在实践中举一反三。5.本研究设计过程遵循体育教学设计程序。模块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背景分析阶段、决策设计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运用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学练和同学的帮助找出差异,及时纠正和重建认知结构。在模块设计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上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技能认知水平,促进其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具体为提升篮球选项课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展开教学;组织小型篮球赛,提高篮球技术实际运用能力;制定合理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主练习。6.为检测教学设计效果,将其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一年级实施,并采用观察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效果分析,结果发现所研究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篮球运动参与度、篮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在氛围良好的篮球专项课中学习会使得效率更高,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趣味化的比赛或游戏中篮球变得生动有趣。
于阔[4](2021)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高中体育老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进一步培养与发展广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的指示。高中体育教师作为这一培养与发展过程中的“参与者”、“执行者”、“考核者”等,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师应具备何种与之匹配的核心素养,这一关键性问题却尚未作出详细的要求。所以现阶段对于相应的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和发展的探究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法作为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法,又以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高中的体育教师与高二、三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研究结论:(1)分析得出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内容为:职业信念、专业知识与能力、运动技能、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反思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家庭平衡管理。(2)调查结果显示:《新课程》革新点的教学实施情况总体来看较为良好,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教学标准不统一、教学内容与课程制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授课反馈调查的总体是较为良好的评价情况。(3)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总体现状为良好的状态;发展趋势是在相对稳定状态下的不平衡的发展。(4)职前体育教师:要加强职前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开发,提升综合能力;强化职前体育教师实践运用的水平,提升教育能力;多方位全方面提职前教师的综合素养。职后体育教师:要优化职后体育教师的发展与评价机制;优化职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环境;发展职后体育教师的拓展提升渠道。
张歆然[5](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并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教育举措以此提高国民整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养。基础教育课程也相应性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体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体育课程不仅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有其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以体育新课程改革为背景,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文献,以华东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为制定依据,制定《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量表涉及“人际关系协调技能”、“自我约束技能”、“学习技能”、“环境适应技能”、“情感调控技能”、“个体认知技能”六个维度,通过量表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随机抽取六盘水市第三中学高一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成对照班和实验班,每个班40人进行武术课的实践教学。实验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各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符合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量表统计发现:(1)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维度提升量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自我约束技能维度提升量极具显着性P<0.01;(3)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学习技能维度的提升量极具显着性P<0.01;(4)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环境适应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存在极具显着性P<0.01;(5)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情感调控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极具显着差异性P<0.01;(6)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个体认知技能维度的提升量上极具显着性P<0.01。研究结论: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教学效果,(1)合作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有显着促进作用;(2)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3)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4)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5)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6)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该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取向。
史晶[6](2020)在《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二十一世纪20年代的今天,我国基础教育的完善和改革之路依旧漫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之后,全国上下立即开始统一实施以新课标为基准的体育课程。新课标要求全国高中学校要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课标颁布3年多以来,全国线上线下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有关新课标的文章论述层出不穷、教师也在积极努力地把新课标融进体育课堂……当我们看到其中的辉煌成就时,也不能忽略掉背后的问题与挑战。但是现在,我们将新课标实施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和学生对新课标的认识是什么?新课标是否还存在不足?本文运用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的基本状况、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数理统计法来分析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的实施情况。通过运用SPSS25.0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与学生都对新课标持认同意见,这将非常有利于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但是认识并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的学校情况整体一致。老教师、男性教师占多数。2.课余体育活动少,时间短。缺乏教师的指导,专业性不强。教学目标方面,部分学校并没有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新课标要求,制定出最新的课程目标。现有的教学目标也不能更满足新课标从运动技能、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方面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课程种类不够丰富,课程数量少。3.课程结构存在缺失,设计不合理。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课程安排缺乏灵活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4.课程内容以传统田径、滑冰为主。缺少体能模块,新兴课程内容涉及少。课程内容是以学校安排和地区、季节特点为主,这对于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5.学习评价方法侧重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评价内容偏重于运动能力;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
