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暗房中反转片和负片的表现(上)

数码暗房中反转片和负片的表现(上)

一、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论文文献综述)

赵昕阳[1](2017)在《数字影像时代胶片摄影艺术的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数字影像时代。数字影像为摄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数码相机与数字后期制作,艺术家得以充分表达和突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艺术的表达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与此同时,胶片摄影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大量胶片工厂停产、胶片公司纷纷倒闭。然而,数字影像技术也开始遭到了质疑,人们怀念胶片摄影和胶片照片所特有的质感,很多摄影师通过电脑软件后期模仿出这些独特的质感或是运用数字底片来保存原始胶片摄影作品。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与手机摄影的风靡,让越来越多的胶片滤镜出现在手机App中,此中不乏不同品类的专业胶片滤镜。胶片摄影艺术在数字影像时代被符号化并且拥有了新的审美价值,使其能够作为一种新的审美取向在数字影像中活化。本文探讨了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背景下,胶片摄影艺术在数字影像中活化的历史背景、活化动因、活化形式以及活化的未来趋势。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个案访谈等方法,探究了数字影像中胶片摄影艺术元素活化的相关问题。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一章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纬度总结了摄影术的发展历程,数字影像对胶片摄影的影响,胶片摄影目前的发展状况及胶片摄影在数字影像中活化的历史背景。第二章着重分析了数字影像中胶片摄影艺术活化的动因,即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胶片摄影艺术的活化成为可能;审美观念的改变让胶片摄影有了新的艺术价值;互联网通过扩大艺术的展示平台让胶片摄影拥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第三章从胶片摄影作品、胶片摄影工艺、胶片摄影的艺术风格等方面,总结了在数字影像中胶片摄影艺术活化的三种化形式。第四章结合活化的动力因素,在传统胶片摄影艺术与当代数字影像技术之间寻求平衡点,探究胶片摄影在今后的活化趋势。

宋巧[2](2011)在《当代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研究》文中指出自摄影术的诞生,影像的概念应运而生,艺术界发生不小的争议。技术推动艺术,艺术启发技术,照相机技术的发明促使人类可以将现实世界完全真实的记录下来。摄影术经过短短两百年的发展已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体传播介质传播新闻信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众多媒体形式出现。传统主流媒体面临新媒体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趋势日趋明显,这预示着人类数字化进程迈向更深地领域。在当代媒体数字化转型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应用于媒体的影像形态不在是单一的传统影像,影像形态趋于多样化,从影像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性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在阅读大量的文件资料和实际例证基础上,分析了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在这个全新的平台上,从影像艺术语言、影像表现手法、影像的交互特性、影像标准以及审美特性等多角度研究新的媒体影像形态特征。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达,媒体将部分话语权交给普通百姓,艺术平民化不是限制影像艺术的发展,而是提供更多的平台丰富影像的表现手段,更增加亲民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这是影像艺术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改革。影像数字化变革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人类的审美也发生着变化。完善对影像形态的理论研究有助于给影像艺术提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就上述问题做深刻地的研究和思考。