姜慧卿[7](2020)在《民间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昌邑市农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中国在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融入了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优势部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同样受着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熏陶,我国历史悠久,民间体育文化亟待传承。本文以潍坊市农村小学的现实民间体育开展情况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民间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将留存的民间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相结合,寻找在农村学校可开展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改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改造方法,提供不同的应用实施策略,并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三个不同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其他民间体育项目或新兴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提供一些理论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潍坊市现留存下来的民间体育项目数量繁多,民间体育项目种类众多。但调查的6所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开展状况不佳,开展形式也不相同,多以课余活动、课间活动以及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开展,正课开展民间体育项目的学校仅有一所。(2)对体育教师在民间体育了解程度、民间技艺掌握程度、民间技艺获得方式以及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方面进行调查表明,在潍坊市农村小学被调查的27名教师中,对民间体育比较了解的超过半数,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掌握3项以上民间体育技能,体育教师在选择获得民间体育技能的方式上比较多样,其中选择通过参加民间体育培训来提高自己民间体育技艺的占74.07%,是所有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各个维度达到非常了解的人数和占比均不高。(3)对潍坊市农村小学的民间体育改造方面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多种多样。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简化规则、调整项目难度、改造场地和器材、改造项目内容的方法,并坚持健身性原则、课程化原则、难度适中原则、可行性原则。(4)对具体项目的改造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示采取了确定水平——领域——具体目标的系统内容标准,选择正确的改造方法,提出适合不同项目的实施策略的整体思路。实施策略中包括对目标体系的解释、改造方法的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以及推荐实施方式。其中柔力球项目选择简化规则、修改内容、调整难度来进行改造,毽球项目选择简化规则和调整难度进行改造,抖空竹选择简化规则、改造器材和调整难度来进行改造。
方林[8](2020)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文中指出2018年1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此次课程标准首次凝练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说明教师要改变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开始向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学科育人方向转变,这些变化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进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可以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能力提升和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使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再运用专家访谈法获取教师能力指标的选取方向和内容,最后经过两轮专家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确定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经过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注重学科德育的重要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基。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4项一级指标,师德修养、体育品德、体能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健康教育知识、运动能力、专项技术、课堂教学能力、课余训练能力等14项二级指标,67项三级指标。3.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各级指标相应的权重系数,其中思想政治为0.278、理论知识为0.234、专业技能为0.124、教育教学能力为0.364。思想政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权重较大,这与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符合,也反映了在教学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教育部门发挥职能,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高校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中学校提高认识,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提供支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刘银芳[9](2020)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促进体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体育教育基于新课程标准,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分析现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通过更新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结构、强化能力培养与加强教师认知等路径,有效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
程明喜[10](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二、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
二、新课程标准对体育院校田径教学的影响 |
三、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的改革策略 |
(一)优化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
(二)加强实践锻炼,提升教学质量 |
(三)革新教学方法,激发运动热情 |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考核全面性 |
结语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顺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诉求的需要 |
1.1.2 基于2020 版《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篮球课程设计的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3 2017 年《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准》试行后关于高中课程设计和篮球课程设计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 版)下的篮球课教学研究 |
3.1 解读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把握课程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 |
3.1.1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
3.1.2 学科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解读 |
3.1.3 2020 版《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结构 |
3.2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2.1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模块内容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
3.2.2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课教材内容分析 |
3.2.3 高中一年级篮球课模块教学内容分析设计 |
3.3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模块教学设计研究 |
3.3.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的学情分析 |
3.3.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目标设计 |
3.3.3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设计的重难点分析 |
3.3.4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设计中教学策略和手段 |
3.3.5 新课标下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一设计案例 |