秦国防[3](2011)在《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序列图片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把静态的图片缝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景影像,能真实再现现实景象。这些新功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给浏览者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数字三维全景已经开始涉及到城市规划、产品展示、建筑房地产、酒店宾馆展示、旅游风光展示、汽车展示、数字化全景校园等很多领域。因此,全景图像有广泛应用,使得这一技术也成为了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三维全景技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实践应用,论文的完成结合安阳师范学院虚拟校园的建设,进行实例制作。通过实践应用完成对论文数字三维全景图的应用价值、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关键技术及三维全景校园的设计及展示的研究内容。首先,结合目前国内外虚拟全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其次,在理论基础研究上,介绍了三维全景图像拼接应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相机成像模型,图像坐标系统,以及图像变换模型。在全景图生成技术中,研究目前常用的全景图生成技术。图像拼接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配准技术和图像组合技术。最后,结合安阳师范学院虚拟漫游校园的建设,在实践应用领域全面地介绍了全景技术的硬件设备及全景图像采集的技术要求,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全景图像的拼接、全景图像生成和虚拟漫游校园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制作;论文中根据三维全景技术全新的看图形式,探讨研究三维全景影像获取的艺术表现,研究其在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创新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应用的普及化,数字三维全景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三维全景技术的生成技术及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三维全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翟立勤[4](2010)在《浅析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文中研究指明摄影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它越来越重要的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被影像的记录与传达中向前迈进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数字摄影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到九十年代技术的突飞猛进,它的强大功能使银盐类感光材料加速退出了很多摄影的领域,在设计界,数字技术正越来越快的更新着,数字摄影使影像应用于平面设计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像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并且,它在平面设计作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设计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采用了更加高质量图像的缘故,数字摄影技术是一种图像数字化的保存、整合处理与传输、加工处理技术。电子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完善进取,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摄影技术获取影像将比传统摄影技术获得影像越来越优秀,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自由,对色彩的表现能力也越来越丰富、准确,在设计领域中发挥的优势也越来越大。数字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影像于人类的意义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数字摄影的功能不仅停留于传统摄影的反映真实性,而且可以用于二维空间图像的重新构建,它的成果为平面设计带来了快捷、经济、和便于创意的平台,作为设计师,数字摄影的强大功能更是为创作插上了腾飞的羽翼。

曾伟铭[5](2008)在《针对Flickr的关于Web2.0的摄影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摄影发展至今,已经过了一百八十年的历史,但相比其他艺术门类还显得相当年轻。可以说摄影的发展历程是和近两百年的工业技术发展同步的。尤其是数码摄影和网络传播兴起之后,摄影对自身的拷问就没有间断过。本文便是想在转瞬即逝的当口,以网络传播的最新模式Web2.0架构,来探讨在当下,摄影传播方式和传统摄影传播模式的不同,并试着抛砖引玉地阐述写笔者自身对摄影在这一环境中的变相。最为本文的研究对象,Web2.0网络图片分享社区Flickr于2004年正式成立。笔者几乎在同时接触到了这一网络服务,并在同一时期注册并使用其服务。作为资深用户,笔者可以说经历了Flickr从开始到现在的所有时期,并客观上经历了网络的主流从1.0模式到2.0模式的转变。笔者用自己亲身使用体会,研究了照片分享功能在网络的运行方式,并参照其他资料,研究出这一模式的关键所在,即Tag,RSS和Group功能。当今网络环境下,搜索工具成为了用户平时最常使用的东西,作为摄影爱好者,笔者亦是经常利用网络搜索照片。由于照片是视觉话的,与纯文本不同,在最初阶段的搜索功能中,除非上传的照片具备完整的名字,否则用户很难搜索到准确的照片。而Tag,这一标签功能改变了这点。虽然我们大致寻找照片都是通过摄影师,摄影作品名称来进行搜索,但Tag的出现,使得照片的分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分类模式,而确立了以照片内容或气氛为核心的描述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更直观的想取需要搜索的照片内容,也是的淹没在图像海洋中的照片可以被准确地搜索到。笔者除了研究Flickr这一新时代产物对摄影传播方式的影响之外,更思索了如此大范围传播对摄影本身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第一,摄影的大众化参与和个人化的影像表达。摄影工具已经不像从前是把握在传统某些精英阶层手中。话语权的下方,使得影像的表达有了更多可能。其次,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窥视欲得到了满足。一些在传统传播模式下不会流通的照片在网络自媒体的条件下,不断涌现,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一些摄影敏感领域,如人体摄影在这样的匿名网络环境下并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第三,在网络速食的环境下,摄影美学过多的集中在冲击力这一表层,而由此引发的创新是非主动的,是被迫的。数码时代,对摄影来说不是灾难而是机遇。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思索下摄影的本质,然后做出主动的的创新。最后,在摄影史上屡见不鲜的“非真实”的照片,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依然存在。但由于Web2.0引入了社会化评议机制及可获取的信息量猛增,使得“假”照片更难生存,摄影道德得到了维护。

刘娟绫[6](2007)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书籍不仅是用来记录人类文明的主要工具,还是传递思想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设计的内涵也被极大地丰富了。图形语言是书籍设计中的重要视觉形式,图形语言中词汇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新的表现手法的融入,直接影响到书籍的整体设计。图形作为一种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它以独特的语言方式传递信息。本文主要讨论了现代图形语言中三种常见的设计元素,它们分别为:影像元素、绘画元素、文字元素。通过对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的实例分析,进一步从书籍整体设计的角度解读图形的表现形式,提出现代书籍图形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艺术的结合创造了丰富的视觉表现手段与形式,给图形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来演绎书籍的“构造学”。

陈丹[7](2006)在《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数字时代中国报纸新闻照片使用问题和对策》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在数字传播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新闻照片进行了讨论。21世纪,先进数字传播技术为中国报纸新闻照片构筑了新的传播技术平台,提供了发展的新契机;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技术和人文之间的矛盾逐渐凸现。 本文主要从传播学、新闻理论及社会学等多学科对新闻照片在我国报纸上的使用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报纸新闻照片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对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此为基础提出:面对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这一大的时代环境,新闻照片从业者在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暴露出深层次的问题,即新闻图片编辑及新闻摄影记者人文素质有待提高,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 同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媒体相关经验的总结借鉴,尝试性地从新闻摄影教育、新闻图片市场竞争机制、新闻摄影职业道德及法规、新闻照片审美标准、受众图片素养等方面入手提

岳云[8](2005)在《摄影作品着作权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共三万七千字左右。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原因与写作动机。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摄影术的历史沿革入手,通过对摄影作品概念的比较分析,界定了摄影作品的含义,阐明了摄影作品的特征,厘清了易与摄影作品相混淆的几类作品。概念的界定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石。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理论基础,指出赋予摄影作品以着作权保护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保障人权和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需要,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着作权法对摄影作品保护的立法状况,就着作权法对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优劣进行了评析。 第三章阐述了数字时代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主要涉及摄影作品着作权的发生时间无统一标准,摄影作品的着作权主体问题各国立法不一,权利限制制度的难以把握,摄影作品着作权与肖像权的“权利冲突”如何解决等问题。

林诒洪[9](2002)在《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下)》文中提出 宽容度 上期我们从正片与负片的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反转片的宽容度比较小,大约只能表现100倍的光比,超过此范围的景物,只能在特性曲线的线性部分之外寻找地方放置。在曝光时将最亮的部分放在特性曲线线性部分的右端,其余让它向左延伸,直到看不出层次的暗部。这样损失的是暗部的层次,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目前许多摄影杂志将图片的暗部印得漆黑一片,居然也被许多人认为很美,

林诒洪[10](2002)在《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文中认为 近些年制版行业数字化后,原稿的扫描数字化过程与彩色照片数字放大工艺中扫描数字化的过程基本一样。从电子分色到数字化扫描,这两种设备一直只能处理正片,所以造成过去“要上杂志一定要拍反转片”的说法。但在一年多前,由于负转正软件的出现,负片也可以直接扫描产生正像数据,因此在数字化条件下到底应该选用哪种片子拍摄是摄影人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