3.4 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篮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3.4.1 篮球选项课模块1 节选1 课时: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双手头上传球动作技术学习 |
3.4.2 篮球选项课模块2 节选1 课时:单双手反弹传球 |
3.4.3 篮球选项课模块3 节选1 课时: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三步上篮) |
3.5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 |
3.5.1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评价思路 |
3.5.2 高中篮球选项课模块教学过程性评价操作方式 |
第四章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下的篮球选项课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
4.1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
4.2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过程 |
4.2.1 模块教学实践过程 |
4.2.2 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
4.2.3 教学实践反思与完善 |
4.3 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
4.3.1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
4.3.2 新课标导向下高中篮球体育教学设计的评价案例 |
4.3.3 落实新课程标准(2020)的效果分析 |
4.3.4 高中篮球选项课学生评价制度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反思 |
5.2.1 研究反思 |
5.2.2 改进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高中体育老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
1.4.2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
1.4.3 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相关研究 |
1.4.4 国内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Cite Space分析) |
1.4.5 现阶段国内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的内容与角度分析总结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与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对比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问卷调查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新课程》下的新变化、新要求以及教学情况探究 |
3.1.1 《新课程》的课程新变化 |
3.1.2 《新课程》对高中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
3.1.3 《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
3.2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分析 |
3.2.1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概念分析 |
3.2.2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构成内容的操作性定义 |
3.3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
3.3.1 高中体育教师基本情况调查 |
3.3.2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情况 |
3.3.3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分析 |
3.3.4 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总结 |
3.4 《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途径 |
3.4.1 高中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培养 |
3.4.2 高中体育教师的职后提升发展 |
3.5 结论与建议 |
3.5.1 结论 |
3.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概况与研究热点 |
1.3.2 新课程体育教学研究 |
1.3.3 体育合作教学模式研究 |
1.3.4 体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实验前后基本情况 |
3.1.1 实验前测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2 实验前男女生同质性检验 |
3.1.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基本情况 |
3.1.4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情况 |
3.2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
3.2.1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2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3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学习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4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5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情感调控技能的影响分析 |
3.2.6 合作教学模式对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影响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人际关系协调技能的改变 |
4.2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 |
4.3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
4.4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 |
4.5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 |
4.6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技能 |
5.1.2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自我约束技能的培养 |
5.1.3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学习技能的提高 |
5.1.4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环境适应技能的提升 |
5.1.5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情绪调控技能的培养 |
5.1.6 合作教学模式更有利于高中生个体认知技能的改变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问卷效度专家调查表 |
附件2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问卷1 |
附录4 学生问卷2 |
附录5 教学图片展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现状 |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的应用研究 |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2.1.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
2.1.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给教育工作者的收获与感受的应用研究 |
2.1.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高校体育课堂的应用研究 |
2.2 国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研究现状 |
2.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
2.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 |
2.2.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现实情况中的研究 |
2.3 海外研究现状 |
2.3.1 海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容研究分析 |
2.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在不同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 |
2.3.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在综合课程设置中的研究 |
2.3.4 各国体育与健康标准实施比较与分析 |
注释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概况 |
4.1.1 哈尔滨市内省级重点高中体育教师教龄情况分析 |
4.1.2 哈尔滨市内省级重点高中体育教师年龄情况与性别比分析 |
4.1.3 师生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了解情况 |
4.1.4 学生的上课态度 |
4.2 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状况 |
4.2.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
4.2.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
4.2.3 课程结构 |
4.2.4 课程内容 |
4.2.5 学业质量 |
4.3 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实施存在问题 |
4.4 问题解决措施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民间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昌邑市农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
2.1.1 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界定 |
2.1.2 对课程化、校本课程、教材化概念的厘清 |
2.2 对民间体育的研究 |
2.3 对民间体育项目课程化的研究 |
2.4 综合评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2.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2.2.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地考察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案例研究法 |
第4章 潍坊市民间体育项目概况 |
4.1 潍坊市民间体育项目现状 |
4.1.1 现有的潍坊市民间体育项目分类 |
4.1.2 潍坊市主要民间体育项目介绍 |
4.1.2.1 放风筝 |
4.1.2.2 抖空竹 |
4.1.2.3 柔力球 |
4.1.2.4 青州花毽 |
4.1.2.5 跳绳 |
4.1.2.6 昌乐大葛狮子舞 |
4.2 潍坊市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开展现状调查 |
4.2.1 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教学开展现状 |
4.2.2 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教学教师状况 |
4.2.2.1 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民间体育的情况 |
4.2.2.2 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民间体育项目的情况 |
4.2.2.3 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民间体育技艺的方式选择 |
4.2.2.4 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 |
4.2.3 潍坊市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场地状况 |
第5章 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理论依据 |
5.1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 |
5.1.1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 |
5.1.2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价值 |
5.1.3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设置 |
5.1.4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 |
5.2 民间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方法 |
5.2.1 简化项目规则 |
5.2.2 修改项目内容 |
5.2.3 调整项目难度要求 |
5.2.4 改造场地和器材 |
5.3 潍坊市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原则 |
5.3.1 健身性原则 |
5.3.2 课程化原则 |
5.3.3 难度适中原则 |
5.3.4 规则明确原则 |
5.3.5 可行性原则 |
第6章 潍坊市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课程化改造的案例设计 |
6.1 民间体育项目——柔力球课程化改造 |
6.1.1 确定柔力球项目课程领域——水平——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
6.1.2 确定柔力球项目改造方法 |
6.1.3 确定柔力球项目实施策略 |
6.2 民间体育项目——抖空竹课程化改造 |
6.2.1 确定抖空竹项目课程领域——水平——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
6.2.2 确定抖空竹项目改造方法 |
6.2.3 确定抖空竹项目实施策略 |
6.3 民间体育项目——毽球课程化改造 |
6.3.1 确定毽球项目课程领域——水平——具体目标内容标准 |
6.3.2 确定毽球项目改造方法 |
6.3.3 确定毽球项目实施策略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1.1 民间体育项目留存状况良好,学校开展状况不佳 |
7.1.2 潍坊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民间体育了解掌握良好,对新课标了解欠佳 |
7.1.3 民间体育项目原则和改造方法多种多样 |
7.1.4 潍坊农村小学民间体育项目具体改造策略已确定 |
7.2 建议 |
7.2.1 民间项目课程化应得到重视 |
7.2.2 因地制宜,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水平 |
7.2.3 落实新课程标准对各阶段教育的指导作用 |
7.2.4 提高体育教师的创造力和执行力 |
7.2.5 拓宽学校体育项目选择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作者简历 |
(8)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
1.1.2 目前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现状 |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研究现状 |
2.3 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 |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专家访谈法 |
3.3.3 专家调查法 |
3.3.4 数理统计法 |
3.4 研究步骤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新要求 |
4.1.1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1.2 注重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4.1.3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化 |
4.1.4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基 |
4.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4.2.3 客观性原则 |
4.2.4 全面性原则 |
4.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 |
4.3.1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各级指标的提出 |
4.3.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指标的第一轮专家调查 |
4.3.3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指标的第二轮专家调查 |
4.3.4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模型的确定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教育部门发挥职能,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
5.2.2 高校深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5.2.3 各高中学校提高认识,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提供支持 |
5.2.4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的创新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义 |
(一)推进教育改革 |
(二)促进学科发展 |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 |
(一)培养目标笼统 |
(二)培养机构单一 |
(三)教师认知不足 |
三、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
(一)更新培养目标 |
(二)优化培养机构 |
(三)强化能力培养 |
(四)加强教师认知 |
四、结语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体育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校田径教学改革研究[J]. 沈潇湘. 体育视野, 2021(13)
- [2]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新课程标准(2020)的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青海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为例[D]. 廖冰心.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4]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高中体育老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研究[D]. 于阔.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5]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合作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 张歆然.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哈尔滨市省级重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研究[D]. 史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民间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研究 ——以昌邑市农村小学为例[D]. 姜慧卿. 鲁东大学, 2020(02)
- [8]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基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D]. 方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9]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 刘银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1)
-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