二、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影像时代胶片摄影艺术的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胶片摄影艺术的历史变迁与环境困境
    第一节 胶片摄影技术的演进
    第二节 胶片摄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数字影像对胶片摄影的冲击
第二章 胶片摄影艺术的数字活化动因
    第一节 技术动力: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
    第二节 审美需求:艺术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社会条件: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构建
第三章 胶片摄影艺术的数字活化形态
    第一节 传统胶片摄影技术的数字化保存
    第二节 胶片摄影作品的数字化开发
    第三节 数字媒体技术对胶片摄影的改造
第四章 数字影像时代胶片摄影艺术的活化趋势
    第一节 在新业态模式中寻求活化空间
    第二节 多元艺术领域间跨界融合
    第三节 艺术接受形式更具互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当代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2 传统主流媒体和影像概述
    2.1 传统主流媒体概述
        2.1.1 传统主流媒体的定义
        2.1.2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
    2.2 影像的起源和认知
        2.2.1 影像的本质
        2.2.2 影像的形态分类
        2.2.3 传统媒体时期的影像传播及影像语言
3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特征
    3.1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
        3.1.1 传统影像形态
        3.1.2 虚拟影像形态
        3.1.3 民间影像形态
    3.2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虚拟影像形态特性
        3.2.1 影像形态数字化发展空间
        3.2.2 虚拟影像形态的特征
    3.3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民间影像形态特征
        3.3.1 新媒体影像表达技术
        3.3.2 民间影像形态的民主特性
    3.4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语言
4 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交互特性
    4.1 新媒体数字化影像的交互特性
        4.1.1 网络媒体影像的交互特性
        4.1.2 数字影像交互性特点
    4.2 数字影像交互特性的应用
        4.2.1 数字电影的交互特性
        4.2.2 博物馆数字化影像的交互特性
5 数字影像审美特征
    5.1 数字影像虚拟性审美特征
    5.2 数字影像交互活性审美特征
    5.3 数字影像愉悦性审美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数字三维全景技术概述
    2.1 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1.1 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2.1.3 虚拟现实技术的分类
    2.2 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领域
        2.2.1 旅游业三维全景的应用
        2.2.2 酒店宾馆三维全景的应用
        2.2.3 房产三维全景虚拟展示应用
        2.2.4 商业展示空间展示宣传
        2.2.5 汽车三维全景虚拟展示应用
        2.2.6 虚拟校园三维全景虚拟展示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全景生成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
    3.1 相机成像几何基础与图像变换模型
        3.1.1 相机成像几何基础
        3.1.2 图像变换模型
        3.1.3 透视变换模型
    3.2 常用三维全景影像的生成技术研究
        3.2.1 图像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技术
        3.2.2 图像的柱面与球面全景变换技术
        3.2.3 图像融合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应用研究
    4.1 全景图像的摄影设备
        4.1.1 相机的选择
        4.1.2 全景用摄影镜头
        4.1.3 全景云台
        4.1.4 三脚架
    4.2 全景图片的摄影技术
        4.2.1 相机的设置与调解
        4.2.2 全景云台与节点的设置
        4.2.3 全景图像的拼接软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景图像的艺术表现
    5.1 摄影艺术手法的引用
        5.1.1 全新的视界-HDR 高动态密度影像
        5.1.2 全新的视角-Ptgui 创意拼接
        5.1.3 红外摄影-一种美妙的摄影技术
    5.2 数字表现的多元化
        5.2.1 蒙太奇-数码创意影像
        5.2.2 数码的超现实主义世界
        5.2.3 数码为艺术插上飞翔的翅膀
        5.2.4 绘画与摄影的结合-画意全景摄影
    5.3 视觉艺术的观念表现
        5.3.1 电影导演-观念摄影艺术
        5.3.2 观念的表现-化妆自拍
    5.4 三维全景创意作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实现
    6.1 虚拟校园概述
    6.2 安阳师范学院虚拟漫游校园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6.3 虚拟校园漫游系统的实现
        6.3.1 漫游校园的基本结构
        6.3.2 全景漫游交互技术的实现
        6.3.3 全景图像的生成
        6.3.4 全景图浏览器的设计
        6.3.5 漫游空间的编辑
    6.4 Internet 环境下三维全景浏览
        6.4.1 系统运行环境的要求
        6.4.2 网页中实现全景浏览的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与回顾
    7.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浅析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概念及研究范围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平面广告设计中摄影的重要性
    2.1 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2.2 感性到理性的摄影艺术
    2.3 图像:无限创意的便利实现
    2.4 摄影对平面广告设计的深远影响
第3章 传统摄影、数字摄影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发展概况
    3.1 传统摄影的发展概况
    3.2 数字摄影的发展概况
    3.3 电脑软件技术的应用概况
    3.4 数字摄影对传统摄影的冲击
第4章 数字摄影技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4.1 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成本和周期优势
    4.2 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共享和传输优势
    4.3 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色彩优势
    4.4 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图像再处理上的优势
第5章 数字影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5.1 清晰的数字影像相比手绘图形已经逐渐的占据了主导地位
    5.2 清晰的数字影像使广告的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5)针对Flickr的关于Web2.0的摄影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课题的主要目的与研究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主要观点概述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摄影传播的衍变
    2.1 数码时代前的摄影传播
        2.1.1 影像的获得
        2.1.2 摄影传播的发端
    2.2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
        2.2.1 数码摄影技术简述
        2.2.2 数码摄影的优势
第3章 FLICKR 剖析
    3.1 FLICKR 简史
    3.2 FLICKR 特点
    3.3 FLICKR 内WE82.0 式传播
        3.3.1 WEB 2.0 的定义及基本原则
        3.3.2 微内容的定义及其在WEB 2.0 架构中的作用
        3.3.3 标签功能(TAG 或TAGGING)
        3.3.4 订阅功能(RSS)
        3.3.5 群组(GROUP)
第4章 WEB2.0 范式下的摄影带来的影响
    4.1 大众的广泛参与和个人化的影像表达
    4.2 窥视欲的不断满足与强化
    4.3 冲击力的泛滥与被迫的创新
    4.4 影像的谎言
结论
致谢

(6)现代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线
    1.4 书籍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概述
    1.5 我国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二章 相关的基础理论概述
    2.1 现代图形语言的概述
        2.1.1 图形概念
        2.1.2 图形的语言
        2.1.3 图形的视觉传达功能
    2.2 图形语言的数字化进程
        2.2.1 影像元素的视觉效应
        2.2.2 绘画元素的形式意味
        2.2.3 文字元素的特有形态
第三章 图形语言对书籍设计风格发展的影响
    3.1 书籍艺术的时代性
    3.2 书籍设计风格的阐述
    3.3 我国书籍设计风格的概述
        3.3.1 新中国建立之初
        3.3.2 新中国发展时期
        3.3.3 改革开放后
    3.4 国外书籍设计风格的概述
第四章 图形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4.1 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表现
        4.1.1 元素的直接运用
        4.1.2 元素的间接再现
        4.1.3 元素的组合重构
    4.2 书籍设计的主要内容
        4.2.1 封面
        4.2.2 脊背
        4.2.3 勒口
        4.2.4 环衬
        4.2.5 扉页
        4.2.6 版权页
    4.3 书籍正文的版面与设计
        4.3.1 版面的分类与设计
        4.3.2 版式中的图形与文字
        4.3.3 图形与现代版式设计
第五章 图形语言与书籍的整体设计
    5.1 群体心理与书籍设计
        5.1.1 读者群体的分类
        5.1.2 群体心理与书籍整体设计
    5.2 图形语言的个性化与书籍的整体设计
        5.2.1 韵律与节奏
        5.2.2 形式与内容
        5.2.3 传统与现代
    5.3 图形语言与书籍多元化表现形式
        5.3.1 图形语言与装帧材料
        5.3.2 图形语言与书籍的形态设计
第六章 图形语言在书籍艺术中的发展趋势分析
    6.1 切口的个性化设计
    6.2 电子书籍风格化发展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书籍作品

(7)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数字时代中国报纸新闻照片使用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1.新闻照片定义、使用历史及现状分析
    1.1 新闻照片定义
    1.2 中国新闻照片历史沿革及现状
2.中国新闻照片存在问题、原因
    2.1 新闻图片编辑素质影响新闻照片内涵挖掘
    2.2 迷失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照片真实性
        2.2.1 数字时代新闻照片真实性再次迷失
        2.2.2 数码技术使得衡量新闻照片真假尺度出现争议
    2.3 数字时代新闻照片人文关怀内涵的缺少
        2.3.1 新闻照片缺少对人的关注
        2.3.2 新闻照片缺少对人的尊重
    2.4 传统价值观念模式与数字时代复杂伦理现实的矛盾
        2.4.1 新闻摄影隐私权界限模糊
        2.4.2 迷失在新闻摄影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间的摄影记者
3.搭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桥梁
    3.1 新闻摄影高等教育——加强人文观的培养
        3.1.1 加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教育
        3.1.2 探索新闻摄影教学新方法
        3.1.3 加强摄影专业理论知识
    3.2 完善竞争机制,突出新闻照片独立兵种作用
        3.2.1 独立兵种可以发挥社会分工优势
        3.2.2 自身条件比较成熟
        3.2.2.1 技术条件成熟
        3.2.2.2 市场条件成熟
        3.2.2.3 新闻摄影队伍整体力量增强
    3.3 建立符合中国审美观的新闻照片评价标准
    3.4 建立新闻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
        3.4.1 适应时代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新闻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规范
        3.4.2 建立专门的新闻摄影法规
    3.5 引导受众加强读图素养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摄影作品着作权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摄影作品的界定
    第一节 摄影作品的含义
        一、摄影的含义
        (一) 传统摄影术的历史沿革
        (二) 传统摄影的定义
        (三) 数码摄影的发展进程
        (四) 数码摄影的概念和特征
        二、摄影作品的含义
        (一) 摄影作品的文义解释
        (二) 立法实践中对摄影作品的界定
        (三) 小结
    第二节 摄影作品的特征
        一、作品的特征
        二、摄影作品的特征
    第三节 摄影作品的认定
        一、认定摄影作品的标准
        二、易与摄影作品混淆的几种作品
        (一) 绘画作品
        (二)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
        (三) 图形作品
第二章 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理论基础和立法状况
    第一节 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理论基础
        一、赋予摄影作品以知识产权,有利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保护摄影作品是“天赋人权”理论在版权法上的体现
        三、保护摄影作品是建立利益平衡机制的需要
    第二节 传统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国内外立法
        一、国际条约及外国法保护传统摄影作品着作权的有关规定
        (一) 《伯尔尼公约》
        (二) 《世界版权公约》
        (三) Trips协议
        (四)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五)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
        (六) 美国版权制度
        二、我国保护传统摄影作品着作权的立法状况
        (一) 1910年清政府颁布的着作权法
        (二) 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的着作权法
        (三) 1928年(民国17年)国民政府颁布的着作权法
        (四) 1984年文化部颁布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
        (五) 1990年新中国颁布的着作权法
    第三节 保护数码摄影作品着作权的相关立法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
        二、对技术措施立法
        三、建立健全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小结
第三章 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关于摄影作品的产生时间
        一、对摄影作品产生的标准并无统一的观点
        二、笔者的观点
    第二节 关于摄影作品的着作权主体
        一、着作权人
        二、自然人与作者
    第三节 关于权利限制制度
        一、合理使用
        二、法定许可
    第四节 摄影作品着作权与肖像权的“权利冲突”问题
        一、“权利冲突”的含义
        二、摄影作品着作权与肖像权的“权利冲突”
第四章 完善我国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建议
    第一节 我国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现状
        二、我国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完善我国摄影作品着作权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技术措施立法以保护摄影作品着作权
        二、建立更为灵活的版权登记制度
        三、强化摄影作品着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影像时代胶片摄影艺术的活化研究[D]. 赵昕阳. 深圳大学, 2017(08)
  • [2]当代传统主流媒体数字化转型期影像形态研究[D]. 宋巧. 武汉纺织大学, 2011(12)
  • [3]基于虚拟现实的数字三维全景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秦国防.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4]浅析数字摄影较传统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优势[D]. 翟立勤.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2)
  • [5]针对Flickr的关于Web2.0的摄影传播研究[D]. 曾伟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6]现代书籍设计中图形语言的运用研究[D]. 刘娟绫.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4)
  • [7]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 ——数字时代中国报纸新闻照片使用问题和对策[D]. 陈丹. 郑州大学, 2006(12)
  • [8]摄影作品着作权若干问题研究[D]. 岳云. 华东政法学院, 2005(03)
  • [9]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下)[J]. 林诒洪. 中国摄影家, 2002(02)
  • [10]反转片与负片在数字暗房中的表现(上)[J]. 林诒洪. 中国摄影家, 2002(01)

标签:;  ;  ;  ;  ;  

数码暗房中反转片和负片的表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